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
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功能及其運用之研究黃振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六章、十七節,計約十萬餘字,各章之要旨如次:
第一章:緒論 首在說明委員會的基本涵義,指出其一般特性和基本假定;次對委員會的各種類型作一闡述,藉供後列各章之參攷。
第二章:委員會的傳統與背景 旨在對委員會之傳統及其發展背景作一概述,以明其來龍去脈。
第三章:委員會的功能 首言委員會的功能,次言委員會的反功能,復次,委員會功能的整合。
第四章:委員會的運用 本章旨在析論委員會實際運用上所應攷慮諸因素:(一)團體的大小;(二)隱形的角色;(三)委員的特性;(四)主席的角色;(五)運用的時機與原則;(六)混合制的配備方法。最後並舉一個例說明之。
第五章:我國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檢討與建議 本章分就:(一)名實不符;(二)過多過濫;(三)溝通困難;(四)恩惠任用;(五)議而不決諸端,檢討我國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缺點,進而提出嘗試性建議。章末以總統府行政改革委員會作一個案分析。
第六章:委員會的未來 對行政機關中委員會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粗淺的看法,並指出「組織人」在激烈的環境變遷下,觀念上應何去何從的問題。
|
62 |
台北市戶政事務所行政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王玉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作滿足研究主要係以心理學研究途徑為基礎,來從事組織成員對工作情境的感受之研究。通常從事此項研究有一個基本的假設,乃是認為人是趨利避害的,因此組織必須提供成員以相當的報酬,來滿足組織成員的需要。吾人暫且不論此一假設是否完全正確,但有一點可以完全地肯定,即在從事組織成員工作滿足研究時,必然可以發掘出機關組織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有了此一研究結果,則對於管理措施上的改進更易正確與奏效。戶政為庶政之母,對於國家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等各方面影響甚矩,但目前戶政事務所存在著許多問題,有急需加以解決的必要。基於以上的認識,所以乃有台北市戶政事務所行政人員工作滿足之研究。
本論文共分六章,約八萬餘言。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從事此一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研究的題旨與範圍,第三節說明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工作滿足理論剖析,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工作滿足研究的發展,並對工作滿足此一概念的意義予以澄清;第二節說明工作滿足的理論基礎,其中包括有動機理論、公平理論及人性理論;第三節說明工作滿足與組織行為的關係。
第三章為工作滿足的測量,分為三節。第一節說明測量工作滿足的方法;第二節說明工作滿足的構面;第三節說明本研究問卷設計的方法與其內容。
第四章為戶政人員工作滿足之分析,分為五節。第一節說明調查樣本的特性;第二節說明戶政人員工作滿足的程度;第三節對於台北市各戶政事務所工作滿足的程度做一比較;第四節說明工作滿足各構面間的關係;第五節說明個人變數與工作滿足的關係。
第五章為戶政人員對工作滿足各構面的分析,分為六節。各節依次說明戶政人員對工作本身、升遷、工作條件、薪俸、監督及同仁關係的滿足情形,及個人變數與這些工作滿足構面的關係。
第六章為結論,分為兩節。第一節研究發現,用來說明戶政人員工作滿足程度所以形成的原因;第二節為改進建議,乃針對上述的問題,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有關單位做為改進的參考。
