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90
  • 1032
  • 128
  • 55
  • 26
  • 4
  • 3
  • 2
  • 2
  • 1
  • Tagged with
  • 1253
  • 548
  • 235
  • 204
  • 201
  • 178
  • 178
  • 167
  • 164
  • 156
  • 151
  • 148
  • 148
  • 145
  • 14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91

荀子論禮思想及其運用------以<禮論>為中心的研究

盧中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在以荀子〈禮論〉為主軸,進而建構荀子禮論思想之架構。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論題之緣起、論題研究之概況、及本文研究進路。第二章論述荀子禮論思想之哲學基礎,主要從同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探討二者對禮之看法。第三章則是分別從禮之起源、內容及功用,說明荀子禮論之內容特色。第四章說明荀子禮論在政治的運用,荀子以禮為其治國原則,因此他將禮延伸具法的意涵,擴大禮之意義﹔並主張以聖君賢相為其用人原則,亦將禮融入教育,全面拓展了禮之廣度與寬度。第五章則為結論,希望透過本文之分析,了解荀子論禮思想之豐富與多彩,及奠定荀子儒學地位之深層原因。
92

當代人權價值與儒家思想關聯性之研究

莊景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權思想在西方社會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古希臘羅馬時期,而發展成理論性的認識則是發生於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二十世紀中期以後,人權更是在國際間逐漸獲得正式的承認,而成為普世最關切的議題之一。雖然台灣社會在八○年代以後,人權價值雖也成為大家所追求的信念,但在實踐人權的面向上,仍有甚多名不副實之處,很少有人從本國歷史文化的根源處去探究其原因。本文藉由對人權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人權價值的核心內容以及對當代人權實踐的相關國際條約規範進行整理後。對應我國的文化源流,以儒家傳統典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讀本─為範疇,耙梳整理先秦儒家典籍可做為當代人權價值探索的資源。並經由文本的分析比對,探討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權價值衝突之處或可接軌轉化之處。其目的並非要證明儒家傳統已包含現代的人權思想,而是想藉由研究分析過程,試著尋找儒家思想的內涵中是否存在與當今人權價值相關的素質。筆者相信,經由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予以檢討,從我們固有文化的精神內涵中來認識人權、發展人權,將會對人權精神的實踐更有助益。
93

養老令における親族名称について - 五等親条と服紀条を中心に -

胡, 潔, HU, JIE 30 March 2007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4

《海音詩》俗語、典故之分析

蔡寶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道咸年間遊宦詩人劉家謀來臺四年所作的《海音詩》百首七絕,首首有註,體例特殊。但其詩卻相當艱澀難讀,如同陳香所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若將劉家謀《海音詩》置於清代臺灣宦遊詩人的系統之下,甚至是整個臺灣清代詩歌作品底下,那麼它的確有其特殊之處:1.在他之前,未有百首詩首首作註者。2.大量「俗語」入詩。然而若擺放在整個清朝詩歌體系之下,卻並非其特色。因為我們在《清代海外竹枝詞》中,就發現很多首首作註的詩歌,記錄諸多海外事蹟,不過像《海音詩》般大量將俗語入詩的雖有,卻仍為少見,可說是《海音詩》的特出之處。俗語的直接使用雖然是《海音詩》的特色,卻也造成了「雖俚俗卻艱澀」的詩歌風格,所以陳香才會說「讀其詩未及其註,味同嚼蠟」。然而,造成其詩艱澀難讀的原因除了俗語的入詩之外,也不能忽視《海音詩》中大量「典故」的使用。因為使用俗語和許多深奧陌生的典故,造成讀者閱讀視境中斷,使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了不同文化對應的隔閡。因此我們要深入了解《海音詩》,當一個「合格的讀者」,就必須打破俗語、典故的雙重隔閡。因此本篇論文主要目的是分析詩句中所使用的俗語與典故,探索典故來源,以及俗語、典故這兩種作為一種有機質料的特殊詞匯在詩中所扮演的內涵意義。
95

以家庭系統觀進行家庭測量之研究—以家庭分化為例 / The Research of System Measurement as Family System Paradigm:The Example of Family Differentiation

孫頌賢, Sun, Sung-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依據家庭系統理論的觀點,欲探討家庭分化的測量問題與內涵,以企圖進行不同成員間觀點的測量與相關問題探討。其以「起飛期家庭」之在大學就讀學生為主要測量中心,但測量單位以家庭為單位,包括起飛期家庭中的大學生或研究生、父、母等三人,正式研究結果共蒐集到77個家庭的分化資料。主要研究結果可分成六個方面: 第一,研究發現成員間同時具備「一致性」與「不一致性」的現象,此種「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系統特性,反映出系統測量時的獨特之處,在此方面的重要結果包括1.系統不一致性的現象受到不同家庭分化議題的影響;2.孩子與父母間對於「父母關係」中的分化內涵有較大的不一致性;3.父親與孩子之間對於「親子關係」的分化內涵有較大的不一致性;4.母親與孩子以及母親與父親間在不同雙人關係的分化內涵上,有較多的一致性;5.母親與女孩比母親對男孩之間有較多「情感共振」的糾葛;6.系統的一致性表現受到不同雙人組合方式以及不同分化內涵而有所差異。 第二,在驗證系統理論方面,其結果包括1.家庭系統中不同成員對分化的內涵總和不等於系統本身的分化內涵;2.家庭整體性並不能成功的被驗證,但父子次系統、母子次系統、父母次系統確實存在;3.驗證父子次系統、母子次系統、父母次系統之間具有相關連性。 第三,在多元化的測量內涵上,研究發現,原本Wood所發展出的接近性分化內涵並不能夠清楚的被驗證,但以「情感共振」與「干涉侵權」兩大因素之架構,可發現較適配的因素架構,而「情感共振」因素較適合進行整體系統的測量。 第四,在多元化測量面向中之不同對象上,發現進行家庭系統測量時,其測量單位應以「整個家庭」為單位,故測量對象應包括父、母、子三者,所獲得的資料會更接近系統系也更加豐富。 第五,在多元化測量面向中之不同次系統上,進行家庭系統測量時,必須將不同次系統分開測量,且不同次系統所著重的分化內涵之議題可能有所不同,而每個成員對於不同次系統之知覺分化內涵也可能有所不同,尤其是在「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以及「母子關係」與「母女關係」有顯著不同的分化內涵。 第六,在家庭系統分析方法上,不同成員間觀點之差異性是確實存在的,若使用「平均數法」與「差異數法」,則可能消弭了成員間的不一致性,故過去傳統使用「平均數法」與「差異數法」處理系統資料是較不適合的。 最後針對此研究結果,討論系統測量時的原則與方法,以及在實務上的啟發與建議。
96

