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7
  • 504
  • 296
  • 28
  • 13
  • 7
  • 5
  • 4
  • 2
  • 1
  • Tagged with
  • 861
  • 495
  • 229
  • 198
  • 190
  • 160
  • 156
  • 130
  • 125
  • 122
  • 120
  • 118
  • 115
  • 112
  • 10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71

中共石油工業之研究

朴載泳, Pu, Zai-Y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中共石油工業之動機和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共石油的蘊藏量及油區、油礦之分析。 第三章 中共石油的生產量和消費量之評估及其對外輸出入能力的剖析。 第四章 中共海底油田開發現況,及其因而引起的東亞各國,尤其是與中華民國, 大韓民國的海洋問題分析。 第五章 中共對外石油輸出的目的之研究,及日本與中共之間石油外交的效果評估 。 第六章 結論-中共石油工業發展上的幾個問題及其未來的展望。 #2810474 #2810474
172

歐戰後期中日關係

盧育俊, Lu, Yu-Z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探討歐戰後期北京政府與日本的關係為主,特別側重於西原借款的研究。 引言述清末以來中國飽受列強的侵凌以及中國的反應,兼述及中日二國對此侵略之 反應及其肆應。第一章述民初至歐戰期間日本對華政策形成的動因及北京政府的對 日政策。第二章述歐戰後期中日關係之特色--西原借款,研討其定義、背景及成 立之經過,以對德宣戰及蘭辛石井協定為分水嶺述其成立之過程。第三章述其內容 及用途,均就此二點加以分析。第四章述其挫折之因及其歷史之意義。第五章結論 就此段關係之實質內涵及此段史實之演變情勢作一簡要的綜合,並就此段關係作一 適當的歷史解釋,以明此段關係之實際。 #2810104 #2810104
173

華國鋒與鄧小平之比較研究

金昭中, Jin, Zhao-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鄧小平的政治經濟與政治傾向。 第三章 華國鋒的政治娙歷與政治傾向。 第四章 華國鋒與鄧小平的政治影響力之比較。 第五章 華、鄧的思想路線與政策路線之比較。 第六章 結論。 #2810464 #2810464
174

西山會議之研究

韓劍華, Han, Ji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乃是探討中國第一次有組織的反共運動。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內容包括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範圍。第二章為敘述西山會 議之遠因,探究中山先生的聯俄容共政策。第三章則為西山會議的背景,分析當時 的歷史背景。第四章、第五章則專門討論西山會議的內容及其對中國政治的影響; 國民黨中央如何對待西山會議,以及中共對西山會議的抨擊。第六章為結論,強調 西山會議的先知先覺,對中共的包藏禍心有深刻的認識。 本文是採用政策分析研究法、歷史研究法以及衝突研究法,嚐試對西山會議有透徹 的分析。 #2810468 #2810468
175

中日韓三國輸出融資制度之比較研究

黃得豐, Huang, De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之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等,內分為三節,約一、○○ ○字。第二章敘述三國之經濟發展概況及對外貿易之重要性,並敘述輸出融資對輸 出貿易之重要性,內分為四節,約八、五○○字。第三章、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別敘 述中日韓三國之輸出融資鄅度。由於廣義之輸出融資制度包括輸出貸款,輸出保證 ,及輸出保險,故這三章均分為四節加以敘述,並說明各國制度之特點。第三章約 一一、○○○字,第四章約一○、○○○字,第五章約九、○○○字。第六章將三 國之制度分為三節加以比較,約一四、○○○字,實為本論文之重點所在。第七章 為批判及對我國制度之建議,約八、五○○字,分為二節,第一節先敘述三國之優 劣點,第二節對我國制度提出建議。第八章為結論,約一、五○○字。本論文係對 既成事實之制度所作之比較,其中對我國輸出融資制度所提供之建議,還希望其能 對上述有關業務所有助益。
176

