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9
  • 433
  • 16
  • 8
  • 3
  • Tagged with
  • 457
  • 178
  • 113
  • 108
  • 107
  • 95
  • 90
  • 84
  • 79
  • 76
  • 70
  • 70
  • 69
  • 68
  • 6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集團企業與初次公開發行股票折價幅度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groups and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underpricing

呂文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有關集團企業之研究,多偏重在探討集團企業多角化與績效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嘗試以新的觀點,探討在資訊不對稱下集團企業所帶來的好處。 本研究提出若IPO的公司隸屬於集團企業,可降低承銷商與投資人的風險,使得IPO股票折價幅度降低之假設,並由台灣證券交易所網站,選取民國90年1月至民國98年12月底為止在台灣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之139家新上市公司為樣本,以做為分析之用。 根據本研究實證結果,在控制公司規模、漲跌幅新舊制、產業類別、與成立年數等變數下,當上市公司隸屬於集團企業時,相較於非集團企業之上市公司,其折價幅度平均低了8.777%。 而在把「電子業樣本」與「非電子業樣本」分開討論下,「電子業樣本」中,當上市公司隸屬於集團企業時,相較於非集團企業之上市公司,其折價幅度平均只低了1.055%;而「非電子業樣本」中,當上市公司隸屬於集團企業時,相較於非集團企業之上市公司,其折價幅度平均低了25.096%。
102

都市更新衝突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縣板橋市民權段都市更新案為例

張靜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更新事業牽涉甚廣,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等層面,以往台灣的都市更新事業由公部門所主導,都市更新條發佈實施後獎勵私部門參與,實施主體將更為多元。由於都市更新本身是一個不斷衝突、整合與協調的過程,不同實施主體在每個階段都必須面對更新過程中的各項問題與衝突,因此有必要探討都市更新過程中產生衝突的因素及時機。   本文以『台北縣板橋市民權段都市更新案』為研究個案,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針對政府官員、都市更新實施者、規劃單位以及相關權利人進行訪談,將不同立場、不同涉事團體的意見予以歸納,以分析衝突問題產生的原因、衝突型態、衝突解決方式,作為衝突管理策略之參考。   經研究歸納將事件劃分成四個階段(潛在對立階段、認知與個人介入階段、衝突行為階段、衝突結果階段)、並從四個面向(實質利益衝突、權力結構衝突、程序性衝突、不確定性衝突)加以審視、推論,可知衝突問題彼此交疊,而且每個階段都會發生,應證了每一件衝突事件的發生必定是多面性的,若要事先預擬衝突管理策略,應從各個產生原因、時機加以探討、並分階段研擬衝突解決策略。   最後建議中介團體應適時地介入,妥善解決權益分配問題、協助衝突雙方維繫良好的溝通管道,使其易於達成協議,進而建立都市更新衝突管理機制,及早訂定衝突解決策略,提高計畫執行度。
103

勞資爭議與政府仲裁-以訊號賽局解析基本工資制定

陳正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基本工資調整幅度之決策過程,在民國86年7月時,產生了重大的變革,以往之基本工資調整幅度都是由勞委會組織—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依據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率及二分之一工業部門勞動生產力指數上升率,做為每次調整基本工資的依據,然後報行政院院會核定,但自民國八十六年起,勞委會決定開放勞資團體進行協商,如協商不成最後的核定權在行政院,所以行政院可以視為勞資雙方利益團體投入其遊說支出以產生政治影響力的地方。   本文即考慮勞資團體在基本工責制定的協商過程中,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並且進行協商和遊說的過程,當給定政府在遊說過程中的最適策略後,可以去求得勞資團體在協商過程中的最適策略,在文中採用訊號賽局理論的分析方法,最後產生一個separating equilibrium,說明勞方可以根據資方所傳送的訊號去正確的猜測到資方所擁有的私人資訊,結論為如果政府在求社會福利極大化的目標下,可以藉由勞資團體減少其投入遊說的成本而達成,因此政府應該在社會福利函數中給予資訊弱勢團體較大的權數,或是限制政府取得資訊的來源,預期將可以減少利益團體投入遊說的成本而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
104

醫療財團法人財務績效及社區公益活動之研究 /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community benefit services of not-for-profit hospital

