•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1
  • 116
  • 5
  • 3
  • 1
  • Tagged with
  • 125
  • 125
  • 71
  • 69
  • 47
  • 39
  • 26
  • 25
  • 25
  • 24
  • 22
  • 22
  • 22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我國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之評估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契約委託社會福利機構為例

趙碧華, Pi - Hua C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從政策評估的角度出發,主要採質化評估方法,以立意抽樣,透過十二位學者專家、八位政府單位承辦人員的深度訪談,四十位公設民營機構主管及業務代表結構式訪問收集質性研究資料,試圖建構學者專家們對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與法規的評估面向,政府單位及受委託社會福利公設民營機構對執行民營化的總體評估,彙整詮釋質化資料以評估分析執行面向,期以提出政策性建議。 研究主要發現: 就政策規劃層面來看,政府對那些社會福利服務項目適合委外辦理缺乏全盤深入的考量,雖是民間機構與政府共同合作,然以目前契約大部分都由政府單方面擬定情形看來,民間公設民營社福機構並未能與政府建立所謂的夥伴關係。政府常缺乏對未來福利服務新趨勢掌握的能力,既要求社會福利「公設民營」機構服務多元化,而本身因尚未確立若干社會福利政策走向,導致措施更迭迅速,角色功能混淆不明。而現階段民間機構既要勝任「公設民營」委託,也要接受監督管理,以確保相當的服務品質,維護民眾的福利權益。 就評估檢視層面而言,歸納民間社福機構進入契約委託關係,樂意承接公設民營的理由,從具體的房舍與經費提供與補助到抽象的實踐機構理念與社會認可,從服務擴展的直接效果到學習組織管理與社會募款能力的附加效果,從為弱勢族群提供服務到組織爭取福利的自立自主,都是效益誘因。 我國推動公設民營所面對的民間社會福利供給面生態,除具有資源集中化特徵外,學者指出雖然目前的社會福利生態環境並無法產生實質上的競標,但未來發展趨勢如何避免強制競標帶來的衝擊後果,卻是深值注意的。 本研究提出的對策建議: 一、政府應積極加強福利服務契約委託的供需規劃、資源整合及監督管理的能力,建議社政部門在公設民營機構的管理上應掌握服務產出之質與量。同時應將多年來公設民營的經驗、相關政策變革逐年加以研究統整,訂出檢視的期程以有效處理公設民營問題,務求有適當的監督管理機制。 二、目前整個社會福利公設民營契約委託的實務運作,建議需循序漸進,以結合民間參與以落實扶植民間的政策目標,規劃適當的委託方案。 三、參酌修訂執行社會福利民營化政策的相關法規,對於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與政府採購法的執行,可能帶給社會福利服務公設民營業務的影響,應提出因應的對策。 四、政府應研訂更合理的社會福利民營化機構評鑑制度。 綜言之,社會福利民營化在我國歷經近二十餘年光景,政府藉由推動此一契約委託制度,福利服務供應在種類上與數量上逐年均有大幅的成長,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也隨之蓬勃發展,展望未來公設民營已然成為政府福利服務輸送的主軸,確實需要更多的政策評估與學術研究,一則著重於政策評估,從實務運作中鎖定問題,再者從決策的結構背景中,釐清問題的本質從而尋求對策,以期發揮有限社會福利資源的合理配置與最大效用。
12

下游異質產品競爭下的垂直整合福利效果分析 / Is vertical integration welfare-enhancing in the presence of downstream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黃文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利用連續寡占模型分析垂直整合對福利的影響,並分別討論垂直整合廠商退出與進入要素市場的情形。過去文獻發現當上游較下游集中且最終財產品替代性小時,如果垂直整合廠商退出要素市場,則垂直整合會降低社會福利。本文發現,當垂直整合廠商可以在要素市場自由買賣時,不論最終財產品替代性高低,垂直整合皆可提升社會福利。這是因為相較於垂直整合廠商退出要素市場,當上游集中度較高或下游產品替代性較小時,進入要素市場的垂直整合廠商將策略性賣出中間財,從而降低中間財價格、增加下游總產量,並提升社會福利。
13

民營企業運用團體保險之研究

孟真, MENG, 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4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適當規模與成長之談討