本論文在構思階段蒙姜師占魁啟示不少觀念,及台北市警察局第六科范科長彥對於戶政問題瞭解的幫助,特致謝意。在資料蒐集過程中,蒙鄧師裕坤慨借資料,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林學長克昌贈予資料,特致謝意。在問卷及訪問進行中,非常感謝各戶政事務所主任、秘書及工作同仁的協助。大姊及小弟幫助整理初步的問卷資料,本校教育研究所丁與祥及統計研究所沈金祥兩位同學指點統計方法,非常感激他們。當然,對於本論文給予幫助最大者乃是指導教授張師潤書,若非張師提供觀念,及批閱初稿並祥加指正,則本論文實無法順利地加以完成。此外,本論文接受台北市政府的補助,使得本論文的經費問題得以解決;對於促成此一研究計劃的朱師堅章、林議員鈺祥及劉學長義周,特此致謝。
由於筆者學識能力所限,文中錯漏之處必然甚多,尚祈師長、專家惠予指正,俾做日後研究之改進。
|
63 |
泰國行政發展之研究吳復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大戰後,政治與行政學者開始鼓吹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因而產生了比較公共行政(或稱為比較行政)這一新的學科。比較行政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行政制度與行政行為,並且更特別注意行政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在這一研究取向(orientation of research)中,個案研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這是獲得比較資料的唯一來源。
泰國是東南亞各國中,在十九世紀遭受西方勢力入侵時,唯一倖免於「難」而仍保持其獨立的國家。這一項不平凡的事實顯示,泰國在面對這種力量的衝擊時,必然曾經有過重大的變革,使國家獲得一種有效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 capability)。這項變革就是政府行政的大改革。改革的結果,使泰國君主專制下的傳統官僚治體變成了一個現代的行政制度。然而這個現代的行政制度,在一九三二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後,卻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泰國這種不尋常的行政發展歷史程與事實,正好提供了比較行政研究的寶貴資料。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論文擬以生態研究法,來探討泰國行政演變的兩大問題:為何且如何一個傳統的官僚治體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從事變革而成為現代的行政制度?而為何這個現代的制度又未能繼續獲得良好的發展?
全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言:
第一章 緒論:先陳述研究的動機與目旨。從比較行政研究的的觀點,說明個案研究的價值與貢獻;並進而解釋泰國行政發展之研究的主旨。其次闡明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行政生態研究法。所謂行政生態研究法,簡單地說,就是採取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行政與其環境的相互關係。生態研究法對發展中國家行政的研究,助益甚大。最後,將泰國的概況做一簡介,以幫助對本文之主題的瞭解。
第二章 傳統泰國的行政:本章敘述傳統泰國的行政,這是以後泰國行政發展的基礎。傳統泰國的行政制度與社會制度幾乎不分。其特徵在於以一套精緻的層級制度,使社會上的兩種成員--統治才與被統治者一一結合在一起。國王及其下治理人民的少數官吏為統治者。他們形成一個以國王為首的官僚治體(burreaucracy)。其餘為平民與奴隸,他們是以農為生的被統治者。兩者的關係很鬆懈。小乘佛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信仰,它賦予個人生存的意義,也維持了社會的安定。官僚治體與一般人民,基本上,是分離的。其組織並不複雜。在理論上,雖然國王具有絕對的專制權力,但是,官僚治體卻是仍具有高度的獨立性。然而,官僚治體的功能卻很有限。其工作只是替國王治理人民與收稅,並維持自身的存在。總之,傳統泰國的行政制度,主要乃是以社會制度基礎,履行維持社會安定的有限功能而已。
