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1
  • 112
  • 15
  • 9
  • 3
  • 1
  • 1
  • Tagged with
  • 141
  • 141
  • 42
  • 36
  • 28
  • 27
  • 24
  • 23
  • 22
  • 22
  • 22
  • 21
  • 21
  • 20
  • 2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31

乾隆年間四川拐賣婦人案件的社會分析─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1752-1795)

李清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以《巴縣檔案》中的資料為主,加上《大清律例》中的法律條文、地方縣衙的審判制度等為輔,試討論地方檔案中所呈現的拐案情況,以及拐案中反映的各種社會問題,包括從被拐的女性來討論婦女生活所面對的問題,地方縣級審判對於拐案這類命盜重案的處置,以及拐案中所呈現出的人際互動的關係。 以往的研究成果當中,在使用訴訟檔案時,多是以中央檔案來討論某項犯罪行為, 或是以某種地方檔案來討論較普遍的法律問題, 而較少有以地方檔案來了解某種犯罪行為,本文便試以《巴縣檔案》中的誘拐婦女案件來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地方檔案本身有其侷限,其深度和真實性往往受到質疑,而這一部分,也是文中試圖想從地方檔中來窺究出來的;另外,文中尚會引用巴縣檔案中非屬拐案的案例,以及中央檔案中的拐案來加以佐證參考,以彌補使用單一地方檔案的不足。 以《巴縣檔案》來對清代拐案加以考察,不但是對於當時社會的犯罪問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也是對於當前四川重大社會問題的一個呼應。拐賣人口並非現代社會才有的產物,四川地區至少在清代以來拐案就已氾濫,而本文主要就是藉由地方檔案中的誘拐婦女案件,來對當時社會生活和案件發生形態及處置,有更深的認識。
32

區域發展及工作地與居住地關係的變遷模式─以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為例

吳永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口在空間上的分佈是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分佈與產業結構是重要的指標。從人口的聚集與分佈和產業結構可以反映一地的發展情形。關於臺灣地區的人口分佈情形與演變的討論已經甚多,除了分析全臺灣人口分佈,亦有分析特定都會區的人口分佈的歷史演變情形。但是,從人口分佈狀況僅能了解各地區的發展概況,而不能了解地區間的相互關係。而從產業結構可以看出地區間發展的差異,不過,通常在討論地區的產業時,較多都是以該地人口所從事的產業為代表,並沒有區分人口的工作地點,也就是即使就業人口在外地工作仍把其納入該地的產業結構的區分,而事實上,從工作人口的流動可以看出區域間對工作人口不同的吸引力。因而,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區域的發展,也就是從居住地與工作地的關係來看區域發展,以此觀點比較區域間的同異類型,也從工作遷移中發現區域間的相互關係。 本文對臺灣地區整體鄉鎮類型大致分析之後,以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為研究範圍。本文發現以臺灣地區的就業人口整體而言,在本地工作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以鄉鎮來看,在本地工作比例較低的鄉鎮集中在北臺灣的台北縣市、桃園、新竹都會區附近與南臺灣的高雄縣市都會區附近以及東部一些鄉鎮。而對於新竹、苗栗、臺中地區的分析,在分類鄉鎮型態時,主要依據為在本地的工作比例、居住與就業人口數以及鄉鎮所處的地理位置,此外也分析了就業人口的行業類別以作為比較類型參考。根據在本地的工作比例來區分鄉鎮類型,大致可將鄉鎮區分成比例高的都市核心地區、比例低的都市鄰近地區、比例高的偏遠地區。此外,以核心與邊陲的概念來解釋工作人口聚集的區域中心與鄰近地區的相互關係,換個方式而言,也可用生活圈的概念來看區域間的互動,在各區域中會形成各自的核心與邊陲,也就形成生活圈的範圍。
33

台灣人口老化對儲蓄率的影響 /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Aging on Saving in Taiwan