中央聯合兩報在新聞報導中所塑造的韓國映像

陳永綽, Chen, Yong-Ch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內容分析法的應用 第二節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三節假設 第四節研究方法 第二章「中央」、「聯合」兩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一節「中央日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二節「聯合報」所報導韓國新聞之量的統計與分析 第三節「中央」、「聯合」兩報報導韓國新聞之比較 第三章「中央日報」與「聯合報」所塑造的韓國映像 第一節韓國與我國一樣是個面臨共黨威脅的國家,擁有戰鬥力強的軍隊 第二節韓國是個與我國異常友好,堅決反共約國家是個負責而崇尚法治,實行政黨政治的國家。 第三節韓國是個亞洲經建成就優異的國家,力謀平衡經濟及擴大輸出 第四節韓國是個籃球運動發達,球技精湛,體能旺盛的國家。 第五節韓國是個與我國文化交流頻繁,友誼深厚及音樂舞蹈素養高的國家。 第六節韓國是個受到天災病亂侵擾時,接受我國救災援助的友邦。 第四章「中央日報」與「聯合報」塑造韓國映像所出現之技巧 第一節報紙塑造映像的技巧 第二節「中央」、「聯合」兩報塑造韓國映像所出現的技巧介紹。 第三節「中央」、「聯合」兩報塑造映像之技巧 第五章結論 主要參考書目
177

從「人民日報」分析共匪的新聞路線

潘健行, Pan, Jian-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共匪宣傳的基本論點 第一節蘇俄報業略論 第二節「三條路線大結合」 第三節共匪對報紙之控制 第三章「人民日報」之分析 第一節「人民日報」之簡介 第二節「人民日報」內容分析 第四章共匪報紙內部的「肅整運動」 第一節一九五七年的「整風」運動 第二節「文匯報」首當其衝 第三節「光明日報」「篡改路線」 第四節「百花」中「毒草處處」 第五章「文革」期間新聞陣地之爭 第一節「文革」初期之「人民日報」 第二節「毛林派」排除異已 第三節十大匪報封門 第四節報權爭奪醜劇高潮 第六章新聞路線的鬥爭 第一節「新聞自由」之爭 第二節「新聞處理」之爭 第三節「全黨辦報」之爭 第四節「專家辦報」之爭 第七章結論
178

抗戰前上海地區的抗日救國運動 :以救國會為中心的探討﹝1935-1937﹞

王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各地的抗日救國運動風起雲湧,不過1930年代中期,由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沙千里、王造時、李公樸、史良「七君子」等所發起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無疑是最受注目而且影響深遠的 。由於救國會的牽涉層面廣泛複雜,從不同的方向切入和不同的角度立論,將有不同的探討重點和論述方式。考慮當年救國會抗日救國的主要訴求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以及七君子被捕的主要指控是「有共黨嫌疑和企圖推翻國民政府」。因此論文的研究主要抓兩個方向:一是救國會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二是救國會的抗日活動。來探討救國會的抗日活動論文一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前言。第二章、救國會的成立背景:敘述救國會興起的外在背景和內在因素。第三章、救國會的紛立及與共產黨的關係:敘述救國會從地方組織擴大整合為全國性的抗日團體;而從成立之初,即有共黨潛伏其中,這是共黨統戰的策略,但救國會的成立尚談不上是中共的策動。第四章、救國會的宗旨與組織:敘述救國會的抗日救國主張,確實包含「反」政府的成分;以及救國會的組織從外表看雖然鬆散,但內部結構中有中共的黨團運作;而從中共中央來到上海,救國會與共黨的合作更加密切。第五章、救國會的主要活動:敘述救國會的宗旨雖然是要促成各黨派合作抗日,但主要的活動其實是透過組織、宣傳與抗議活動等來製造輿論,對政府的安內攘外構成壓力。而在兩廣事件與西安事變中,救國會的立場與中共並不一致。這說明救國會雖然與中共關係密切,但仍有自己的性格,而中共也無意攘奪救國會的領導權。第六章、救國會七領袖被捕:敘述七君子案表面上是法律案件,其實是政治事件,國共雙方都在暗中較勁。雖然社會聲浪對七君子頗多同情,但最後政府瓦解救國會。第七章、結論提出筆者一個思考性的看法。
179

