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79
  • 789
  • 93
  • 88
  • 11
  • 8
  • 1
  • 1
  • 1
  • 1
  • 1
  • Tagged with
  • 992
  • 338
  • 188
  • 169
  • 155
  • 151
  • 151
  • 144
  • 139
  • 135
  • 131
  • 130
  • 127
  • 117
  • 1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71

投資信託之研究

黃秋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重點在說明本研究之目的與方法。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美、日兩國投資信託之體制結構與經營管理實務,並檢討我國現行投資信託制度,藉供經營業者及政府主管當局之參考。本研究兼顧理論與實務,外國實務資料,多數取自該國政府及有關專業機構所發表之次級資料,但在採用時,對其適用性均經審慎考慮。 第二章闡釋投資信託之基本概念,第三章簡介投資信託之發展淵源及現況。目的在建立國人對此新興事業之觀念與認識。 第四章說明美國公司型及日本信託型之體制結構。決定體制結構之因素為法律基礎、組織及管理形態。 第五章分析投資資金之籌集方式。資金之籌集方式,視其組織、管理形態及資本結構而異。 第六章分析投資政策。投資政策以投資目標為基礎,而以囊夾結構及囊夾週轉率為其實質表現。投資目標不同,則其投資管理形態亦異。 第七章討論投資管理績效之衡量方法,並據以衡量比較各類型之管理績效。管理績效為投資信託專業管理功能之考驗,惟因證券投資性質特殊,故其衡量方法亦較復雜。 第八章檢討我國投資信託制度及現行有關法令。甫於本年四月公佈之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規則,乃我國目前經營投資信託業務之唯一依據,其中部份規定,似有待商榷。 第九章結論與建議。對美、日兩國之體制結構、資金籌集方式、投資政策及管理績效,摘要作一結論。並為我國目前投資信託制度之確立與未來之健全發展,提出十項建議,以供參考。 本文撰寫歷時二載,承蒙盛禮約教授指導研究並細心審閱,獲益良多,謹此申謝。筆者才疏學淺,錯漏之處勢所難免,尚祈指正。
72

