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2
  • 30
  • 2
  • Tagged with
  • 32
  • 32
  • 9
  • 8
  • 8
  • 7
  • 7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引渡困境之檢討 / The study on the extradition system of R.O.C.

謝國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我國國際地位特殊,目前僅與七個國家訂有引渡條約,導致司法機關面對人犯外逃時,經常因無法引渡外逃人犯回國受審,面臨束手無策之窘境。因此,究應如何解決此一困境,遂為我國司法制度亟待解決之重要課題。 為嘗試解決此一困境,本論文先探討引渡制度之沿革發展,期以充分認識此一制度於法制上之意義。又在分析我國目前面臨之引渡困境後,為配合歐盟之整合,本論文接下來即針對歐盟逮捕令之沿革發展予以介紹討論,以認識國際上有關引渡替代方案之發展。鑒於國際上在缺乏引渡條約之前提下,亦不乏引渡外逃人犯之司法合作案例,因此,本論文亦介紹中國大陸與美國間如何在缺乏引渡條約之前提下,實際上成功引渡外逃人犯之相關實務。 在前述相關介紹之基礎上,本論文提出解決兩岸間引渡或遣返問題之解決方案,亦即以兩岸逮捕令之方式,取代現行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以提升合作密度。而如此提議成效卓著,更可以此為基礎,倡議東亞逮捕令制度,加強區際間共同打擊犯罪之司法互助。
2

社會困境之研究- 不同誘因型態對合作行為之影響

莊慧秋, ZHUANG, HUI-G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困境」有三個特性:ヾ團體中每個成員皆有二種行為選擇:一是合作,一是競 爭。ゝ對個人而言,競爭的付出代價較少,所得利益較高。ゞ然而當所有人皆選擇競 爭,則每個人都得不到利益。 本研究即欲探討影響「社會困境」的因素。實驗採用受試者間(有無訊息迴饋)及受 試者內(個人利益高低、團體利益高低、直線或非直線型態)混合設計,同時考慮性 別在合作及競爭行為上的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ヾ有訊息迴饋、高團體利益、非直線型態時,合成行為較高;而個人 利益高低因素未達顯著。ゝ訊息迴饋和線性型態間、線性型態和個人利益間,以及個 人利益和團體利益間,有交互作用存在。ゞ性別之差異不顯著。
3

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之研究---以八位教學優良教師的成功經驗為例

劉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中編班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教育單位,教育部雖三令五申要求學校必須實施「常態編班」,然而卻仍有「掛羊頭賣狗肉」變相編班或實施後教學成效不彰的現象。尤其近日公視「魔鏡」節目的播出,編班問題再度成為社會大眾關心矚目的焦點,甚至直接與中國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一起來深入探究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問題。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常態編班中優良教師的教學困境與教學策略問題。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探討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優良教師的教學困境;二、探討教學優良教師的有效教學策略,再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單位及教師參考,俾能解決常態編班的教學問題與提昇教師的教學成效。 本研究採質性方法為主,研究對象以台北縣國民中學現職教師,在教學方面曾獲POWER教師獎、師鐸獎、於杏壇芬芳錄受提名教師或經學校推薦的優良教師,其教學領域以學習標準差異大的四領域,如國文、英語、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各選取二位教師,共八位教師為研究對象來進行深入訪談研究。 本研究獲致的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包括:「學生程度嚴重差異,影響教師教學成效」、「程度好與程度差的學生難以兼顧」、「教師教學時間不足」、「學生上課的多樣態挑戰教師的班級經營能力」、「學生注意力無法專心,扼殺學習興趣」、「弱勢學生放棄學習」、「犧牲資優學生的學習權益」。 二、針對國中常態編班的教學困境提出的教學策略包括:「教師於課前必須充分備課」、「必須與學生建立學習默契」、「無私的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引導學生參與每一個學習過程」、「教師應隨時擷取新知,並在教材教法上求新求變」、「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一樣的作業與評量」、「立即給予學生正面回饋」、「規劃學生能展現發揮的舞台」、「教師應投入更多時間與心思指導學生用心學習」、「以德感化,扮演學生學習路上的領航者」、「個別教學法、合作學習法可適時運用」。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及結論,分別就教師個人、學校、教育行政機關及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具體之建議。
4