吳仁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次的研究要是要探討人口老化是否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儲蓄率升降,並且針對近18年來台灣20各縣市儲蓄率的變動來進行探討,利用文獻探討中所提及的各項解釋變數,再加入此次的重點人口老化這個變數來檢驗分析人口老化是否會影響儲蓄率的變動。
34

人口動態,人的資本,および経済成長 / ジンコウ ドウタイ ジンテキ シホン オヨビ ケイザイ セイチョウ / 人口動態人的資本および経済成長

廣野 誠, Makoto Hirono 21 March 2021 (has links)
本論文は,技術進歩と人的資本が成長の源泉となる成長モデルを用いてGalor (2011)で提唱されているUnified Growth TheoryのModern Growth Regimeの成長過程に新たな知見を与えることを目的としている.前半は,少子化と研究開発部門による技術革新,後半は高齢化と知識や経験の蓄積によるLearning-by-doingに着目している. / 博士(経済学) / Doctor of Economics / 同志社大学 / Doshisha University
35

政治算術:戰後台灣的國家統治與人口管理

林勝偉, Lin,Shu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考察1945到1970年間台灣人口管理機制的特殊性與國家「統治型態」的變遷。理論層次上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現代國家如何「統治」──而解答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建立一個現代國家有關「人口」的特殊視野。現代國家的出現,其實正意味著一種新的統治型態、一種合理化的「管理」;其具體的對象,就是「人口」。要之,近代所謂的「人口」現象,本身就反映出現代國家在「統治」與「反思性監控」上最根本、最核心的一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1945年到1970年間,台灣在人口管理上呈現出極為特殊的現象。一方面,國府於1945年接收台灣之後,就在延襲日本殖民政府的戶籍制度、「警察-保甲」之組織與地方行政區劃的前提下,迅速地建立或重建了一個以「戶籍管理」為核心的人口管理機制。1947年「二二八事件」之後,國府透過「綏靖」與「基層編鄰」的措施進一步地強化了警察與社會底層「村里鄰」的組織網絡;1949年國府遷台,上述機制更在「反共復國」與「動員戡亂」的需要下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張,也使得國家得以嚴密地監控「人口」狀態。國府接收台灣的過程,可因此標示為「移植」、「挪用」與「轉化」。 但另一方面,對於軍事人口,國家行政體系始終無法予以有效的管理。原因在於:戰後初期台灣「軍事人口」群體的出現,主要是隨同國府遷台與來自中國大陸大規模的人口遷移,由於其中「在營軍人」的社會活動空間與國家行政體系眼中的一般人口有著客觀上的區隔,因此被迫施以特殊的處置。再者,國府統治大陸期間軍事體系內部問題的「制度遺緒」,使得戰後初期的軍事體系尚未「國家化」,內部管理上也沒有達到「現代化」的水準;因此,無論國家行政體系與軍方,都無法有效管制軍事人口動態。其中,「在營軍人」未納入戶籍的現象,更是國家行政運作上的一大困擾,甚至對總體人口的統計數據形成嚴重扭曲。 然而,中樞在衡量各項主客觀條件之後,透過「強迫服役」、「禁婚令」與退除役軍人「集中-隔離」等「內部規約」,以及抑制軍人營外活動的「外部監控」,國府仍然建立了一個「內弛外張」的人口管理模式。此一模式其實具有高度的「權宜性」:在「動員戡亂」這樣一個非常態性的統治方略下,它結合了對於軍事人口(內部的)生命歷程的規約與(外部的)人身監控,將軍事人口的社會活動壓縮在一定的社會空間,以達到有效管理的目標。這樣一個高度權宜性的人口管理機制,在1970年前後出現重大的轉變:戶籍管理的統計模式開始要求「一般化」與「集中化」,而軍事人口也一律要納入戶籍管理。導致此一發展的因素包括:國民黨政權「外部合法性」的消失、行政體系內部的合理化要求、以及國家「權力結構」狀態的變化。在1950年代與1960年代間,國府在國際情勢的特殊條件下得以堅持「反共復國」、「戰時體制」的方略;同時間,國家無法完全掌握軍事體系也構成軍方獨立管理內部人口的前提。然而,國府遷台之後二十年間,先是逐步推展「以黨領軍」、「以黨領政」的策略,繼則因為國家行政體系在專業知識、行政技術與制度慣習上的優勢,逐漸排除了「黨」直接干預國家行政決策與執行的可能性,終於在1970年前後由行政體系主導,成功地推動了一連串的內政革新──總體來看,「國家行政體系的合理化要求」與國家內部「權力結構」的變遷,乃是此一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內在因素。 根據戰後台灣人口管理機制的諸多變革,我們發現:(1)位居社會底層綿密組織(甚至既有的社會關係)的挪用與轉化,(2)國家行政體系的合理化趨勢,以及 (3)權力結構的集中與穩定,乃是現代國家之建構與國家遂行長期有效「統治」的重要關鍵。然而,從理論的層次來看,台灣歷史的發展也提供了一些特殊的思考空間,值得進一步探討: 其一,台灣在清治時期到日本殖民時期,人口管理的基本要件乃是由「保甲」到「警察-保甲制度」轉化;這樣一種「挪用」與「轉化」的過程,在國府接收台灣時也再次出現。據此,國家體系「由上而下」的制度與組織建構,作為某種歷史發展中的突出現象,始終必須連結社會既有的組織網絡與社會關係,以重新規劃、建構有利於「統治」的「社會空間」。 其二,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的「戶籍」管理體系,其實是在日本殖民時期才發展成一個全面而有效的人口管理機制;國府遷台之後,在組織、制度與行政區劃上大致也延續了這樣的統治型態。無論是以「保甲」、「警-保」體系或「戶政管理」作為人口統治的基礎,基本上都是將「人口動態」、「社會關係」與「地理行政空間」相互結合而產生的「反思性監控」模式──從「人必歸戶」的要求與「流動人口」的嚴厲管制,不難看出此一模式的特徵。然而,這樣一種建立在「地理行政空間」的人口統治型態是否能夠適應「現代」世界的變遷?從當前的發展趨向分析,戶籍制度以其長期發展、盤根錯結的現況,與國家的行政運作已經無法割離;然而,制度本身在國家統治的需要上要求「人地合一」的初衷,在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中卻早已去而不返。
36