孫蔚南, SUN,WEI-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社會福利支出規模與成長之適當合理狀態,具體而言,主要目的有 三: 第一、從政策方針與學理依據上,確定政府應承擔的社會福利範圍與程度。 第二、考慮政策需要、供給限制及需求的質與量等因素,探討建立合理推估指標的可 能性。 第三、根據上述架構建立的合理指標,推估未來的最適水準與成長。 研究內容的範圍為我國各級政府社會福利的支出面,未包含民間慈善機構的支出,也 不涉及財源收入而,不過,在分析過程中,仍注意到支出與收入必須配合的基本原則 。資料蒐集的範圍,除根據國內外已有的統計資料,並就中央、台灣省、台北市及高 雄市等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作時間序列( 71會計年度至77會計年度 )分析, 以及各縣 市、各鄉鎮彙總等政府作橫斷面(72 會計年度與76會計年度) 分析. 研究架構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部份: 第一部份為實證(Positive)分析, 透過背影資料的分析, 以瞭解我國與各國政府在社 會福利方面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份為規範(Normative) 分析, 從學理上探討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 進而確定社 會福利支出的範圍、項目與保障程度。 第三部份探討社會福利支出的規模,首先根據上述確定的社會福利範圍與項目,兼顧 需求的質與量,來探討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規模,然後嘗試建立各項社會福利支出合 理推估的可能性。 第四部份探討社會福利支出的適當成長,係由所建立的合理指標,考慮政府未來擬加 強的項目,以及需求面質與量的相對擴張,配合計量模型運算,預估未來適當的社會 福利支出水準。
15

台北市智障福利政策執行之研究

施卿琛, SHI, GING-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自我國智障福利政策出發,檢視台北市之執行現況,以探討其間所產生之差 距,並試圖尋找差距發生的原因,及未來的展望。 全文共五章,各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智障福利之意義及我國智障福利政策之內容,並介紹本文之研究 重點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台北市智障福利現況之介紹,敘述其執行機關、執行經費及執行措施。 第三章為台北市執行措施與政策內容間一致性之探討,檢視二者之間所發生的差距。 第四章為理論解釋,分別就政策內容的明確性、執行機關的能力及政策的優先性三方 面,尋找差距發生之原因。 第五章為結論,台北市智障福利施行之現狀及未來的展望分析。
16

我國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政策之研究

周唯中, ZHOU, WEI-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 緒論,分三節,第一節題目界說;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範圍;第三節研究加構 與方法。 第二章 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政策的決策環境,分四節,第一節決策環境的分析架構 ;第二節社會福利思想的基本認識;第三節我國社會經濟結構的需要;第四節我國政 治軍事因素的考慮。 第三章 政策的形成與內容,分四節,第一節政策形成的剖新;第二節政策的目標與 演進;第三節政策的規劃過程與法制體系;第四節政策規劃過程的特質。 第四章 政策的執行,分五節,第一節執行機構與經費;第二節執行情況;第三節職 業訓練;第四節特種考試;第五節資訊系統。 第五章 政策檢討,分四節,第一節檢討架構;第二節問題認定的檢討;第三節規劃 檢討;第四節執行檢討。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7

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之研究

蘇文麒, SU, WE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施社會福利已蔚然為世界潮流,尤其以歐洲國家的社會福利措施最為完備;開發中 國家亦以此為社經發展的目標。我國經過快速的經濟成長與社會變遷,政府對於社會 福利亦逐漸重視,遂引起從事本文的興趣,本文共分六章十六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內容為本文寫作動機,研究方法及遭遇的困難。 第二章:社會福利的基本概念與發展。共分三節。 第一節:社會福利的起源及發展,旨在正本清源,探討社會福利的本質。 第二節:社會福利的概念與意義。 第三節:社會福利的反省與面臨的責難。 第三章:社會福利支出與財源,共分三節。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模式,分全民性福利模式與選擇性福利模式。 第二節: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在社會福利的角色。 第三節:社會福利支出的財源。 第四章:社會福利支出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社會福利支出與經濟成長的關係的理論。 第二節:社會福利支出與經濟成長的實證。 第三節:社會福利支出的趨勢分析。 第四節:開發中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的比較。 第五節:社會福利支出膨脹的原因分析。 第六節:社會福利的展望。 第五章:我國社會福利現況的檢討。 第一節:我國社會福利現況的檢討。 第二節:我國社會變遷分析。 第三節:我國社會福利支出分析。 第四節:我國社會福利經費來源的探討。 第六章:結論。
18