冷戰後東北亞安全困境之研究:中共軍力發展與美日同盟

鄭嘉政, CHENG,CHIA-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國際情勢的變化以及中、美、日、俄之間的權力消長,促使東北亞大國重新檢視權力的布局。而當前國際安全形勢中區域內主要大國普遍增加軍事安全支出,並加快調整軍事戰略步伐。因此,增加國防安全經費支出是當前東北亞大國軍事安全競爭加劇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東北亞安全環境仍存有潛在的衝突因素:如北韓核武威脅、台海問題、歷史問題及海上資源爭奪與主權維護等因素,這些對區域的和平與穩定帶來潛在的威脅。結構現實主義認為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造成了恐懼與不安,使國際體系中的國家必須自助,由於自助而產生安全困境。本文主在探討冷戰後東北亞安全不穩定的核心問題,即現階段東北亞列強之軍事權力競逐所產生的安全困境。期望以適切的研究途徑,合理的研究方法,藉由安全困境理論來解釋與發掘東北亞區域安全不穩定的現象和問題,並期能找出緩解的作為。全文以緒論做概括說明,本文論述的主要觀點區分為四章十二節,結論概述研究總成,並提出主要發現和意見。 本文將安全困境的定義為「當一國爲了增強自身安全而採取的各種方式,必然構成對別國的安全威脅,雖然雙方均無意攻擊,其所採取的行動均是基於安全防衛考量,但是雙方亦不知道對方只是為了防衛目的才強化軍備或採取行動。雙方的行動可能會使情勢更為惡化,形成安全上的困境。」而安全困境本身就是一種悲劇。柯林斯(Alan Collins)認為安全困境應有三項必要條件:第一、雙方均不能確定對方的意圖,並進而誤認為是一種威脅;第二、存在於各參與者間幻想的互不相容態勢;第三、彼此尋求各種自相矛盾與減損的政策,因而產生了更大的不安全感。所以,以上三個特性,均需證明在東北亞地區確實存在,否則就不會發生因安全困境而造成的不安全螺旋。 研究的重點,從東北亞軍事權力平衡、潛在的衝突因素、安全機制整合的程度等三方面所塑造出區域安全的戰略環境,探討區域強權軍力發展的外在因素。再以安全困境的角度來檢視冷戰後中共軍力發展與美日同盟的軍力布局,及彼此權力競逐作為。並綜合分析區域安全內在與外在的主要因素,找出原因,再結合國際發展趨勢,提出彼此對話、建立安全機制、強化信心措施、及合作等安全困境的緩解作為,期能藉由區域強權的共同參與,瞭解彼此問題所在及錯誤認知,進而消除疑慮、避免衝突,以確保東北亞區域的安全與穩定。
5

冷戰後中共印度洋戰略研究 / China’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after Cold War

劉啟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為主,並以戰略邏輯與國際事務為出發點,從海權觀念意識與國家發展思維上去探討,再以目的、手段、方法之研究途徑切入。 研究重點首重中共在印度洋戰略之思維,從周邊地緣分析切入,瞭解東亞、南亞地區地緣戰略關係;再分析中共國家戰略需求(以能源安全為主),及中共海軍戰略進程,包含劉華清走出第一島鏈的三階段海軍戰略,也就是藍水海軍戰略。 其次為中共印度洋戰略之角色與實踐,主要圍繞中共在印度洋戰略布局的手段,包含政治、經貿及軍事手段之實踐作為,並探討其戰略意涵。 第三,探討中共印度洋戰略之影響與限制因素,分別為區域安全之影響(南亞地區)、大國之影響(美、蘇、日)及對中共自身之影響。可以預見的,印度與美國對中共在印度洋的活動非最敏感,日印美聯合制中之傳聞早已甚囂塵上,各國之反應對中共後續之布局產生哪些具體滯礙與限制。 最後為研究心得,計有中共海軍戰略進程、中共印度洋戰略布局的過程及中共戰略布局印度洋後的影響與限制等三點。 / The research is to adopt Document analysis, use strategic lo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from the sea power with the think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n the purpose, means, methods, ways to cut into the study. 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 on the PRC’s strategy thinking in the Indian ocean, from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al metrology to understand East Asia, South Asia’s geo-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nd then analysis PRC’s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Focus on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PRC’s maritime strategic process, including Liu’s three-stage maritime strategy which is out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 also means Blue-water Navy. Secondly, the PRC’s role and practice in the Indian Ocean mainly focus on the strategic layout,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methods, and explore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Third, Regarding the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ts of PRC’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are the regional security (South Asia), the influences of powerful nations (USA, USSR, and Japan) and the influences to itself. It is can be expected, India and U.S.A are very sensitive of all the activities of China in Indian Ocean. The rumor of that Japan, U.S.A and India are standing on the same side to against China had already spread, what will China respond and what kind of difficulty they will face. The la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comprises the process of PRC’s maritime strategy, the strategic layout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influences and restrictions after PRC’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6

電子零件代理商營運模式轉型之研究-以NFC手機為例 / Business model transition research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agents -Use the NFC mobile phone for example

