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4
  • 34
  • Tagged with
  • 34
  • 34
  • 34
  • 34
  • 14
  • 14
  • 8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申訴制度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影響之研究

謝德輶, Der-You S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勞動法治之逐漸社會化,勞工意識之逐漸覺醒,勞資關係之良窳。乃直接關涉企業生產秩序之維持,而成為勞資雙方能否合作努力以共存共榮之重要關鍵。因之良好之勞資關係,遂成為企業生存發展之必備條件。職是之故,勞資關係之穩定和諧,益發深受企業之重視,並將之視為勞務管理領域中不可或缺之一環。 從社會整體以及動態角度以觀,勞資關係應係合作關係,其合理性乃基於社會經濟之目的--滿足更大社會成員之物質及精神需要。但另一方面勞資之間存有基本之利益衝突,對立抗爭在所難免。據此,所謂之「勞資關係」應著眼於勞資和諧之「經營」,而非勞資衝突之「解決」,以期勞資關係之穩定和諧,並使勞資衝突之可能性減至最低。因此在整體以及動態之勞資關係中,勞資和諧之經營與勞資衝突之解決必須冶於一爐,以期勞資關係之和諧穩定,並使勞資衝突之可能性減至最低。 經參閱現有之勞資關係理論,發現各該理論對應於具體之勞資關係時,常產生「理論」有時而窮,「關係」卻千變萬化之情形。因此似不宜執著拘泥於某一理論,而應將現有之理論引為吾人研究並處理勞資關係之工具,並以宏觀之角度,檢視整體一貫而又變動不居之勞資關係。在實務上,勞資關係應有三種可能之基本走向:(一)共同合作努力以創造共同利基之良性循環(二)衝突爭議不斷逐漸走向雙輸之惡性循環(三)在雇主不思改進,員工莫可奈何之下,暫時維持現狀,但小衝突、小摩擦時有所聞。按模式與模式之間並無絕對的好壞之分,相對地,理論與理論之間,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特別係各該理論、模式以及制度之建立設計,各有其特殊之歷史背景與政治考量,惟鼓勵與控制似乎乃一體之兩面! 雖然勞資關係之和諧穩定,要非一二制度之移植引進所能奏功,況且我國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勞資關係復屬於「非集體協商型之勞資關係」,加上特有之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生態,令人稱羨的美國之團體協商與日本之終身僱用制,在我國均有實施上之困難。但冀求各項勞資關係制度一旦燦然備至,於目前之客觀環境,無異背離現實亦且求之而不可得。因此,本文根據研究所得,直認勞資關係制度之燦然備至雖尚有相當之困難猶待克服。惟基於勞資一體共存共榮之認知,並假設企業主均以創造利潤作為企業經營之目標為前提。因此企業主為求企業之生存與發展,勢須尋求一兼具事前能有效經營勞資關係與事後能有效解決勞資爭議之統合機制。據此,則申訴制度設立之目的,乃在增進勞資關係,消弭勞資雙方之誤會、促進勞資相互之溝通與瞭解以及有效解決業已發生之誤會或爭議,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應極具正面效用。 基此,根據本文於第二章第一節「申訴制度之功能」有關文獻之整理,不難發現,處在我國現存主客觀環境下,申訴制度之設立,實係企業主最佳之選擇。惟申訴制度既具備若此之功能,且我國法律復對之定有設立之明文,何以截至今日,我國實施該制度之企業僅占26.5%?同時在業已實施申訴制度之26.5%之企業中,雖有申訴制度但缺乏明文規定者占23%;認為申訴制度應予改進者達20%;認為需要建立申訴制度之企業占37%。而在認為需要建立申訴制度之企業中,普遍均表示對申訴制度與表格之規劃設計以及相關法規等資訊之需求極高。依此,足見已實施申訴制度之企業,其概念層次尚停留於意見箱之設置,且雖有申訴制度之名,卻恐未具申訴制度之實(欠缺明文規定,難謂有制度之實),面對此一尚欠普遍性,喪失制度應有內涵,不被勞資關係行為主體所重視之狀況,吾人如若對之遽下斷言,謂其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具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縱有若干調查數據引為佐證,仍將不具說服力,而陷入「中詞不週遍」以及「以部份代全體」之困境。但本文在此仍須鄭重指出,設計不良、執行不當之申訴制度,恐將於未蒙其利之先,本身反成為製造勞資糾紛與爭議之根源矣!質言之,申訴制度對我國勞資關係之影響不在申訴制度之有無,亦即不在現今其實施之現況,而在其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應有之功能是否業已確實發揮。 職是之故申訴制度亟待政府之確切宣導執行、雇主之重視、勞工之接納始能達成預期效果。其實真正之問題乃在勞資關係所涉及之層面極為廣泛且複雜,必須以宏觀之格局,俯瞰整個勞資關係各該環節,從整體概念出發,再就各該環節中找出某一足以承上啟下,聯繫其他各部分之環節,此即本文一再強調之「勞資關係之整體一貫性」。著眼於社會現實之需要與處理機制之周延性,吾人以為一項擁有實效之申訴處理制度,必須符合個別勞工、工會、企業以及整體社會之利益與需要。