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9
  • 433
  • 16
  • 8
  • 3
  • Tagged with
  • 457
  • 178
  • 113
  • 108
  • 107
  • 95
  • 90
  • 84
  • 79
  • 76
  • 70
  • 70
  • 69
  • 68
  • 6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41

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經營權爭奪戰個案研究----金融法規與併購策略分析

李葉鎏, LEE, YEH-L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3年4月5日中華開發金控公司召開股東會,辦理董監改選,以陳敏薰為首的公司派與以辜仲瑩為首的市場派,爆發激烈的經營權爭奪戰。在爭戰過程中,發現現行法規尚有許多規範不清的模糊地帶,引發爭議,而最後政府均能修訂相關法令予以補強。 中華開發金控會被併購成功,主要因為董監持股不足,加上其股價及經營績效下跌所致。至於中信集團能夠併購成功,則是利用中國人壽及中信證券的短期資金,大量投入購買中華開發金控股票,順利取得經營權。就併購成果而言,中信集團是最大的贏家。但主管機關保住了公股應有的權益,並取得三分之一董監席次,也是贏家。而中華開發本身因此引進新經營團隊,帶來新契機,也算是贏家。所以,最後是中信集團、主管機關與中華開發三贏的結局。 本文建議保險主管機關,適時檢討取消保險業資本適足率(RBC)現行八折優待的措施,並適度提高長期投資的風險係數值,使接近於1,以免除自有資本被灌水的奇異現象。並適度檢討保險業長、短期投資規定,縮減保險業在併購方面的特別優勢,避免因保險業容易併吞銀行業與證券業,而造成保險業一枝獨大的畸形現象,使金融產業失去平衡。另建議主管機關參考先進國家法例,對於「惡意併購」行為訂定明確規範,以作為業者遵循的依據。
142

經濟事務財團法人官派董事功能之研究:非營利組織觀點 / On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Appointed Board Members of Economic Affairs Related GONGO: From a Perspectiv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張嫦娥, Jang, Chang-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二十一世紀科技競爭戰,各財團法人如何搶得先機並掌握致勝關鍵,組織的核心決策-董事會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在致力於傳統產業轉型之趨使下所輔導成立之財團法人,其董事會中之官派董事當負有一定政策任務。爰為探究及健全經濟事務財團法人官派董事功能,本研究從文獻探討、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及個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自法制及管理面就財團法人捐助章程、董事會議紀錄及政府與法院主管法規等資料予以分析,實務面則將影響官派董事功能因素歸類為十二大項,以官派董事、非官派董事、主管機關、負責董事會業務同仁等四個面向的觀點作深度訪談,並輔以研究者在經濟事務財團法人長達十三年之業務監督經驗,最後提出檢證及分析組織內外在環境及董事會成員之SWOT。 本研究個案研究結果,對官派董事職責如同一般董事,惟官派董事負有政策使命,其角色功能並不如一般民間法人單純,就訪談議題與官派董事在實際執行其職責有關資料分析,歸納官派董事對非營利組織應具有以下功能: 一、政策制定與政策規劃之參與,並引導執行政策。 二、透過專業服務可以彌補政府職能不足。 三、監督並落實政府法令的執行。 四、擔任政府與產業溝通、協調之橋樑。 五、提供組織間互相學習與經驗分享。 六、透過資源整合,建立服務平台,提升公共服務管道,使組織達成綜效 目的。 七、開拓前瞻性與創新性業務領域,服務邁向多元與多樣化。 八、組織結構較少層級節制,可增進效率,提升競爭力。 整體而言,本研究對財團法人官派董事功能持正面看法,惟制度下尚有若干缺失值得檢討改進者。茲將本研究所衍生有關之問題分為研究發現、建議及後續研究方向等三個部分,摘述如下: 壹、研究發現 一、從整體政策運作層面研析 (一)法人組織定位與運作功能,因時勢變遷已與設立目的相悖。 (二)業務舊瓶新裝,難脫組織文化包袱,政府淪為財團法人保護傘。 (三)董事席次仍受捐助人掌控,與財團法人制度立法意旨不符。 (四)官派董事對政策任務推動不遺餘力,但法人整體運作仍受捐助人相 當程度掌控。 (五)法人自律不足、影響自主性。 二、從法制規範運作層面研析 (一)未建立官派董事統一監管機制,造成法人會務負擔。 (二)捐助章程淪為形式規範,未能發揮實質功效。 (三)政府閉門造車,各部會各自為政,規範過多。 三、從董事會實務運作層面研析 (一)董事人數多寡與組織規模大小無關。 (二)會議召開次數有限,董事功能難發揮。 (三)董事年齡較長者,對法人實質運作助益較大。 (四)官派董事淪為法人凝聚政治實力工具。 (五)政策任務之達成首重使命感之培養。 (六)公權力過度介入,阻礙法人自治與治理。 (七)人治色彩影響官派董事功能。 貳、研究建議 一、體制面: (一)由政府統一制定財團法人專法。 (二)由政府統一訂定接受政府委辦(或補助)經費之處理原則。 二、執行面: (一)由法人制訂「董事會職責及服務指導作業手冊」。 (二)建立法人會務運作實務指南。 三、策略面: (一)與政府及企業間應為夥伴關係並應建構對話機制 (二)政府應對官派董事建立「志工服務資源平台」 參、後續研究方向 一、政府賦予官派董事所背負之政策任務形成過程之研究。 二、政府政策任務動力與延續性之探討。 三、政府政策使命與社會需求期望差異之研究。 四、階段性任務與永續經營策略之研究。 五、主管機關與官派董事信任關係之研究。 六、捐助人與財團法人關係影響會務運作之研究。 七、董事間信任與合作關係之研究。 八、官派董事與董事會權力分配型態關係之研究。 綜上,為澈底探討官派董事產生弊端之源頭,以落實官派董事功能與修正並建立官派機制,除了制定統一規範避免各自為政外,政府機關應解開以往管理枷鎖,以正面、積極與彈性的服務與行動方式,健全法人發展,才能契合社會與人民之需。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經濟事務財團法人、官派董事
143

