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5
  • 65
  • 1
  • Tagged with
  • 66
  • 66
  • 66
  • 66
  • 55
  • 55
  • 30
  • 25
  • 24
  • 19
  • 19
  • 19
  • 18
  • 16
  • 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金融控股公司年報資訊透明度決定因素之研究 / Determinants of th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Annual Report in Taiwan

于慧中, Yu,Hwei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際間財報不實的醜聞時有所聞,使得投資人及社會大眾對公開資訊的正確性高度缺乏信任。無獨有偶,台灣地區的企業也因資訊不透明而使得投資人對企業財務報表之數字能否代表實際經營成果也產生懷疑,某些企業甚至隱瞞財報問題而導致投資人虧損,因此各界要求企業真實揭露經營狀況之呼籲不絶於耳,對公司治理及會計規範的探究也日益熱烈,資訊透明度的議題於是在國內、外均成為眾人高度關注的焦點。 眾所週知,金融機構在一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至為關鍵的角色,也因其性質之特殊性,一旦發生問題,容易發生系統性之危機。因此,為避免金融機構經營資訊不透明而使投資人受到損失,各國監理機關均制定與資訊揭露相關之法規,期望金融機構在資訊充分揭露之情況之下經營,以達到金融穩定的目的。 然而回顧過往的相關文獻,有關資訊透明度的議題多數聚焦於上市公司之資訊揭露對經營績效或公司價值之影響層面來作探究,針對金融機構中之金融控股公司年報資訊透明度決定因素之研究,則較少受到關注。因此,本文以年報揭露之內容作為衡量資訊透明度之標的,採用2002年至2006年台灣14家金融控股公司之追蹤資料並搭配固定效果模型探討以下問題:(1)分析與了解金融控股公司資訊揭露之情形(2)以實證模型探討金融控股公司年報資訊透明度之決定因素。(3)提供監理機關修改「金融控股公司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揭露事項之參考及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以利金融監理之需要。 本文以證基會之評鑑指標為基礎,對金融控股公司年報資訊揭露評鑑結果發現,金融控股公司之年報資訊揭露平均而言尚具改進空間,且各公司間存在極大差異;而實證結果顯示(1)在內部股權因素方面,經理人持股比例與年報資訊透明度呈現顯著之正相關。(2)在公司特性因素方面,本文發現公司規模係數為顯著負值,顯示金融控股公司之規模較小者,年報資訊透明度較佳。(3)在外部人持股因素方面,本國投信基金持股比例與年報資訊透明度呈現顯著之負向關聯。(4)在時間變數上,年報之資訊揭露隨著時間之遞移而逐步改善,二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re important means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communicate their performances to investors. However, a series of accounting frauds shook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In response, people began to ask enterprises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truly and to enhan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ccounting controls. Everyone know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lay key role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Once failur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ill tend to cause system crisis easily. To prevent such failure from occurring and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public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supervisory authorit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of annual reporting transparency in Taiwanes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2)to investigate the decisiv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nnual reporting transparency.(3)to provide policy implications to the Financial Supervisory Commission on the amendments in Company Ac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Best-Practice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his study uses the fixed-effect model with a panel data of Taiwanes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for the period of 2002-2006.Using Securities and Futures Institute’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Ranking System’s Index” as a measure of transparency, we find that the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across firms varies significantly and that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hat have higher ranking in disclosure tend to be smaller in terms of total assets, have lower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higher managerial ownership.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transparency in Taiwanes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disclosure has gradually improved in recent years.
22

消金銀行經營策略之個案分析 / A Case study of business strategy to performance:Consumer’s banking

