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4
  • 79
  • 5
  • 5
  • 3
  • 2
  • 1
  • Tagged with
  • 93
  • 93
  • 39
  • 35
  • 30
  • 28
  • 25
  • 22
  • 19
  • 17
  • 17
  • 17
  • 17
  • 16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戰後菲律賓天主教會與政治發展

吳宗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諸國除泰國之外大都具有被殖民的歷史背景,自十六世紀起西班牙殖民時期傳教士將天主教傳入菲律賓島,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使得天主教成為當地居民普遍信奉的宗教。自大航海時代開始之後,歐洲列強將勢力拓展進入東南亞,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統治及殖民,並同時引進了大量西方的文明思想及典章制度,其對於東南亞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項制度均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觀察現今東南亞各國,仍然能夠可以見到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遺產。但隨著歐洲列強而進來的基督教文明,在東南亞之影響程度各地均有別,例如印尼和馬來西亞仍維持伊斯蘭信仰,緬甸、寮國和柬埔寨仍維持佛教信仰。比較起同樣曾經淪為殖民地的美洲及非洲諸國,現今幾乎已完全成為基督教以及天主教的世界。基督教及天主教並未能成為東南亞各國普遍主要的信仰,但菲律賓卻是這其中少數的例外。 「一手拿著聖經,一手拿著刀劍」的西班牙政權在近三百多年的統治領導之中,不僅使得菲律賓成為天主教的國家,其政教合一的傳統更成為菲律賓政治上的一大特色。在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曾經實行政教合一的殖民統治模式,雖然在隨後取而代之的美國殖民統治時期,這種模式有了大幅的轉變,轉而改行政教分離制度。而在戰後初期,成功爭取獨立的菲律賓政府也繼續繼承美國殖民時期所留下的傳統,天主教教會在戰後初期只是作為社會的精神力量,而廣泛的成為菲島人民的心靈寄託,對於政治方面採取不直接干預的立場,也不對政治立場表態:這樣的態度到了1960年代中期卻開始發生大幅度的改變,菲律賓天主教教會開始更多元的關懷社會的種種問題,當然也包括政治問題,從馬可仕執政開始,教會對於政治立場的介入有了大幅度的轉變,由不介入到介入支持,進而「批判性合作」,以致於到後來的全面反對獨裁政府,進而直接導致馬可仕政權的垮台,於此之後介入兩次「人民力量」革命,菲律賓天主教教會在戰後政治上的立場及影響有著相當大幅度的變化,這也是在研究戰後東亞各國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項課題,也是菲律賓在戰後政治發展的過程中,相當獨特的特色。 對於戰後菲律賓天主教在政治上的影響力,菲國在走向民主化的政治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關鍵時刻所發揮的功能,以及在這其中角色的轉化過程,以及影響天主教會轉化及立場的主要原因,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方向。
3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利益整合功能. /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interest aggregation / Zhongguo ren min zheng zhi xie shang hui yi de li yi zheng he gong neng.

January 2003 (has links)
李浩然. / "2003年7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3. / 參考文獻 (leaves 709-712).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3 nian 7 yue". / Li Haora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3.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709-712).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論文摘要(中文) --- p.i / 論文摘要(英文) --- p.iii / 謝辭 --- p.v / 目錄 --- p.vi / 列表 --- p.viii / 圖像 --- p.ix / 總論 / Chapter 第一章 --- 研究題目 --- p.1 / Chapter 第二章 --- 相關概念的定義 --- p.15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員構成 / Chapter 第三章 --- 政協委員的組成 --- p.35 / Chapter 第四章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政治精英研究 --- p.88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功能和權力 / Chapter 第五章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做了些什麼? --- p.113 / Chapter 第六章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權力基礎 --- p.129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與中國社會的關係 / Chapter 第七章 --- 第八屆和第九屆政協委員的構成與今日中國社會的分層格局 --- p.144 / Chapter 第八章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作用和位置 --- p.170 / 結論 / Chapter 第九章 ---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應該更好地發揮作用 --- p.180 / 附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至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名錄 --- p.195 / 參考材料 --- p.698
33

八○年代以來中共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關係之研究 /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Local People's Congress Since the 1980's

