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發展與政府政策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Nursing Institution and the Public Policy in Taipei吳素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社會變遷,人口結構改變,當失能老人家庭成員無法照顧或根本没有家人可以照顧時,提供可近性之社區型機構式照顧之小型養護機構就應運而生。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從未立案時期蓬勃發展,至民國86年「老人福利法」修正,政府開始透過法制化將小型養護機構管理制度化後,機構數從立案初期民國90年之203家降至98年6月之154家。依據內政部社會司民國98年6月統計資料顯示,全國養護機構養護床位平均進住率為73.84%,台北市則為82.37%;98年6月全國老年人口比率為10.52%,而台北市老人人口比率則已達12.43%,顯見台北市老人人口增加比率高於全國比率,且其養護機構占床率亦高於全國平均值。依上述數據合理推估,台北市老人對於養護機構需求應遠大於其他縣市,但統計資料卻顯示台北市養護機構卻逐年遞減。當機構負責人不斷反應,政府政策造成台北市機構經營困境。本研究想瞭解政府對小型養護機構管理政策在不同階段有何變演?進一步探討政策演變過程,對小型養護機構發展產生何種影響?再者探究除政府政策外,尚有那些因素會影響小型養護機構發展?
本研究在著手進行文獻探討時,發現與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政策演變有關時間點,可以依時間序列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民國80年以前,完全没有政策規範機構之政策空窗期;第二階段:民國80年至86年,台北市政府頒布「台北市私立老人養護所設置管理辦法」開始規範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之政策蘊釀期;第三階段:民國86年至88年,「老人福利法」修正後小型養護機構即將開始法制化規範之政策緩衝期;第四階段:民國88年至96年,小型養護機構邁入正式法制化管理之政策完備期;第五階段:民國96年以後,「老人福利法」再次修正之政策變革期。研究者再依據此五個時間階段,深度訪談機構負責人、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政策制訂者、學者專家,瞭解每一階段政府政策演變對小型養護機構發展有何影響。
研究發現,政策空窗期,小型養護機構不需立案、政府無法可管,機構自主性最高可以隨意發展;政策蘊釀期,台北市雖擬以地方法規規範小型養護機構,但因為没有罰則及強制力,機構配合度不高,政府政策對機構缺少制約力;政策緩衝期,老人福利法及子法已經修正通過,小型養護機構面對公權力即將強力規範,仍試圖抗爭以拖延政府管制時間,此階段機構與政府之間關係充滿衝突;政策完備期,政府對於小型養護機構從立案、評鑑、督導等各項法制完備,小型養護機構自主性大幅降低,發展意願也逐漸降低;政策變革期,老人福利法經10 年後再次修正,機構自主性再次限縮,許多理想性修法結果,尤其硬體設備部分對於屬都會型之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產生配合困難。本研究同時發現,對小型養護機構之管理政策,中央政府透過法制規範全力主導,地方政府自主性也相對降低,也就是政策完備期開始,影響小型養護機構發展之政策主要在於中央政府之法規。
本研究依據訪談結果,剖析後分別對相關人員提出建議如下,對政策制訂者:應正視台北市小型養護機構減少趨勢規劃因應策略、對於評鑑制度應檢討修正評鑑指標去蕪存菁、規劃小型養護機構專業分級制度、適時修正與小型養護機構發展扞挌之法令規章;對小型養護機構建議:關心政策對小型養護機構發展之影響、運用創新思維營造小型養護機構獨特競爭力、加強小型養護機構組成協會之整合資源能力、加強小型養護機構正面功能宣導;社會大眾則建議利用評鑑指標共同監督機構服務品質。 / With the change of the domestic society as well as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small community nursing center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many family members or even no one can take care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pers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was raised in the unregistered period. Since 1997, the “Senior Citizen Welfare Act” was revised a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systematically manage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by regulations. As a result, the number of the nursing center decreased from 203 in 2001 to 154 in 2009.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Affairs in June 2009, the accommodating rate of the nursing bed of all nursing centers in Taiwan is 73.84% and 82.37% in Taipei City. In June 2009, the ratio of the senior population is 10.52% in Taiwan and 12.43% in Taipei City. It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senior citizens in Taipei is greater than the national proportion. In addition, the accommodating rate of the nursing bed in Taipei is also greater than the average number of the country.