小區域人口遷徙推估研究 / A Study of Migration Projection for Small Area Population

黃亭綺, Huang Ting-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家政策之制定須配合未來人口總數及其結構等特性,藉以達到提高國民福 祉的願景,因此各國均定期公佈人口推估(Population Projection)的結果,目前臺 灣官方人口推估為每兩年公布一次。人口推估主要考量三個要素:出生、死亡、 遷移,以國家層級而言,通常遷徙對未來人口的影響遠小於出生與死亡,所以過 去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官方全國人口推估一般專注於出生與死亡。然而,各 國研究發現遷徙是小區域人口推估為最重要的因素,人口數愈少、影響程度有愈 大的傾向,但文獻中較缺乏臺灣內部遷移的研究。如能掌握臺灣小區域人口遷徙 的變遷,將能使政策因地制宜,有助地方政府提高推行政策的有效性,也是本研 究之目標。 由於缺乏完整的縣市、鄉鎮市區層級的詳細遷移資料,本研究以人口平衡公 式反推淨遷移人數,找出各地區的遷移特性後,代入人口變動要素合成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搭配屬於機率推估的區塊拔靴法(Block Bootstrap),推估小 區域的未來人口。關於出生及死亡的推估,過去研究發現使用區塊拔靴法用於小 區域的生育率(曹育欣,2012)及死亡率(金碩,2011),皆有不錯的推估結果。 本研究以臺北市為範例,討論區塊拔靴法在小區域遷徙人口數、年齡別遷徙人口 的推估效果,及是否適合運用在其他不同縣市。 / The population projection is us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policy planning of governments. In Taiwan, the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s in charge of the official population projection and it release projection results every two years. Basically, three factors are considered in population projection: birth, death, and migration. Since the migration has little impacts in country-level projection,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aiwan) assume the future migration is zero or close to zero, and the focus of projection is usually on the birth and death. However, for the projection of small area (such as county- or township-level), past studies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migration cannot be ignored. But, partly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migration data, there are not many studies explore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counties or townships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we use the population records (births and deaths) and the population equation to derive the county-level records of internal migration in Taiwan. We use these data to explore the migration patterns of all counties in Taiwan, and then applying block bootstrap method to modify the county-level population projection. Note that, the block bootstrap is shown to be reliable in forecasting fertility (Tsao, 2012) and mortality (Jin, 2011) for small areas. In this study, we also use the Taipei City to demonstrate the population proje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internal migration, and the result is promising.
37

