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90
  • 1032
  • 128
  • 55
  • 26
  • 4
  • 3
  • 2
  • 2
  • 1
  • Tagged with
  • 1253
  • 548
  • 235
  • 204
  • 201
  • 178
  • 178
  • 167
  • 164
  • 156
  • 151
  • 148
  • 148
  • 145
  • 14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一九九0年代以來的台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

林義鈞, Lin, Y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西方的政治發展研究中,呈現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所造成的「認同危機」被認為是政治體系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然而,在二次大戰結束後,許多殖民地相繼成立新興民族國家,認同危機已經不只是面對發展主義模式中的傳統╱現代的掙扎問題,而是更進一步地擴展到殖民關係對國家認同構成的影響,當時代進入今日的全球化世界中,認同危機更進一步擴展到文化侵略的後殖民問題。台灣處在多重殖民的歷史中,認同問題在八0年代解嚴以後成為一新興的社會思潮,過去「中國人」鐵板一塊的國家認同之板塊逐漸轉變為「台灣人」以及其他分歧的認同,本文嘗試用新國家主義研究途徑,以國家能力的轉變作為解釋國家認同變遷的切入點,希望能提供另一扇研究與解釋台灣認同問題的窗口。本論文擬透過歷史研究、資料蒐集與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進行問題探討,章節架構分為下述三大部分。第一部份介紹國家能力影響國家認同的學說與指標;第二部分計畫從國際因素、財政經濟因素與制度調控因素作為探討台灣國家能力之指標,說明國家能力指標如何影響台灣國家認同;第三部分為說明台灣的國家能力在國家認同變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影響力。預期的研究成果除了在學術上將西方的理論嘗試用來解釋台灣的情勢外,還希望能提供台灣的社會、國家與企業一個重新看待台灣國家認同變遷的新情勢與其原因。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Identity Crisis”, a struggle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thought on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should be solved. However, the trend of national-state establishment after W.W.Ⅱ has made “Identity Crisis” not only a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but also confusion over national identity through a process of omnipresent influence exercising by the preoccupied-country on the colony, in a larger sense. Moreover, when globalization proceeds, “Identity Crisis” is spread again into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indicated by culture-invasion. The history of Taiwan is multi-colonial, so the identity issue has become a new social thought after the martial law was declared ended in 1980s’. The Chinese identity, which was thought a monolithic bloc in the past, now switches into the Taiwanese identity and other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use the neo-statism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change of identity in Taiwan in a hope to provide another window to the studies on the identity problem in Taiwan. This dissertation, which aims to analyze the identity problem in Taiwan by history review, data collection and statistics, is structur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to introduce the theory and indexes of state capacity influencing national identity. The second is to use three indexes,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nd factors of system-control, to show how state capacity influences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The last part is to elaborate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state capacity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ace of national identity transition.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hopes to apply western theories to Taiwan’s situation, but also hopes to provide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dustry a view on developments and reasons of the changing national identity in Taiwan.
52

家暴社工,我們為什麼要「演戲」? ──家暴安全網的建制民族誌分析 / “Social Workers - Why are we Acting?” : An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ic Analysis of Domestic Violence Safety Network