第三章 泰國行政現代化的開展:從十九世紀開始,泰國遭遇了西方勢力的入侵,國家的生存面臨嚴重挑戰。本章即敘述,泰國在回應這種挑戰戰時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官僚治體的變革。首先,敘述西方勢力對泰國的衝擊及泰國行政現代化的奠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泰國國王對西方勢力之「侵襲」所具有的正確認識。由於這種認識,國家乃能在他們的領導下,邁向現代化的途徑。其次,論述泰國在朱拉隆功國王領導下,所實行的一連串重大的行政變革。其中第一階段主要是從事於行政現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設」,這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第二階段才真正是行政的大改革,包括政府結構的重組與發展。內政部的建立與發展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負起了創建一個全國地方行政體系的重責大任,這是維持國家領土完整的必要手段。此外,內政部與其他的功能發展也有極密切的關係,因而促成了國家官僚治體的產生。如果用現代行政學的術語說,內政部的建立乃是一項「制度建立」(institution building)的過程。總之,十九世紀中葉,泰國在面對西方勢力的衝擊時,由於行政的變革與發展,不但打贏了一場漂亮的「防衛戰」,保持了國家的生存與獨立,同時還使國家更邁向現代化。
第四章 君主立憲政體下的泰國行政:一九三二年的革命推翻了持續近六百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而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泰國的行政也因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本章即在探討泰國的行政制度在君主立憲政體下的「所做所為」。首先,略自十九世紀建立現代行政制度以來,其所歷經的發展,並藉之比較革命前後之行政實況的異同。最後,從官僚治體與國家發展之關係的觀點,檢討現代泰國的行政,期能對它的未來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五章 影響泰國行政發展之生態因素的分析:本章乃是依據前述生態研究法,對影響泰國行政發展的生態環境,做更詳細的分析。首先,陳述行政生態因素的涵義。接著再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因素,分析這些因素與行政的關係。最後,論述環境與官僚治體的溝通,以明環境對行政的反饋(feedback)能力。
第六章 結論:首先敘述行政發展的涵義,以作為評估泰國行政發展的基礎。其次回顧泰國行政發展的歷程,以求獲得一個泰國行政發展的綜合印象。最後,以這個印象為基礎,就行政發展的現化涵義,瞻望泰國未來的行政發展方向。
依據本論文的研究,泰國的行政發展,表現了兩面基本的特徵:第一是深受傳統制度的影響;其次為具有接受外來制度以改革原來制度的能力,但是這種變革全賴政治領袖的倡導。這兩項特徵造成了以下的結果:行政行為無法配合現代的行政結構,以致完善的結構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種現象妨礙了國家發展之目標的達成。所以,泰國的行政制度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端賴其能否改變它的『行為本質』,使現代的行政結構發揮應用的功能。
在寫作過程中,承蒙江師炳倫悉心指導、詳加校正;雷師飛龍賜借資料並時予督促,以及所主任傳師宗懋關懷鼓勵,師恩難忘,謹在此敬致最深的謝意。
另外,旅居泰國曼谷的孫維忠(韋中)先生、泰國國立發展行政研究所的Phalibul changrien博士,以及本所泰國留學生基拉沙學長等提供實貴的資料;尤其是孫先生還生泰國,不辭煩勞地替我搜集資料,此種恩情更使我終生難忘。如果沒有他這麼熱心的協助,本文恐難如明完成。對於這些異國的友人,我也要在些表示由衷的謝意。
最後,要向勗勉有加的變親以及曾經對本文的完成,提供過極多協助的呂美珠小姐、家兄以及舍妹,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
