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47
  • 235
  • 65
  • 12
  • 5
  • 3
  • Tagged with
  • 321
  • 158
  • 113
  • 70
  • 69
  • 68
  • 58
  • 56
  • 52
  • 51
  • 51
  • 44
  • 42
  • 42
  • 4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臺灣省農村社區建設之研究

梁芳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社會由於都市與農村發展之不平衡,使得都市過於擁擠而農村則普遍貧乏的現象,此種不調和之發展趨向,其結果使得社會散慢威脅到人民之生活方式。為使社會結構組織健全,其根本解決之道,須從農村社會中去謀求。但農村社會建設工作繁多,須有系統而確切的策劃,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農村社區建設已成為國際間,一種主要而有效的解決農村社會問題,改進農村生活之手段。臺灣農村實施社區建設,迄今只不過五、六年之久,但實施社區建設地區已有九百七十八個社區,受益人數逾二百萬人。然因各地區之人文條件與自然環境不同,其實施績效與實施過程中所遭遇之問題亦不相同,頗值探討。本文之研究,即從總體的觀點,來研究農村社區建設之過去、現在與未來之趨勢,而從中發掘問題,並進而找出解決之途徑。 筆者自幼生長於農村,對於農村經濟瞭解較為深切。近年曾將有關農村經濟資料廣為搜集,加以整理,其搜集之範圍,分為實地調查、次級資料。次級資料係分別向經合會、地政司、省社會處、糧食局、臺灣省各縣政府、各縣鎮公所及各縣農田水利會等機關搜集而來。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就社區建設之涵義、起源、沿革,及社區建設之重要原則,作一鳥瞰性之介紹,並從農村經濟結構之觀點,解釋農村社區建設之意義。第二章為臺灣農村社區建設實施經過,係就臺灣省農村實施社區建設前後之過程,作一歷史性之探討。第三章為臺灣省農村社區建設現況,就社區建設之工作步驟、方法加以分析,而後就每縣情況概括介紹。第四章為臺灣省農村社區建設之研討,為本論文之重心,針對當前農村社區建設之種種措施,就社區建設之成果與缺點加以分析再進而依:工作項目方面、工作配合方面、政策方面、執行機構方面、建設經費方面、成果維護方面,探究其利弊得失。第五章為結論,將全文作一歸結,並對今後農村社區建設之方向及應有措施提出建議。 本文撰寫期間,承蒙洪教授瑞堅剴切指導,初稿完成後,復予指正,筆者衷心銘謝。學長林英彥、白秀雄先生,省社會處黃文顯、簡英俊先生提供寶貴意見與資料,對本文之完成助益良多,謹此一併致謝。
22

商代農業卜辭研究

陳逸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殷墟甲骨文中的農業卜辭為研究對象,在分類卜辭內容的概念下,針對甲骨卜辭中出現的農業問題進行研究。本文首先將卜辭內容分為「農作物與農具」「卜辭中之田務」「卜辭中之種植、管理與收穫」「卜辭中之農災與祭祀」等四章分別討論,最後再以「商代農業概況」作一小結。本文用到一些月份與農事的關係,這是之前討論商代農業的古文字學者較少論及的部分,在「商代農業概況」中,也有嘗試利用此一概念將商代農業的時程作近一步討論。
23

外來政權與地方菁英——以1950年代農會改組為例

黃仁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過去的研究上,對於台灣本土菁英的連續性是否受到政權轉移的影響而有所變動,咸認為本土政治菁英的大規模變動可以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作為分水嶺。然而仔細探究其研究樣本,係以議會政治菁英作為對象,而非全面性地論述「政權替換與菁英流動性」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除了議會政治菁英之外,二二八事件是否也對其他領域的菁英流動造成影響,值得進一步深入分析。根據既有研究,農會被視為地方領導層級中對地方施政影響力最大的團體,而農會理、監事及總幹事則在地方上具有相當政治力量,因此農會可說是地方「重要權力人物」聚集的團體,因此本研究欲從戰後初期農會之接收迄1950年代農會三次改組之情形,比較農會領導人物的組成份子與改組前的差異,以探討「政權替換與菁英流動性」兩者之間的關係。 日治末期為求統制經濟物資,台灣總督發佈「台灣農業會令」,成立三級制農業會,將產業組合與農會兩大組織合併於同一系統。由於這些發展於市街庄的產業組合係地主仕紳階級出資組成,因此農業會成立之後,這些地方菁英遂被聚集至農業會組織之內。1946年,重新選舉各級農業會理監事,地方菁英重新掌握農業會組織,取得原本受官方統制的農業會的主導權。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並未改變農會組織,分析戰後初期各縣市農業會的領導幹部名單及經歷,其延續率高達81%,未因二二八事件產生中斷。 1949年台灣省主席陳誠下令合併農會與合作社,嚴格限制農會會員資格及各級農會理監事比例,進一步排除舊地主仕紳階級之勢力。經過台灣省參議會的反彈,非農民以外之地主仕紳階級仍得為會員,但在各級農會代表及理監事名額中,最多只能佔有1/3。1950年韓戰爆發,在美國反赤化及國民黨脫動員化的內外雙重因素下,國民黨利用農復會的支持,展開對農會的組織變革及農會人事改選,不符合會員資格者一律改為贊助會員、僅能擔任農會監事一職,並不得超過1/3,達到淨化農會的目的,舊地主仕紳階級逐漸被排除於農會系統之外。其遺留下來的空位,部份由新崛起的地方派系以自耕農或專業技術人才的身份進入填補,成為農會系統的新菁英;部分則就原有農會系統中扶植新勢力,而經過土地改革之後,地主雖然仍持有地主保留地,得以自耕農身份留在農會系統,但其影響力於農會淨化之後大不如前,農會改由地方派系以及國民黨培植的新勢力所掌握。 總的來說,從擔任縣市級農會幹部的地方菁英的流動性而言,1953年可視為一個分水嶺,地方派系競爭越激烈的縣市,其斷裂性越高。同時,國民黨藉由重新修改農會組織制度、會員資格認定及透過選舉與提名的方式,順利將農會系統內新崛起的地方菁英收編在國民黨之下,建立起國民黨的統治基盤。
24

