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9
  • 39
  • Tagged with
  • 39
  • 39
  • 19
  • 19
  • 17
  • 12
  • 11
  • 11
  • 9
  • 9
  • 8
  • 7
  • 7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從經濟觀點論世貿組織之美國雙反案裁決

周芷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1年美國對中國特定產品課徵反傾銷稅和平衡稅一案上訴機構報告發布,該案上訴機構推翻小組判決,於條文無明文規定的情形下判定:若針對「同一」損害同時課徵反傾銷稅和平衡稅,則非「適當」的平衡稅額,構成雙重救濟而有違WTO規範。雖然WTO無先例原則,然為維持機構的穩定性,小組與上訴機構多會參考先前裁決,因此,美國雙反案上訴機構判決將對往後相關議題產生一定影響,值得探究。 小組認為反傾銷協定與SCM協定各有其規範範疇,且會員於此二協定下之義務互不干涉,故除條文明文規定不得針對出口補貼同時課徵反傾銷稅和平衡稅外,同時課徵皆不違反WTO之規定。本文檢視兩協定的發展歷史後,發現雖然其分立是出於歷史上的偶然,但由談判過程可見該二貿易救濟措施具不同的救濟目的和實施方式,故小組立論有其基礎。 接續本文觀察上訴機構論理,以釐清其於條文無據的情況下判定雙重救濟有違WTO規範的原因,而本文發現上訴機構之裁決乃依條約解釋原則所為,並無造法之處,唯其相較於小組更著重會員在WTO涵括協定下義務的累積,是以得出與小組相悖的結論。 最後,本文透過經濟模型和經濟分析檢視雙重救濟於現實中的可能樣態,得出雙重救濟確實不單產生於針對出口補貼同時課徵反傾銷稅和平衡稅的情形。此外,為提供WTO會員往後面臨此議題的參照,本文觀察美國對雙反案之履行,發現進口國交由受調查廠商舉證其是否將補貼反應於售價之做法,確為調查機關同時課徵此二稅收之可行方式。
22

台灣自力救濟運動 政治溝通之研究--以鹿港杜邦與後勁五輕事件為個案

韓榮華, HAN, RO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近,我國社會發生不少自力救濟運動,此現象無疑已對政府施政能力與形象造成困 擾。為了深入瞭解當前自力救濟的形成原因與解決之道,本文特以「鹿港反杜邦事件 」及「後勁反五輕」事件為個案,並從政治構通的角度分析研究,以發展新的理論架 構。 本文之提出,乃有感於國內自力救濟運動發生相當頻繁,且其與政府政策有相當之關 聯性,同時,自力救濟發展階段中,已經不是單純的社會事件,政府的因素影響也很 大。對於這個現象,本文嘗試取鹿港杜邦與後勁五輕事件為個案,並以「政治溝通」 的概念架構,分析其形成原因與發展過程,企冀達成以下之目的:(一)探討傳播、 民意與政策在自力救濟運動中之影響;(二)檢討政府之溝通結構,並嘗試提出一有 效溝通管道。 全篇論文主要以「文獻分析法」與「深入訪問法」為研究方法。在文獻探討上,除參 閱有關「政治溝通」理論之外,並輔以政治與傳播之理論基礎;其次,本文更參考台 大學生製作之「杜邦事件綜合報告書」與輔大、成大學生對後勁的問卷調查報告,以 補足本文在經驗性資料上之不足。 本文內容共分五節十二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界定「自立 救濟」之定義。第二章政治溝通之理論基礎,論及政治與溝通之意涵與關聯性,並說 明傳播、民意與政策三者之關係。第三章探討自力救濟個案之背景與始末,藉以充分 瞭解其發展過程。第四章是政治溝通對兩個案之解釋,從傳播、民意、政策三方面來 探討鹿港與後勁兩個案。第五章結論,提出一些建議,並檢討當前對自立救濟處理方 式之缺失。 經過所蒐集之資料及研究指出,自力救濟運動已成為國內甚受矚目之社會(政治)運 動,其形成原因,反映出政府決策與社會功能結構之不足,而在公權力屢屢被蔑視的 情形下,使得有關當局喪失許多民意的支持基礎,為徹底解決當前之問題,或可從開 放政策制定之政治參與、重建公權力與公信力,有效率地解決民眾切身之問題三方面 著手,對消弭民眾對政府與社會之不滿情緒,應屬可行。
23