消費者信用評分制度之研究 / Study on Numerical Scoring System for Consumer Credit

簡安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之基本功能在於規劃信用之有效分配,銀行家藉授信業務完成其功能。授信首重信用風險之合理評估,此乃授信決策之核心。借款戶個體屬性與信用風險型態關聯,如能利用此項關係,從事建立信用評分制度,當可改善仰賴傳統人性判斷之偏誤,且觀念上之革新自能促成經營決策之進步。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探討建立與評估消費者信用品質數量化制度供銀行業之授信規範。評估消費者信用風險之優劣,貴乎公平、客觀、具體、明確、迅捷、有效及一致性之作業規準,以取代純理論或原則性之傳統信用因素分析。信用評分制度列舉借款戶之各項重要屬性,並視每項屬性對於預測信用風險之效果,應用數量方法計算其應有權量,亦即對於各項重要屬性制訂不同評分值,據以編製評分表,作為評估借款戶信用風險優劣之依據。任何借款戶之個體屬性依照評分表項目所計得之積分,興該借款戶所屬之信用風險型態產生直接關聯,得分值愈高,表示授信所承擔之風險愈佳,反之則否。借款戶之得分數值代表具體而準確之信用品質,據此銀行家便能建立並承擔合理授信風險之能力水準。 消費者信用評分制度係建立在社會學與心理學之推理上,其基本假定在於借款戶所處環境及其個人之各項屬性,足以導致日後背信賴債之結果。根據經驗銀行家咸認借款戶是否具有背信賴債之潛在不良信用風險,早在簽訂借款契約之前既已存在,而信用評分制度乃為測度此項潛在不良信用風險之有效方法。 消費者信用評分制度係應用數量統計方法,用以建立具有靈效之信用評分表,供為評估借款戶之信用風險問題。就數理觀點而言,此項制度係建立在差異分析模式(discrimint analysis model)上,該模式乃變異數原理之一分支,同屬線型迴歸分析(Linear regression analtsis)理論之範疇。為建立差異分析之統計模式採用某銀行對消費者直接授信之實際樣本資料為基礎,從事借款戶個體屬性之分析研究,並檢定個體屬性對於區別優良與不良信用風險之顯著預測實效。差異分析需利用大量樣本,加之演算過程繁複,有關資料處理與一應計算有賴IBM-11 30電子計算機系統進行。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導論,敘述撰寫本文目的,研究對象與範圍、研究方法、資料搜集經過。第二章消費者信用風險因素分析,係根據美國銀行界之經驗,舉述消費者之各項信用風險因素,並作具體深入之探討研析,且對借款戶之相關屬性加以歸類以為建立消費者信用評分制度之具體內容,兼供擬具借款申請書內容格式之參考。第三章消費者信用評分制度之理論與應用,係本論文之重心,乃闡釋信用評分制度之理論結構,討論信用評分制度賴以建立之差異分析統計模式,並設例舉述建立此項制度之必要步驟與程序,及其對消費者暨工商業授信之應用現況。第四章實例研究,首先簡介某銀行辦理直接性消費者放款業務,次就有關實際資料整理作必要之說明,然後,辦理抽樣,應用第二章及第三章之理論計算樣本資料之各項統計值,最後就所得結果進行效果測驗,檢定納入評分制度中之個體屬性所具之信用風險預測成效,最後對於所建立信用評研制度之具體結果,提出檢討意見,以為改進之參考。第五章結論與展望,係本諸研究結果,舉述銀行業建立信用評分制度,乃促進銀行業務現代化之必要途徑。唯有引進科學之數量分析方法,才能改善經營效益,使銀行授信功能臻於現代化之要求。 本實例研究並未獲致預期之積極性結果。經檢定借款戶個體屬性與信用風險間之關聯性,確證對不同信用風險型態之修正分類原則,堪稱穩妥合理,惟檢討何以導致偏誤之結果似與原始資料之不甚完整可靠有關。為避免違冒重大錯誤起見,對確定最適取捨點,個體屬性應有權量,進而用以測度在現行授信作業所能改善之潛在經濟效益等項,未便據以推演論斷。此項憾事容待後日,另行搜集樣本,再次探討,以竟厥功。 在實例研究資料整理與理論模式之配合方面,會遭遇不少困雞,幸蒙吾師陸教授民仁熱心指導,同窗林英峰,周汝及兩君從旁協助。有關電子資料處理則承政大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電腦館之玉助;實例資料承某銀行之慨允提供,各項文獻之搜集復承留美同窗高孔廉及紀華山兩君就便代為錄印,併此申謝。 本文內容定有疏漏,敬祈教授方家指正。
73

