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平衡計分卡與智慧資本之結合-以美容產業為例林志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平衡計分卡被美國哈佛商業評論評定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七十五種商業概念之一,透過四個構面的解析,可以將企業組織之策略具體與行動緊密結合,以利企業組織之策略落實,故影響企業之經營管理甚深。而另一方面,隨著經濟演變之腳步,企業之經營模式逐漸由「資本密集化」轉變為「知識密集化」,故智慧資本於企業經營中,已扮演關鍵之角色地位。未來企業之關鍵競爭能力將著眼於其組織之智慧資本管理之上。但回顧國內相關論文,針對企業組織智慧資本之整體性管理架構之論文,仍屬少數,較少著墨。故本研究擬結合平衡計分卡與智慧資本之架構,以建構一智慧資本管理之整體性架構,進而引導智慧資本之創造及管理。並挑選一挽面業個案公司以為研究對象,將此一分析平台應用於個案公司之分析之上,以瞭解個案公司為達成策略之目的,其所應聚焦、管理、累積之智慧資本為何?本研究並依據個案公司分析之智慧資本缺口提出可行性之建議,俾作為個案公司及後續企業採用此一結構平台時之參考。 / In recent years, academic scholars and business world managers have both given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Balanced Scorecard(BSC). BSC is a very powerful strategic measurement system. And in the fast-changing business environment nowadays, the only way to create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by managing IC.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how to integrate the Balanced Scorecard with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handle the issues of creation, 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even management of strategic intellectual capital (SIC).This thesis conducts a case study under a cosmetic company to illustrate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BSC and IC. By this system, case company will find intellectual capital gap. It will help case company to implement strategy effectively and maximize value. Furthermore, these case study results and findings may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companies adopting or considering adopt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BSC and IC as a strategic and management control device.
|
22 |
公共投資對製造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李怡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發展經濟學理論認為,公共投資有助於整體經濟的成長,同時可以帶動產業的發展,亦是支持國家經濟的重要動力,而在面對全球產業生產模式的轉變以及產業結構變遷的階段中,臺灣地區的產業已朝向生產者服務業擴展之趨勢,為增進國家發展與提高國民生活品質之需,增加公共投資是否有助於達到上述目的值得研究。
惟近年來臺灣正面臨經濟成長萎縮與財政緊縮的窘況,公共投資的面向勢必調整於最具有影響性的產業,同時,在有限的財政資源中,應當選取可以獲得最大效益的公共投資種類作為主要投資方向,因此,本研究以臺灣地區23個縣市為實證範圍,並採自民國75-90年工商普查與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之資料,以Cobb-Douglas生產函數作為實證迴歸函數,探討公共投資對製造業與生產者服務業的產出影響,並將生產函數分成未限制、規模報酬遞增固定規模報酬等三項生產模式來作為研究之實證模型。針對公共投資部分,將中央與省政府所投資的重大建設計畫再加上各縣市的決算資料予以分配計算,並依其性質分成總體公共資本、經濟性公共資本與社會性公共資本等三項存量變數作為驗證變數。
基於以上的模型設定和變數整理,本研究所得出之結果為:
1.公共投資對於產業發展是具有正向的影響性,這也驗證Rosenstein-Rodan所提出的大力推動理論,政府必須先於產業之發展而予以投資固定資本,促使產業達到提升產值的經濟效益。
2.只有產業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生產模式中,各項公共資本的投入才會對產業產生正向關聯的影響,且其影響彈性以製造業為最。