許可依, Hsu, Ko-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的起點,始自我實習時聽到一位家暴社工抱怨參加「安全網」的網絡會議就像是去「演一場戲」。由於大學時代所學到的「家暴安全網」,是一個將家暴高危機案件篩選出來,藉由網絡會議進行工作交流與服務整合的方案。理想上,「家暴安全網」是將有限資源提供在需要密集服務的案件上,不解為何這樣提升服務效能的美意,卻淪為社工實務場上的「演戲」。於是,為了探究「社工為什麼要演戲」,我決定採用建制民族誌作為研究方法,並站在一線家暴社工的立足點上,解構這個「演戲」經驗如何在建制中被形塑。 當我實際投身成為一名家暴社工,與婦女工作的經驗,揭露了當前國家是如何治理「家庭暴力」,並以一種「安全至上」的意識形態,支配著整個網絡人員的工作。當各種建制的文本啟動,定義著婦女的「安全」,婦女的多元經驗便在「安全」的單一視框中被排除,以致「安全網」時常聽不懂婦女的需要,而網絡的資源也難以「投其所好」。 然而,一線的家暴社工,一面鑲嵌在「安全至上」的流程中,受到各種表單、指標與會議的規訓,一面又要與婦女的自主性並肩前行,在「建制最佳利益」與「案主自決」的角力下,「演戲」便成為社工在這場拔河下的生存方式。只要社工按照安全網所期待的安全劇本演出,婦女就有機會從安全網中「解除列管」。屆時社工就得以從各式的流程、指標中解放,讓工作回歸到相對低度建制的狀態,找回與婦女工作的彈性並減輕行政工作的負擔。 研究結果讓家暴社工看見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因著建制的流程為自己戴上了一副「安全」的眼鏡,產生了一連串權力關係所建構的知識,藉此看清楚社工所處的權力位置,進而長出抵抗的可能。 / The inspiration for my thesis came from a domestic violence social worker who complained that attending “Safety Network” conference is like acting in a show. From my understanding of “Domestic Violence Safety Networks” in college, these are programs for “high-risk” domestic abuse victims who are subsequently referred to the network conference. At this conference, the domestic violence network work together to explore possible safety options and coordinate resources for the victims. Ideally, the “Domestic Violence Safety Network” uses limited resources effectively.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a social work field, it becomes a “show act”. Based on this disjuncture, I decided to examine these conferences from a social worker’s perspective, using Institutional Ethnography as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clarify the issue of why social workers are acting in the Safety Network. I started my fieldwork as a social worker. Through my working experience, I found that nation's adhering to the ideology of, “Safety is the top priority” with regard to domestic violence, tended to control how network members nanny battered women. When texts are activated in the institution, high-risk classification typically centers on a battered women's “safety” need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s. Eventually, these “safety networks” fail to understand the multifaceted needs of abused women, and this, in turn, makes network resources more difficult to access. As a domestic violence social worker, safety and autonomy for abused women must be balanced. As a tool to mitigate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client’s best institutional interest” and the “client’s self-determination”, “acting with the safety script” appears to be a solution for social workers. In this way, battered women were able to remove their high-risk label while social workers were liberated from various processes and regulations. Hence, “acting” is the way by which social workers overcome this contradiction, bringing social work back to a less rigid set of working conditions, and increasing their overall flexibility in dealing with clients. The research maps the social relations of the “Safety Network,” determining where social workers stand with respect to this framework institution, how their “safety lens” are activated, and what aspects of it dominate their work. Once social workers understand how this framework functions, it may increase their potential for constructively opposing it.
53

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87) / State Corporatism and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1949-87)

沈宗正, Sheen, Tzong-j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台灣近代的發展過程,學者主要將焦點放在國家(State) 對經濟場 域的干預或控制,尤其多著重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的策略操導,至於維繫 生產活動的兩大族群:資本家和勞工,則明顯地沒有在「經濟發展」議題 上被同時納入來進行討論;換言之,在發展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及‘ 國家與勞工’的關係為何?國家透過何種方式來掌握資本家和勞工?國家 對‘個別資本家’和‘資本家聯盟’的態度是否一致?這些問題當在解讀 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時,顯然地並沒有被同時放在分析網絡中進行思考, 因此本文在解釋台灣的經濟發展經驗時,除了探討國家的角色扮演外,還 嘗試分析國家與資本家、國家與勞工的關係,期能週延地解讀台灣經濟的 「發展經驗」。本論文以國家統合主義檢視台灣的經濟發展,藉由‘攏絡 性統合主義’和‘排斥性統合主義’兩組概念可發現,國家在追求經濟成 長的前提下,和資本家維持著‘利益的合夥關係’:此不僅體現在生產過 程中國家以財政和金融政策來施惠於資本家,國家更配合資本家來提供生 產要素(土地、資本)以利生產活動的持續進行,而在特定時空下國家亦 扮演生產者(如委託商、上游獨占廠商)的角色,和資本家構築彼此合作 的生產型態。對國家而言,施惠於資本家的目的在求國內的經濟成長。另 一方面,國家對勞工階級的排斥則體現在其長期未調整勞工的基本工資基 數,藉以避免因工資上揚而抵消了資本家的投資意願,影響經濟成長;而 工資基數的長期凍結,除了使資本家能盡量壓低勞動所得外,亦使勞工所 得遠落後物價波動,導致勞工消費能力薄弱和偏低的生活水準;此外,國 家還透過法令編織強力禁制罷工活動,在此情況下造成勞工無法藉集體行 動來改善勞動條件。 儘管如此,國家與資本家的合作關係,似乎僅止 於在生產活動的個別授受,本文從「意識型態」、「組織設計」、及「組 織控制」等三個面向可發現,國家不管是對資本家聯盟抑或勞工聯盟,事 實上都有著強烈的干預現象--即國家企圖將二者‘轉化’為整合及動員 機制。由於聯盟本質上蘊含龐大的動員力量,基於對聯盟的疑懼和防堵, 國家並不允許有組織的聯盟擁有真正的實力,進而藉此實力來挑戰或分享 國家在政╱經資源的分配權。於是種種干預措施使得聯盟力量被真正地化 整為零,無法壯大來抗衡國家。此不僅反應在資本家聯盟身上,在勞工聯 盟方面,亦同樣可見;在國家的強控制下,資本家聯盟和勞工聯盟僅具有 象徵意義而已。
54