惟無論如何,就企業主而言,申訴制度之建立在在均涉及雇主之營運成本。就國家整體經濟而言,實施申訴制度之成本是否大於企業出走或爭議損失?再就對事物抱持合理懷疑之態度言,相關學術文獻是否有以偏概全之嫌?倘能依循前述思維檢視本文,則將有助於客觀討論本文主題:(一)雇主「善意」之不可期待性(二)建立申訴制度之成本及其投資報酬率(三)釐清申訴制度之侷限性。吾人以為處在我國目前之主客觀環境,申訴制度之建立對我國企業內勞資關係極具正面影響,惟其制度之建立必須達到下列六項要求: 一、 確立目的 二、 將「爭議之預防」與「爭議之解決」冶於一爐 三、 申訴處理委員會之委員人數應力求勞資各半 四、 賦予權利事項與「事實行為」之申訴處理結果拘束力 五、 由雇主或經其充分授權之人為資方最終程序之負責人 六、 申訴處理之期間不宜耗時過久 茲參酌前述原則,謹於本文末尾,試擬某某公司「員工申訴處理辦法」乙種,謹供批評參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勞資關係問題分析…………………………………………. .2 第三節 本論文結構之說明…………………………………………. 4 第一章註釋……………………………………………… 5 第二章 申訴制度與勞資關係………… ……….6 第一節 申訴制度之概念與功能 …………………… …7 第二節 勞資關係之內涵及其與相關勞動法制之關係 15 第三節 申訴制度與勞資關係 … ………..……22 第二章註釋………………………………… ………………… 28 第三章 美日申訴制度之探討…………………………… ………….30 第一節 美國之申訴制度………………………………… …..…….30 第二節 日本之申訴制度………………………… ……….……49 第三節 美、日申訴制度對我國之啟示……. ……………………… 58 第三章註釋………………………………………… ………………… 63 第四章 我國勞資關係概況及申訴制度實施現況 65 第一節 我國勞資關係概況及申訴制度實施現況.… 66 第二節 我國勞資關係現況與影響勞資關係之變項…….… …………72 第三節 我國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設計與申訴制度目前實施現況… 79 第四章註釋……………………………… ………………………………83 第五章 申訴制度對受訪企業內勞資關係之影響……………… … 86 第一節 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認知情形…………………………… …..87 第二節 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評價取向………………………… ………93 第三節 勞資雙方對申訴制度之信任取向………………… …………10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第六章註釋………………………………………………… ….………119 參考文獻………………………………………………… ….…… 120 附件一………………………………………………… ….…… 126 附件二………………………………………………… ….…… 127 附件三………………………………………………… ….…… 131 附件四………………………………………………… ….…… 135 附件五………………………………………………… ….…… 138 圖表目次 圖 2 – 1 申訴制度與勞動法令之關係…… …19 圖 2-2 申訴制度與勞資爭議處理制度之關係 .. ……………………20 圖 3 – 1 美國申訴處理制度 … ….…………………… 39 表 3 – 2 美國全國總工會之五步驟申訴程序…. .………… 40 表 4 – 1 台灣省勞資爭議案件處理方式與處理結果….… ……80 表 4 – 2 我國勞資爭議之處理方式……… .……..…… ……… …80 表 5-1-1 一般員工曾否聽過申訴制度的情形…………….…………… 87 表 5-1-2 企業主曾否聽過申訴制度的情形訴程序…….…..…..…… 87 表 5-2-1 員工認為申訴之事由應包括哪些項目 ………………… ……88 表 5-2-2 企業主認為申訴之事由應包括哪些項目………………………88 表 5-3-1 員工對申訴制度在功能面之認知………………………………89 表 5-3-2 企業主對申訴制度在功能面之認知……………………………91 表 5-4 員工就申訴事由採取之途徑……………………………………91 表 5-5-1 員工認為申訴制度對勞資關係有無幫助………………………93 表 5-5-2 企業主認為申訴制度對勞資關係有無幫助……………………93 表 5-6 申訴處理之授權情形……………………………………………94 表 5-7 處理權責是否相當………………………………………………95 表 5-8 申訴案件之處理效率……………………………………………96 表 5-9 勞資雙方對申訴『制度』之看法………………………………96 表 5-10 一般員工對申訴制度之觀感及反應……………………………98 表 5-11 各該公司現行申訴制度是否明確完善…………………………99 表 5-12 各該公司現行申訴制度應改進之處………………………… 101 表 5-13 申訴案件之性質及頻率……………………………………… 102 表 5-14 公司實施申訴制度以來對勞資關係之影響………………… 104 表 5-15 員工曾運用或曾考慮運用申訴制度之情形………………… 104
22

