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
  • 24
  • 5
  • 1
  • Tagged with
  • 30
  • 30
  • 12
  • 9
  • 9
  • 8
  • 8
  • 8
  • 8
  • 8
  • 7
  • 7
  • 6
  • 6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土地を求めて移住した農牧民の社会・経済変容と地元住民との共存に関する研究--タンザニア・ルクワ湖畔におけるスクマの事例-- / Socio-Economic Change of Agro-Pastoral Settlers and Their Co-Existence with Local Popul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Sukuma on the Rukwa Lakeshore in Tanzania

泉, 直亮 25 November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18665号 / 地博第170号 / 新制||地||58(附属図書館) / 31579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アフリ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太田 至, 教授 木村 大治, 准教授 伊谷 樹一, 助教 佐川 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2

闘う村落:近代中国華南の民衆と国家

蒲, 豊彦 24 November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445号 / 論文博第654号 / 新制||文||70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語学中国文学専攻 / (主査)教授 髙嶋 航, 教授 中砂 明徳, 教授 石川 禎浩, 准教授 村上 衛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3

現代中国における帰郷農民工の生活展開と起業活動に関する研究-家族の再編を視点とした江蘇省・河北省農村部の調査から-

李, 丹 23 Jul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2016号 / 農博第2364号 / 学位論文||R1||N5226(農学部図書室)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生物資源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秋津 元輝, 教授 浅見 淳之, 教授 足立 芳宏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4

中國農村醫療體系改革的政治經濟分析-從農村合作醫療走向城鄉一體化

黃健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為了解決1980年代以來中國農村普遍「病不起與看病難」的問題,中共國務院從2009年開始推動新醫改方案,期望2020年能消除城鄉、戶籍差異,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   長期的城鄉二元的結構,使目前醫療保險體系主要分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部分地區也還保留公費醫療制度,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和農村人口,雖在制度面上實現「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但各醫療保障制度分立的管理系統,不同人群不僅參保繳費標準不同,各項醫保待遇標準也有區分,造成城鄉居民看病就醫的可選擇性受到限制,且以戶籍區分身份的制度,難以滿足龐大流動人口看病就醫的需求,並成為各級地方財政和經辦管理的沉重負擔,需儘快整合管理體制。   推動醫療城鄉一體化的具體措施,包含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等,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及醫療保障制度。並先推動在籌資模式、籌資水準、待遇水準、參保者收入狀況等方面都有類似的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合一,部分省級地區及城市已實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一體化,依各地區社經條件,整合城鄉醫保的經辦機構,並分為統一待遇、兩制整合及一制多檔等三種主要模式,本文並分別列舉東莞市、鎮江市及成都市,說明城鄉統籌的發展模式,已成為保障農村醫療品質的既定發展路線。 儘管中央政策以推動醫保全覆蓋及城鄉一體化為目標,但由於改革開放時,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推動財政改革,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爭奪及分配資源,理性選擇的結果下形成地方國家各自為政的自利傾向,各地方政府只願意照顧本地居民,導致民眾在異地就醫時的遇到許多困難,經常在全國各地流動的農民工也因為這樣的制度,無法享有公平的醫療待遇。因此在推動醫療城鄉一體化之餘,推動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及解決農民工醫保關係轉續問題的相關政策,將是接下來的挑戰。 未來如何將城鄉居民與城鎮職工結合,以及分析統一待遇、兩制整合及一制多檔三種醫保模式分別適合何種社經條件,皆有助於中國大陸在不同地域環境推動新醫改時,因地制宜,消除城鄉、戶籍差異,向城鄉一體化邁進,逐步達成2020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
15

不同都市化地區農會功能之研究

吳進添, WU, JIN-T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農會是農業體系最基層的組織,不僅具有龐大的會員數目,足可以和地方自治組織鼎 足而立,更具有經濟、政治、教育、社會功能的團體,並承擔政府農業政策執行者的 角色。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成長,而農業因本質缺乏競爭力,而呈現衰弱現象;加以 勞動力外流與老化現象嚴重,如何增進各種不同都市化地區農會功能,提高農民所得 ,是刻不容緩之事。 本文「不同教市化地區農會功能之研究,旨在探討不同教市化地區農會應依環境不同 而著重不同的功能,以發揮農會組織的特性,本文共分五章約八萬餘言,茲將各章要 點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本文題目意義,探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敘述台灣農會組織沿革,自然環境和業務法令及政府農業政策。 第三章說明農會組織、組織特質及紛擾不息的農會人員選用問題。 第四章從農會經營各種事業加以比較分析,說明不同都市化地區農會功能的異同。 第五章為結論就前文作一檢討,提出研究結論和建議期對農業發展提高農民所得有所 助益。
16