金泰姬, Kim, Tae-H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4

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因素之研究

曾喜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從國際貿易、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三個因素,分析中國貨幣當局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行為。在國際貿易因素方面,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受到出口競爭力、產業結構調整與貿易夥伴壓力的影響;在資本流動因素方面,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受到資本開放程度的影響,而資本開放程度又與金融體制的市場化程度有關;在貨幣政策因素方面,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受到貨幣政策自主性,以及宏觀調控有效性的影響。 本文研究發現,中國貨幣當局對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是在制度轉型與結構調整的限制條件下,與出口貿易競爭力、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自主性三者之間相對重要性的權衡結果。在1994年至1997年期間,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實質目標法,意即匯率政策服從於貿易政策,目的在增加出口競爭力與創造外匯收入。1997年至2005年前間,人民幣匯率政策選擇名目錨方法,意即匯率政策服從於穩定政策,目的在防範金融危機與總體經濟失衡,人民幣緊釘美元出現了「超穩定現象」。2005年以來,由於釘住美元的弊端與成本日益上升,包括人民幣低估造成出口高速成長所帶來的貿易夥伴促升壓力,資本管制效力下降造成熱錢流入所帶來的升值壓力,以及貨幣政策自主性下降造成宏觀調控效果不佳所帶來的升值壓力,中國貨幣當局調整了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選擇了較具彈性的參考通貨籃的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不過,由於調整幅度不大,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幅度在匯改初期相當有限,但從2006年5月以來升值幅度有稍微擴大的趨勢。展望未來,中國貨幣當局對於人民幣匯率將採取「緩中趨升」的政策,在此過程中,國際貿易、資本流動與貨幣政策三個因素仍將深深地影響人民幣匯率政策的選擇。
35

大陸黨報集團化發展之研究-以廣州日報及人民日報為例

蕭媛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改革開放後,大陸黨報開始實現「事業單位,企業化經營」政策,黨報不再獲得來自政府的經濟補助,開始面對市場,自負盈虧。1996年,大陸組建第一個報業集團後,造成大陸黨報結構性的變革,打破過去上下從屬的黨報體系,形成另一以經濟發展優劣評斷的新黨報體系。與現代企業相似的是,現今大陸報業集團的發展,均以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為目的,唯一不同的是,除了追求經濟效益外,大陸的報業集團,仍需擔負國家賦予的社會責任,形成所謂「有中國特色的報業集團」。 本研究以大陸「黨報集團化」發展為主題,利用內容分析法,探討不同層級的黨報,在進入集團化後,具體的發展差異為何。因此,選擇《廣州日報》與《人民日報》作為比較的樣本。從兩報的編採方式、經營體制,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發展…等面向,進行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大陸黨報的集團化發展,雖然為境內熱門的經濟活動,但不同層級的黨報,進入集團化發展後,在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下,產生出相異的發展模式;其次,由於特殊的屬性關係,與政治力的干涉,發展仍舊產生侷限性,無法與國外強大的媒體產業競爭;最後,本身結構的不健全,也將成為大陸報業體制的一個新的隱憂。
36

主権と自己統治の政治哲学--近世英仏比較思想史からみた自由主義批判としての「人民主権論」の成立

上野, 大樹 24 March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18372号 / 人博第685号 / 新制||人||164(附属図書館) / 25||人博||685(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31230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佐伯 啓思, 准教授 大黒 弘慈, 准教授 那須 耕介, 教授 富永 茂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7

近現代中国の読書規範―「いかに読むか」の政治文化史―

比護, 遥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4354号 / 教博第284号 / 新制||教||21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環専攻 / (主査)教授 佐藤 卓己, 准教授 福井 佑介, 教授 南部 広孝, 教授 中村 元哉 (東京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38

中美匯率衝突因素及其政經意涵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of China-U.S. exchange rate conflict and the meanings of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

