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
慢性失眠者與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之壓力因應與失眠的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of Coping and Insomnia in Chronic Insomniacs and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林詩淳, Lin, Shih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失眠為國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造成患者夜間睡眠的痛苦,對白天生活品質也有明顯的影響,站在預防失眠慢性化的角度切入,找出情境性失眠高危險群的心理病理特性,應可為防治失眠疾患提供更積極的建議。本研究目的一即是想透過與好眠組的比較,討論壓力因應風格、持續失眠相關病因(對睡眠不適當認知、睡眠相關安全行為、身心激發程度)在失眠高危險族群及慢性失眠者的特性為何。第二個目的則想驗證失眠持續因素對失眠的影響路徑,並探討壓力因應風格在失眠持續模式中的影響性為何。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橫斷式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蒐集有效問卷情境性失眠高風險群組74份、好眠組75份、與慢性失眠組62份,總共211份有效問卷。統計方法則根據不同研究目的分別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分析進行資料處理。
研究結果:慢性失眠者比好眠者與慢性失眠者有更高的睡眠不適當認知、更多睡眠相關安全行為更高的睡前激發程度。慢性失眠者與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在面對壓力時,也比好眠者使用較多的「社會支持、情緒調節與發洩的調解」、「逃避」、「問題解決、重釋與接受」等因應策略。此外,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也比好眠者用更多的睡眠相關安全行為來因應疲憊或睡不好的狀況。另外,本研究路徑分析結果發現睡眠不適當認知會透過安全行為及激發程度而影響失眠,且在考驗各個壓力因應風格對失眠持續模式之影響時,發現較一致的結果是逃避因應可能會增加個體使用更多睡眠相關安全行為而惡化失眠
研究討論:研究結果支持過去理論認為睡眠不適當認知、睡眠相關安全行為及睡前激發程度為失眠的持續因子。為預防情境性失眠高危險族群其失眠症狀慢性化,建議重點應放在睡眠的衛生教育,並且不只是教導適當因應失眠的行為,重要的是需包括增強對失眠處理的控制感、建立適當合理的藥物使用概念、矯正對失眠後果的災難化想法。最後,過去少有其他研究討論逃避因應風格與失眠的關係,建議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可對逃避因應風格與失眠的關係做進一步的重覆驗證與探討。 / OBJECTIVE: The goals of the study are to examine (1) the differences of coping,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and pre-sleep arousals among chronic insomniacs,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and good sleepers (2) the interactions of coping with other etiological factors in the model of persistent insomnia.
METHOD: The sample was composed of 211 participant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et of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the Ford Insomnia Response to Stress Test (FIRST), the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the Pre-Sleep Arousal Scale, the Sleep-Related Behaviour Questionnaire, the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questionnaire, COPE,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the Beck Anxiety Inventory and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ventory. The participants wer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subgroups, 75 good sleepers, 74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and 62 chronic insomniacs, according to clinical interview and/or their scores on the FIRST.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ronic insomniacs reported more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and pre-sleep arousals than the other groups. In addition, chronic insomniacs and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used more coping styles of “problem solving, 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 and acceptance”, “social support, focus on and venting of emotions”, and “avoidance” than good sleepers. Also,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reported more safety behaviors to cope insomnia than good sleepers. Furthermore, the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afety behaviors and arousal play an important mediating role between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and insomnia in chronic insomniacs. Finally, data showed that avoidance coping could predict the frequency of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mply that in order to prevent normal sleepers vulnerable to stress-related sleep disturbance from becoming chronic insomniacs, sleep hygiene education program should incorporate methods that are designed to reduce maladaptive sleep beliefs and sleep related safety behaviors. The relationship found between avoidance coping and insomnia is also of interest and require replication in future researches.
