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3
  • 58
  • 5
  • 1
  • Tagged with
  • 64
  • 64
  • 30
  • 18
  • 16
  • 12
  • 11
  • 11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從執照取得及頻譜管理探討數位化時代電信與有線電視產業管制政策

王敏利, Min-Li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資訊化社會來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注意並投入電信、傳播媒體與資訊科技匯流(convergence)發展之研究與規劃,希冀藉由科技之突破及法規之解禁能使電信、媒體、廣播、資訊、電腦及網際網路等相關產業均產生交互運作及整合,例如美國即於一九九六年完成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之立法程序。在這樣一個廣建通訊網路及普及資訊應用新趨勢之下,電信、傳播媒體及資訊科技未來將朝向多媒體通訊方向逐步匯流,網路架構升級為雙向寬頻網路提供整合性服務,不同的網路平台(network platforms)將可提供相類似之服務,而各擷取資訊之終端設備如電話、電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及個人電腦等亦會發生突破與變化,這個風潮已呈現在歐美各個原屬不同行業領域之大型企業彼此結盟購併或合縱連橫以及各項新產品之研發。 於全球電信自由化風潮驅動下,如何維持我國電信產業之國際競爭優勢已成為政府當前電信政策修訂之首要方向,而藉由知識之長期累積與有效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及競爭力提昇,即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中心課題。目前法律對該等事業之規範仍然各行其是,廣播事業受到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之規範,電信事業受到電信法之管轄,而有線電視事業則受到有線廣播電視法之約束。各種不同事業之主管機關不同,取得經營執照之條件互異,例如特許或許可制、頻譜之分配、執照之有效期間、區域及展延、經營者之條件不同,乃至競爭行為之規範亦有不同,例如交叉補貼、平等接續。 本論文嘗試分析在數位匯流趨勢下,未來產業在朝向整合的管制規範與政策並探討現行電信與傳播相關法律規範,檢視這種各自為政的法律機制是否可因應未來可能產生的整合性新興產業,進而歸納出以服務為基準的法律架構。然而,限於時間與篇幅之故,無法逐一探討各項引發之爭議與影響公平競爭的因素,故以影響進入市場的主要障礙的相關法制--執照的取得為本論文的出發點,探討目前電信、有線及無線電視廣播與資訊服務事業之定義是否有重新加以界定之必要?現有執照發放機制及頻譜分配機制是否有加以改進之必要,譬如頻譜用途之指定、新服務如何取得頻譜(拍賣制是否為最佳方式),以及如何鼓勵頻譜之有效利用等等。 本研究希望經由文獻調查找出歐盟在面對整合趨勢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歸納出因應策略後,配合台灣本土特有的國情文化,考量台灣社會本身的環境,提供政策與法規在面對整合趨勢時,進行修正或立法時的參考。未來的發照制度,必須符合「加速推動資訊化社會」之政策目標,以及促進競爭之原則,除因無線電頻率及其他的物理因素(physical constraints)所造成業者家數限制之情形外,不應限制經營者之數目。發照制度應提升無線電頻率之有效利用。執照的種類應儘予簡化,並以每一事業持用一張執照為發照原則。發照程式應符合客觀合理及比例原則,並儘可能以登記、報備,取代許可、特許程序,以降低行政成本及受管制者之負擔。 首先,我國現行執照發放之制度設計可概分為「特許制」及「許可制」二種,對於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經營係採「特許制」,第二類電信事業之經營則採「許可制」。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申請案件,均須依行政院公告之業務項目、範圍、時程及家數,並須於交通部公告之期限內提出申請,造成國內外潛在經營者無法依市場變化而迅速投入,不僅貽誤商機,更將減損我國電信市場之國際競爭性。然為配合電信、傳播及資訊產業匯流化發展之趨勢,以及因應國際間對於電信市場解除管制及法規鬆綁之潮流,當前以「事業」為主要分類基準之方式勢將面臨極多挑戰,我國對於電信事業經營前之申請與審查規定,實有配合檢討放寬之必要。 電信事業被區分為第一類與第二類不符合通訊科技匯流以及因此引發之服務與經營方式匯流的大趨勢,未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均將成為電子傳輸產業的一環,應適用單一之管制架構,沒有必要再區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本文認為應修改電信法,廢除第一、二類電信事業之區別。目前我國電信事業之執照種類,係按照所經營業務種類分別核發,不僅執照種類過多,若業者同時經營多項業務時則須重複申請執照,執照管理及核發所造成之行政成本耗費甚鉅。因此,我國似可參考新加坡的制度,將執照種類予以簡化,針對每一事業核發一張執照,並於執照載明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倘持照人日後欲增加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時,則按視其新增業務或服務項目,向主管機關申請或登記,即可辦理執照內容變更。我國應借鏡歐洲聯盟以「報備」制度簡化事業申設程式,承認業者有提供數位網路服務的自由及營業自由,並不需要特別的許可或特許執照,只要報備即可開始營業,僅針對從事資源稀少之無線電頻譜與號碼使用等業務,才需賦予一定義務。 再者,頻譜為珍貴的稀有資源,傳統上,國家對其採用高度的管制,在實證經驗裡,產生頻譜執照發放不效率,無法將資源分配給市場上最有能力的業者;另對頻譜的限制,阻礙頻譜為有效率的利用。本文以為,頻譜資源屬於私有財,國家不應過度干預,市場的力量即能使其達到最佳的配置。為求最大之經濟效益,頻譜之價格應由市場來決定,透過市場競爭的力量讓使用者頻譜之權利由出價最高之人取得,各種分配方法中以拍賣為最接近市場運作的手段;而頻譜用途與交易之管制方面,應落實頻譜財產權制度,讓執照擁有者得自由轉售、出租、分割使用與自由決定應提供何種服務。於財產權制度下,業者得選擇最有利的服務,當其發現服務效率不佳時,亦得變更頻譜用途、出售、出租頻譜執照或將頻譜分割使用,使頻譜效益能發揮至極限。至如何促進頻譜的有效利用以滿足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牽涉到管理機關的設置與任務定位是否恰當外;決定程序與方法應透過何種場合選擇,更是避免糾紛且有效達成分配的關鍵。
12

