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3
  • 771
  • 52
  • 12
  • 2
  • Tagged with
  • 837
  • 254
  • 236
  • 227
  • 219
  • 203
  • 196
  • 179
  • 176
  • 160
  • 150
  • 140
  • 125
  • 119
  • 11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41

利用券資比探討處置股票的特性--門檻迴歸實證研究

陳惠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利用Hansen(1999)所推導的Panel data門檻迴歸模型,欲找出一客觀的券資比門檻,研究目的為希望利用得出的迴歸係數嘗試分析處置股票的特性,並利用券資比門檻設計一容易分辨出處置股票的方法,最後探討券資比門檻是否有預測股票即將被處置的能力。 本文資料期間為民國九十一年十月至民國九十四年九月,研究樣本為在資料期間曾受證交所公佈為處置股票的上市電子公司,定義為處置股票集合;另建立一「乾淨股票集合」為對照組,乾淨股票集合定義為,所有上市電子公司扣除在資料期間被公佈為注意股票的上市電子公司。主要實證結果如下:   一、處置股票集合不存在股價淨值比效應,券資比和股票報酬有顯著正相關,高券資比公司的成交量和股價成反比。處置股票集合的高券資比公司,可能是空方擁有內線消息,使得資訊擁有者敢大量放空,成交量大增,股價下跌,造成高券資比公司的成交量和股價呈反比,這過程正是禿鷹放空手法。另外可推論乾淨股票集合較不易出現禿鷹放空現象。   二、若已知某公司為小規模且高券資比的公司,此公司為處置股票的機率遠高於乾淨股票。   三、以券資比做為預測股票是否將被處置的能力並不好,推測原因為只用券資比單一變數來預測股票是否將被處置是不足的。
442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資本適足率探討

吳啟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在全球競爭態勢下,國際間金融集團的演進及整合趨勢已蔚為風潮。我國亦在二00一年六月廿七日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使金融集團的形成有了法源,跨業經營的模式也成為台灣金融集團的普遍現象。 而隨著金融改革的開放、國際化的潮流,跨業經營使得金融集團的營運多樣化,伴隨而來的,是所承擔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因此,金融集團的風險管理將是我國在陸續開放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後所必須謹慎面對的問題。而在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中,最重要的,即金融集團資本適足性的監理問題 我國金融控股公司法明定,金融控股公司之集團自有資本適足率應達百分之一百,然觀其辦法,卻僅以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求得該資本適足率,似乎很難站得住腳,然而,美、日對金融控股公司並無集團自有適足標準之相關規定,似乎隱含著,既然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之資本適足都符合規定時,整個集團的風險狀況應該是安全的,就無關乎金控的資本適足了。本研究將透過各國金融控股公司相關規定的比較以及我國訂定資本適足率的法源依據來探討這樣的一個迷思。
443

員工分紅入股制度與生產力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本地銀行為例 / Correlations between 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and Productivity of Taiwan-based Banks

張力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的薪資制度,逐漸由固定薪酬制度走向以績效為導向的分紅制或獎金制,冀望藉由激勵(incentive)措施,吸引高素質的優秀人才,提高勞動生產力,進而提升企業生產力。屬於團體薪酬制度的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係將績效與報酬的關聯性相互結合,促進勞資合作,員工不僅可以分享企業利潤,並可藉由股權的取得,成為公司股東,參與公司經營決策,員工與公司的利益一致,共同為提升公司生產力而努力。然而團體薪酬制度搭便車(free rider)的行為,卻會降低生產力。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的生產力效果是否存在。 以往台灣對員工分紅入股制度與生產力關聯性之研究大都以電子產業為對象,而對於商品同質性高、產品差異程度小,亟需具有研發創新與技術能力之金融專業人才參與,方能提升競爭力的銀行業之研究卻付之闕如,因此本文以1997年至2005年台灣本地銀行之非平衡追蹤資料(unbalanced panel data),搭配固定效果模型(fixed effect model)進行員工分紅入股制度生產力效果的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第一、員工分紅入股制度以虛擬變數衡量時,對台灣本地全體銀行的影響並不顯著,但在α=10%的顯著水準下,對民營銀行的生產力會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此外,以平均每位員工現金分紅來衡量時,民營銀行的生產力效果亦為顯著正向,惟以現金分紅占全薪比率來衡量時,生產力效果則不顯著。第二、員工現金分紅對金融控股公司子銀行的生產力效果並不顯著。第三、平均每位員工股票分紅面值(市值)與股票分紅面值(市值)占全薪比率對台灣本地全體銀行生產力均有顯著的正向效果,顯示在台灣地區,股票紅利的激勵效果大於現金紅利的激勵效果,另股票分紅面值的生產力效果則大於股票分紅市值的生產力效果。 最後,台灣本地銀行所具有的固定(特質)效果,包括政府政策的扶植,集團文化、領導人風格,以及區域固定特質確實存在,並會對其歷年的生產力,產生長期的固定正向影響。
444

