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年級和社經地位跟我國學生概念動率的關係吳英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百名受試取自國小六年級、國中二年級和高中二年級,以探討年級和社經地位跟我國學生概念動率的關係。
本研究的自變項是年級和社經地位;應變項是熟悉圖形配對測驗(MFFT)上的反應時間和錯誤次數。統計方法則為2 × 3多因設計的變異數分析或共變數分析(以智力為共變量)。
首先比較男女在反應時間和錯誤次數的成績,發現差異都達顯著程度,即男生受試比女生更富沈思型的傾向。因此,男女分開分析以避免性別因素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無論是變異數分析或共變數分析的結果,男生的反應時間和錯誤次數都無顯著的社經地位差異。女生方面則較特殊。變異數分析發現錯誤次數的差異,由於智力予以控制便告消失,可是共變分析卻違反同質性假設。
至於年級的主要效果,男生反應時間的變異數分析沒有明顯的差異,智力共變調整後,國二男生卻比高二男生的來得長;錯誤次數剛好相反,變異數分析所發現顯著之差異,當智力予以控制後,即告消失。女生方面,兩種分析都顯示小六女生的反應時間比高二女生的來得長;錯誤次數則均無差異。
綜結來說,共變數分析的結果跟變異數分析不甚相同,因此探討概念動率的差異,實有將智力加以控制的必要。
對於熟悉圖形測驗工具的計量性問題,本研究也指出前人研究的一致發現,即無論是再測或內部一致性,錯誤次數的信度都比反應時間的低。另外概念動率與「衝動性人格量表」的關係,本研究也發現很少有顯著相關。
|
2 |
蒙古社會婦女地位之研究吳慧麗, WU, HU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受到婦女運動的影響,研究各種社會文化中的婦女問題成了學術界矚目的
題材。蒙古,其自然環境與內地迥異,所發展出的社會文化深具獨立性與特殊性。本
論文便嘗試從婚姻、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角度,來探討十二、三世紀間蒙古游牧社會
中的婦女地位。
本論文共分六章,十三節,約七萬字。各章次序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對象
、宗旨、方法及參考資料。第二章,蒙古婦女的婚姻地位,說明蒙古的婚姻型態及配
偶制度。第三章,蒙古婦女的政治地位,說明蒙古婦女參與政策制定、后妃監國攝政
的情形,及婦女在軍事上的表現。第四章,蒙古婦女的經濟地位,說明婦女的工作、
在家計上的重要性及財產權。第五章,蒙古婦女的社會地位,說明婦女在社會規範與
道德觀念下的角色,法律上的對待及宗教上的活動。第六章,結論。
|
3 |
中華民國(或台灣)國際法地位爭議之研究羅智強, Lo, Chih-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是否是一個主權國家?這一點在一九四九年之前並無爭議,但隨著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建立、「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或臺灣) 同時存在為兩個政治實體,形成分治狀態。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七○年承認中華民國之國家大體上仍占多數;惟自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及一九七九年與美國斷交後,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之國家逐漸減少 ,截至二○○四年十月止,與中華民國有正式邦交的國家為二十六國。隨著國際情勢丕變,承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數目大幅減少,於是中華民國究竟在國際法上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如何,遂成為一項爭議問題。
雖然,傳統上對中華民國(或臺灣)在國際法上地位的論述的研究並不缺乏,但筆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卻發現不同的研究者往往針對同一個歷史事實,會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如何,作出截然不同的主張。而且這樣的主張,往往都帶為著一定的意識形態立場,也就是為特定目標(「統」、「獨」或其他的立場)而服務的。
筆者發現部分對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研究,是採取先假定再解釋的研究方法,以主張中華民國(或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研究者為例,若干論者並不以對於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懷疑作為出發點,而是先肯定「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再探問「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主權獨立如何可能?」接著再兵分二路,一方面正面論證,目前的臺灣如何符合一個國家的條件;另一方面,對於相反見解進行反駁(否證) 。
唯筆者認為,理論上,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若要訴之國際法法理,將之視為法律問題的話,在「有」相關「國際法」規範的前提下,國際法的規範內容為何,應是一個「客觀問題」或有「客觀標準」,依此「客觀標準」將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套入後藉以判斷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則亦應會產生一個與「國家認同」此一主觀認知無涉(或至多間接、非主要相涉)的「標準答案」才是,若依其主觀的國家認同想像,作為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國際法地位」的前提,這樣的「預斷 」很可能會對研究造成「限縮」的效果,甚至使研究結論增加不周延的可能性。