多國籍企業勞資關係-工會策略與行動之研究 / 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s of Trade Union

曹厚生, Tsao, Hou 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企業追求最大利潤之經濟法則不變下,世界資源最有效之分配便成為企業不斷地向世界各地擴張之主要原因。當企業之發展形式從一國轉為多國的型態時,多國籍企業於焉產生。多國籍企業的發展,對勞動者之影響究竟是好是壞,端賴於母國與地主國以及影響層面之角度而定。至於多國籍企業對於勞動者之其他影響則集中在勞資關係之課題上。而影響勞資關係的背後因素,則包括了多國籍企業中央決策系統、選擇性之供給來源、財務資源之優勢、強而有力之國際投資移轉能力、內部化交易模式、以及專業之管理者與顧問群等等經營特質。最後則實際表現出其勞資關係策略選擇上。   工會面對多國籍企業時,其思考前提是勞資關係權力之不對等。也因此,工會為追求權力之平衡,唯有增加工會自身之權力以及削弱多國籍企業之優勢二種策略。   增加力量方面,在國內層級上,依各國工會本身之力量與之對抗基本上已經證明是失敗的。惟有要求國家在勞動法令上賦予勞工參與的權利,工會之力量才有可能增加。在國際層級上,雖然國際工會組織陸續之出現,提出對多國籍企業之宣示(如ICFTU的「多國籍企業憲章」),以及工會聯合之需求,並在為達成跨國性集體協商的目標下,訂定有關的行動計畫或步驟(如ITS),但基本上,跨國性集體協商例子尚未出現。這也表示了工會在這一層面上的努力有限。而無法得到有效成果的主要原因,仍在於工會許多結構性因素(組織結構、意識形態、權力分配、利益衝突等)無法一一克服。   至於削弱多國籍企業的優勢方面,在國內層級上,國家對多國籍企業單一面向之規範基本上之限制是非常少的。值得注意的是,工會透過國際組織對多國籍企業之規範,基本上已經具有某種削弱多國籍企業優勢之意義。包括OECD的準則、ILO的宣言以及歐體的Vredeling法案,均是針對多國籍企業行為的國際性規範。這些規範基本上均承認工會組織的存在,並且具有與多國籍企業進行集體協商的權利。最重要的是,這些規範也鼓勵多國籍企業主要決策者與工會進行協商,及協商時提供企業之經營活動的資訊給勞動者、以及諮詢溝通之管道建立。對工會而言,雖然規範並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但卻成為多國籍企業有關勞資關係行為上的道德約束力。就長遠的觀點來看,這些國際性規範無非是未來削弱多國籍優勢之主要方向。並且從國際性自願性質的角度,提出多國籍企業工會未來的發及其勞資關係的可能型態。
23

台灣地區勞資關係政策執行之研究----以第三代政策執行理論的關點 / The study of labour-re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Taiwan---- the third generation research perspective

廖美芳, Liao,Meei 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以第三代政策執行理論為觀點, 並提出一個適合台灣地區勞資關係 政策的分析架構及變數 再分別檢視其對政策執行的影響。全文的安排如 下: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政策執行的理論分析,探討執行的研究途徑與三代 政策執行理論;第三章勞資關係現況,探究有關工會組織 ,勞資爭議,團體 協約,分紅入股,勞資會議的實施情形; 第四章則為理論架構對勞資關係現 況的解釋;第五章結論。 文中提出一項重要的結論為由於我國勞資關係立 法皆是修定國外的法令制度而得, 但卻未對其精神加以深究,並由於法規 本身的明確性及周延性不足,導致執行的成效不佳。
24