公司治理風險與報酬風險因子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

陳璽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美國發生了恩龍案,是美國史上最大的企業詐欺案,超過六百億美金的市值在短期內蒸發,接連著又有世界通訊等等企業弊案發生。而國內在2004年中旬博達案發生之後也接連發生一連串企業弊案。顯示出不論國內或國外,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利用 La Porta ,Lopez–de- Silanes and Shleifer(1999)以及Claessens,Djankov,and Lang (1999) 的方式探討公司治理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最終控制股東其控制權與現金流量權的偏離程度。並以Fama and French (1995)提出的的三因子模型來驗證現金流量權偏離率是否是一個能夠解釋股票報酬的風險因子。 本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樣本,並剔除金融保險類股,研究期間為1999年至2006年。透過複迴歸分析,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如下: 1.台灣的上市公司之中,大部分公司都有使用金字塔結構以及交叉持股的方式增加控制股東對於公司的控制能力。而最終控制權股東的型態則是以家族或是個人最多。 2.Fama and French (1995)的三因子模型中,在本研究的期間,市場因素(Beta)、公司規模(Size)、淨值市價比(B/M)是解釋台灣股票報酬良好的顯著因子。 3.利用La Porta, Lo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1999)方法,追蹤所得到的現金流量權偏離率,是個解釋台灣上市公司的股票報酬率顯著的風險因子,並且使整體模型的配適程度提高。 4.把研究的樣本分成兩個階段,一個是公司治理弊端頻傳的期間,另一個是較少公司治理弊端的期間。從實證結果發現,現金流量權偏離率對於股票報酬率的解釋能力會更加的顯著,相較於較少公司治理弊端的期間。
445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子金融機構與一般金融機構 / The “First Filers Effect”:An Examination of the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 in Taiwan

張文政, Chang,Wen-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應國際化與自由化趨勢,政府放寬民營銀行新設,因此國內的金融機構數量也快速增加,使得銀行業的經營環境邁向近乎完全競爭市場,直接壓縮到銀行界的生存空間與利潤,因此銀行業務趨向多元化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經營風險的提高。之後遇到國內傳統產業與房地產的長期不景氣,更讓銀行所擁有的資產品質不斷惡化,另外我國已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WTO,國際性的金融集團也可以正式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各金融機構莫不極力拓展業務,使得銀行、保險與證券業間的區隔日漸模糊。有鑑於美國、日本先後引進金融控股公司法制從事金融改革,我國為增進金融市場之國際競爭力,故在前財政部長顏慶章的推動下,於 2000年11月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2001年6月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予與國內金融機構進行同業合併與跨業經營的法源依據。陸續有多家銀行、保險與證券業者申請設立,目前已經有14家獲准設立金融控股公司。 然而這14家因應政府政策而紛紛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是否真的在績效表現上有達到他們成立前所期望的表現,同時在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是否有達到較佳的程度?這些問題不但是檢驗這14金融控股公司成立至今的績效表現,同時也檢驗當時政府在決策判斷與執行的正確性。 基於上述動機,本研究希望藉由這14家金融控股公司從2001年到2005年這段期間在經營績效、經營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數據來驗證,期望達到下列的研究目的: 一、 探討台灣金融機構採用金融控股公司架構前後對績效表現的影響 二、 檢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架構之效益 三、 探討金融機構資產大小在金控架構下是否會影響的績效表現 本研究發現實施金控法前銀行的表現優於金控法實施後的表現,可能原因是金控法實施後銀行為健全體質而大量打消呆帳,進一步影響到銀行獲利率,但若與同時期未加入金融控股公司的金融機構加以比較,則可以發現金控公司架構的確會給予加入之金融機構帶來助益,但對不同金融機構有不同的影響,金控法實施後對金控公司銀行的助益是最大,使其有多項衡量指標表現優於非金控公司銀行,就證券業與保險業而言,所帶來的助益較不若銀行的明顯,其原因可能與大部分金控公司以銀行為主體以及客戶對證券業與保險業的信任不若銀行業高,還需要一段時間的經營才會有所顯著。 而有關銀行資產對金融機構績效表現上的影響,則發現資產不同並不會影響到銀行在經營績效、風險與資本面上的表現。 因此,金控法實施至今已經四年,反省政府當初成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決定,除了給予當時政府官員肯定,還可以得到該項決策是對台灣金融界的確是有所幫助的結論。
446

