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
臺北市課征土地增值稅之研究蔡正治, Cai, Zheng-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將本文撰為之動機,研究範圍及其目的先加以說明。
第二章台北現行土地增值稅制度,將有關增值稅之立法經過,制度內容,一一詳述
。藉以瞭解增值稅之性質及其稽征之程序。第三章台北市課征土地增值稅之量的分
析,將課征增值稅之地區範圍,私有土地筆數、面積,人地比例及歷年所課征之增
值稅佔自然。值總數額之比例,發生土地移轉原因,增值稅之指定用途等,均以實
際統計數字,作為分析的基礎。第四章台北市土地增值稅之質的分析,係由制度本
身實質的問題著手研究,藉以瞭解現行制度之缺點。第五章漲價歸公可行辦法之採
討,分為兩節討論,首先把各專家學者對漲價歸公之主張分別說明,並加以客觀的
評論。其次根據前節之評論,提供可行辦法。第六章結論。
|
422 |
臺灣工業用地之分析研究宋清泉, Song, Qing-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旨在探討與工業用地關係較密切之工業種類,土
地改革對台灣工業成長所發生之直接間接影響,台灣經濟結構之演變經過。及對工
業用地與工業區之意義與功能稍予敘述。第二章為工業用地之選定,對影響工業用
地送走之種種因素,台灣工業用地之編定機構、程序、經過與結果,及農工爭地之
起因,內容與解決對策作一說明。第三章為工業用地之開發,乃本論文之重心所在
,主要為研究國內外工業用地之開發機構,開發經費之種類與籌措方式,土地取得
之方式及其困難所在,工業用地與社區計劃、都市計劃及區域計劃之密切配合,及
工業區之經營與管理等。第四章為個案研究,擇定國內較具成效之六堵示範工業區
與高雄加工出口區,對其開發情形加以分析與檢討,以為其他新工業區或加工出口
區建設之參考。第五章為結論,綜合台灣工業用地之現存各項問題,略陳晉見以對
。
|
423 |
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侯美珍, Mei-chen H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採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歷史文獻的考察,知人論世。並佐以統計法,闡釋學、接受美學、語境說等理論,以作為論證的輔助。共計正文八章、附錄三篇。
第一章〈導論〉:澄清前人對明代經學的負面評價及因襲的成見,檢討明代《詩經》學及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的研究概況,並說明本論文主題的研究價值。
第二章〈評點概說〉:介紹評點的起源、發展、特色、與科舉密切結合的情形,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等。對「評點」的性質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有正確認識後,可作為吾人了解評經的表現方式、認識評經性質的基礎及正確地解讀前人對評經的種種論說。
第三章〈經書評點風氣興起的背景〉:何以晚明會有大量的評經著作產生,並受到時人的歡迎?筆者考察當時的學術風氣,解經態度,歸納明人文集、書序中的種種論說,加以說明。以為復古風氣的瀰漫、對經義紛紜的反動、明人慣以文學眼光詮釋古籍,以及王學流風遺韻的影響,使明人對經解抱持開放的態度、讚賞獨抒心得的別解等原因,都是造成評經興起的原因。
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別析論孫、鍾、戴三部《詩經》評點,由介紹其人之生平、文學主張入手,結合其文學主張及相關著作中的資料,說明其評《詩》動機、版本問題、評《詩》的態度、對《詩序》、《毛傳》、《鄭箋》、《朱傳》等舊說的取捨、《詩》評所透露出的好尚,並論其影響與評價。
第七章:〈晚明《詩經》評點的性質辨證〉:先前研究者有鍾評之類的《詩》評,其性質為科舉講章之屬,故遭來錢謙益、顧炎武等指斥的主張,故筆者設此章予以回應,除證鍾評等書其性質與科舉無關、是文學的評賞之外,並詳細析論錢、顧、四庫館臣等抨擊評經的深層心理。
第八章:〈晚明《詩經》評點之學餘論〉:用闡釋學到接受美學的轉變,來對照、解釋晚明將孟子「以意逆志」轉為「以臆逆志」的閱讀現象。並指出在尊經的思維下,「聖經」與「至文」間存在著衝突,故評經者常將論文的本質,用求經義、明道的外衣來包裹,今人不明其所處的語境,常為其飾辭所惑的。本章並通論民初對晚明《詩》評的肯定,及指出諸評刊落訓詁,用語模糊、簡略,造成今人解讀的困難,是其不足之處。文末結語,回顧本論文的寫作,筆者自省得失,並前瞻未來可繼續努力的方向。
附錄三篇,為正文的補充,分別為:
附錄一〈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探討明清士人支持評點、反對評點之故。
附錄二〈鍾惺《詩經》評點的版本問題〉:介紹鍾評三本初評本間的異同,比較初、再評本的出入,並澄清過去對於鍾評版本問題錯誤的論述。
附錄三〈陳繼揆《讀風臆補》引戴君恩《讀風臆評》原文的校勘〉:陳繼揆作《臆補》,雖自言全錄戴評,經筆者校勘,陳氏所錄與戴評頗有出入,未能如實呈現。
|
424 |