|
82 |
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之影響研究 /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Ego-Control, Ego-Resiliency and Self-Esteem on Adolescents' Stress Coping郭蘊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子女壓力因應行為的成因,除了以Maccoby & Martin(1983)的父母教養方式為獨變項之外,還引入Block & Block(1980)提出的自我控制與自我韌性再加上自尊做為中介變項,以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子女壓力因應方式的關連影響,以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的中介效果。
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之日間部高中學生,共計8所高中653位學生,施以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自我韌性量表、自尊量表、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並將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推論統計、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1)受試者知覺到父母親在反應向度和要求向度上都偏高,其中父母要求又多於父母反應,若父母要求高反應卻低時可能對自尊有不利影響。(2)受試者使用最多的因應策略是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次之為問題取向積極因應,再次之為問題取向消極因應,最少使用的是情緒取向消極因應。高反應高要求的父母教養方式有助於讓子女使用較多的積極因應、較少的消極因應。(3)父母反應對子女的積極因應有直接影響,也會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而間接影響,父母反應對子女的消極因應則是完全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來間接影響。(4)父母要求對子女的積極因應有直接影響,但對子女的消極因應則沒有直接影響,也都無法透過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自尊為中介歷程而間接影響子女的積極因應或消極因應。(5)模式的契合度指標大部份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但模型不夠簡約無法完美描述觀察資料,且父母教養的要求向度在模式中並非一個理想的預測變項,將來需要更進一步修改模式,使模式更精簡更能契合資料。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做為未來研究與親職教育、學校教育之參考。
|
83 |
電視新聞主播工作倦怠成因與影響 / The Cas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burnout for news anchors林書煒, Lin, Shu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外表光鮮亮麗的電視新聞主播在工作中所面臨的工作倦怠現象,並探討哪些因素可能使電視新聞主播產生工作倦怠感與工作壓力?本研究以半結構式訪問法,共訪問國內十二位電視新聞主播,從主播的個人特質、媒體組織及社會情境三個層面,探討電視新聞主播工作倦怠的成因,並嘗試分析工作倦怠對主播的工作表現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研究發現,新聞主播的工作倦怠現象是普遍性的存在,其工作倦怠感會受到個人、組織、工作特性與媒體環境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工作角色職務的不同也會影響主播的工作倦怠程度。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新聞主播的工作壓力大,工作倦怠感並非單純個人問題,組織支持很重要。
(二)新聞團隊的合作與組織溝通很重要。
(三)新聞主播的工作倦怠感,會因工作職務角色區分而有不同。
(四)台灣的新聞主播角色面臨轉型的重要階段、外界觀感影響主播自我認知。
關鍵字:新聞主播、電視新聞、工作倦怠、工作壓力 / This research mainly conducts the job burnout phenomenon of anchors with glittery outfits, and also conducts the causes of job stress and job burnout of anchors. This research adop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method, interviewed twelve domestic anchorpersons to figure out the causes of job burnout of anchors in three levels, including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media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situation, this research also tries to analyze how the job burnout influence anchors’ performance and career planning.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job burnout phenomenon is common among anchorpersons, which is influenced by individuals, organizations, working characters, and the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in which working character and identity is also influential to the level of anchors’ tiredness.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1. Anchorpersons have great job stress, job burnout is not a simple individual problem, it is also important gaining support from organization.
2. It is very important having communication inside organization and teamwork.
3. Job burnout of anchors could be different due to working characters.
4. Anchorpersons in Taiwan now facing an important stage of transforming, external impression influences the self-recognition of anchors.
Keywords: anchor、television news、 job burnout、 job stress
|
84 |
陸軍軍官工作特性、壓力、滿意度以及休閒生活之研究 / The study on Army officer's job characteristics, Stress, satisfaction, and leisure time.藍叔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軍為配合政府組織再造政策,在實施「精實案」後,接著推動「精進案」,以期建立量小、質精、戰力強的勁旅;「精進案」推展之後,在裁汰冗員與精簡組織架構上,對人力密集的陸軍來說,衝擊最大。
另方面,國內政經發展及社會變遷急遽,以致多元的價值觀都反映到軍中來,軍事組織裏軍官須負擔較重的責任,其中主要又在於工作特性及角色。
軍隊為厚實戰力,軍中的管理採紀律嚴明與任務導向的方式,官兵若處在一種壓力的情境當中,往往因調適能力的不同,影響個人在自我效能上的信念與行動的成就表現。
