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9
  • 24
  • 5
  • 4
  • 1
  • Tagged with
  • 34
  • 34
  • 34
  • 34
  • 22
  • 20
  • 10
  • 10
  • 9
  • 8
  • 7
  • 7
  • 7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金融危機と中央銀行

伊豆, 久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乙第13082号 / 論経博第395号 / 新制||経||28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経済政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岩本 武和, 教授 澤邉 紀生, 教授 島本 哲朗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22

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的研究 / 1997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康益智, Kang, Yih Jy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了解一特定國家金融危機的成因時,除了目前已有的三代金融危機理論之外,我們覺得尚應有一個國家別論述架構才能更完整的解釋特定金融危機的前因後果。 參與韓國自1970年代以來大力推動的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策略的「韓國政府」、「韓國大企業財團」,以及基本上是為此等財團服務的「韓國金融機構」三者間所共同形成的運作邏輯及其利益交換的三角關係,乃是韓國特有的國家別論述架構。 此一韓國獨有的特殊三角運作,僅管一直存在政府擴張性政策所造成信用過度擴張、金融機構受制於政府及貸款企業體質而致的經營沒有效率與道德危機,以及因此累積的對外舉債過多等諸多風險因子,但由於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市場一直對韓國有利,1990年代中期前此一三角運作堪稱良好。 然而自1990年代中期起,韓國受外在因素接連影響,一路從國際貿易市場優勢不再、企業財團獲利急速惡化,進而拖累本國金融機構體質等基本面因素上為金融危機奠下惡因,最後在1997年東南亞國家連串發生金融危機的那個時間點上,沒能撐過國際資金短期內自韓國全面撤離的衝擊,終於發生金融危機。 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儘管是個危機,但它也帶給韓國一個來自IMF援救計畫的外來改革動力,成功的克服過去「政府、企業財團及金融機構」三角運作中所累積的沉疴以及抗拒改革的慣性,讓進一步提升韓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改造得以全面推動。 / Three generations of financial crises theories have been evolved since Paul Krugman developed his speculative attack models in 1979. Krugman emphasized the failure of the fundamentals while the later theories including the exit clause models addressing the conditional commitment of the central banks, the moral hazards of the financial institutes and the self-fulfilling effect of the markets. We looked into the 1997 Korean financial crisis with these prevailing theoretical principles and also developed a framework incorporating three closely related Korean parties, namely the government, the chaebols(conglomerates)and the financial institutes to unveil this specific Korean case.
23

金融危機後中共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研究(2008~2014) / MacroEconomic Adjustment Policy of China After Financial Crisis (2008~2014)

傅冠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造就中共30餘年來高度的經濟增長率,中共在1990年代中期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體制,結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西方的市場經濟體制,時至今日中共仍然在調整社會主義(國家)和市場經濟體制之間的權力關係,中共政府雖然接受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的作用,但代表社會主義的中共政府,仍牢牢掌握對整體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但對於中共而言,更加複雜多變的政經環境以及融入世界經貿體系的因素,改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體制對於資源配置的作用程度。 本論文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困境、提出的應對措施和發展目標的轉變,檢視中共使用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差異。另外在金融危機後,中共又是如何在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能力,以及提昇市場經濟的作用程度之間,做出適當的調整,以配合宏觀經濟調控政策達成經濟增長、調整結構、促進改革等目標的平衡發展。
24