農地成交價格與收益價格差距之研究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come Value and Transaction Price on Agricultural Land

劉昆霈, Liu, Kun P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農地價格隨著研究立場不同,而具有多元的價格型態,本研究採農業使用的角度,以收益法求取宜蘭縣三星鄉的農地價格,將之與實價登錄成交資料比較,並應用多元迴歸分析影響成交價格與收益價格差距的可能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在民國89年後所新辦的農地重劃地區將增加農地的轉用壓力,且當新辦重劃地區內成交農地臨路寬度愈大,則成交價格與收益價格差距愈發明顯,表示新辦重劃區內道路寬度的設計已超出農用基本需求,而增加農地變更使用的可能,此與農地重劃擴大農場經營之目標相互衝突。但透過公約機制與生產制度面的改良,農業經營專區則可能減少農地的變更使用,進而達到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理想。另外,在三星鄉內,農舍的興建將擴大農地價差關係,促使農地轉用價值上升,且影響隨著時間遞嬗日益彰顯,顯示農地已面臨愈來愈高的轉用壓力。 / This study looks at difference between income approach value and transaction price at Sanxing Township, Yilan County. With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he agricultural land will have diversified value types, such as market value and use value. To begin with, we conduct income approach to determine agricultural land value as pure use value. Then, we compare it with transaction price from government statistics, calculating the gap between income approach values and real selling price. Finally, we apply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find price gap influence factors. The empirical model presents special agricultural enterprise zones may reduce agricultural land development pressure, and therefore could prot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nvironment. But, when at recent constructed agricultural land readjustment area, agricultural land will face much more development pressure which has violated land consolidation objects. Research also indicates that our land face much more development pressure with evolution of the time.
25

農業多功能性下農地利用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農村社區為例 / A study of land-use strategies in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 Taking the rural community of Sinpu Town of Hsinchu County as an example

余錦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農業多功能性,為現今各國農業發展進程中的新典範,其核心概念是各種商品與非商品的聯合生產成果,並特別強調農業的非商品產出,如社會、文化、景觀、生態及環境等功能。在農業多功能性下,國內的農地利用,則面臨著國際農業經濟發展與競爭壓力,及國內地狹人稠、山多平原少等自然因素所產生之農地零細分散與小農經營型態問題。且近年在國內農地資源不足情形下,並有農業生產力衰退,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相繼發生,亟需檢視與分析農地利用政策之執行成果與現況,以改善符合農村與農民需求及符合農業的多功能性之農地利用策略。 農村社區層級是執行農業多功能性的一個必要之規模,因此本文從農村社區層級來檢視國內所呈現之多功能性現象。從個案農村地區農地利用現況及各階層民眾觀念之訪談結果上,所發現之特點或特色,依不同之面向分別為:一、在生產面上,重視農產品產銷制度;農地能集中化與規模化利用;珍惜農地資源合理有效利用農地;重視農產品之品質與食品安全;農地有轉作及輪作以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益情形;及重視農業之生產知識與技術等。二、在生活與文化面上,能將農業與休閒、遊憩、觀光之結合;耕作農民老化與多有幫農之情形;定期舉辦農村產業文化活動等。三、在生態環境面上之特點則有,重視農地污染源之防治;重視有機農產品之推廣;重視農地的使用管制等。顯示農業多功能性理念在農村社會中亦能廣受地方菁英及民眾之支持及有所實踐。但同時也發現農地低度利用、違法轉用、農業景觀破壞及農地污染等問題仍有許多改善的空間。 國內目前所推行之「農地銀行」與「小地主大佃農」等農地利用政策,雖有助於擴大農地經營規模利用及改善農民生活,但在執行上尚未具顯著之成效。本研究之訪談結果亦發現,受訪者對此兩種政策多不甚瞭解。經解說與互動後,民眾亦提供了許多不同之意見。例如,目前租賃農地之方式,多僅以口頭上約定繳租之方式即成交,係由於過去所施行之三七五租佃制度仍讓農地所有權人擔心。及若無農地租賃書面契約,辦理農業貸款困難,影響農業之經營等之民眾意見。顯見國內政策仍有諸多改進的空間。此改進策略上,本研究所引介之日本「農地保有合理化事業制度」,受訪民眾多有認為,可擷取其優點提供作為國內農地利用策略調整之參考。
26