薪資所得租稅抵減 (EITC) 之研究

李淑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近年來,美國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 Earned Income Tax Credit,EITC ) 已成為其福利改革的基石,其目的乃是為了協助低所得家庭(尤其是有孩童的低所得家庭)能藉由此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度(EITC)脫離貧困。此制度主要是透過聯邦與地方所得稅制的設計,提供貧窮家庭可償退 ( refundable) 的租稅抵減,及推介合適工作以挽救勞工家庭脫離貧困,並且防止因為福利救濟所引起的降低工作誘因的弊端產生。此外,英國的工作家庭租稅抵減制(WFTC),與加拿大曾實施的工作所得津貼制度(WIS)皆是用以幫助貧窮家庭的類似制度。 民國九十年國內經濟成長率首次由正轉為負,失業率明顯攀升,家庭平均收入下降了2.5%,且高低所得差距擴大至6.39倍,再再顯示了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景氣與貧富差距的擴大。因此,本文旨在研擬一套類似EITC方案,並評估其在台灣適用的可行性。在考量「貧窮線」、「家庭戶內人口的年齡別」、「規模經濟效果」、「排除財產所得過高者」、「孩童數」等因素之後,仿效美國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EITC)設計一套國內的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接著,利用「行政院主計處民國九十年家庭收支調查資料庫」進行國內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度的模擬。全台灣地區符合擬議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的家庭約是306,900戶,是低收入家庭戶數的4.57倍,戶數約佔全台總家庭戶數的4.56%,約有1,084,050人,佔全台總人口數的4.5%。此制所需抵減金額總計約達70億元台幣,孩童數0家庭平均可獲4,711元抵減、孩童數1名的家庭平均可獲19,474元抵減、孩童數2名平均可獲28,530元抵減。 在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度對勞動供給的影響部分,本文僅考慮男性經濟戶長的勞動供給變動。整體而言,在「抵減遞增階段」勞動供給量的變化都是增加的,但在「抵減遞減階段」的勞動供給量變化則都是減少的,且減少的幅度大於「抵減遞增階段」所增加的幅度。故而擬議制度中,男性經濟戶長的整體勞動供給量變化是減少的。雖然「抵減遞增階段」增加的勞動供給量全數被「抵減遞減階段」減少的勞動供給給抵銷掉,但是相較於傳統福利制度對於勞動供給的不利衝擊仍是較小的,且它具有刺激低所得家庭投入勞動市場的有利工作誘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美國薪資所得租稅抵減制度(EITC)幫助低所得勞工家庭,且可避免傳統福利措施的福利依賴的弊端。國內許多低所得勞工家庭,往往無法被低收入戶救助的經濟安全網所網羅,透過此制度,不僅可幫助這些處於相對貧窮的勞工家庭,更可以促進整體的「勞動參與率」,故而此制度的精神頗值得正朝福利國家邁進的我國學習。
19