林漢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貨幣政策的調整向來摻雜很多國際與國內經濟、政治因素的考量,尤其隨者中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的大量積累,使得美國國內要求縮小中美貿易逆差的聲浪愈來愈大,而人民幣匯率問題又在此一不平衡貿易結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美國本土製造業是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主要政治力量,它們遊說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企圖迫使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壓,特別是在每兩年一次的選舉壓力下,美國政府將傾向於發動對外國貿易夥伴的攻擊,藉以轉移自己受到的政治壓力。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則主要是中國政府考慮政治與經濟穩定後的產物。面對來自美國方面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政府的可能選擇是,逐步改變匯率水準和形成機制,並創造一系列制度條件,使之與經濟成長方式以及對應的社會目標相一致。和美國相比,政治因素在中國匯率政策中的作用可能更強,因為除了經濟後果外,匯率政策的調整還意味著社會問題與政權穩定的政治考量。在人民幣匯率問題這一場利益博弈中,表面上代表國家利益的政府政策,實際上卻是中美兩國內部強勢壓力集團之利益與政策制定者之利益的融合。 美國是利益團體政治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三權分立的基本權力架構與競爭性的選舉制度,乃是利益集團政治欣欣向榮的泉源。因此,美國的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是在不同利益團體的激烈競爭下,在利益團體與立法機關、行政部門間艱難的討價還價基礎上達成的。而中國政府則因享有較大的政治和經濟自主權,政府在匯率問題的態度更能決定政策的走向與選擇。基於中美兩國在匯率議題上的觀點與立場迥異,彼此之間的衝突與博奕過程也就難以避免了。
39

金融帳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以滬港通為例 / The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enminbi: The Case of Shanghai - Hong Kong Stock Connect

林倩雯, Lin, Chie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8年發生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各國經濟大幅衰退。中國大陸於2009年開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希望降低對外貿易與跨境資本流動對美元的依賴程度。中國大陸雖有龐大的境外人民幣資金池,但由於欠缺人民幣回流管道,因而人民幣資金至今仍無法雙向流動。因此,中國大陸於2014年11月17日推動滬港通試點,建立滬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行中國大陸金融帳開放成效,以作為日後擴大試點開放政策的參考。 本研究結果發現,經由滬港通試點試辦,改革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可避免對中國大陸金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實現人民幣跨境計價及結算功能,並建構良好的人民幣回流機制。 / The world economy declines substantially, influenc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ependence of cross-border fund flows and foreign trades on the US dollar, the mainland China reinforces its efforts in promoting the Renminbi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2009. But, due to the capital control, the free fund flows of the RMB are not feasible even if there is a massive RMB pool worldwide. In order for the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account, the mainland China built Shanghai - Hong Kong Stock Connect on November 17, 2014, as a reference of further expansion of the offshore use of the RMB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shows that, reforms on China’s domestic capital market are crucial to avoid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Shanghai - Hong Kong Stock Connect, as the openness of capital account, on the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s. The financial reforms can also improve the cross-border settlement functions of the RMB to increase RMB denomination in trades, and reinforce the freer flows of the RMB.
40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背景之研究

李俊熙, LI, J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對清末民初的外蒙情勢,以及在外蒙中國、俄國、日本 等國際勢的抗衡,分析、探討,讓吾人瞭解外蒙脫離中國轉為蘇俄附庸的共產國家的 歷史背景。 在參考資料方面,以中文資料(其中包括英、日翻譯本)為主,加以英、日文資料來 補充。但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蒙文資料的蒐集十分困難,而且本人的蒙文造詣不深 ,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相關翻譯本和著作。而本文研究方法上,主要是 採用歷史學的架構,予以分析、比較、綜合,尤其因資料上的史事記載有所不同,所 以經由分析比較,加以推論,最後提出定論。 本文研究內容,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四章十一節。概分為民族主義之抬頭﹕俄國的 策動以及中國的失策激起蒙古人的民族意識。革命集團之誕生及其活動﹕蘇俄十月革 命對外蒙部分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及與蘇俄共黨及第三國際人士的接觸,以擴張其革 命力量,其結果遂組成臨時政府。外來勢力之變化﹕首先探討中國內部之宜皖戰爭, 以至引起在外蒙外來勢力的變化,即白俄溫琴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占領庫倫,嗣後蘇俄 赤軍藉口討伐白黨而侵入外蒙,並在蘇俄的指使之下建立人民政府。保守勢力之衰退 ﹕由於神權及封建特權之限制,青年團之組織及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影響,且 保守派與急進派雙方激型之鬥爭,至使保守勢力逐漸衰退,而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之逝 世為最明顯之象徵。 結論則是闡述,十九世紀末開始抬頭的蒙古民族主義,在俄國慫恿之下,並一九一0 年清廷對蒙政策的轉奱,以及一九一九年徐樹錚的武力撤治而被激起,加上蘇俄十月 革命的影響,終致外蒙出現革命集團。嗣後在第三國際的支使以及赤軍的武力援助下 ,建立人民政府。再經過數次流血肅清民族主義者,以及蒙人的精神領袖活佛哲布尊 丹巴的逝世,最後成立了附庸蘇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Page generated in 0.02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