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8
  • 80
  • 28
  • 18
  • 1
  • 1
  • Tagged with
  • 128
  • 128
  • 54
  • 34
  • 32
  • 18
  • 18
  • 18
  • 17
  • 15
  • 14
  • 13
  • 13
  • 13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周俊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中華民國現行國定節日的內容,即使這些節日整體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政治性節日所佔比例過高仍是其特色之一,這是討論到相關問題的輿論和學者每每指出來的。究竟中華民國歷經了怎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得其政治性節日相較其他國家來得高?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國定節日的政策一方面攸關社會性時間的作息安排,一方面是官定意識型態的象徵。該政策對日理萬機的統治者而言,在眾多更具實際性、急迫性的政策雖然是「旁若末節」的,即便如此,這些節日、儀式政策仍然是政治的範疇之一,是統治者心態的一種反映,是統治者與治下人民互動的一個觸角,可以從中觀察國家權力如何藉此創造出一個社會共享的政治文化。    廣義上的「國定節日」即指被官方所認定具有紀念或慶祝意義及必要,在節日相關法令規章上明白制定者,範圍上首先可包括官方政策制定的節日即政治性節日,其次是民俗節日,最後則是其他人民團體發起的節日或國際性節日等等。本文分兩大部分探析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主要是以國民黨政權黨國體制時期為主的國定節日。首先是從比較大的角度,以相關法規為主、時代背景為輔觀察民國成立以來,乃至於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政策之整體變遷。其次是從既有國定節日體系中,擇要篩選數個較具代表性的節日,並將之歸納為三個面向加以進行較為細瑣的討論,即:1「國定節日中的傳統與文化」,包括: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焦點集中在觀察黨國體制下的統治階層如何在國定節日中選擇性再現國族歷史的傳統與文化,藉由「復興」的自我宣稱,強調該政權之於過去光榮歷史的延續性;2「國定節日中的國民與國家」,有:國慶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和臺灣光復節等,主要在討論統治者如何藉國定節日表述與國家、國民的關係,並且勾勒出該政權預設、理想的國家圖像與國民形象;3「國定節日中的偉人與強人」:國父誕辰/逝世紀念日、蔣總統華誕日、先總統 蔣公誕辰/逝世紀念日等,為特定人物打造專屬的慶祝、追憶場域,藉此強調偉人對民族、國家的勳業,將之(或自我)神化成為國民統合的象徵之一,認為這種符號化的結果有助於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統治。無論是上述三種面向的哪一種,都為統治權力視作有助於統治正當性的宣稱,以及共同體群眾政治認同的形塑。
62

關鍵契機與儀式性媒體事件分析:以520政治符號為例 / The analysis of kairos and ritual media event: A case study of the 520 poltical sign in Taiwan.

陳俐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期符號事件近年來頻繁出現在台灣媒體文本中:大眾媒體以日期命名,讓數字符號在眾多論述中標誌相關事件。其中,「520」就是帶有濃厚政治意涵的媒體事件。這一日期符號在每四年一次報章的相關論述中,觸發了集體記憶、認同、與媒體儀式機制,以再現並形塑正副總統就職儀禮,也帶領閱聽眾一同參與和詮釋符號事件。 本文首先藉由520的時間結構分析,劃分出日常生活時刻與關鍵契機(kairos)的差異,彰顯特定時空情境閱聽眾的行動能力——及催生他們自成一個共同體的想像。其次,再藉由520儀式的象徵符號論述,探討在變遷時空背景下的國族想像轉變。 在現今開放性的文化中,520不僅是「言說的符號」也是「行動的身體」。閱聽眾運用520象徵符號連結相關的事件,也在儀式行動中確認符號的意義。所以,520兼備了此二特質,把空間情境、行為轉變隱藏在時間符號開展的過程裡。 綜上所述,本文以論述分析及儀式展演說明520符號的變遷,正是顯現520以人為命名方式,將行動的意圖包裝成讓閱聽眾記憶與見證的歷史,並引領閱聽眾以新時代的價值為名義,建構一個關於美好未來的國族想像。
63

高達美與德希達的「相遇」:巴黎論戰中的他者問題 / The discussion of the other In the Gadamer-Derrida encounter

劉又仁, Liu, Iou 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主要以「他者」、「距離」、「記憶」以及「未來」為線索,看這四者如何進入到對話的經驗之中,來重新看待德國哲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與法國思想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1930-2004)二人在1981年巴黎的「相遇」。 / This thesis mainly discourses the German philosopher 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 and the French thinker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 whose “encounter” in Paris in 1981. The discourse follows four clues: the other, distance, memory and future, to re-explain how could the Gadamer-Derrida encounter all about the experiences of dialogue.
64

被創制的仇恨-媒體運動報導中的反韓框架分析 / Media framing analysis of 'anti-Korea' in Taiwan sport news.

