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7
  • Tagged with
  • 17
  • 17
  • 12
  • 12
  • 10
  • 7
  • 5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中央教育經費的預算與分配問題之研究

鍾娟兒, Zhong, Juan-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 有關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的文獻探討」,分「教育經費概說」、「教育經費的預算」 與「教育經費的分配」三節,以期建立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的理論基礎。第三章為「 當前主要國家中央教育經費的預算與分配」,分別討論美國、英國、法國、西德及日 本五國中央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的概況,以明瞭世界先進國家中央教育經費預算與分 配的發展趨勢,並做為我國改進的參考。第四章為「我國中央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 ,以期發現我國中央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的有關問題。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分 析我國中央教育經費預算與分配的利弊得失,並參照理論基礎與各國趨勢,予以檢定 及建議,以為今後教育改革的參考。
2

臺灣教育經費之研究

陳瓊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數十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快速、生活水準提高、民主思潮澎湃,社會對教育之需求已顯著增加,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及經濟結構的變遷,教育的經濟價值漸受重視,各國咸以教育為開發人力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發展因而更形快速,教育經費需求亦為之日益膨脹,此一趨勢,使各國在財政負擔上皆感不勝負荷,尤其是開發中國家,百業待興,人口成長率又高,與教育競爭資源者眾,在資源有限,需求銳增的情況,教育經費的籌措、分配與運用實效問題乃益形重要。 本省近二十年來之教育發展,無論就在學人數、就學率、或教育經費所佔國民生產毛額的比重及政府教育經費所佔政府支出之百分比言,均有顯著的增加,在教育結構方面,亦已從初等教育的普及至國民教育的延長及中、高等教育的大事擴充,此一發展對於本省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的進步,雖功不可歿,但從第三章的計算,我們發現本省教育投資的直接貨幣性報酬率甚低,其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亦遠不若先進國家之大,雖然教育的效益本就難予精確劃分並予數量化,且其間接的、無形的效益之重要性,絕不遜於直接的貨幣報酬;同時由於資源的正確性及其取捨不同,亦難為真確計算與比較,然儘管這些計算本身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與存疑,我們仍必須承認:此項報酬率之偏低與教育政策之失當不無關聯。在一亟欲謀求經濟發展且經費有限的國家,我們的理想是每一單位資源,均能產最大的效用,而不僅以凈效益大於零為已足,因此在總資源的分配上,我們固當考慮資源在其他交替用途的報酬以決定教育資源之多寡,而教育部門之於資源的運用,亦當力求其經濟與效率,故教育及財政當局在面臨日益嚴重的經費困難之際,對於教育報酬率偏低之前因後果,不能不有所瞭解,俾為日後發展改進之借鏡。 教育報酬率所以偏低,我們可從本省教育人力就業失業情形,知其主要原因在:(一)經濟社會本身對教育人力之有效需求不足,教育資本與實質資本未能適當配合,致大才小用、小才無用,教育人力之生產力未能顯著提高;(二)教育資源分配不當,教育結構未能配合職業結構之變化而為調整,致經建所需技術人力不足而無一技之長者充斥,人力供需失衡,求才與求職者兩皆為難;(三)教育資源之運用未能更求效率化,致設備不足者有之、資本閒置者亦有之;理論與實際脫節、所學難以致用;大量青年失學,卻有學校招生未足額者。吾人須知唯有當教育資本與其他生產因素適當配合、且教育人力之素質、類別與數量適合經濟發展階段所需時,方能發揮其生產效能,否則教育投資難免流於浪費。因此,一項長期的教育計劃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長期計劃,首當考慮未來社會對教育之需求及所需人力之類別、數量與素質,再根據此項預測,推計未來教育發展之結構、數量以及所需教育經費之多寡,俾財政當局據以編列長期預算,使教育發展得有確定之財源而為合理之分派與運用,此項計劃,旨在為一項通盤策劃,避免教育的發展為每年經費之多寡及當政者之主觀判斷所左右,但它亦非釘住不變的,在實際需要有重大變化時,仍宜通權達變,以免造成鉅大的錯誤投資。 經費的充裕是教育之與革興發展的首要條件,一般寬籌經費的方法不外增列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增收學雜費用、獎勵私人興學及企業界合作、舉借內、外債、吸收民間教育儲蓄等,各法均有其困難與弊端,因此決策者僅能衡諸得失,求其為助較大,為害較小者為之,以防造成過多干擾,得不償失。 由於教育經費籌措不易,因此其經濟利用倍加重要。例如教育年限的縮減、教育機械的利用、教育規模的適當、高中以上正規教育的選擇性發展、推廣教育的加強等,均可減輕教育經費負擔,使教育資源的運用更效率化。 要而言之,財政為公共活動之基礎,任何一項發展計劃均須有充裕之經費以為支持,尤其教育係百年大計,所費不貲,因此慎訂其計劃、寬籌其經費,並予以經濟有效之利用,乃為成敗之關鍵,捨此,則其經濟目標難求實現,而其本身發展也將益加困難,故本文分六章為此諸問題之探討。第一章係就教育經費之定義及其膨脹趨勢,說明各國教育之發展及其所加予財政上的負荷;第二章就本省近二十年來教育的發展、教育經費來源及教育支出之成長與分配情形一述其要;第三章則以可得資料為本省六十年度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之教育投資報酬率試算,並就專家學者所估計之教育對本省經濟成長的貢獻率,探討本省教育投資經濟方面的直接效益、附帶說明經濟成長與教育支出的關係;第四章就本省教育支出之成果,為教育經費在分配及運用實效方面之檢討;第五章則針對過去教育經費之困絀及分配與支用欠當之處,就經費之籌措與運用為淺近之評述與建議;最後,於第六章為一總結。全文重心在於第三、四、五章,亦即本省教育投資利弊得失之探討與改革芻議,且所有論述主要均自財政經濟觀點著眼,至於教育之文化、政治等目標之實現,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3

