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
  • 16
  • Tagged with
  • 16
  • 16
  • 7
  • 7
  • 6
  • 6
  • 5
  • 5
  • 5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身體觀論虛靜工夫的哲學義涵---以先秦氣化思想為核心

黃崇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主旨乃在於透過對吾人身體中心氣結構的探討,以完全不同的詮釋角度來理解所謂『虛靜』工夫的真實義涵。由於這個主體牽涉甚廣,是故學者擇以先秦的氣化思想為探討的起源點,以促使整個的論述發展能夠較接近原始的觀點而窺其堂奧,所以本文基於這種研究動機及方向,茲分章節論述程序如下: 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中國傳統的身體觀 第三章:氣質變化與感通 第四章: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五章: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六章:結論 附錄: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其中第二章的主旨除了在於表現出先秦的身體觀的看法完全迥異於西方傳統的身體,以呈現對身體的概念有另一層的視野之外,並藉由對心、氣、身一體三相結構的分析來鋪展出傳統學者如何看待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間的關係,以做為虛靜工夫研究的開端。且在這三類範疇的討論中,筆者以詮釋學的立場主題式地以身—氣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自然間的聯繫;以身—身結構來描述身體與人文間的建構;以身—神結構來描述身體與超越間的躍昇。期能藉此成功建構出內外相應的雙三角論述平面。 第三章便是針對第二章的論述進行橫向分析以找出其合法性基礎,而這個基礎便是「氣」的理論。在氣的理論中,身體與它者並非那麼的絕對二分,反倒是在氣的角度下,人與萬物都是由「氣」(道)所化,萬物皆備於我,所以沒有絕對的它者存在。因此,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界,只要性體呈顯而達到氣質的變化,便可解釋如容格所研究的共時性概念的感通。至於,感通的程度及類型如何,則取決於心的意向及煉心工夫的深淺而定。 因此,第四章根據心、氣、形一體三相的立場,認為身體要與萬物回復感通,必須經歷氣質變化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出現,便是「虛」的工夫的實踐。是故,本章必須針對身體所涵攝存藏內容進行遮撥式的探討,以促使增進文本詮釋中的動態了解,並且嘗試性的與「空」「仁」的工夫做比對,以彰顯出「虛」的工夫的外延特質,構成一較完整的說明。 同樣地,在第五章中,「靜」的工夫與「虛」的工夫表現出相似的論述形式與領域,然而其中最大的差異,乃在於「虛」的工夫實踐主要表現出摭撥式的心靈實踐,因而產生內在的氣質變化;而「靜」的工夫,雖然也是在心—氣的結構下進行活動,然而卻表現一種應物而不動心的凝然外照涵攝活動。換言之,「虛」乃強調在〝感〞的部分;「靜」則強調在〝通〞的層面。當然,在「虛」、「靜」工夫的文獻探討之後,可能會在文本中顯出部分的糾葛。因此,筆者將在四、五章中的第二節,針對這二者間的糾葛重疊,做一個身體實踐式的觀照,幫助學者能從較鮮活的動態觀點,掌握到「虛」、「靜」之間的辯證關係,同時藉此亦可從中看出本體、道體與虛靜工夫的臍帶關係。最後,在第六章做一總結。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提出 1 二、文獻檢討 5 三、研究方法 12 四、基本論點 16 五、章節發展 20 第二章 中國傳統身體觀 第一節 身體結構與慾望 23 壹、身與心 23 貳、精、氣、神 26 參、欲望 30 第二節 身體與自然 34 壹、人體血氣與外氣 34 貳、自然 36 參、身體中的自然、自然中的身體 39 第三節 身體與人文建構 43 壹、做為身、心一體的「禮」 43 貳、踐仁知天的身體擴充 46 參、人文建構的實踐空間—三合院建築 48 第四節 身體與超越 53 壹、魂魄與物化 53 貳、存思內神的身體內在超越 56 參、虛無大道 61 小結 65 第三章 變化氣質與感通 第一節 變化氣質 67 壹、與天地同氣 67 貳、涵養正氣、化氣成性 69 參、化氣成□ 72 第二節 感通的可能性原理及類型 77 壹、氣質變化中「心」的作用 77 貳、感通與性體 80 參、感通的可能性原理 85 肆、感通的類型 88 小結 90 第四章 從「氣質變化」論「致虛」的工夫 第一節 「虛」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93 壹、對「人文造作」反動的「虛」義 93 貳、認知活動中去成心的「虛」義 95 參、身體主體消解的「虛」義 98 肆、存有意義上的「虛」義 101 第二節 從損之又損談「致虛」的實踐歷程 105 壹、血氣之欲的調制 105 貳、五行之氣的歸元 107 參、自我的消損 110 肆、神化於道 112 第三節 「虛」與「無」、「空」、「誠」的比較 116 壹、從氣化系統下透視「虛」與「無」的幾種面向 116 貳、氣化之「虛」與緣生之「空」的工夫對比 120 參、從身體主體的活動看待「虛」、「誠」的同異問題 124 小結 127 第五章 從「感通」論「守靜」的工夫 第一節 「靜」在文本中的諸言說 129 壹、「靜」為本、「動」為末的作用義上的觀照 129 貳、用心若鏡的工夫義上的考察 132 參、歸根靜篤的超越義上的透視 135 第二節 從無欲守中談「靜」力外推的歷程透視 138 壹、守靜自愛的主體自觀 138 貳、定靜安慮的自我走出 141 參、有限主體到無限精神的涵融合一 144 第三節 「靜」與「敬」、「定」之外延比較 148 壹、宋明理學:「靜」與「敬」的辨析 148 貳、從《大學》角度鋪陳「靜」與「定」的異同 152 參、內靜外敬的策略 155 小結 159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身體與虛靜工夫 161 第二節 檢討與前瞻 168 附錄 天帝教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初探 一、文獻檢討 171 二、虛無大道 178 三、自然無為 183 四、昊天虛無大道自然無為心法187 參考文獻 壹、專書部分 i 貳、論文、期刊部分 v 參、西文著作 x
12