2010年各國戶口普查制度之研究 /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2010 population census methods

顏貝珊, Yen, Be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戶口普查的主旨在於瞭解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及其相關特性,國家的政策制訂及人力規劃需仰賴正確的調查結果。但隨著社會變遷等諸多因素,即使增加費用也無法提高普查的完訪率,資料的品質也因民眾配合意願而降低。為提高資料品質與降低調查成本等因素,部份國家積極發展新的普查方法,預計在2010年普查正式實施,取代傳統的戶口普查。 本研究整理新的普查方法,包括登記式普查、登記式普查結合抽樣調查、滾動式普查等方法。其中也包括行政院計畫預計在2010年以登記式普查結合抽樣調查取代傳統的戶口普查,效法新加坡、北歐四國與荷蘭,整合公務登記系統取得普查短表資料,抽樣調查代替國外長表問卷,希冀獲得較為詳細的教育、生育、居家老人照護等社經議題之統計資料。除了整理資料外,本文也將討論2010年台灣的戶口普查,以常住人口為調查目標,可能衍生的問題。 另外,本研究也將整理美國與法國即將採用的調查方法,包括美國社區調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的設計與抽樣方法,用於普查以取代長表問卷的可能,並研究抽樣調查蒐集人口的限制,比較普查及調查蒐集資料的優缺點。 / The objective of the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is to collect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on the population in a nation or an area which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lanning and policy making. Because of the dramatic change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some problems were generated as a result, such as the increase in survey cost, non-response rate, and data demand. Although many countries are still using the Traditional Census method for the 2010 census, some are active in developing new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ata collected and to decrease the survey cost. Following the examples of Singapore, Netherland,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 (Denmark, Finland, Norway, and Sweden), the method for conducting the 2010 Taiwan Census will be different,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ensus to registered-based census with sampling survey. This method will integrate the official registry system to acquire the basic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ect more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topics, including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 fertility, and elder care by using sampling methods.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will be separat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introduce and analyze several common census methods used,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Census method, Registered-Based Census, Registered-Based Census with Sampling Survey, and the Rolling Census. In addition, the target population of 2010 Taiwan Census is De Jure population and we shall also discuss its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second part, the research will further examine the survey methods that will be used for the U.S. and French census, including the design concept and the sampling method executed by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ACS) to replace the long-form questionnaire for the 2010 U.S. Census. Finally, we will discuss the restrictions of using sampling to collect data, compar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ensus and the different sampling methods, as well as analyze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registered population and the permanent residents.
38

以全民健保資料庫探討高齡人口的醫療需求 / Using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to Explore Medical Needs of the Elderly