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able estimations, the demand for the nursing centers in Taipei City is greater than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However, the statistic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the nursing center in Taipei gradually decreases. When the owners of the nursing centers in Taipei continuously emphasizing the government policy has created barriers to manage the nursing centers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aims to study how the government policy changes in each stage, and discuss how the policy change procedure and the remaining factors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ursing center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in Taipei 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5 stage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rder; the first stage(vacancy period): before 1991, there was no policy to regulate the nursing centers; the second stage(preparation period): from 1991 to 1997,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nounced the “Private Elderly Nursing Center Establishment Steps of Taipei City” and started to regulate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in Taipei City; the third stage(initial period): from 1997 to 1999,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started to be regulated after the “Senior Citizen Welfare Act” has been revised; the fourth stage(completion period): from 1999 to 2007,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were officially regulated by the acts; the fifth stage(reform period), after 1997, the “Senior Citizen Welfare Act” was once again amended. The researcher conducts several in-dept interviews of the owners of the nursing centers,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scholars and professionals of each stage to understand how the government polic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in each stage.
In the completion period, the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complete system from registration, evaluation to supervision. As a matter of act,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ch has resulted in a decrease of their willingness for development.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the Senior Citizen Welfare Act was revised again after 10 year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organizations was once again restricted. Many small nursing centers in Taipei City have had difficulti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ideal revised results such as the hardware facility.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ully controlled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through the management policies while the local government started to lose the power of control.