《孝經》孝治思想研究

林佩儒, Lin Pe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孝經》每每被視為一部談論家庭孝道之書,而被歸為純粹家族倫理之專著,然細觀《孝經》之篇章安排及內容,孝道在《孝經》的闡述脈絡中,似乎是被置於政治領域而得到它的意義和價值的。說得更明確些,《孝經》真實的撰作要旨,其實是主張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思想。但前人對於《孝經》的孝治思想,鮮少進行全面而嚴格的檢查,致使這支自漢代之後影響中國政治甚為深遠的孝治思想,不但無法得其應有之地位,同時也使得《孝經》在後人時以倫理、時以政治為標準的不同檢視下,始終無法有一致的評價。本論文便是這樣一種努力,期望透過對《孝經》孝治思想體系的釐清與探討,以還原《孝經》及其核心思想-孝治思想應有的歷史定位與公允的評斷。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及結論,第一章首先先從文體形式、概念演進的順序、分類標準以及後人徵引等方面,對《孝經》成書年代進行一個合理的範圍釐定。其次,在確認並拈出《孝經》一書的核心思想為孝治思想後,進一步將孝治思想納入儒家德治主義的範疇中,而確定孝治思想的根本性質。   接著,第二章分別從社會背景及思想淵源兩方面,論述《孝經》孝治思想之形成。《孝經》孝治思想之問世,是按著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路數,在周朝末年封建宗法制度崩潰、而民間社會仍重視親親精神的特定時代氛圍中,擇定自西周以來已逐漸隱含政治力量的孝德,發展而為孝治思想。   而在探討了《孝經》孝治思想之所以產生的外緣條件與思想淵源後,第三章則闡述孝治思想的實質內涵,這包括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實際運作的具體步驟。在理論基礎方面,《孝經》孝治思想基本上是立論於性善論,除此之外,《孝經》亦將孝道的根源推而歸於天道,使孝治主義有了形上論的基礎,並從天道的角度保障了孝治的成效。而在具體運作的步驟方面,《孝經》的孝治主義則是透過君王盡孝、實施孝德教化以及要求天下人行孝等三個步驟而得到完全的施展。   第四章則從天子孝道之重要性以及「忠」「孝」兩德目交互融滲等兩個角度,闡揚《孝經》孝治思想的重要特色,並由此剖析《孝經》之能受到歷代君王極端重視的根本因素。   最後,在結論部分,本論文除了提出「以孝治思想為核心思想的《孝經》,不是一部具有政治傾向的倫理性著作,而是一部具有倫理色彩的政治理論專著」的看法外,亦更進一步嚴格檢視孝治思想在當世的實際成效,以闡明《孝經》作者在戰國末期提出孝治主張的深刻用心,並冀望藉由此給予《孝經》孝治思想一個最真實的歷史定位及最公允的歷史評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研究範圍…………………………1 第二節 《孝經》成書年代之釐定……………………6 一、《孝經》成書年代上限………………………7 二、《孝經》成書年代下限………………………10 三、《孝經》成書年代釐定………………………12 第三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基本考察………………13 一、《孝經》的核心思想:孝治思想……………13 二、《孝經》孝治思想與儒家德治主義…………17 第二章 《孝經》孝治思想的社會背景與思想淵源 第一節 社會背景 ……………………………………24 一、周代封建社會、宗法制度對「親親」精神的重視 ……………………………………………24 二、戰國時期對民間社會的正視…………………27 第二節 思想淵源………………………………………31 一、周代政治領域中之孝德………………………31 二、孔孟荀政論的孝治思想………………………33 第三章 《孝經》孝治思想析論 第一節 《孝經》孝治思想的理論基礎………………43 一、人性論…………………………………………43 二、天道論…………………………………………50 第二節 《孝經》孝治思想之具體內涵………………54 一、確認明王為實踐孝治之主體…………………54 二、確立施行孝治之必然性………………………59 三、明王實踐孝治的具體內容及步驟……………62 (一)天子盡孝道 ………………………………62 (二)天子以孝德教化天下 ……………………70 (三)天子要求天下人行孝以配合孝治 …………85 第四章 《孝經》孝治思想之特色 第一節 凸顯天子孝道之至上性………………………108 第二節 「孝」與「忠」的交互融滲…………………116 結論……………………………………………………………133 參考書目………………………………………………………145
13