許筱翎, Hsu, Hsiao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在2015年高齡人口(65歲以上)比例超過12.5%,依照國家發展委員會的2016年人口推估,預計將於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14%),2026年更突破20%的門檻,人口老化速度持續加快。因為身體機能隨年齡增長等因素逐漸老化,高齡人口的就醫需求通常也較多,包括就醫金額、就醫次數,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2014年統計,高齡人口比例約為12.0%,但其醫療費用卻佔總費用37.6%。因此本文以探討高齡人口就醫特性為目標,透過高齡人口就醫行為去了解醫療現況,並評估因老化而引發的醫療資源。 本文以高齡人口特性及就醫需求為研究方向,探討近十年高齡人口就醫需求的基本特性,如:醫療使用率、平均就醫次數及平均醫療費用。接著以高齡人口就醫選擇集中度做為出發點,計算各疾病下的就醫集中程度,探討是否高齡人口會隨著不同疾病而有不同的就醫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年紀越大的高齡人口,醫療使用率反而下降,但平均總醫療花費隨著年齡增加亦跟著上升;另外在不同的疾病下會有不同的就醫行為,當就醫地選擇越一致其死亡率也越低。計算依據為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2005年百萬高齡人口抽樣檔,包括承保資料檔(ID)、門診處方及治療明細檔(CD)、住院醫療費用清單明細檔(DD),以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為研究對象,探討其醫療利用行為及就醫習性。 / The population aging is speeding up in Taiwa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65 years and older) is more than 12.5% in 2015 and, according to the population projec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uncil, it is expected to reach 14% and 20% in 2017 and 2026, respectively. The elderly usually require more medical attention, partl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human organs degenerate with time. For example, in 2014, the proportion of elderly is about 12.0% and they account for 37.6% of total medical expenditure (Sourc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dministration). Taiwan’s total medical expenditure will continue to grow and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medical needs of Taiwan’s elderly,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need of aging society. Therefore, we use the data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Research Database (NHIRD) to explore the medical needs and behaviors of receiving medical care of Taiwan’s elderly. The dataset used in this study is a sample (one million people aged 65 and beyond, about 46% of total population) of Taiwan’s elderly and the dataset contains the Registry for beneficiaries (ID), outpatient visits (CD), and inpatient admissions (DD). Our analyses show that almost all elderly have at least one medical visit annually and their diseases are more diverse than those of younger generations. Also, the elderly have larger inertia in medical visits and, for example, the proportion of choosing the same medical institution is high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to future policy plann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the elderly.
39

財政收支與家戶特性之歸宿研究

李蕙蘭, LIN, HUI-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估計財政收支歸宿時,多以所得級距為估計單位,使用一級距內的家戶單位承受 相同比例的租稅及公共支出的利益。但即使在同一級距內的家戶單位,其經濟特性可 能有相當大的差異,故本文藉助現代電腦處理資料的便利,使用行政院主計處七十五 年度家庭調查報告資料,以家戶單位的個體資料為估計基礎,使每一項的稅收或支出 的分配程序能應用在每一個家戶單位,如此作一方面可改進估計值的精確性,另一方 面使得財政收支的分配效果除按所得大小來分析外,亦可按其它的家戶特性來分析, 例如戶內人口多少或許和租稅的支付和收到支出利益的大小有直接相關。 一國財政收支分配效果是否顯著,雖然一直是學者們熱心研究的主題,但因政府收入 和支出的項目極甚繁多、複雜,且在估計過程中,需作許多不符事實的假設,故最後 的估計結果往往是一再妥協後而產生的結果,至今尚無人認為其結果能代表最後事實 的真象。但在繼續不斷的研究過程中,經由理論的逐漸發展與估計技術的改進,卻能 使結果逐漸的接近事實真象。本文研究的目的亦在此,雖然在假設和估計的方法上尚 有許多缺陷存在,但使用個體資料為估計基礎,的確能使結果的精確性又進了一步。
40

縣轄市地方財政之研究-板橋市的實例分析

李怡慧, LI, YI-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一冊,三萬多字,分六章十五節,內容茲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地方財政與人口移動。旨在說明地方財政的理論及人口移動對地方財政的影 響,並瞭解縣轄市在台灣人口移動中的角色。 第三章:縣轄市的財政收與職能。旨在說明我國現行的地方財政制度及縣轄市的財政 地位,並對地方財政制度加以檢討。 第四章:板橋市財政收支之分析與比較。旨在以本省人口最多的縣轄市-板橋市為例 ,分析及比較其財政收支情形。 第五章:改善縣轄市財政之擬議。旨在根據分析結果對縣轄市財政提出長、中、短程 的改善方案。 第六章: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