金融危機與跨國從眾行為 / Financial crisis and herding behavior across Countries

吳立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在探討在何種情況下(意即金融危機發生前後)會發生比較顯著的跨國從眾現象。本文採用2003年10月1日到2009年2月28日期間的台灣加權指數、台灣50、美國S&P 500和道瓊工業指數報酬率資料,並利用Hwang and Salmon (2004)測量從眾行為指標的方法,檢驗在此段期間下,台灣投資人行為是否有明顯跟隨美國投資人行為的現象。實證研究發現整體而言在此段期間下,台灣存在顯著的跨國從眾行為。細部以月為單位探討從眾行為顯著結果的變化,可以歸納出以下三個結論:一、從眾行為主要發生在經濟情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意即在金融危機日趨嚴重以前,測量從眾行為的指標反而比較顯著。例如在2007年和2008年時的經濟情況比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時還要衰退,但測量到存在顯著跨國從眾行為的月數反而較少。二、持續存在顯著跨國從眾行為的最長期間為2005年3月到2006年1月,歷經11個月。三、最常被觀測到有顯著從眾行為現象的月份為1月、11月和12月。 / This paper mainly examines under what conditions herding behavior is likely to become more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in which I modify Hwang and Salmon (2004)’s methodology and use the returns data of Taiwan Weighted Index, Taiwan 50 stock Index, S&P 500 stock and Dow Jones Industry Index of the sample period of October 1, 2003 to February 28, 2009 to test if there is any multinational herding behavior. I find that Taiwan investors in this sample period follow (even imitate) the investment actions of American investors. In more details about the herding patterns, we have found three main phenomena. First, herding behavior mainly occurs significantly during relatively quiet period, say, before the financial crisis, rather than when the market is under stress. The economic situations in 2007 and 2008 are much worse than in 2003, 2004, and 2005, but numbers of months exhibiting significant herding in these bad situations are less. Second, the longest lasting time of herding is March 2005 to January 2006, which totally lasts for eleven months, and this period is before 2007 and 2008 in which the financial systems are destroyed badly. Third, herding always happens in January, November and December given the sample period.
25

抵押貸款、金融仲介與金融危機的關係研究 / Financial Intermediary, Collateral, and Financial Crisis

余莉芳, Yu, L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政府提倡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引導下,台灣金融管制解放,金融機構擺脫過去寡占經營的局面紛紛林立,為了因應市場競爭,各種金融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放款限制亦不斷寬鬆,造成市場一片蓬勃。然而從1997年金融危機的發生,導致企業跳票的個案中,使我們注意到企業在自由化時期藉籌措資金之便,大行金錢投機遊戲,以股票質押再行借款投資。此種高度的財務槓桿操作,一旦面臨危機衝擊,抵押品價值下滑,勢必發生連鎖反應而危及營運。 本研究從市場資訊不對稱觀點說明,公司抵押品價值(淨值)下滑,對借款者的債務保障價值減少,加速資訊不對稱之二大問題───道德危機和逆選擇,促使經濟雪上加霜,引發全面性危機。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如下: 1.台灣自1990年代後,紛紛以股票質押借款,放款隨股價變動而有循環性調整,銀行抵押放款捲入股價波動,脆弱的金融體系一旦因應景氣情勢緊縮信用,對經濟產生進一步抵押品效果。 2.由此次台灣企業財務危機教訓可知,出問題的多為股票質押,不動產質押因應危機的反映較低且台灣不動產不景氣已多年,銀行資本已消化部分壞帳。實證結果亦顯示股票質押相對不動產更有助長經濟向下沉淪的力量。 3.各國經濟結構有別,對抵押品寄予不同程度擔保。所得低的國家,債信程度亦低,金融機構愈仰賴抵押品進行貸款評估,但其效果並不顯著,表示所得並不是唯一考量債信的因素之一。儲蓄對利率的敏感度也是各國因應危機受創不一的因素,當政府為了捍衛匯率,提高利率的結果,無可避免的重創經濟體系,而逃離的資金對利率敏感度低下,卻不易回流至金融體系,整體而言,勢必對一國景氣恢愎速度造成阻力。 4.放款對股價彈性大小變動的幅度和綜合危機判斷指數成負相關。代表愈仰賴抵押品作為貸款條件的國家在面臨危機發生時,會因抵押品效果使經濟更加惡化。
26