從農業發展條例之研修檢視我國農地移轉制度 / Review o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through Amend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in Taiwan

張志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為配合加入WTO,紓緩日後大量農產品開放進口,對本土農地利用管理與農業生產所帶來的衝擊,政府乃大幅度修正農業發展條例(以下簡稱農發條例),以為因應。該條例及配套法案業於民國八十九年一月四日、六日及十三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由總統於同年一月二十六日公布施行。本次農發條例之修正要點,在農地政策方面,主要側重於農地合理的利用、有效地管理與適當的釋出,其中最大的轉變在於調整為「放寬農地農有,落實農地農用」原則,不再限制農地移轉承受人之身份與資格,並有條件地許可農企業法人承受農地。這樣的變革,旨在建立更為開放競爭的耕地買賣市場,增進耕地的流動性,以利農業經營者取得耕地,調整農業經營結構,應值贊同。然而,條文內容有無疏漏不妥?仍有待深入檢討;條文原則性的規定能否落實?尚待相關法令的配合修訂,方能儘速建立合理農地利用、管理與釋出機制,以確保我國的農業發展。   緣此,本研究乃就農發條例之研修條文內容,深入探析農地政策與移轉規定之轉變,同時藉由實地調查(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及拜訪農政等單位,以瞭解移轉制度變遷之實施現況及其對農業經營之影響程度,並訪察農業經營者之意向及博採各方之想法,據以確實地檢視現行農地移轉制度有關之爭議與問題,再提出研修現行條文、修訂行政命令及研議配合措施等改進意見,冀能有助於促進農地合理利用,並供後續法律修正、執行之參考。最後,再綜合本研究之成果,推衍以下結論:   一、調整農地農有制度係時勢潮流,農地農用管理機制應詳加落實。   二、實證調查發現,受訪者大抵認同目前農地移轉制度之變革規定,惟對促進農地流動及帶動農業升級助益不大。   三、引進農企業法人承受耕地之成效不彰,且牽涉法令繁多,亟待整合修訂。   四、制度規則未能公平提供誘因,且未能有效減低執行面之不確定性,應儘速檢討改進並確實執行之。   五、農民與農企業法人普遍欠缺對相關法令資訊的瞭解,應加強相關人員之專業訓練與宣傳輔導。   此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仍有相關課題有待未來後續研究,以促使農地更有效利用管理,並能確保農業永續發展,建議如下:   一、健全農企業法人承受耕地之管理制度。   二、建構重要農業區之區分與保護機制。   三、進一步研究農業產銷班與農地利用之關聯性。 / For joining WTO and moderating the impact of the im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n agricultural lands use and,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our government reacted by revis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ADA). The ADA has been revised by the Legislative Yuan on January 4 and promulgated by the Presidential Decree on January 26, 2000. The main point of the revision is to emphasis on reasonable farmland uses,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adequate release of the land regulations in the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main change is to adjust ADA’s principle from “the right to own and use farmland to be limited to the farmer” to “the release of the restriction on farmland transferee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bstantial farmland uses.” The revision does no longer set a limit to the status and qualification of transferees and permits the transferable rights of agribusiness on some certain conditions. It is approved that the revision is to establish a more open and competitive arable land market, to improve the liquidity of arable lands, to facilitate the acquirement of arable lands for agribusiness, and to adjus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ucture. However, we should review the completeness and realization of the revised ADA after the promulgation in order to assur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probe into the change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policy and transfer regulation from the provisions of the revised ADA, examine the exercising of transfer system change and its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operation, investigate the intention of agricultural managers for reviewing the relative debates and issues, and then offer some advice as references of revision in the future. The conclusion is described as follows:   1.It is a trend of the times to adjust the transfer system that the right to own and use farmland is limited to the farmer, and the mechanism of assuring the substantial farmland uses should be realized.   2.From empirical research, the interviewees almost agree to the new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but think that it is not useful for accelerating the liquidity and promot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3.It is not significant on introducing agribusiness to be the transferee of arable lands,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our government to integrate too many relative and complicated laws.   4.We should review and implement the revised ADA because the rules themselves cannot provide fair incentives and effectively reduce the uncertainty from exercising it.   5.Farmers and agribusinesses lack the knowledge of relative laws, so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them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give them consultant service.   In addition, from this research, we also found that some issues need to be studied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future.   1.How to sound t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when agribusinesses want to be the transferee of arable lands.   2.How to designat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zones and establish protection mechanism.   3.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ing class and agricultural land uses.
27

