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反對勢力與「台灣意識」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進黨個案分析林魏立, LIN, WE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探討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間,台獨意識與台灣地區政治反對
運動之關係,及其未來可能之發展。
首章為緒論,就本研究之範圍、相關的概念先作界定,另就相關文獻作一探討;並就
本研究所採「價值中立」研究取向、兼採歷史研究法中之「內在研究法」與「外在研
究法」交互運用,並著重於攻治發展之過程研究途徑作一說明,另以圖解說明本文之
研究架構。
第二章,由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思想論起,探討台灣地區近四百年來各階段政治反
對運動國家認同之異同,以釐析八○年代島內台獨意識之興起,實肇因於國際背景、
內部矛盾與海內外台灣人政治反對運動之交相幅湊所致。
第三章,探討台獨意識自「蔡許案」發生後,逐日喧騰及其在民進黨中演變之過程。
本章首就此階段民進黨派系之衍變作一分析,次論「蔡許案」後,該黨各派系對台獨
意識於該黨發展過程各階段中所抱持之態度,以明民進黨各派系台獨意識在目標與方
法上之異同。
第四章,析述台灣獨立運動必然面臨之困境。首就國內反台獨勢力析述,包括國民黨
、民青兩黨、夏潮聯誼會及中國統一聯盟對台獨運動之態度,並論中共政權現階段對
台灣獨立之態度。次論美日與歐洲各主要國家對台灣獨立之態度,以釐析台獨運動可
能之奧援與困境。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論,就政治反對之類型、意識型態對政治行為之影響,
及台獨意識促使民進黨二大派系同床異夢之現況,與台獨運動必然面臨國內之壓力與
國際之困境等面向,展望台獨運動之未來,不同手段、方法之台獨意識,極可能促使
民進黨在七十八年大選後步入既分且裂之境遇,新潮流系台獨運動亦將走入死胡同。
|
32 |
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民主化與政治發展:國民黨與反對團體之互動何振盛, HE, ZHE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藉探索戒嚴時期台灣地區的政治發展,以瞭解國民黨與反對團體的互
動關係,以及台灣民主化的情形。希望透過檢討以前的經驗,為當前缺乏共識的政治
衝突,提供合理管制與避免極化的參考意見。
本研究所採方法,係以政治發展理論之結構功能與社會過程綜合研究途徑為主;藉文
獻分析檢視歷史「事實」的前因後果。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以本校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本所圖書室,以及坊間書店
的圖書、雜誌、報章為主。
本研究共分五章:
第一章:導論。包括研究目的,文獻探討,理論基礎與分析架構。
第二章:歷史背景與生態環境。包括台灣的地緣特性,歷史沿革,經濟型態,社會結
構,意識型態與政治文化。
第三章:牢固型的權威統治與非組織化的政治反對。探討蔣介石時期台灣的政治體系
內外環境,對於國民黨及其反對團體之互動的影響,藉以反映此時期民主化的程度。
第四章:溫和型的權威統治與組織化的政治反對。探討蔣經國時期台灣的政治體系內
外環境,對於國民黨及其反對團體之互動的影響,藉以反映此時期民主化的程度。
第五章:結論。探討雛型多元政體的形成,政治衝突的昇高與失控,以柔解決台灣政
治發展危機的應循之道。
|
33 |
鄧小平當權後中共黨軍關係之研究文有根, WEN, YOU-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主要目的,旨在探討鄧小平當權後建軍路線、整軍政策及軍改革,冀能對於
中共黨軍關係的發展方向所推斷。
第一章,導論:提出研究提意、方法和範圍。
第二章,中共黨軍關係的界定、本質及理論根據。
第三章,鄧小平復出與建軍政策的再調整:透過「十六政變」前後的共軍角色與派系
分化,評述鄧小平復出和其建軍政策的再調整。
第四章,鄧小平的整軍與紅專衝突:先分析黨軍矛盾,再陳述整軍過程。
第五章,現階段黨軍關係:先探討「十三大」的軍改革,再討論未來共軍角色的趨勢
與黨軍關係所涉及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對現階段黨軍關係作一評估,並提出檢討意見。
|
34 |
哥老會的起源及其發展徐安琨, XU, AN-K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凡一冊,在研究內容上,所要探討的問題是:
一、哥老會的起源與擴張。一個秘密會黨的出現,必定有其孕育的環境,本文就人口
流動的方向來說明哥老會的起源源和移民的關係。同時,藉湘軍的招募與裁撤以解釋
哥老會擴張的因素。
二、哥老會的內部結構。探討000的組織內容,並且藉其成員的社會階層狀況與領
袖群的結構說明哥老會本身的性質。