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ompletion perio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regulation was the key t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stration was not required for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in the vacancy period. The organizations were highly independent and could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ir interests. In the preparation stage, Taipei City has drafted the local regulations to regulate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but the centers were not willing to cooperate due to the lack of penalty and government power over the restriction. In the initial period, although the Senior Citizen Welfare Act has been revised, the nursing centers still attempted to extend the government’s restriction. There were a lot of conflict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nursing centers in this stag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res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the related personnel after the analysis. To the policy makers: it is necessary to plan the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in Taipei City, review the evaluation system, revise the evaluation index, plan the profess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and appropriately amend the regul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To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they should concern about th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s, apply new thinking to creat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improve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ability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association and the positive promotion of the small nursing center.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public should monitor the service quality of the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Keywords: small nursing center, evaluation system, senior citizen welfare
|
22 |
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探討--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為例 / The Study of Welfare Community and Welfare Commercialization陳雅琴, Chen, Ya-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年來在社會服務工作上的發展,有越來越以引進商業經營模式來振興刺激供應不足的人群服務工作,尤其是「托兒」與「養老」被視為可企業化經營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兩大產業。不過社會福利事業和一般汽車香水商品在本質上有不同的特性與不同的存在價值,以強調利潤的商業經營模式導入社會服務的工作,是否會模糊社會福利事業的基本精神,是否會造成福利事業的階層化,都是必須考慮的重點。相對於福利的「營利化」方式,福利「社區化」也是最近相當熱門的服務供給模式,此兩種方式背後則隱含右派與左派的意識型態,無論從理論上或者實務上的探討對話,都可以給現階段台灣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一些啟發。
為了對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的內含有更深入的探討,本研究以實證研究方式進行,將彭婉如基金會近一年來所推動的「台北市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系統」以及「民間業者在國小校園內提供課後活動方案」做了比較,前者是非營利組織以社區動員方式推動課後照顧系統,後者則代表營利業者的商業化方式來提供服務,不過以社區與非營利機構結合所形成的福利「社區化」以及商業組織提供服務的「營利化」僅表示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的其中一種模式,政府、社區團體、工會團體也可以推動福利的社區化工作。
根據上述的研究問題,本研究希望能達到的研究目的如下:
1. 探討台灣國小學童課後照顧的需求、台北市政府課後照顧方案,以及「課後活動實施要點」到「公私協營辦法」的事件始末,以及目前公私協營辦法的執行狀況。
2. 探討福利民營化與非營利組織等相關概念,並希望釐清福利社區化與市場化在理論上的概念。
3. 透過教育局官員、基金會的負責人與承辦人員、在公私協營辦法下,運用學校空間提供服務的機構負責人、參與社區照顧的社區人士、學校校長等人的訪談,探討福利社區化與福利市場化的內涵。
資料的收集以深度訪談方法為主,研究範圍主要鎖定在台北市內與「課後照顧」相關的對象,由於事件發展至今約一年,「公私協營辦法」亦在試辦階段,訪談對象的選取以參與「課後活動實施要點」、「公私協營試辦要點」的對象為主,含教育局、主辦學校、合作單位、社區人士等,共計深度訪談對象十七位。
本研究主要針對台北市課後照顧政策(學校課後活動、安親課輔班、才藝班等設置)以及由社區力量與民間業者提供服務的兩種不同模式做分析討論,並在研究中達成以下成果:
1. 根據研究結果給予國小學童課後照顧政策與公私協營辦法建議。