工會集體行動策略分析-以中華電信工會為例

劉政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過去的工會發展史,從一黨專政把持的政黨工會,至經濟發展時期的政經結合穩定勞資關係,工會只是國家宰制的外圍團體,直至解嚴及政治民主運動興起,勞工意識獲得啟蒙,帶起一波工潮,工會自主性才逐漸展開。中華電信工會成立自今已逾50年之久,不僅見證台灣工會的發展,更親身經歷其中,最終擺脫官方的掌控,其在行動力與組織規模方面皆極具工會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首在透過中華電信工會豐富的工會行動經驗,來檢證台灣工會對於集體行動理論的適用性,並探討工會運用解決困境的途徑。又由於個人或組織行動成功與否,在行動過程中策略的運用佔有決定性的影響,是以本研究另個重點在於分析中華電信工會的行動策略,探討策略執行的效果與影響,希冀對工會後續行動能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中華電信工會的成員參與工會行動的動機乃是出於理性自利的選擇邏輯,工會的集體行動並受團體大小、成本效益關係、選擇性誘因及政治企業家型工會領袖等變項所影響,而超理性動機與公共財的供應等變項卻不足以解釋工會成員參與集體行動的動機。至乎工會面臨動員的困境,可藉由提供選擇性誘因、提升勞動意識及增加會員認同等途徑來解決,其中又以提升勞動意識及增加會員認同為治本之法。 工會策略的採取,目的是為了吸引潛在成員的目光,激起他們參與工會行動的意願,在政策遊說方面,如何取得關鍵少數支持及連結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為政策遊說的核心所在;媒體及議題操作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示威遊行就策略應用的廣度與即時性,與議題操作與媒體曝光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罷工讓會員負擔成本過高,若能備而不用,利用發起罷工的動作壓迫資方妥協取得訴求或重回談判桌,或許才是良方;工會組織串聯方面,國內聯合有助於集體行動的成功,惟跨國聯結則著眼於長期勞動意識的提升。工會集體行動的策略運用,絕非採單向策略而是多管齊下、交互並使的,例如工會在示威遊行時,就會配合議題的操作並訴諸媒體,形成社會輿論,再透過其他利益團體的聲援壯大聲勢,形具最大的壓力,達到最佳的威嚇效果。
13

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業者經營影響之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

