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財政集權化與地方財政問題之談討周台龍, ZHOU,TA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層級政府間的財政關係,並非靜態不變的結構,而是動態演化的結果。需隨外在經濟
社會發展與政治組織結構變化,作適當的調整。在這種動態過程中,財政學者發現在
大多數的國家,政府收支的發展型態呈現「財政集權化」(Fiscal centralization )
的傾向。其主要意義, 乃表示在不同層級政府間之職能分配, 有自然集中於上級政府
的情形, 如中央或省。
長期而言, 主要影響因素為工業化與現代化帶來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遽烈改變。如交
通運輸設施的改進, 效能高的大眾傳播系統與個人所得水準的提高。其影響所及, 除
了提高經濟個體的移動性, 使得公共財貨和勞務的利益及成本的分攤範圍擴大, 區域
間的外部效果增加外, 並且導致要求減少區域間的公共財貨和勞務享受水準的差異。
進而使得中央政府之租稅課徵權相對增加, 提高政府間補助金的重要性。除此之外,
技術進步所致的生產規模, 亦使中央政府能夠較有效率的提供公共財貨與勞務。
財政集權化的分析, 並非否定地方財政自主功能, 亦非僅是強調中央財政權力的擴張
。主要目的在凸顯層級政府間的財政權限分配, 隨著經濟社會條件的變化, 產生質的
轉變。即由傳統的「互相協調」, 演變為「互相合作」。亦即同職權可以截然劃分的
上下分層關係, 轉為難以截然劃分, 必須共同合作, 如大理石般的垂直分層的財政權
限關係。
|
2 |
中共的工業改革與展望何明國, HE, MING-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六章、十二節,約八萬多字,裝訂成一冊。內容在分析中共工業化的策略,
工業化的成果,以及現階段中共工業面臨的問題、中共所做的工業改革。最後探討中
共工業發展的展望。
過去三十年中共工業在集權計劃制度強力的推動下,創下八%以上的年成長率,並且
建立一個種類齊全的工業部門,但也造成了效率低落、產品品質不佳的弊端。目前中
共推行的工業改革,企圖在宏觀上多用一點自由市場的力量,在微觀上多給企業一點
誘因,以提高效率,改善產品品質。但礙於國內外的客觀因素,中共工業改革前途多
艱。
|
3 |
台灣經濟體系中的計劃部門之研究 / The planning sector in Taiwan economics楊嘉林, YANG CHIA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參考新制度經濟學派 (Neo-Economics) 對〝計劃部門〞的看法,再對照台灣實際的經濟情勢後開始撰寫。而整個研究的重心在於:台灣經濟體系中是否存在一個技術上、財務上或生產分配上相互依存的計劃部門,而如果存在的話,其組成份子為何 ? 有何特性 ?
據此,本文以制度經濟學家Munkirs所建構的CPSP理論為分析時的主要方法,其理論的重點如下:(1)〝計劃工具〞:係指在美國現行的制度下,能使不同公司相互連結在一起的合法工具。(2)〝中央計劃核心〞:係指十二家透過上述的計劃工具而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金融機構,他們表面上各自獨立,實際上卻在技術、生產分配及財務上相互依存,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大集團。(3)〝集權式的私部門計劃〞(CPSP):此一〝中央計劃核心〞不斷地運用這些計劃工具,跨產業合縱連橫、擴張版圖,進而組織了一個涵蓋美國主要各產業的〝計劃部門〞,此一部門在生產和分配上相互依賴、統合運作,而其計劃的方法可定義為CPSP---集權式的私部門計劃。
Munkirs係以大量的資料分析來證明上述的命題,故本文亦循此途徑來驗證台灣的情況。在大量收集相關資料並加以分析後發現:台灣經濟體系中的確存在一個以四家公司為首、計劃範圍涵蓋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的計劃部門,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把這個事實呈現出來。
第一章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5
第二章 文獻回顧…………………………………………….....7
第一節 國外相關文獻回顧……………………………………….7
第二節 國內相關文獻回顧……………………………………….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12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定義………………………………………….12
第二節 各種不同的經濟計劃方法……………………………….15
第三節 分析方法………………………………………………….17
第四節 關係特別密切的八家公司……………………………….23
第四章 中央計劃核心的計劃範圍……………………….......29
第一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食品百貨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1
第二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水泥窯製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 32
第三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鋼鐵營建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3
第四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汽車運輸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6
第五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金融保險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38
第六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塑膠化纖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2
