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8
  • 117
  • 1
  • Tagged with
  • 118
  • 118
  • 50
  • 41
  • 36
  • 36
  • 31
  • 27
  • 26
  • 26
  • 25
  • 25
  • 25
  • 24
  • 2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報紙報導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形象變化研究-以2000年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

張嘉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黨與民進黨近期的政黨形象及其變化,以2000年及2004年兩次總統選舉期間為研究範圍,觀察聯合報、中國時報及自由時報三家報紙報導中所呈現的國民黨與民進黨形象。另外,本文同時也分析選舉前的媒體民調資料,藉以了解選民對政黨形象的認知。
12

馬來西亞人民聯盟崛起之研究 / The Rise of the Malaysian People Alliance Research

張可盈, Chong, Ker 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背負著馬來西亞改朝換代希望的反對政黨聯盟——人民聯盟於2008年首次共同參與選舉,便一舉贏得在國會過半的議席,並奪得五個州屬的執政權;緊接著在2013年的全國大選,更是獲得超過全國過半的得票數。這不禁讓人好奇:三個政黨性質和人員組成不同的反對政黨,何以能夠一連的突擊歷史悠久的國民陣線? 為了解決這個疑惑,本文欲檢視聯盟內政黨、菁英以及選民三者之間的互動,並對三者進行探討分析,試圖了解聯盟內政黨菁英之間以及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以便能找出近年來反對政黨聯盟在馬國的政治和社會等各層面的影響因素。 在經過深度訪談分析以及一些量化資料的佐證後,本文發現:聯盟是否能夠長久發展,三者之間的緊密互動均起著關鍵性的影響。在進行分析的同時,本文將三者分別以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進行剖析:在橫貫面上以聯盟內菁英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縱觀面上則以聯盟內政黨與選民之間的互動作為問題思考。最後,透過訪談資料整理,本文歸納出三者在橫貫面和縱觀面的面向上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在橫貫面以種族與宗教因素、聯盟內部的選區協調以及公正黨安華在聯盟內的角色作為分析的主要因素;而在縱觀面上以淨選盟社會運動的崛起以及網際網路的串聯為主要的研究因素,希望藉由此項研究分析能夠更為釐清反對政黨聯盟從90年代開始至今的發展過程,讓讀者更為了解馬國反對政黨聯盟的歷史與發展。最後,本文以選民態度與行為轉變分析馬國未來的政黨政治。
13

臺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

廖益興, Liao, Yi 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四年四月二十五日,葡萄牙推翻統治近五十年的軍事獨裁政權,三個月後,希臘的軍事獨裁政權遭受到同樣被推翻的命運,隨後佛朗哥獨裁統治近三十六年的西班牙亦被波及。因此,這股起自七0年代中期南歐軍事獨裁國家的民主化浪潮,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這股民主化浪潮橫過大西洋,在八0年代湧進拉丁美洲的權威統治國家,並跨越太平洋而波及東亞的非民主國家,並在九0年代衝破東歐的共黨鐵幕,最後直搗共黨國家的老大哥─蘇聯。這股民主化浪潮在十餘年間橫掃過近三十個國家,而台灣為其中之一。 台灣地區威權體制在內外環境變槍所衍生的壓力下,終於在八0年代初期出現鬆動的跡象,無法再對政治反對力量的組織化行動,探取強力的壓制措施。因此,國民黨政權對反對人士在一九八四年成立的「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雖在成立初期聲稱將依法予以取締,但隨後卻與之進行溝通協商,並且政治反對人士更進一步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正式宣布成立新黨─民主進步黨,以至一九八七年的解嚴,開始了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轉化。 雖然社會科學界有關促使台灣地區威權體制進行轉化的因素之研究,自解嚴後的進五、六年以來便開始大量出現,因此對台灣地區威權體制之特質有深一步的認識。但大多數的研究通常僅就威權體制的某單一面向進行分析與論述,因而往往割裂威權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與轉化過程之整體性,以致無法對威權體制及其轉化過程所呈現出的社會整體現象加以掌握和解釋。因此,本文擬就歷史─結構的觀點,採取國家中心理論的研究途徑,審視國民黨掌握之國家機關其自主的取得,以及國民黨政權在理事的動態過程中,因應內外政經結構變遷所產生之需要,採取符合其威權統治之全力系統特質的合理化措施,所形成的威權體制之功能聯結關係,並以此一權威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來說明和解釋台灣社會的整體現象。 據此,本論文的第一章緒論,針對相關的研究途徑及文獻加以分析探討,從而建立本文的研究分析架構,而在第二、三、四、五章,分別探討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演進,恩庇侍從關係利益中介機制的本質,物質基礎以及其運作,獨占性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之二分化市場結構、二元化產業政策核對美日依賴的三角循環結構,以及在國家統合主義公會支配結構下之工會組織、勞工運動的興起與消退。再第六章結論中,說明權威體制的功能聯結關係,以及因此一功能聯結關係所衍生出來的社會諸多弊端之現象,並依據台灣的政經現實環境條件,企圖指出台灣再權威體制轉化時期隻政經體制蟲見的可能方向與十件的順序步驟,希望藉此能對台灣未來的政經發展,多提供一個思考的可能方向,而有助於台灣地區合理政經體制的建立。
14

