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 |
デモクラシーの哲学的基礎づけについて福家, 佑亮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470号 / 論文博第661号 / 新制||文||71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水谷 雅彦, 教授 大河内 泰樹, 准教授 児玉 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462 |
グリム兄弟とその学問的後継者たちに関する研究横道, 誠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472号 / 論文博第663号 / 新制||文||72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川島 隆, 教授 松村 朋彦, 教授 菅 利恵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463 |
新北市高中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從學校與家庭學習歷程分析 / Political socailiz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nalyzing learning processes from schools and families呂仁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以新北市公立高中生為研究樣本,探討政治社會化機構中「家庭背景」、「學校機制」與學生的「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等政治態度之關聯性。
本論文以集群抽樣,選取國立板橋高中、新北市立金山高中、新北市立樹林高中、新北市立清水高中等學校高一至高三學生為樣本,抽樣學生合計940人。調查方式採用問卷調查法,分別區分為「教師影響力」、「師生互動」、「學校效能感」、「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政黨認同」、「個人基本資料」等封閉式問題。經由抽樣學生填答完成後,分別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t檢定、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係數、多元廻歸分析、信度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本研究有下列幾點重要的發現:
一、社會組學生的民主價值觀高於自然組學生。
二、省籍為「本省閩南人」的民主價值觀高於其它省籍。
三、師生互動與教師影響力與學生的民主價值觀呈現正相關。
四、師生互動、教師影響力與學校效能感,都與政治信任感呈現正相關。
五、民主價值觀與政治信任感為呈現顯著負相關。
關鍵字:高中生、學習歷程、政治社會化、政治態度、政黨認同、民主價值觀、政治信任感、師生互動、教師影響力、學校效能感。
|
464 |
中美強權政治下的生存之道:緬甸外交政策的變與常 / Navigating China-U.S. Nexus: (Dis) continuity of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1988-2013)林冬美, Kaewsaengsai, Siriyakor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eing sanctioned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llies, Myanmar has long been isolate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become deeply dependent on China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Until recently, the country embarked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and expressed its desire to engage with other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positively responded to the opening gesture, consequently the rapproche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as commenced. As the competition for influ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n Southeast Asia has long been existed, the shift in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might represent the new challenge in this tug-of-war.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ty or rupture in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trend and to re-assess the influenc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ed in Myanmar. The collected data is analysed qualitatively.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despite the re-engagement in Myanmar-U.S. relations, Myanmar-China relations remain cordial and the status of China-U.S. influence in Southeast Asia is not challenged.
|
465 |
民進黨對中共一中框架的策略(2012-2015) / The strategy of DPP to One China frame (2012-2015)邱宇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2年1月14日,台灣總統大選結束,敗選的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在發表敗選感言時說,「這一次,我們已經接近山頂,我們還差一哩路。」一樣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政治權力結構重組,接任的習近平的對台政策明確從九二共識轉向一中框架。究竟蔡英文的這最後一哩路與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有多少關連,民進黨要再取得執政權應該如何調整其中國政策,本文從中共形成一中框架對台政策的形成背景與意涵,對照民進黨各派系的中國政策,並分析歷次台灣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論述主張與選舉結果的關連性,來探討強調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的民進黨,在國際局勢、兩岸因素、內部意見的整體環境下,如何突破中共所設下一中框架的兩岸關係:發現民進黨雖然有各種強硬手段與柔性手段來突破一中框架,但比較具體可行者僅外交手段及交流手段,因而提出五個穩健做法:一、進行心態調整,突破一中不等於要建立臺灣共和國。二、強化維持現狀的論述。三、營造正面和平安全環境,兩岸與外交並重。四、建立兩岸交流平台,維持台海的穩定。五、全球化視野下建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希望民進黨在主動宣示不追求法理台獨,並積極與中共展開交流的情況下,能增加民、共政治互信,共同維持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