第七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造紙紡織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5
第八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機電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7
第九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電子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49
第十節 中央計劃核心在其他產業中所建立的合作連結關係………………………………………………………..........54
第十一節 中央計劃核心對整體上市公司的綜合影響………. 56
第十二節 計劃部門的形成與解析…………………………… .58
第五章 結論……………………………………………….......60
參考文獻…………………………………………………… .....78
|
4 |
集權與分權並行運作的組織設計 / The organization design with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康崵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科技的進步、全球市場的興起、以及消費者需求多變等種種原因,使組織面臨的環境更加動盪,企業過去單純追求成本領導或差異化的策略進而造成的競爭優勢不一定能延續下去,而組織也無法單純的預測環境而面對未來的環境變遷、無法單純降低營運風險而達到營運效率,更無法單純地運用過去解決方式的問題因應未來的組織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面,過去單純過於集權或分權的組織設計方式,都無法因應未來的挑戰。許多知名的企業紛紛將這極為衝突的兩件事情試著並行在一個組織中,來因應環境帶來的挑戰。因此,在動盪的環境中,如何將這兩者並行,使企業能在迅速因應環境變化的同時,又能有成本上的優勢,是現今企業欲深入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文獻探討的部分,首先先闡述組織設計的原理,接著比較過往學者在集權與分權上面的討論以及其優缺點,接著歸納出許多以集分權並行概念為基礎的組織設計模式,包括多維組織、混合式組織、全球整合型組織、無疆界組織、雙面式組織以及電子化企業。在個案探討的部分,運用IBM以及日立集團來分析並且印證企業如何運用集權與分權並行的組織設計來因應動盪的環境。
最終歸納出在動盪環境下,企業並行集分權下組織設計的轉變:一、從地區導向到全球整合;二、從資源獨立分配到資源統籌;三、從風險最小到機會最大。透過上述思維的概念下,組織運用集權與分權並行的設計,得以更迅速且確實的回應顧客需求、針對各市場進行調整,又能得到成本領導上的優勢,使得企業能維持其競爭力,並為企業帶來價值。故企業可運用本研究之結論來檢視其設計的思維,並將本研究之結論作為組織設計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組織設計、集權、分權、全球整合、資源配置
|
5 |
理性選擇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政經關係類型分析王嘉州, Chia-chou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為建構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之模式,所要解答的問題有五:第一,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第二,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第三,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第四,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第五,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壹、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可區分為哪幾種類型?
本論文採用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兩個變數,以建構出中央與地方之四種關係類型:分別是第一象限的開放且分權型、第二象限的封閉而分權型、第三象限的封閉且集權型,以及第四象限的開放而集權型。本研究發現:從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到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的政經關係均屬於封閉而分權型,亦即地方所佔政治利益少於中央,但經濟利益多於中央。不過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就較多變化,總體而言,各省與中央關係類型之變化,具有四項特徵:第一,各省與中央之關係以封閉而分權型最眾,年平均有14.25個省;其次為封閉且集權型,年平均有10.5個省;再者為開放且分權型,年平均有4個省;最後則為開放而集權型,年平均有1.25個省。第二,各省分佈在此四種類型中的數量排序,均未曾改變。第三,四種關係類型的變化趨勢,除封閉且集權型呈現下降外,其他三種類型都為上升。第四,綜合前述兩點可知,各省與中央之關係類型呈現緩慢變化,主要是由封閉且集權型轉變為其他三種類型。
貳、不同的關係類型與地方的經濟行為有何關連?
本文修正並合併五種地方政府行為方式成為三種,並分別賦予具體衡量指標如下:第一,以「各地區基本建設投資額佔全國之比例」代表「與中央討價還價爭取更優惠的政策」的情形,因為中央政府以審批方式嚴加控制此類投資,故其比例越高,代表爭取到的政策越優惠。第二,以「各地區非國有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例」代表「發展新的投資領域」的情形,比例越高,代表發展新投資領域越成功。第三,以「各地區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的比例」代表「國際化」的程度,比例越高,國際化程度越高。本研究發現:若地方佔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比例越高,則其在上述三項指標之數值越高;反之則越低。換言之,在三種經濟行為的指標中,均為開放且分權型居冠,封閉而分權型居次,開放而集權型第三,封閉且集權型居末。
參、不同的關係類型,將使中央政府有何得失?