75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報紙之內容分析

張慧玲, ZHA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七十五年底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被喻為在民主轉捩點上的選舉。在選前,執 政黨一再揭示其因應社會變遷而力求革新的決心;另一方面,黨外人士首度以「民主 進步黨」的名義投入選戰。國內媒介面臨此等空前的政治變局,究竟展現何等報導風 貌?這是筆者極感關切的。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競選期間(15日)的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立 晚報為觀察對象,目的在探索媒介在競選階段為大眾設定那些議題及告知那些訊息, 以作為品評媒介表現與了解媒介政治傳播功能的基礎。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在新聞類型上,選舉新聞以一般報導、文字特寫與圖片方式出現居多。 2.與候選人相關的新聞佔七成以上。就資格而言,各報較偏重增額立委的報導;就 黨派而言,中央日報集中報導執政黨候選人,三家民報則較平衡,以國民黨與民進黨 為主角的新聞約佔45%;就形象而言,以經歷與血緣派系出現頻數較多。 3.在新聞主題上,以候選人策略與競選過程報導最多,其次是選民消息,再次是選 舉規範或候選人政見新聞。其中政見報導則以政治行動類居多,自立晚報對政治價值 制度類之報導亦不少。 4.在評論對象上,三家日報較偏重候選人針砭;自立晚報則兼期許選民與候選人。 中央日報的評論價值鮮明,以負向居多;中國時報中立負向各半;聯合報與自立晚報 較持中性報導。 5.候選人的曝光度與各報的選情預測呈正相關,亦即報紙預測較可能當選的候選人 見報率較高,而實際當選的可能性亦較高。各報對候選人多持中性評價(以台北市為 例)。
15

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

彭基原, PENG, J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民主政治已是台灣不能不繼續往前邁進的發展道路,而國民黨政府播 遷來台迄今四十個年頭,在政治上可以說把 中山先生的訓政憲政理念共治於一爐。 中山先生說,地方自治乃國之礎石,而地方政治的現代化,更是為台灣及未來統一 的中國,預先留下一個的「典範」。本論文「高雄縣地方派系結構及其影響」,共一 冊,全文分七章,共約七萬字。 二、研究方法:地方派系在高雄縣而言,可以說以「人」作為依附的主體,而現今活 躍於高雄縣政經舞台之政治人物,又諱言論及派系種種,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獻研 究、歷史比較及訪問調查為主;頗為重要的是,本論文在若干概念上借引目前國內現 有對地方派系之研究結果,可以說之學術的一種整合。 三、研究內容:本論文的主題及結構如下: 第一部分:緒論(研究動機、目的、方法) 第二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形成的背景分析。 第三部分:執政黨在地方派系中所扮演的功能與角色。 第四部分:白、紅、黑三個地方派系之結構主體及動員方式;亦即探討農會、水利會 及家庭政治的結構。 第五部分:高雄縣地方派系對地方政治運作及地方建設的影響。 第六部分:結論與建議。 四、研究結果:地方派系在已在研究及本論文的探討可以發現:隨著教育程度、經濟 發展、都市化、工業化等現代化的洗禮後,派系對地方政治的影響力呈現反比的結果 ,也就是現代化程度愈高,派系也就愈見勢微。但高雄縣地方派系的對抗有逐漸轉變 成為政黨對抗的發展,而且極為顯著。 總結來說:地方派系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我們可以期待的是,以私利為導向 的地方派系終將為民主潮流所淹沒。
16