張家綸, Chang, Chia-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電信自由化的影響,我國行政院於民國76年起,也開始了電信自由化的腳步,民國88年底,開放固定通信業務,使我國所有的電信服務業都開放競爭。正因為電信市場的全面開放,使得電信市場的競爭愈益激烈,電信服務業者不得不快速調整其經營步伐及經營策略,以面對種種外在環境的挑戰。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討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產經營之影響,而研究對象則選定在台灣電信市場中極具代表性的中華電信公司。本文採用個案研究方法(Case Study),屬於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先針對電信產業做相關分析,探討科技環境變遷對電信產經營之影響,之後以此分析結果,再針對中華電信做相關探討,以獲得驗證。 / In order to compete with the worldwide open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market, the Executive Yuan had planned the step to open our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from 1987. And then open out the fixed network service and all kind of telecommunication business for public to deal in the end of 1999. Because the entirely open for the market, the competi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become more and more vehemently than ever. In order to fit the market and against all kind of challenge, the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 providers have to change and adjust their management policy and strategy. The main purpose for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luxing to runn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business. And the target to study is locate on ChungHua Telecommunication Inc, which stand a important position in Taiwan telecommunication market.  The Thesis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do this research, and it's an exploratory one. It first analyz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investigat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luxing to running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business. Then we do study and analyze into the ChungHwa Telecommunication Inc.according to this result we just got, and confirm it.
14

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之研究

呂德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營事業民營化不僅是世界的趨勢,也是政府既定的政策,國營中華電信自不可免。然而,由於此項變革與員工權益息息相關,是以自政府倡導民營化以來,就不斷遭到許多員工的抗爭,成為民營化的阻力。由於電信事業員工既有的權益較我國勞動法制中所規範的勞方權益為優,一旦事業單位轉為民營,員工擔心他們既有的權益會受到影響,因此自政府倡導電信業務自由化、民營化以來,既不斷遭到員工的抗爭與阻力。職是之故,如何使電信事業民營化對員工權益問題有所保障,以降低政策推行的阻力,成為有關機關必須深入探討的課題。為了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問題的癥結並尋求解決方法,乃引起筆者研究的動機。 本研究共分七章。第一章諸論,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方法、章節結構與研究架構、研究範圍與限制、重要名詞詮釋。 第二章回顧我國電信事業組織之沿革與經營環境;探討民營化趨勢,並對民營化員工權益問題做基本的探討。 第三章分析電信事業民營化之相關理論與文獻。包括一般性之民營化理論及電信事業民營化理論。 第四章介紹英、法、日等國外主要電信事業民營化國家其對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之處理經驗,藉吸收他國之長,以作為我國之借鏡及施政之參考。 基於英、法、日與我國國情不同,乃於第五章介紹目前國內公營事業已完成民營化之中石化、中鋼、陽明海運等公司對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之處理經驗做比較,俾使資料更為完整。 第六章則深入探討有關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本研究係以美國心理學家赫茲柏格(Frederick Herzberg)教授所提出的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ion-hygiene theory)為骨架,將權益保障的內涵分為激勵因素與保健因素,前者可以激發人員的工作意願,產生自動自發的工作精神,具有積極性的作用,例如員工入股、員工參與等;後者則只有不讓工作水準降低之消極作用而已,並不能促使人員發揮潛力,因此必須作好各項措施,以防止員工產生工作的不滿足感,例如政府對員工因民營化遭致權益損失所作的補償,以及包括員工身分、工作保障、勞動條件、工作轉介、轉業訓練、第二專長訓練、失業保險、公勞健保、員工福利、工作環境、工會組織、集體交涉、爭議權等其它權益。 第七章針對我國電信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保障問題作綜合性的檢討,並作成結論與建議。 研究結果發現,中華電信民營化存在以下幾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化員工權益補償問題並未能真正反映員工的訴求。 (二)政府推動民營化的進程未能在穩定中進行。 (三)以全民釋股方式達成民營化並非最佳良策。 (四)工會功能的發揮是民營化成功的關鍵。 (五)發展多角化經營是維持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
15