雖然,在撰寫時曾經謹慎下筆,以避免錯誤的發生,然而人力總有不足之時,所以尚祈師長同學於發現錯誤時不吝指正。至於本文後面所附的「英文索引」乃是一項新的嘗試,希望它能有助於本論文的閱讀。
|
64 |
台灣土地銀行推行土地金融業務之研究紀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資本、勞力三者為生產之三要素,本省由於受先天條件限制,土地總面積有限,故資本、勞力成為最重要之生產因素,鑒於近年由於經濟蓬勃發展,各種生產活動需要資金日趨龐大。農業生產也有不勝負荷之感。若能利用土地及其附著物如作物、房等使其呆滯資產能活潑化。則可舒緩日益嚴重之資金短絀困難。從而使資本勞力獲得合理配合,以確保經濟之均衡發展。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計分三節,分別說明土地金融之意義、土地銀行沿革及本文研究目的。
一、土地金融一詞,定義上原本寬狹不一。為求涵蓋土地行業務,採較廣義解釋,泛指所有不動產及部份農業動產金融。介紹土地金融流通辦法及目前臺灣在此流通情形下發生之特色。這也就是今日臺灣土地金融問題根本上的弱點。
二、臺灣土地銀行繼日據時代之雛型,光復後受政府委以重任,非僅指定為土地、農業及住宅之專業機構,同時,并成為政府推行政策時之配合機關。
三、臺灣土地金融弱點甚多,本文目的以研究並改進弱點著眼,但本省土地金融機構眾多,每機構經營業務亦极龐雜。以土地銀行作研究對象,目的在收提綱挈領之效。并將土地銀行依其業務劃分為土地金融、農業金融及住宅金融三大部門。
第二章為土地金融,共分三節討論下列二要點:
四、土地金融業務主要是指在民國四十年初起一系列之農地權利分配改革,此一改革當初立意良好,推行效果亦佳。惟目前經濟條件變化,宜強化推行業務擴大服務範圍,可確保農業與工商業之平衡。
五、因此擴大業務勢在必行,配合土地開發業務之示範及合作性質,以應實際需要。
第三章為農業金融共分五節,分三部份:
六、目前臺灣農業因工商發展而相對落後,問題叢生,但其中有許多困難可以藉金融力量克服的,同時,雖然農業落後,但一般農家在財務結構上依然良好,由農家財務收支等各方面看出來農業迫切需要資金融通,一般農家財務狀況,就借款安全條件而言,若干年來,雖有變動,但仍尚稱安全。因此本省農家具備了主觀客觀兩方面的條件,金融機關似更宜發揮其職能幫助農家。
七、就全體而言,各專業金融機關資金總供給與總需要並不配合。資金普通缺乏,尤其農家渴望的長期資金供需懸殊尤大,現行各行庫的貸款制度下,農家因耕地面積大小等經濟條件不同,接受融資機會有差異。易言之即經濟情況愈好愈容易獲得融通,此種原是工商業與農業間的經濟差距,現象也發生於農業本身。
八、就個體言,由於本省農業生產情形特殊,土地銀行的農貸辦法雖有多種亦難配合,如能在措施上略予調整,則必更能造福全省農民。
第四章住宅金融分二部分,共四節。
九、本省住宅問題有二,其為由於地狹人稠,空間不夠住宅建地不易獲致,其二為興建住宅資金短缺,同時所籌措資金利率過高,超過與建國民住宅利率以致賠累不堪。
十、目前世界各國大都面臨這兩種問題,其中法國H、L、M、瑞典中央住宅局所採用之制度最足參考,此二國家不但資金來源制度按排上各有其獨到之處,尤其差別興建住宅辦法,最值借鏡。
第五章總結及建議分二部份。
十一、在總結部份土地銀行資金調度以迴歸方程式方法分析出存貸盈餘之趨勢,現行根抵抻制度宜推廣以減輕銀行成本。
十二、建議部份指出配合第三章末之輔導農貸制度,銀行本身宜推行預算貸款制度,及指導農貸辦法。對此一政策性銀行政府既指辦若干特殊政性業務,則在營利上似不應有過份之要求,並如此始能確保政策之順利推行。
|
65 |
銀行管理會計之研究姚秋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銀行業會計制度,係各業會計制度發端最早,且最具規模者,然,如今各業會計制度早已進入成本會計領域,且已重視管理會計方法之導入,唯獨銀行業,不但末能重視透過計數加強管理之管理會計領域,甚至「重營業,輕會計」之陳舊觀念,依然存在,實為可惜。考其主因,除國內銀行界業務範圍及利率,受中央銀行嚴格控制外,較具規模之銀行,大多為公營,實為最大原因。及至民國六十一年六月,行政院將院長接任視事後,深體時艱,勵精圖治,尤其對公營事業企業化之鼓吹,更不遺餘力,同年八月,即訂頒國、省營事業經營改進方案,明定公營事業企業化之具體方法,包括公營銀行用人費率制度之訂頒實施,是為公營銀行企業化最大之原動力;喚起了銀行企業化之覺醒,而銀行如欲走向企業化,非重視管理會計實不為功也,此乃啟發筆者撰述本論文之動機。