參與管理在勞資關係中功能之探討

陳石園, CHEN,SH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的勞資糾紛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根據勞委會的統計,民國七十的勞資糾紛 案件共計八九一件,但到七十六年時已暴增為一六○九件。此種趨勢,不但使得資本 家對我國的投資環境抱觀望態度,更使政府相關部門感到憂心忡忡。如何解決日趨嚴 重的勞資爭議,乃成為我國今日勞工問題專家及管理學者所關心及研究的主題。勞工 參與管理乃是歐美先進國家用來解決勞資糾紛的一種制度,對我國而言,許多人並不 熟悉,因此本研究之目的有三:第一,希望藉由對勞工參與管理的系統性分析,找出 其成功與失敗因素所在,作為我國企業家實施之參考,第二,分析我國實施勞工參與 管理的生態環境因素,進而提出建議,以作為政府當局推勸勞工參與管理之參考。第 三,探討實施勞工參與管理後對勞資關係之影響,以便我國政府當局,企業家及勞工 三方面在推動工業民主制之勞工參與管理制度時有更進一步的體認和信心,進而加速 我國工業的升級的產業技術革新的腳步,并對管理措施的改善及工作生活品質的提升 能有所助益,使我國早日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 本研究是以概念性,非實驗性之方法為主,而以相關的調查報告和實驗結果為輔,舉 凡過去的相關研究報告和實驗結果均為本研究收集分析之資料,除此之外,相關的中 、英文書藉,論文,期刑及報紙亦均本研究之重要分析資料。本研究之內容共分六章 :分別是緒論,勞資關係的基本概念,參與管理的基本概念,參與管理的功能,我國 企業部門實施參與管理的評估及結論等六章,共分十八節,合計約十四萬余言。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 )我國非常適合推行勞工參與管理,而以往所推行之勞資會 議成效不彰,其最重要原因乃是管理者的態度過於保守,以及員工對參與管理所持不 當之態度所致。( 二 )若從整體的角度來評估則勞工參與管理應是促進勞資合作,達 成勞資和諧的一種良好制度,但如果應用不當的話,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三 )從 歐美先進國家的管理演進型態來看,我國未來的管理型態也會漸漸地走往成熟式且具 人性化的勞工參與管理。因此政府當局,管理學者,企業家及勞工們應對此趨勢有所 體認與共識,并且應為此趨勢的加速到來而共同努力,以減少我國日益嚴重的勞資糾 紛,進而穩定與促進我國勞資關係的更加和諧。
25

薪資管理與勞資關係氣氛之研究

蔡玲玉, CAI,L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七十三年八月一日勞基法在歷經多年的研議之後,總算由我國政府公布實施,國 內勞工的自主意識自此逐漸高漲,而勞資糾紛亦時有聞。七十六年七月一日政府宣佈 解除戒嚴之後,勞資爭議事件及涉案人數更有愈演愈烈的態勢。且回顧這些勞資糾紛 案件,主要乃集中在勞動條件問題及勞工福利與安全。為改善逐漸惡化的台灣勞資關 係氣氛,並避免因關係惡化而產生不良的員工行為,如罷工、缺勤等,台灣企業應重 新檢討其薪資管理制度,求其公平合理。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薪資管理制度及個人特徵對員工滿足的影響,並進一步探 討後者對勞資關係氣氛的影響。同時,從瞭解員工所期望的薪資管理制度及學理的角 度,提出有關薪資管理制度改善的建議。 本研究以面談及問卷調查方式,對台灣地區15.∼20.家民營紡織廠的人員加以調查, 共計發出745 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約480 份。 本研究預期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具有以下個人特徵的員工,其薪資滿足較高:(1) 女性(2) 已婚(3) 年齡愈大者 (4) 教育程度愈高者(5) 年資愈久者(6) 職位愈高者(7) 撫養人數愈少者(8) 工作待 遇愈高者。 二、具有以下特徵的薪資管理制度,員工的薪資滿足愈高:(1) 薪資水準愈高(2) 同 一職級的薪資差距幅度愈大(3) 對工作分級及評價愈重視者(4) 薪資名目愈少者 (5) 以績效為薪資給付基礎者(6) 福利措施愈多者(7) 有分紅入股者(8) 年終獎金愈多者 (9) 有關薪資的溝通愈頻繁者。 三、「實際的」與「期望的」薪資管理制度差距愈小者,員工的薪資滿足愈高。且該 變數的預測能力比「實際的薪資管理制度」更佳。 四、薪資滿足愈高,勞資關係的氣氛愈佳。
26