本論文將四種中央地方關係類型的優缺點歸納如下:第一,開放且分權型的優點是可促進地方自治與經濟發展,缺點是是造成地方主義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二,封閉而分權型的優點是有利於國家政治上的統一與經濟上的發展,缺點為高壓統治與地區差距的擴大。第三封閉且集權型的優點是國家的統一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高壓統治與經濟衰退。第四,開放而集權型的優點為促進地方自治與地區差距縮小,缺點為造成地方主義與經濟衰退。本研究發現,自1982年「十二大」至2002年「十六大」,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均為封閉而分權型,其優缺點之意涵如下:在國家統一上,表現為中央規劃的省委書記與省長均能在換屆選舉中順利當選,且中央可透過頻繁的調動來掌控省委書記與省長。在高壓統治上,表現為以高壓手段處理「八六學潮」、「八九民運」、「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及法輪功事件。在經濟發展上,雖然有起有伏,但各時期都能將年均成長維持在7.8﹪以上。在地區差距上,有些時期僅是絕對差距的擴大,有些時期則伴隨相對差距的擴大。
肆、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有何影響?
本論文將中央偏好的改變對中央與地方關係類型的影響區分為四類,第一類是趨中心化的變動;第二類是趨角落化的變動;第三類是順時針的變化;第四類是逆時針的變化。本研究發現,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1982年到1997年的變化,猶如順時針變化中的C2,中央的偏好明顯是為求經濟發展。1997∼2002的變化,猶如趨中心化的A2,顯示中央的偏好是以經濟發展與國家統一為前提,增加地方的政治參與及均衡地區發展。換言之,國家統一與經濟發展乃中共中央一貫的偏好,自1982年至2001年均未曾改變。中共中央用以保障國家統一的制度有三:第一,堅持民主集中制的領導制度,尤其是「四個服從」原則;第二。在決策機制,以「中央委員會」為名義上最高領導機關,但實質上,政治局及其常委會才是真正的權力機關。;第三,在選舉制度上,採行多層次的選舉,使其預先指定的人選成為「選舉人」與「被選舉人」。在經濟發展上,乃透過財政體制改革為動力。1980年的財政體制改革,即透過權力下放,承認地方財政收入的方式,希望達到加速經濟增長的目標,而1985年起的三次財政體制改革,其方向也都是財政分權,已形成收入集權、支出分權的局面,故能使大陸繼續維持經濟的高成長。因此,中央與地方之關係一直維持在封閉而分權型。預估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仍將維持在此一類型中,之後則可能往開放且分權型轉變
伍、在制度變遷過程裡中央與地方如何互動?
本文將中央與地方策略互動的過程,區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是中央提出政策,要求地方實行。第二步是地方判斷此中央政策對其究竟有利或不利,以決定其所採行的對策,地方所能採取的對策有三,包括「先鋒」、「扈從」及「抗拒」。第三步則為中央根據地方所採行的對策而提出對應之道。中央的對應方式可概分為「調和」與「懲罰」兩種。經過此三個步驟,則有六種可能的結果:積極合作、消極合作、完全妥協、部分妥協、溫和衝突、激烈衝突。本論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財政體制變遷過程中與中央的策略互動。研究發現:中央與廣東三次互動,結果都不同。在「定額上解」時期,互動結果為「完全妥協」。中央與廣東可說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上解額遞增包乾」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消極合作」,中央與廣東可說仍是各有所得,不分勝負,不過中央對此結果的偏好程度高過廣東。「分稅制」時期的互動結果則為「部分妥協」,中央與廣東仍是各有所得,不過廣東之所得比中央還多,可說是廣東略勝一籌,且廣東對此結果的偏好高過中央。 / This paper conceives of two major indicators: the “Total Sum of Political Interest” and the “Total Sum of Economic Interes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 of central-local distribution, these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relationship typologies: 1.”Open and Decentralized”, 2. “Closed and Decentralized”, 3. “Closed and Centralized” and 4. “Open and Centralized”.