2. 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概念澄清與意識型態的討論。
3. 以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為例,整理實務上福利社區化與營利化之運作方式與實質效果。
4.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關於台灣社會福利事業社區化與營利化之建言。
本研究結果認為因為社會福利事業含有以下幾項特質,應避免以講求利潤來方式經營。
1. 用商品化方式經營社會服務事業而得到利潤的來源有兩種,一是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以增加收費;一是透過成本的降低來達到利潤,但是這兩種得到營收的方式都和社會福利的特質南轅北轍:
□ 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來增加利潤:社會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是家庭經濟、背景不好、缺乏社會支持系統與生活在較差的環境中,無法擁有比較好的商品與享受高級服務,一但市場上的服務價格太高,就會剝削這些弱勢者受到照顧權力,並且加深社會的階層化。
□ 由降低成本來求取利潤:社會服務產業(例如安親課輔)多屬於勞動密集產業,無法像一般產品透過模組化的大量生產,來降低成本以求利潤,除非經營者將勞動者或接受服務者視為物品來管理,而一但制式化的員工、客戶與服務流程產生,受服務者將無法接受到「全人」與「愛心」的對待,員工的工作也產生「異化」。
2. 西方國家所推動的「住屋券」、「教育券」等是由政府幫弱勢族群出錢,讓下層階級的人在自由市場上購買服務的一種方式,在我們的研究實務中,社會局每月給予低收入戶學童5000-7000的課後輔導津貼,可以在「營利化」市場下運作,但是卻造成「烙印」、「政府責任不足、監督太弱」等缺點。在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為例,政府在政策上的規範為了著重開放原則,必須給予民間足夠的空間來經營,所以將監督的責任交給學校單位達成,所以在各民間單位向學校提案申請公私協營的合作時,校長、各處室主任、家長會為主要的監督審核者,雖然不乏公正客觀的學校認真的審核這些競標對象,但是也有許多學校因為受制於原本校內與校外的特殊權利關係,無法客觀的監督服務的提供狀況,而服務的使用者,即這些學童及家長卻多半在審核競標與監督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力太小,沒有表達意見的空間,只好接受不好的服務品質。
本研究認為福利原本所含有的「社會正義」、「社會權」等價值,必須透過政府的力量來實踐,無論福利的輸送者為政府或民間單位,政府都不能規避責任。契約外包或公設民營只是一種由政府單位將服務委託給民間辦理的民營化政策之一。民間主動辦理福利服務的力量,也視為福利民營化政策潮流下所催生的產物。不過本篇論文的分析結果指出,「照顧」的工作性質並不合適完全轉移到市場上來提供;如果將福利服務營利化,政府為符合自由主義的鬆綁開放原則,非常難扮演好監督角色,在原本的社會權力結構下,也很難制定遊戲規則;福利營利化勢必犧牲弱勢族群等中下階層的人,形成「烙印」與「標籤」,而抹滅福利中強調正義的精神。
福利社區化所面臨到的問題是來自於「效率」的挑戰,以及服務專業與品質的掌控。福利市場化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卻是來自於福利中的「公平正義」概念,尤其是公平與分配的議題。值得思考的是,個人得到福利的身份是公民或者消費者?公民資格係依賴國家的法定保障,所有公民皆能享有官僚所提供的標準化照顧,不同於市場的必然付費關係。而市場的福利通常是付得起費用才得享有的福利,對於沒有付費能力者便成為限制所在。由於市場可決定產品提供的內容、標示的價格以利潤為導向,致使人民需要的滿足實際上是由場所決定。
「老人安養照顧」、「幼兒托育」政策希望能以民營化的方式來提供,有些學者也認為這些服務具有商業市場的服務特性,可以回歸市場運作。希望本篇研究協助福利民營化的概念有更清楚的瞭解,如果要將「老人安養」、「幼兒托育」交給市場來提供服務,勢必會造成福利階層化的問題,靠政府監督、領航、協助,依然是讓「價格來決定需要」,真正需要的人依然沒有受到照顧。如果這些服務營利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政府就應該相對提供大量的公辦服務,並且扶植社區的力量,以確保人們可以享有普及、平價、有尊嚴的服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兒童課後照顧需求的社會環境背景
第二節 福利民營化—福利社區化與福利營利化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相關理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章 台北市的課後照顧系統
第五章 訪談結果探討
第一節 「福利」、「教育」、「社區」關係的探討
第二節 公私協營辦法之下,課後照顧的內涵與實施評估
第三節 在公私協營辦法下,不同方案的評選與價值
第四節 福利民營化下,社區化與商品化的討論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分析結果摘要
一、「福利」與「教育」的關係
二、「課後活動實施要點」與「公私協營辦法」的討論
三、公私協營辦法實施的困難
四、福利商品化的討論
五、福利社區化的討論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一、福利社區化與商品化的利弊討論與政策建議
二、對台北市課後照顧系統的評價與建議
參考文獻
|
23 |
社區實質環境、社會條件與社區福利間關係--以台北市萬芳社區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of material environment, social condition and welfare in community李秉真, Lee, Ping-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發現在台北市方面,若要實現福利社區化,仍有結構上的障礙,中央集權的國家機器,在行政體系與運作上,從未將社區概念落實在實施或推動層面. 在萬芳社區方面,發現:1.福利需求無社經地位差異,且定義傾向包括生活需求與福利需求2.福利資訊網路以社區為單位有其可行性 3.應以社區福利作為社區參與凝聚的目地與手段 4.居住時間,居民同質性及活動內容為參與的基礎5.社區中的少數更應被關心6.社區認同應被強化7.社區組織的重要8.女性力量的發揮9.社區內各區域的分離影響社區中各區域的關係10.善用社區居民'購物行為'與'休閒行為'的公共空間11.既有公共空間的維護與管理12.社區內出租國宅疏離來自居民對其環境無自主能力13.地緣影響參與與認同14.善用社區特殊資源.
