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4
  • 102
  • 2
  • 2
  • Tagged with
  • 106
  • 106
  • 106
  • 58
  • 58
  • 46
  • 33
  • 29
  • 25
  • 23
  • 22
  • 20
  • 19
  • 18
  • 1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民間於都市更新以外地區實施都市更新事業問題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

陳怡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更新事業之實施涉及公共利益之實現,影響更新單元或地區周邊利害關係人之財產權及居住自由,都市更新條例第11條提供未經劃定應實施都市更新之地區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得自行劃定更新單元申請實施都市更新事業,然此條文之適用攸關更新單元規模範圍大小及自劃更新單元之審查,且開啟後續一連串都市更新事業之行政程序,如以臺北市為例,目前審查時係由都市更新處承辦人依據自訂的「臺北市未經劃定應實施更新之地區自行劃定更新單元建築物及地區環境評估標準」一定要件即屬符合,明顯缺乏適當之審議組織,又此標準下之指標也缺乏都市更新條例第6條及第7條之立法精神,且未建立合理關連性之連結。若稱「為促進土地再開發利用或改善居住環境」之目的即能申辦更新事業,則其他開發方式亦能達成,何需都市更新一途;再者,都市更新以外地區亦缺乏上位計畫之指導等等,是以都市更新之推動能否實現或增進公共利益則存有極大疑義,導致多數學者一再強調將此條文廢除。爰此,本研究將探究該條文存在或廢除之必要性,依公共利益等法理觀點重新檢視其合憲性與否,釐清此制度適用後所衍生之課題,進而考量於憲法保障人民居住自由及財產權前提下,建構以居民權益為中心之正當法律程序,完備都市更新條例第11條之立法要件。 都市更新事業實施分為多階段不同之行政程序,包含更新單元之劃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之核准、都市更新事業計畫之核定等,於都市更新條例第11條制度之適用下涉及私人財產權之變動或剝奪,而此制度是否有存在之必要性,是否依憲法第23條比例原則規定之意旨遵守需具備公共利益之前提要件下始得足以剝奪或限制人民財產權?是故,民間於都市更新以外地區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所涉及不同階段之行政程序,該如何完備其公共利益,又於各階段中之公共利益應如何判斷,皆是本研究所欲探討之內容。 本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藉由文獻與理論分析彙整專家學者針對民間於都市更新以外地區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探討之相關文獻,以公共利益、正當法律程序及財產權保障之法理基礎,釐清都市更新條例第11條所衍生之爭議問題,並依此制度之發展現況,分析依都市更新條例第11條適用情形及立法目的,藉以檢視該制度存在之必要性及政策意涵,重新建構民間於都市更新以外地區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所涉及之更新單元劃定、都市更新事業概要核准及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核定等程序,提出修法內容及具體之公益性評估,希冀達到都市更新條例第1條之立法目的及應為之政策功能,提供公部門後續修法及因應措施之參考。
32

影響中美貿易談判的因素及個案探討

白允宜, BAI, YU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內一片高喊自由化與國際化的呼聲中,隨著貿易順差的逐年擴大與外匯存底的快 速累積,我國也面臨了更多的國際競爭與挑戰。而其中對我國經濟發展最為重要,影 響層面也最為廣泛者,便屬中美貿易談判(略商)了。 本論文擬就我國歷年來與美國在經貿事務的談判經驗,試圖歸納出影響整個經貿談判 之成因、過程以及結果的因素,並逐一加以深入分析、探討,期為將來我國面臨更多 的經貿談判擬出一套最佳的因應對策。 論文內容共分八章:第壹章緒論;第貳章影響中美貿易談判的因素,分別就經貿關係 、法律規範、政治環境、社會(民間)反應、認知差距、談判代表(機構)、文化等 七大因素逐一加以分析;第參章至第柒章為個案探討,分別就中美紡織品配額談判、 中美煙酒談判、中美工具機、鋼鐵VER談判、中美農產品貿易談判、中美智慧財產 權談判等,依第貳章的影響貿易談判的七大因素,分別深入探討;第捌章結論。
33