3.經濟性公共資本與社會性公共資本的比較方面,社會性公共資本對於產業的挹注效果比較大。
4.我國製造業對於公共投資的敏感性較為顯著,當多投施一單位社會性資本的建設時,則會促使製造業的產值最大可增加0.28單位,而生產者服務業最多亦可增加0.26單位。
5.公共投資需要投注在單一產業,以引發整體經濟的成長,近期即應挹注在製造業這項產業上;在公共投資項目,則應專注於社會性的公共資本支出。
|
23 |
服務品牌延伸效果之研究-延伸商品類別、契合度及成效之影響林蓓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產業競爭白熱化,產品創新成為勝敗關鍵,因此企業不斷推陳出新,造成產品生命周期縮短,市場上的競爭愈加激烈,企業如何使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鮮明的印象呢?品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可操作的資產。對消費者而言,品牌降低了搜尋成本及風險、象徵產品的品質,同時也可喚起消費者的認同。對企業而言,品牌可防止仿冒,維持產品的獨特性,對抗削價競爭的壓力。
過去關於品牌延伸的研究已有許多,但大部份的研究多在探討「產品」品牌的延伸,實務上常見到的「產品」與「服務」交叉延伸的手法,卻少有研究探討此種延伸策略成效的影響因素,因此引發了本研究的興趣,希望從商品特性的角度,探討消費者對於產品品牌延伸與服務品牌延伸的評價有何差異,並且探討契合度、延伸成效等變數,對於商品特性影響力的調節效果。
正式研究採用實驗法來衡量消費者對於品牌延伸評價的差異,以文字操弄各品牌延伸之成功與失敗,受測產品為實際品牌丹堤咖啡店,以政治大學的大學生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採用統計套裝軟體SPSS 10.0以進行資料分析及研究假設之驗證。實驗結果顯示:
1. 品牌延伸至「產品導向」商品時,消費者對於延伸商品與母品牌的評價皆較好;品牌延伸至「服務導向」商品時,消費者對於延伸商品與母品牌的評價皆較差。
2. 高契合度的品牌延伸對於消費者之延伸商品評價有著正向影響,低契合度對於消費者之延伸商品評價有著負向影響。
3. 高契合度的品牌延伸,不僅使得延伸商品的正面評價愈容易回饋到母品牌上,增強消費者對於母品牌的正面評價;在高契合度下,延伸商品的負面評價,也更容易回饋到母品牌上。
|
24 |
如何加強服務業從業人員價值感來提升顧客價值-以貳樓餐廳為例 / How to Strengthen the Value of Service Professionals to Improve Customer Value - Taking Second Floor Restaurant as an Example李湯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服務業在近二十年來快速掘起,已替代一二級產業成為國人主要的從業項目;而其中餐飲服務又因為文化因素,成為台灣在軟實力上不可忽視的國力,不僅東西方各式美食百花齊放,並且吸引諸多年輕人嚮往從事投入的職業。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如何加強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價值感,進而提升顧客價值,並有機會讓整體產業再進化或增加產值,藉由員工管理、顧客價值、競爭策略分析等,找出個案公司的優點與缺點。本研究期望餐飲業,甚至是廣義的服務業者能加強運用客製化的企業精神、員工管理與體驗行銷、品牌行銷等,創造更多更獨特的差異、更高的價值、更優質的服務;同時讓從業人員與消費者能對服務業有共同的認知,為服務業的本質帶來新氣象,以達員工價值和顧客價值互相提升之目標。
|
25 |
以轉換成本執行探討企業顧客忠誠度-以台灣服務業為例 / An Investigation of Switching Costs Execution on Customer Loyalty - The Case of Service Industry in Taiwan梁輝政, New, Hui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服務業佔據台灣的 GDP 比例已超過一半以上,成為支撐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隨著服務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企業尋求提高顧客忠誠度以創造並維持其競爭優勢。
從 20 世紀末開始,許多針對轉換成本的研究都證明了轉換成本是影響顧客忠誠度的重要原因之一,轉換成本可分為主構陎和次構陎,主構陎分別是程序性轉換成本、財務類轉換成本與關係類轉換成本,而主構陎之下又可分為八個次構陎。在提高顧客忠誠度上,此八個次構陎可歸納為正向轉換成本與負向轉向成本,而這兩種轉換成本又分別影響著組成顧客忠誠度中不同的因子。本研究運用轉換成本與顧客忠誠度作為研究框架,並選定台灣服務業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透過文獻、深度訪談、線上資料收集等方式收集資料,整理出個案公司執行轉換成本的方式後,透過檢視其執行方法提出參考建議以提高顧客忠誠度。
本研究訪談來自零售業與餐飲業的三家台灣本土龍頭企業,透過訪談了解企業在轉換成本上的實務做法,並經由受訪者了解受訪企業顧客在再購意願、主動推薦和價格容忍度上相較於競爭對手的比較。
在分析企業的轉換成本執行與其顧客忠誠度以後,本研究發現,個案企業在顧客忠誠度上皆有進步的空間。而在影響顧客忠誠度的正負向轉換成本中,個案企業都應以正向轉換成本的執行作為提高顧客忠誠度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在給予個案企業的建議上以正向轉換成本為主軸。