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之研究

倪成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央銀行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擔負控制信用之責任,一百餘年來,由於中央銀行控制信用的理論與經驗皆不斷的發展,故其政策性的目的標及操作的原理與方法,亦隨著時代的需要而不斷的改進。 現代的中央銀行,大都以安定匯率與物價,及成充分就業與適宜的經濟成長為離要目標。其中,物價的安定為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因而具有較重要的意義,此亦為中央銀行應具有自主性的主要根據。 按中央銀行的主要操作方法,可分為量的控制與質的控制兩類。前者係就一般信用加以控制,後者係就若干特殊部門之信用加以控制。就量的控制言,主要有再貼現率政策、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等操作方法。再貼現率政策以短期利率調整信用之供需;公開市場操作主要係對長期資本市場加以直接幹預;至伸縮性準備率政策,則係透過存款準備的增減,影響信用供應。就質的控制言,則主要係依照不同用途的資金,實施差別性的控制,以加強控制信用的效果。 上述各種操作方法,皆係隨著環境的演變與理論的進展,經過多次的嘗試與錯誤演進而成。大致言之,在第一次大戰以前,中央銀行的主要責任為維持匯率安定,達成國際均衡,故其操作方法乃以再貼現率政策為中心,兩次大戰之間,穩定物價,達成充分就業,變成中央銀行的重要目標;此時公開市場操作的重要性大為增加,而伸縮性準備政策於焉開始。至一九五○年代,促進經濟成長與提高國民所得成為經濟政策的中心目標,是亦成為中央銀行的新任務。英格蘭銀行以「換債操作」控制信用、與美國實施「庫券唯一政策」,為二次大戰後中央銀行操作方法上的重要進展。「換債操作」能直接幹預利率結構,影響流動性,因而受到重視;「庫券唯一政策」則因思潮演變與環境變遷而告廢止。 就公開市場操作與伸縮性準備率政策之比較而言,在信用制度發達的國家,前者目較後者為優;但在信用制度未發達的國家或任何國家遭遇特殊情況,後者卻有優於前者之處。至質的控制方法,則大都係應付戰時或緊急情況之臨時對策,為量的控制之補助手段,而不適於平時經常經常操作。道義說服之運用,雖富彈性,但究亦屬於其他操作方法之補充性手段。 要之,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各國情形不一;但其創立要旨與立法精神之受時代思潮與經濟環境的影響,殆無疑義。至中央銀行之操作方法,固無一成不變的規範,惟根據有關理論,就現實環境作因勢制宜的判斷,以控制信用,此即「中央銀行業務」之精義。
74

台灣上市公司盈餘分配行為對股價影響之研究

王錦瑩, Jin-Ying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台灣庫藏股制度自民國89年8月7日開始實施以後,公司可以自公開市場買回自家公司股票,公司在進行盈餘分配時,除了股利以外,又多了一項選擇方式---股票購回。 本研究由理論模式推導中了解股票購回與股利政策變動都有傳遞公司價值資訊內涵的功能,也由文獻回顧中了解股票購回與股利政策變動之宣告效果受到相同的因素影響,因此,以股票購回與股利政策變動為研究對象,以民國88年至91年為研究期間,發展出兩個實證目的,其一為比較股票購回與股利增發宣告效果,其二為探討股票購回對股利變動宣告效果的影響。 選取條件相當的股票購回與現金股利增發樣本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公司在進行股票購回宣告前股價有下跌的現象,在進行股票購回宣告後股價有上升的現象,而且此一上升現象可以維持一個月的時間。相反地,公司在進行現金股利增發宣告前股價有上升的現象,在進行現金股利增發宣告後股價有下跌的現象,而且此一下跌現象會持續四個月以上。因此,投資人對於公司的股票購回與股利增發宣告有反應不足的現象,而且,股票購回比現金股利增發更能創造股東財富。 在股票購回對股利政策變動宣告效果之影響方面,比較有無進行股票購回公司的股利變動宣告效果,以及公司在進行股票購回前後的股利變動宣告效果,研究結果發現,股票購回會增強公司股利增發的正面宣告效果,也會減弱公司股利減發的負面宣告效果,而且,股票購回對現金股利變動宣告效果的影響最為明顯。 因此,本研究認為股票購回宣告不僅對公司價值有正面影響,也對公司股利政策變動的宣告效果有正面影響。 / The Effect of Corporation Payout in Taiwan Abstract Taiwan’s corporations can buyback stock from open market as treasury stock beginning at 8/7,2000. Henceforward, in addition to dividend, stock repurchase became an alternative when corporation decide to payout. Stock repurchase and dividend both can signal the value of the firm. There are some factors that can affect both the result of stock repurchase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 This paper will study both stock repurchase and dividend in the period of 1999 to 2002 in Taiwan. There are two empirical purposes in this paper. One is to compare the announcement result of stock repurchase and dividend. The other i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stock repurchase on dividend announcement result.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samples of stock repurchase and cash dividend increased which has similar condition. There are some findings. Stock price will come down before firms announce stock repurchase. Stock price will bound up after firms announce stock repurchase and stock price will continue rise about one month. In contrary, stock price will rise before firms announce to increase cash dividend. Stock price will decay at least four months after firms announce to increase cash dividend. Therefore, investors underreact about the announcement of stock repurchase and cash dividend increased. In addition, it is stock repurchase that can create more wealth of stockholders. This paper compare the announce result of the firms which has repurchased stock and the firms which has not repurchased stock, and compare the firms before and after stock repurchase. There are some findings. Stock repurchase will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result of dividend increased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dividend of dividend decreased.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stock repurchase on cash dividend announcement is larger than that on stock dividend. Therefore, stock repurchase announcement not only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value of corporations, but also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nnouncement result of dividend.
75