從財產權觀點探討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之執行

劉美雪, Liu, Mei-hsu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的公共設施保留地,自民國二十八年都市計畫法公布至今,計已規劃公共設施用地七萬七千餘公頃,未取得公共設施保留地約二萬餘公頃,由於都市計畫法第五十條對於公共設施保留地取得期限之限制,業已修正刪除,雖然大法官會議三三六號解釋文,顯示了大法官認為現行公共設施保留地的長期存在並不合於財產權保障的要求,然大法官最後卻將此一問題保留給立法者決定,惟時至今日仍未見立法機關有任何相關補救措施。使得現行在全國各地有不少土地在被劃定為都市計畫公共設施保留地後,經過十數甚至數十年以上,該預定之公共設施用地仍未徵收,而該等公共設施保留地之所有權人只得期待政府之善意,早日徵收補償或撤銷使用之管制。 本文肯定既存研究對於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的貢獻,但是有感於過去研究者的關懷重心皆以國家為本位,探討應該採取如何的管制技術以達成政策目標,應該選擇何種取得方式以增進公眾福祉……,似乎欠缺由人民的立場出發,將財產權保障的觀點納入思考;面對此種國家行使警察權的管制行為對人民財產權是否適當與公平的爭議時,本文嘗試透過美國憲法賦予各級法院依照法令針對此種警察權行使的管制行為對財產權的影響加以檢驗銓釋歷年判例所逐漸形塑出類似徵收理論,來針對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長久趨向於未能被完全執行路徑的情形,探討其是否已構成類似徵收管制侵及人民財產權,並經由對執行措施的分析來探討是否能有機制可促使制度趨向被執行以達到緩和公共設施保留地長久以來所存在的問題。 本研究基於財產權觀點,透過美國類似徵收管制論述的角度,經由本研究所建立之準則,對現行公共設施保留地長久趨向未能被完全執行路徑情形加以檢驗,檢視結果認為現行公共設施保留地長久劃設而未加以取得,已構成類似徵收管制侵及人民財產權;在執行措施方面,現行公共設施保留地執行措施對財產權之保障仍屬消極且不足並面臨成效有限、稅基流失、衍生社會成本等課題。在權利義務對等思考下,本研究認為由行政機關承受管制成本之機制可促使制度趨向被執行,緩和公共設施保留地長久所在的問題。
34

跨國企業新產品開發與智慧財產權管理—巨大機械為例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anagement of a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 Giant Global Group

李瑞芬, Lee, Ju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於1950 年代即開始發展自行車產業,1970 年代挾帶著製造成本優勢以及不斷提升製造技術下,締造了「自行車王國」之美譽,到了1980 年代許多自行車業者紛紛西進和南進,以追求降低生產成本,然而十幾年後自行車產業終於開始反思如何提升整體產業的價值,降低生產成本的思維模式不再是企業唯一的策略選擇;自行車產業的發展可以作為台灣傳統產業發展與轉型的一個寫照與借鏡。自行車產業運用台灣過去累績的競爭優勢,開始追求微笑曲線兩端更大的價值,這種新策略思考模式與產業合縱連橫之運作模式所帶來的成果,實值得台灣各產業借鏡。 當全球市場由於產品生命週期愈來愈短,新產品不斷快速推出之際,台灣產業的研發策略若持續採取漸進式改良之方式,未來將不足以因應後進者快速的追趕,必須要具有「原創性」的產品,才能確保競爭優勢與獲利空間。台灣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必須朝向前瞻、深度的創新與研發,在研發或市場行銷面提升附加價值,並縝密思考智慧財產佈局策略,才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台灣企業欲從代工走向自有智慧財產,企業必須能掌握國際技術發展的走向,並訂定涵蓋公司專利佈局和產品組合的策略。換言之,企業應考量全球化營銷策略,規劃一套具全球競爭優勢之技術/產品和智慧財產組合。全球化的智慧財產規劃佈局,與企業的新產品/技術發展策略緊密相扣,如此始能發揮智慧財產之最大效能,提升企業的創新價值並且獲得保護。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資產已成為主要競爭優勢更是競爭的武器,企業如何產生、利用與維護智慧財產權以創造附加價值,將成為致勝的關鍵。 本研究逐一分析產業結構、企業價值鏈、產品結構與技術結構,分析對照企業的全球智慧資源配置、佈局的情況。智慧財產權的經營效率,若能從產業的技術結構和產品組合來提升,才可能擺脫為專利而專利之窘境。清晰的智慧資源規劃地圖,在策略的意涵上,是要讓企業經營者看清楚未來的產業競爭趨勢,據此主導企業未來的資源佈局,篤實的制定經營策略,而不至於迷失淹沒於雜沓紛亂的資訊洪流之中。企業在面臨全球化激烈競爭環境下,新產品開發活動要能與智慧財產佈局策略相配合,才可能技術自主和市場自主,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縱效。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方式深入瞭解巨大機械如何經營全球自行車市場,從全球價值鏈、產業結構與企業價值鏈的角度,縱向與橫向觀察研究。巨大如何在全球價值鏈取得關鍵戰略位置,台灣整體產業結構調整與其競爭力的關係為何?橫向再觀察巨大的新產品開發策略、技術研發策略與專利策略,分析巨大如何邁向精品化之路。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 探討跨國企業之全球經營策略。 (二) 新產品開發活動與智慧財產管理。 (三) 探討組織核心能力與智慧財產管理之關係。 (四) 探討跨國企業經營策略、新產品開發活動與組織核心能力之關係。 / Every enterpriser is confronted with severer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market nowadays, such as shorter life cycle of products and higher competitions. They have to consistently launch new products and shorten lead time against fast followers. Cost-down can hardly be the solution for industry management. This thesis aims to propose a better industrial strateg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for Taiwan enterpriser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Giant Bicycles. The thesis will begin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industrial chain,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structure of Giant Bicycle, to further examine its management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study will revie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restructing an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the case of Giant Bicycle. Moreover, it will as well analyze Giant’s success of industry upgrade, through its innovative R&D policy and IP strategy.
35