我國現行教育規模經濟之實証分析

羅正忠, LUO, ZHENG-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性質融合了消費性、投資性、生產性之特質。我國政府的教育經負擔。以七十四 年為例,教育經費支出位各級歲出總額之百分之十六、五七。教育投資與否,或者投 資結構的分配,均應詳加評價,否則將導致資源之浪費與人力供需之不平衡。 本文之目的乃設法將教育視為一種產業,求出其成本曲線,並分析其是否具有經濟規 模,及解出平均最低成本之學生人數。本文共分為五章,主要研究對象為臺灣現行之 高級中學,及大專院校。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教育成本之剖析;第三章為有關文 獻之探討;第四章為我國教育規模之實證分析;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就實證分析之結 果,討論與建議,如何達到最適之經濟規模,並降低教育成本。
4

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所得重分配效果之研究

陳麗珠, Chen, Li-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全文共分成六章:首章緒論 ,敘述本研究之動機、目的,及專用名詞之詮釋;第二章為有關文獻的探討,又分成 四部份來討論:(一)社經背景與教育機會。(二)教育與所得分配。(三)我國公 共教育經費支出的運作。(四)公共教育經費支出的歸宿;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實施 ,說明使用歸宿的假定,研究過程樣本的選取、資料的蒐集與處理。第四章為分析與 發現(一)由公共教育經費的籌指來源看所得重分配效果,又分成國稅、省稅、與縣 市稅三部分討論;第五章為分析與發現(二)由公共教育效費經費支的的分配效果, 討論了個人與家庭一般概況、教育機會之分佈、以及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在各所得家庭 之分配;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先就本研究之重要發現歸納成結論,再根據結論試提 建議。
5

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研究-以北高兩市為例

陳文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我國及北高兩市國民教育經費歷年來的分配狀況。透過探討相關國內外研究及國民教育經費分配的原則後,說明國際間在國民教育經費上之分配情形,並配合國內相關的教育統計資料,來分析我國歷年來在教育經費分配的情形及其趨勢走向,並以此分析我國北高兩市在國民教育經費部份在國際上的相對地位。 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國家發展階段與教育競爭力方面,我國各級教育的投資比率上,偏重於高等教育投資的現象確實存在。(二)現階段各國間國民教育經費發展方面,我國及北高兩市在國民教育階段教育經費分配不均的現況,雖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不可怠忽改革的腳步,期待透過教育競爭力的提昇帶動國力提昇。 因此,研究者在建議部份提出(一)建立一套教育經費分配及補助制度;(二)允許縣市自由分配補助款;(三)建立有效教育經費執行考核制度;(四)調整各級學校間整體及各類教育經費之比率;(五)調整三級政府負擔三級教育經費之結構。藉由調整三級政府的法定的教育權責,調整各級教育投資比率,將教育經費及資源分配給學生人數最多的國民教育階段。因為唯有人力資本素質的提昇,才能提昇教育品質及創造國家源源不絕的發展動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育經費分配的理論背景 ……………………………20 第二節 教育經費分配的原則 …………………………………48 第三節 國民教育經費分配問題之探討 ………………………62 第三章 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分析 第一節 國家發展階段與教育競爭力 …………………………86 第二節 現階段各國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比較 …………105 第三節 我國教育發展與國民教育經費分配 ……………… 120 第四章 北高兩市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比較 第一節 北高兩市政府經費分配情形 ……………………… 147 第二節 北高兩市教育發展與國民教育經費分配 ………… 159 第三節 北高兩市與各國教育發展之比較 …………………1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86 第二節 建議 ……………………………………………………200 參考書目 ……………………………………………………207
6