林宗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針對國人長期存有的「仇韓情緒」進行研究,並認為這樣的社會集體記憶,一方面固然與台韓雙方長期以來的社會脈絡與歷史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媒體中介的結果,形成一種Hobsbawm所說的創制傳統。因此經由媒體下手,透過不同時期與不同報紙的運動衝突事件報導,進行資料蒐集分析佐以相關文本生產者訪談,希望勾勒出媒體在這波現象背後所扮演的角色。   大致上,從文本的分析後可以知曉,這種仇恨記憶是逐漸的被媒體創制出來,相較於第一時期(1983~1992年)對於韓國較具包容性並以事件為報導基礎,第二時期之後(1992~2010年),媒體的呈現對衝突事件的追蹤或說明逐漸變少、情緒性的花絮或是形容詞變多,並將衝突事件與韓國或韓國人整體構連,出現明顯的仇視對象。此外,不同媒體在報導上也呈現不同的立場,顯示媒體在面對這類與韓國的衝突事件,並不是如此的單純呈現,有其特殊的考量存在。   研究中也發現,在媒體的框架產製過程中,組織的經營考量往往成為文本產製的最終考量,使得仇韓新聞框架以讀者為導向,以新聞商品為前提創制文本。這樣的媒體真實隨著時間的拉長,也逐漸的被認知為一種社會真實,與整個大環境結構變得相互生成,慢慢成為一種「被發明的傳統」,自然地存在於眾人的仇韓集體記憶中,等待下一次的觸發時機並且作為媒體可依歸的新聞商品固定產製公式。
65

論余華小說中的「毛魘」記憶

鄭茹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陸新時期作家中,余華小說不論在敘事手法或語言風格都獨樹一幟,其作品透過翻譯,在國際間並取得相當的關注與肯定,但在台灣研究界卻相對冷清,本文於是以「毛魘記憶」為余華小說研究核心,所謂「毛魘」,在本文意指「毛權夢魘」。所謂「毛權」,在本文限定為「毛澤東於1949年建政至1976年逝世止,其間推動的政治措施與背後的意識形態」;而名之為「夢魘」,則含括「後毛澤東時代」(毛逝世迄今)中國人民受「毛權遺產」影響的趨避狀態,特別是那揮之不去、如「魘」隨行的心靈特徵,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形成錢理群所言今日「毛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現象,潛移默化著國民性格。 本文除了試圖以「毛魘記憶」連結余華前後期貌似迥異的小說書寫風格,呈現余華筆下個人獨特的「毛魘」書寫,藉此歸納毛權對中國人民的精神戕害,從而造成國民性格的重塑和價值意識的轉變;再者,更進一步將余華置於五四以來新文學發展的脈絡中,觀察其承先啟後的獨特位置,尤其是與魯迅的遙相轉承。
66

緩長記憶效應下的選擇權評價

彭貴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效率市場假設股價的波動是隨機的,亦即股價是無法預測。 近來的文獻指出股價的波動是不完全是隨機的,且股價的波動具有緩長記憶(long memory)的特性。在本文中我們以R/S分析發現臺灣股市的Hurst指數為0.68,即具有趨勢持續性(trend persistent)之效果,根據此依特性,我們根據Necula(2002)的研究,來評價台股選擇權,發現此新評價模式產生之價格較接近市場價格。
67

藉由地緣情感關係連結之群眾打卡資訊建⽴立個⼈人⽣生命記憶 / Construct Personal Lifelog by Check-in Information from Location-based Emotion Connected Crowd

王怡婷, Wang, Y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生活於行動網絡與社群網站發展快速的今日,人們逐漸依賴利用隨手可得之行動裝置紀錄生活,打卡儼然成為生命紀錄的方式之一。本研究致力於提供使用者個人化之打卡系統,讓使用者在選用群眾所推薦的地理標籤名稱之餘,同時保有個人化情感傾向特色之地理標籤名稱。透過基於地緣情感關係連結之群眾推薦地理標籤名稱,我們提供更貼近使用者個人情感偏好之地理標籤,讓使用者在省下自行建立個人化地理標籤名稱上的繁瑣程序的同時,還能同時保有個人化特色,更能夠作為未來回憶時之線索。在實驗設計上,我們邀請共二十八位受試者使用本研究所開發之打卡系統,利用三週的時間真實模擬生活中的打卡情況。我們分析受試者進行打卡時所選用的地理標籤名稱來源作為評估之依據,透過實驗結果顯示基於地緣情感關係連結之群眾推薦地理標籤名稱模型,能夠推薦較適合的地理標籤名稱給使用者使用。因此本研究有效利用特定群眾之力量協助使用者建立個人化之地理資訊。 / In the present, people used to have one or more mobile devices. With the mobile devices thriving, the social network is also getting more popular. People rely on the mobile devices or social network to record their lives—“Check in” is becoming a kind of “lifelog”. Our research provides user a customized check in system, which can free users from the troublesome procedures, naming the geotag by their own, meanwhile; they can still have their own style. Furthermore, this customized name of geotag will be the hint to their memory in the future. When it comes to the experiment, we have 28 users experience our check in system, and we spent three weeks to simulate the situation of check in in the real life. We analyze the users’ name of geotag and use it as the result to estimat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our experiment, the Location-Based Emotion Connected model can recommend a better name of geotag to the users. Consequently, our research the effective help people to construct personaliz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68