|
6 |
中國大陸上市公司少數股東權益保護之研究—以少數股東權為中心 / Protec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interests in Mainland China Listed Companies-Focusing on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s胡婷婷, Hu, Ting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司治理是否完善,不僅影響公司自身發展,亦會衝擊國家整體金融秩序。近年來,國際間在公司治理議題上,有強化股東權之趨勢。保護股東權益、便利股東權之行使,對於健全公司治理尤為重要。中國大陸1993年公司法中所架構的公司治理結構並不完整,其中關於少數股東權益的保障機制亦是寥寥無幾。中國大陸公司法於2005年進行了大幅修正。其中,為避免控制股東濫用多數決原則,破壞公司治理之監控機制,2005年公司法賦予少數股東多項權利。少數股東權之設計,不僅是防止董事會濫權,侵害股東利益的監督機制;也是股東平等原則下,少數股東在股東會採多數決下獲得平等對待的具體展現。
本文圍繞中國大陸2005年公司法中所規定的四項少數股東權展開,介紹少數股東之股東會召集權、提案權、代表訴訟和解散裁判訴請權在中國大陸公司法中的具體規定,整理台灣相關立法規定以供參考比較,并嘗試對中國大陸公司法提出完善建議,期能達到強化少數股東權保障之目的。 / Corporate governance not only influences company, but shocks global economics. In recent years, international tendency has strengthened the shareholders’ rights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It is obviously important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to protect the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facilitate the exertio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n Mainland China Company Act of 1993 was not complete, which on minority interest protection system was also few. In 2005, Mainland China Company Act was substantially amended. In order to avoid abusing the majority rule, damaging monitoring syst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Company Act of 2005 gives a number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four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s in the Company Act of 2005, introduces their specific regulations, sorts out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n Taiwan for reference comparison,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Mainland China Company Act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minority shareholders’ rights.
|
7 |
清初三大家對中央集權化的反思 / Discourse on Reform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Viewpoint from Huang Zhongxi, Gu Yanwu and Wang Fuzhi姚育松, Yu, Yih So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呈現出越加中央集權化的發展趨勢,表現於地方權力往中央集中、官僚權力往皇權集中。本文以清初三大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為代表,探討他們是如何反思中央集權之弊端。其中他們以「君不信臣」作為批判起點,認為必須以封建之分權,來取代郡縣之集權,因此主張的是一種新的政治正當性,而非只停留於統治者的個人品德之批判上。本文並探討了他們反思背後的形上學認識和理想的分權原則。就前者而言,他們是以道德上的效果論來反省先驗法則是否正確。就後者而言,他們面對無力負荷集權運轉的政治現實,於是主張讓士大夫有更多的自主權力。在分權的政治理想下,他們於是提出了一種將倫常意義抽離出來的君臣關係,也就是相對的和分工的君臣關係。
|
8 |
宋代文官制度之研究曹興仁, Cao, Xi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
第一節 文官制度之意義
文官制度者,政府為維持其組織,推行其職務,恢宏其功能,達成其目的而選擇、管理其政府人員之方法、程序與實施之體系及關係之規範也。故其內容首重考選,次及任用,任用而後則給以待遇,督以考課,績優則陞,績劣則黜,至其疲老不堪任事,則罷其職以養老,用示優恤。此即文官制度之大要。故文官制度實為政治制度中最為重要之一環。以言其區別,則政治制度者,政府組織之形態也,文官制度者,此一組織中推動力之運作程式也。
第二節 文官制度之價值
文官制度,又稱吏治制度,言涵孕,則具動靜兩態之意義,就靜態言,係著重其組織、結構與上下權責關係,就動態言,則強調其運作實況與其功能。
第三節 研究旨趣
宋之文官制度,上承漢唐之盛世,下啟明清之新機,其考選之公平,程式之嚴密,視之今日,並無遜色,其待士之仁厚,取士之寬廣,較之歷代,實具特色,且其史料留傳,至今仍稱豐富,文治之影響,亦得述之而詳,論者復稱治近代史者應從宋史著手(註四)或謂中國成為今日之現象,什之八九乃為宋人所造就。(註五)此皆指其文治之特色與影響也。至若宋之納幣和,苟且偏安,則有何佳績可言?