土地徵收爭議問題之研究---以近年行政法院判決為中心

鄭思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用徵收,係指基於公共利益上之需要,由國家以強制手段取得人民之財產權,並給予財產權人相當之補償,在性質上乃屬權利之剝奪。而國家透過公用徵收制度取得財產權者,要以土地權利之徵收居多,故對於人民依法所擁有之土地財產權予以徵收,對於民眾有嚴重影響,有關之爭議問題亦因此而生。 本文係藉由財產權保障、公用徵收之學理為立論基礎,以及經檢視土地徵收裁判案件所呈現近來司法裁判見解情形以及土地徵收爭議情形,而就:一、按憲法財產權保障之內涵,亦包含程序性保障,則有關公聽會、協議價購等徵收前之先行程序於司法實務之爭議情形如何?又徵收核准前之陳述意見由需用土地人來執行是否合乎立法目的? 二、有關被徵收土地人對於土地徵收或徵收補償不服或異議時,依土地徵收條例第22條之規定,會產生何種問題?救濟程序應如何進行?三、殘餘土地之申請一併徵收經會勘後,如需用土地人怠於提出申請 或有異議時,究應如何處理?四、有關徵收之失效於司法實務上之認定,法院之見解如何?對於年代久遠,相關資料已不可得之案件,於被徵收人張徵收失效時,法院援引權利失效理論是否妥適?等問題加以檢討分析。 進而歸納其結論之要點如下: 一、有關徵收前之先行程序,諸如:關於舉辦公聽會,如係為回應釋字第409號解釋,則應著重於徵收計畫確立前之陳述意見,以審查土地徵收計畫之合理性及必要性,以使公益及私益之間能夠兼顧;而協議價購部分,需用土地人應有徵收是最後手段之認知,依尊重私有財產權之立法意旨,應優先考量採行其他較溫和、侵害較小之方式、手段,儘可能地以協議方式達成用地取得之目的,始可謂符合憲法關於財產權保障及比例原則規定之要求;對於陳述意見之執行,似可透過機制之設計委由下屬機關基於協力之關係,代為給予相對人陳述意見,以提供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審議時之考量。 二、有關土地徵收之「異議」是否為「訴願」之先行程序,主要是因為土地徵收公告中即包含土地徵收處分及徵收補償之處分二種,加以土地徵收條例第22條之規範未盡明確,相關爭議即因此而生。宜就對於公告文字之異議、對於土地徵收處分之不服、抑或對於徵收補償價額之不服,著手進行法律文字之修正,以維護被徵收人之訴權,亦可避免行政救濟之亂象。 三、有關殘餘地一併徵收之爭議,按為避免爭議,並使對於需用土地人之權益以及殘餘土地所有權人權益均能有效保障,有關一併徵收之處理,仍可依現行之規定由殘餘土地所有權人向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提出申請後,由縣市政府於會勘後將會勘結果送交土地徵收審議委員會審理後作成准駁,再予需用土地人較為寬限之補償費提交期限,以免需地機關籌款未及,再者有關一併徵收案件,亦應由法規設上加以規定,若需用土地人有籌款不及之情形時,應使土地所有權人得據一併徵收之核准處分,就徵收補償費有請求權,以免徵收失效以致殘餘地所有權人對於徵收補償之請求權應徵收之失效而喪失。 四、有關徵收失效之爭議,按土地徵收有其公共利益之目的,是否仍繼續承襲大法官會議解釋之見解,抑或由制度面作改變,則不無思考之空間。目前主要是補償費是否於法定期間內發給,作為徵收效力是否存續之依據。而若為公共利益及兼顧人民財產權保障,有關土地徵收之效力,似可以公告徵收時即發生徵收之完成,至於補償費之發給,則可賦予土地所權人請求權對於遲而未發給者則應課予利息,此亦可使,民眾對於已被徵收使用之土地不致因徵收失效,而無徵收請求權,而致就其補償費之索討無門。
36