本文共分七章,三十三節。第一章導論:陳述銀行之特性、介紹銀行管理會計之意義及其發展之可能性。第二章:敘述銀行管理會計之執行機構、及其操作原則。第三章至第六章係本文之重心;第三章闡述銀行管理會計實施之前導資料—經營統計:包括統計方法及其應用之介紹。第四章:論述銀行成本計算之意義及其計算方法。第五章:陳述各項經營比較方法及其功用。第六章:殿以銀行管理會計之具體實施方法-預算控制:包括各種預算之編制程序、方法及其執行考核方法。第七章殿以結論。
本論文之撰述,承蒙 金師克和教授及會計名學者 許華振先生悉心指教,多所匡正,得以順利完成,謹此致最大之謝忱。唯筆者才疏學淺,根基容有末固,所述難免掛一漏萬,尚祈各界先進賢達,不吝指正是幸。
|
66 |
我國人事行政改革過程之研究鄭安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民國三十九年至六十一年)具有兩種基本性質:一是行憲後,人事制度之建立(包括法規的與實際的);二是遷台後,面對各方面巨變,所為之適應。本論文乃是從此一改革過程之研究,探索我國政治體系處理人事行政改革時之運作型態及互動作用、我國人事行政變遷之軌跡,以及我國生態環境與其他因素對人事行政改革之影響。本論文為改革過程之研究,著重其功能性、整體性與動態性,此所以有別於改革程序之研究。
本論文建基於學者既有之理論,以本時期三項主要的人事行政改革-人事機構之改革、職位分類之採行、入仕途徑之改革-為研究對象。全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緒論:先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次敷陳所根據的基本理論及假設,然後說明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途徑與方法。其主旨在指出本論文推論分析之根據及推論過程。
第二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背景:本章是推論之開始。先分析我國舊有人事行政制度及其功能與負功能,接著分析我國人事行政生態背景及其變遷,並以二者的對照觀察,顯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的需要。
第三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過程:承繼第二章,說明在前述改革的需要之下,如可進行改革,也就是說明在我國政治體系中進行人事行政改革時投入與產出間的轉換過程。主要是將每一次改革過程環環相扣的根據下面的分析架構分析之。
第四章 人事行政改革之效果:說明經過連串改革後,人事行政改革的現況,與前兩章所述人事行政舊觀、改革的需要、改革的目標相較,顯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效果。並兼及目前對人事行政的檢討,這往往是另一次改革的肇端。
第五章 結論:根據前面幾章之陳述分析,歸納出我國政治體系處理人事行政改革時之運作型態、各次級體系在人事行政改革過程中之互動作用,及影響人事行政改革效果的因素。
總結本論文之研究,獲得下列幾點認識,簡述如下:
一、我國人事行政改革,在遷台初期,受環境巨變之影響甚大,其後即以建立制度為主,逐漸朝制度化之方向前進。寖為我國人事行政改革的主要考慮。
二、影響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一半觀念能否與之配合,計劃周全與否,協調工作是否完善,改革決心是否強烈。
三、我國政治體系進行人事行政改革,有各種途徑可循,但除設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外,一般都未因為進行人事行政改革而變更固有體制。所以雖然中國國民黨在我國政治體系中有甚大的影響力,但是每一項改革幾乎都是交互作用的結果,每一次級體系均能發揮其不同的功能。其影響力,則視前述之因素,而有大小正負之不同。
四、經過二十餘年的改革,我國人事行政已經進入如下境界:
-人事機構組織型態,已漸成為介於部內制與部外制之間的折衷制。
-建立以考試用人為基本原則,但又能靈活運用的人仕途徑。
-重新檢討職位分類,以期建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分類制度。