傳統區域網路升級至ATM網路的模式探討

沈捷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使得溝通與協調必須跨越時間與地域,影響到市場、服務.客戶需求以及競爭力的改變。為了因應顧客、競爭與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先進的資訊網路成為金業面對全球化競爭不可或缺的策略性武器。 在眾多網路技術中,非同步傳輸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結合了線路交換與分封交換的優點,能夠提供適當的服務品質保證,已被國際電信組織(ITU,前身為CCITT)列為寬頻整合式服務數位網路之傳輸標準。企業在嚐試採用非同步傳輸模式時,需要考量如何將此技術與現有區域網路連結,以保障舊有的設備投資,並且讓使用者能順利渡過適應期。 目前對於有關區域網路升級模式架構探討的研究不多,從企業的角度來思考網路升級模式的研究更少,缺乏完整的理論架構,因此希望透過探索性的個案研究彙整出一個較為完整、合理的網路升級模式供企業界參考。至於公司或機構的個案選擇,為了讓此網路升級模式能夠包容較多不同類型企業,基本上以選擇網路應用在該產業具代表性的公司或機構為原則。 本研究從網路應用需求、網路技術、網路服務品質與成本評估,以及ATM技術與發展現況等層面來探討採用ATM的時機與考量,並探討ATM與傳統網路的連接方式,並提出一個區域網路升級模式,供企業網路建置升級時依循。
16

小規模電信業者購併之研究 / Analysi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telecom operators

劉淑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今小規模電信業者面臨因應不同的生命週期而出現不同的經營問題,或許併購是可值得思考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絕對解決方式,重點是要找出對企業最有價值的策略。如何進行併購?需思考適合企業本身的方式,才能將併購後之綜效發揮至極大,故完善的評估作業,是小規模電信業者在併購前必作的課題。 本研究試針對小規模新進電信業者,研討可能透過的併購方式,使企業有增加企業價值及成長機會。其可能選擇之併購型態、併購動機(包含營運綜效、市場綜效、財務綜效、稅務綜效)及併購後可能產生之負面影響分別就問卷,訪談及個案分析找出最適合小規模電信業者併購策略方式。 研究發現台灣大哥大及遠傳電信在合併過程中都屬於主併者、同源式併購、併購雙方而言皆為合意併購。於提升品牌競爭力、增加經濟規模及範疇以及有效運用資源上有明顯之效果,但就市場綜效及財務綜效短期內並不明顯。另外根據問卷及訪談也發現大部分受訪者認為小規模業者應考慮作為「被併者」而非「主併者」,合併策略以「水平式」及「合意」方式為佳。合併之營運綜效前三名排名分別為「增加市場佔有率(用戶數)」、「增加生存能力」、「增加經濟規模」,市場綜效前三名為「可提升網路涵蓋率」、「可提高市場談判籌碼,進而降低進貨成本」、「可創造更多新用戶」。財務綜效前三名為「可改善財務結構」、「可提升股價」、「可增加其現金流量與穩定性」。至於稅務綜效則分別來自於利息費用可產生之稅盾以及小規模業者之虧損可作為合併個體所得稅之抵減項目。最後,調查中也發現併購後可能會因企業文化相異,導致企業人才流失,資源重覆投資,或因整合不易,導致營運成本增加。關鍵字:併購、小規模電信業者 / Currently, in Taiwan small telecom operators were facing different life cycles as well as operating issuing.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is a possible way which is worth to consider, but should not be the ultimately way, because the main point is to identify the most valuable strategy for the operators. How to make a successful M&A? Small telecom operators (STO) should identify an appropriate way for their own to achieve the maximum benefit for M&A. Therefore, a complete evaluation M&A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for STO before merger.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M&A of STO,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possible ways for STO to increase corporate value and growth opportunities through M&A. The research uses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and case study approaches to analyze types of M&A, motivations of M&A (including synergy of operating, marketing, financial and tax effectiveness) and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s after M&A. The case study finds that both Taiwan Mobile and Far East Tone 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M&A process were "the main acquirers", the type of M&A is "homologous-type merger" and "friendly takeover merger ". The both cases also indicat that the brand com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increasing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and effectiveness of resources using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but the effects of market synergy and financial synergy are not so obvious in the short term. In additi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lso suggested that most of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the small telecom operators should consider to be "acquired firm" instead of "acquiring firm" "horizontal" and "friendly takeover" are the better M&A strategies for STO. The top three operating synergies were "increasing market share (number of subscribers) ", "increasing the survivability", and "increasing the economics of scale". The top three market synergies are "improving network coverage", "enhancing bargaining power and reducing purchasing costs", and "creating more new subscribers". The top three financial synergies are "improving financial structure", "increasing stock price", and "increasing cash flow and its stability". Synergy of tax is coming from the "tax shield", which is result from interest expenses and operating loss for STO,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study also finds that the negative post merger effects include corporate culture change which increases employees’ turnover rate, duplicate investment, and increasing operating costs due to difficult integration. Keyword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mall Telecom Operators
17