倘若「國際法」事實上並未對類似中華民國(或臺灣)現狀處境,有所謂可資周延、精確適用的完整「規範」存在,則如何論述「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即不能用假定「已有完整規範的國際法」作為論述前提,將其所假定的「國際法」,作為認知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的論據,至多只能說,其所建立的論述,目的在於說服國際社會,採取其見解,以創設新的「國際法」。然而,國際法的創造,是否能僅憑「法理分析」這樣的論述即足為之,筆者認為,這恐怕會是個「(國際)政治問題」成分較重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了。
因此,如何切割意識形態與國際法法理,來討論中華民國(或臺灣)的國際法地位,便成為筆者所關心的問題之一,也是筆者提出這個已有相當多的人研究過的「老問題」的緣故。筆者打算用二種方式來詮釋這個研究問題。一方面:即基本上,筆者並不先假定中華民國(或臺灣)是或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在方法上先大致歸納不同主張者的說法,然後儘量用「超出於統╱獨」、「兩岸」的角度,純從國際法法理以及邏輯分析的角度,綜合對各方主張進行筆者自己的分析判斷 ;二方面,根據這些「超然的」的分析判斷,仍回到「預設目標式 」的研究方法中,提出一些在面對本研究主題,可以考慮採用的解釋方法與態度,並提出建議。
|
4 |
女性專業工作者工作地位之研究:以台灣女醫師為例許碧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女醫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研究發現,儘管專科選擇日漸開放,然而,在專科選擇及變遷的脈絡下,新世代的女醫師在醫療專業中仍是處於不利的地位,而影響其專業地位的因素來自專科選擇及變遷、經濟、社會文化及工作文化四個面向,研究結論摘要如下:
在性別角色意識型態、性別認同及女性生理特質交互作用的影響下,醫師的專科選擇呈現性別化的意義。而近年來專科選擇的變遷,早期熱門的外科、婦產科漸變成冷門科目,而皮膚、眼、耳鼻喉等科別逐漸成為熱門科別,在這樣的變遷脈絡下,研究發現,男性的認同在其中受到威脅,其企圖尋求妥協、修正或重構性別認同;同時,隨著外科、婦產科的逐漸冷門,女醫師進入這些科別的機會才逐漸提高,女性在醫療專業中勞動後備軍的景象明顯可見。
從經濟層面探究女醫師的專業地位,研究發現,在任用與升遷的過程中,存在著雙元勞動市場的任用標準,女性因其性別角色及生理因素而被認為是更不適任的醫師,且影響其人力資本條件(如經驗、資歷等)的累積,所以,即使男女擁有同等的條件,雇主也可能在主觀性別角色意識型態影響下,將女性排除在升遷之外。另一方面,來自性別角色意識型態及資主義要求利潤最大化的雙重壓迫下,女醫師對管理職位大多興趣缺缺。
至於從社會文化層面探究女醫師的專業地位,研究發現,醫師專業工作本質呈現明顯的性別刻板印象,「適任醫師」往往是建立在對男性的認同上,專業訓練的「時間」設計在以男性為主的思考下,女性更可能被烙印成「二流醫師」,而女性再生產的能力被界定為私領域事情的狀況下,「產假」制度形成一種既為女人,復貶抑女人的矛盾狀況,醫療專業環境不友善的狀況,也可見於硬體設備中缺乏女性的值班室。另一方面,在性別分工的意識型態下男女醫師的工作與家庭呈現不對等的發展,男醫師有「醫師娘」支持其工作與家庭,而女醫師結婚則只能去當別人的太太,而在工作與家庭間疲於奔命,所以,女醫師往往必須運用諸多方法始可同時兼顧兩者。
最後,從工作文化探究女醫師的專業地位,研究發現,醫療工作中類似家庭網絡的「父女」或「兄妹」的照顧關係,是建立在女性對男性權威的服從上,而女性想要在這個以男性為主的專業中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工作如男人,行為像女人」。
|
5 |
產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鄭金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產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整個研究分下列兩個部分來探討:(1)產序和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序、職業聲望、經濟地位)對兒童創造行為的影響;(2)社經地位不同的父母對待不同產序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行為的關係。
本研究是根據木柵國中一年級學生278人在「家庭背景問卷」、「親子(父子和母子)關係問卷」、拓蘭斯語文和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上所填答的資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長子女、居中子女、幼子女在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都沒有顯著差異。
(2)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在語文流暢、變通、總分及創造總分等顯著的高於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子女;父母職業聲望高的子女在語文流暢、變通、總分等顯著高於父母職業聲望低的子女;而經濟地位高和低的子女在語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之差異未達顯著水準。此外,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子女在圖形精密上顯著的高於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子女,而職業聲望、經濟地位的高低在圖形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都沒有顯著差異。
(3)社經地位(父母教育程度、職業聲望、經濟地位)與子女產序在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上沒有顯著交互影響。