李依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1980 年以來,台灣電子製造業便以高效率、低成本的製造技 術、彈性生產,以及快速量產而在全球資訊電子產業中具有極佳的競 爭優勢。其中,電子零組件代理商藉由其產業網路與通路之優勢,提 供了整體電子產業之效率運作,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的高速發展扮演關 鍵的中介角色。一般而言,代理商經常在市場趨勢與上下游整合間, 呈現出「代理困境」,如何突破此一困境找出經營轉型的策略,則已 成為電子零組件代理商的共同課題,也為本研究之主軸。 準此,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法,透過相關文獻的回顧,以司徒達 賢之策略形態分析法與Osterwalder 之商業營運模式,作為建構策略 轉型之商業營運模式之架構,並針對國內某大型電子零組件通路業者 在面臨無線通訊時代之市場契機下,如何進行策略轉型進行個案分 析,並提出電子零組件通路廠商策略轉型後之商業營運模式,並藉以 驗證理論模型於實務上之適用性與提供廠商進行策略轉型時,在策略 規劃與商業模式建構的思維架構,提供企業在面臨策略轉型之參考。 透過個案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指出,企業進行策略轉型時,可 先透過SWOT 分析檢視目前的外部環境與內部資源,之後藉由事業 策略的策略形態分析模式,具體深入地檢視企業在各策略構面上的現 況與未來形貌,並據以展開其商業模式,相信能有效進行策略轉型。
7

冷戰後「中」日安全戰略關係:認知、政策與影響

林冠宏, LIN, KUAN-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全面戰爭及冷戰前期中共與日本的對峙造成了「中」日之間戰爭處理問題的懸而未決,也是當前「中」日間歷史問題的根源。歷史記憶引發中共與日本之間的互不信任及錯誤認知的發生,儘管有著共同合作的需求及意願,但隨著對外在安全環境評估以及安全戰略的轉變,中共與日本開始將對方視為國家安全的威脅,競相發展更快速、更大範圍的反擊能力嚇阻對方,意圖逼使對方讓步成為「懦夫」以保障國家利益,從而進一步相互刺激,形成了「中」日之間的安全困境。美國的介入及美日安全同盟關係的加強,一方面造成了「中」日間歷史問題的形成以及安全困境的難以緩和,但美國的強大嚇阻力也發揮了令中共投鼠忌器、甚至讓中共有意藉助美國之力穩定現狀的效果,使得安全困境仍處於可控制的程度,中共與日本間的安全戰略關係也呈現出競爭與合作並存的「競合」局面,一方面推動了亞太地區安全合作的發展,但雙方對領導地位的競爭卻也阻礙了合作程度的進一步提升。
8

情境知覺對解決社會困境之影響

鍾昆原, ZHONG, K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社會困境中貪心與擔心動機之成因與影響。在探討貪心與擔心 動機之成因方面,研究者主要要驗證是貪心與擔心動機的形成是受到不同情境因素影 響,亦即,在某些情境下人們較易產生貪心動機,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人們較易產生擔 心動機。實驗結果雖然沒有完全支持本研究所提的假設,但是從訊息量知覺只對貪心 動機的影響,而信任感知覺同時對貪心與擔心動機均有影響之結果來看,本研究中的 主要假設:貪心與擔心動機的形成是受到不同情境因素影響,基本上已經獲得驗證。 另外,在探討貪心與擔心動機之影響方面,研究者主要要驗證的是:貪心與擔心動機 對合作行為傾向之影響,除了兩者的相對重要性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兩者是聯合影響 合作行為傾向的。在這方面,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充分支持了研究者所提的假設。
9

社會困境中貪心與擔心動機因素之探討

鍾昆原, Zhong, Ku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社會困境中貪心與擔心動機之成因與影響。在探討貪心與擔心 動機之成因方面,研究者主要要驗證是貪心與擔心動機的形成是受到不同情境因素影 響,亦即,在某些情境下人們較易產生貪心動機,但是在某些情境下人們較易產生擔 心動機。實驗結果雖然沒有完全支持本研究所提的假設,但是從訊息量知覺只對貪心 動機的影響,而信任感知覺同時對貪心與擔心動機均有影響之結果來看,本研究中的 主要假設:貪心與擔心動機的形成是受到不同情境因素影響,基本上已經獲得驗證。 另外,在探討貪心與擔心動機之影響方面,研究者主要要驗證的是:貪心與擔心動機 對合作行為傾向之影響,除了兩者的相對重要性不同外,更重要的是兩者是聯合影響 合作行為傾向的。在這方面,多元迴歸分析的結果充分支持了研究者所提的假設。
10