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研究

陳正鋒, Chen, Alex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任何一個制度或政策的形成,他國的實施經驗是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我國就業保險制度從規劃至實際執行,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的規劃方式與實施經驗一直都是我國重要的參考範例之一。本研究針對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為研究對象,先探討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形成之環境背景,研究該國失業狀況及就業保險制度之間的關聯,瞭解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發展過程,分析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運作方式及實施內涵,探討該國就業保險制度之實施對於該國人民以及經濟上的影響。並參考加拿大制度之實施經驗,比較分析我國新實施之就業保險制度,並觀察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優缺點,進而提供我國就業保險於未來可能之改進參考。 就目前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實施,本研究發現加拿大就業市場存在以下重要現象:(一)經濟景氣深受美國影響;(二) 勞動力老化與青壯年失業率持續居高不下;(三) 申請津貼者以部分工時者居多,以女性及初次就業青年為主;(四) 就業保險基金之帳戶餘額大幅增加。 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有以下數點特色:一、在政策方面:(一)以特殊津貼的方式,加強對特定失業族群的社會扶助功能;(二)對詐領保險者的多重罰則,防止不當詐騙意圖;(三)嚴格限制津貼領取資格,強固就業保險基金之基礎。二、在執行方面:(一) 採用更準確的保險年資計算方式;(二) 更彈性的津貼申請與給付標準;(三)依據當地人口結構與經濟狀況規劃的行政組織;(四)獨立的保險督察機構。三、在財務規劃方面:(一)運用特殊基金創造就業機會;(二)保險費由雇主與勞工分攤,政府不另負擔。 而加拿大就業保險制度之優點為:一、就業促進措施發揮促進積極就業的功能;二、以工作時數為單位的保險年資計算,使投保資格更為公平準確;三、對於特定族群之特殊津貼給付有助於社會安定;四、因地制宜的行政組織,有效反映市場需求;五、由勞資政三方共同組成保險督察機構,可獨立且客觀的執行評估與監察功能;六、整合的資訊系統,使得就業資源的運用更有效率。缺點則是:一、津貼給付對象無法有效針對真正弱勢的失業族群;二、津貼給付對象過度限縮,就業保險基金大幅增加;三、保費僅來自雇主與勞工,缺乏穩定的支撐。 對加拿大之就業保險制度,本研究提出下列數項建議:一、放寬被保險人申請失業津貼的資格限制,造福更多失業者;二、修正津貼給付的方式,使資源集中在就業弱勢族群;三、修正保費支付額度與比例,以穩固就業保險基金來源。 同時,對我國就業保險之實施提出下列建議:壹、在制度方面:強化我國勞工行政體系,建立事權專一之就業保險制度;貳、在政策方面:強化就業保險之社會扶助功能、提高社會安定功能;參、在執行方面:一、採用更為彈性的資格認定方式,使資源有效分配;二、整合各部會機關之就業資訊網絡,使就業資訊更易於流通;三、避免過度限制津貼申請人的資格,以防止津貼給付之疏漏;四、強化就業服務機關的彈性,以利就業保險於各地之執行;五、持續就業保險的宣傳與教育。參、在財務面:調整現有的保費比例。
24