花蓮縣「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執行之研究<

吳秀光, WU, XIU-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內容扼要說明: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範圍、方法與過程 第二章:理論架構 第一節:政策執行的意義 第二節:我國農業政策過程─一個由上而下(TOP-DOWN)的過程 第三節:政策內容(CONTENT )因素與執行 第四節:政策綱路(CONTEXT )因素與執行 第五節:小結─總結以上討論,並以一圖示說明本文之分析架構 第三章:「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問題背景與執行過程 第一節:台灣之農業發展與農業問題之發生 第二節:政策之政策─從「農業十四點綱領」到「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 」;剖析我國農業政策演變,並詳述「加案」之緣起、內容、目標 第三節:花蓮縣政府對「農杓建設計劃」之具體化措施 第四節:執行過程中之參與者與互動關係 第五節:方案執行之績交。問題與解決 第四章:理論架構對本方案執行過程的解釋 第一節:政策衝突對執行之影響 第二節:政策內容因素對執行之影響 第三節:政策網絡因素對執行之影響 第四節:參與者互動關係對執行績效之影響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研究結論 第二節:研究建議
17

以系統產品擴散角度看朱邦復中文電書與文化資訊基建工程之發展

巫俊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眾所周知,西方先進國家主宰了整個世界的發展,英文是世界語言,在資訊科技上,Wintel架構也主導了發展方向,如此不但使得其獲取大部分的利益,同時會造成正向循環,而使得其他國家永遠只是追隨者,而如此也間接使得西方的文化漸漸地衝擊到其他地區。另外由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則,使得資訊產品永遠只是集中在全球的前5%的人口,造成更大的貧富差距。在三岸四地華人一味追隨西方架構的同時,朱邦復先生富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因此其想要自行研發科技產品,使得95%的人口也可以使用科技產品,同時藉此將中華文化蘊含的知識應用在其上,希望能造福全球。有鑑於此,朱邦復等有志於中華文化之人,籌組了「漢文化資訊聯盟」,欲統合三岸四地有志於復興中華文化之華人,發展一系列計畫,以實現其理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以系統產品擴散的角度,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及對朱邦復先生推動的相關計畫進行蒐集分析,以觀察其發展的可行性,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首先探討與系統產品擴散有關之文獻,包括系統產品及標準競爭理論、網路外部性及報酬遞增相關理論與創新擴散理論,並綜合整理出在觀察一連結網路之系統產品的觀察構面與其中的擴散要素與策略。本研究認為,一系統產品在擴散時,包含以下可觀察之構面:系統產品核心面、核心產品供應面、互補產品供應面、使用者構面、網路連結面。並由文獻中歸納出每個構面之意義與其中的擴散要素與策略。 此外,經由初級資料訪談及次級資料之整理,得知朱邦復早期即從事中文字的研究,並發現中文字和中華文化有許多智慧的基因隱藏其內,最後總結為「漢字基因工程」,意欲透過中文字中的智慧與中華文化思想,發展一系列資訊產品。朱邦復並號召三岸四地有志於復興中華文化之資訊及文化廠商及個人,籌組「漢文化資訊聯盟」,共同為中華文化努力,也從中取得相關的互補性資產,以助其一系列計畫之推展。漢文化資訊聯盟的主軸發展項目中,包括中文電書與電子出版、中文2000作業系統與SNIIC、資訊基建工程、多媒體動畫等,透過相關廠商的投入與大陸官方的支持,包括電子書包之採用、對Linux之支持、衛星通訊頻段之取得等,共同為最後的目標,即九億農民網目標邁進。 最後,總結本研究分析及專家訪談的結果,認為朱邦復先生之一系列計畫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如下:「漢字基因工程」是否有無窮之潛力、大陸官方的支持、技術面的問題、傳輸網路、良好的平台機制、財務面之支持、中國人之民族意識等。
18

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分析: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1949-1989) /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easant's health insurance: world system,state and civil society.

鄭志鵬, Cheng, Chi-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是以對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背景分析,藉以探討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農保於1989年由政府立法全面實施,學者多半認為這項政策的實施是政府照顧農民的德政,或以工業主義邏輯加以解釋.但由比較的觀點卻發現,農保的實施比軍公教勞保晚了30餘年,其間的差異不是上述兩種觀點可以解釋的.所以本文企圖從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個變項之間的互動出發,並且依循農業政策與社會福利政策兩個脈絡,來分析農保為何在1980年代前無法實施,而在1980年代卻由試辦到全面實施的原因. 研究結果發現,1970年代前,世界體系與國家-社會關係都是阻止農保無法提前實施的主要原因;1970年代雖然世界體系的變化已形成農保制定的充分條件,但缺乏必要條件的配合,農保仍無法實施;必須等到1980年代之後,國家-社會關係發生轉變,農保的必要條件出現,才使得農保政策由中央立法全面實施,所以農保政策的制定過程是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三者互動的結果,缺一不可. 由農保的制定過程看出農民在臺灣社會的地位似乎有提昇的趨勢,但長期看來農民仍將退居到歷史舞臺,較邊陲扮演一次要的角色.
19