金融危機對合作金庫授信政策之影響 / The corresponding credit policies of Taiwan cooperative bank against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陳建希, Chen, Chien Hs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世界的經濟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及國際化潮流,為世界經濟注入一泉活水。然而,人們卻也為這種高度流動性以及蓬勃的經濟成長付出了慘痛代價。金融危機對經濟的影響與重要性,以及對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而關係著銀行經營之成敗,也是銀行業務中最重要的授信政策,毫無疑問更是金融銀行業經營的重心、開發各項業務的基礎。因此,如何在金融危機發生時維持良好的授信品質,成為銀行業不可或缺的首要課題之一。 本文利用文獻分析、問卷設計之量化研究、深度訪談之質化研究等方法來分析「金融危機下,銀行如何透過授信政策來改善授信品質」、「以合作金庫為例,合庫採取哪些授信政策來改善授信品質」以及「合作金庫之授信政策,是否能有效改善授信品質」等研究問題,並以合作金庫在全球金融危機(2007-2009年)下,授信政策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本文研究發現,合作金庫在全球金融危機(2007-2009年)之授信政策,以「協助經營艱困企業的紓困政策」最為有效,「風險控管」、「區域授信中心」等其他相關政策也頗具效果,惟「緊縮性放款政策」的成效不彰。研究也發現,授信政策有效性會受到地區性、年資與職稱的影響而有不同的結果。且全球金融危機(2007-2009年)政策的制定深深受到亞洲金融危機(1997-1998年)政策成效與評價的影響。因此本文有以下幾項建議: 一、 有關當局可記取前幾次金融危機的教訓,作為制定授信政策的參考依據,並將政策方向指向改善金融體系或銀行的體質。 二、 銀行與企業經營要良性循環、共體時艱且合作並存。 三、 在考量政策實行的同時,也須以不同地區、年資與職稱的授信員工託付不同性質的授信政策去執行,才能「因地制宜、適才適用」。 / Nowadays, the rise of liberalization of world economic, financial and international trend plays the role of pouring living water into the world economy. However, people suffer from the exorbitant cost caused by the high liquidity and robust economic growth simultaneously.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especially on financial and banking activities is absolutely crucial. Moreover, credit policies not only determine success or failure in banking, but undoubtedly is the cor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 of banking affair. Therefore, maintaining high credit quality under financial crisis has become the most essential issue for the banking system. In this thesis, literature analysis,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design and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cluding “How do banks improve credit quality through credit policies facing financial crisis ?” ,“In the case of Taiwan Cooperative Bank, what kind of credit policies has it adopted to improve credit quality ?”Are these credit policies of Taiwan Cooperative Bank feasible and sufficient to improve credit quality? ”Also,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policies of Taiwan Cooperative Bank dur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2007-2009) will be discussed. This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most effective credit policy of Taiwan Cooperative Bank dur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2007-2009) is “The bailout and assistance policies for the tough enterprises”. ”Risk management policy”, “Regional credit center policy” and other relevant policies are also quite effective. On the contrary, “Shrinking and restricting lending policies” proved to be invalid. The research tells us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redit policies differs from distinct regions, years of seniority, and agent titles. In addition, the policies dur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2007-2009) have bee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during Asian financial crisis (1997-1998). In conclusion, several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irst,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hould keep the lessons from previous financial crisis in mind as references for improving credit quality. And the policy-making direction should be oriented to ameliorate the constitution of banking and financial system. Second, banks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s should operate a virtuous circle, cooperate and coexist in difficulties. Third, in consideration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different regions, years of seniority, and agent titles should entrust diverted credit policies to put into practice. In this way, crediting policies can “ Take actions that suit local circumstances and let the right men do the right things.”
27

女性董事如何影響公司價值? / How Do Female Directors Affect Firm Value?

陳彥伶, Chen, Yen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e employ S&P 1500 firms from 2000 to 2013 to investigate how female directors affect firm value. We explore two possible channels, the monitoring effect and the risk management effect, through which female directors can have material effect on firms. While the prior research shows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female directors and firm value, we find that such a relation diminishes in the post-SOX period (2004 to 2007). More importantly, female directors enhance firm value in the crisis period (2008 to 2013).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way female directors affect firm value changes depending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emale directors benefit firms mainly by monitoring in the post-SOX period but by risk management in the crisis period.
28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之比較研究 / Copmartive Study of Financial Crisis Between Taiwan & Japan