上市櫃公司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

陳同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2000年至2004年已上市櫃公司為研究樣本,檢驗公司治理變數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與先前研究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深入探討公司治理變數對經營績效的影響,尤其在2002年2月22日「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實施後,此法令規範的實施對於已上市櫃公司的公司治理變數與經營績效之影響。本研究透過敘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Pearson相關係數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與迴歸統計分析模式,檢驗四大假說,實證結果獲致以下主要結論: ㄧ、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經營績效有負向的影響 二、董監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有關 在『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實施後,董監事持股比例與公司經營績效確實有關,但影響方向則無一致結果。 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對公司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 四、獨立董事對公司經營績效有正向的影響 『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實施後,兩樣本皆增設獨立董事之席次,且獨立董事的比例與公司績效呈現正向關係,顯示出法令規範的制定的確有助於強化公司治理機制。 五、法人機構持股比例對公司經營績效有正向影響 六、高科技產業之公司治理程度較傳統產業為高 七、『有價證券上市審查準則』的實施,對已上市櫃公司之績效影響 不明顯 關鍵詞:公司治理、股權結構、董事會特性、經營績效
447

違約利差和期間利差作為風險因子的適用性-由橫斷面資料研究

李智揚, Lee, Chih 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援引Hahn and Lee(2006)所制定出來的模型及概念,探討Fama and French(1993)中的市值因子與市淨比因子能否以違約利差及期間利差替代作為投資機會的預測變數,並以經濟意涵試圖去解釋風險與報酬之間的關聯。本文使用的總體經濟變數以及公司基本面因素包括:公司規模因子(SMB)、淨值市價比因子(HML)、市場風險因子(market risk factor)、違約利差(default spread)、期間利差(term spread)。除此之外,本文亦從時間序列到橫斷面股價報酬採相似無關回歸法(SUR)探討規模因子與淨價市值因子對股價報酬的影響,觀察總體經濟變數能否替代公司特徵因子對股票超額報酬產生解釋能力。 本研究以台灣股票市場為研究樣本,資料期間為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並排除掉2008和2009年金融海嘯的影響,共84個月的月報酬資料,以上市上櫃公司共752家為研究對象。實證結果可發現:(1)時間序列分析下,本研究的價值型股票(value stock)具有較高的風險溢酬,成長型股票(growth stock)具有較低的風險溢酬,高市淨比的公司因財務困境風險其報酬會比低市淨比的公司來的高;而台灣上市上櫃公司也存在顯著規模效果,小市值公司因違約風險具有較高的風險溢酬,大市值公司擁有較低的風險溢酬。(2)從橫斷面分析,在FF3模型下,市價淨值比因子(HML)與股票報酬呈現正相關,公司規模因子(SMB)及市場風險與股票報酬負相關。在Hahn and Lee(2006)的替代模型下,違約利差、期間利差皆與股票報酬呈正相關卻不顯著,市場投資組合R_m則與個股報酬負相關,與過去研究相反。
448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holdings companies in Taiwan

廖達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使用財務績效、經營品質、策略發展及公司治理等四指標構面對台灣金融控股公司之經營績效進行評估,再選定富邦金、國泰金、台新金、中信金、玉山金、永豐金及元大金七家金融控股公司進行分析比較,本研究資料顯示金融控股公司表現可從以下的效果觀察: 一、風險分散效果 金控的經營業務範疇應涵蓋銀行、證券及保險等業務,就靜態面而言,將不致因其中一項產業之衰退而侵蝕整體金控獲利,此外金控各子公司獲利也會因整體景氣循環、利率匯率變動產生互補之效果。 二、綜效 從動態面來講,金控旗下子公司透過龐大的客戶基礎可以引進更大的銷售滲透力。這是金控3C之交叉銷售(Cross-selling)最重要的獲利擴大效應。就資本效率而言,金控可透過資本配置將資源移轉到獲利潛能較大的公司,資本的運用效益將可有效發揮。 三、經濟規模 金控夠大所產生的市佔主導效果相當顯著,以證券業為例,元大證券購併多家券商後,一舉成為國內證券市場龍頭,證券行銷通路資源也為旗下金融商品提供強勢的銷售管道。
449

