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
唐代妓女的類別與性質研究張福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唐代妓女畫分為“倡家妓女”、“家妓”、“營妓”、“宮妓”四個類別,並以此展開對各類別妓女的屬性探討,以期勾勒出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在這圖像中,不句含“私妓”這一類的妓女,因為這只是後人對唐代妓女做相對分類下的虛擬產物;也不包含“官妓”這一類的妓女,因為“官妓”在唐代是對“倡家妓女”及“營妓”的通稱,不能和以上四類妓女並列成類。“女樂”則是這四類妓女的基本屬性,“歌妓”、“舞妓”、“樂妓”,或由歌舞名、樂器名而來的如“柳枝妓”、“柘枝妓”、“胡旋妓”、“琴妓”、“箏妓”、“琵琶妓”等等指稱的使用,都在在地指向這一歷史的事實。然而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的殊異性和重要性並不僅僅於此。唐代妓女已由歌舞樂這領域跨向了原由男性獨佔的戲劇──優伶這一領域,出現了“女優”、“女伶”;同樣地,在唐代以前,妓女從事雜耍百戲的演出只是個別零星的現象,但在唐代,則出現了專業的雜技妓女;更重要的是,唐代妓女和各種公私宴會相結合,出現了一批又一批在歷史上是新面目的“飲妓”、“酒妓”,她們顛覆了傳統妓女以色藝事人的基本形象,在“女樂”的本色外,她們的才情、氣質、風格,迥異於之前的任一時代妓女,更成為後代妓女的經典形象。然而就在這唐代妓女的整體圖像中,本論文分析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並沒有後人對妓女必然是“賣淫”這一事實。
目次
緒論 ………………………………………………………………………………...1
第一章 《北里志》中平康諸妓的類別屬性………………………………….. ..5
第一節 平康諸妓是飲妓………………………………………………………..5
第二節 平康諸妓是官籍私身妓…………………………………………………7
第三節 平康諸妓中有少數是良人身分而賣身的妓女……………………………..8
第四節 平康諸妓的從良、解籍及贖身…………………………………………..9
第五節 從《北里志》中一首無法解釋的詩看平康諸妓的屬性…………………...12
第二章 唐代長安的平康倡家……………………………………………………21
第一節 中唐以前的平康倡家…………………………………………………..21
第二節 中唐時的平康倡家……………………………………………………..24
第三節 晚唐時的平康倡家……………………………………………………..27
第四節 對《北里志》中平康倡家的幾個問題探討……………………………….28
第三章 平康三曲之外的倡家與妓女…………………………………………….39
第一節 長安地區的倡家與妓女…………………………………………………39
第二節 洛陽地區的倡家與妓女…………………………………………………45
第三節 揚州地區的倡家與妓女…………………………………………………47
第四節 荊州、襄陽地區的大堤女兒…………………………………………….52
第五節 小結…………………………………………………………………..58
第四章 唐代家妓的本質與屬性………………………………………………….66
第一節 從法律地位層面看家妓…………………………………………………67
第二節 從家庭地位層面看家妓………………………………………………....69
第三節 家妓的來源與最後的命運………………………………………………70
第四節 家妓的角色扮演與技藝的習得…………………………………………..84
第五節 家妓--家主人的生活品味、社會地位與交際功能的象徵符號……………...87
第五章 營妓的屬性及其與官妓指涉對象之間的區別………………………….94
第一節 對營妓的歷史錯誤認知…………………………………………………94
第二節 唐代營妓的屬性………………………………………………………..95
第三節 營妓的組織與解籍……………………………………………………...98
第四節 營妓的來源與其處境及命運……………………………………………102
第五節 唐代營妓的時代背景分析……………………………………………...103
第六節 唐代“官妓”一辭的指稱對象…………………………………………104
第六章 唐代宮妓的屬性與組織…………………………………………………116
第一節 唐以前的宮妓概況…………………………………………………….116
第二節 唐代宮妓的來源管道及組成成員……………………………………….121
第三節 唐代宮妓的組織……………………………………………………….127
第四節 從《教坊記》看內教坊及左右教坊的種種………………………………133
結論…………………………………………………………………………………153
附錄一、<從唐代妓女的類別看“遊仙窟”一文>……………………………156
附錄二、<論房中術在唐代的發展及其對狎妓風氣的影響>…………………166
參考書目……………………………………………………………………………170
附圖
|
112 |
從金融體系變革看中國大陸國家體制轉變:影響金融制度變革的政治因素之分析 /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at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ystem change崔明海, Choi Myeong-Ha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中國金融體制變革、貨幣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過程時,把著眼點放在國家自主性程度。亦即,在國家政治體系內的權威結構問題上,中央級政治行為者間以及不同層級的政治行為者間擁有多少一致性、統一性?各行為者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他們之間的互動又如何?;在國家與社會互動問題上,國家是否受社會特殊利益之制約?若國家受社會的制約,其制約對國家的金融政策制定與執行有多大影響?國家能否有效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亦即,國家是否維持「有滲透力的協商」?總體來講,面對許多相關利益主體的力量,國家(中央政府)到底是否處於優勢地位,以主動地推行金融制度改革或運用金融資源的策略性分配?中央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威去推動已決定的政策目標而得到原先的預期效果?