國稅稽徵行政救濟管理效能之研究:以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為例

戴平郎, Tai Ping-L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以滿足民眾的需求,是公共行政的主要課題。稅務行政是政府施政中較為特別的一環,與民眾息息相關,憲法特別加以規範,使「租稅法律主義」成為現代民主國家最重要的行政原則之一。租稅行政救濟是保障納稅義務人依法納稅基本權利義務平衡的一項制度,然而近年來租稅行政救濟爭訟不斷,案件逐年增加,且新制訴願法、行政訴訟於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施行,加上行政程序法於九十年元月一日施行,這一連串保護人民權利的法制在政府行政效能上,尤其是租稅行政上有那些影響,是否可以透過行政組織管理上改進來加以因應;從法律制度變革中,重視法律的經濟分析,使租稅行政救濟業務能夠合理化、有效率且符合公平正義,發揮並提升其效能,讓租稅行政救濟制度更臻完善,是本研究之目的。 本論文之內容係以國稅稽徵之行政救濟來代表租稅行政救濟業務,並以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之組織及其行政救濟業務為例,從學理、組織、權限、救濟等為研究核心,搭配理論、學說與實務,透過實際訪談相關人員,將國稅行政救濟業務在管理效能上的各相關課題,逐一探討。發現(一)由於資訊不對稱,代理人的溝通管理比稅務人員或納稅義務人的直接管理還重要。(二)協議或協談等和解制度的法制化有其迫切性。(三)租稅行政救濟的最終結果證實稽徵機關依法行政的績效,已近二年的分析顯示,納稅義務人的勝率約為百件僅一件多,值得提供給他們在評估是否提起行政救濟的參考。 從這些重要的發現,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供相關機關及人員做為參考,並提引出未來待更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 The enhancement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o satisfy public demand has been of paramount concern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x administration is a very special part of government work because of its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is why the constitut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designed to make tax legal positivis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principles in modern democratic Taiwan.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is a balancing measure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axpayer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disputes over tax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with the number of cases still on the rise. The new laws-the Petition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went into effect on July 1, 2000,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was Promulgated on January 1, 2001. How such laws, designed to the rights of citizens, will affec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especially in tax administration, is worth pondering, Whether disputes can be resolved through improved management remains to be see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ax administration from a legal viewpoint and suggest ways in which it may to rationaliz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what is to make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effectively meet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hile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so as to make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system more comprehensive. This thesis uses the remedy of national tax collection as a proxy for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Furthermor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National Tax Administration of Taipei,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its administrative remedy are cited for examples. This study course scientific principle, organization, authorization, and remedy, collocated with theory,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t includes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concerned personnel and explores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 efficiency concerning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of national tax collection. The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mmunication with and management of agenci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direct management of tax collection personnel or taxpayers; 2)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legalizing the arbitration system in areas such as compromise and negotiation; and 3) The ultimate results of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show improvement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by administrative units. An analysis of a 2-year period indicates that taxpayers win approximately one out of 100 cases. This serves as a good reference as taxpayers must first evaluate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file an administrative remedy petition. From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is study raises a few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ated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staff.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ies.
25

我國有線電視消費爭議救濟之研究

謝長育, Hsieh Cha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線電視普及化之後,隨之而來的觀眾收視權益問題與上游有線電視頻道節目供應業者(包括製作業者及代理銷售業者)及下游有線廣播電視(播送)系統業者頻道併購競爭等問題,使得有線電視市場顯得異常熱絡,而觀諸檯面上發生之種種爭議,觀眾似乎是最大的輸家。 有線電視此一蓬勃發展的產業,有許多法令上的問題,加上市場競爭激烈,各方政商勢力角逐以及電信業者爭取參與,發生嚴重的市場失序問題,引發多起糾紛。例如民國八十六年二月,由於TVBS系列頻道與系統業者雙方因續約問題發生爭執,造成長達十天的斷訊,為第一件觀眾控告系統業者的官司。從這次斷訊事件中發現,有線電視合法化之後,表面上訂戶以極低廉的價格可以收視幾達七十多個頻道,業者也因為裝機戶數的提高而收入豐碩,但事實上觀眾的收視權益經常不受重視,收視戶成為頻道供應業者與系統業者之間談判的籌碼,對於我國有線電視長遠的發展,並無助益。 除了一連串因頻道供應業者與系統業者齟齬產生的斷訊停播事件之外,系統業者任意更動頻道、超收費用、胡亂插播廣告等現象觀之,在在都與觀眾的收視權益息息相關。 目前國內有線電視業者除提供節目供民眾收看外,隨著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相互整合的結果,部分業者亦透過有線電視之傳輸網路,提供寬頻上網之服務。未來有線電視數位化之後,可將大量之資訊透過壓縮傳送至客戶端,業者除提供節目及上網服務外,尚可利用頻寬提供網路影像電話、隨選視訊計次付費節目、互動電視及保全系統等加值服務,有線電視產業未來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有線電視產業處於快速變動、複雜混沌的傳播生態,如何應用新的政策與科技,掌握世界潮流與保護消費者的權益,讓此一產業的發展可以導向正途,不論對政府、業者或是閱聽人,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基於以上問題意識,本研究目標包括下列幾項,分別是: (一)探討我國有線電視事業發生消費爭議之成因與消費爭議之案例與類型。 (二)探討我國有線電視消費者保護之行政監督與司法救濟體系。 (三)探討消費者面臨有線電視消費爭議時,如何保障與維護自身權益。 經歷多年的兼併與整合,有線電視產業的基本結構與融合已近完成,並朝向較為穩定的產業規模發展。在有線電視台的經營方面也有重大的轉型,除了傳輸頻道節目外,業者更跨足到電信、資訊、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等嶄新事業領域,未來其所扮演的角色,將與消費者的生活面更為貼近,也正因為如此,如何保障公眾視聽之權益,是有線電視業者的首要之務。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行政權的主動介入,是保障消費者收視權益的最佳方式,雖然消費者可以透過消費者保護法當中規定的申訴、調解與消費訴訟的方式保障自身的權益,但往往緩不濟急,而且透過調解與消費訴訟解決爭議的案例屈指可數。勢單力薄的消費者,面對擁有龐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有線電視經營者,雙方擁有的資源極度不對等,而循司法程序解決紛爭,往往曠日費時,無法即刻獲得救濟。 在訪問政府官員的過程中,官員們均指出,目前有線電視廣播法第五十一條是政府行政監督最有效的利器,因為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的費率委員會擁有有線電視收視費用費率的審議權,故只要消費者向政府反映收視問題,多能獲得業者的善意回應並能儘速解決。同法第三十六條之規定:如果系統經營者的評鑑結果未達營運計畫且無法改正,有線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可以撤銷系統經營者之營運許可證。另依據同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系統經營者之營運許可,有效期間為九年。如果系統經營者罔顧消費者權益,有線廣播電視審議委員會屆時可不許其繼續營運,也是管制系統經營者的方式之一。行政機關的積極管制與介入,是保障有線電視收視戶權益的最佳良方。
26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改進探討