最後,本研究也歸納出以下研究發現:1.個案研究企業著重於經濟風險成本的建置 2.個案研究企業認為評估成本非首要考量 3.個案研究企業皆未使用金錢性損失
成本 4.個案研究企業皆認為流動率影響個人關係損失成本的建立 5.關係類轉換成本
與服務-產品連續性有關 6.個案研究企業在三大類轉換成本上皆有著墨。
|
26 |
談知識管理在知識服務業之應用--以會計師事務所為例陳眉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中企業的關鍵成功要素,早在三十多年前著名的管理大師 Peter Drucker 便已指出「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力、資本及設備等,而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因此,在未來的知識社會中,企業唯有不斷地透過其核心活動所累積及創造的知識與經驗,來培養與訓練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並將這些知識與經驗利用資訊科技力的量,加以發掘、儲存、移轉及使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研究希望結合理論與實務,以知識管理應用在知識服務業為題,探究下列議題:
一、 知識經濟社會的來臨,知識服務型產業所面對的問題為何,如何透過知識管理來因應;
二、 整體性的探討一個組織之知識管理活動,包括資訊系統化、資料庫建構、教育訓練、人力資源開發及研究發展等,並瞭解組織以及成員如何透過知識資產之有效運作,達成組織使命;
三、 透過系統化之知識管理,如何達到知識分享及移轉;以及
四、 針對命題發展的綜合分析,有系統的建構出個案現存的知識移轉模式與潛在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經過分析,本研究獲得之研究結論如下:
一、 知識屬性的不同會影響知識移轉的方式。
二、 透過不同的知識移轉方式,讓組織內的成員更能有效率的獲得所需的知識。
三、 管理資訊系統的資源投入,會影響到組織成員取得知識的效率。
四、 組織對於知識移轉的制度設計,會影響成員知識分享的意願與知識移轉的效率。
對後續研究建議:
一、 延續本研究,針對其他知識服務業的公司進行探討。
二、 探討組織內部知識移轉障礙的原因與突破方法。
三、 探討有效率效能之組織內部知識移轉的成功關鍵因素。
四、 針對誘因制度的設計與知識移轉效率的因果關係作更為深入的研究。
|
27 |
知識密集服務業創新行為之研究 / The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Innovation Behaviors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Sectors林孝禹, LIN ,Hsiao-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代產業的演進,兩大重要發展趨勢的挑戰,第一是知識經濟的來臨,顯現出知識的重要性;第二則是服務業快速成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主流,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中,積極發展具有高附加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其中又以知識密集服務業「知識密集服務業」(KIBS,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的發展最令人關注的發展。
然而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不斷的創新以常保競爭優勢也是當前知識型服務業的重要課題之一,如何在依據本身所從事的服務特性,以顧客的需求為導向,來管理企業的創新活動,並進一步建構一個能夠持續創新的能力與環境,使得企業日常活動能夠成為公司源源不斷的創新泉源,也是知識密集服務業的經理人最迫切希望知道的問題。
本研究以六家在各領域擁有傑出表現的知識型服務業為個案,首先觀察其服務的特性以、專屬的知識特質,以及組織的能力,並對其創新的過程及活動的做一深入的研究,試圖從中歸納出影響其創新活動的重要因素,盼能提供產業參考,提高其競爭力,加速其成功發展。本研究旨在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1)瞭解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之概況以及內涵。
(2)觀察知識密集服務業之創新之行為,以及組織知識創造及擴散的過程。
(3)找出影響創新行為之共同關鍵因素,並分析其對於創新過程之影響。
(4)提出知識密集服務業管理及管理作一綜合整理及建議。
本研究指出,不同的特質,對於KIBS組織知識的創造及擴散會有不同的影響,故經理人必須去仔細瞭解KIBS所獨有的特質,並依據不同的特質來規劃不同的管理機制,以將知識發揮到最大。而在KIBS的所提供的服務中,往往是具有相當程度的顧客化,所以瞭解顧客的需求進而滿足顧客,是KIBS最重要的使命之一。顧客在創新行為間的積極參與程度,也成為KIBS中相當明顯的特色之一,故經理人應該必須相當的注意服務過程中的品質與態度。
此外,經理人也必須正視組織能力對於創新行為的影響,並持續建構能夠加速創新的組織能力。透過ISO制度或其本身的作業流程,使KIBS對公司文件及流程有一定的規範,並且遵照一定的標準來將知識外顯化後,歸檔於資料庫中,成為日後能夠再度利用的「知識元件」,來達成大量客製化的目的。