應用專家意見評估金融市場上專家價值之研究

楊昇達, Yang, Sheng T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投資理財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是,一般投資大眾往往無法掌握市場運作產生的資料、資訊;一方面是因為市場上流動的資訊過多,投資大眾很難有效篩選有幫助的資訊。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投資人無法了解資料的涵義;因此,聽從某些專家的意見進行投資,可能是沒有時間與信心自行研究的一般投資大眾最終選擇。但是這些市場上所謂的專家們數量眾多,提出的意見可信度究竟有多少;一般投資大眾應該採信那些專家的意見,以降低投資的風險與獲利。本研究將結合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與分析網路程序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以專家提出的意見可信度來評估專家們的價值。預期提供投資人一個參考的依據,選擇價值較高的專家提出之意見進行研究,相信比起直接取用所有的專家意見進行分析,風險與成本會更為降低。 / Recent years, ther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in investing and managing finances. Because too many information and the investors do not understand what these data really mean, the investors do not have ability to help themselves investing and earning profit. For the investors without time or confidence, it may be the final choice that according to some opinions comes from some professors to invest. However, there are so many professors, which one’s opinion is more reliably and believable? As a general investor, will apply which opinions help us reduce risk and make profit? In this research we combine content analysis and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to evaluate the professors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by how much believable in their opinions. We expect that this will support the investor a reference materials. Comparing with analyzing all opinions in the market directly, the risk and cost will be lower if applying the opinions comes from some valuable professors.
55

茶道の文化経済学 / サドウ ノ ブンカ ケイザイガク

太田 直希, Naoki Ota 21 March 2022 (has links)
本研究は、文化経済学において国内外で了解されている文化市場の2大類型、すなわち複製不可能なオリジナルな文化の市場と著作権に基づく市場という従来の類型に照らして、そのどちらにも当てはまらない市場形態として、日本の伝統的な文化である茶道文化を対象に、家元茶道が高度に知的・美的な文化体系、哲学・思想を体現するものでありながら、同時に強い自立的な経済システムでもあることを明らかにするものである。 / 博士(経済学) / Doctor of Economics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56

論中山先生「專家政治」--台灣地區內閣精英之分析(1950∼1992)

林斯檀, LIN, SI-T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7

國家角色與國營事業

姚培和, YAO, PEI-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國家機關能動的特質,以瞭解如何透過「國家主導」式的發展策 略,柔透過國營事業這個政策工具的運用,來加速社會經濟成長。 本論文採用歷史結構矼究途徑和意志論研究途徑,探討國家機關在社轉型過程中的角 色功能,及在民間社會和國際政經環境中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在國家機關主導「自由化」、「國際化」、「民主化」等開放政策實 施下,基於歷 史因素而存在的大部份台灣國營事業,雖然是國家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環節。但在 民間社會成長後,其功能與效率,受到了各方面的評議。本文認為國營事業的角色功 能,應該發揮其積極的一面。 本文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研究方法,並透過文獻檢討,建立論文構,並延伸其他學 者的研究方向。第二章從多元理論和新馬克思論的國家概念,探究其中的內容要點, 理論差異,並加以檢討,從而導出國家角色的概念與分析途徑。第三章就新興國家的 發展過程,來探討國營事業所含有的國家資本,國家管理和國家干預的特性。第四章 處理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機關面對國際環境和國內環境變遷而引起的轉換,及國營事 業目前的困境和未來的展望。第五章為結論,提出對我國發展過程中,國家角色功能 的總評,並強調國營事業應該發揮活潑國民經濟及為民服務的積極功能。
58