本文認為,雖然中央尚未解決產業結構不合理所造成的潛在金融風險,不過,至少在政治體系內部層面,亦即「中央政府─中央銀行─地方分行」這一垂直關係(vertical line)上,國家某種程度上已確保制度上的基礎,保持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統一性、一致性。過去實踐表明,信貸貨幣數量的擴張其實取決於政府部門對黨的經濟綱領的具體化程度、地方政府與地方分行勾結程度、各分支行的尋租活動等。然而,至今這種情形已不存在。不過,在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上,亦即「國家銀行─國有企業」這一橫向關係(horizontal line)上,國家尚未找出一條出路維持向社會滲透的能力、政策執行一貫性的能力(「有滲透力的協商」)。於是,中國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實際上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國家的自主性(state autonomy)還是有限的。
第一章 導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文獻回顧與檢討 /4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二章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
改革前金融體系的功能 /17
「統存統貸」的信貸管理體制 /19
改革前金融組織體系對省(市)分行的權威途徑 /20
第三章 金融體系的初步變化(1979-1984)
政經合作與「調整」 /27
信貸管理「統存統貸」轉為「差額包干」 /28
金融體系結構的分化 /29
中央銀行體制的誕生 /30
資金分配機制的變化 /32
小結 /36
第四章 領導菁英的分歧與第二波金融改革(1984-1988)
經濟政策路線分歧與金融權限下放 /39
經濟政策路線的分歧 /39
信貸資金管理的地方化 /41
「實貸實存」的信貸管理體制 /43
金融資源的橫向流向 /45
信貸資金管理的被政治化 /46
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周期的作用 /46
信貸管理的被政治化 /47
地方政府的介入 /53
擴張金融組織規模的衝動 /53
地方分支行對地方政府的隸屬 /55
地區間經濟結構趨同 /58
地區間金融結構趨同 /59
小結 /60
第五章「治理整頓」與鄧小平南巡後的新變化(1988-1993)
「治理整頓」與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信貸總規模管理 /62
「治理整頓」政策的可行性 /65
「南巡講話」與信貸總規模管理的失效 /69
「南巡講話」 /69
信貸規模管理的失效 /73
第六章 中國金融改革的第三波浪潮與新部暑(1994- )
朱鎔基兼任央行行長在政治經濟上的意義 /79
新的金融改革基本格局 /81
中央銀行職能的強化 /83
政策性銀行的成立 /86
專業銀行的商業化 /89
改革的困境 /92
中央─地方關係 /92
國有企業資金陷阱 /97
第七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4
|
113 |
我國儒道兩家理想的領導型態 / The Ideal Leadership Styles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白大昌, Bai, Ta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化的差異對於管理的成效有很重要的影響,領導者居組織的中心地位,對於組織的成敗更責無旁貸。本論文屬於中國式管理的一部份,重點即是在探討中國文化中最具影養力的儒、道兩家哲學思想中所展現之理想領導型態。文分四章:第一章闡釋文化對管理之重要性,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就儒、道兩家的修養方式、人格特性、理想領導型態及政治理想進行闡釋。結論部份對儒、道兩家的思想作一比較,並對後續研究者做建議。本文研究結果指出儒家理想之領導型態,是以『正名』為基礎而發展出之『德治』與『禮治』之領導原則。道家理想之領導型態是『無為』,而其要旨則在『嗇』這個觀念。
|
114 |
從旗人家譜看清代滿族的宗族制度 / The study of Manchu linage system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ight banners' genealogy陳曉菁, Chen, Hsiao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譜是家族歷史的彙編,除了世系人名之外,還常包括了族姓起緣、支派源流、家族遷徙等紀錄,所述內容涵蓋到民族身分的認同和形塑過程,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清代滿族承襲了自宋明以來近於完善的譜牒體例,開始了以文字書寫家譜的方式,記錄家史而使其流傳於世,更加入了滿族的習俗、文字,在拜譜儀式與續譜活動中,強烈顯現了其民族特色。
滿族的宗族制度,不僅是家族組織,同時也是國家基層組織的雛型,清代旗人家譜作為旗人承襲世爵的憑證,顯示了家譜對於家族成員身分的承認,並凸顯清朝國家體制將家譜作為社會控制的手段之一。
本文透過滿族的神話、歷史、八旗制度到血緣集團的紀錄來看滿族宗族制度的形成及其內容,透過對史料檔案的解釋,並蒐集中國大陸搶救古籍及其後續保存出版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滿族史的創建、清代滿族對外部文化的選擇、適應,以及滿族民族認同等幾個面向。
|
115 |