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孫廣德, SUN, GUANG-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主要資料,多散見於此一期間的各書之中,且多零碎片斷 、不成系統,本文的骨幹即由整理連綴此諸零碎片斷的資料而成。 本文的內容,共分六章。第一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來歷與發展,先說明陰陽五行說的 成立,乃由語義的演進,官職的轉化,與有關思想的烘托三途而來。就語義的演進說 ,「陰陽」與「五行」、本是分頭發展,各由具體粗淺零散、漸至抽象高深系統,以 至於二者合流。 第二章討論陰陽五行說的政治原理與政制禮儀,綜觀所有材料,可以歸納出陰陽五行 說的政治原理,一是法天,二是尚德;自鄒衍創說之始,直至東漢之末,始終如此, 此乃陰陽五行說在政治上的根本主張,也是其全部政治思想的主旨,因為陰陽五行說 的其他理論,不是與法天尚德相配合,就是以法天尚德為依據。 第三章討論五德終始與朝代更替,分為五德終始,受命改制,與封禪告成三個部分。 所謂五德終始,是朝代的更春,依五行生勝的關係與順序而輪轉,當德而王,德衰而 亡。 第四章討論時序輪轉與政治措施,說明四時八風十二月,各有宜忌,為達成國泰民安 的政治目標,須求得風調雨順,欲求風調雨順施政便須依照時序,行其所宜,避其所 忌。 第五章討論災祥與政治責任,說明災祥說設計的原意,是將天地間的種種變異,依天 人感應之理,說成災異與祥瑞藉而課君主以政治責任,依其不敢濫權妄為,或及時修 德改政,補救缺失。 第六章為結論,依四個問題為線索,對全部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作一總括地檢討。 一則說明鄒衍創立陰陽五行說的動機,一方面在利用其關於自然界的知識,對自然現 象作合理的解釋,一方面在利用其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於政治上推行其節儉仁義的主 張。 /
14

中國古代女性倫理觀--以先秦兩漢為中心

宋昌基, SONG, CHANG-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男女愛情問題方面,東洋古來鮮有公開研究。東西方文化之差異,此為其中一原因。 余在此論文主研討中國古代男女關係─亦可謂女性倫理觀─、以便了解中國文化之特 質及其生成。不但中國、即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韓國李朝,亦頗有關係。今試分析評價 男尊女卑思想,為將來中國與韓國之社會前途作一參考並有所展望,此固吾之所願也 。 第一章緒論:論及本論文寫作之目的。在於研討中國支代婦女在中國文化發展上之役 能,地位與男性關係之變遷。換言之,亦即探求所謂「三從四德七出」之形成背景, 以其結果,以展望以後之男女與夫婦關係。 第一節中國倫理觀 一、中國倫理觀之特質: 二、中國倫理之起源:(一)由於對自然之敬畏。(二)由於對死亡之恐懼。(三) 人性之發展。(四)行動之節制。 第二章先秦時代之倫理觀 第一節三皇五帝之傳說時代:推想當時,母權社會、在女尊男卑之觀念之下,男女之 關係,只屬異性關係。 第二節首述歷史初期─夏殷─之男女關係:據地下材料,例如仰韶、龍山及甲骨等 之資料,可推想當時倫理,即為(1) 家族制度業已確立。(2) 男女有別。(3) 有尊重 婦女之風俗。(4) 有孝親敬老之風俗。(5) 有互助合群之美俗。男女之間強弱之關係 。 第三章漢代女性倫理觀 第一節、政治社會及宗教思想與婦女倫理觀之影響。 第二節、劉向列女傳之女性倫理觀。 第三節、班昭女誡之女性倫理觀。 第四節、後漢書列女傳之女性倫理觀。 第五節、漢代女性倫理觀之實況。 第四章結論:中國婦女向以順服於丈夫,盡事於舅姑為己務,只為維持中華傳統, 鞏固宗法社會與政治組織。因而中國婦女不得不百般忍受而成政治上之犧牲。中國男 女平等權之獲取雖較西歐為晚,但中國婦女以柔順、貞靜、遵禮之態度協助男性創造 中原大一統之國,人口繁衍,民族愛好和平與中庸,不可分裂,進而形成中華五千年 之傳統文化。若中國婦女未耐於如上所述之政治犧牲,至今不能產生如此偉大民族。 /
15