勞資關係中集體協商過程之研究

劉宏基, Liu, Hong-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一冊,扮五章二十七節,共十五萬餘言。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勞工問題探源:討論工業革命之流弊及勞工與管理科學的關係 。第二節討論集體協商的定義,第三節介紹集體協商的發展階段。第四節為名詞闡釋 ;第五節結語。 第二章 介紹各有關因素的影響;第一節介紹工會的觀點;第二節論述資方的態度; 第三節討論中美勞工立法;第四節介紹公眾的反應;第五節為結論。 第三章 協商締約的運程;第一節引言,介紹協商與支配觀念的不同;第二節討論協 商關係的類型;第三節介紹集體協商的代表,單位及內容;第四節介紹勞資雙方從集 體協商的技巧;第五節討論集體協商的功能;第六節為公務員集體協商;第七節為結 語。 第四章 隻體協商的延續(勞資爭議),第一節引言;第二節為調節的運用;第三節 仲裁;第四節評斷;第五節申訴體系;第六節爭議破裂時;第七節結語。 第五章 結論,第一節討論勞資合作衝突?第二節為檢討;第三節為建議。
27

德國統一後德東勞資關係體系之研究:新制度主義之觀點 / Analysing the system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Post-Unification Eastern Germany: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余雁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德國勞資關係體系自80年代起,即受到全球化、歐洲區域整合與全球科技產業市場變遷的影響,致使德國整體勞資關係體係呈現逐漸衰退的趨勢。然而在此整體發展趨勢之下,德國內部卻同時存在德東、西勞資關係體系分歧化發展。為了解析德東的異常發展現象,本文採用新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論為研究途徑,分別以制度、組織、次級團體三個層次的分析架構,檢視德國勞資關係體系於德東運作的問題所在。 本文研究發現,造成德東勞資關係體系異常化發展的主因有二。一,東德勞動社會文化的遺緒。東德為採行中央計畫經濟、黨國極權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並沒有獨立自主的勞資利益團體存在,致使東德勞動社會行為者對於集體協商制度缺乏信任感,並且社會實存的勞資協商也因而轉為內在化,呈現出一種公司內非正式的團體統合主義。二,兩德統一下東德激進經濟轉型。兩德經濟制度統一與勞動社會整合皆是採取一種由西德主導的家父長主義式轉型策略。是故,在此情況下,德東勞動社會行為者在統一後面對的是全然陌生的新制度與新組織,並且在東西德勞動社會文化相異的前提下,統一後德東勞動社會行為者對於勞資關係體系因而產生異化的現象。 另外,本文藉由對於德東金屬、電子工業統一至今勞資關係發展的觀察,指出統一後德東不僅無法融入勞資關係體系的運作之中,甚至成為體制內不穩定因素。德國勞資關係體系運作的特色在於,它為一種包含制度制約與社會自主的治理模式,因而制度、組織、次級團體行為者三者彼此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德西在未考量東德勞動社會文化下,貿然執行勞資關係體系的移植,此舉不僅造成德東勞動社會的失序,也間接撼動了德國整體勞資關係體的穩定。
28

知識工作者勞資關係認知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阮愛寬, Ruan, Ai K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主要探討知識工作者,對於工作本身及勞資關係的認知傾向;利用問卷調查及SAS統計方法,針對新竹科學園區內高科技公司之研究發展部門員工,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知識工作者的勞資關係認知型態。 本研究以工作選擇偏好與工作特性二構面,利用集群分析將受訪者分為知識工作者與非知識工作者二類型,探討其在勞資關係與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是否有明顯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知識工作者,其從事之工作類型屬於知識型,勞資關係認知傾向初始型關係契約模式,並且,組織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多採行較自主的管理模式。 換言之,本研究結果發現,知識工作者對於組織及工作的認知,具有混合、模糊的成本/利潤分派原則,且衝量標準較主觀,強調組織與員工二者團結攜手合作,共同規劃未來,因此,在組織人事管理制度的設計上,宜偏向自主性且較具彈性的管理制度,並採行員工分紅、入股的制度,讓員工對組織有長期的發展規劃。此結果顯示與一般認為知識工作者對組織的忠誠者較低有相反的發現,有助於組織瞭解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態度傾向,以利組織制度的設計及勞資關係良性的發展。 非知識工作者的工作類型,屬於非知識型工作,其勞資關係傾向現代型關係契約模式,其特徵為具有客觀、明確的衡量標準及成本/利潤分派原則,組織與員工間權利、義務規定明確兩者關係卻容易移轉,因此,組織在人事管理制度的設計上,較偏向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清礎明確的績效考核制度與定期的獎金制度。 知識已成為企業成功的主要利基,因此,知識工作者將成為主要的資源,企業唯有不斷的激勵知識工作者以創造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源,才能在知識社會中生存成長,所以,組織應更加重視知識工作者的勞資認知傾向及智慧財產的管理與保護,才得以發展出和諧的勞資關係。
29