民生主義現階段農地政策之研究--並探討農民之認知及其意願

黃聖堯, HUANG, XHEN-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乙冊,約五萬字,共分六章二十節。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文研究動機及目的,界定研究範圍,並說明研究架構及研究方法 ,次為文獻探討及名詞解釋。 第二章為民生主義農地政策的目標及手段。說明民生主義農地政策的基本指導原則、 目標、手段,以及經濟發展後,農地政策的因應調整。 第三章為當前農地問題的發掘及探討。探討農場經營規模過小、農場結構欠佳、農地 利用度降低。農地轉用嚴重及租佃制度僵化等問題。 第四章為現階段農地政策及農地措施的探討。就擴大農場經營規模的購地貨款,共同 、委託及合作經營,一子繼承等措施,以及加速辦理農地重劃、加強推行農業機械化 、限制農地轉用、課征荒地稅、改進現行租佃關係等辦法,從農民的認知及意願角度 加以探析。 第五章為民生主義現階段農地政策的歸趨。應秉持平均地權、地盡其利原則,推行整 合對策,並重視農民對農地政策的認知及意願。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
28

限制農地移轉法令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陳奉瑤, CHEN, FENG-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農地政策向以農地農有為主導,第一階段農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成效卓著。由於地權分配的改善,促使土地有效利用,達到農業發展的目的。政府為維持農地農用,貫徹耕者有其田政策,並防止耕地的繼續細分,而有限制農地所有權移轉的規定 。此規定實施迄今已有十餘載,本論文擬由問卷調查及次級資料的分析中,探討其實施成效,並由其中找出未盡完善的問題點,進而提出客觀的改進意見。 本論文計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限制農地移轉的政策目標及法令規定」。政策目標有三:一、維持農地農用,貫徹耕者有其田政策;二、限制非農民購地,抑制土地投機;三、防止耕地細分。法令規定,則針對土地法、農業發展條例及其他相關規定進行分析。 第三章:「限制農地移轉的實施成效」。由問卷及次級資料中,看現行規定是否達到既定政策目標。 第四章:「問卷調查分析」。站在私經濟立場,看農民、核發自耕人員及代書,對限制移轉的認知程序及遭遇困擾進行分析。 第五章:「問題與對策」。由實施成效及問卷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並提出改進意見。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29

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方向之研究

張文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利用政策方案決策途徑理論,分析農會信用部改革政策的問題結構,認為有關的各項改革方案,其效用難以評估,且思考方向與目標,是相互衝突的;方案執行結果之風險與不確定性,難以估算,為一不良結構的政策問題。 另政府以金融手段,採取的改革措施,因涉有違憲及圖利財團銀行之嫌、處置無優先次序,對待信用部與銀行採雙重標準,不符公平正義,引發農民大規模遊行抗議,迫使政策急轉彎,損耗社會資源龐鉅,改革「交易成本」太高。 依寇斯定理的啟示:「在界定財產權時,應該預為之計的設法降低將來的交易成本。」推知,政府的改革政策或制定相關改革法律,界定「財產權」歸屬,似應往農業方面傾斜,方可降低其交易成本。
30

台灣發展休閒農場可行性之研究-以中部酪農村休閒農場為例 /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ourism Farm In Taiwan

游誌明, You, Jyh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係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探討台灣發展休閒農場之可行性,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嘗試回答下列四個問題:一、為什麼要發展休閒農場?二、目前發展休閒農場的現況與問題為何?三、發展休閒農場的可行性為何?未來應如何發展休閒農場?本研究的重要研究結果與建議如下:   一、發展休閒農業是未來值得繼續嘗試的方向。   二、現行發展休閒農場的方式,不僅無法落實發展休閒農場的理念,也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而且投資報酬率低、風險大,顯示其可行性不高。   三、問題之癥結,乃在於限制休閒農場面積必須達五十公頃以上不當所致。因此未來應廢除「休閒農業區設置管理辦法」第五條關於休閒農場面積之限制。   最後,作者於此提醒讀者於閱讀本文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一、文中所指的休閒農場係指五十公頃以上的、大型的農場。   二、判斷可行性的標準是依本研究第一章的定義。   三、部分結論係依個案研究結果。

Page generated in 0.03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