宋以文治,上繼五代割據殘破之勢,下開明清專制一統之局,端賴其完密之文官制度,有以致之,故對其文官制度之研究,自有其意義焉。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資料,首以宋史、會要為主,參之以文集、筆記,補之以長篇、要錄,證之以通書,類書,取其相融相通,去其箑迕矛盾,堆砌間架,復其故事。
故本題之研究,雖在恢復故事,亦何敢掉以輕心,因之凡史料之所存,皆加統計,然後製表,故文中繪表百幅,補以說明,俾得舉綱目理,提領毛順。
|
9 |
清代軍機處組織及職掌之研究傅宗懋, Fu, Zong-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軍機處名不師古,絲綸出納,掌議大政,贊襄治理,職事綦重。本文及以其設置、組織及職掌之研析為主要範疇,以明瞭清代此一機構之運作情形,及其所發生之作用與價值。
本文獲得以下幾點認識。
(一)軍機處是一先有其人其事,而後成為定制之機構。換言之,即是先有政治事實,後成政治制度。
(二)軍機處是兼議政、擬旨、傳遞王命之機構。既是政治中樞,又係行政總匯。
(三)軍機處職掌之能逐漸擴張,乃由於軍機大臣係皇帝之親近大臣。
(四)軍機處是皇帝陽示漢、滿並重,隱寄實權於滿人,以為收攬漢族人心之一有力工具。
(五)軍機大臣較諸其他臣僚自是權重,然其權是否果重,重至如何程度,則頗不固定,常因人、因事、因時而有差異。
(六)軍機處之設置既有助於增加行政效率,更有裨於皇帝集權統治。
總之,政治型態通常隨社會型態而轉移,政治制度尤須與政治環境相配合,軍機處為專制帝王制度下之產物,故□以有助於集權為其目標。
|
10 |
新世代電信級網路電話(VoIP)客戶服務之研究 / The study of customer service for carrier grade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VoIP)徐志得, Hsu, Hei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電信獨占市場的時代,語音及訊務都架設在TDM (時間分割多工)的系統上,其客戶服務比新世代網路系統較為簡易。1997年,政府開放行動電話營運執照申請,在2008年第一季末,手機門號(包含2G+PHS+3G)幾乎與人口(2300萬戶)ㄧ樣多。2000年,政府開放固網執照申請,因為固網路鋪設到last-mile的速度緩慢及成本較高,「新進業者」(CLEC)比「既有經營者」(ILEC)較不具備競爭力,加上無killer application (殺手級應用)及差異性的客服,因此至今CLEC沒有爭取到太多的顧客,一直到Skype進入台灣,大家才看到電信語音市場另一塊新版圖。
近年來VoIP (Voice Over IP)技術進步,將通訊協定信號(SIP)與媒體語音訊務(RTP/RTCP)分開處理。因此,全世界各通信製造業者及服務商(SP)開始運用此技術在行動電話多媒體服務及IP多媒體子系統(IMS)的架構上。不僅如此,有很多網路用戶與互聯網企業也因為開始分享資訊,造成一些新興內容產業--(UGC用戶產生內容、SNS社會網絡服務) 的誕生。所以預料在新世代電信網路(NGN)新科技的環境之下,將會有不少新興產業如海星組織一般的誕生、滋長及蔓延,這對電信業者、服務供應商及用戶將會帶來更多維護及服務的衝擊。
因此本研究將參考現有電信客戶服務跟未來20年通信技術,建議如何使用混合式(集權/分權)的客戶服務來協助電信級固網業者及服務開發者去創造企業價值、突破現有困境、達到永續經營的目的,以因應未來電信自由化及新電信技術。 / In the monopoly era, the telecom network was implemented on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er) system, whose customer service of voice call is comparatively simpler and easier than NG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system. In 1997, government opened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network operation license. By end of 1Q of 2008, the subscriber count (includes 2G, PHS and 3G) of mobile network was almost as many as population (23 millions). In the year of 2000, government opened the application of fixed network operation license. Because of the slower speed and higher cost of last-mile network implementation, up to now, new Competitive Local Exchange Carriers (CLEC) were less competitive than Incumbent Local Exchange Carrier (ILEC). Plus, not having the killer-applic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ted customer services, CLECs did not have too many subscribers in these years. Until Skype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all of us, then, saw the other new territory of voice telecom market.
These years, VoIP (Voice over IP) technology was improved to hav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IP Session Initialization Protocol) and voice traffic (RTP/RTC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Real-time Transport Control Protocol) been handled separately; i.e., the development of voice 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debug became easier. Thus, the world-wide telecom manufactur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 started to use this technology on the architecture of mobile voice multimedia service and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Even amount of network users were sharing information with enterprises who owned inter-connection network, and created the new content businesses (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Therefore, under the new technology environment of NGN, we foresee some new businesses will be created, then, growing and expanding like the starfish organization. For telecom operators, service providers and users, this will bring some more new impacts of maintenance and service.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refer the existing telecom customer service and the telecom technologies may have in next coming 20 years to propose how to use the hybrid (centralized/de-centralized) customer service to help both carrier-grade fixed network operators and service developers to create business value, break through current dilemma to reach business continuity goal in response to the telecom liberalization and new telecom technologies.
|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