戴震經學之研究林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中國經學集大成的時代,乾嘉時期又是清代經學極盛之時,戴震則是乾嘉時期經學的領袖人物,故了解戴震的經學,對於掌握乾嘉經學乃至整個清代學術之發展,實具有關鍵的地位。戴震的經學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科學性的考據工作上,建立了嚴密的解經方法;其次,其經學更能由考據進至義理哲學的建立方面,樹立清代義理學的典範;最後,戴震的經學不純粹是「考古」,亦關心現實的社會問題,具有「經世」的觀念,觀其「理欲一元」與「達情遂欲」的主張可證。因此,綜合戴震訓詁考據與義理哲學,才能了解其學術主張之全幅,進而掌握「清學」發展之脈絡。
|
425 |
女兒照顧者角色形成與照顧經驗之初探 /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Caring Role and the Caring Experience of Daughters涂翡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女兒在中國親屬關係中照顧角色的邊陲化,以及生育率降低、父母經濟力大增、養兒防老的觀念改變,許多家庭可能沒有生兒子,經濟上也不需要依賴子女,老人需要的是情感的支持,未來老人照顧由女兒來提供照顧的可能性增加。爲了察看女兒在中國傳統的情境脈絡之下,成為照顧者的原因、對照顧角色的主觀認知與經驗感受、照顧關係與照顧處境等,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括:(一)瞭解女兒照顧老年父母的情形。(二)探索女兒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原因。(三)了解女兒照顧者的照顧經驗,並探討照顧提供對照顧關係的影響。(四)分析照顧工作對女兒照顧者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以及其採取的因應策略與獲得的社會支持等。(五)期望藉著對女兒照顧者的瞭解,為我國女性照顧的議題開創不同的視野,不僅讓這群無聲的女兒角色得以受到重視,更期待透過政策建議之提出,以保障家庭照顧者的權益並增進照顧者福利。
本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並以導引式訪談來進行,計訪問8位女兒照顧者。研究發現:(一)女兒照顧老年父母的情形:實際的照顧任務與情感性的照顧工作。(二)女兒成為主要照顧者的原因:包括「家庭情感因素」、「社會規範下照顧的道德觀」、「嫁出去的女兒就不能照顧娘家父母親嗎?」、「地理上的接近性?」、「工作時間的彈性與個人在勞動市場經濟價值的衡量」等五項。(三)女兒照顧者的照顧經驗:包括角色逆轉下的衝擊、照顧責任與個人成就間的抉擇、照顧背後的壓力與辛酸、照顧過程中所發生的衝突、照顧過程中所經驗到的正向回饋、照顧後的省思,以及照顧提供對照顧關係的影響等。(四)照顧工作對女兒照顧者所帶來的壓力與負荷: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心理、經濟財務、社會參與,以及家庭關係等五方面。(五)女兒照顧者面對照顧負荷所採取的因應策略:分擔照顧責任、調整自己對照顧的認知、改善照顧方法。(六)女兒照顧者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包括非正式資源所提供的支持與正式資源的運用。
最後,本研究就相關議題提出討論,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及本研究的限制。
|
426 |
從執照取得及頻譜管理探討數位化時代電信與有線電視產業管制政策王敏利, Min-Li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資訊化社會來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注意並投入電信、傳播媒體與資訊科技匯流(convergence)發展之研究與規劃,希冀藉由科技之突破及法規之解禁能使電信、媒體、廣播、資訊、電腦及網際網路等相關產業均產生交互運作及整合,例如美國即於一九九六年完成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之立法程序。在這樣一個廣建通訊網路及普及資訊應用新趨勢之下,電信、傳播媒體及資訊科技未來將朝向多媒體通訊方向逐步匯流,網路架構升級為雙向寬頻網路提供整合性服務,不同的網路平台(network platforms)將可提供相類似之服務,而各擷取資訊之終端設備如電話、電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及個人電腦等亦會發生突破與變化,這個風潮已呈現在歐美各個原屬不同行業領域之大型企業彼此結盟購併或合縱連橫以及各項新產品之研發。
於全球電信自由化風潮驅動下,如何維持我國電信產業之國際競爭優勢已成為政府當前電信政策修訂之首要方向,而藉由知識之長期累積與有效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及競爭力提昇,即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中心課題。目前法律對該等事業之規範仍然各行其是,廣播事業受到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之規範,電信事業受到電信法之管轄,而有線電視事業則受到有線廣播電視法之約束。各種不同事業之主管機關不同,取得經營執照之條件互異,例如特許或許可制、頻譜之分配、執照之有效期間、區域及展延、經營者之條件不同,乃至競爭行為之規範亦有不同,例如交叉補貼、平等接續。