|
466 |
中共與俄羅斯對上海合作組織政策研究──結構現實主義與地緣政治理論的辨析 / China and Russia's Policy Research of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王宣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上海合作組織前身是從中、蘇邊界談判開始,逐漸轉為定期會晤機制的「上海五國」,於2001年是由中共、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以及吉爾吉斯等六國組成,是中亞地區新興的多邊機制之一,成立之初以打擊「三股勢力」作為組織的重點項目,並規劃逐步將合作擴散到其他領域之上。中共、俄羅斯作為上海合作組織成立以及運作的重要推手,兩國的上海合作組織政策受到各自的利益考量,並深深影響了上海合作組織各方面的發展。
本研究以「結構現實主義」以及「地緣政治理論」作為出發點,從分析中、俄兩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探討兩國在上海合作組織各領域合作中的利益以及扮演的角色,了解兩國在該領域中的政策,並對本研究欲回答的問題,論證中、俄在中亞的國家利益與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政策偏好,是否為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出明確解釋。以此,本研究內容主要分成幾個部分,首先了解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背景,其次將重點放在中、俄在地緣政治、能源安全以及經貿合作的利益,與對上海合作組織的相關政策發展,最後將研究結果加以整理,回答本研究的問題意識。
|
467 |
政黨提名之挑戰者競選策略之研究 :以2014年台北市議員第六選區為例 / The Campaign Strategies of Party-nominated Challengers: a Case Study of 2014 Taipei City Councilor sixth constituency election顏辰州, Yen, Chen Ch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選舉研究中,當前文獻多數指向挑戰者在競選過程中的不利之處,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思考「具政黨提名資格的挑戰者該如何選舉」的問題,並以選前、選後的深度訪談,以及為期一個半月的觀察,了解2014年台北市議員選舉,第六選區的市議員挑戰者的競選過程與結果。
在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SNTV)的制度因素與選區環境之下,本文透過政治經驗和開拓繼承兩個變數提出挑戰者競選的分析架構,也就是挑戰者是否有繼承選票,以及挑戰者是否有不同的政治經驗可以運用在選舉中,是影響挑戰者競選成敗的重要因素。
由本文四個比較研究的案當中可以發現,挑戰者如果具有明顯的政治繼承特性,對其競選組織的運作,選民的動員等,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當挑戰者擁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經驗時,在競選過程中的組織資源、策略靈活度、曝光度、競選熟練度,也都有所助益,間接導致競選的勝負關鍵。同樣地,雖然不同政黨的候選人在選戰策略的制訂上有所不同,但是此兩種特性同樣也讓挑戰者更有效率地處理來自單記不可讓渡投票制之下的黨內競爭問題。
另外,在此選制特性下,導致黨內高度競爭,國民黨長期以劃分責任里、民進黨以聯合競選、配票的兩種競選模式,意在減少同黨候選人間的衝突,因此本文亦聚焦挑戰者在不同的政黨角色下,如何因應政黨的競選模式,和同黨連任者、挑戰者之間的競合,如何影響選舉結果。
研究發現,面對不同的競選模式,由於國民黨責任里模式直接牽涉到地方里長是否支持、以及應對同黨連任者的進攻,國民黨挑戰者較民進黨挑戰者須花更多心力,固守責任里;而民進黨的配票策略,有賴於資深、現任議員的態度,黨部也必須適時介入協調,以降低配票或聯合競選破局的可能性。
|
468 |
台灣1980年代政治反對運動與勞工運動:以勞支會為中心(1982-1989) / Political Opposition and Labor Movement in Taiwan in the 1980s: A Study of the Taiwan Labor Legal Support Association during 1982-1989賴建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1984年至1989年間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稱為勞支會)為中心,考察勞支會的創立、改組與政治反對運動和勞工運動的互動關係。由於戰後台灣長期處於強人威權體制之下,使得工會組織「資源匱乏」,勞工運動由勞工自發性地開展較為困難。本文依循著勞支會組織變化的情形,觀察1980年代黨外運動、勞支會與勞工運動間不同的互動轉折。1984年勞支會創立的重要性在於,它是黨外路線鬥爭下的產物,一方面勞支會連結了黨外新生代對於群眾運動的初步想像,另一方面則提供當時黨外所能提供的資源(法律諮詢、協助者),一定的程度上協助了勞工運動的開展。到了1988年初之交,在野政治勢力的變化與年終獎金風潮的爆發,使得勞支會內在改變的因子得以萌發,再度轉向為籌組工會、協助工會發展、勞工教育與行動策略建議的組織者。在此之前,勞支會儘管有從純法律服務轉變為協助者的發展,但真正促使勞支會進一步轉變的催動力,並非來自於在野政治勢力,而是源自於勞工集體行動。整體來看,勞支會的創立與改組所具有的意涵,在當時都是相當特殊的變化,假若沒有勞支會成立於先,1987年後勞工運動可能又是另一種狀態。
|
469 |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Forma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潘心儀, Pan, 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出相當豐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即是聚焦於討論何種題型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目前國內測量政治知識的問卷題型較為常見的為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在這兩類題型的討論上,前者被認為會低估受訪者政治知識程度,後者的測量結果則被質疑提供猜題空間導致高估了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然而目前國內外卻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來證明這兩個題型的適用性。