藉由精心設計的教育系統和激勵系統,來支持並強化知識成長的管理系統,KIBS經理人應該仔細的檢視教育系統,是否能夠真正的為組織提供所需要的訓練及知識,透過書面報告、教材,標準流程來學習KIBS的外顯知識,透過課程、師徒制度、業師制度、工作中學習等方式來學習KIBS的內隱知識。而在組織內部無法提供所需要的知識時,也必須開放向外部學習的管道。而在激勵系統的設計上,對於願意提供知識、主動參與團隊、並勇於向外部及顧客學習的員工,組織也都應該給予正面的肯定。
不同KIBS企業的價值觀,會使得組織對於深植於其員工及實體系統的知識,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KIBS的價值觀都非常的強調創新、顧客及執行力的重要性,也直接了對其創新行為產生莫大的影響。故企業經理人必須清楚的瞭解其KIBS的核心價值為何,並利用這個規範來篩選及引導組織需要的知識。
在充分的掌握影響KIBS創新行為的特質及組織能力後,KIBS經理人必須要去建構一個可持續創造組織及員工值得吸收或保留的知識活動,能夠時時不斷的在擴充其組織能力。而日漸充沛的組織能力下,也才能成為源源不斷的創新泉源。
|
28 |
「兩岸自由貿易區」經濟效益研究蔡欣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用FTAP模型配合GTAP第6版資料庫,模擬分析兩岸組成自由貿易區對雙方總體經濟與各部門長期變動的影響。本文除了考慮商品部門和服務業貿易自由化以外,同時也加入兩岸直航和撤除台灣對大陸進口限制的討論。實證結果顯示,兩岸建立自由貿易協定對台灣有益。兩岸自由貿易區同時帶來台灣與大陸在進出口貿易量和國內生產毛額的提高。在社會福利方面,台灣社會福利每年增加74億美元,大陸則是每年減少24億美元。造成大陸利得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其製造業部門的貿易條件惡化。就產業的長期影響來看,兩岸自由貿易區可使台灣和大陸淨出口金額上升,分別增加251.76億美元與292.92億美元,其中以台灣紡織業和化工產品的淨輸出為最高。農業貿易自由化和取消進口限制,導致台灣農產品在產出和淨出口金額上多半低於大陸。開放服務業市場以及直航帶來的大陸運輸量提高,顯示推動兩岸自由貿易區服務業廠商傾向於提高對大陸投資並減少在台灣的投資。 / This paper adopts the FTAP model,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analyze the long run economic effects of a cross-strait FTA on Taiwan and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he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and removing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from China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stud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TA of Taiwan and China might resilt in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both Taiwan and China. First, Taiwan and China have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ir total volume of trade and GDP. Second, the social welfare of Taiwan increases $US74.64 billion, but the social welfare of China decreases $US24.42 billion because its TOT of manufacturing sector is worse off. In addition, the FTA makes the net export of Taiwan and China increase $US251.76 billion and $US292.92 billion, respectively.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Taiwan and China have the greatest increases in their net export, patticularly the textile and chemical products of Taiwan. Because of the liberalization in agriculture trade and removing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from China, the increase in agriculture output and net export of Taiwan is lower than those of China. Finally,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liberalization of services trade and the direct cross-strait transportation attract services industries to raise their investment into China and de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Taiwan.