本論文嘗試分析在數位匯流趨勢下,未來產業在朝向整合的管制規範與政策並探討現行電信與傳播相關法律規範,檢視這種各自為政的法律機制是否可因應未來可能產生的整合性新興產業,進而歸納出以服務為基準的法律架構。然而,限於時間與篇幅之故,無法逐一探討各項引發之爭議與影響公平競爭的因素,故以影響進入市場的主要障礙的相關法制--執照的取得為本論文的出發點,探討目前電信、有線及無線電視廣播與資訊服務事業之定義是否有重新加以界定之必要?現有執照發放機制及頻譜分配機制是否有加以改進之必要,譬如頻譜用途之指定、新服務如何取得頻譜(拍賣制是否為最佳方式),以及如何鼓勵頻譜之有效利用等等。
本研究希望經由文獻調查找出歐盟在面對整合趨勢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歸納出因應策略後,配合台灣本土特有的國情文化,考量台灣社會本身的環境,提供政策與法規在面對整合趨勢時,進行修正或立法時的參考。未來的發照制度,必須符合「加速推動資訊化社會」之政策目標,以及促進競爭之原則,除因無線電頻率及其他的物理因素(physical constraints)所造成業者家數限制之情形外,不應限制經營者之數目。發照制度應提升無線電頻率之有效利用。執照的種類應儘予簡化,並以每一事業持用一張執照為發照原則。發照程式應符合客觀合理及比例原則,並儘可能以登記、報備,取代許可、特許程序,以降低行政成本及受管制者之負擔。
首先,我國現行執照發放之制度設計可概分為「特許制」及「許可制」二種,對於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經營係採「特許制」,第二類電信事業之經營則採「許可制」。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申請案件,均須依行政院公告之業務項目、範圍、時程及家數,並須於交通部公告之期限內提出申請,造成國內外潛在經營者無法依市場變化而迅速投入,不僅貽誤商機,更將減損我國電信市場之國際競爭性。然為配合電信、傳播及資訊產業匯流化發展之趨勢,以及因應國際間對於電信市場解除管制及法規鬆綁之潮流,當前以「事業」為主要分類基準之方式勢將面臨極多挑戰,我國對於電信事業經營前之申請與審查規定,實有配合檢討放寬之必要。
電信事業被區分為第一類與第二類不符合通訊科技匯流以及因此引發之服務與經營方式匯流的大趨勢,未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均將成為電子傳輸產業的一環,應適用單一之管制架構,沒有必要再區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本文認為應修改電信法,廢除第一、二類電信事業之區別。目前我國電信事業之執照種類,係按照所經營業務種類分別核發,不僅執照種類過多,若業者同時經營多項業務時則須重複申請執照,執照管理及核發所造成之行政成本耗費甚鉅。因此,我國似可參考新加坡的制度,將執照種類予以簡化,針對每一事業核發一張執照,並於執照載明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倘持照人日後欲增加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時,則按視其新增業務或服務項目,向主管機關申請或登記,即可辦理執照內容變更。我國應借鏡歐洲聯盟以「報備」制度簡化事業申設程式,承認業者有提供數位網路服務的自由及營業自由,並不需要特別的許可或特許執照,只要報備即可開始營業,僅針對從事資源稀少之無線電頻譜與號碼使用等業務,才需賦予一定義務。
再者,頻譜為珍貴的稀有資源,傳統上,國家對其採用高度的管制,在實證經驗裡,產生頻譜執照發放不效率,無法將資源分配給市場上最有能力的業者;另對頻譜的限制,阻礙頻譜為有效率的利用。本文以為,頻譜資源屬於私有財,國家不應過度干預,市場的力量即能使其達到最佳的配置。為求最大之經濟效益,頻譜之價格應由市場來決定,透過市場競爭的力量讓使用者頻譜之權利由出價最高之人取得,各種分配方法中以拍賣為最接近市場運作的手段;而頻譜用途與交易之管制方面,應落實頻譜財產權制度,讓執照擁有者得自由轉售、出租、分割使用與自由決定應提供何種服務。於財產權制度下,業者得選擇最有利的服務,當其發現服務效率不佳時,亦得變更頻譜用途、出售、出租頻譜執照或將頻譜分割使用,使頻譜效益能發揮至極限。至如何促進頻譜的有效利用以滿足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牽涉到管理機關的設置與任務定位是否恰當外;決定程序與方法應透過何種場合選擇,更是避免糾紛且有效達成分配的關鍵。
|
427 |
知識內容產業的成長策略-以商業周刊媒體集團為例俞國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文摘要
商業周刊(台灣)從1992年到2002年快速成長,從一本財經周刊,發展成雜誌叢書、編輯顧問入口網站、電子商務..等11個事業體的綜合媒體集團,創造台灣商周媒體奇蹟。
商業周刊本體(不含其他事業體)的經營績效,過去十年在營收方面,複合成長率高達30%,2000年起連續三年,稅前盈餘都超過一億元新台幣以上(不含其他事業體),成為台灣地區經營最傑出的平面媒體之一。
透過本研究發現,商周成長歷程中歷經三個階段:
1. 效率/價值階段
2. 整合資源階段
3. 品牌經營階段
由於經營者強調創新和務實並重,不斷增強更新核心資源、核心能耐,也使企業生命週期能適時破局回春,再創新格局,保持成長趨勢不中斷。
商周在每一階段的學習曲線中都包括錯誤教訓和成功經驗累積,企業就像有生命的有機體,不但要讓幼苗成為大樹,更要讓大樹變成一片森林,在商周個案中可看到,一個小型企業,在知識內容產業上,如何由小變大,蔚然成林,最後與國際媒體集團併購,準備進軍大中華華文內容市場完整生命週期。 / Executive Summary