我國之競選經費研究

洪志清, Hong, Zhi-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選擇是民主政治之基本要素,競選必須花費鉅額資金,由於金錢對選舉結果具有決定性之影響力,故規範競選經費已成為民主政治之重要課題。一般而言,規範競選經費之目的在於降低競選花費,減少政治腐敗,排除私人資金之過渡影響力,以及增加公民之政治參與。基於上述目的,一般民主國家常在公布帳目、限制損贈、限制支出與公費選舉四大方向上,採取不同之途徑以獲取上述目的。 由於競選經費對選舉具有重大影響力,本文將參考英、美各國有閞競選經費之規定,以及有關選經費之調查資料,分析與檢討我國有關競選經費之現狀與改進之道,其主要內容分述如下: 第壹章:緒論:包括金錢與政治、立法目的、立法途徑、兩種規範模型,以及我國之競選資金系統。 第貳章:經費的來源與支出:包括競選資金之流動過程,英、美有關捐贈與支出之具體規定,以及我國之現狀。 第參章:公布帳目:立法之目的與意義,英、美之規定,以及我國之現狀。 第肆章:公費選舉:詳述公費補助原則、補助類型,以及公費補助對政治系統之影響。 第伍章:經驗調查資料:包括次數分配與交叉分析。 第陸章:結論:敘述競選資金系統與憲法結構、政當制度之關係,並分析各種規範途徑之利弊得失,以及其對我國政治系統之影響。
7

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探討 / Measuring the equity of distribution on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counties and cities

林虹佑, Lin, Hu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財政公平之觀點出發,探討我國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期能瞭解《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之實施是否確實能夠促進我國國民教育經費縣市間分配之公平性的達成。故本論文與之前的研究不同,著重於針對該法實施之前後年度,就我國各縣市間之實際國民教育經費分配情形,進行公平性衡量與跨年度之比較分析。本論文採用Berne and Stiefel(1984)財政公平向量的多構面模式,以89至93學年度各縣市公立國民中小學之學校基本資料,與2001至2005年度各地方政府國民教育學校教育經費支出預算數據資料相互對應後,分別以水平公平、財政中立及垂直公平三方面,探討我國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 從本論文之研究結果與分析中發現,受到少子化現象之衝擊,我國國民教育之結構正在改變中;而縣市間國民教育經費之分配則逐漸出現M型化的現象,平均每位學生、每個班級及每所學校所能享受到的教育經費數額,會隨著其就讀學校所處的縣市及班級或學校所處的縣市不同,而有相當顯著的差異,不符合水平公平;且此種差異深深受到其就讀學校所處縣市之財政能力(尤其是縣市的自有財源部分)影響,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係,不符合財政中立以及垂直公平。亦即自有財源充裕、財政能力佳的縣市,其學生、班級及學校所能享有的教育經費亦較充足,而自有財源貧乏、財政能力不佳的縣市,其學生、班級及學校所能享有的教育經費也較不足,呈現出「富者恆富、貧者恆貧」的M型化教育現象。研究結果也發現《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實施之後,國民教育經費分配M型化的現象反而更為明顯,意味著該法之實施未能確實促進教育經費分配之公平性,甚至有導致其惡化的趨勢。
8