台灣地區投信公司競爭策略之研究

李正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之投信公司為研究對象,以事業策略層級的角度為主,參考各學者之競爭策略相關理論與文獻,並配合投信業的特性,發展出本論文之「研究架構」。在研究方法上,首先以研究架構中各項理論為基礎,依循理論來蒐集與分析資料。其次,經由大量的次級資料整理與分析,與深入訪談專家與業者,建立有關我國投信業的產業及公司個案資料,進行個案投信公司之競爭策略的研究。最後,引出跨個案的結論,並配合理論進行比較與解釋,發展出政策上的涵義與建議。本研究所選定之個案為FB投信、PU投信、FM投信、EW投信、與AD投信等五家公司。 本研究結論發現如下: (一)競爭策略與內部環境之關聯性: 1.卡在中間者較無法正視內部環境的優缺點,並在一般性策略之間舉棋不定。 2.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須具備寬廣且多樣的個人能力與組織能力。 3.有集團強大資源支持者,方有能力進行水平購併策略。 4.品牌與商譽、人力資源、資訊系統與資料庫是投信業的重要資產;投資管理能力、行銷與業務能力是投信業最重要的組織能力。 (二)競爭策略與外部環境之關聯性: 1.外在環境多變,組織處於不確定性、複雜、模糊的情況下,投信公司的策略規劃仍多偏向於嚴謹的(上至下)程序層面,而鮮少具有突現的過程。 2.採取集中化策略、廣泛差異化策略、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較能延伸競爭市場。 3.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傾向在慾望層次進行競爭,而採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傾向在本質層次進行競爭。 4.採取廣泛差異化策略較重視外部關係人之人際網絡關係。 5.採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與客戶的議價能力較強。 6.「顧客的議價力量」與「替代品的威脅」削減了投信業的競爭力量。 (三)競爭策略與功能策略之關聯性: 1.採低成本策略的公司傾向在全面產品發展。 2.採取廣泛低成本策略與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較注重組織內部運作能力,以較佳的效率來建立其競爭優勢。 3.採取廣泛差異化、集中差異化、或最佳價值提供者策略的公司,較重視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4.採取集中差異化、廣泛差異化策略的公司,較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 5.提供最佳的顧客回應,是所有投信公司俱重視而欲建立的競爭優勢。
76

新巴塞爾協定下信用卡預警模式之建構─以某金融機構為例

劉如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5年,消費金融卡等小額貸款、現金卡以及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借貸因發卡浮濫、信用擴張過快而引發了卡債風暴,這個風暴不僅影響金融機構的財務風險,也因為小額債務人人數眾多,因而引發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在發卡銀行深受打擊之際,金管會規定台灣金融機構於2006年底開始實施新巴塞爾資本協定(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要求各銀行必須具備足夠的資本適足性及風險管理能力,並建立內部評等系統和風險預警機制。本研究即是針對信用風險,在符合新巴塞爾資本協定下運用商業智慧技術建立一套完善的控管制度,期望在潛在風險客戶在發生違約的行為前即能及時預警並採取相關措施。 / 本研究是以國內某家發卡銀行為研究對象,針對其信用卡持有人建構一套預警模型。建模資料是信用卡持有人部分基本資料以及在某年一整年的交易行為。原始資料共有47,888筆,總共有64個變數。分別利用羅吉斯迴歸、決策樹和類神經網路三種方法建模,最後以羅吉斯迴歸表現最好,以學歷、信用額度、最近一次逾期至今月份數、最近十二個月平均餘額、最近十二個月預借現金次數、最近十二個月循環動用月份數和最近十二個月平均繳款率七個預測變數對於影響客戶需要預警與否較為顯著,結果本模型的整體預測率為86.29%;而對於預警客戶中可以準確預測的比率為69.98%。
77