Business Weekly (Taiwan) has been rapidly growing since 1992. Starting from a financial weekly magazine, Business Weekly creates a Taiwan media miracle and grows to an integrated media group consisting of 11 business units, e.g. magazine, books, editing consulting portal, e-commerce.
On the business performance of its core business, Business Weekly enjoyed compound sales growth of 30% in the last 10 years. For the consecutive 3 years since year 2000, the profit before tax of core business was over NT$100 millions, which wa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best operated print media.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growth of Business Weekly has gone through 3 major stages:
1. Efficiency/value stage
2. Integration stage
3. Brand management stage
Due to management focus of creativity and being practical, it continuously strengthens its core resources and capacity, sustains on the business life cycle,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maintain its growth trend.
Business Weekly has learned from the failure and success at each phases of learning curve. A cooperation is just like a live organ. It does not only grow from a weed to a big tree but also expand from a tree to a forest. From the case of Business Weekly, we can learn how a small company grows in the content business, then moves toward the Chinese content market in Greater China through the merge with international media group and form a complete its product life cycle.
|
428 |
台灣汽車產業經銷通路整併策略之研究王宏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車市面臨市場萎縮、品牌整合以及經銷獲利下滑等多重不利的影響。車廠或總代理為了維護品牌形象、降低通路內部競爭、提高客戶滿意以及達成銷售目標,紛紛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本研究之目的即是借助某一公司之真實個案,予以剖析商業決策之模式如何應用在通路整合之策略及策略通路通路理論相互呼應。此個案為一家極具品牌價值之國際車廠在成功購併另一家國際車廠後,在國內市場進行通路整合之實務案例。個案背景為被購併方在台灣市場面臨經銷通路間的惡性競爭與銷售成績每況愈下等窘境下,購併方欲藉由其品牌優勢提昇被購併方在國內市場的品牌形象與銷售成績。於此,購併方必須一一解決被購併方在經銷通路上的問題,如經銷通路間的惡性競爭、急遽萎縮的新車銷售目標,以及過去銷售所累積的龐大流通車口數服務問題等。於此個案中,本研究採用過去十年(1992年~2001年)被購併方的銷售數據、車口數以及車口之地區分佈資料進行量化與質化之分析,再對未來十年(2001年~2010年)進行銷售預測以及損益平衡分析等。再以分析之結果針對全台各地區經銷通路與顧客服務之需求進行經銷通路與資源之重點配置,包括進行經銷通路之削減、經銷通路地點之重配置、經銷通路功能之重新調整以及購併方資源之介入等,牽涉層面極為廣泛且同時兼顧多方之策略考量,可做為國內通路策略規劃研究之參考。
|
429 |
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羅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ī)是龍樹除了《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以外,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學界所重視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迴諍論》中,龍樹對於身分疑為正理學派的敵論者,由知識論作為切入點,質疑其「一切法空」的主張,有著相當精采且尖銳的答辯。藉由此種論難與反詰的對話形式,龍樹清楚地闡明自己強烈反對實在論式知識論的理據何在,同時亦連帶呈現了中觀學式的語言觀,並再次澄清「一切法空」的真義,及其在倫理學與宗教實踐等價值論上的增益和積極性。