|
24 |
台灣地區企業福利之探討--政府與企業之責任劃分黃財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總共分為六章,在第一章中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並透過簡要的文獻分析,說明國內相關文獻對此問題的思考方向及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本文之研究架構。
在第二章中嘗試對企業福利的內容進行瞭解,針對企業福利組成性質的不同,將企業福利的定義與內容類型化,進而探討企業福利與勞工福利、勞動條件之間的關係,最後針對企業福利發展過程作一介紹與瞭解。
在第三章對美、日企業福利進行探討,由於我國勞工福利制度深受美、日兩國影響,但兩國的企業福利在內容上與發展上仍有差異,各有所長,因此分別探討美國、日本企業福利發展的情形與運作狀況並比較其中的特色與差異。
在第四章中提出台灣企業福利發展現況金問題,先就台灣企業福利的歷史發展過程作一介紹,再藉由相關法令與實行現況,提出我國企業福利實行上雇主與政府責任劃分不清所造成的問題。
而在論文第五章中就台灣地區企業福利提出改革與建構,根據企業福利的相關理論、美日企業福利制度的現況以及我國的勞資關係發展狀況,界定政府與企業在企業福利上的角色、責任劃分以及企業福利未來發展的規畫。
在第六章中針對文中的論述,提出兩點整合性的結論,(一)針對企業福利的不同性質,提出不同的制度設計與規範方式,在法定福利項目上應予以社會保險化,而在非法定福利項目上則應該勞資協商化;(二)建立政府、企業與勞工工會分工的福利保障制度。並且依據政府、企業、勞工角色之不同,提出個別的建議,以作為將來政府與企業推行企業福利的參考,以增加企業福利施行的效果。
|
25 |
社會福利政策形成因素之探討徐淑慧, Shyu, Shwu Hwe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目的是在於探討各先進國家(如瑞典、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
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利政策形成模式,歸納出外在、內在環境因素,並據
以嘗試建構適合我國環境之社會福利政策之形成模式。本文研究內容共計
六章,第一章「緒論」,本章乃對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方法、限
制及架構作概略性的敘述。第二章「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之外在因素分析」
,本章試圖從各相關文獻中整理出社會福利發展的理論(如經濟決定論、
聚合理論、文化決定論、擴散模式、衝突理論及國家中心論等),並評估
這些理論對各個國家在各個階段時期之社會福利發展的解釋能力。並依據
評估結果分析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之外在因素。第三章「社會福利政策形成
之內在因素分析」,本章敘述伊斯頓的政治動態系統理論中的內在環境主
要因素有民意、精英分子、利益團體、政黨、官僚等政治行為者與社會福
利政策形成之關係。第四章「各國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之分析」,依據前二
章理論探討的結果,分別對瑞典、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之社會福
利政策分析其形成之內在、外在因素。並作成一分析表,以為此章之小結
。第五章「我國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之分析與建制」,本章討論我國社會福
利政策形成,再參酌各國社會福利政策形成之模式,嘗試建立一個適於本
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體系的社會福利政策形成模式。第六章「結論
」,為本文之總結。
|
26 |
競租活動與福利成本之估計 / Rent-Seeking Activities and Welfare Cost Caculate許春梅, Hsu, Chuen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的強制權力創造了龐大的租利(rent)。個人或團體往往投入時間、金
錢或其他努力以獲取這些租利;這些追逐爭利的過程,稱為「競租活動
」。研究這些租利的形成、尋求、防禦、規避及它對社會產生的成本、效
益的一些理論及實證分析,統稱為「競租理論」(theory of rent-seek-
ing)。本文將運用「利益團體模型」及「競租理論模型」將利益團體-管
制政策-社會福利成本三者之間的關係串聯起來。最後以Mohammad與
Walley對印度競租成本估計模式為架構,以台灣現有資料做一估計,探究
台灣因管制活動造成社會福利成本究竟有多大。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
論;第二章為政治決策與競租活動;第三章為競租理論與福利成本之估計
(一);第四章為競租成本的衡量(二);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
|
27 |
台灣地區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管理關鍵成功因素陳立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醫藥衛生的進步,使台灣地區國民的平均年齡延長,也使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民國82年9月,65歲以上老人佔台灣地區人口數7%,己達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訂的高齡化社會指標。據經建會推估,預計民國121年,將達20%,即每5位人口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在對老人的照顧中,政府除了居家服務、社區照顧外,機構照顧負起了最後的一環。
由於看好未來龐大的安養護市場,許多財團或企業紛紛加入,財團法人醫院、署立、市立醫院為增加占床率,開闢護理之家、長期照護部門,使得現有安養護機構面臨更多壓力。老人安養護工作已由救濟、收容演變為銀髮產業,且由福利服務、市場自由競爭進入以企業管理為導向的型態。因此,許多業者面臨體制改革與重整以順應時代,成為機構生存關鍵。
基於上述理由與考量,引發本研究從「關鍵成功因素」的觀點,深入探討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與管理方式,期能透過本研究,使機構業者能更清楚本身的競爭地位,進而對未來經營策略的擬定有所助益,及對有意進入者提供一個參考指標。本論文以在台灣營運績優的老人自費安養護中心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探討、產業分析及深度訪談找出經營老人安養護機構之關鍵成功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老人安養護機構關鍵成功因素共有六項
,分別是:經營理念、工作團隊、資源、專業服務、機構負責人及地點的選擇。 / Population aging in Taiwan has rapidly accelerated as the life expectancy of people in Taiwan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du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and advancement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Taiwanese aged 65 and over hav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 of total population since 1993, thereby making Taiwan an aging society according United Nation’s definition of “Aging Society”. It is estimated by Council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at 20% of population, or one in five, will be aged 65 or over by 2132. Aside from home care and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al care is also gaining importance in elder care in Taiwan.