政黨內部派系政治競爭之研究-以日本為例

蘇清貴, SU, GING-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派系」在政治領域內,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政治現象了,可能自人類有政治活 動之始,便有了派系的存在?但是「派系」卻不像「政黨」或「壓力團體」一樣地被 研究政治現象者所重視,而成為研究的主題;一般人對派系也存有不好的印像,總認 為「派系」會導致分裂和政治的腐敗,而對其產生拒斥的心理。這可能是因為「派系 」通常沒有一個正式而明顯的組織,且多半於政治領域中隱慝的所在活動,令人難以 捉摸之故。 但是日本自民黨內的派閥(即派系)卻與上述情況相反,它們不但有公開而正式的組 織,亦公然活躍於日本的政治舞台上,為攖取政權而奮鬥,儼然其他國家中的政黨, 是日本政治體中活動的主題。本文試圖以「派系組織類型」和「結構功能分析」的方 法,來歸類、探討日本派閥的特質,並期能對「派系」在政治領域內所扮演角色功能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肯定。 本文計分六章,凡十六節,共約五萬言。第一章緒論為政黨,派系和政治競爭等三個 主要概念之界定和概略的分析。第二章則略述日本自由民主黨和其內部派閥的歷史淵 源,及該黨的組織結構,以明瞭日本派閥的傳承及其依存與競爭的環境範圍。第三、 四章則探討派系產生的原因及派系的組織類型分析,歸類日本的派閥並說明其組織的 特性與活動方式,及自民黨內產生派閥的原因。第五章及第六章則說明各類型派系及 日本派閥,政治競爭的情形與角色的正負功能,最後以派系在政治領域中的角色定位 ,與自民黨內派閥在日本政治體系中多黨角色的性質,和現行政治體制下日本派閥政 治的本質難以改變以為本文的結論。
17

中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之研究

易正義, YI, ZHE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除前言、結論外共分文章 第一章 容共時期的糾紛。論述中國國民黨自民國十四年「西山會議」至民國十六年 清黨之黨內糾紛,和寧漢分裂的經過並分析蔣中正下野的原因。 第二章 黨務紛擾的持續。論述中央特別委員會之成立與結束,及其法理問題,兼論 此一時期乘虛而起之新桂系。 第三章 全國統一後的政局。討論蔣中正復職與完成北伐的經過,和國民政府為達成 實質統一而作的努力,並探討在此背景之下的國民革命軍各軍事領袖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 三全大會的籌備與召開。主要分成兩部分,其一論述大會籌備之經過與代表 的產生;其二記述三全大會各次會議之議事過程。 第五章 三全大會之決議及其分析。將三全大會之決議案分成黨務、軍事、政治、外 交、財經建設與教育等方面分析其內容。 第六章 三全大會的成就與挫折。依照前章之分類,分述決議案執行情形及其所遭遇 之挫折。
18

發展中國家政黨功能之研究--菲律賓個例之研究

周柏雅, ZHOU, BO-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約七萬字,分成五個章節。 首先分析政治反對之概念,分別就其意義、研究、本性、功能、條件、型式及困境加 以探討。其次,簡要的陳述菲律賓政治運作的歷史經驗,分成高壓剝削下的抗議運動 、一黨獨霸下的脆弱反對、兩黨爭逐下的寡頭民主三小節。然後根據前述的概念與歷 史經驗,進一步探討自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六年,菲律賓政治反對之運作發展,區分為 七小節如下: 1.一九七八年臨時國民議會議員選舉。 2.一九八0年地方選舉後皂反對運動。 3.一九八一年的修憲複決與總統選舉。 4.一九八二年反對黨的組織及其目標。 5.一九八三年艾奎諾現象政治符號化。 6.一九八四年正式國民議會議員選舉。 7.一九八六年提早選舉與馬可仕垮台。
19

政黨、派系與選舉關係之研究:台中市市長、市議員及立委選舉之分析(2001-2002年)