最適仿冒品查緝率的制定 / Establishment of the optimal enforcement rate of counterfeit

陳盈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多元化社會,資訊及科技的高度發展除了帶給全民便利以及更充足完整的資訊外,卻也帶來了侵權與犯罪。本文根據王智賢與楊敦雅 (2008) 一文做進一步的延伸,採用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4) 的菜單式拍賣模型,探討當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為外國正版商所擁有時,外國正版廠商、國內仿冒商,以及國內部份消費者所組成的團體,三者的利益分配相互衝突時,本國政府將如何制定國內的仿冒查緝率。此外,我們將模型設定了外生變數查緝率下限以盼能更貼近現實社會,透過本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增加查緝率下限後,雙方共同遊說之下均衡查緝率可能由原先的零大幅提高至仿冒商品剛好可以生存的門檻,並且在均衡時只會有一方願意提供給本國政府政治獻金。 / In this multiple society, although highly develop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make all the people more convenient but also earn more sufficient information, it has brought the tort and crime as well. In this essay, we extend the essay written by Jue-Shyan Wang & Tun-Ya Yang (2008) and adapt a simple framework based on the Menu-auction Model of Grossman and Helpman (1994). Discussing about how a domestic government decides optimal enforcement rate of counterfeit wh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held by a foreign company and foreign company、domestic consumers and domestic illegally copied company had a conflict between their benefit distribution. Furthermore, we are going to add a lower bound of enforcement rate as an external variable to close reality. After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under the lobby of both foreign company and domestic consumers, the equilibrium of enforcement rate may change from zero to the entry barrier; what’s more, only one of the sides will be willing to pay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to domestic government under equilibrium.
37

現行土地使用法制中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land use limit in present land use legal system