李欣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醫療財團法人在台灣醫療界的實力日漸茁壯,已不容我們所輕忽,此外國內外對非營利醫院的董事會結構組成之探討文獻相當缺乏,有鑑於此,本文的目的即是在對此領域作研究以對有關政府單位和未來的學者提供參考借鏡。 本文以台灣醫療財團法人為研究對象,主要分兩部分探討:第一部分主要探討醫療財團法人之董事會治理結構與經營績效關聯。第二部分主要探討醫療財團法人文化背景差異對公益支出是否有影響。 而實證結果顯示:第一部分中我們發現醫療財團法人董事會結構組成中,院長或執行長身兼董事、外部董事比例越高、設置常務董事皆與醫務利益率有正面關聯,而醫事背景董事比例越高和設置監察人皆與醫務利益率呈負面關聯。第二部分中我們發現宗教和企業團體創設背景的醫療財團法人對公益支出都有顯著的影響力。研究教育支出與慈善醫療支出分配方面卻值得我們注意,尤其企業財團背景在研究支出的迴歸結果極為顯著。
105

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以高科技公司為例

徐碩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全球的購併案有增無減,購併對企業的生存地位與競爭優勢越顯重要,且隨著關鍵資源越趨珍貴,以及市場競爭態勢越趨劇烈,許多企業僅藉由內部成長已難以因應環境的變遷或是股東對公司成長的期待,故越來越多公司轉向採取外部成長—購併的方式。近年新興市場的崛起,更讓許多跨國企業於全球市場積極尋找購併目標,加緊攻城掠地。然而,當眾多企業汲汲營營搜尋良好的購併標的,試著獲取競爭資源與擴張營運版圖的同時,往往忽略購併最根本的管理問題,亦即被併公司進入主併公司後之整合。企業欲從購併中獲得經營績效的改善、營收利潤的提升或其他營運綜效的產生,購併合約的完成僅是開端,真正能為主併公司帶來實際價值的是合約完成後之各項整合工作。 本研究透過產學合作的方式,進行論文之撰寫,同時,在公司經營企畫室實習期間,一方面瞭解個案公司提供購併案例的營運模式、組織規劃、購併策略與整合流程,另一方面舉辦個案研討會,協助個案公司改善策略方向與行動方案。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發展一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初步架構,藉由該架構逐步分析個案公司購併的三個案例,以瞭解個案公司過去購併後整合與管理的過程與內容,並提出適當的策略建議;接著,個案公司在改善己身購併整合流程後,將新的策略與制度實際執行於另一收購案例公司。本研究在瞭解個案公司實務操作過程後,結合文獻探討的諸項管理重點,重新修正與完成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架構,做為個案公司日後進行購併後整合與管理的基礎。 本研究結果有二。其一,瞭解企業如何進行與優化購併後整合之管理;其二,透過分析個案公司之購併整合流程,瞭解「較無購併整合經驗之主併公司採取的購併後管理內容」,並完成購併後整合與管理之架構。本研究有兩項重要的實務意涵。首先,提供購併經驗較為缺乏的工業電腦產業或相似企業,欲執行購併後整合之策略制定與方案規劃的思考架構;其次,公司應檢視己身資源與條件,對購併後整合的管理項目予以適當地修正。 /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gain advantages, and extend territories in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While resources are getting more precious and competition within markets is fiercer, it’s more difficult for a company to deal with variant challenges or high expectations from shareholders through internal growth. As a result, companies turn to external growth engine—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However, most companies might ignore or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on aft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hile they focus on target searching, territory expanding, and resources acquiring. Companies want to secure much more profits and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rough merging or acquiring another company should understand that accomplishment of contract is just the beginning. The following integration is the ultimately fundamental. The case company is an industrial computer company. Three M&A cases the case company executed a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by the initial research structure developed after studying documents and references. The research held two case workshops. Executives and managers from case company participated in the first workshop to discuss and improve the current process of integration management. After the first workshop, the case company ameliorated its post M&A integration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nd applied it in another M&A case. The case is presented in detail. The second workshop focused on reviewing the change of management and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procedures and organizations. The structure of post-merger or post-acquisition management is modified combining former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se company. The research leads to two main results. First, the research examines how an enterprise implements and optimizes the process and management of post-mergers and post-acquisitions. Second,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structure of pos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nagement through analyzing and studying a case company not taking M&A as principal growth engine. The structure provides an initial framework of post merger and post acquisition for companies to establish systematical procedures and integration organizations.
106