電信產業購併策略 -以Nokia購併Alcatel Lucent為例 / The M&A strategy of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 A case study of Nokia

陳宗銘, Chen, Tsung 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0年的時候,Nokia曾是台灣大學生最嚮往工作的票選第一名。當1997年Nokia站上手機銷售龍頭后,連續稱霸全球14年,到了2006年達到最大出貨量,全球40%以上的手機都是Nokia。2008年時,Nokia的市值達到頂峰的1151億美金,同時間的Google市值1486億美金,Microsoft市值2491億美金,而Apple只有1058億美金。如此輝煌的歷史,為什麼會在2008年的頂峰時期然後開始衰退,而且在短短4年內掉到谷底深淵,差點消失在世人的眼前。到底這段時間Nokia發生了什麼事? 許多人每天都在使用手機,但是卻不清楚無線通訊的原理(1G,2G到最新的5G)是什麼,只知道這15年來的生活因為手機的快速上網而翻天覆地的被改變了。也不清楚原來2000年前全世界有10多家的通訊系統設備商,可是到了2016年后,卻只剩下4家設備商了。明明通訊市場非常的蓬勃發展,為什麼通訊設備商會一個接著一個關門大吉呢?諾基亞目前仍然還是最主要的通訊設備商之一,在沒了手機后,諾基亞反而以通訊設備為最主要的營收和利潤來源。到底諾基亞在手機沒落后,做了什麼改變呢? 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會著重在諾基亞的各個歷史併購案,然後深入分析最後一次在2016年和阿爾卡特朗訊(Alcatel-Lucent)的併購案上。并用SWOT和五力分析此併購案的優劣和其後續發展。希望藉由此論文讓讀者更加清楚諾基亞的歷史和其轉型的策略分析。
18

我國電信網路互連政策之研究

陳淑琴, Chen, S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電信市場解除管制只是將電信市場之進入障礙解除,伴隨而來的是法律競爭規範必須預先建立,以使市場能盡快從獨占市場轉型到潛在競爭市場。在電信市場自由化後,我們必須面臨不同業者網路互連的問題,在各種業務開放的初期階段,新業者的網路僅是整個通信網路的一小部份,但所有業者的服務範圍必須是全區域性的,新業者必須透過與既有業者網路互連,才能開始服務客戶。由於互連的安排影響整體的通信效率,並影響新進業者能否有效地進入市場,從而影響電信事業邁入競爭的時程與程度。所以,網路互連就成為管制機構為達成電信自由化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本論文透過文獻探討法與法條研究法探討電信網路互連管制及接續費之理論基礎、我國電信主管機構對電信網路互連之管制規範與執行概況、國際組織及世界先進國家網路互連之管制規範。研究結果發現,我國現階段網路互連政策的關鍵問題在於固網用戶迴路價格的處理。過低的用戶迴路價格可能讓既有業者不敷成本不利於往後的網路建設發展,過高的用戶迴路價格將使新進業者無法生存。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主管機構應將中華電信用戶迴路公告為瓶頸設施,如此方能依法按成本計價,同時訂定各階段目標的執行時程與落日條款,屆時用戶迴路價格將回歸商業協商;此外,主管機關應核定暫行費率強制業者遵循,必要時則可祭出罰則。市內迴路出租以成本計價是引進競爭的過渡性做法,儘管市內網路佈建困難,新進固網業者終極目標仍應朝自建網路前進。對於國家強制既有業者與新進業者網路互連,併課以新進民營固網業者所附帶的市話網路建設最低建設門檻要求,不應有任何藉口予以推托。有效的網路互連政策要能使既有業者因競爭壓力而改善其營運績效,同時使新業者避免一開始便須面對非常耗時和昂貴的建設,使其能尋求最具成本效益方式來建置新的網路和發展業務。因此,用戶迴路細分化逐漸成為各國主管機關用來達成其加速市內接取市場競爭之政策工具。此外,有效率的網路互連也可達成降低整體網路成本之目的、加速競爭形成及誘使新服務推展。
19