周信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公務人員與國家之間在過去一直被強調為特別權力關係,而有別於人民與國家間之一般權力關係,故公務人員權利常受限制,保障亦不受重視。隨著二次大戰結束,興起對基本人權保障的重視,形成一般民主國家憲政思想的主流,在此思潮衝擊下,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無論在實務上或理論上,均已大幅修正,使得公務人員之保障逐漸為各國所重視,另一方面,普遍體認到唯有在具備程序保障的地方,才會有真正權利的保障。我國因向來囿於傳統特別權力關係鉗制,以往我國行政法院對公務人員在公法上之爭議案件得否爭訟,傳統上均持否定態度,然而自從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一八七號解釋公布,開啟了公務人員退休金案件得予爭訟之先例,變更了因公務人員關係發生爭執不得爭訟之解釋與判例,使公務人員之權益救濟產生質變。不但使我國公務人員與國家的特別權力關係開始改變,也使得有關法律必須修正,以符合大法官解釋憲法的意旨,並促使政府重視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問題。 過去在我國著重於行政機關所為之決定或行為是否符合實體法之規定,至於這些決定或行為應依循那些程序或方式作成,卻不是注意重心。然隨著國內政治的解嚴,法治建設努力下,已漸體認到一項行政決定是否合法正確與作成該決定處理程序及方式有密切關係。本文遂以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之救濟程序為分析基礎,探討對現行公務人員權益保障之影響,希望在推動公務人員權益保障法制化之際,亦能重視權利必須透過程序方能實現的潮流,達到保障公務人員權益的理想境界。本論文共八章,撮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分別就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研究途徑與限制及論文的研究架構加以闡明。 第二章: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藉對「人性尊嚴」、「民主國」、「法治國」、「正當法律程序」等實質憲法上基本原則觀念探討,以瞭解救濟程序思想淵源。 第三章:救濟程序與公務人員保障 本章旨在藉對救濟程序功能的探討瞭解其公務人員權益保障的意義,並從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演變,探究對救濟程序影響。最後並介紹美、日、德公務人員救濟制度,以為我國制度改進參考。 第四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本章旨在探討救濟程序中各種程序行為(調查證據、迴避、閱覽卷宗、陳述意見及聽證)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影響,並以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探討其必要性與現行規定缺失,最後並探討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第五章: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我國過去囿於特別權力關係理論的鉗制,對公務人員權利保障的範圍多所限制,自大法官議決釋字第一八七號解釋後,逐步放寬公務人員權利救濟的範圍,更加上公務人員保障法的施行,使公務人員救濟體系發生根本的改變。本章除探討演進情形外,並檢討現行公務人員權益救濟體系。第一節說明大法官歷次解釋對救濟體系的影響;第二節探討公務人員保障法實行後救濟體系的演變與爭議;第三節檢視保障法中復審、再復審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第四節檢視保障法申訴再申訴規範程序行為及所面臨問題。 第六章: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目前我國公務人員懲戒涉及行政權、司法權及監察權三者之間運作,由於管轄的確定,影響後續救濟程序,因此有必要對公務人員懲戒權歸屬作一合理釐清。本章從現行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規定(包括憲法、行政法規定及大法官的解釋),探討懲戒權歸屬爭議之所在,並從外國立法例及法理上,推論公務人員懲戒權適當歸屬。 第七章:我國公務人員權益救濟程序的展望 本章第一節從我國現制缺失及外國制度特點的角度,檢視研擬中公務員懲戒法草案、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及新修正訴願法相關條文規定對公務人員保障法的影響。第二節另從行政效率觀點,探討救濟程序如何與行政機關運作效率保持平衡。 第八章:結論 針對前面章節之討論結果,分別就基本觀念及法令規定方面提出本文研究的發現、檢討及提出建議,希望從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合理的改進,有助於落實公務人員權益保障。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頁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頁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頁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頁 第二節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 ---------------------------------------------3頁 第一項 基本概念 ---------------------------------------------------------------------3頁 第二項 研究範圍 ---------------------------------------------------------------------7頁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限制 -------------------------------------------------8頁 第一項 研究途徑 ---------------------------------------------------------------------8頁 第二項 研究限制 ---------------------------------------------------------------------9頁 第四節 研究架構 ------------------------------------------------------------9頁 第二章 救濟程序的法理基礎 --------------------------------15頁 第一節 人性尊嚴理念 ----------------------------------------------------15頁 第一項 人性尊嚴的意義 -----------------------------------------------------------15頁 第二項 人性尊嚴的功能 -----------------------------------------------------------17頁 第三項 人性尊嚴與救濟程序的關聯性 -----------------------------------------20頁 第四項 人性尊嚴在我國實務上見解 --------------------------------------------21頁 第五項 小結 --------------------------------------------------------------------------22頁 第二節 民主國原則 -------------------------------------------------------23頁 第一項 民主國意義 -----------------------------------------------------------------23頁 第二項 民主國的內涵 --------------------------------------------------------------25頁 第三項 民主國原則與行政救濟的關聯性 --------------------------------------26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27頁 第五項 小結 --------------------------------------------------------------------------27頁 第三節 法治國原則 -------------------------------------------------------28頁 第一項 法治國基本概念 -----------------------------------------------------------28頁 第二項 法治國的發展 --------------------------------------------------------------29頁 第三項 法治國的內涵 --------------------------------------------------------------30頁 第四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33頁 第五項 小結 --------------------------------------------------------------------------34頁 第四節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35頁 第一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濫觴與意義 --------------------------------------------35頁 第二項 正當法律程序的內涵 -----------------------------------------------------38頁 第三項 我國實務上見解 -----------------------------------------------------------41頁 第四項 小結 --------------------------------------------------------------------------45頁 第三章 救濟程序與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47頁 第一節 救濟程序功能 ---------------------------------------------------47頁 第一項 維護人性尊嚴 --------------------------------------------------------------48頁 第二項 保障合法權益 --------------------------------------------------------------48頁 第三項 增進行政權力品質 --------------------------------------------------------49頁 第四項 實現法治行政目的 --------------------------------------------------------49頁 第五項 提高行政效能 --------------------------------------------------------------50頁 第六項 小結 --------------------------------------------------------------------------51頁 第二節 特別權力關係演進對救濟程序的影響 ---------------------51頁 第一項 傳統「特別權力關係」理論 --------------------------------------------51頁 第二項 特別權力關係理論之演變 -----------------------------------------------55頁 第三項 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突破與發展 --------------------------------------59頁 第三節 美日德公務人員權益救濟制度 ------------------------------73頁 第一項 美國救濟制度 --------------------------------------------------------------73頁 第二項 日本救濟制度 --------------------------------------------------------------81頁 第三項 德國救濟制度 --------------------------------------------------------------87頁 第四項 小結 --------------------------------------------------------------------------95頁 第四章 公務人員保障法程序行為的內涵與檢討 --------98頁 第一節 調查證據 --------------------------------------------------------98頁 第一項 調查證據的內涵 -----------------------------------------------------------98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04頁 第三項 小結 ------------------------------------------------------------------------106頁 第二節 迴避 -------------------------------------------------------------107頁 第一項 迴避的內涵 ---------------------------------------------------------------107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1頁 第三項 小結 ------------------------------------------------------------------------112頁 第三節 閱覽卷宗 -------------------------------------------------------113頁 第一項 閱覽卷宗的內涵 ---------------------------------------------------------113頁 第二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與檢討 ------------------------------------117頁 第三項 小結 ------------------------------------------------------------------------118頁 第四節 聽證與陳述意見 ----------------------------------------------119頁 第一項 聽證的內涵 ---------------------------------------------------------------120頁 第二項 陳述意見的內涵 ---------------------------------------------------------126頁 第三項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規定檢討 ---------------------------------------129頁 第四項 小結 ------------------------------------------------------------------------132頁 第五節 不服行政機關程序行為之救濟 ----------------------------133頁 第五章 我國公務人員保障法救濟程序的現況檢討 ---135頁 第一節 大法官解釋對救濟體係的影響 ----------------------------135頁 第一項 大法官解釋對公務人員權益救濟之改變 ---------------------------135頁 第二項 對救濟程序的衝擊 ------------------------------------------------------139頁 第三項 小結 ------------------------------------------------------------------------142頁 第二節 保障法實行後的轉變與爭議 -------------------------------144頁 第一項 公務人員保障法之立法緣起 ------------------------------------------144頁 第二項 與其他法律之適用關係 ------------------------------------------------145頁 第三項 保障法適用對象 ---------------------------------------------------------146頁 第四項 保障法實體保障項目 ---------------------------------------------------147頁 第五項 小結 ------------------------------------------------------------------------149頁 第三節 復審、再復審程序之檢討 ----------------------------------151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51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55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58頁 第四項 小結 ------------------------------------------------------------------------162頁 第四節 申訴、再申訴程序之檢討 ----------------------------------163頁 第一項 程序的開始 ---------------------------------------------------------------163頁 第二項 程序的進行 ---------------------------------------------------------------166頁 第三項 程序的結束(決定)----------------------------------------------------166頁 第四項 小結 ------------------------------------------------------------------------168頁 第六章 我國公務人員懲戒管轄權的歸屬 ---------------170頁 第一節 懲戒與懲處的區別 -------------------------------------------170頁 第一項 懲戒制度 ------------------------------------------------------------------170頁 第二項 懲處制度 ------------------------------------------------------------------176頁 第三項 區別關係 ------------------------------------------------------------------179頁 第四項 競合關係 ------------------------------------------------------------------184頁 第五項 小結 ------------------------------------------------------------------------186頁 第二節 法律上的爭議 -------------------------------------------------187頁 第一項 憲法上的爭議 ------------------------------------------------------------187頁 第二項 行政法層次的爭議 ------------------------------------------------------189頁 第三項 小結 ------------------------------------------------------------------------191頁 第三節 懲戒權歸屬的適當性 ----------------------------------------192頁 第一項 分梳彈劾權與懲戒權的關係 ------------------------------------------193頁 第二項 懲戒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可行性 ------------------------------------194頁 第三項 小結 ------------------------------------------------------------------------195頁 第七章 我國公務人員救濟程序的展望 ------------------197頁 第一節 相關法律草案規定 -------------------------------------------197頁 第一項 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 ------------------------------------------------197頁 第二項 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 ---------------------------------------------------199頁 第三項 訴願法修正條文 ---------------------------------------------------------202頁 第四項 小結 ------------------------------------------------------------------------205頁 第二節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 ----------------------------------------206頁 第一項 衝突觀念成因 ------------------------------------------------------------207頁 第二項 救濟程序與行政效率得取得平衡 ------------------------------------208頁 第三項 小結 ------------------------------------------------------------------------209頁 第八章 結論 ---------------------------------------------------210頁 第一節 發現與檢討 ----------------------------------------------------210頁 第一項 基本關念方面 ------------------------------------------------------------210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方面 ------------------------------------------------------------213頁 第二節 建議 -------------------------------------------------------------215頁 第一項 基本觀念面 ---------------------------------------------------------------215頁 第二項 法令規定面 ---------------------------------------------------------------217頁 參考書目 --------------------------------------------------------220頁 圖 表 目 次 圖1-1行政程序三部曲 ---------------------------------11頁 圖1-2我國公務人員法規範權益救濟體系 -----------------12頁 圖1-3研究架構 ---------------------------------------14頁 圖5-1大法官解釋救濟途徑 ----------------------------143頁 圖5-2保障法救濟體系 --------------------------------150頁 圖5-3保訓會處理保障案件處理流程 --------------------162頁 表6-1:懲戒制度與懲處制度之區別 ---------------------183頁
27