家庭暴力防治法實務問題研究--以婚姻暴力為研究重心

蘇曉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研究方法部分,首先,本文針對國內現有之文獻加以蒐集,包括相關之教科書、專書、期刊雜誌相關文章、論文,以及一些具代表性的重要外國文獻,目的在整理及分析有關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礎理論之問題,例如為何會有此法的形成、此法的架構及爭議問題何在等等,並進而提出本文之看法。 再者,執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實務運作機關,最主要為警察機關、社政單位、以及法院。這三個機關間的工作配搭,是否天衣無縫,抑或尚有需改進之處,都是本文中欲探討的對象。筆者並將以能力內所能取得的警察機關筆錄、法院判決書、社工人員意見為資料,一一探討這些實務機關對家暴案件的處理態度,是否切合當事人需要,這些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為何、是否有性別偏見,執行人員的性別意識對家暴案件之處理有何影響。至於家暴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的觀點,例如受虐者所需救援措施、加害人的處遇計畫,也將藉由理論與實務的文獻資料予以探討。
97

トルコにおける企業家の形成と企業統治 / トルコ ニオケル キギョウカ ノ ケイセイ ト キギョウ トウチ

比佐, 優子, ヒサ, ユウコ, Hisa, Yuko 13 June 2007 (has links)
博士(経済学) / 乙第374号 / 202p / 一橋大学
98

馬克思的國家理論

黃代珩, HUANG, DAI-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部份 方法論 歷史文獻分析法 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抽象出關于國家理論的部份,並以歷史的角度看馬克思國家哲學的 發展軌跡。 第二部份 各章節內容引論 (一)馬克思的國家觀念的演變 馬克思國家觀念(哲學)的演變:從理性國家,政治國家(政治共同體)到人的共同 體(即共產主義社會) (二)「國家」概念的界定 •國家即理性社會(唯心主義時期) •國家即社會結構(唯物主義的開始) •國家即人的共同體,一個人化的社會即政治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揚棄,即非政治 性的國家。 •馬克思「國家」概念的三種觀點 (1)INSTRUMENTAL MODEL ,(2)ARBITER MODEL ,(3)FUNCTIONAL APPROACH 第三章 青年馬克思的國家觀 (一)博士論文(1841):自我意識的能動原理 (二)萊茵報時期(1842-43):理性國家(黑格爾哲學) (三)巴黎時期(1843-1845) (1)唯物主義的政治國家二元論(政治國家為人民抽象的公民生活與市民社會的私 人自利生活的分裂)及(2)人類的解放(二元論的揚棄) 第四章 歷史唯主義的形成與基本原理 (一)市民社會是國家和法的基礎和前提(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 (二)德意志意識型態(1846) •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 •歷史唯物主莪的出發點(人,人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 •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經濟結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三)基本原理概述 第五章 無產階級專政 (一)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必然性 (二)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質與任務 (三)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形式 (四)國家的消亡(無產階級專政的目的) 第六章 共產主義 (一)異化論(1844年巴黎手稿) (二)共產黨宣言(1848) (三)哥達綱領批判(1875) (四)試比較三民主義與共產主義 註釋及參考書目。
99

多體制國家理論初探:特別就中國個例分析

楊天行, YANG, T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鑑仿戰後出現之「多體制國家」─中國、韓國及德國─其國際關係運作,在傳統國際 法規下,所受之困擾。本文旨在探討這情勢;並進而企圖建構一可行之理論模式,件 為運作的法律架構。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則就概念的界定、描述、比較與法律性質四方面,分析「多體制國家」這一概 念。 第三章則從國際法的觀點,將上章之概念予以理論化,即建構為一理論模式。 第四章則將上章理論模式中之重要原則,予以法理驗證並闡釋。 第五章則由「多體制國家」自身及外在環境的國家實踐上,批判這理論模式的可行性 。主要是以中國為例分析。 第六章為結論。
100

商情專家對消費者構買決策的影響

黃明勝, HUANG, MI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四萬字,分五章十五節。商情專家包括有業者、研究人員、教育人 員、大眾傳播業者、消費者組織及政府。但因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近年來在社會上造成 很大的衝擊,喚醒消費者意識,維護消費者權益上居功厥偉,故本文乃專門探討基金 會對消費者在消費者意識,購買決策準則,購買行為上的影響情形如何,是否基金會 的影響使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很大的變動,變動如何?以做為廠商釐訂未來行銷 政策的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