『婦女新聞』に見る明治日本の家政学孫, 峰茗 31 March 2008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16 |
Appliance Bonding : 情報家電間連携の動的な指示手法INAGAKI, Yasuyoshi, KAJI, Katsuhiko, KAWAGUCHI, Nobuo, 稲垣, 康善, 梶, 克彦, 河口, 信夫 14 June 200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17 |
從評估到決定:居家服務配置與核定過程之研究--以台北市失能老人居家服務為例徐珮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北市失能老人居家服務為例,了解居家服務評估人員如何做出居家服務配置之決定。為確保資源公平有效的分配,透過居家服務審核制度,讓資源分配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居家服務評估人員進行需求評估之面向
2.評估過程中,哪些因素會影響評估人員服務配置之決定
3.評估人員從評估轉換成服務配置決定之過程。
本研究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台北市各老人中心共14位居家服務評估人員,以及社會局3位居家服務審核人員,以了解居家服務配置與核定的過程。研究發現如下:
影響居家服務評估因素,可以分成「案主方面」、「家屬方面」、「評估人員方面」、「政策規定方面」、「其他相關單位」五個方面來討論。「案主方面」包括案主意願、案主個性、案主未被發現的能力、案主不願意承認失能;「家屬方面」包括家屬負荷過大、家屬過度的擔心、家屬對於付費的態度、家庭照顧者照護觀念與照顧技巧;「評估人員方面」包括評估人員專業背景的差異、評估人員的價值觀、評估人員的處遇經驗、評估人員對現有資源之了解;「政策規定方面」包括政策規定之標準、居家服務精神與原則;「其他相關單位」包括詢問居家服務單位提供服務所需時間、機構主管的意見、同事的意見。
影響居家服務配置的決策因素,可分成「案主方面」、「家屬方面」、「評估人員方面」三個方面來討論。「案主方面」包括案主的意願以及根據案主的需求;「家屬方面」了解家屬的期待與需求,並與家屬達成共識;「評估人員方面」會希望選擇對案主最有利的方式提供服務,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案主慢慢接受服務。因此居家服務配置安排是由評估人員,依照案主的失能程度、身份別、家庭支持系統的狀況,再經過案主、家屬、評估員三者意見之整合,達到一個共識共同來訂定服務配置計畫。
研究建議方面,評估人員專業能力再提升,透過專業的評估訓練,使評估可以更加的完整;並且加強宣導福利的使用觀念,將福利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居家服務每一細項可以有更一致的標準,才能更貼切案主需求的服務配置;而政府也應該針對社區不足的地方提供社區資源建構之協助,才能有足夠資源可結合與使用,最後建議可由老人中心工作人員擔任個案管理之角色,而將居家服務評估工作委託獨立單位行使,確保案主接受服務之品質。
關鍵字:失能老人、居家服務、居家服務評估、服務配置決定
|
118 |
高木三家文書の現状と課題 : 高木家文書調査報告2013ISHIKAWA, Hiroshi, 石川, 寛 31 March 201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119 |
家庭敘事之飲食記憶與生命傳承-以口述家傳菜餚為例 / Food Memory and Life Inheritance in Family Narratives --A Dictated Analysis of Family Recipes黃芮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食物往往蘊藏著無形情感與過往生命記憶。以家庭飲食而言,舉凡食物的味道、口感與氣味皆可能牽引出家庭關係與父母形象等生命故事。據此,本研究旨在以「家庭敘事」之研究視角探討家庭中飲食、記憶與生命傳承之關聯,主要鎖定「家傳菜餚」之家庭共食情境與敘事內涵,從而探討家庭中獨有的飲食口味如何承載與紀錄家庭生命歷程。
研究發現,家傳菜餚的故事內容由個人、家庭與菜餚在各式情境之下交織而成,描述昔日飲食經驗時更展現家庭生活背景、家庭信仰與成員性格等內涵。而過往家庭記憶主要透過「倒敘」手法浮現,但其不只是單向回溯過往經驗,敘事者的記憶軌跡往往與現今家庭生活與未來人生交錯對話。
此外,家傳菜餚的味道與意義可協助個人理解家庭與建構自我。由於日常飲食經驗於長遠家庭生命歷程中可逐漸形塑為家庭獨有之飲食習慣與傳統,後輩成員得以透過經驗之複製與轉移進而將家庭生命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彼此牽連並開展新機。 / Food often contains invisible emotions and life memories, and its taste and smell are also likely to touch off family stories. With this in mi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possible connections among food, memory and life in famil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narratives,” focusing on clues that may be inherent in “family recipes,” with a purpose to understand how family tastes may record life courses.