其所以經過如此漫長歲月才到達這個境界,是因為二十餘年來我國人事行政改革並沒有一套完整、高遠、深入的計劃,而是以零碎的改革措施,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錯誤(tril and error)發展而成的。雖然說制度是成長的,但根據本論文的分析,我國人事行政改革,走了一條迂迴的路。其間問題也正是本論文探討之主題。
王國維先生為為學立功必經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回頭,伊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本論文之研究,雖然只是筆者學習過程中之一階段,但是其間由「心意初動」、「摸索」,以迄稍獲開悟,其心情似亦差堪比擬。
寫作過程中,承江師炳倫惠予指導,詳加指正,衷心銘感。尤其江師治學嚴謹,學識宏富,予我啟迪尤多。張師明誠親歷我國人事行政改革,於改革過程之實際問題,指點迷津,並殷殷垂注。所主任傅師宗懋,時時叮嚀督促。銓敘部費司長必祿,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傅副局長肅良、李處長昊、或提供資料,或解惑釋疑。本校政治所高研班楊熙學長時賜南針,攻錯砥礪,諸師長諄諄教誨,諸同學熱心關愛,在此特別申謝。
本論文撰寫期間,吳雪雪小姐不辭辛勞,謄稿校對,殷殷鼓勵,更覺感念不已。
|
67 |
台灣自行車外銷拓展之研究楊慶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本文係採「探測研究」方法,以國際行銷理論為基礎,對台灣自行車之外銷拓展問題做一系統性之研究分析,主要研究目的有五:
(一)對台灣自行車工業之發展過程及生產現況做一通盤性的資料整理,俾有助於進一步的分析。
(二)分析台灣及其他自行車主要出口地區之供給情形,瞭解台灣自行車主要競爭對象之產銷狀況,作為釐訂外銷策略之參考。
(三)分析自行車主要進口地區及潛在市場之需求情形,瞭解各市場之競爭狀況、消費習性、分配通路及未來動向等,作為外銷拓展之參考。
(四)對台灣自行車外銷拓展所面臨的問題加以檢討,作為釐訂外銷策略之基石。
(五)依據分析研究結果,試擬外銷策略,以達拓展台灣自行車外銷之目的。
2.目前世界上自行車主要出口地區首推日本,其次是西歐的西德、英國、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台灣在自行車外銷方面可謂後起之秀。韓國自行車之外銷則在我國之後,但成長極速。印度及中國大陸自行車之生產相當多,頗具潛力。就產品品質而言,西歐各國屬中、高級品,日本屬中級品,台灣、韓國、印度、中國大陸屬廉價品。從外銷競爭觀點,西歐各國仍非我國短期內所能競爭,韓國、印度、中國大陸則因自行車外銷業務不如我國發達,亦非我國之競爭目標,因此當前我國自行車外銷之競爭目標可說是日本。
3.目前世界上自行車主要進口地區大多集中在先進國家,其中以美國為最大進口市場,其次是加拿大、荷蘭、瑞典、西德、澳洲等。其他地區如東南亞、中東、拉丁美洲、非洲等亦有不少之進口。一般言之,先進國家偏愛品質優良、外觀美麗、重量較輕之成人車及迷你車,尤其是變速車。開發中國家因限於所得,只能選用較實用之自行車,惟變速車亦將逐漸流行。以目前情況而言美國及君拿大仍為我國迷你車、成人車及零件之理想外銷市場。歐洲市場則較難打進,但可在迷你車及零件方面先著手。東南亞、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因偏愛價格較廉之自行車,正是我國自行車之理想外銷市場,不過該地區可能儘先發展自行車裝配業,因此大致上自行車零件之外銷較自行車來得有前途。其他地區如中東、大洋洲尤其是澳洲亦可積極拓展。
4.台潛自行車工業建立於二次大戰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才順利發展,自行車之生產在196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但由於地下工廠之粗製濫造及機車工業之興起,自行車工業日漸衰微,終於剩下少數幾家小廠,而於1966、1967年陷入低潮。1967、1968年,台灣自行車外銷新加坡及美國成功,給自行車工業帶來轉機。1969年起,美加等地掀起的自行車熱潮,更予台灣自行車工業以可乘之機。1971年底,日圓大幅升值,國外自行車訂單大量湧入台灣,掀起台灣自行車及零件製造之高潮,在短短約二、三年內,自行車零件廠增至300餘家,自行車裝配廠亦超過120家。自行車及零件之外銷金額在1972年達到3千8百萬美元,為我國賺進不少外匯,自行車亦成為我國外銷產品中成長率最快的一種。