先秦儒家的宗教性之哲學省察 /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Religiosity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李彥儀, Lee, Ye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擬從宗教現象學的角度探討先秦儒家的宗教性。本研究以維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作為描述「宗教」的理據,運用海德格的「形式指引」(“formal indication”)與呂格爾的「象徵主義」(symbolism)作為探討「宗教性」時的現象學方法,並以尼尼安‧斯馬特(Ninian Smart)的「宗教向度論」作為展開論證的參考架構。本研究透過討儒家之道、經典與傳統的內涵,而將《詩》、《書》、《易》、《論語》、《孟子》、《荀子》等典籍當作研究範圍與主要分析文本。   本研究指出:《詩》、《書》、《易》裡所反映的殷周初民思想為先秦儒家之宗教性的根源,於其中我們可窺見其宗教性的敘事與神話、經驗與情感向度、儀式與實踐以及社會與制度等向度。孔子則承繼了《詩》《書》《易》的宗教內涵,而予以哲理形塑與倫理轉化。孔子之後,作為代表著先秦儒家的內聖與外王之內部的分化發展的孟子與荀子,他們皆自詡為道統的接班人與宣揚者,並分別使得先秦儒家之宗教性的情感經驗向度得以深化、儀式制度向度得以開展。 / This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religiosity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 It takes Wittgenstein’s concept of “family resemblance” as the methodological guide for characterizing “religion” in general, and Martin Heidegger’s concept of “formal indication” as well as Paul Ricœur’s symbolism as the phenomenological tools in describing “religiosity” in particular. It also adopts Ninian Smart’s theory of dimensions of religion as the framework for unfolding its argument. Meanwhile, by way of discussing the Confucian ideas of “dao,” “classics” and “tradition,” this study delimits its intellectual journey and choses the Classic of Poetry, the Book of Document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Confucius’ Analects, the Mencius and the Xunzi as the main texts for its inquiry.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thoughts contained in the Classic of Poetry, the Book of Documents and the Book of Changes are the roots of the religiosity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They reflect the narrative and mythic, experiential and emotiona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that religiosity. Then this study shows that it is later philosophically reshaped and ethically transformed by Confucius. Finall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Mencius and Xunzi, who regard themselves as the apologists and propagandists of orthodox Confucianism, have explored the experiential and emotional dimension and developed the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s religiosity respectively.
16

先秦儒家宗教性研究──以孔孟荀對「喪葬」、「祭祀」、「天」的觀點為討論中心 / Pre-Qin Confucianism Religious Studies──Confucius, Mencius and Xunzi for funeral ,sacrifice ,Heaven 's viewpoint.

梁右典, Liang,Yuo D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的論文題目是:「先秦儒家宗教性研究──以孔孟荀對『喪葬』、『祭祀』、『天』的觀點為討論中心」。主標題提供研究方向,副標題鎖定研究範圍,目的對「儒家宗教性」的持續思索。「宗教」與「宗教性」有同有異,需要進行概念區分;回顧學術動態,確定研究進路,成為第一章主要任務。一言以蔽之,「宗教性」是思想家對「喪葬」、「祭祀」、「天」的態度。第二章探討思想背景,「喪葬」與「祭祀」屬於「禮樂文化」的一環,與「宗教」思想密切相關;然而,孔孟荀有別之前「宗教」傳統,能夠賦予新義。本文研究他們的「宗教性」面向為何。「喪葬」與「祭祀」方面,從現代用語來說,上述兩項議題涉及「生死大事」與「鬼神世界」,以「宗教性」意涵理解是可以嘗試的研究進路,在此得到有力支持。除此之外,「天」涉及「超越層面」、「終極關懷」,必須與思想家認同的價值根源結合來看。可以明白「天」「人」並非毫無關聯,與「宗教性」內涵也息息相關。以上所說,分別在第三、四、五章進行分析論證;而在第六章進行整體研究,得到孔孟荀宗教性中「思想脈絡」演變所呈現的意義、與「出土文獻」對照所反映的面貌、和「西方文化」比較所凸顯的特色。第七章結論統整全文內容,展現先秦儒家孔孟荀宗教性,作為全文結束。 / This is a study of 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 religious articles.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ask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religiosity.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religious background.About funderal and sacrifice,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 different from the past,can give new meaning.Heaven involve transcendence,ultimate,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religiosity.These are the third,fourth and fifth chapters.Chapter VI of the overall study,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Chapter VII is the conclus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