三、哥老會的外在行為。哥老會在清官方文書常稱為哥匪,相信必與其行為有直接關
係。本文除了論述哥老會成員平時的一般行徑外,更經由他們暴亂的行為來探討其宗
旨理念。另外,再就近代革命思想的滲入方面,解釋哥老會本質是否真正的蛻變。
本文結構,共分六章十四節
一、緒論。
二、哥老會的起源:(1)近人對哥老會起源研究之異說。(2)移民入川與嘓嚕子
的興起。(3)嘓嚕子的組織型態及其性質。(4)嘓嚕子的演變與哥老會的出現。
三、哥老會內擴展的因素:(1)勇營的招募。(2)勇營的裁撤。(3)優越的主
觀條件。
四、哥老會的組織與內容:(1)組織型態與結構。(2)成員的類別與意義。(3
)領袖群的產生方式及其社會特徵。(4)名異實同的流派。
五、哥老會的活動與蛻變:(1)平時的活動與地理分布狀況。
(2)暴亂行為及其宗旨理念。
(3)近代政治思想的滲入與本質的蛻變。
六、結論。
|
35 |
政治反對:菲律賓個例之研究周柏雅, Zhou, Bo-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約七萬字,分成五個章節。
首先分析政治反對之概念,分別就其意義、研究、本性、功能、條件、型式及困境加
以探討。其次,簡要的陳述菲律賓政治運作的歷史經驗,分成高壓剝削下的抗議運動
、一黨獨霸下的脆弱反對、兩黨爭逐下的寡頭民主三小節。然後根據前述的概念與歷
史經驗,進一步探討自一九七八至一九八六年,菲律賓政治反對之運作發展,區分為
七小節如下:
1.一九七八年臨時國民議會議員選舉。
2.一九八0年地方選舉後皂反對運動。
3.一九八一年的修憲複決與總統選舉。
4.一九八二年反對黨的組織及其目標。
5.一九八三年艾奎諾現象政治符號化。
6.一九八四年正式國民議會議員選舉。
7.一九八六年提早選舉與馬可仕垮台。
|
36 |
中山先生政黨思想之研究吳真真, Wu, Zhe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分六章十二節,一冊,約十二萬字。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探討政黨與國家建立,說明政黨的意義、功能、分析新興國家政黨的特徵與
類型,及政黨成功運行的客觀條件,並從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之角度,研究政黨與政
治穩定之關係。
第三章 探討 中山先生政黨思想的演進,從其組黨歷程可分為民國肇造前的組黨革
命時期,及國民黨時代的政黨政治思想代表期,與中華革命黨和中國國民黨時代的革
命黨思想代表期,各期主張均有顯著不同。
第四章 探討 中山先生的政黨政治思想及其主張之背景、原因。
第五章 探討 中山先生的革命黨思想及其政黨思想轉變的因素。
第六章 結論,從國家建立理論與歷史實例來評估 中山先生以黨訓政的理論,以及
中國未來應採行 中山先生的何種主張。
|
37 |
政黨輪替後的競選策略:2001年花蓮縣長選舉個案研究蔡偉祺, weichi.ts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取參與觀察結合民調資料的個案研究方式,對游盈隆的整體競選策略作通盤的研究分析,同時也希望由該個案探索政黨輪替後,民進黨候選人的競選策略的改變。
筆者在分析架構中提出影響候選人競選策略的因素有:整體環境因素、候選人因素、政黨因素與選舉資源。游盈隆在選擇「候選人為中心」與「議題為中心」的競選策略,並以民進黨的執政優勢主打「東部優先」的競選主軸,藉以擴大選民的支持基礎。同時採取建立後援會的方式,加強中南部與原住民的組織弱勢。
研究發現,在競選策略與選舉結果上,「候選人為中心」達成預期目標,穩定游盈隆的基本選情,但「議題為中心」的『東部優先』競選主軸未能達成其擴大選民支持基礎的目的。組織策略上,忽略民進黨支持者在政黨輪替後的選舉行為改變,以致錯估情勢,且原住民組織則未如預期有效。所以即使投票率提升,但是游盈隆的整體選票未有明顯成長。而政黨輪替後,地方環境改變不多,且花蓮縣國民黨有長期執政的優勢,不僅整體環境有利、組織基礎亦厚實。
本文雖然未比較游盈隆的兩次縣長選舉,不過政黨輪替的主要差異在於整體的政治情勢。所以筆者仍是基於相同的選舉類型與相同研究對象,對於民進黨的候選人在政黨輪替後競選策略的轉變,應有達到本文的研究目的,對選舉策略研究理論提出貢獻。
|
38 |
俄羅斯政黨與選舉:以2003-2004選舉週期為例洪國禎, Hung, Kuo-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寫作的主軸,是藉由觀察與分析2003年國家杜馬選舉,以及2004年俄羅斯總統大選,並輔以杜弗傑選舉法則(Duverger’s electoral laws)和薩托里(Giovanni Sartori)的政黨體系理論,來檢視目前俄羅斯政黨政治發展的近況。
首先,筆者針對眾家學者對於政黨的角色、功能等定義予以陳述,之後再探討政黨體系與選舉制度之間的關係。在分析政黨體系之類型時,筆者從杜弗傑和薩托里等兩位學者的政黨理論來進行論述,之後再詳細地對於杜弗傑選舉法則的效果加以探討。另一方面,筆者也簡單敘述俄羅斯政黨政治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並嘗試交待俄羅斯政黨政治的發展脈絡,最後再針對俄羅斯獨特的混合選舉制度加以介紹,並淺析該制度對於政黨體系發展的影響。