傾銷與產業損害之經濟分析--我國反傾銷案例之研究

李玉鳳, Li, Yu-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邁向全球貿易自由化過渡時期中,不免對各國國內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短暫之調適問題。此際貿易規範准許其政府採取一定措施以為救濟,然在執行相關之貿易救濟措施前,產業損害之認定係不可或缺之程序。 有鑑於進口救濟制度(包括平衡稅反傾銷稅)的引進在我國乃屬創舉,現行之「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條文,引用美國的作法對於產業損害之認定僅止於實質損害之有無及其與損害成因間的因果關係論斷;但當進口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經濟衝擊時,必然會反應在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與數量上的變化,當下唯有賴量化的指標才能對損害存在與否作客觀的審議,以便能適時,適當的採行救濟措施。 所以本文對探討不公平貿易競爭中的傾銷行為,採用曾巨威教授(民 84)所設立之產業損害評估模型,利用現有或可計算之參數資料,計算出進口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失。以更清楚瞭解到量化的指標在整體產業損害分析中的意義及關係。 藉由實證數據分析,本文除直接證實生產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及聚丙烯的產業受到損害確實起因於傾銷的價格競爭所造成,並具體衡量出產業損害的程度,這種評估模式的使用不但能避免目前以眾多因素的個別變化作綜合考量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這種分析方法代表的經濟合理性與嚴謹性,而且得到和貿易調查委員會一致的結果。 此法雖係以不公平貿易行為為探討的對象,其中推理亦可延伸適用於一般非屬不公平貿易行為者對國內產業損害的評估。鑑於國內尚未有對損害程度具體評估之實證文獻,此為本文之主要特色。
28

進口救濟機制-以石化業為例 / Import Relief - Petrochemical Industry

方啟興, Fang, Chi 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在探討石化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之傾銷問題,並對我國進口救濟制度完構以予分析。
29

重罪羈押被告受律師協助權-以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第六條為本 / *

林志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司法實務長期以來,對於涉犯重罪之被告或犯罪嫌疑人,經常以重罪作為長期羈押之唯一方法,且對於重罪羈押被告在偵查中及審判中所應享有之憲法上訴訟防禦權及受律師實質有效協助權,完全漠視,致對憲法人身自由基本權保障下所彰顯之人性尊嚴產生莫大之侵害,而觀之我國憲法第十六條、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及第六條之規定,均蘊含公平法院審判之意涵,且此一公平法院審判意涵在偵查及審判階段均一體適用。因此,若檢調機關一開始於犯罪偵查階段即未踐行公平、公正之偵查程序,侵害犯罪嫌疑人憲法上所保障之訴訟防禦權利,即無可能達到公平法院審判之終極目的,此在重罪羈押之被告尤為重要。雖我國大法官釋字第六五四及六六五號就重罪羈押被告之相關權利分別做出解釋,惟因目前實務上重罪仍屬羈押一項最具有關鍵性之考量因素,實務上之作法顯與無罪推定原則及憲法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相違背,基於無法立即以修法方式變更實務界法官作法之無奈。本文係以重罪羈押被告之刑事辯護權為研究重點,其範圍係包括我國刑事訴訟程序中之「被告之米蘭達法則之受告知權」及「辯護人之檢閱卷宗權、接見交通權、在場陳述意見權、審判筆錄請求更正權、攜同速記到庭紀錄權」等訴訟權,並以歐洲人權公約第五條人身自由及第六條受律師有效協助基本權及其他相關國際人權公約之規範內容,來分析我國重罪羈押被告於訴訟程序中應得主張享有之刑事辯護權,並探討我國實務羈押理由之認定標準及缺失及分析釋字第六五四、六六五號解釋對於我國法定法官原則及人身自由保障發展之深遠影響。
30

抗戰時期的災荒與救濟--國民政府統治地區之研究(1937∼1945) / The Famine and Relief During Sino-Japanese War --a Research of the Ruling Area of KMT(1937-1945)

陳清敏, Cheng, Chi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7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