宗教類非營利組織事件行銷探討--以法鼓山基金會為例

江奕辰, yi-chen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探討非營利組織中佛教團體之事件行銷活動。在非營利組織日益蓬勃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適當的運用事件行銷以提升組織知名度,並獲取資源已經成為每個非營利組織團體思考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藉由了解佛教法鼓山團體之實際事件行銷活動個案內容,透過下列四項構面分析以深入探討事件行銷之成功要素,並獲致以下數點重要結論: 企業組織構面: 一、 宗教團體領導人享有崇高知名度與魅力是活動成功的最佳保證 二、 宗教組織之幕僚單位委由外聘之專業經理人執行將使活動之籌備更有效率、更加成功。 三、 組織功能完善、分工專業的義工支援系統是活動成長的最佳助力。 目標族群構面: 一、 以客戶(信眾)需求為導向並重視客戶(信眾)滿意度是維護信眾關係的不二法門 傳遞訊息構面: 一、 活動同時兼具文化、教育功能,不以宗教為單一呈現方式是吸引傳播媒體報導、民眾熱烈參加的主要因素 傳遞媒介構面: 一、 正確的媒體策略,可收畫龍點睛、事半功倍之效果 採取主動出擊的策略,並採取下列重點 1. 良好的公關議題設定 2. 善用各項媒體資源 3. 以網路媒體為資訊平台中心 /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vent Marketing in Religion Type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ased on Dharma Drum Mountain example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developed enormously in modern society. It has become a great issue for NPOs to apply event marketing to be well-known and obtain resources. This research is subject to exploring the event marketing in Buddhism organizations a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is research, by studying the practical event marketing campaigns of Dharma Drum Mountain, a well-known Buddhism organization, researcher analyzed in four dimensions to further find out the success factors of event marketing. Here 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for each dimension: A. Dimension on Business organization: 1. The esteemed fame and attractiveness of religion organizations’ leadership is the best guarantee for the success of campaigns. 2. To prepare a campaign efficiently and successfully, it’s better to hire a professional manager from outside organization. 3. A well-organized and professional-diverse volunteer support system is the best aid for campaign. B. Dimension on Target group: 1. To focus on the needs of clients (followers) and respect their satisfaction is the only way to mainta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m. C. Dimension on Transferred message: 1. A campaign should contain cultur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Not just presenting religion message is the major factors that attracts the press report and gets the public attend. D. Dimension on Transferring media: 1. A correct media strategy will get strong effect. It’s important to take active plan and follow the points as below: (1). Well-defined public issues. (2). Make good use of every media resources. (3). Design information platform with online media tool.
144