Foreseeing the immense need of elder care services in the aging society, many private companies and corporations are entering the elder-care market and competing for market share. Privatized hospitals and public-funded provincial hospitals are increasing bed occupancy, building nursing homes, and expanding units for long-term care. The existent elder-care institutions in the health industry are facing market competition more than ever. The elder care is being transited from charity welfare to silver industry, from welfare service an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to business-oriented planning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us, elder-care institutions are in need of restructur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s so as to succeed in the competitive market.
This study explores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he success of elder care institutions by 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and style of management. So that, existent institutions can better evaluat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rket and strategize their management tactics; potential players can us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as reference points before entering the market.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assistance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dustry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of best-run private-funded elder care institutions in Taiwa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in Taiwan there are six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elder care institutions. They are management philosoph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m, resourcefulness of the institutions, professionalism of staff characteristics of ownership of the institutions, and location of the institutions.
|
28 |
財政分權對社會福利支出規模之影響-跨國實證分析 /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Social Expenditure王雅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9年完成的內政部升格改制審查會議將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與高雄縣市升格或合併升格為直轄市,這次的直轄市升格可說是我國邁向地方財政分權的重要里程碑。不過,地方財政分權後,地方的財源增加,能否因為提升地方資源分配效率而創造更大的整體利益與人民福祉,仍有待驗證。而截至目前為止,大部份關於財政分權影響公共服務提供的實證文獻都集中研究焦點於公共支出的總規模上,探討財政分權對公共支出組成項目之影響文獻是有限的,且該類文獻也多集中於基礎建設支出、教育與醫療支出,唯有一篇Oates於1999年提出相關理論:由於低所得和高所得的家計單位皆具有流動性,地方政府若重視社會福利支出,將更容易吸引窮人移入而使富人離開,所以財政分權下的政策將促使救助低所得之社會福利支出提供不足。因此,基於過去的學術文獻並未實證探討財政分權對社會福利支出(social spending)規模的影響;而且國家的財政分權程度可能會因政治組織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將選樣國家區分成單一制和聯邦制,利用1996-2004年12個單一制國家和5個聯邦制國家的資料,並使用追蹤資料的分析方法和相關檢定,期望能分析財政分權與福利國家是否為衝突的政策目標。
本文的結論主要為當國家以不同的政治組織形式-單一制與聯邦制區分時,其財政分權程度會對於該國的社會福利支出規模有不同的影響。由於,單一制國家相對聯邦制國家在政治體制上的財政分權程度較低,地方政府的有效職能均由中央政府掌握,並且社會福利支出往往也是中央政府進行所得分配功能的工具之一,在此條件之下,地方政府的地方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自然提高;另外,當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不足,甚至較大比例是由中央政府移轉來支持的情況下,社會福利支出往往就被排擠,而被經濟導向的支出所取代。在聯邦制的國家中,由於地方政府在某些領域擁有獨有的權力,地方之間競爭的壓力自然增強,為了吸引有錢人或外資移入,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小的社會福利支出很容易成為犧牲的目標,因而形成聯邦制國家的地方政府在支出分權和收入分權上,和社會福利支出規模呈現顯著的負向關係。
|
29 |
原住民遷徙決策的影響因素之探究李貞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iebout(1956)提出,個人因為有遷徙能力,所以透過以足投票的方式去定居在他們最偏好的社區內,而他們也藉由選擇居住地點,來滿足自己對公共財需求的慾望,就像可以到市場上購,買到私人商品一樣。在均衡情形下,人們基於自己對公共財的需求,分佈在各個社區之間。換句話說,一個典型的消費投票者在選擇居住地區時,會因為該地區的教育、警力、道路、公園、橋樑、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來做決定。那麼實際社會上,是否真的存在這種準市場似的遷徙情形呢?