再者,筆者介紹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選舉。首先,針對俄羅斯國家杜馬之地位、功能與權責等方面作一簡單介紹。之後,再對於1993、1995、1999年等三次歷屆國家杜馬選舉結果予以陳述分析,以期使讀者能更瞭解歷年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對於政黨政治的影響脈絡。接下來,將直接進入介紹本章的主角,即2003年國家杜馬選舉。在陳述2003年國家杜馬選舉結果之後,筆者開始分析國家杜馬選舉結果之影響,例如對俄羅斯民主化發展、政黨體系的發展等。
最後,藉由研究2004年總統大選之過程與結果,筆者分析該次選舉對於現今俄羅斯聯邦政黨體系與民主化發展的影響。在第四章的前半部,筆者先針對俄羅斯聯邦總統制的起源、總統在憲法上的地位、權責、產生與罷免相關方面的辦法作簡易敘述。之後再針對1991、1996、2000年等三次總統選舉作歷史回顧,並期望在瞭解這三次選舉所衍生的脈絡之後,能更方便於分析2004年俄羅斯總統大選。在文章的後半段,筆者介紹與分析2004年俄羅斯總統選舉的過程、結果與其影響。同時,針對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辦法之修正,提出具體的意見。 / Basically,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party formation and election observation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order to examine Russi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 author observes and analyzes Russia’s Duma election in 2003, and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4, in terms of Maurice Duverger’s electoral laws and Giovanni Sartori’s theory on party system.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oles and functions of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n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y system and electoral design. By introducing the mixed electoral design, the author examines it’s unique impact on Russi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Secondly, four State Duma elections, which were held in 1993, 1995, 1999 and 2003 respectively, are analyzed in the context of Russia’s political party formation. After discussing the jurisdiction, function, and the previous electoral results of the State Duma,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major impact of the 2003 Duma ele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democratization .
Finally, the author also explores the constraint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n Russia’s party system. With a detailed discussion about the origin and authority of Russian presidency and 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1991, 1996 and 2000 Russi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ult of the 2004 Russi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ussi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years to come.