《迴諍論》原先僅有漢、藏兩種語言的譯本,梵文原典則已逸失多年,直至西元1936才在西藏發掘面世,隨後並有多名國外學者陸續投身梵本的校對和翻譯工作,但在此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新的中文譯本始終付之闕如,現存可見之《迴諍論》漢本主要仍是譯於西元541年的版本。該漢本咸認艱深難解,除了譯者行文晦澀之外,蓋因論中多處關涉正理學派的哲學觀點及術語(如「四量」、「五支分」,或種種的「誤難」等),顯然已預設讀者應熟稔於當時印度哲學的諍論傳統。本篇論文既以《迴諍論》為研究素材,主要內容即為參照古典漢本與藏本,以白話中文重新對譯梵本,以方便中文讀者把握梵本文意。其次,本篇論文亦重建了龍樹與其敵對學派的對話脈絡,透過對《正理經》(Nyāyasūtra) ――尤其是卷一與卷五――的大量徵引與解釋,指出其與《迴諍論》的對應性,這對了解敵論者的哲學立場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而《迴諍論》中最富爭議性的段落――第二十九頌的「我宗無」、第三十頌的「不取少法轉迴」、第六十三頌的「我不遮」;本篇論文除整理列舉出近年來學界對此相關的各種研究成果之外,也提出了個人的詮釋看法。
|
430 |
韓國與中摑大陸經濟貿易關係發展之研究金鉉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韓國與中國大陸建交後韓中貿易和投資關係為主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從政治經濟的層面,陳述中國大陸對韓半島政策轉變的背景及其戰略構思,觀察中國大陸,與韓國經貿關係的變化,並檢討影響韓中兩國經貿關係發展的主要因素。
世界經濟區域化趨勢的加強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在東北亞區域合作中,韓中兩國的經濟合作交流對兩國帶來互利繁榮嗎?今後韓中兩國國家經濟合作向甚麼方向發展才會促進兩國的經濟發展和對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繁榮呢?
然後,中國大陸在一九九六年就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二○○一年,中國大陸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可以說,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後一步步的加入到了國際經濟組織中。中國大陸在經濟實力持續增長的過程中,將對韓國經濟有哪些影響?這些問題都是本論文企圖處理的議題。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份,第一章為緒論,概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問題意識、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用詞的釐清與研究架構。
第二章為韓國與中國大陸關係正常化的背景與發展。本章主要在探討韓中關係改變之因素、中國大陸對韓國政策的基本目標及政策的演變、韓國對中國大陸政策的演變、與韓國與中國大陸關係之發展,以做為分析韓中貿易與投資往來之背景。
第三與四章要研究韓國與中國大陸經濟貿易關係之發展,以貿易及投資關係為分析兩國雙邊經貿關係的指標。透過韓國與中國大陸經貿合作關係分析而尋覓兩國經貿合作特性、問題癥結以及未來的發展展望。第三章研究了韓國與中國大陸雙方貿易關係之發展。接著,第四章研究韓國與中國大陸投資關係及其他方面之發展,以說明韓中投資關係的發展對兩國經濟的影響。第四章尤其將特別集中在韓國對中國大陸的投資政策與投資行為的變化上,以分析投資對貿易發展的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 綜合上述各章的分析,歸納為本章結論。由前面各章的分析對韓中經濟合作做一展望,尤其是主要在探討中國大陸加入WTO之後韓中兩國間經貿合作的展望及其影響,及韓中經濟交流協力方案。並就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對韓國有何助益做一探討。
對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大陸,在二十世紀的九○年代中後期,國際上有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之說,但筆者認爲對中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不應稱作“威脅”而應看作“挑戰”。雖然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産業和農業領域將面臨競爭,但在汽車、機械製造業等領域也將同時獲得發展機會。韓國只要維持高技術領域的優勢,就能從中國經濟發展中獲利。
|
Page generated in 0.02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