台灣現代劇團經營策略之研究-策略矩陣之應用

鄭伃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0年代解嚴後,三十年來,台灣相繼成立了規模大小的現代劇團,相較於歐美國家發展成熟的表演藝術產業,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多半在挫折中摸索成長。近年來政府開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投入大量政府預算補助表演藝術團體的活動,建設各地的文化中心。藝術經紀公司也引進國外著名的表演藝術節目,票房有很好的成績,觀眾也漸漸培養觀賞的習慣,進劇場看表演已經不再算是陌生或遙遠的娛樂活動。在如此蓬勃發展的外部環境之下,劇團如何仔細規劃本身的經營模式,提升本身的優勢,成為重要的議題。 國內有關現代劇團產業環境、經營分析的碩博士論文為數眾多,缺乏一個較完整的觀念架構來描述產業特性與策略形態。因此本研究應用學者司徒達賢所發展之「策略矩陣分析法」來說明現代劇場的產業特性,並運用策略矩陣中的策略要素描述產業中的可能做法,再以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為例,以策略構想呈現四個劇團的經營策略,提供對現代劇團有興趣者參考。 本研究的主要貢獻是利用一個較完整、全面性的架構來檢驗現代劇團,並且具體、細緻分析四大劇團的策略,支持這個架構是具有可行性的。這也是跟以往相關文獻中最不同的地方。 研究結論有以下三點: 1.策略矩陣分析法幫助劇團將抽象的策略想法化為具體,並透過分析、驗證所需要的環境與條件前提,能幫助劇團更能掌握策略核心,認清策略重點。 2.劇團由於本身條件不同,即使採用同一個策略要素,實務做法也會不同。 3.檢視不同劇團所採用的策略要素,可以發現不同劇團皆重視的策略要素。
107

兩岸人蛇集團仲介人口走私之研究 / A study of Cross-Strait human trafficking by human smuggling organizations

賴學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各國對移民、入出境政策以及相關的管制措施,產生合法移民與入出境的人流,也因而產生非法移民及入出境的情形。而在非法移民當中,「人口販運」之情形是一種極端。人蛇集團在整個偷渡的過程更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他們為謀取販賣與質押人口的暴利,甚至親自經營色情行業,或配合色情業者需求,強迫賣淫和勞動為目的而販運男、女、及兒童,其規模及人數在大陸地區日益擴大,經營方式及走私手法也不斷創新。並且利用各種場合搜尋適當女性,運用各種方法將其運送來台或至他國,本研究主要是藉由蒐集人蛇集團「人口販運」及「人口走私」之具體個案,以瞭解人蛇集團販運人口之現況,探討兩岸人蛇集團形成的因素及其組織結構與販運流程,研擬防制策略,提出具體可行辦法。 / Because of the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relate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all the countries, human flows including legal and illegal immigrations are created. Among cases of illegal immigration, “human trafficking” cases are at the extreme. Human smugglers play the role of catalysts in processes of stowing away. They sell humans for huge profits. Some of them even run sex-related businesses by themselves or cooperate with the pornography industry to make male, female, and child stowaways into prostitutes. The number of victims and the scale of these businesses have been growing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reative measures to run business and to smuggling humans. They look for suitable women in all kinds of places and send them to Taiwan or other countries through all kinds of channel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human trafficking by human smuggles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human smugglers, structures of their organizations, and processes of selling human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human trafficking” and “human smuggling” cases, in order to develop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propose possible workable solutions.
108

性別化的社會資本及其政治效果:以同鄉會為例

林珮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會資本在政治的面向上,被認為負載有利於民主運作的功能,就個體層次來說,個人的政治興趣、對政治事務的瞭解、政治參與的技能,都可在社團參與過程中培養。但由性別的角度觀之,社會資本是否有助女性提升政治意識和參與,學界尚未有一致地見解。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以質性分析為主、量化分析為輔,探討台灣社會資本性別差異的現象、成因與政治影響,描繪兩性藉由社團獲取社會資本的過程,建構社會資本使用需求的類型與相對應的政治行為模式,試圖歸納出女性在父權體制下所發展出不同於男性的做政治模式,並尋找有利於女性突破參與困境的關鍵因素。研究發現透過社團獲取社會資本的性別差異主要存在於參與量,參與類型的差異較小;性別角色分工的社會結構為侷限女性社會資本積累的主因。此外,不分男女,當個人產生發展與社交需求時,社會資本皆可轉化為政治資源以促進政治參與和涉入,而此需求由結構因素所決定:女性雖受到性別角色侷限,卻也藉由性別優勢突破困境,發展出屬於女性的做政治模式。 本研究在第一個部分討論台灣兩性藉由社團參與累積社會資本的樣貌與性別差異的成因。首先,藉由量化分析社團參與的性別差異,發現不同於其他國家,台灣兩性的社團參與量差異更甚類型差異;男性的社團參與量長期多於女性,類型的性別差異僅出現在「同鄉會、校友/同學、宗親會」這類基於初級關係所建立的社團;顯示台灣女性藉由社團參與積累社會資本的過程可能面臨著某些困境。進一步針對同鄉會進行深入訪談和參與觀察,發現造成性別差異的關鍵為性別角色分工的社會結構:一方面是公私分工使得女性缺乏進入社團的管道,女性勞動率雖於工業化後增加,家務責任卻未能減輕,公私雙重負擔剝奪女性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是社團結構越基於初級關係、政治性越高,越複製傳統的性別角色,女性的主體性被忽視且無法進入社團權力核心,獲取的社會資本因而受到侷限。 本研究的第二個部分首先回應女性的社會資本是否可轉化為政治參與和涉入的三種不同看法,並剖析影響女性社會資本轉化的因素。透過量化分析發現,有參與社團的兩性皆有較高的政治涉入和參與,但面向略有不同。本研究進一步以社會位置與主要生活圈建構社會資本使用的需求層次,並對應不同的政治行為 ,分為發展型、隨從型、冷漠型、度日型等四種類型。藉由質性研究發現,無論男女,將社會資本用於政治場域有賴「發展」需求或「社交」需求的產生:社會位置越高並以公領域為生活圈者,為滿足發展需求以社會資本做為在政治場域尋求表現的資源,產生「發展型」的政治行為;社會位置較低並以公領域為生活圈者,社會資本用以滿足社交需求而成為主要政治動員的對象,屬於「隨從型」的政治行為。是故,本研究支持社會資本依需求可轉化為政治參與的「階段說」說法,但並非僅適用於女性,決定社會資本積累與轉化為不同層次政治表現的關鍵為社會位置、主要生活圈、性別角色分工、社團的政治性與性別階層化等結構因素。女性雖受到性別角色的多重制約,卻也藉由性別優勢發展出屬於女性的做政治模式,突破父權體制的限制,在選舉動員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廣義政治場域中有積極表現。最後,本研究依據社團參與、需求層次與對應的政治行為,提出女性社會資本的政治轉化階層,呈現女性藉由社團獲取社會資本與使用於政治的樣貌。
109