林炳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銀行業不斷受到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的衝擊,使得整體金融環境充滿轉機與危機,其中銀行家數過多以及銀行整體逾放比偏高是影響銀行經營績效的主要問題。本國五十幾家銀行商品的同質性高也導致銀行業動輒以價格競爭為手段,使得銀行經理人除追求最大利潤外,銀行經營策略之差異化,已成為許多銀行為因應時代潮流變化以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及改善資產品質之重要方法,以期能永續發展。 本研究從行銷策略、定價差異化、作業效率、顧客回應力、與創新學習能力等面向分析對經營績效影響,主要目的係探討個案銀行業者,就總體環境所面臨環境變遷,其所採用策略之有何差異?樣本選定本國某大型金控之一銀行(A公司),藉由此金控銀行之消金業務為實證分析之內容,以驗證本研究之目的。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藉由訪談A公司高階主管、瀏覽該公司入口網站及官方統計資料之三角驗証,透過客觀的觀察及科學的主觀解釋,研究結果顯示,此個案公司會運用不同之經營策略及競爭優勢,來確保其公司的組織績效。實證重要發現如下: 1.「經營策略à組織績效」因果模式獲得支持。 2.定價差異化策略會影響組織績效。 3.行銷策略會影響組織績效。 4.作業效率會影響組織績效。 5.愈重視顧客回應/速度,則組織績效愈高。 6.內部員工之創新學習力會影響組織績效。 歸納起來,國內銀行服務業關鍵成功因素為:行銷策略、定價差異化、作業效率、創新學習力、快速顧客反應力等。 文末對產業界及學界提出建議,包括:(1)公司經營重點。(2)公司的競爭利基。(3)建立信用風險的管理制度。(4)改採作業集中化以提升作業效率。(5)平衡計分卡如何達到組織之綜效。(6)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 Because of the liber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affected by the percentage of Non-performing Loan and overmuch bank. The banking industries take the advantage of economic scale and the competitive managerial characteristic to be blooming in both rur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over the country. However, at the era of operating orientation super-competitive, a universal operating strategy adopted by the banking industries can not be satisfies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living in different loca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perating cos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sset, differentiation operating strategies are the primary goal to achieve the maximum profits in banking industr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specific case study of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from marketing strategies, pricing discrimination, operating efficiency, customer reac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creatively. The case study from a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company C) in Taiwan experiments with the consumer banking business. Using official statistic data, interviewing the executives and visiting the portal site of company C, the cas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company C keeps the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rough different operating strategies and competition advantages.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highlight below: 1. Business strategies influence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2. Pricing discrimination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3. Marketing strategies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4. Operating efficiency will affect th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5. The higher performance will be achieved if rapidly replying the customer demands. 6. Learning abilities creatively from employee will be affecte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In conclusion, the key factors that bank industry achieves success are as follows: marketing strategies, pricing discriminatively, operating efficiently, learning abilities creatively, and responding customers rapidly. Finally, we suggest on further study as follows: 1. The key points of operating strategies. 2. Competitions advantages of a company. 3. Establishing the credit risk systems. 4. Operating centralization could improve operating efficiency. 5. Acquiring synergy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23