數位出版產業產品創新之研究 / A Study of Product Innovation in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陳若瑋, Chen, Jo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壞』一書中,精闢的解析日本出版業轉型的必要性,當時日本出版業面臨的困境,這幾年已經慢慢的在台灣傳統出版業上顯現。出版業的經營環境變遷甚鉅,出版商面臨了出版品供過於求、非紙製出版品的興起、營業額逐年下降、退貨率居高不下等困境;發行商則面臨了利潤空間被壓縮、業務量萎縮、發行費用日益增加的窘境;至於通路商,也面臨了低價促銷變成常態、資金不足、傳統書店經營漸趨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年輕族群閱聽的動能逐漸轉移到非紙本的媒體上,數位出版產業興起。目前數位出版之業者以價值鏈區分可分為內容創意、出版加值、數位流通與設備使用四種類型,在創新過程中可能會因其價值鏈位置的不同而在創新的作法上有所差異,而創新團隊的不同類型亦可能造成業者在創新過程中有不同的挑戰與因應措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數位出版產業中創新的關鍵因素以及創新組織的相關議題,並期望對目前發展中的數位出版事業在面臨創新時可能遇到之障礙與挑戰提出觀察與建議。主要探討之問題為: 一、 數位出版業者在創新的關鍵要素上作法各為何?有何相同處? 二、 數位出版業者在從事創新活動時的組織特性為何? 研究發現如下:一、數位出版業者不論位於什麼位置,皆有來自內部與外部的創意來源,其中,外部來源在現階段較為重要;二、數位出版業者皆重視市場之意見回饋,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因”市場競爭、技術問題、使用者習慣” 等因素,因而面臨市場分析數據不足之情況;三、目前數位出版市場面臨之共同問題為需求、設備、軟體以及內容的不協調;四、資金方面,集團本身內部資源的流通與共享是相對於小型出版業者較有優勢之處;五、人才方面,其人才組成分為技術專業與編輯專業兩大類,而目前數位出版產業最缺乏兩種專業兼具之人才;六、在數位出版產業中,其創新關鍵要素之發展順序有一定之脈絡。目前之發展模式為先模擬市場並做小型嘗試,再依據顧客反應修改產品。等到被市場認同,市場擴大後需要新的創意,新的創意產生後,資金就湧入,人才既之被吸引而來。七、數位出版業者在從事創新時,組織以功能型->輕量級->重量級->自治型的順序轉變,當組織發覺有近似市場的機會時,會積極以輕量級或重量級團隊進行創新。
145

社團參與、政黨鑲嵌與政治行為之變遷─以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為資料分析 / the changes of civic engagement, embeddednes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behaviors─an example of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s