近年來,已有不少文獻做過實證的分析,國外學者針對白人、老人做過分析,甚至是弱勢團體也曾經加以研究探討,他們採用的對象是黑人、貧窮家庭或是單親女性家長家庭,所得出的結果並沒有一定的結論。至於國內雖有學者對於家戶的遷徙行為做過分析,但針對弱勢的原住民尚無文獻出現,而這些弱勢族群中,以直覺推測,應該會比一般家庭更容易受到政府福利支出的影響而有不同的遷徙決策。因此本文不同處在於加入了國小生師比、平均每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平均每人社會安全支出與平均每人家庭生活輔助四種變數,特別針對教育面與社會福利面的公共支出,探討對原住民遷徙行為是否有顯著影響力。
在採用兩階段估計方法的實證分析後,發現到在第一階段的個人特質方面,原住民的實證解果除了受教年限與預期相反外,其餘都與預期相符。在第二階段的分析中在本文主要想探討的變數裡,若對單一變數作迴歸,只有平均每人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平均每人社會安全支出與原住民人口數會顯著影響原住民家戶的遷徙決策。
總結來說,本文對於Tiebout假說(以足投票)提供了少數正面的證據,但是,也有不少結果並不支持這項傳統理論,也許原住民並不適用這個假說。
|
30 |
我國兒童福利政策之研究賴淑惠, Lai, Sh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類最珍貴的資源,不是石油,而是兒童!尤以我國值此非常時期,兒童更是民族生
機之所繫。如何使他們在安定、和諧的環境下成長,即透過兒童福利的實施,使每一
個兒童都能獲得身心健全的發展,便成為國防建設、經濟發展之外一項重要的課題。
兒童福利是社會福利範疇之一,我國遠在三千多年前即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兒
童福利思想,歷代對兒童福利措施亦多有明令。惟我國歷代推行有關慈幼的各項工作
,雖與現代之兒童福利旨趣相符,但其出發點多基於我國固有的仁政思想,措施多隨
為政者之更替而改變,並未有一貫的政策。鑑於兒童地位的重要,與固有傳絲,執政
黨及政府在公布多種社會建設政策後,更於民國六十二年二月八日公布﹁兒童福利法
﹂,我國兒童福利工作推展於焉有了依據。
我國有關兒童福利的研究,多侷限於社會工作與學理的範圍,甚少以政策的巨視觀點
來探討。故本文以公共政策理論中的系統決策模型和鍾斯(C.O.Jones )的順序型模
(Sequential Model)為分析架構,期能彌補此一缺失。
全文共分六章,約十萬餘言,茲將各章要點說明如下: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兒童福利政策的概念,次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限定研究
範圍,最後說明取材方法與所受限制。
第二章問題認定。探討我國兒童福利問題進入議程的過程與途徑。首先說明我國兒童
福利的思想淵源及問題的社會、人口背景;其次自政府、政黨、專家學者等幾方面探
究客觀的事實如何透過主觀的認定而進入議程。
第三章我國兒童福利政策的制定過程。分為政策規劃與合法化過程兩剖分,探討我國
兒童福利法的規劃過程、規劃內容,立法院審議時爭辯的情形與重點。
第四章我國兒童福利政策的執行。分別探討相關法規的擬制、執行機構、經費和人員
四方面,並說明實際執行情形。
第五章我國兒童福利政策的檢討。分別從政策問題的認定、政策制定和政策執行三方
面來檢討。
第六章結論─建議。參酌我國國情及外國法制,並根據前章檢討結果,提出建議,期
能有助於我國兒童福利政策的增進。
|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