銀行企業金融的經營策略與營運模式—以 TF 銀行為例

柯又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 80 年代因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造成金融業的激烈競爭,銀行為求生存,忽略風險控管,導致逾放比過高,部份體質弱的銀行面臨倒閉危機,政府為防止金融危機,催生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實施及鼓勵金融業合併,目前有14家金控公司,未來希望透過整併達到理想家數為7家,而整併的效益莫過於成本下降、增加通路、整合行銷及跨售的績效。另2005年國內爆發雙卡(信用卡及現金卡)危機,以消金為主的金融業(如台新銀行、中信銀行及萬泰銀行) 損失慘重,各銀行因而轉向穩健經營的企業金融業務,然而企業戶的籌資方式及理財規劃近年來已有相當大的變化,銀行業為順應時代潮流及提高競爭力,其不運用金控資源進行整合行銷,及組織改革。 本研究採個案探討法,針對 F金控旗下TF銀行企業金融業務之內、外環境透過SWOT分析、五力分析及行銷組合提出建議如下 : 一、 建置完整創新的金融商品與服務平台,以吸引更多客戶群。 二、 主力產品強攻,並思考與外商做商品項目之策略聯盟。。 三、 整合金控資源,針對不同的產品,訂定適合的價格,避免價格戰,以帶來 更多跨售商機,提供total solution。 四、 積極補足具有國際經驗的人才,並增設海外分行。 五、 增加產品線及競爭力,對外延攬新的經營團隊,進行組織改革,建立公平 的職位評價制度。 六、 清楚建立合作及分潤制度,避免因版塊區分造成客戶的不方便,而造成服 務品質下降;針對金融市場外匯交易的議價須有協調管道,避免造成客戶 將資金調度或金流移轉其他金融業辦理。 七、 加強風險控管機制,落實風險成本的觀念;行銷端與審查端的雙向溝通, 會讓內部稽核更有效率。 八、 組織需促進業務部門與產品部門的合作;利用建置資料庫的方式,改善績 效考核的公平性,激勵前端行銷人員,也有利於即時業務的檢討與策略調 整。 九、 加強企金RM的訓練,定期的產業訓練、重點式規劃訓練以及針對金融產 品的專業知識加強訓練。 十、 適時補充ARM人力,協助RM徵信及資料蒐集等文書工作,專業分工,以 提升組織績效。實施客戶分級制之銀行未來應以擴增規模為要務,如增設 據點無法突破,應考慮同業合併以擴大營業規模。
24

金融控股公司之母公司財務資訊對子公司之信用評等之影響─以美國壽險公司為例

郭俊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促使金融業的效率化與整合,我國監理機關於2001年頒布金融控股公司法,讓國內大型企業或金融集團得以藉此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以整合旗下的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由於納入金融控股公司後,母公司之財務資源及經營策略可能影響到其保險子公司,致使保險子公司的信評發生變化,故本文針對金融控股公司之母公司財務資訊對子公司信用評等之影響進行探討。 / 本文以西元2001年到2005年接受Best信用評等之美國壽險公司及其金融控股公司為樣本,透過各項母公司之財務比率,檢視其對壽險子公司之信用評等是否有所影響。本文使用順序羅吉斯迴歸模型,並從橫斷面效果與財務比率變化角度進行分析。實證結果顯示子公司的資本化對其本身之信用評等有顯著正向影響,在流動性、公司規模的部分有顯著正向影響。另母公司的資本化、流動性、獲利性及公司規模則對其子公司之信用評等有顯著正向影響,而資產風險則是顯著負向影響。顯示壽險公司納入金融控股公司後,母公司之財務資訊對於子公司之信用評等確實有顯著影響力。
25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競爭優勢研究--以新光金控公司為例

高宇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於民國90年7月間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有鑑於此,已有多家商業銀行申請轉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在金融控股經營模式下,運用共同行銷方式跨業銷售保險商品,以滿足顧客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之金融保險需求,惟銀行、保險之產業環境、企業文化、薪資結構、及對企業忠誠度差異頗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以金融控股公司運用行銷的交互關係所產生的綜效synergy)效果,冀望能提供業者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取得競爭優勢。 本研究係依MICHAELE. PORTER 於「競爭優勢」一書中所提之「價值鏈」模型,藉由經營單位間之交互關係,可減低差異化成本,或彌補較高的差異化成本。金控公司價值鏈之關鍵活動主要體現在基本設施、技術和行銷三個層面,而透過其價值鏈關鍵活動發掘金控公司的競爭優勢集中于差異化、成本降低和目標集聚。對新光金控公司的問卷調查也集中于基本設施、技術和行銷三個層面。結合問卷調查結果及相關理論,本研究還得出個案公司之競爭優勢主要體現于金融產品創新、業務綜效充分發揮、經營成本降低和經營風險有效控制四個層面。 個案公司競爭優勢之關鍵決定因素主要來源於經營理念與經營策略的轉變、傳統組織結構和流程的變革、適應新產業的高級人才、對資源進行整合的軟件平臺和良好的經營風險管控能力。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業者欲達成金控公司業務之綜效,必須衡酌外在環境與本身的核心競爭能力,並據以擬定業務整合、資訊整合及市場區隔的策略,以形成競爭對手短期內無法達成的競爭優勢。 / Our country passed “Law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in July, 2001. Therefore, several commercial banks have applied for chang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Under the business model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cross-selling is adopted to meet customers’ demand of one stop shopping in financial insurance. As there are th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banking and insurance in business environment, business cultures, salary structure and employee loyalty,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synergy resulted from various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marketing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Moreover,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to w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romthe fierce financial competi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model of “Value Chain” from the book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ritten by Michael E. Porter. Therefore, a questionnaire is design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marketing. The interviewers are the holding company.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view include: (1)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infrastructure (2)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technology (3) possible sharing resources in marketing and (4) business synergy of Bancassurance. The report suggests that to win synergy in bacassuranc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should first examin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ts own core competency and then to form strategies of business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nd market segmentation.
26