王建民, Wang, Chien-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模型可分為:1.第一代模型:基本面惡化。2.第二代模型:傳染蔓延效果。3.第三代模型:預期心理效果。 二、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土地投機過深。2.股票持有過多。3.交叉持股,過度融資。4.借殼上市。 三、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 1.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2.經濟成長率下降。3.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退票比率增加、資產報酬率下降。 四、台灣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1.一般性管制。2.選擇性信用管制。3.調降金融業營業稅:降稅所增加的盈餘,幫助銀行沖銷呆帳,降低逾放比率。4.金融業合併:(1)業務同性質很高,將以節省成本為主要目的。(2)官股成分的銀行進行合併。5.展延問題企業本息攤還半年。6.護盤:(1)企業界護盤:釀成母子公司財務危機。(2)財政部成立「股市穩定基金小組」。7.銀行業不動產擔保品需於兩年內處分完畢。8.限制分行設立家數,誘導新銀行承受信用合作社。9.嚴禁抽銀根,以配合政府紓困政策。 五、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成因為:1.政界、官員、財界與黑道操縱股價。2.交叉持股,過度融資。3.土地投機過深。4.大藏省及日銀失職。5.決策當局無法適當處理。 六、日本發生金融危機的後果為:1.經濟成長停滯。2.企業部門財務結構惡化、破產家數及債務創新高。3.失業率創新高。4.財政赤字惡化及國民負擔增加。5.金融機構債信評等下降、資本適足性規定與股、匯市重挫導致金融機構惜貸。6.銀行業逾放比率增加、資產品質惡化、資產報酬率下降。7.資產價格下跌,影響家計消費。 七、日本發生金融危機政府採取的因應對策及其效果為: (一)振興景氣方案成效評析:自1992年起推出多次振興經濟方案,惟未進行制度面及供給面結構改革,銀行龐大呆帳問題一再拖延,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二)租稅政策成效評析: 1997年提高消費稅稅率並廢除特別減稅措施,且增加醫療保險自負額,同時公共投資減少3兆日圓,被認為是振興經濟的絆腳石。 (三)貨幣政策成效評析:貼現率由1993年8月30日的6%逐漸調降至歷史新低點,但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幾乎無法發揮。 (四)金融改革成效評析:1.1996年:實施金融大改革,逐步解除金融市場各項管制,期望在2001年可以與紐約、倫敦的金融市場並駕其驅;但卻在1997年中為金融風暴所阻。2.1997年:(1)通過日銀法修正法案,賦予日銀自主性。(2)大藏省改革法案,可下令銀行停止營業,而不再採行事前指導與保護。3.1998年:實施(1)「新外匯化」、「金融系統改革法」、「金融機能安定化法」、「存款保險修正法案」:以公共資金購買特別股方式挹注銀行資本,由於挹注金額過低,且外界對審查過程質疑甚深。(3)實施「金融再生法」:成立「金融再生委員會」,解決問題銀行;同時合併住專管理公司與處理回收銀行:專司負責處理銀行不良債權;惟面臨適任人選不足的問題。同時與大藏省共同管理,故其「獨立」、「專責」的角色亦受到質疑。 (4)實施「金融早期健全法案」:率先對受困的金融機構提供援助。4.1999年:對大型銀行、地方銀行的官方資金投入期限至2001年3月底止,防金融界的過度依賴。5.2000年:成立金融廳,強化金融體系,確保金融管理的透明化,加強與國際合作為職志。 八、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比較 (一)相同點:1.外債小於外匯存底。2.內債赤字逐漸擴大。3.貿易收支都有盈餘,惟貿易盈餘與國內投資有趨緩的現象,造成經濟成長率下降,股、匯市下跌。4.有產業及資金外移的現象。5.銀行有特權貸放,造成道德危機與逆選擇。 (二)相異點:1.技術層次不同:日本的研發水準有其獨特之處,台灣OEM較多,大都接美、日訂單,受美、日景氣衰退的影響既大且深。2.政治穩定性不同:日本長達近10年的短命內閣,政策前後無法一致性,責任承擔不明,台灣則無此現象。3.佔世界經濟體的地位不同:日本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大,台灣佔世界經濟體第二十一大,所以日本的產能比台灣大。4.工資與地租成本結構不同:日本的工資與地租成本是台灣的2.5倍,所以景氣下滑較早發生,趨緩的時間亦較長。 九、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 (一)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強化金融監理體系,力求金融監理一元化。2.鼓勵金融機構合併。3.設立資產管理公司。4.成立控股公司。 (二)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發行票券的公司需經信用評等。2.建立票券業務防火牆及內控制度。3.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與銀行體系進行競爭,可提升競爭力。 (三)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降低股市的財務槓桿比率,適度調低融資成數。2.加強查緝丙種經紀人。3.