5.台灣自行車之外銷,期間尚短,經驗不足;最近又由於產品品質及國外信譽不佳,致使訂單銳減,暴露了台灣自行車業在生產與銷售方面之種種問題,有待改進。這些問題大致可歸納為自行車零件之供需及規格問題、產品品質問題、廠商生產規模與品牌問題、產品之推銷與通路問題等,針對此項問題,業者實應有一系統性之行銷匯合,包括產品策略、價格策略、通路策略及推銷策略,以作為台灣自行車外銷拓展之準繩。
6.依據碗究分析結果,有若干建議可供拓展台灣自行車外銷之參考:
(一)多舉辦國內自行車產品展覽會及研習會,藉此相互切磋,改進產品,並助推銷。
(二)儘速制訂自行車零件國家標準規格。
(三)引進優良技術,尤其是西歐之製造技術。
(四)提高產品品質,加強產品檢驗,以符合市場要求。
(五)輔導小廠合併,以免遭受淘汰。
(六)強化輸出機構,作為自行車外銷之推動核心,並積極從事外銷市場之調查研究。
(七)建立自有品牌。
(八)協調對外報價。
|
68 |
各類傳播對台灣農民投票行為之影響袁新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目前,以政治、選舉做題材來進行調查訪問,原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若對象是知識水準較低,對政治選舉事務較冷漠的農民,則更為困難,筆者試圖透過天時—「多項選舉正熱烈的進行」,地利「密切的地緣關係」,人和—「十數位師長、好友的鼎力支持」等條件,克服上述困難,來研究傳播對農民投票行為的影響。若因此能做為他人研究參考或互相印證之用,也算是本研究的意外收獲。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要是敘述中外學者研究投票行為之成果及農民接觸傳播活動的情況,並據以形成本研究的假說。第二章說明本文之研究方法。第三章討論競選期間農村選民接觸三種主要大眾傳播媒介—報紙、電視、廣播新聞及人際傳播活動的情況。第四章探討本論文主題—各類傳播對農民投票行為的影響。第五章是結論,摘述本研究之發現,並據以驗證各假說之真實性。
研究進行期間,指導教授徐佳士老師不憚其煩的諄諄指導並詳細匡正謬誤;楊孝瀠老師自研究構想之提出至全文之告成,始終熱心的惠予協助。若本論文能夠有點成果,他們居功最偉,筆者在此謹此謹向兩位老師敬致由衷的謝意。但文中如有任何闕失,仍應由筆者自負全責。
我新研二全體同學,尤其是易行,在撰擬問卷方面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好友吳烈忠、梁森雄、張勝助夫婦、吳政雄、吳鴻淼等人,不辭辛勞,奔波於崎嶇田野中,幫忙訪問調查工作,徐月英小姐協助整理資料及校對文稿,此外,還有許多師友,直接、間接的給予助益,謹此一併深致謝意。
|
69 |
貪污行為之研究魏春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政府播遷來臺後,在總統蔣公英明領導之下,全國上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在各方面均有長足之進步,優異之績效,尤其是軍事的精進,工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以及人民的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博得國際人士一致之讚譽。然而,尚待努力革新之缺陷,自亦不少。譬如貪污即其一例。當然古今中外,任何政府貪污事情之發生低。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先生,於六十年九月卅日,在歡迎由地方民意代表所組成之國家建設研究會的茶會上說:「任何政府及機關,都不免有缺點有錯誤,問題在是否有勇氣面對缺點和錯誤,而加以改進。今天我們要改革政治風氣,必須大家都有一種肯認錯的精神,認錯並不是難為情的事,有錯誤而不承認,才是真正難為情」(註一)。又左傳有云:「國家之敗,由官邪也」(註二)。故吏治不清,政風不良,而仍不知澄清整飭,任其滋長蔓延,其不淪國家於危亡者,未之有也。因此,筆者以為吾人不可諱疾忌醫,尤須有勇氣面對現實,實事求是,以解決貪污問題,因有本文之作。