林亞鋒, Lin, Ya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團參與在當代社會早已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不論是西方還是台灣學界都有許多相關的研究。不同於西方社團參與的形式,台灣距離政治民主化只有短短的數十年,社團參與在過去威權統治以及現在民主開放的影響下,產生了複雜的運作機制。一方面,政治上的開放使得社團參與遭遇的限制大幅減少,各式各樣社團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目的性的結社成為了最重要的社團參與形式;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下的擬式血源性社團並沒有因為威權體制崩解而失去活力,在地方選舉中依舊保有關鍵的地位。 為了探究台灣解嚴後社團參與的獨特意義,以及民主化之後是否又面臨什麼樣的改變?本文以參與社團所形成的網絡結構作為分析方法,從社團和政黨的網絡鑲嵌性以及社團網絡的社會資本效果,嘗試找出社團網絡的結構及變遷。 透過研究本文呈現了幾個重要發現:首先,研究結果指出台灣社團參與沒有欣欣向榮的發展,在參與者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而且教育程度並無顯著提高,反駁了先前的研究;其次,在1992、1997以及2002年三次調查中,政黨和社團的鑲嵌性變化不大,大致上國民黨是強烈鑲嵌在社團網絡之中,反之民進黨則一直處於邊陲的地位,政黨輪替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改變;第三,草根性社團仍是台灣很重要的社會力基礎,其成員參與其他社團的比例相當高,不過受限於成員特殊性的影響,使得連結性有不少的侷限;最後,社團網絡確實會有社會資本的效果,不論是從連結能力還是不同結構位置的社團都被證實,但是在台灣這樣的社會資本卻是帶有選擇性的,整體上參與社團的人確實會比較傾向投給泛藍的陣營。 / Civic engagement in modern societi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academic issue, both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Taiwan. Unlike that in the Western societies, the civic engagement in Taiwan has a more complex operating mechanism in that authoritarian ruling in the past and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in the recent decades have a joint effect on the associations.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democratization greatly reduced the constraints on civic engagement, all kinds of associations have become prosperous and goal-oriented association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civic engagement. On the other h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primary associations still keep their power even with the collapse of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y sti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local election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network structure formed by associ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pecial meaning of civic engagement in Taiwan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s and the changes the network may encounter after the democratization. It looks at three investigations of Social Change Survey in 1992, 1997, and 2002 to find the structure and change from the network embeddedness of associ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and from the effects of social capital obtained by association network.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indings: First, the associations in Taiwan are not as prosperous as mentioned in previous research. The data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participants among Taiwanese civilians decreases and the educational degree of the members doe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cond, in the three surveys, the embeddednes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associations does not show obvious change. Generally speaking, KMT still strongly embed in association network, while DPP remains isolated from the network. The shift of political power does not cause strong effects. Third, the grassroots associations still are important basis of social forces, having a high ratio of members joining other associations. However, because of specialties of their members, the capacity of the grassroots associations is limited. Finally, association network has its effects on accumulating social capital, which can be shown by the capacity of association network and by the structural locations of different associations. However, such social capital in Taiwan is selective. Generally speaking, people who join the associations tend to support the pan-blue parties.
146

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

郭蒨樺, Kuo,Chi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新竹縣雲雲國民小學(化名)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實際呈現的樣貌、發展的歷程以及影響機制,藉由個別訪談、焦點團體座談之內容及資料蒐集與分析,瞭解學校實施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之現況。本研究內容共分為三大項: 一、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實際樣貌 (一)觀念創新 (二)環境創新 (三)技術創新 (四)流程創新 (五)社區、民間團體交流創新 (六)產品創新 (七)活動創新 (八)特色創新。 二、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發展歷程 (一)發展背景的SWOT分析 (二)發展的契機 學校發展需求、教師要自我成長、培養學生認識家鄉、校長辦學理念、 時代潮流趨勢以及社區家長期盼。 (三)教學團隊的發展階段 形成期、溝通期、調整期、表現期以及轉換期。 三、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影響機制 (一)助力因素 學生方面、教師方面、學校行政方面、校園環境方面、家庭方面、 教育行政機關方面以及外界資源提供方面。 (二)阻力因素 學生方面、教師方面以及學校行政方面。 根據研究內容之論證,可知,雲雲國小學校本位課程創意教學是「新奇的」並且「有價值的」。
147