本研究目的在探知陸軍軍官工作特性、壓力、滿意度與休閒活動等情形,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單位參考;本研究係以陸軍司令部、各軍團、防衛部、聯兵旅與學校軍官、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771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32份,有效回收率94.9%;問卷總共75題,其中65題為測量題,內容包含「工作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與「休閒活動」等四個部分,另外10題為個人特質資料,內容包含受試者性別、婚姻狀況、年齡、軍中學歷、服務單位、年資、職務、階級、居住地區與每月收入等。
問卷收回後,經統計分析,首先採次數分配與平均數之描述性統計,對於問卷內容做普遍性的描述,然後對各量表進一步做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結果,「工作特性」總解釋量為58.39%,分別命名為業務負荷、專業知識、自我期許、制度規範與業務管理;「工作壓力」總解釋量為58.84%,分別命名為抗壓表現與身心感受;「工作滿意度」總解釋量為58.68%,分別命名為制度福利、進修學習與人際環境;「休閒活動」總解釋量為54.98%,分別命名為休閒獲得與身心感受。
續而對上述因素與個人特質做雪費事後比較,以對假設進行檢驗,結果發現本研究所提出四個假設,均未達到顯著差異,假設均未完全成立,部分修正。
依研究發現,提出以下四項建議:(一)在工作特性方面,單位中除重要戰備部隊指揮職及戰勤人員外,其餘人員例假日及慰勞假應正常實施,擔任戰備及戰勤結束後也應予補假。(二)在工作壓力方面,各級主管應適切精簡業務,有效管制工作量與時間,方能落實單位工作正常與建全管理制度;此外應照顧基層,本研究中,「聯兵旅」軍官不論是在工作負荷與抗壓表現上均明顯不如其他單位之軍官,對士氣有不良影響,值得重視。(三)在提昇工作滿意度方面,應力求人事公平,方能激勵工作士氣,促進團結;對於上尉軍官,有諸多輔導鼓勵之處。(四)在休閒活動方面,建議陸軍單位應做好人力、物力及財力管理,簡化業務,貫徹正常休假,鼓勵正當休閒,貫徹職務代理制度,讓幹部安心休閒。
關鍵詞: 陸軍軍官、工作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度、休閒活動。
|
85 |
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陳郁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概況,並分析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間之關係。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便利取樣的方式,選取台灣地區北部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591人為研究對象,以「自尊量表」、「內外控量表」,「壓力因應方式量表」及「幸福感量表」為研究工具。所蒐集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逐步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其自我肯定、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及生活滿意度皆呈現偏向正向的態度,尤其人際關係方面,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平均得分是相對較低的。
二、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之大學生,其整體幸福感並無顯著差異存在。但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之身心健康顯著高於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大學生。
三、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9.6%。且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自尊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四、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男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46.9%。且自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則與其整體幸福感及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合」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35.2%。且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問題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
六、自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及內外控為預測畢業自「女合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28.9%。且自尊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方式與其整體幸福感及各層面間皆存有正相關;內外控則與整體幸福感及自我肯定、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間皆存有負相關。
七、唯有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為預測畢業自「女分分」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之重要變項,總變異量為14.9%。且情緒取向消極因應方式與其生活滿意度間存有負相關。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果,對畢業自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之大學生幸福感的經營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的建議。
|
86 |
壓力測試-利率下降對保單責任準備金之影響 / An investigation on stress testing - the effect of law interest rates on liability reserves梁皓緯, Liang, Hao-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以利用不同之準備金利率來計算保險責任準備金,探討利率對於保單責任準備金之影響。以20年限期繳付、被保險人為30歲男性的終身壽險為例,當責任準備金利率下降時,保單責任準備金將在整個契約有效期間皆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將隨著契約年度的增加而增加,至約19-20年增加幅度最大,而後隨著時間的經過增加的幅度再慢慢減少。我們觀察在不同被保險人性別下,改變繳費期間之敏感度分析,發現在利率不變之下繳費期間越長,則責任準備金最高差額之年齡也較高。
|
87 |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 / Burnout research in journalism林信昌, Lin, Sing-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工作倦怠」的研究,最早在1974年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在過去文獻中所述及之工作倦怠現象,大部分屬於心理學研究領域,探討了倦怠的意義、性質、成因、症狀與影響結果,藉由分析工作倦怠的形成過程及造成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及克服倦怠的處理方法。
早期工作倦怠的研究對象多半針對「助人工作」領域,如諮商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隨後始加入其它專業領域,如教師、圃書館員及其它經常接觸他人的不同職業,有關工作倦怠的情形也開始廣泛受到研究人員關注(Chou, 1991; Maslach, 1982b; Pines, 1993),如perlman & Hartman(1982)就認為工作倦怠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各種職業領域。因此,本研究關心的問題是:新聞從業人員是否如同其它職業領域亦面臨工作倦怠的困擾。