我國電信事業組織發展之研究

吳欽杉, Wu, Qi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首章導論,分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第二章相關文獻的探討, 闡釋組織發展的幾個主要基本觀念,在本章中念定義、價值觀、程序及技術等;第 三章旨在討論電信事業的經營特性,與實施組織發展的必然性、必要性;第四章為 電信事業組織氣候的分析研究,蓋組織氣候為以前實施組織發展成果的一個績效指 標,也是未來大力推行的基礎;第五章為電信事業機構歷來所實施各種組織發展的 情形與其影響,第六章乃根據理論構架、實施經驗、及組織現狀等因素,予以綜合 ,提出電信事業實施組織發展應具有的策略;第七章則為本論文歸納出結論,並提 出建議。 #2810565 #2810565
20

電信私有化的政治邏輯︰以英國、俄羅斯與台灣為例 / Political logic of telecom privatization in UK, Russia and Taiwan

羅彥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0年代以降,私有化成為跨國、跨區域的全球化現象。在各種國公營事業私有化中,電信私有化堪稱是其中最具政治意涵的項目之一,其遭遇的政治阻力也最大。有鑑於過去相關研究多半側重意識型態、制度或利益團體等單一途徑,本研究嘗試統合理念、制度與利益等途徑,以完整的政治分析架構來解釋影響電信私有化三面向-進展速度、成功機率與順暢性-的最重要條件,建構電信私有化的政治理論。 衡量理念的兩項指標為「電信私有歷史遺緒」與「執政者(黨)連任勝選幅度」。衡量制度的兩項指標為「政治權力融合」與「資本市場體質」。衡量利益的兩項指標為「首次釋股套利誘因」與「全民與員工釋股」。若研究個案同時具備這兩項指標或表現較優,意味該個案在該面向上的表現也可能較佳。若個案不具備這兩項指標或表現較遜,意味該個案在該面向上的表現也可能較差。若個案僅具備其中一項指標或僅一項指標較佳,意味該個案在該面向上的表現可能持平。 作者發現,從英國、俄羅斯與台灣電信私有化過程的實際表現而言,理念、制度與利益確實能解釋三國在電信私有化進展速度、成功機率與順暢性上的差異。換言之,若欲迅速、成功與順利推動電信私有化,端視該國的理念、制度與利益而定。雖然理念不易改變,但政府可先從制度與利益著手。制度對電信私有化政策發揮「制度承諾」的效果,而利益則扮演策略性誘因的角色,對電信私有化政策發揮「利益分配」的效果。尤其,利益分配愈普遍、愈讓全民與電信員工有利可圖,電信私有化愈能獲得市場與投資人認同,愈能化解阻力。本研究建議,政府應逆向思考,唯有在首次釋股時先「賤賣」電信資產給全民與員工,電信私有化方能順利推動。 / Privatization has becom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regional phenomena since 1980s. Among the privatizations of all state-owned and public enterprises, telecom ones can be described as one of the most political implications, facing more political resistance than others. Given the fact that the past researches mostly focused on such single approaches as ideology, 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 groups, this study tries to integrate idea, 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s into a poli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This study hopes to answer the key prerequisites affecting telecom privatization’s three dimensions-speed, success and smoothness, constructing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telecom privatization. Two indicators of measuring “idea” are “telecom assets historically privately-owned” and “re-elected ruler (or ruling party)’s winning margins”. Two indicators of measuring “institutions” are “fusion of political powers” and “health of capital markets”. Two indicators of measuring “interests” are “arbitrage incentives during first shares sale” and “offering shares to individual investors and employees”. If the case is simultaneously qualified for two indicators, it means the case could perform well in that dimension, and vice versa. If the case only satisfies one indicator, it means the case could perform intermediately. The author found that as far as the results of telecom privatizations in United Kingdom, Russia and Taiwan are concerned, idea, 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s actually are able to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cases in terms of speed, success and smoothness. In other words, a speedy, successful and smooth telecom privatization depends on idea, 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s.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change idea, the governments can begin with institutions and interests. Institutions play the “commitment” role, and interests show the “allocation” effect. In particular, the more broadly interests being allocated, and the more profitable individual investors and employees obtaining from telecom privatization, the less opposition the government encountering.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think of telecom privatization reversely. Telecom privatizations can be pressed ahead smoothly only with “cheaply selling” telecom assets to individual investors and employees during first shares offering. Keywords: Telecom privatization, idea, institution, interest, arbitrage.

Page generated in 0.02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