國民小學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張秀瑩, Hsiu-Ying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之研究法,問卷調查樣本以臺灣地區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宜蘭縣、新竹縣、新竹市及苗栗縣八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共計抽取391位公立國民小學校長,樣本回收247份,回收率為63.17%;樣本可用227份,可用率58.1%。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國民小學校長團隊學習調查問卷」及採用之「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調查問卷」。本研究統計方法為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SEM)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討論。根據研究結果與分析後歸納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校長團隊學習之內涵包括績效滿意、責任義務、目標承諾、一般承諾、互補技能與團隊衝突。 二、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內涵包括學校建築環境設計、學校行政領導、教師教學效能、學生整體表現、社區家長支持與學校組織氣氛。 三、校長團隊學習的得分程度佳,並以「責任義務」得分最高,而「績效滿意」得分最低。 四、學校效能的現況得分程度佳,並以「學校行政領導」能力表現最佳,以「教師教學效能」能力得分最低。 五、校長背景變項中,性別、最高學歷及學校區域在校長團隊學習的得分差異達顯著水準,但在年齡、校長年資、學校規模未達顯著差異。 六、校長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及最高學歷對學校效能的得分差異達顯著水準,但校長年資、學校規模及學校區域未達顯著差異。 七、校長團隊學習與學校效能間呈顯著正相關。 八、校長團隊學習對學校效能具有中度預測力,且以責任義務最具有預測力。 九、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對學校效能的模式經驗證後適配度佳,具有顯著影響力。 最後,本研究依研究結果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壹、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宜有計畫推行、倡導並輔助校長讀書會的成立。 二、教育行政人員一同加入參與校長團隊學習,達到資源互助與共同成長。 三、協助校長讀書會之成功經驗出版或網站建構。 四、舉辦增進校長學校經營效能之團隊學習進修活動。 五、建立完整之國小校長在職訓練發展制度。 六、針對校長讀書會給予經費上的補助。 貳、對國民小學校長的建議 一、校長參與讀書會團隊學習時,應對績效滿意、責任義務、目標承諾、一般承諾、互補技能與團隊衝突有所關注。 二、參與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首重責任義務。 三、校長應有計畫,且有恆心、毅力的參與校長讀書會團隊學習。 四、各個校長讀書會團隊間應頻繁接觸,以增進交流、對話並學習。 五、建置校長讀書會經驗分享平台,以幫助個人與團隊之成長與發展。 六、注重專業知能與實踐能力,以持續進修達成自我能力之躍進。 七、邀請資優的退休校長或表現優良的現職校長積極參與校長讀書會以分享豐富經驗。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was questionnaires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was distributed to 391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clusive of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Keelung City, I-Lan County, Taoyuan County, Hsin Chu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There are totally 227 valid sample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data obtained was interpret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posteriori comparison,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EM through the use of LISREL 8.71. The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includes: Commitment to Purpose, Commitment to a Common Approach, Complementary Skills, Accountability, Team Conflict, Team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2.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includes: School’s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School’s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 Parental Support from Community, School Atmosphere. 3. All the elementary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got positive outcomes, and “Accountability” dimension ranks the highest, “Team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dimension ranks last. 4. All th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iveness received positive outcomes, and “School’s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dimension ranks the highest,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dimension ranks last. 5.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background demography district incurr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all the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6.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background demography incurred a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all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7. The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for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8. The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could positively predict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especially “Accountability” dimension. 9. The model of the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to the school effectiveness for 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is proper. In the las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the principals of elementary schools”, hoping to benefi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principals and school principals in-service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rincipals’ book club, team learn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148

農地集團化利用治理模式之比較分析

江璧帆, Chiang, Pi 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克服農家農場土地面積細小且分散所導致的無效率農業經營,與提升台灣農業之競爭力,政府仍採取農地集團化利用之政策。本文基於治理理念,探討我國農地集團化利用之背景與四個治理模式,包括民國六十一年的農業生產專業區、民國七十三年的農地利用綜合規劃之組織、民國九十四年之稻米產銷專業區與民國九十五年農業經營專區,並比較上述四種農地集團化利用治理模式之特質,比較結果得知,於愈來愈競爭的環境下,農地集團化利用之治理模式,已由早期偏向官僚層級的混合型治理模式逐漸轉偏向市場之混合型治理模式,以適應市場上競爭之需要,更重要的是,動態環境與制度環境以及制度安排間是有交互影響關係。
149

公寓大廈規約對專有部分使用限制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Use of Condominium Regulations for Individual Unit