|
39 |
印尼民主轉型下的戈爾卡黨何景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蘇哈托(Soeharto)執政時期的印尼執政黨—戈爾卡(Golongan Karya;GOLKAR)為蘇哈托在一九六四年,合併了一百多個民間組織之後所產生的,其主要成員為公務員、國營企業員工、技術官僚、軍方將領與政府部會首長。藉由政治上的恩侍主義,加上政治資源、資訊與資金上的壟斷,戈爾卡總能在歷次大選中順利勝出。
然而蘇哈托所領導的威權政體,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以垮台收場;一年半之後,印尼舉行了四十多年以來首次公平且自由的民主選舉。原本執政的戈爾卡黨在面臨這種巨變之後,有什麼樣的因應措施?是否能以反對黨的身分,重新適應民主時代的角色?對此,本文從戈爾卡的創立,「新秩序」(Orde Baru)政權時期的戈爾卡運作,一直到蘇哈托垮台、戈爾卡開始以民主政黨的身分參與政治活動的過程,進行了一連串討論,並且希望從歷史的脈絡當中,驗證印尼戈爾卡黨在新秩序時代,乃是印尼執政菁英手中的選舉機器,負責替蘇哈托塑造出統治上的正當性。而戈爾卡本身並不強的威權屬性,一旦到了印尼步入民主化的過程時,反而有助於該黨在民主時代當中的生存與轉型。
此外,本文也將探討新興民主國家當中的問題之一,就是政策的達成不一定能換得選票,得到選票也不一定能得到權位。對於民主鞏固階段中的戈爾卡黨而言,政治權位的爭奪,會比推行政策或是爭取選民支持來得重要。
本文第一章部分先敘述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並對相關文獻進行檢驗工作。第二章則描述印尼早期的政黨體系運作,以及「戈爾卡」成立的過程。第三章則探討蘇哈托執政時期戈爾卡所扮演的角色。第四章則分析戈爾卡的組織架構,以及在選舉、立法機關與行政體系當中的功能。第五章則探討戈爾卡黨在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第六章則是替本文作出結論。
|
40 |
台灣的階級投票研究: 1992 ~ 2001鄭盛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探討兩個主題:第一,「階級」與「投票」的關係為何? 這個主題可以從「階級投票」與「階級重組」的角度切入;第二,「階級」在政治上的實質影響力為何?我們首先分析「階級」與其它政治分歧之間的關聯,並探討在控制其它政治分歧的影響力以後,「階級」對於投票行為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力。本研究檢視從1992年立法院全面改選開始、以迄2001年政黨輪替後的首次國會改選,期間歷經四次立委選舉及兩次總統選舉,藉由調查研究資料的分析,針對以上問題尋求解答。
本文參考Erikson -Goldthorpe的階級分類模型,依照受訪者的職業,劃分為五個階級,包括:服務階級、白領職工、小資產階級、農民階級以及勞工階級,採用跨時期研究的方式,分析1992到2001年期間不同階級的選民在投票取向上的差異、及其變遷與持續。此外,本文也分析「階級」與台灣主要政治分歧因素之間的關聯,包括省籍、區域、教育程度及統獨立場等;並採用二元對數成敗比模型,探討在控制其它變數的情況下,這些政治分歧變數對於政黨偏好是否仍有顯著的影響,藉以探討「階級」在政治上的實質影響力為何。
本文的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其他階級,服務階級與白領職工支持泛藍政黨的比例相對偏高,小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支持泛綠政黨的比例相對偏高,而農民階級在2000年以前比較偏向支持泛藍政黨、2001年以後則偏向支持泛綠政黨。此外,從「階級重組」的角度來看,2000年的總統選舉是一次關鍵性的選舉,泛藍政黨不再掌握各個階級的選票優勢,小資產階級與勞工階級支持泛綠的比例已經超越泛藍,而農民階級也在2001年立委選舉轉向支持泛綠政黨;整體而言,台灣的「階級重組」是一個漸進式重組,而「階級重組」也隨著政黨輪替而發生,可見在台灣政黨重組的過程中,「階級」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的研究也發現:「階級」與省籍、地域、教育程度以及統獨立場等政治分歧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另外,在控制其它變數的影響力以後,「階級」在1995、1996與1998年選舉當中並未顯著影響選民的政黨認同,可見這段期間的「階級投票」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而非階級因素的作用。然而,在1992、2000及2001年的選舉當中,即使控制其它變數的影響力,「階級」對於政黨認同仍有顯著的影響力;由此可見,2000年的總統選舉之後,階級因素已經發揮實質的政治影響力,顯示台灣未來可能走向「階級政治」的趨勢。
關鍵字:階級(class)、階級投票(class voting)、階級重組(class realignment)、政治分歧(political cleavage)、政黨認同(party identity)、泛藍(pan-blue)、泛綠(pan-green)。
|
Page generated in 0.03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