報紙版面視覺化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為例

許碧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一為探討《蘋果日報》在台發行前,《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在版面視覺元素的差異;二為《蘋果日報》在台發行後,三報在版面視覺元素方面的差異,以及在地兩報前後階段是否有差異。目的為了解在地兩大報是否因為《蘋果日報》加入競爭市場,而改變版面呈現。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次數分析、ANOVA檢定、雪菲檢定等為主。研究結果發現,《蘋果日報》的版面風格十分接近國外的小報風格,但《中國時報》與《聯合報》並未徹底顛覆過去報紙版面風格的定位。
180

選舉制度變革的影響因素--以日本、台灣為例

吳振嘉, Wu, Jack Chen-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希望填補以往選舉制度研究文獻不對稱的情況。對選舉制度如何被選擇的上游研究給予適當重視,嘗試建構關於選舉制度改革的解釋架構,並以比較研究的觀點,分析日本與台灣選舉制度改革問題。 本文的核心觀點是選舉制度的形成與變遷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受到政治系統中早已經形成的制度限制及分岐情況所影響。九○年代選舉制度變革所呈現的兩點特徵:政黨體系優先於選舉制度、選制變遷乃是在各種已存選舉制度中作選擇。選舉制度的類型依其效果可以排列在一條光譜線上,兩端分別為重視穩定性及重視比例性,選擇則是光譜上的位移。政黨體系、選舉制度、以及社會議題分歧長期的不協調將會產生改革趨力,如果再與政治系統的效能低落連上關係,社會結構就具有啟動改革的可能性。當改革議題進入議程,行動者的偏好就受到結構性因素及理性因素的影響,最後在兩組因素交互作用下,決定制度在光譜上的落點。 就日本與台灣的比較而言,兩者的主要政黨對於選制改革的態度,基本上沿著席次增減的利益考量與相對實力認知及結盟可能性而定調或轉變。民主體系下,政黨基於理性而對於選制改革的偏好與表現出來的行為,其實有一定的脈絡可尋,但各國的結構性因素的差異卻可能間接地影響選擇結果。 以日本為例,1993年大選後,政黨重組及取得政府的執政權力做為重要的目標,改變了各黨對選制改革的偏好,進而促成改革談判的空間。新議題的進入使得政黨偏好短期改變並改變談判空間,在改變規則限制不大下逕行政治交易而通過改革方案。其新制度的落點則是朝野政黨折衝修正的結果。 使用同樣的解釋架構來看台灣的選制改革問題。結構因素使改革的提案範圍為各種不同組合的「混合制」,但高門檻的改變規則成為重要的阻礙。政黨體系日漸地分化,與改革成功必須組成3/4絕對多數的方向有基本地衝突,形成改革的困境。就行動者考量而言,國、民兩黨皆各有堅持,並互相握有否決權,使1997年的修憲擱置選制改革。2000年及2001年的大選雖然因政黨版圖改變,而改變政黨對選制改革的立場,但由於改變的高門檻,終將使得這一波改革前景堪慮。 相較於日本在九○年代發生數次重大的政治弊案,造成選民對政治系統失靈的認知,並以選票支持倡言改革的候選人,使改革問題與取得執政權產生關聯性。台灣彷彿尚缺乏一項重要的觸媒,使改革問題真正進入議程,民眾雖對於立法委員的表現普遍不滿,卻仍未與政治系統的失靈產生關係。 如果選舉制度改革是台灣政治改革的必經途徑之一,那麼,依本文的解釋架構來推測,今後有利的發展方式可以有幾個。首先是修正改變規則的高門檻或是引入公投機制,其次是期待政黨結構的改變,最後,一個具有觸媒效果的關鍵事件可能會戲劇化地加速改革的完成。

Page generated in 0.08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