本文採用具有實驗設計性質的二手資料,利用前後測的方式讓受測者填答相同題目不同題型的問卷,藉此檢視各種知識程度的受測者在面對不同題型時是否會產生回應模式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開放題會使得較高政治知識程度的受訪者被低估,選擇題反而能準確測量出此類受訪者的知識程度。為了進一步證實受訪者在偏難的題目上所增加的猜題比例並非是來自於盲猜,本文採用多項機率單元模型來檢視受訪者於於選擇題選擇各個答項的機率。研究發現,儘管選擇題無法避免受訪者猜題,但受訪者並非是盲猜,反而會根據其具有的知識依據來答題,故政治知識程度高的受訪者能採用猜題方式答對題目,政治知識低的受訪者無法利用猜題方式猜中答案。整體而言,選擇題比起開放題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 Political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and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on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study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questions and options presented, and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variety of question forma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which question format is better for measuring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public.
The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items are both common formats for measuring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aiwan. The open-ended question is always considered to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while the multiple-choice format is thought of overestimating the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for providing the respondents with opportunity to guess. However, a strong evidence to decide the most suitable forma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uses the secondary data which is collected by a pretest-posttest questionnaire to examine whether guessing behavior will emerge or not when the respondents facing the same question with different format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open-ended questions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knowledge levels who has higher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originally, but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can estimate the levels more accurately. To further confirm that the higher guess proportions in the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are not resulted from the blind guessing,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obabilities of options selected by Multinomial Probit Model.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ough the respondents may have guess more i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however, they ten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instead of blind guessing. Therefore, the respon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 guess correctly, while those who have low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not. In summary,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are more suitable to measure people’s political knowledge.
|
470 |
由立法系統的運作探討我國中央政府預算案之立法過程謝檔明, XIE, DA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立法系統(legislative system)為理論架構,探討我國中央政府預算案
之立法過程。本研究源於「系統」(system)的概念,推衍至「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 、「政治系統」(political system)及「立法系統」等相關概念。系統是
一個相對的概念,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種次級系統 (subsystem),政治系統最
簡單的模型即是將各種輸入(inputs)經由政治體系的運作轉化為輸出(outputs) ;
立法系統又為政治系統之次級系統,其內涵係以立法機關為中心,結合其周圍相關
的黨政關係、利益團體、行政官員、行政機構、專家團體與選舉人團等因素,以共
同構成立法系統,本研究係將中央政府預算案視為一輸出項,而把上述立法系統中
具有影響力的各種因素視為輸入項。
|
Page generated in 0.029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