異業合併程度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 A study of the impa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沈怡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多數的金控公司,皆期望透過結合銀行、證券和保險的力量創造綜效,藉由跨業銷售的方式獲得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然而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是否真的可以發揮金融機構跨業合併的效益?本研究期望藉由績效衡量之觀念,針對2004年至2008年國內14家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多角化的效率評估,以營業費用及固定資產淨額作為投入項變數,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為產出項變數,採用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探討異業合併程度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
27

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影響-三階段資料包絡法之應用

楊純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銀行及保險公司之經營是以吸收客戶存款或保戶所繳保費,並將資金運用於授信或投資,來賺取利息收入及資本利得,以便支付存款利息、保險理賠及營業費用,若發生問題時,勢必將產生擠兌、退保等現象,對國家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故公司治理機制對金融業甚為重要,有深入探討公司治理機制對其經營績效影響之必要。因此,本文以2004年至2008年上市之14家金融控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採用三階段DEA法中CCR模型與BCC模型,建立實證模型後,蒐集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投入與產出資料,應用DEA模型,求算各DMU之技術效率值與總合投入差額,同時利用隨機邊界分析法調整各投入項,再以DEA之實證結果,加以分析解釋各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效率。。本研究實證結果如下: 一、由第一階段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資源之浪費。 二、再由第二階段SFA迴歸估計結果顯示,自然人持股比率、外部董事比率,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正向相關;公司內部人持股比率、自然人董事比率、董監事持股質押比率、會計師、董事長、總經理、財務主管及內部稽核異動人次、景氣情況,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呈現負向相關;全體董事人數則與公司之經營績效無顯著相關;而以票券為主體之國票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好,而以證券為主體之元大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最差;此外,投入差額變異幾乎完全來自於管理無效率之影響,受統計干擾項影響極小。 三、最後,再由第三階段調整後之DEA效率評估結果顯示,與第一階段相同之處在於,各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均有顯著差異,且各項效率值仍有改善空間;若未將規模效率納入考量,純技術效率值將被低估,且規模無效率之主要原因為多數金融控股公司產能未充分發揮。其相異之處在於,調整後必須增加更多之投入;第三階段有較少金融控股公司之純技術效率存在改善空間,而有較多金融控股公司之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存在改善空間;無效率主要原因為生產規模之不適當,而非資源浪費。
28