(4)除了教育程度高、職業聲望高的父親對待長子女,職業聲望低、經濟地位低的父親對待幼子女,經濟地位低的母親對待長子女的教養方式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都沒有顯著相關外,其餘各種教養方式與創造思考都有或多或少的顯著相關:□積極的親子關係,如愛、獎勵(精神的和物質的)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成正相關;而寬鬆與創造思考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寬鬆大抵與圖形創造各變項分數有正相關。□消極的親子關係,如忽視,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都有負相關;而拒絕、懲罰(精神的和物質的)等與創造思考各變項分數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保護大抵與圖形創造思考有正相關,和語文創造思考則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命令也大抵與圖形創造有正相關,在語文創造則有正相關,也有負相關。
(5)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兒童創造思考的相關隨父母社經地位與子女產序而異。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的結果作了解釋和討論,並提出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與建議,以作為家庭和學校教育人員的參考。
|
6 |
台灣鄉鎮市區社會地位與其中小學生數理學業成就的關係陳秋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項次級研究(secondary study)係以台灣地區1990年359個鄉鎮市區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鄉鎮市區社會地位對中小學數理學業成就的影響。主要發現如下:
1.子研究一:鄉鎮市區社會地位對五年級國小學童數學成績之解釋變異量為30%。此平均數差異在社會地位第一組(第一組鄉鎮市區社會地位最高,以下各組亦由高到低排序)、第二組鄉鎮市區與第四、五、六組之間,以及第三組和第六組鄉鎮市區之間均達顯著,其餘各組並未達顯著。但是在都會地區與非都會地區社會地位對男女學童的數學成績並無顯著影響。
2.子研究二:鄉鎮市區社會地位對國際教育學習調查委員會國小數理學業成就之解釋變異量為12%。在數學成績方面,只有第一組鄉鎮市區之平均數學成績與第五組達顯著差異。但是各組科學成績平均數並無顯著差異的結果拒絕了對立假設。
3.子研究三:鄉鎮市區社會地位對國際教育學習成就調查委員會國中數理學業成就之解釋變異量為22%。此外,第一組鄉鎮市區與第五組、第六組,第二組與第六組平均數學成績均達顯著差異。第一組與第五、六組科學成績平均數達著差異。
本次研究結果支持生態系統理論,亦即外部生態系統--居住地區對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結果確有程度不同的影響。最後本研究並對未來教育研究與聚合型資料的使用提出若干建議作為參考。 / This secondary study based on 1990 census data of 359 districts in Taiwan to analzye the neighborhood effects of social status on elementary and junior school students' math and science achievement. Important findings are th following:
1. Study one: The variance in math scores of five grade students explained by social status of districts is 30%.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ome groups of social status. But no different effect of social status of districts on math scores between gender i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other areas is found.
2. Study two: The variance in IEA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math and science scores of five grade students explained by social status of districts is 12%. In mat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ome groups of social status. But in science,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of social status exits, rejecting the alternative bypothesis.
3. Study three: The variance in IEA math and science scores of nine grade students explained by social status of districts is 22%.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ome groups of social status in math and science scores.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pport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The exo-system -- neighborhoods do put different degre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regarding the topic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the use with aggregate data.