我國公務人員行政倫理困境之研究:以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為研究對象

詹靜芬, Chan , Ching-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的行政倫理研究,就必須探討行政倫理應該如何在公務體系中予以具體落實。過去無論在學界或實務界,大多探討如何防杜公務員諸如貪污瀆職、收受賄賂等防制性不倫理行為,而少見對促進性行政倫理思考的培養及行為的提倡,例如如何兼顧公平正義、如何考量公共利益等,使得行政倫理始終停留在消極防弊階段,而未提昇至積極激勵層面。故本論文認為,行政倫理的落實之道,首先應澄清其所包含的促進性(積極性)及防制性(消極性)行政倫理意涵。 行政倫理可探討的範圍極廣,小自公務人員個人的道德掙扎,如個人專業判斷及上級政策指示之間的相互衝突;大至政府整體作為的意義與角色,如近來企業型政府潮流引發部分學者對政府「公共性」的檢討等。在這些廣義與狹義的研究領域之間尚待深入討論的議題極多,其中公務機關內部中級管理者以其承上啟下的特性,其角色扮演及職能衝突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要檢視其在組織中的權利、所擔負的責任,及以其角色關係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及解決之道,此即本論文所要探討的重心所在。 本論文分別自理論分析及實證研究二途徑進行。在理論部分,除彙整過去學者之研究成果外,並探討OECD部分會員國以及香港之行政倫理機制及舉措,從而歸納出建構一個完整的行政倫理機制,必須包含下列八項基礎要素:政治領導者的支持及允諾、可行的行為守則、專業的社會化機制、一個協調倫理機制的機構、支持性的工作環境、一個有效能的法律結構、有效的課責機制,以及一個積極的公民社會。藉此對照我國在健全行政倫理機制上所作的努力及尚待改進之處。 在實證部分,藉由對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即薦任九等科長)從事問卷調查,所欲瞭解者乃:一、形塑中級主管行政倫理認知的來源有哪些?二、中級主管的行政倫理認知變項有哪些?三、中級主管所面臨的倫理困境情況有哪些?四、中級主管所認知解決倫理困境的有效方法有哪些?並藉由這些實務調查結果,對照理論文獻分析結果的異同。 透過上述研究動機,本論文試圖達成之研究目的為:一、學理上之目的:藉由釐清及彙整影響中級主管倫理認知之因素,及中級主管所面臨的倫理困境型態,豐富行政倫理此一學科的應用研究內涵及旨趣。二、實務上之目的,有四:正確瞭解行政倫理具有雙元的具體內涵、作為公務人員行事的判準、初步建構一個適合我國的行政倫理機制,以及透過結構化的問卷調查,歸納出形塑我國中央行政機關中級主管行政倫理認知的來源,倫理內涵的重要變項,倫理困境的情況,以及解決倫理困境的方法等。 本論文研究發現: 一、我國行政倫理機制偏重防制性的禁止規定:我國現行有關行政倫理之舉措,大多著重肅貪等之除弊面,亦即偏重法規制度上對公務人員負面不倫理行為的規制,而較不重視對公務人員的積極激勵管理,則所有的努力終將只是消極性的避免不利因素而已,對於加強行政倫理重要性的認知,乃至提升政府對民眾需求的回應性,無異背道殊途。 二、行政主管之行政倫理困境:(一)做為公務員一份子所面臨的倫理困境:成員必須能忠於團隊的要求,不容許自我意識的堅持,乃將對組織的忠誠視為道德的最高形式而犧牲公共利益的考量。(二)作為組織管理者所面臨的行政倫理困境:由於行政主管往往同時肩負決策、管理及執行功能,故其倫理困境多來自其在政策倫理(整體)、組織倫理及個人倫理(個體)間之衝突,亦即尋求如何在組織需求、政治現實及個人價值間尋求均衡。(三)新公共管理主義下之行政倫理問題,包括:1、政府再造中「組織精簡」所引發之諸種行政倫理問題2、新公共管理「績效導向」所引發之行政倫理問題:過度強調績效的負面結果,會使政府服務的焦點集中在結果、標的及績效的測量上,於是公務員可能會為了組織的競爭優勢而喪失個人倫理原則。3、公共行政的政治性問題:由於缺乏客觀的績效評量標準,行政主管乃將完成上級長官的政治性指示當作個人績效。 三、行政主管倫理困境的解決之道:(一)建立制度化的控制策略:1、法令規範之限制:包括對防制性不倫理行為的規制,及對促進性倫理行為,例如揭發弊端等的保障;2、教化功能之發揮:透過倫理教育訓練,加強公務員對行政倫理規範的認識,並促進對積極性倫理價值的倡導。(二)全方位視野的培養:從注重個人的行為倫理轉而兼顧整體的政策倫理。 在改進建議方面:一、理論部分:(一)闡明行政倫理內涵之雙面性本質,(二)強調針對不同的文官對象,劃分不同倫理規範的必要性,(三)以法令規範及教育功能同時促進行政倫理的思考及作為;二、實務部分:(一)賦予中級主管較大的實質決策權,以促進正面行政倫理價值的提升,(二)致力建立一套健全可行的行政倫理機制,其中以政治領導者的以身作則及支持、訂定兼顧負面及正面倫理行為的行政倫理法,以及成立一個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的政府倫理局,尤為重要。

Page generated in 0.01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