女王と毒入りワインの杯 : Hamletにおける忘却と記憶術

TAKIKAWA, Mutsumu, 滝川, 睦 31 March 2014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9

團隊認知需求及團隊合作性目標與交融記憶系統形成─資訊精緻化的中介效果 / Need For Cognition , Team Cooperative Goal and the formation of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 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Information Elaboration

葉讚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現代企業裡的工作團隊大多面臨複雜、變動快速且競爭激烈的環境,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團隊績效已成為企業重視的一大課題。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團隊交融記憶系統(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簡稱TMS)能有效幫助團隊提升績效並提升團隊決策速度與品質,然而,一個團隊欲建立團隊交融記憶系統,必須先瞭解團隊交融記憶系統的形成前因為何。本研究以資訊處理動機模型為理論基礎,並以企業中之實務工作團隊為研究對象,探討團隊內成員之認知需求(知識動機)與團隊合作性目標(社會動機)如何促成團隊交融記憶系統的形成,並且在研究中加入團隊資訊精緻化作為中介變數,以探討團隊資訊精緻化在認知需求、團隊合作性目標與團隊交融記憶系統間之中介效果。另外,研究中亦將進一步探討團隊合作性目標對於認知需求與團隊資訊精緻化關係的調節效果。 本研究以70個實際工作團隊(包含研發團隊與行銷團隊)作為研究樣本,並以層級迴歸分析及Sobel test進行假設驗證。經由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發現團隊合作性目標與團隊資訊精緻化具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團隊資訊精緻化在團隊合作性目標與團隊交融記憶系統之關係間具有中介效果。此外,團隊合作性目標亦會調節團隊認知需求與團隊資訊精緻化間的正向關係。也就是說當團隊合作性目標高時,團隊認知需求與團隊資訊精緻化間的正向關係將高於團隊合作性目標低時。
70

交融記憶系統、資訊精緻化與團隊創新-任務衝突、賦權領導及情感氛圍的調節效果 / Transactive Memory Systems, Information Elaboration and Team Innovation: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Task Conflict, Empowerment Leadership and Affective Tone

林昭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下企業使用團隊以促進創新的方式非常普遍,藉由成員背景的多元性發展出更多可行的新創方案,然而在團隊的專業分工模式下,團隊成員如何快速地瞭解其他成員的專長,並相互配合、協調,高效率地完成任務要求,成為重要的探討議題。團隊成員熟悉團隊內各種技能與知識的分布,並且信任其他成員的專業,彼此溝通協調,此現象稱為交融記憶系統,本研究以真實企業中的團隊為研究對象,且以從事研發或行銷等創意發想工作的團隊為主,探討交融記憶系統與團隊創新之間的關聯。另外,團隊成員對於任務資訊的交流與整合稱為資訊精緻化,本研究也探討資訊精緻化行為是否在兩變項之間擔任中介效果的角色。在交融記憶系統、資訊精緻化與團隊創新的主效果之外,本研究也好奇任務衝突、賦權領導及正、負向情感氛圍是否於其間具有調節效果。   本研究共蒐集到70組研發團隊共334位團隊成員作為研究樣本,經過信、效度分析、配適度檢定、趨同性分析、相關分析及層級迴歸分析之後,得出之研究結果顯示交融記憶系統與資訊精緻化之間存在顯著正向關係。任務衝突、賦權領導與正向情感氛圍各自與資訊精緻化之間具有顯著正向關係,而賦權領導對於交融記憶系統與資訊精緻化之間之正向關係具有顯著正向調節效果。另外,任務衝突對於交融記憶系統與資訊精緻化之間之正向關係具有顯著負向調節效果,而賦權領導對於交融記憶系統與團隊創新之間之正向關係具有顯著負向調節效果,此兩者與原假設之調節方向相反。

Page generated in 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