Endres(1988)與Cook & Banks(1993)初步證實新聞從業人員的確面臨工作倦怠。為瞭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本研究採取Maslach的看法,從情緒耗盡、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面向探討,並定義工作倦怠為「新聞工作者個人在與環境互動及因應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負荷而顯現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低個人成就感的心理狀態」。
Cook & BankS進一步研究影響報社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相關因素,檢驗報社大小、工作類型、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年資、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不過,此項研究僅由人口背景變項探索工作倦怠,顯然無法完全彰顯新聞工作本身特性和新聞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Caputo(1991)回顧過去文獻後指出,工作倦怠的因素可能來自工作環境和個人背景兩者。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民83)根據國內實證研究論文,將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歸納為個人、工作、組織三者。
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層面的人口背景變項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外,並探討組織及新聞工作特性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
在個人層面,本研究探討了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婚姻狀況、新聞工作年資等變項。在新聞工作特性與組織環境因素層面,本研究探討工作壓力來源因素,包括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報業環境變遷等變項,以瞭解新聞記者工作倦怠現象與新聞行業及新聞組織相關的因素。
此外,發生工作倦怠的員工因無法成功處理工作壓力,會引發士氣低落、高度怠工及高流動率。此種情形若長久持續,通常的反應就是變換工作,或甚至轉業(Malach, l978;李美燕,民84)。從此點來看,工作倦怠的結果可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離職意願,甚或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工作的「專業承諾」。因此,本研究亦探討了工作倦怠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專業的承諾。
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文獻部份探討了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的本質與意義、癥候、形成過程、造成工作怠的相關因素、及工作倦怠的影響與結果。本研究除了以問卷調查研究相關問題,並就調查結果訪問實務工作者,探詢研究發現在實務上的原因與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情況並不嚴重,工作倦怠的程度僅介於「有時如此」與「甚少如此」之間。整體而言,研究發現,個人人口背景變項(性別、教育背景、年齡、教育程度、新聞工作年資、婚姻狀況等)均與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程度無顯著相關。不過,年齡較輕、年資較淺、未婚的新聞從業人員個人成就感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而在工作倦怠與及其它變項相關程度力面,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感受愈強烈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亦愈強烈。且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組織結構與氣氛、人際關係等方面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工作壓力者,倦怠感亦較強烈。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工作倦怠感受愈強烈者,其專業承諾、大眾服務、工作承諾感受愈弱。
而關於工作倦怠變項的最佳預測變項力面,研究發現,在控制相同個人人口背景變項下,工作壓力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倦怠,其中又以新聞工作特性的壓力來源最能解釋工作倦怠的變異量。
|
88 |
青年期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之關係研究林佩琪, Beckey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在學與就業青年職業自我認定發展上的差異,及他們在面對職業問題時,所感受到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之關係。
本研究以北部地區693位大專學生(男351,女342)及516位就業青年(男233,女283)為受試對象,研究工具包括(1)職業自我認定量表,(2)壓力認知評估及因應量表,(3)身心適應問題量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統計方法為:卡方考驗分析、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區別分析等。
研究結果如下:
1.在學與就業青年在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程度上有顯著差異,其中尚在尋求的在學青年人數百分比大於就業青年,提早成熟及認定失敗的在學青年人數百分比是低於就業青年,而認定成功的人數百分比沒有達顯著差異。並且職業自我認定發展程度上沒有性別上的差異,在年級及年齡上亦沒有顯著差異。
2.在學青年在職業的抉擇上,所知覺的壓力大於就業青年,感覺能控制的程度低於就業青年,而感受到的影響持續度大於就業青年。
3.四種職業自我認定類型,在職業抉擇上所感受到的壓力知覺及影響持續度上沒有差異,但在控制程度上,認定成功者感覺能控制的程度高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的人。
4.在學青年在面對職業的選擇與決定時,使用「問題解決」的策略多於就業青年,而在「消極面對」、「情緒壓抑逃避」、「訴諸天命」策略的使用上沒有顯著差異。
5.認定成功者使用「解決問題」策略多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但在「消極面對」、「情緒壓抑逃避」的策略使用上低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另外,尚在尋求者在「消極面對」策略的使用上低於認定失敗者,但與提早成熟者沒有差異。提早成熟者在「訴諸天命」策略使用上則多於其它三種認定發展類型者。
6.在學青年在生理及心理的適應上差於就業青年。另外,在職業認定類型方面,提早成熟者的生理適應差於認定成功者,而在心理適應則是皆差於其它三種認定類型者。
7.在學與就業青年之職業壓力認知評估、因應策略及其與身心適應間有存在相關。
8.在學與就業青年的認定成功者在面對職業壓力時,較常使用「解決問題」策略,而較少使用負向策略,感覺較能控制,影響持續度較短,生理及心理的適應尚可。而尚在尋求者在職業的壓力知覺、因應策略及其身心適應上為趨中。
9.在學青年的提早成熟者在職業壓力的控制程度及因應策略使用上為趨中,但在影響持續度上感覺較久,也較常使用「訴諸天命」策略,其生理適應也較差。就業青年的提早成熟者則較常使用負向因應策略,較少使用「解決問題」策略,感覺職業壓力是較不能由自己控制,但影響持續度感覺較短,其心理適應較差。
10.在學與就業青年的認定失敗者在面對職業壓力時較常使用負向因應策略,而較少使用「解決問題」策略,並且覺得其職業壓力是較不能由自己控制,但其影響持績度是感覺較短暫,其身心適應,在學青年是生理適應佳,就業青年是心理適應狀況尚可。