高中英文教師閱讀教學信念及施行之個案研究

古秀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來,教育體制的改革對英文教師的教學信念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教師的實際教學是否因此改變值得探討。高中英文以培養讀寫能力為主,而閱讀能力又重於寫作能力,由學測、指考英文試題可見一斑。 為探究高中英文教師之閱讀教學信念及實際教學之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多重的研究方法,包含問卷、訪談及課堂觀察。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邀十七位高中英文教師填寫問卷,並依問卷結果選出兩位為研究對象,分別代表支持讀者為中心(reader-based)及雙向式(interactive)信念的老師。第二階段訪談這兩位教師並分別進行三堂及九堂課堂觀察;訪談內容分析後進行分類。課堂觀察則依觀察表記錄並分類,以比較教師信念和教學之相關性。 第一階段的問卷與第二階段的訪談及課堂觀察結果顯示:教師信念及實際教學呈現不一致。問卷顯示兩位教師的信念分別為讀者為中心(reader-based)及雙向式(interactive),訪談的結果也證實如此。然而,課堂觀察結果顯示兩位教師的實際教學傾向以文本為中心(text-based)。本研究進而探討可能造成信念及實際教學不一致之因素,從課後訪談中發現主要原因有:學生素質、教材內容、授課進度、學校考試及教師本身,並於文末提出在教學信念與實際教學間取得平衡的建議。
78

臺灣農會信用部的發展與改革 /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s of the credit departments of farmers’ associations in Taiwan

李聰勇, Lee, Chung 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農會信用部發展已超過百年歷史,歷經日據時代與臺灣光復後多次的改組及改革,見證臺灣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的轉變,並扮演政府與農民間的溝通橋樑。本研究除了探討臺灣農會信用部的演變外,另介紹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農業金融體系運作情形,歸納分析農會信用部面臨的問題、經營績效的變化、及歷次改革的過程。 農會信用部在臺灣118個無銀行且無信用合作社的鄉鎮,設立325個營業據點,顯示農會信用部是基層農村地區不可或缺的金融機構。雖然無股金制及金融專業相對缺乏等制度性問題,降低農會信用部的競爭力,但農業金融法施行後,農會信用部的財務及業務已有顯著改善。農會信用部不僅是金融體系中的一環,更涉及農業發展與整體地方政治運作的複雜課題,對於農會信用部的改革必須正視現實及政經環境。34家農會信用部讓與商業銀行的改革方案,在最短期限及最低社會成本下,處理經營不善農會信用部,堪稱成功的改革。 對於未來農業金融的長遠發展,應從組織制度與結構面進行農會信用部改革,包括恢復股金制及引進外部專業理事與監事;強化農業金融安全網的功能,如推動立即糾正措施、建立多元退場機制與農業金融存款保險機制;透過合併及資訊整合提升競爭力,包括建置完善合併法規及提供誘因,鼓勵農會合併,並推動農會信用部資訊整合,發揮農會信用部通路優勢;金融監理制度應適度調整,如修正強制一律轉存全國農業金庫制度、主管機關自行辦理金融檢查;及強化農會信用部自律功能與發揮經營利基,包括提升金融專業程度,落實內部控制與內部稽核,並透過農會綜合經營體制及地緣與人脈的優勢,發揮其經營利基。 / Credit Departments of Farmers' Associations(CDFAs)have provided farmers with the required capital in agriculture industry for a hundred year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farmer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evolution, role, function and changes of CDFAs. Besides, we introduce th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Furthermore, we induct the challenges CDFAs face and analyze the performances of CDFAs after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Act implementation. At last, with a view on the process of reform, we present suggestions to th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policy. There are 325 CDFAs in 118 villages and towns where are n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system and structure issues reduce CDFAs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fter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Act execution, the performances improve remarkably. In addition, reform must face the reality and politics and the policy that mismanaged CDFAs taken over by banks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accelerate reform on CDFAs by restoring capital stock system and introducing specialized directors and supervisors, moreover, strengthen functions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afety net, such as implementation of prompt corrective actions, establish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mechanism to withdraw mismanaged CDFAs from the market and establishing the agricultural finance deposit insurance. Besides, promote competitiveness by legislating on regulations of the merge laws and constructing information networks for agricultural finance. Furthermore, make revision of regulations upon the surplus in funds of CDFAs should a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Agricultural Bank of Taiwan and implement financial inspection by the central authorities itself. At last,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in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controls and auditing systems.
79