|
7 |
台灣省政府主席決策地位之研究蔡俊明, CAI,JUN-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父說:「地方自治,國之礎石也,礎不堅,則國不固。」省雖不是地方自治之最基
本單位,但由於省介於中央與縣之間,具有銜接(liking-pins) 之功能,其地位不言
可喻。
邇來,廢省或省虛級化之主張出現,因論者以為省級係多餘,並無功能,且阻礙行政
效率之提高。衡諸此言,實係因應環境之產物,並非正常之制度;且論者侷限於省之
名稱,而忽視其功能。
省級存否本不是問題,但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中央所及之範圍只有台灣省和福建省
,後者管轄範圍僅及於金門和馬祖,惟金、馬因係戰地,目前仍以軍統政,實談不上
地方自治之問題,而前者則不同,其管轄範圍,初與中央同,後因台北市和高雄市分
別升格為院轄市,始稍有不同;但中央政令之推行,仍以台灣省為主,若省不執行中
央之政令,則中央被架空之可能性甚高。
由於目前省主席之產生係由中央任命,前述問題不會產生,但隨著民主政治之進展,
省治呼聲甚高,此問題嚴重性漸顯,此即執政黨不考慮省主席民選之因。
鑑於台灣省主席地位的目前重要性日顯,且過去地方自治之研究者,多集中於縣級及
其以下之層級,因之,本研究即基於此動機而生。
本研究以文獻研究法,並輔以訪問法來搜集資料,試圖從法制面,實際面和互動面三
個角度來探討省主席之地位,由此發現到省主席會令人產生不是主持會議的主席而已
,令人有名實不符,應立即正名,否則,只是雷格斯(Fred Riggs)所言的形式主義又
多一個證明。
|
8 |
蘇聯婦女地位之研究茅慧青, MAO, HUI-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聯自謂在「十月革命」後不久,已將其婦女從傳統舊社會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並使
她們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生活層面,享有與男性完全平等的權。利今天蘇聯婦女
地位的實際情況如何,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論文計一冊,共約七萬五千字,分為五章十六節,以蘇婦女的地位為研究對象,其
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章:導論,說明「地位」的意義,婦女地位的改變,及研究主題、方法與目的。
第二章:從俄國「婦女問題」的產生談起,說明俄國婦女解放的理論及策略。
第三章:將俄國分為革命後十年、斯大林時及斯大林以後三個時期,看其婦女政策及
婦女地位之演變情形。
第四章:分別由教育、政治、經濟和家庭四個方面,來看蘇聯婦女的地位實況。
第五章:結論,從理論與實際的角度,來看蘇聯婦女解放的成果和限制,以及蘇聯婦
女地位未來的展望。
|
9 |
大學生對各種工作條件的重視程度: 不同職業人格類型、性別、性別角色、家庭社經地位之比較沈岱華, SHEN, DA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暸解職業人格類型、性別、性別角色、以及家庭社經地位等因素與我國大學生對各種工作條件重視程度的關係。研究對象為十所公私立大學院校文、法、商、理、工、農、醫、教育、傳播、藝術十學院學生724 名男女學生。研究工具係「影響大學生職業選擇之因素研究問卷」,其內容包括:(1 )基本資料,主要調查校、院、系級別、以及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2 )以「性別角色量表」測量性別角色類別;(3 )以「職業選擇量表」調察研究對象在選擇職業時對各工作條件的重視程度;(4 )「以職業探索量表」測量職業人格類型。問卷調查蒐集之資料,經剔除資料不全者後,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處理,結果發現:(1 )職業人格類型與性別、性別角色及家庭社經地位在工作環境、個人因素、工作聲望、工作特性等條件上皆沒有顯著交互作用存在。(2 )職業人格類型中的社會型較企業型重視工作特性方面工作條件。(3 )女性較男性重視工作條件方面工作條件。(4 )女性化及兩性化者較男性化及未分化者重視工作環境與工作特性兩方面工作條件;兩性化者較女性化、男性化及未分化者重視個人因素與工作
聲望兩方面工作條件。(5 )低社經地位者較高社經地位者重視工作環境方面工作條件。(6 )不同職業人格類型、性別、性別角色及家庭社經地位者對二十八個工作條件重視程度的等級排序顯示出極高的一致性。(7 )職業人格類型中的社會型與企業型,以及事務型與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在十四個全體受試最重視之工作條件的等級排列有差異存在。(8 )男女在十四個全體受試最重視之工作條件的等級排列相當一致。(9) 女性化與男性化及兩性化在十四個全體受試最重視之工作條件的等級排列有差異存在。(10)高、中、低家庭社經地位在十四個全體受試最重視之工作條件的等級排列相當一致。
|
10 |
台灣省縣市長的地位暨其應考試問題研究王蕙芬, Wang, H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述研究動機、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本文以「組織」及「地位」概念
為理論架構,並以問卷詢問輔助資料蒐集,採用凱氏平方分析及百分比,來瞭解縣市
民對縣市長地位的認同,與對縣市長地位的認同,與對縣市長候選人資格檢覈辦法意
見。
第二章台灣省縣市長的地位,分述地位的涵義、縣市長的身分地位、地方行政首長地
位、縣市長地位新陳代謝及縣市長地位的評價。
第三章縣市長應考試問題,分述 國父對此問題的見解、行憲前我國縣市長考試辦法
、行憲後台灣省縣市長候選人資格檢覈辦法、及卸任縣市長出路安排的途徑。
第四章結論,分述吾人對台彎省縣市長地位的瞭解與建議、及吾人對目前縣市長侯選
人資格檢覈辦法的瞭解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