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

吳靜如, WU, JING-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將個人道德,推之於政治倫理的範疇;在客觀世界中不斷地努力, 這才能為人類「立人極」。荀子也是遵循著此一路線,因此本文欲透過荀子對人格的 分等、評價,及對理想人格的期許與要求,來了解他對理想人生的追尋與現實世界的 關懷,俾能對我們的生命有所點化與安頓。 本文參考文獻以王先謙的荀子集解為主,以經書為輔。研究的方法採取義理的分疏、 歸納與闡發,而不以考證為主。 本文分為六章,略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兩節,包括「荀子的生平及時代背景」,「荀子在儒家的地位」 。 第二章:人格建立之基礎與特色。包括三節,「就天人之分言」,「就性偽之分言」 ,「天生人成」。 第三章:人格之等級與價值觀。包括三節,「人格之分等」,「義利之辨」,「社會 階層之劃分與溝通」。 第四章:實踐個體人格之步驟。包括三節,「積化」,「環境與師法」,「禮樂」。 第五章:社會倫理之架構與實現。包括四節,「君子之責任與義務」,「定尊卑長幼 之分」,「各守其分」,「互相合作」。 第六章:政治倫理之完成與開拓。包括三節,「協調和諧之社會秩序」,「維齊非齊 之經濟理想」,「正理平治之政治文化」。 本文最後綜上所述作一結論。透過「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可以了解到荀 子對安頓生命、歷史文化的關注,也可了解中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深刻意義。
59

論語本末觀念之研究

鄭錠堅, ZHENG, DING-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本文的目的,直接說,是整理論語思想中的本末觀念;間接說,是嘗試整理傳統 文化的生命義理、人生哲學--論語思想在這方面尤顯重要--以提供學術、生活的 借鏡。因為我們相信:廣大的生活實踐(行)永遠是學術研究(知)的原動力。 在文獻的取材上,以論語原典為主,並參考魏何晏、宋朱熹等諸家註解,以及馬一浮 、唐君毅、徐復觀等當代大儒的著述。 至於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廣大生活去體證論語義理為主,而以有限材料去經營論文 結構為輔。也就是以生活體證為動力,以分析材料為表達。 關於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結果,大略如下: 第一章緒論,建立起本文討論的基點、根據、方向和大體的格局。 第二章論語本末觀念總論--「仁本禮末」的觀念,也就是從心靈發展到文化的理序 。 第三章論語本末觀念分論(上)--「學」的本末觀念,也就是成長問題的理序。這 是儒學中內聖、修己、修仁的一面。 第五章結論,嘗試綜合說明和評論整個論語本末觀念,而且嘗試尋找從孔子開始建立 的中國文化的規模、方向和缺點。 最後,我們發現:論語的本末觀念是一個「根本」、「整體」、「生活」的人生哲學 、文化方向,在這□,正凸顯出「主客合一」的人文精神,但缺點就是:對「主客分 離」的科學精神,卻隱而不彰了。
60

公共政策議程設定之研究-我國國家公園政策的個案分析

張惠玲, ZHA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個案分析法,其分析對象為我國國家公園政策議程設定之過程,由作者試擬一 影響模式逐一檢視之。最後並比較在其他國家行諸有年的國家公園制度,以資借鏡。 全文約八萬字,共七章,二十節。章節安排如次: 第一章,緒論,共四節。闡明研究範圍、動機及方法;介紹議程設定之比較研究與扼 阻性決定概念之內涵。 第二章,理論架構,共三節,包括:政策與大眾議程間的連結工具與困境、階層化的 政策形成過程,以及議程設定之影響模式。 第三章,國家公園在我國政府與民間之議程地位,共三節。陳述我國國家公園之發展 沿革,當前之政策議程與大眾議程地位。 第四章,外環影影因素,共三節,其內容為:社會經濟背景、政策問題特質與政治結 構。 第五章,內環影響因素,共三節,含政府外精英及決策者之參與行為,與綜合研析。 第六章,中日美國家公園之比較,共二節,主要以生態保育與國家公園之發展背景, 國家公園之管理規劃為焦點。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共二節。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