林明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憲法第十五條規定:「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揭示了對於人民財產權的保障。憲法對於財產權之保障係透過對於財產權之承認並透過立法者建立財產權之法律制度,即所謂財產權之「制度保障」。而憲法以財產權為人民之基本權利,並予以保障則為財產權之「個別保障」。個別保障使人民產生一積極權力以抵抗公權力對財產之侵害亦是對於財產權法律地位之保障。 然財產權保障並非絕對之保障,財產權於社會中尚須考慮其於眾人間之相互性及普遍性。因此,財產權之實行須受社會環境之限制;換言之,財產權除供「私人利用外」亦應配合公共福祉而負有「社會義務」。憲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之必要,得以法律限制財產權及其他自由權利」即蘊有此意涵。此外,憲法第一百四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國家對於私人財富及私營事業,認為有妨害國計民生之平衡發展者,應以法律限制之。」,故立法者藉由法律訂定財產權之內容及界限時,亦由憲法第二十三條及第一百四十五條取得財產權之限制依據。因此,法律對於財產權之限制,如屬財產權之內容及界限之事項,原則上權利人應予容忍而不生補償之問題。但若對於財產權之限制,使權利人與他人相較受有特別不利益時甚或侵害財產權之內涵時,則須予補償,以與憲法對於財產權保障之意旨及平等原則相符。 土地為財產權之一部,當然依法受有保障。但因土地具數量、位置固定之特性,且為人們生活所不可或缺之資源,為調和土地上各種不同使用之需求、競爭並考量社會整體利益,需透過法律或土地利用計畫對於土地使用施以干涉、管制。然土地使用限制可能基於維護公共利益之目的,對土地施以不同強度之限制。甚至許多土地使用管制法令中,政府並無意以徵收程序取得人民之所有權,但這些法管制卻大幅限縮人民使用財產之權利,造成土地權利人相較下承受更多或更嚴苛限制之不公平情形。因此,土地使用規定對財產權之干涉,如為公共利益之目的,而使受干涉之權利人與他人相較受有特別不利益時,應由國家予以合理補償以符憲法保障財產權之意旨及平等原則。但究土地使用管制規定於何種情況無須補償?於何時須予補償?而其間之辨別基準為何?此等問題實為一複雜且不易具體化之重要課題。 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界限及補償問題,於我國之法制下並未見出具體之判斷標準。而「特別犧牲」之概念雖已經由大法官解釋引入並作為財產權限制是否須予補償之判斷基準,但關於財產權受限制至何種程度或何種情況始構成「特別犧牲」,解釋中則未進一步闡釋及說明。國內文獻對美國法「準徵收」觀點討論財產權限制之相關問題雖不如「特別犧牲」常見,但美國法有關準徵收之討論自1922年之Pennsylvania Coal Co. v Mahon案以來已有相當之發展,由其文獻及案例之彙整可整理出較為具體的準徵收判斷基準,甚或於國會中提出之財產權利提案已明確指出管制措施對於財產價值造成ㄧ定比例之減損時須予補償。因此,本研究除對於現行土地使用限制之相關問題加以討論,並希冀藉由美國法關於準徵收案例之蒐集及分析,釐出準徵收之判斷標準,並應用其觀點對我國之土地使用法制中有關土地使用限制之規定加以檢視分析,釐清土地使用限制規定中有關管制限度及補償之問題,俾助於土地使用法制與憲法對於財產權保障之意旨更相符合。
38

企業對專利權如何經營管理之研究 / A Research of How a Enterprise Managing Its Patent Right

賀華谷, Ho, Hua-K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專利權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愈來愈重要的影響,因此企業如何經營管理專利權自然成為企業決策人員一項重要的思考因素。本研究的架構係先定義了管理的意義和目的,並說明有關之管理機能及企業機能,和如何應用管理活動落實於各企業部門的各項制度中;然後再簡介專利的意義,專利管理的目的和相關的管理活動,以及專利制度為賦予發明人獨佔權力的法律規定,雖然世界各國的專利制度因該國專利發展情況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資訊流通快速的今日,亦藉由如WIPO等世界性組織,來規範各國專利制度的一致性。在此專利權的獨佔權力和專利制度的保障及規則下,各型企業乃可藉由各項專利管理的活動,包括發掘企業內具有專利價值之發明並提出申請,與研發工作的配合,專利資訊之收集與強化,專利權之維護與活用,因應其他公司專利之對策,國際化專利管理,以及智慧財產權之綜合管理等活動,將專利制度所賦予之獨佔權力,由無形的資產,轉變為對公司在經營上可以利用資源,應用在研發、生產,行銷等企業機能的活動上,配合各項有效的專利管理制度之實施,而幫助公司取得各方面的競爭力量,以佔領市場,得到最大的利益,此亦為企業經營的重要目的,即專利管理的目標在於為公司增加利潤者。這些專利管理活動的應用,在相輔相成的專利管理制度來落實,使公司在有規劃的系統中進行及推動所有的專利活動,因此公司必須考量本身的型態,規模和背景,以先建立專利部門組織的定位和組織結構,並且制訂完整性的各項必備的基本專利管理制度,包括提案及獎勵制度,智慧財產權相關之資訊諮詢制度,專利資訊蒐集制度和專利申請評估制度,和完備的網路通訊及監測制度等等;運用這些有系統的管理制度,形成公司的運作及指導之動力,才能推動所有的專利活動,並且真正的將專利權從無形資產轉變為有形資源,為公司提昇競爭力以及創造利潤。
39