It was found in this study that stories of family recipes are co-constructed by food and different members of the family. These stories not only describe these members’ past experiences in food cooking but also trace their life backgrounds, family values and personalities. Following this sense family memories often emerge from "flashbacks" while describing food story, and in doing so the time flow of present and future appears commonly.
In addition, when food stories are always linked up with family traditions, the taste and meaning of family recipes are also useful in identity construction.
|
120 |
文學家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之研究--以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為例 / Study on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and Reader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Networking:Case Studies of Blogs and Facebook蕭任婷, Hsiao, Jen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群媒體創造了人們生活的新支點,也為文學發展注入新的元素,除了網路作家之外,對於傳統作家也悄悄帶來了影響。本研究目的有六:1.探討文學家經營社群網站的現況與動機。2.探討部落格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3.探討Facebook與文學家的創作是否有關係及有何影響。4.探討文學家如何運用部落格、Facebook與讀者互動。5.探討文學家對於運用社群網站創作以及與讀者互動的看法。6.比較文學家部落格與Facebook之異同。
為瞭解資訊時代中部落格、Facebook等傳播媒體的變革是否為臺灣的文學家帶來創作上以及與讀者間互動的質變,本研究於經營部落格與Facebook的作家中各選取十位進行觀察並紀錄,紀錄表之項目主要由更新頻率、文章類型、文章內容題材、與讀者的互動、與文學社群的互動等五個面向延伸而來。
進行觀察後擬定訪談大綱,於部落格與Facebook中各邀請五名作家進行深度訪談,以獲取第一手資料。最後以觀察記錄與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根據研究結果,可獲得以下結論:
一、 文學家經營部落格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有明顯關聯;經營Facebook的原因與動機與其作品則無關聯。
二、 文學家經營Facebook的現況明顯較部落格熱烈與積極。
三、 部落格與Facebook皆與文學家之作品有顯著關聯。
四、 Facebook對文學家創作的影響力明顯大於部落格。
五、 文學家的部落格文章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基本上一致;而Facebook的文章風格則與其出版作品之風格有一致也有分歧。
六、 文學家運用Facebook與讀者的互動明顯優於部落格。
七、 文學家對於Facebook上創作文字的出版多抱持正面態度。
八、 文學家認為在網路上與讀者互動利多於弊,且多樂在其中。
九、 文學家認為Facebook相對於部落格在文學上具備更多新的可能。 / Social media had made the new point of human life; meanwhile, they inject new elemen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cial media impact not only Internet writers but also traditional writers.
There are six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motiv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ng the social network sites.
2.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blogs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3.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s between Facebook and literature creators’ writing.
4. To investigate how literature creators interact with readers on blogs and Facebook.
5. To investigate literature creators’ opinions of writ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6.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blogs to Facebook.
In order to realize whether blogs and Facebook changed literature creators’ way of writing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the readers,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en writers each from blogs and Facebook to observe and record. Out of the 20 writers, there were five writers of blogs and five of Facebook interviewed under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Literature creators’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blog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works, whereas the motivations and reasons of managing Facebook are unrelated to the works.
2.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operation to Facebook are more active than blogs.
3. Both of blogs and Facebook are related to literature creators’ works.
4. Facebook’s influences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blogs.
5.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the blog a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published works; however, the styles of literature creators’ posts on Facebook are partly consistent and partly divergent.
6. The interactions with readers through Facebook are much better than blogs.
7. Literature creator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publishing their works post on Facebook.
8.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the advantages of interacting with the readers on the Internet outweigh the shortcomings, and most of them enjoy doing so.
9. Literature creators think that Facebook provides more literary possibilities than blogs.
|
Page generated in 0.04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