金融控股公司法下子公司收購機制及個案之研究 / Study on mechanism and cases regard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 of subsidiaries of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楊之婕, Yang, Jhih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於2001年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以下簡稱金控法)以來,迄今已逾十年,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金控)之家數已達16家,其中所整合的金融機構型態包含銀行、證券、保險、投信等相關事業等,多達9 0家以上,子公司之總數量高達100家,顯見金控為增加其股東及公司利益、擴展事業體等目的,而對於併購活動日益頻繁。 依據金控發動併購時是否已取得目標金融機構的同意,可區分為合意收購或非合意收購之屬性,然金控是否均適合兩種屬性?本文藉由金控收購的相關法制深入研究本議題。金控收購子公司之法制歷經三次重大修訂,爰將歷次更迭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論述,配合實務上真實發生之個案進行研析,論究金控收購子公司之成敗因素,亦即,本文藉由法制演繹、文獻整合、案例分析之研究方法,探究我國金控法收購子公司之法制,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29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資本適足率探討

吳啟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在全球競爭態勢下,國際間金融集團的演進及整合趨勢已蔚為風潮。我國亦在二00一年六月廿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使金融集團的形成有了法源,跨業經營的模式也成為台灣金融集團的普遍現象。 而隨著金融改革的開放、國際化的潮流,跨業經營使得金融集團的營運多樣化,伴隨而來的,是所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金融集團的風險管理將是我國在陸續開放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所必須謹慎面對的問題。而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即金融集團資本適足性的監理問題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明定,金融控股公司之集團自有資本適足率應達百分之一百,然觀其辦法,卻僅以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求得該資本適足率,似乎很難站得住腳,然而,美、日對金融控股公司並無集團自有適足標準之相關規定,似乎隱含著,既然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之資本適足都符合規定時,整個集團的風險狀況應該是安全的,就無關乎金控的資本適足了。本研究將透過各國金融控股公司相關規定的比較以及我國訂定資本適足率的法源依據來探討這樣的一個迷思。
30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子金融機構與一般金融機構 / The “First Filers Effect”: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張文政, Chang,W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趨勢,政府放寬民營銀行新設,因此國內的金融機構數量也快速增加,使得銀行業的經營環境邁向近乎完全競爭市場,直接壓縮到銀行界的生存空間與利潤,因此銀行業務趨向多元化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經營風險的提高。之後遇到國內傳統產業與房地產的長期不景氣,更讓銀行所擁有的資產品質不斷惡化,另外我國已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國際性的金融集團也可以正式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各金融機構莫不極力拓展業務,使得銀行、保險與證券業間的區隔日漸模糊。有鑑於美國、日本先後引進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從事金融改革,我國為增進金融市場之國際競爭力,故在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推動下,於 2000年11月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2001年6月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予與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同業合併與跨業經營的法源依據。陸續有多家銀行、保險與證券業者申請設立,目前已經有14家獲准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這14家因應政府政策而紛紛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否真的在績效表現上有達到他們成立前所期望的表現,同時在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是否有達到較佳的程度?這些問題不但是檢驗這14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至今的績效表現,同時也檢驗當時政府在決策判斷與執行的正確性。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希望藉由這14家金融控股公司從2001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在經營績效、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數據來驗證,期望達到下列的研究目的: 一、 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採用金融控股公司架構前後對績效表現的影響 二、 檢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之效益 三、 探討金融機構資產大小在金控架構下是否會影響的績效表現 本研究發現實施金控法前銀行的表現優於金控法實施後的表現,可能原因是金控法實施後銀行為健全體質而大量打消呆帳,進一步影響到銀行獲利率,但若與同時期未加入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機構加以比較,則可以發現金控公司架構的確會給予加入之金融機構帶來助益,但對不同金融機構有不同的影響,金控法實施後對金控公司銀行的助益是最大,使其有多項衡量指標表現優於非金控公司銀行,就證券業與保險業而言,所帶來的助益較不若銀行的明顯,其原因可能與大部分金控公司以銀行為主體以及客戶對證券業與保險業的信任不若銀行業高,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才會有所顯著。 而有關銀行資產對金融機構績效表現上的影響,則發現資產不同並不會影響到銀行在經營績效、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 因此,金控法實施至今已經四年,反省政府當初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決定,除了給予當時政府官員肯定,還可以得到該項決策是對台灣金融界的確是有所幫助的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