林政緯, Lin ,Zh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政治發展歷程中,地方派系長期扮演著一個特殊的角色,因此派系政治成為學者所關注的焦點。在探究影響選舉結果的實証研究中,「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是經常被提出討論。的確,在台灣地區的民主化過程下,諸多選舉結果是深受這兩個變數所影響,然而都市化的進展程度是否會干擾「政黨」與「派系」對選情的變化,是值得觀察研究的問題。由於台灣各縣市均有各自的特性,地方政治的研究乃因縣市區域的不同而有異動,無法以同一標準看待全部區域,所以相關研究宜採用以縣市為單位,進行個案研究。 本論文是以台灣中部地區都市化最深的台中市為個案研究,企圖探究在2000年政黨輪替前後,政黨與派系兩項變數對選舉投票率之間的因果關係,並藉此對台中市支持國民黨的張、賴兩派與擁護民進黨的何派作一系統性論述,使地方政治研究更臻完整。另外,從派系的發展歷程中觀察,主要的支持來源在都市人口擴張與政治民主提昇下,已由初級關係為主的社會人際網絡,改成以經濟利益來維持對內團結與對外擴張的都會型派系結構。 根據文獻分析與訪談結果發現,台中市地方派系對選舉的影響力,已隨著民主化與都市化的浪潮而逐步下滑;尤其經濟衰退更是致命之擊,派系對選舉影響的比重,已從昔日的多數決定性轉變成為少數關鍵性。 經過實証結果的分析,本研究亦發現台中市不論在政黨輪替前後,基層選舉候選人得票率與政黨和派系的關係,呈現正向相關,換言之,候選人具有派系色彩或政黨背景者,得票率越高;另外,根據比較所得,政黨對候選人之得票率的影響程度皆大於派系的影響程度;但是政黨與派系對候選人得票率之影響力,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台灣地方政治的研究,將可援用本個案分析架構,藉由模型假設的套用,累積並修正可應用的事實發現與研究假設,如此更將建構台灣地區之政黨、派系與選舉三者互動影響的實証理論。 【關鍵詞】:台中市、政黨、地方派系、選舉
20

我國選民投票行為模型之檢視與重構:以三次總統選舉為例

黃信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幾乎年年舉辦的大小型選舉活動,不只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更成為了一個在台灣政治學研究領域中逐漸重要的議題。 在選舉與投票行為研究中,學者關注的焦點有兩個大方向,一是對於選舉投票行為的描述與解釋,另一是對於投票結果的預測。前者關注的焦點是對於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建構,而後者則是關係到選民投票行為理論的經驗實證問題,因為選舉投票行為的研究吸引人之處,即在於隨著選舉結果的揭曉,理論與模型的效力馬上可以獲得校驗,無須爭論贅言。選舉投票行為理論與選舉預測兩者可說是互為因果的,一方面理論提供了預測的基礎與方向,而預測模型則提供理論修正的數據依據。 本論文係以台灣1996年以來的三次總統大選作為研究的主題,在論文的研究中,嘗試的是就結構的、心理的及理性的三個類屬,對於選民投票選擇影響的因果動力關係(causal mechanism)檢視,初步發現結構類屬的自變項是屬於長期的影響因素,最早影響選民投票,在心理的及理性的因素沒有存在(或不被凸顯)下才會具有決定性顯著作用。理性的與心理的則是選舉中較明顯關鍵可測的影響最終投票選擇的因素,然而,心理的與理性的二者間的互為因果關係(reciprocal causation),仍需要進一步再釐清。 此外,在研究中發現論文的假設獲得一定程度的資料結果支持,同時確定政黨、候選人、選民自身背景仍是台灣總統大選的主要影響關鍵因素。從研究結果可以清楚觀察到,1996年可說是「候選人決定型選舉」,選民對於候選人的評價幾乎就決定了結果;2004年可說是「政黨決定型」選舉,在藍綠對決氛圍下,單憑政黨相關評價幾可斷論結果;而2000年則可說是從候選人到政黨的「過渡型選舉」,藍綠政黨評價決定投扁呂與否,而對李登輝評價觀感則決定了是否支持連戰或宋楚瑜。而媒體的角色,則可以從選民對於政治興趣高(媒體政治新聞關心時間)者,有較低機會去支持泛綠候選人可以看出端倪。

Page generated in 0.02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