本文之研究,係兼採歷史的,理論的,統計的,個案的,問卷的等研究法,並重以從行政學之觀點,來探討闡述,以期理論與實際密切配合,相互為用,而冀求較佳之成果。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係闡述貪污行為之涵義,及其對於國家之影響,並說明我國現行處罰貪污瀆職犯罪之法律規定。第二章貪污瀆職犯罪之概況分析,乃從司法機關偵辦貪污瀆職犯罪之情形,省屬公務員涉嫌貪瀆之情形,蒐集資料,予以整理統計,列表分析,以明實況。更從目前正在台北、台中、新竹等三監獄服刑之貪瀆罪犯方面,作實地之問卷調查,以瞭解其一般狀況,家庭與經濟情況,職務狀況,以及犯罪情形等之真象,俾便於說明事實,提出對象。第三章貪污行為之成因分析,從社會風氣、政治、人事行政、財務行政、法令缺陷、以及司法等原因來探討其主要因素,以期發現實況,找出病源。第四章防止貪污行為之對策,乃針對成因之分析,試為對症下藥,並提出具體之方向,如獲採擇施行,或有助益於防止貪污。第五章結論,乃綜結前述數章之立論,說明防止貪污必須標本兼治,以及亟待改進之問題。
筆者有緣深造進修,從事於研究,乃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局長沈之岳先生激勵青年上進,愛護與拔擢青年,有以致之。至於本文之研究,有關之參考資料不多,專書論著亦甚貧乏,研究過程至為艱難,幸獲傳師宗懋之懇切指導與匡正,張師明誠,雷師飛龍之薰陶與鼓勵,以及台北典獄長周震毆,新竹典獄長張齊斌,台中典獄長趙益藩之協助問卷調查,始得以完成。均謹此併致最誠摯之謝忱。惟筆者才疏學淺,初次涉臘,雖兢兢業業,彈精竭慮,舛誤缺失,在所難免,敬祈師長先進,不吝斧正,以匡不逮。
|
70 |
美國聯邦教育總署之研究張酒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選修梁師尚勇所開的「教育專著選讀」課程,開學第一節課梁師詢問筆者對那一方面較有興趣。筆者心想:美國是我國邦交最密切的國家,而且我國有很多行政制度均仿自該國,何不研究有關美國教育行政組織方面的專文呢?遂答曰:「美國教育行政組織」。然而,美國的教育行政組織是屬於地方分權制,限於時間,如何能在一年內研究完美國五十州不同的教育行政組織?因此,再精縮範圍,遂又決定今後一年的研讀對象為有關「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的專文。
之後,筆者在梁師協助及指導之下,開始有系統地蒐集這方面的專門著作。可是,令筆者感到驚奇的是:我們雖與美國交往密切,對其了解甚深,但是對於組織龐大,職員眾多,每年經費數以億計,影響數百萬美國在學青年及社會青年的「聯邦教育總署」的論述,其資料之陳舊,介紹之簡略,真令人不敢想像,甚至到現在還有很多人,一直保持「教育總署」是統計分析的機構,這真是太膚淺了。筆者有鑒於此,更增加以「美國聯邦教育總署」為論文專題研究的興趣與決心。
本研究計分十一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研究經過。第二章為本研究有關文獻的評述。第三章為聯邦教育總署成立經過及其沿革,第四章為聯邦教育總署職責及其演變:這兩章主要目的在介紹聯邦教育總署的組織和職責的來龍去脈。這是「縱」的了解,有助於「檢討過去,探測未來」。第五章聯邦教育總署署長及其行政單位:敘述署長職責,及介紹協助其推行各項職務的各個行政單位。第六章初等暨中等教育廳,敘述初等暨中等教育廳的組織及其職責,藉以明瞭該廳如何推進並影響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第七章成人暨職業教育廳,敘述成人暨職業教育廳的組織及其職責,藉以了解該廳如何推進並影響成人暨職業教育。第八章高等教育廳,敘述高等教育廳的組織及其職責,籍以了解該廳如何促進高等教育。第九章研究廳,敘述研究廳的組織及其職責,藉以明瞭該廳如何將研究所得,應用於教育,以改進並提高教育素質。以上自第四章至第九章共六章,重在介紹聯邦教育總署的現狀-現有組織及現行職責,這是「橫」的了解,有助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第十章聯邦教育總署未來展望,敘述美國人民對聯邦教育總署的看法,並兼論該署是否可能改設為教育部,其部長可具有內閣閣員地位。第十一章為結論,就個人研究所得,評其優劣,並提出值得借鏡之處。
筆者撰述本文,承劉所主任白如的鼓勵與支持、梁師尚勇的悉心指導、及何信助同學的協助蒐集有關資料,在此一併致謝!唯筆者生性駑鈍、學識淺陋,又國內有關資料較為欠缺,紕繆掛漏之處,在所難免,伏乞 師長、教界先進不吝賜正。
|
Page generated in 0.04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