資產群組之動態違約模型──以信用擔保債權為例 / 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orrelated Defaults in the Pricing of Collateral Debts Obligations

陳美君, Chen, Me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建構存活率(survival probability) 之動態過程, 提出簡易的動態信用模型, 可應用於資產群組之信用風險衡量, 及評價廣泛的信用衍生性商品。本研究將模型應用於信用擔保債權(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之評價, 再延伸至遠期信用擔保債權之評價。模型假設存活率生成函數(survival probability generating function) 之動態過程乃一含有漂浮項(drift term)的跳躍過程(jump process), 以形容信用事件發生對違約可能性提高之現象。為改善卜瓦松過程中每期信用事件獨立之缺點, 本文假設信用事件之發生頻率為三參數之伽瑪分配(Gamma distribution), 使違約事件之傳染效果(contagious effect) 及叢聚現象更為明顯。模型中所有參數均可以信用擔保債權之市價予以校準, 並且理論價格與市價十分相近。本文提供以信評資料估計信用事件發生頻率之方法, 估計所得之損失分配與市價所隱含之損失分配接近; 故本模型可以充份運用信用評等之資訊, 並可以更合理地評價信用資產群組之價值。
80

金融海嘯對銀行營運及中小企業授信之影響研究

郭聯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7下半年起,因美國本土的金融問題,擴散成為全球性的金融風暴。起因於房市惡化影響金融機構,又因對衍生性商品規範不足與監理疏失,風暴擴大演變成銀行流動性危機,面對連續的金融市場大波動及資金流竄,金融海嘯於是形成。 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不深,損失尚在控制範圍,但影響所及,國內消費與投資保守且股市明顯受挫,全球景氣趨緩,外銷訂單減少,而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小企業影響最為嚴重,銀行因金融海嘯的衝擊,損失嚴重,對於財報透明度不高的中小企業甚為恐懼。因金融海嘯加速銀行改善體質,在進行打銷呆帳、降低逾放比及提高資本適足率,一連串緊縮措施下,使信用市場更加惡化,造成資金流動不足。 中小企業多數以銀行融資為主,中小企業的生產與就業在我國經濟上佔有相當高的比重,資金融通困難為中小企業最大的課題,本身不易在資本市場籌措長期資金,而金融機構也基於成本與風險的考慮,不輕易對中小企業融通,視其為「資金的邊際需要者」,碰到信用緊縮時期,中小企業容易成為收傘的對象。   台灣為全球經濟村的一員,自然無法置身風暴之外。此時中小企業,如何掌握景氣變動、強化經營能力、提升完整的會計記錄、對於營業狀況精確判斷,這些因素對銀行授信顯得格外重要。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