台北市勞工政策執行之研究──促進勞資關係之方案執行情形分析

楊濟華, YANG,J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自我國現階段勞工出發,檢視台北市之執行現況,影響執行諸因素及執行成 果;並提出促進執行成放之建議。全文共分五章,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本章首先說明「研究動機」,次則介紹「勞工政策」、「勞資關係政 策」、「政策執行」等相關概念,最後並界定本研究之範圍,陳述本研究使用之方法 及所受限制。 第二章,執行現況;「執行機關」為台北市政府勞工局第二科,執行人員計有十人。 「執行經費」主要源於公務預算,其中百分之八十支付人事費用;其次則為宜導活動 、輔導工作及勞資爭議處理等業務支出。「執行措施」方面,二股:「增進勞資關係 」的宜導與輔導,三股:勞資爭議案件的處理。 第三章,成果分析;台北市勞工局成立兩年間(77.1∼78.12) , 在促進勞資關係的工 作上有下列具體成果: 1.經輔導經辨理「勞資會議」之事業單位有64家( 占北市工商 登記家數的0.064%) ; 2.經輔導面締結「團體協約」者有9 家( 占北市工商登記家數 的0.009%) , 經輔導而實施「分紅入股」者有69家( 占北市工商登記家數的0.069%) ; 4.勞資爭議處理方面, 達成協議1.094 件( 占83.7%), 未達成協議者201 件( 占16 .3% ). 第四章, 影響因素; 計有下列因素影響該政策之執行: 1.眾多的標的群體人數, 2.勞 資雙方價值觀的衝突, 3.政策指令( 法令) 的不明確與不周延, 4.政策資源的不足, 5.政、經社會環境的特性與變遷,6.勞工政策不具優先性( 市政規劃上 ), 7.外力的 介入.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台北市政府勞工局成立至今雖較成立之前( 社會局主管勞工行 政時代) ,增加了諸多促進勞資關係的具體措施,也有明顯的成果。但一則因時間不 長,一則限於前文( 第三章) 所提諸因素影響,其解決的勞工問題,實僅冰山之一角 。故提出下列建議,以為未來參考:1.研擬修訂不合時宜法令, 2.充裕勞工行政人才 及經費, 3.正視勞資衝突的本質, 堅守政府中立立場, 4.建立業務檢討及業務資詢制 度, 5.推動社會資源, 結合民間團體力量以促進政策目標的實現.
9

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之研究

湯志民, FANG, ZH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因應教育發展、時代的需求與個人之興趣,特從事此專題研究,本研究係以調查法 、歷史法、比較法和文件分析等方法,從各種層面與角度去探索、搜集有關問題之實 況。 整篇論文以一年的時間完成,計一冊約二十萬字,分為六章二十三節,其內容包括: 第一章,簡介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範圍與價值、方法與資料來源和專用名詞詮釋。 第二章,說明學校建築研究的重要性、學校建築計劃的步驟和學校建築設計的基本原 則。第三章,探討校地的選擇、校園的規劃、運動場所與設置和其他重要建築與設備 的設施。第四章,介紹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行政權屬機構之組織與職掌、學校建 築計劃的運作、學校建築行政運作的特殊性、郊區設校與中程計劃。第五章,以問卷 調查表和訪問,以蒐集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各項資料並加以分析。第六 章,討論、結論與建議。 據研究結果發現台北縣國民中學學校建築基本問題之癥結,在於人口急遽成長,都市 土地不敷運用,教育經費無法因應迅速發展之負擔,因而造成學校規模過大,學生活 動空間不足,校設缺乏,運動場和校園難以規劃等問題,因此特建議台北縣教育主管 當局,對新設校應有更長遠的計劃,對現存學校建築問題應廣徵財源以為問題解決之 後盾。
10

公費選舉制度之研究—以台灣第四到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

黃傳宙, Huang, Chuan 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民主政治當中,金錢與選舉在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選舉必須依靠金錢才能推動,缺乏金錢是無法從事競選。而金錢也對選舉造成影響,其正面的影響是能夠幫助候選人從事競選、宣傳、以及向選民推銷自己;其負面影響則是可能出現政府或候選人貪污以及圖利特定團體的情形。此外,競選經費過高將形成另類的參選門檻,不利於選舉競爭。所以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情況嚴重甚至會侵害民主政體的正當性。於是,如何有效的處理金錢在選舉中帶來的問題,已是民主國家當中的重要課題。 各國通常透過制度的設計來面對金錢在選舉中帶來的影響,讓金錢在使用上發揮正面的效用,降低負面影響。1960年代起所出現的公費選舉制度便是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在歷經時間的發展,受到所處政治環境與價值的影響,使得各國公費選舉制度發展出不同面貌。美國公費選舉制度是從自由權與平等權之價值觀出發,然歐洲國家對於公費選舉制度之設計,則著重在多元政黨體系之價值。 反觀台灣現行公費選舉制度的設計,卻無法發揮應有的功效來解決金錢在選舉中帶來的弊害。本研究初步發現支出愈高的候選人,其當選的機會愈大。由於台灣公費選舉制度是採行選後補助,本文也進而發現擁有較多資源者(現任者、大黨和有能力負擔高競選支出的候選人)傾向獲得較高選票而當選,選後又往往會獲得公費補助。此種選後補助方式的問題在於無法補助選前有才能卻少有資源的候選人,其補助結果反而更強化原本就具有金錢實力的候選人,而不利於公平選舉與甄選人才之目的,顯示現行台灣公費選舉制度設計有其問題。本研究最後參考美、德兩國公費選舉制度設計,經由美、德、台三國比較提出改良台灣公費選舉制度具體之道。.

Page generated in 0.04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