賴惠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寓大廈為一種區分所有型態之建築物,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3條第二款規定:「區分所有:指數人區分一建築物而各有其專有部分,並就其共用部分按其應有部分有所有權。」故我國法條所稱之區分所有,乃由專有部分與共用部分組成。專有部分區分所有權人在專有部分具有單獨所有權,其所有權權能,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4條第1項規定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並排除他人干涉。惟區分所有權為一特殊之所有權型態,其於專有部分之所有權相鄰,於共用部分之所有權共有,各區分所有權人對公寓大廈之安全與維護具有共同之利害關係,故區分所有權人行使所有權時必須有所限制,以避免影響其他區分所有權人,使居住安寧、安全、社區和諧。 公寓大廈之區分所有權人,以其同一基地之公寓大廈,或以共同設施之使用與管理具有整體不可分性之集居地區者 ,組成一區分所有權團體,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以多數決之方式共同訂立規約,作為區分所有權團體之權利義務,及公寓大廈使用管理之內部管理準則。 規約對於專有部分限制之程度,我國民法及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對於規約之內容並無限制,部分學者認為,規約之訂定為法律行為,受民法有關法律行為限制之規範,其訂定內容不違反法令、公共秩序、善良風俗或區分所有權之本質,該規約即為有效。然規約限制專有部分無明確之界限,造成實務上紛爭不斷,增加區分所有人適用之困難。 本文透過對於區分所有權人團體性質,以及探討規約限制專有部分之依據,認為公寓大廈規約之性質既為雙性質,即得對於區分所有權之專有部分為限制,其限制之內容認為除依法規定不得違反強制禁止規定、公序良俗、誠信原則之外,本文認為,基於專有部分為單獨所有權之性質,區分所有權人團體透過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所訂定規約,對專有部分限制並非僅通過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多數決即可為之,仍須符合限制之目的須為達到「共同利益」,以及限制之手段與目的之間須達衡量性原則。
150

「引力模式」應用在雙邊貿易之分析—以亞太國家為例

郭錦婷, Chin Ting 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亞太地區之經濟發展實深受貿易活動的影響,為進一步探討影響亞太國家雙邊貿易之決定因素,本研究嘗試以「引力模式」(Gravity Model)進行分析。引力模式是指:兩國之間的貿易和兩國的產出成正向關係,但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關係。引力模式之直覺概念與物理學上說明兩物質之間吸引力的萬有引力公式類似。自Tinbergen(1962)最先使用引力模型分析雙邊貿易流量以來,引力方程式應用在雙邊貿易影響因素之探討已有30年的歷史,其實證上的成功已廣受支持。再者,APEC、ASEAN、NAFTA三個區域集團是亞太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組織,其不斷地加強區域內部之經貿合作,但究竟區域集團對貿易之影響效果為何,實值得進一步探討。 為此,本研究首先回顧「引力模式」應用在雙邊貿易之相關文獻,隨後據以推論影響雙邊貿易之決定因素並建立相關假說予以驗證。有關模型之建立,則以Ma’tya’s (1997)之固定效果模型為出發點,嘗試以涵蓋十六個亞太國家同時跨五個時點之資料型態逐步建構亞太國家雙邊貿易活動之決定因素模型,同時探討其決定因素之重要性,並驗證各項假說。 經由實證分析,可知GDP等7個因素對出口具解釋能力及其對出口之影響方向,此外尚且發現亞太地區存在某種程度之集團貿易效果。同時也證實亞太國家雙邊貿易現象符合「引力模式」之基本意涵,即兩國間之貿易量與兩國的國內生產毛額成正比,而與兩國間的地理距離成反比。因此可以推論「引力模式」適用於分析亞太國家之雙邊貿易現象。關於集團貿易效果部分,根據1985至1997年間之實證結果,我們發現APEC之貿易效果雖未顯著,卻由「負」轉「正」並逐年增加;ASEAN於1985年存在貿易效果,之後並沒有顯著貿易效果存在;而NAFTA之貿易效果顯著且有逐年增加之趨勢;本研究亦分別針對上述之研究發現,嘗試探究其背後之原因。 最後,本研究就本國之GDP、本國政治穩定度及實質匯率等三方面本國較能影響之變數,提出政策建議;並就集團之實證結果,提出意見供予參考。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7 第三節 章節說明及研究流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引力模式之回顧………………………………………11 第二節 雙邊貿易之決定因素…………………………………23 第三節 研究假說………………………………………………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1 第一節 模型說明………………………………………………31 第二節 研究變數之定義與衡量………………………………33 第三節 資料來源………………………………………………41 第四章 實證步驟與實證結果…………………………………………45 第一節 前言……………………………………………………45 第二節 實證步驟與實證結果…………………………………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61 第二節 政策上的建議…………………………………………70 第三節 理論和實證上的貢獻…………………………………73 第四節 研究限制………………………………………………75 第五節 後續研究建議…………………………………………76 參考文獻……………………………………………………………… 78

Page generated in 0.03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