新事業投資策略之研究—以科技集團為例 / New Business Investment Strategies of a High-Tech Business Group

陳承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成長可能基於外部的機會或內部的資源能耐,需要有適當的配合條件才能成功。集團企業基於共通的能耐資源與經營邏輯,動態回應外部機會,若無法回應,需尋求外部資源或建構新的能耐,以延伸企業核心能耐來制定成長及新事業的投資策略,讓企業建立起持續成長的動力。企業藉由轉投資成立子公司帶來本業或新事業的發展機會,本研究以持有控制權的子公司為研究範疇,包含產銷型態之新事業、策略性投資的新事業及以財務獲利為目的的新事業,但排除控股型態的新事業。 另外,隨著公司股票上市,資本市場對企業有高成長動能的期望,因此,企業必須建立有效的新事業投資策略。本研究以國內製造業前一百大的技嘉科技企業集團為個案探討,針對其過去二十餘年的新事業發展歷程,進行深度的個案分析,期能對影響新事業投資策略的決策原因提出適當的解析與建議。 本研究發現,投資方向受到本業未來的成長空間、過去的經驗、環境變化等因素影響。科技產業以本業相關的投資為主,國際化多數的原因為尋找新市場及服務當地客戶,強調內部資源能耐的運用與建立,若結合原有的顧客關係,可降低新事業設立的風險。設立新事業有助於蒐集更多新產品與相關產業的機會、取得外部的資源能耐、強化與上下游的關係及呼應競爭對手的策略等。 本研究根據命題歸納,建議企業勿過度重視策略性價值而忽略對新事業獲利的要求,做好內部資源規劃,提早投入新領域研發的工作,自行培養人才,以利加速多角化進入新產品市場。強化對新科技能力的培養與通路及品牌的經營,改變產品服務的實用性、價值,貼近實際的社會與經濟需求。
110

公務人員考績比例變革之研究 / Studies on reforming the performance rating by proportion in the civil servant system

賴怡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府改造的思潮下,如何讓民眾「有感」政府求新求變的企圖心與作為,並建立以績效導向的人事制度,爰有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的改革。該草案最受到關注的部分是考績丙等比例的規定,它是以績效考評係常模分布的概念,強迫淘汰各機關每年1%至3%比例的公務人員;另為激勵表現傑出的公務員,則有5%比例公務人員得考列優等,並以團體績效考評制度作為單位的「考績比例」以及評核個人考績等次之依據。 本研究係經由檢視績效管理相關理論、考績比例沿革、政策利害關係人對本項政策之觀點之相關理論與政策背景資料作一全面性探討與釐清;並輔以嫻熟公部門績效管理理論及考績實務作業之資深中高階公務人員進行深度訪談結果分析,提出考績比例變革牽涉到政策設計之內在哲學思考、丙等比例之課責機制對公部門組織管理影響及績效成果評估全面性觀點等宏觀層次面向之發現與建議;另在實務上,以團體績效評比制度之建構及考績比例之操作性規劃是否符合績效管理原理原則等微觀層次面向提出發現與建議;以期作為本項政策之主管機關及各機關因應考績比例變革之規劃、執行及評估之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8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