少年家庭照顧者之生命故事

吳宇娟, Wu,Sop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於由少年家庭照顧者的觀點,詮釋自身之照顧歷程。透過敘事研究法深入少年家庭照顧者的內心世界,探討少年家庭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照顧歷程之主觀感受與經驗詮釋、承擔照顧責任對少年發展的影響、因應壓力方式以及社會福利層面及個人之需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國內家庭照顧者服務及少年福利服務之建議。 本研究共訪談四位有效受訪者,經過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少年家庭照顧者角色形成的因素,包含「文化規範」、「交換的報答回饋」、「情感性因素」、「潛在照顧者的缺乏」及「家庭系統分工考量」五個層面。 少年照顧者的感受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少年失去了童年與少年時期應享有的福利;2.成年家屬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在失能家屬身上,忽略了家中其他成員;或因轉而對少年照顧者產生過份的期待;3.永無止盡的工作常令少年家庭照顧者感到疲累不堪;4.失能家屬往往會有突發狀況發生,照顧者必須隨時隨地陪伴在失能家屬左右,沒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5.少年家庭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除了負擔家務照料失能家屬外,少年仍必須工作賺取薪資。 照顧角色對少年發展的助益包括:少年照顧者會建立出一套個人對生活、責任、情感的架構,將負面情境視為對生命的正向考驗,且較其他同儕更為實際與成熟的思考態度與挫折容忍適應程度,且因未來的規劃而產生自我督促的力量。另外少年照顧者較具同情心與利他主義,對於自身存在的價值有高度的評價,亦更具有關懷弱勢者與體恤他人的能力。 對少年發展的限制方面,少年家庭照顧者不易保有自我的自主性及獨立性。受訪者產生心理分離的矛盾與衝突,既渴望保有自我獨立性,卻又無法放下家人的負擔。而日以繼夜的制式化生活,可能有礙個體發展自我獨特的心理社會價值觀。另外,角色逆轉導致少年照顧者承受角色衝突,出現焦慮、怨恨的情緒。 照顧責任對少年家庭照顧者生活的影響包括:家庭凝聚力與成員間親密感增進;唸書時間與照顧時間互相擠壓而無法兼顧學業與照顧;照顧工作影響少年參與社交活動的時間;對未來的考量安排必須符合現實生活的所需。 少年照顧者感到一般壓力情境包括:遭遇到生活事件改變或接踵而來的事件;人際關係的壓力以及課業成績的壓力;因照顧責任所衍生的壓力則包括受照顧者的不合作與責備、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家庭經濟壓力,擔心未來沒有人照顧失能家屬,社會他人的異樣眼光、及外人與社會道德期待也都是少年照顧者因為照顧者角色所必須額外面對的壓力。少年照顧者因應壓力所採行的策略包括:透過傾訴宣洩情緒、轉移注意力,找其他的事作、暫時離開現場、積極地強調正面意義,或以快速轉換念頭的方式調整負面情緒。最後研究分析少年家庭照顧者所使用的社會資源及其需求,少年家庭照顧者的人際支持網絡十分薄弱,使用的資源有限。絕大多數的社會支持均以經濟層面的協助為主。少年照顧者的需求包括:替代性照顧服務、期待社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失能家屬、充足的資訊和心理輔導以及能夠獨處喘息的時間。 因應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政策及實務上之建議,首要保障少年照顧者身為 少年的人權,提供符合少年照顧者需求之福利服務,並結合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合作滿足少年照顧者的獨特需求。 / The purposes of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e: (1)Analyze the factors of young carer’s becoming. (2) Understand young carer’s feelings about care experience. (3)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influences when teenagers must care for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5) Analyze young carer’s pressures and how they coping with. (6) Accord to research findings to propose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some suggestions. Four young carer have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factors of young carer’s becoming are including culture standard , exchanging to pay back, emotions with family members, lacked potential carer and family system factors. Young carer’s feeling about care experiences are including they lost their childhoods, their parents have excessive hopes to young carer, too many works made young carer feel tired,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play with their friends or to do other things. The influences about teenager care for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are including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sides. The positive side is young carer have more eympathy and maturation than other same generations. The negative sides are they lost decision-making powers and institutionalized life style will let them feel depressed. Young carer’s pressures are including teenager’s and carer’s pressures. The way that they cope with the pressures are leading off feelings, transfering attention, doing other things, impermanent leaving or to find front meanings. Finally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young carer with weak support . They need rest time, enough information, and psychology counseling etc. According to research discoveres, researcher propose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policy and welfare organzations. ◆ To ensure young carer’s human rights , remember they still are teenagers. ◆ Providing welfare services which fitting in with young carer. ◆ Connecting with all related units to satisfy young carer’s individual needs.
20

政治景氣循環對臺灣地方福利財政之衝擊

鄭雅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意識高的社會,各政黨高喊「福利國家」,作為競選策略。曾幾何時,已演變成「福利國家」到「政策買票」。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挾帶出一張又一張的競選支票,各項社會福利猶如雨後春筍般的蓬勃發展,各政黨競相以社會福利政策為訴求,各候選人為討好選民,往往以從操控財政政策、政府預算上著手。此種這種伴隨著選舉使得政府財政隨之波動的現象成為「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在這樣的選舉洗禮下,我國的社會福利呈現出怎樣的面貌?本文針對台灣地區民國87年至民國95年間23縣市的統計資料進行迴歸分析,說明政治景氣循環對臺灣地方社會福利之衝擊。 研究結果發現如下:首先驗證臺灣地區社會福利發展確實隨著選舉循環波動,符合呼應著投機派政治理論循環的推論及Schulats(1995)、Clark、Reichert、Lomas and Parker(1998)提出的政府藉由選舉政策操控地方經濟的論點。其次,我國地方社會福利支出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定效果與時間效果。實證分析闡明社會福利支出確實存在嚴重的地區間的差距,產生水平不平衡的情形。以新竹縣、台北市、基隆市相對於其他轄區社會福利支出較多,推估可能為人文地理與經濟發展情況均較其他轄區進步的地方無法量化之特質所影響。再以透過時間效果分析顯示社會福利支出易受政策的變動與總體景氣之影響。 最後,本文採用三項政事別支出等統計模型證明在大舉擴張社會福利支出之際,嚴重排擠他項重要政經支出。

Page generated in 0.028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