非營利組織組織文化對勞資關係之影響–以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組織為對象

魏百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在社會的變遷中,已被日趨重視,因為非營利組織的功能已經由先前為了個人理念奮鬥,走向政府的代理人,逐漸的代替政府提供服務,彌補其不足,其貢獻十足深遠。現在有關文獻多數以個案的分析為主,也有討論非營利組織的興起、管理面向,但對於在非營利組織中勞動者的勞資關係卻少見著墨,此故,本研究將針對此作深入的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影響,並且以有申請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臺北市、縣組織為例,比較不同背景的人員以及不同性質的組織對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認知差異,最後再加以探討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之關係。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為主,文獻探討為輔。在調查研究方面,係針對臺北市、縣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之組織人員共計215位進行問卷調查,回收118份,有效問卷117 份,依據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法及交叉列表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為: 一、受訪的非營利組織之組織文化及勞資關係的現況,整體而言尚稱良好。 二、不同的人員背景與組織型態不同的非營利組織對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的 認知在身份屬性、就業年資、學歷及組織申請方案類型等具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三、非營利組織的組織文化與勞資關係具有正相關,表示組織文化的知覺愈高,則勞資關係愈佳。 綜合所有文獻以及研究發現,作者認為為健全受訪的非營利組織能永續運作,形塑好的勞資關係氣氛,應朝兩方面著手:一、建立組織文化,型塑發展文化氣氛;二、暢通勞資互動,發展員工工作技能。
30

資訊科技發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勞資關係影響之探討—以圖書出版業為例

徐德軒, Hsu, Der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科技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的改進,更重要的是,它深切地改變了企業組織運作模式、個人工作經驗與社會活動。新科技的使用,使得企業組織架構、生產流程產生變革,經營者也增加了許多人力資源管理的作法;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產生,上班不再是固定職場、朝九晚五的例行工作,傳統的勞動關係受到衝擊,勞資關係互動有別以往;此外,新科技引進、工作型態變化、勞動彈性化運用,在員工心理與人際關係互動也產生了影響。   因此,本研究針對資訊科技發展對組織、人力資源管理、勞資關係三個層面進行探討,在選擇研究對象時,鑑於網路發展,電子書是未來出版的趨勢,在出版流程數位電子化下,整個圖書出版活動都受到影響,因此,本研究以圖書出版業為研究對象,整理歸納出資訊科技發展對圖書出版業的影響。   經由本研究比較分析五家個案出版社後,得出如下研究結果:   (一) 圖書出版業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與圖書出版類別有關   (二) 資訊科技發展對圖書出版業組織的出版作業流程影響最為顯著   (三) 資訊科技發展下,圖書出版業朝典型的「酢醬草組織」型態發展   (四) 具有電傳勞動性質的圖書出版工作,出版社傾向將其外包,與承包商(或個人)的溝通、合作關係將是外包成效的主因   (五) 工作壓力大、工作有效率是員工面對資訊科技發展最主要的心理反應   (六) 圖書出版業的績效評估著重於員工的創造力與溝通能力   (七) 圖書出版業的薪資報酬著重於員工的個人績效表現   (八) 圖書出版業勞資關係互動屬於「非集體協商型」模式   雖然出版社規模普遍不大,在人力資源管理與勞資關係行使上並不像大企業般經驗豐富,但資訊科技運用促使非典型工作型態的發展,則在出版業得到印證,對於非典型工作型態的影響、及相關勞動法令的修訂,將是勞資政三方面今後所要正視的議題。

Page generated in 0.01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