提高法人投資比重,使市場結構趨於穩定,降低股市的波動性。4.加強取締內線交易。 (四)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匯率制度儘量尊重市場供需機能。2.如果外債過高,過度引進外資易造成金融機構信用過度膨脹。而企業負債比例過高、若資金過度流向股市及不動產投機市場,金融機構易導致鉅額呆帳或倒閉。3.央行對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投機交易應有嚴格的規定,避免外匯過度投機。 (五)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未來高科技的發展,不應再依循以往政府專案資助的模式,宜交由市場機制,自行運作。2.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並建立良好的制度與規範。3.企業界需培植高級人才,提升研發能力。 十、結論:(一)發生金融危機,市場運作偏離常軌,政府的短期救急措施顯得非常重要。(二)就中長期而言,為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因應泡沫經濟的衝擊,政府由擴大公共投資、貫徹自由化政策及加速產業升級三方面著手。(三)日本振興經濟方案偏重公共投資,且方案執行有時間落後。(四)日本財政赤字嚴重惡化,影響經濟復甦腳步。(五)日本主政者未針對經濟的病因,進行結構性改革。 十一、政策性意含:(一)慎評擴大內需效果。(二)貨幣政策應同時兼顧內需市場與國際市場。(三)政府需研擬整套金融改革方案。(四)日本金融改革給台灣的啟示。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7 第四節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之限制----------------------------7 第五節 文獻回顧--------------------------------------------7 第二章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15 第一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15 第二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19 第三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32 第四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40 第五節 台灣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58 第三章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70 第一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期間與背景---------------------------70 第二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 78 第三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後果分析---------------------------- 85 第四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89 第五節 日本金融危機的政府因應對策效果評析--------------------103 第四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的成因、後果及政府因應對策 之比較----------------------------------------------- 114 第一節 台、日金融危機成因之比較分析----------------------114 第二節 台、日金融危機後果之比較分析----------------------119 第三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之比較分析--------------125 第四節 台、日金融危機政府因應對策效果之比較分析----------142 第五章 台灣與日本金融危機經驗給吾人之改革啟示----------------146 第一節 在銀行制度應有的改革------------------------------146 第二節 在貨幣市場應有的改革------------------------------154 第三節 在資本市場應有的改革------------------------------157 第四節 在外匯市場應有的改革------------------------------161 第五節 在產業政策應有的改革----------------------------------163 第六章 結論--------------------------------------------------166 第一節 本文主要發現--------------------------------------166 第二節 本文政策性意涵------------------------------------169 註 釋-----------------------------------------------------174 參考書目-----------------------------------------------------178
29