金融控股公司儲備幹部制度之研究

陳明業, Chen, Ming-Y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金融控股公司法」通過後,台灣共出現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為了因應未來市場之劇烈競爭與組織規模之擴大,各家金控公司這幾年來除了透過購併與重組等活動以擴大金控之資產規模及業務範圍、禮聘外商銀行或國內金控之高階經理人以迅速提昇其競爭優勢外,也開始仿效外商銀行行之有年之儲備主管制度,自行招募並培養自己的儲備幹部。 本研究運用質化研究中之個案研究方法,以花旗集團、中國信託金控、台新金控、中華開發金控及建華金控等旗下子銀行已經實施儲備幹部制度達一年以上之金融機構為研究之個案,並以在2004年進入該金融機構服務之儲備幹部為該個案之受訪者,進行實際訪談,以瞭解儲備幹部在各家金融機構中之定位、其儲備幹部制度之設計內容、實行執行之方式、各家制度之差異,以及該制度可以成功執行之關鍵與可能潛藏之問題。 本研究結果發現,從公司之規劃及儲備幹部之實際運作中,可以歸納出幾項儲備幹部就組織而言所應具有之意義與價值為:培育組織內未來之中、高階經理人,培養迅速適應不同專業之彈性與能力,強化網絡關係之橫向聯繫,及激勵組織鬥志。而儲備幹部制度能在組織中順利推動之關鍵因素則包括有:公司對於儲備幹部之角色需有明確之定位、組織文化之認同、主管之認知與重視程度、公平的競爭環境與薪資福利、人數之控制、儲備幹部本身之正確認知。此外,以目前金融機構執行儲備幹部制度之情形,其所可能潛藏之問題則有:儲備幹部之流動率容易因同業之挖腳而提高、儲備幹部之「陣亡率」容易較一般新進行員為高、儲備幹部之整體素質將因人數與家數的增多而被稀釋、組織高層不易有長期推動儲備幹部制度之決心、儲備幹部制度內容未能隨著組織之變化而進行適當之調整,以及組織在後續的培訓上未能正確的以人才發展之角度進行。
450

台灣股市波動因素之研究-以高價電子股為例

張安發, CHANG ,AN-F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擁有許多很好很賺錢的企業,這些企業形成高獲利投資的明星產業。為尋找台灣股市波動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與股票市場投資正確方法與目標,本研究試圖從高價電子產業股中以企業背景、產業特性、重大事件等依據研究出投資行為是否有跡可尋,進而擬定適當的投資策略,成為高價電子股是否可以追尋與研究之重要課題。爰此,本文旨在探討台灣股市波動因素研究與企業股價波動因素之關連研究,藉由電子相關類股研究以產業因素、大環境景氣循環統計變數及企業經營策略來進行討論研究,並透過次級資料分析及歷史資料事件分析,以高價電子股票來進行市場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台灣股市波動因素可以經由企業經營策略、市場競爭資訊來源、景氣評估準則、重大事件特性與產業循環等方面予以適當解釋。此外,可將高價股企業股價波動因素研究分為三個區隔研究,並對此三個區隔研究目標研擬有效的投資策略。本研究之結果可藉由產業角度來分析股價波動因素有用之資訊,對台灣高價股價高股股價波動因素找尋一些投資策略的蛛絲馬跡亦有一定之對高價電子股之企業股價之參考價值。 / Taiwan and discuss factors affecting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in quality companies by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y structures,The existence of quality companies that are well positioned to benefit from the economic trends in Taiwan has developed into a unique industry for investment choice. In order to search for a proper method and objective for investing in the Taiwanese stock marke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fer a favorable investment behavior from the company background,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event studies of specific growth stocks, and further proposes appropriate investing strategies. Specifical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duct stock market research with quality companies in Taiwan and discuss factors affecting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in quality companies by the corresponding industry structures, statistical indicators for economic cycle and event studie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in quality companies can be justified by company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formation source from the market, evaluation guidance for economic cycle, characteristic of event studies and industry cycle. Moreover, the research in sock price fluctuations in quality compan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individual research areas and three effective investment strategies can be proposed accordingly.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factors affecting stock price fluctuations can be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alysis and would contribute in providing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proposing the appropriate investment strategies.

Page generated in 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