臺灣地區公有土地撥用制度之研究-有償無償原則之分析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 System in Taiwan - An Analysis of Principles for Determining Compensation

吉啟文, Chi, Ch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有土地撥用制度,由於以往相關法規對於撥用「所有權」或「使用權」不明確,因此,各級政府機關之間往往產生有償無償問題爭議,以致影響公有土地撥用作業。本研究從財產權觀點探討撥用問題,進行理論上剖析與實務上的探討。   本研究之重要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公有土地撥用之相關法規對於財產權界定不明確,為產生撥用之有償無償爭議的主要原因。   (二)公有土地撥用之有償與否,對土地使用配置的效率有一定程度影響,而撥用之有償無償爭議,易造成公有土地撥用的無效率。   (三)公有土地撥用應區分「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撥用,以所有權移轉者,以有償方式撥用,以使財產權界定更明確。   二、建議   (一)於不同層級政府(如臺北市政府與臺北縣政府)或同一層級不同地方政府(如臺北市與臺灣省政府)間撥用公有土地,以撥所有權為主,採取有償方式。於同一層級政府間撥用公有土地,則以撥用使用權方式進行。   (二)區分所有權與使用權之撥用,並分別賦予不同名稱。同一層級政府間撥使用權,宜稱為「移轉使用」,不同層級政府或同一層級不同地方政府間撥所有權,才稱為「撥用」,以避免二者混淆。 / Concerning the land appropriation system in Taiwan, because relevant past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appropriation "ownership" and "use rights" were not clear, problems and disputes concerning whether or not compensation would be awarded often arose between government agencies at various levels, sometimes affec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This study researches the appropriation ques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roperty rights, making bot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an' investigation of actual practice.   The important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Conclusions:   A.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ing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are unclear as to property right distinctions and are a principal cause for disputes concerning whether or not to award compensation for appropriations.   B. Whether or not compensation is given for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has a definite level of impact on the efficiency of arrangements for land use. Therefore disputes concerning whether or not to give compensation for appropriations are apt to lead to inefficient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C.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should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appropriation of "ownership" and "use rights." In order to clearly distinguish property rights, compensation should be given for appropriations when ownership is transferred.   II. Suggestions   A. When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are made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 levels and segments (such as the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e Taipei County Government) or between different government levels in the same segment (such as the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should be generally made. and should employ the method of giving compensation. When public land appropriations are made within a single level and segment of government, appropriation of use rights should be made.   B. Distinction should be made between the appropriat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use rights, and they should also be given different names. In order to avoid confusion of the two, use right appropriations made within a single segment and level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termed "transfer of use right," and only property right appropriations made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and levels of government or within the same segment but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termed "appropriations."
40

兩國模型下R&D 競爭對國際貿易之影響 / The Effect of R&D Competi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te in a Two Country Model

張靜玫, Ching Mei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Heckscher-Ohlin 理論認為要素稟賦之差異形成各國相對比較利益 貿易型態乃因而決定。綜觀國際經濟現況,技術創新對於國際貿易的影 響 益重大,本研究為納入此一論點,乃就傳統之H-O模型中,加入一R&D 部門試圖推衍一較完整之理論模型,可兼顧技術創新對國際貿易之影響與 一般衡之完整性:為顧及一般均衡,R&D 部門以預期值來處理,使得本文 得以用靜態分析來探討相關議題。在強調R&D 特性--外部性(外溢效果、 競爭效果)及不確定性之際,本研推導出納入研發部門時之一般均衡分析 ,並適時與傳統貿易理論相對照,觀察R&D 部門之影響程度。進而著重於 研發部門之討論,探究保護措施及他產業之特性對其規模之影響,以及各 國如何選定最適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策。

Page generated in 0.02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