國際金融危機之形成原因與政策因應之研究

謝秋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危機是一種反常的金融現象,其共同的現象是資金外流、貨幣兌美元大幅貶值、股價重挫、經濟成長衰退、百業蕭條,這就是金融危機。而近代的金融危機趨勢不再只是單一區域的問題,就由這次1997下半年自泰國貨幣開始貶值的貨幣危機,經過一連串的蔓延效應後,影響所及不限於東南亞地區,更擴及俄羅斯、東歐、拉丁美洲等地,造成全球主要新興市場和新興工業國家的經濟遭受嚴重打擊,儼然已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大部分過去經濟學者一開始均用傳統貨幣危機理論來分析金融危機,如Krugman在1979年提出標準的「第一代危機模型」,其中強調經濟基本面的持續惡化,導致維持固定匯率區間的制度遭到阻力,也因此產生了貶值的壓力,也就是由經濟的實質面去影響到金融面。但有鑑於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並非以基本面因素來解釋即可令人信服,必須配合經濟趨勢的潮流,再加入金融面因素來探討以補基本面理論的不足,尤其再加入因金融恐慌的自我實現危機型態以及傳染蔓延因素,兩者互相配合以求能更完整分析為何這次金融危機能襲擊全球新興市場的原因。 此外,本文並描述各國因受金融危機衝擊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國政府採取何種因應措施,最後仍不敵國際投機客和市場預期心理下,紛紛請求IMF的支援。但IMF的援助貸款附帶有嚴苛條件,這些國家在實行IMF的政策後卻帶來經濟更加萎縮的事實。本文亦針對IMF的各項政策提出質疑與探討,並期研擬出更正確的政策方針。台灣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雖相較受創較輕,但不容否認仍對台灣經濟社會帶來許多衝擊,本文亦分析台灣金融制度的問題,並且提出各項因應政策的比較分析。最後,匯總幾點本文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架構…………………………………………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 第二章 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7 第一節 第一代危機模型…………………………………………8 第二節 基本面因素…………………………………………….10 第三節 金融面實質現象的主要論點………………………….25 第三章 金融危機的原因--系統性風險的探討……46 第一節 系統性風險下的危機………………………………….48 第二節 第二代危機模型……………………………………….52 第三節 傳染蔓延……………………………………………….58 第四章 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的衝擊………………61 第一節 危機發生前的總體經濟條件………………………….62 第二節 1997上半年危機前的苦難……………………………65 第三節 1997年貨幣危機的蔓延效應…………………………67 第四節 金融危機的因應政策………………………………….70 第五節 與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比較…………………………75 第五章 金融危機對台灣的影響……………………77 第一節 基本面優勢…………………………………………….78 第二節 金融危機的影響與台灣金融問題…………………….81 第三節 台灣所採取的因應政策………………………………86 第四節 金融危機的教訓和經驗萃取………………………….92 第六章 結論…………………………………………94 第一節 本文主要發現………………………………………….95 第二節 本文政策性意涵……………………………………….96 第三節 研究建議……………………………………………….98
30

全球化與發展型國家之變遷:以1997東亞金融風暴後韓國為例 / Globalization and the change of developmental state: a case study of post-1997 Korea

駱冠廷, Luo, Guan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除了日本以外的亞洲四小龍國家,歷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高度經濟成長,這樣的經濟成就,被喻為「東亞經濟奇蹟」。觀察這些東亞國家的經濟發展軌跡,大致上可以得到一個共通的現象,即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作為後發工業化國家為了追趕上已工業化國家所採取的「發展型國家模式」。這套模式在東亞不同經濟體的運作上,展現出不同的細微樣貌,但真正對此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挑戰的,則是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危機的爆發。 金融危機的爆發,標誌著冷戰以來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這套發展模式的持續性、頑強性與適用性在全球化的時代也因此受到關注。在亞洲四小龍中,韓國一度受到金融危機的創傷頗深,然而韓國卻又在金融危機發生後的十年過後,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發展舞台上一個表現亮眼的角色,這其中的轉折令人相當的好奇也引發筆者的研究興趣。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試圖釐清曾經受金融危機重創的韓國,於此一事件發生前後的國內政治經濟結構和環境的變化,以求探究「發展型國家模式」在後金融危機、受到國際貨幣基金援助,和接受全球化的韓國,所發生的轉變與變遷的方向,並藉此尋求韓國在後金融危機經濟重新復甦的解釋,和全球化、「發展型國家模式」,以及國家角色,彼此之間理論調和的可能性。 <a href=http://www.gospelaudio.com/ >free music download sites</a> <a href=http://www.musicfrost.com/ >musica mp3</a> / The Asian Tigers, followed by flying geese model of Japan, enjoyed high economic growth since the World War II. These East Asian countries, commonly shared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 which was “developmental state”, further labeled and highlighted the role of stat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for the late comer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Not until the outbreak of 1997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East Asia, did this model face challenge and arouse severe academical discussion. The outbreak of 1997 East Asia financial crisis marked the huge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environment, hence the robust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l has also been question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aims doing the case study of South Korea, explaining the factors how and why South Korea can return to its high economic development even faced such impact as financial crisis. How much did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l contribute in this period? Or how much did this model evolve in the globalization era, especially when South Korea received the bailout of IMF? The author also tries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reconciliation of different point such a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al state model, role of stat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c. <a href=http://www.gospelaudio.com/ >free music download sites</a> <a href=http://www.musicfrost.com/ >musica mp3</a>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