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1895∼1931年) / Japanese Colonial Policy and Taiwan Peasant-Movement (1895∼1931)

羅文國, Lo, Wen-g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以「日本殖民政策與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 (1895∼1931年)」為題 ,係以日據台灣農業經濟的歷史特質為主軸, 反映當時殖民政策下產業 結構變革的基本趨勢, 主題所關切的是土地耕作者對殖民政策的肆應性 問題,說明農民在殖民地爭取經濟利權的活動發展及其形成與衰退的原因 ,同時對於移墾區居民性格經過殖民地化及資本主義化後之轉變與強化的 現象提出一些歷史性的解釋。本論文除導論、結論外,分為四章作細部分 析,第二章, 「日據台灣近代化殖民地的建立」:係以清末台灣的經營 為背景, 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對台灣經濟支配的外部活動,特別是農業政 策及資本主義化的意義, 其中對於外來力量對移墾社會的破壞及重建, 以及所殘存的移墾社會特質, 是論述的重點。第三章,「日據台灣農業 結構的基本問題」: 是從土地利用、農產商品化及佃作問題等三方面分 析農業結構問題, 同時對殖民政府的措施與農民肆應間的關係作內部的 討論, 俾說明帝國主義的外力介入是否改變台灣農業模式,如有改變, 則其改變的實質如何, 以及農民在耕作型態上所面臨的衝擊, 以及傳統 土地制度所引發的佃作問題是如何形成農民爭議的主題。第四章,「農民 性格的轉變與強化」: 農民特性是農業社會價值規範表現於農民生活和 生產上的身心行為特質。 台灣農民性格有明顯冒險趨利的移墾特質,對 財富、土地的熱愛更有強化的傾向, 民族運動所喚起利權意識促成農民 運動的形成,相對地, 外在帝國主義的政策性誘導因素亦加強農民對農 業經營的投注心力, 從性格角度觀察農民爭取經營利權運動的形成與帝 國主義的政策性反應是有對照性的; 另外由於農村結構受帝國主義的支 配,導致農民的階層的分化亦予以討論說明。第五章, 「農民運動的形 成與衰退」: 敘述在台灣產業發達及全球經濟恐慌的時代背景下,農民 爭取利權運動的形成,回映前述農民性格的特殊性, 以運動發生的特質 與區域說明農民對殖民政策的肆應。 同時結社團體在對農民運動的指導 與推動中,所作的政治訴求及其意識, 以及農民的支持程度如何?農民 關切的焦點所在?均需作深入的分析, 最後並提出對於農民運動的評價 。
20

進城上學:中國大陸二元體制下農民工子女教育之研究 / Struggle for schooling: a research of education problems of migrant-worker's children under the dual system

彭郁涵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農村剩餘勞動力逐漸流入城市,形成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隨著農民工數量劇增,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成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開始受到關注。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是中國大陸人口流動的派生性問題。作為弱勢群體,他們的教育問題不單指涉農民工及其子女,更和中國大陸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秩序有直接的關聯。鑒於其原因產生的複雜性,本文以農民工隨遷子女為研究對象,試圖以社會排斥為理論支點,分析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城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及產生這些不平等的社會排斥因素。 本文首先闡述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教育起點、教育過程、教育結果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接著將西方的社會排斥理論應用到中國大陸弱勢群體的問題討論中,不將社會弱勢群體的產生歸於貧困單一因素,而是把農民工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和多方面的社會排斥作連結。本文認為,中國社會轉型大背景下產生的二元戶籍制度,是阻礙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的主要制度性障礙,除此之外,戶籍制度也在制度、經濟以及文化三方面發揮影響,使之排斥農民工隨遷子女。而綜合各層面的社會排斥則可發現,經濟資源分配不均是造成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困難、承受各層面社會排斥的重要原因;政治排斥則可理解為更深層次的社會排斥,由於遭受政治排斥,使得農民工及其子女陷於政府服務的真空之中,各方面的基本權利皆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本文最後指出,由於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涉及面廣,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必須有賴中國大陸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將各層面相關政策作一統籌,並從基本上實現農民工群體的政治權利,才能有助於社會政策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資源,幫助農民工隨遷子女脫離被社會排斥的狀態,融入社會。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