|
89 |
我國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 / The stress test of liquidity risk in Taiwan`s banking system張雅婷, Ya,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次貸風暴發生後,各國金融監理當局對於金融機構壓力測試益發重視,本文以香港金管局研究員Wong and Hui(2009)所建立的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為主要架構,根據本國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加以修改,以台灣上市銀行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壓力測試。測試銀行在金融資產價格大跌的壓力情境下對於流動性風險的忍受能力。另外,本文嘗試以向量自我迴歸模型建立一個總體壓力情境,並以違約迴歸模型連結銀行放款對象的違約率與總體風險因子,再將其與此流動性風險壓力測試模型結合,觀察總體壓力情境下,各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忍受能力。
|
90 |
職場暴力問題與防制措施之比較研究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issue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n workplace violence戴聖祐, Tai, Sh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6年6月國際勞工組織(ILO)所公佈名為工作暴力(Violence at Work)的調查報告中指出,不論是在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中,職場暴力:包括霸凌 (bullying)、聚眾滋擾 (mobbing)及受到精神狀態不穩定的同事威脅、性騷擾和他殺等在全球出現增加的趨勢,因此職場暴力已被認為是職業危害之一,近幾年逐漸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現今已經是超越國界、超越各種職業,變成一種全球性的問題,各個先進國家針對職場暴力問題進行了各項調查以及研擬了因應的措施與政策,只求降低職場暴力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勞工傷亡。但是從我國的勞動政策來看,職場暴力尚未受到相關政府行政單位的重視,由於過去我國主要產業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的職業危害來自於機械以及化學物質,因此職場暴力這一種較容易發生於服務業的職業危害,在實務上缺乏相關研究報告以及調查數據,近年來我國產業逐漸轉向服務業以及高科技產業,職場壓力和職業暴力的隱憂逐漸浮現出來,令人無法輕視以及疏忽。
本研究透過蒐集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性機構,有關職場暴力之研究與數據,並且配合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澳洲等國家的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對於職場暴力的定義和類型等基本要素,做了詳細的介紹;另外更是針對職場暴力的事前預防、過程控制以及事後處理等多方面步驟,整理出主要的應變措施。最後針對我國職場暴力政策不足之處,提出了些許的建議,希望透過這些不同的數據以及文獻,能夠對我國職場安全以及勞工安全衛生有些微的助益,並且能讓我國政府開始重視職場暴力的影響,不要讓高職場暴力風險行業的勞工獨自承受暴力的威脅,終日生活在恐懼的陰影之下,讓我國勞工可以享受工作所帶來的充實感,而非冒著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進入職場。 /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published the report(Violence at Work) in June 2006 , in the report , it mentioned whether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kplace violence (include: bullying, mobbing,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reat from co-worker with mental illness) increases exponentially over the world. Workplace violence becomes an occupational hazard and receives attention from the community; the issue has already beyond borders and race. All advanced countries survey and draft measures and policy of workplace violence for reduce economic losses and labour casualties. But in our labour policy, workplace violence didn’t receive attention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In the past, our country had develop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noticed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of mechanical and chemical substances, so we don’t do more study and survey with workplace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industry toward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high-tech industry, the worry of workplace stress and workplace violence has surfaced and we can’t despise or neglect it.
This study collects the international agencies’ research and data about workplace violence, and takes the data of United States, United Kingdom, Canada and Australia etc. country to compare. To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and type of workplace violence in detail, and summarize the emergency measures for preventing, controlling and redeeming to workplace violence. Finally,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 of the deficiencies in our country’s workplace violence policy. To hope can supply some help to our country’s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nd then the government can start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from workplace violence. Don’t let the labour face the threat from workplace violence alone and life under the shadow, let them can enjoy the happy from working really.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