|
29 |
我國資訊服務業國際化經營策略--策略矩陣分析法之運用邱銘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整個國際趨勢已朝向分工整合發展,一個企業不可能什么都做,必須有策略地整合國際資源以增加價值,專心經營好自己專長的部份,資源逐漸累積,才能愈做愈多。在臺灣現階段還在起步的國際化企業,國際化的策略畫,必須有正確的策略才會成功。本研究希望從一些我國資訊服務廠商的國際化經營策略構想,歸納並提出資訊服務業國際化應有的經營策略思考與作為,供其他業者參考。
文獻探討部份,主要以產品循還理論、市場不完全理論、內部化理論、折衷理論、地緣企業理論及國際合作理論為國際化經營的理論基礎,並介紹學者司徒達賢的『總體經營策略分析法』、「事業部經營策略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做為本研究分析架構。
在產業分析方面,以產業分析六大構面和產業價值單元所構成的策略矩陣,用「策略點分析法」來描述價值單元的關聯與涵義、市場結構与區隔、垂直整合程度與廠商、市場規模與規模經濟、地理特性與介面及其競爭優勢與關鍵成功因素。一連串的產業競爭情勢分析,其目的就是提供各種可能的競爭策略,作為廠商擬定策略的參考。
本研究以六個國內廠商國際化的個案,來做總體經營策略分析及事業部經營策略分析,並歸納出廠商國際化的關鍵成功因素與策略要素。
最後,歸納出幾項研究發現,並整理成相關命題及策略性建議,供后績研究學者繼續加以研究及探討。綜合本研究主要發現,我國資訊服務業想要成功的話,必須朝以下幾個策略方向去思考:
1. 產品開發必須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市場;
2. 突顯產品特色與目標市場的配合;
3. 發展具有國際市場潛力的多媒體產品;
4. 以X 型策略聯盟方式進入國際市場;
5. 以中國大陸市場為資訊服務產品國際化之前哨站。
|
30 |
共同基金-行銷策略之研究 / The Marketing Strategy for Mutual Funds黃啟瑞, Huang, Chi-R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證券投資信託事業在國內整體的證券金融體系之中,屬於新近興起的行業,發展迄今,不過十三年光景,與英、美等先進國家發展近百年的歷史相比,國內投信事業無論在業者募集行銷管理、政府相關法令訂定乃至投資人對共同基金的基本正確認識等各方面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與尚待改進之處。
因此,本文以國內外學者對共同基金行銷策略的相關文獻探討為研究基礎,輔以服務業的行銷策略為立論背景,對我國經營績效卓著之投信業者進行個案訪談,並輔以對投資人之問卷調查,據以歸納出研究結論和相關建議。
而本論文之研究結論如下:
1. 近年來國內共同基金市場的規模雖有成長,卻仍嫌緩慢,且繼續成長擴大不易,原因如下:國內投資人習慣於自行操作、投資人對「共同基金」認識不足及基金產品太少。
2. 決定基金的募集及銷售的因素除報酬率外,尚有品牌形象及顧客關係、顧客服務、買賣的便利與否及手續費的高低等因素。
3. 顧客類型及所得高低為投信業者主要的區隔市場變數,而其目標市場則為法人投資者及高所得投資者。
4. 業者多定位為顧客的專業投資理財伙伴。
5. 產品策略(基金推出的時機)較價格(降低管理費)、促銷(廣告、舉辦說明會等)及通路策略更重要。
6. 由於銀行、證券商等通路日漸式微,業者對於自己擁有的通路及銷售力(Salesforce)就更加倚重。
7. 新基金推出時期的基金公告性質廣告大於續後公司形象廣告。報紙、直接郵寄之信函及印刷品是最主要的廣告媒體;公共報導亦是業者常用的方式。上Internet作形象及產品廣告成為趨勢。
8. 投資人對於投資工具最重視「安全性」(即穩定與保障)、「獲利性」與「瞭解程度」等三項屬性;投資人對共同基金的認知(瞭解)程度不強,不如銀行存款、股票。法人較個人投資者更為理性、穩健,對基金的認知(瞭解)程度也較強。
|
Page generated in 0.02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