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2
  • 184
  • 28
  • Tagged with
  • 212
  • 212
  • 73
  • 63
  • 57
  • 53
  • 47
  • 47
  • 44
  • 43
  • 34
  • 32
  • 32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01

台灣貨幣政策指標之研究

余世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為一小型開放的經濟體系,國外經濟活動與金融商品的操作,使得央行對其最終目標的達成更加難以掌控,因此,選擇足以真實反映台灣經濟情況與貨幣市場之貨幣政策指標,將非常重要。 根據中央銀行自一九九○年以來即以M2做為觀察制定貨幣政策的重心,以及中央銀行貨幣供給政策管量不管價之原則,本研究以貨幣供給M2作為貨幣政策指標,並擇定利率、所得、物價,及匯率做為影響貨幣政策指標之變數,建構貨幣供給迴歸方程式,透過迴歸模型,利用普通最小平方法(OLS)將各變數與M2間之互動性進行初步之分析,並對變異數不齊一、一階自我相關,及結構性變動等問題進行修正。 綜合本文之實證結果發現,中央銀行以M2作為貨幣政策指標,其貨幣政策之取向,明顯受所得、物價,以及匯率等三項變數之影響,亦即貨幣政策的制定主要依附於經濟成長、物價穩定,及國際收支等三項總體目標變數之變化。因此,本文以M2作為貨幣政策指標將可適切反映出經濟活動對貨幣政策之影響,並藉由M2之貨幣政策指標完成貨幣政策目標。至於利率對貨幣供給量之影響,雖然在初步迴歸檢定時較不顯著,但在考慮結構性變動後,亦獲得利率變數對貨幣供給有顯著性影響之實證結果。惟本文實證研究所涵蓋之時程相當長,在這段時間裡,不但台灣經濟結構發生變化,並且在利率自由化與金融國際化方面有相當之變革,使得中央銀行已難以完全控制貨幣供給的數量,這些都會影貨幣政策反映函數與相關變數間的關係,而這些因素將在後續研究中做深入之處理。
102

東北亞經濟體國際旅遊競爭力之研究

黃珮綺, Huang ,Pei-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80年代以來,全球旅遊產業呈現穩定成長狀態,東北亞五經濟體國際旅遊產業亦蓬勃發展,但該地區不同經濟體國際旅遊競爭力的相對表現卻消長互見。在美國市場,台灣與韓國的美國訪客比例維持穩定,香港則逐年以些微比例下滑,日本在美國訪客市場也逐漸衰退,中國則是東北亞五經濟體唯一在美國訪客市場大幅成長的國家,從1981年到2003年成長了2.5倍。而日本市場,台灣的相對旅遊競爭力由1981年時的4國之首,歷經了23年社會經濟的轉變,已在日本市場明顯失去競爭力。而中國由於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加上一系列的主題式促銷活動,積極地分食亞洲的觀光市場,中國大陸已在2002成為亞洲第一大目的國。 本文首先依據消費理論,建立一包含國際旅遊的消費者決策模型;其次,依據此理論模型推導出國際旅遊相對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然後,參考既有文獻,建立實證模型;最後,則利用1981-2003年東北亞 (台灣、香港、日本、韓國和中國) 五經濟體的美、日訪客人數資料,透過三階段最小平方法,分別探討各經濟體國際觀光競爭力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一) 相對價格的影響將視消費者之旅遊目的及型態的不同而有差異;(二) 相對匯率的影響將視觀光旅遊支出是以當地貨幣或旅遊來源國貨幣計算而有所差異;(三) 供給面因素對於國際觀光市場的確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且對於不同的來源國及不同的目的國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依據上述實證結果發現,本文有四點政策性建議可提供參考:(一) 目的國為了有效提昇其國際旅遊競爭力,針對不同來源國的訪客,似乎應採取不同行銷或提昇策略;(二) 目的國在採取行銷策略以有效提昇其國際旅遊競爭力時,應將與鄰近經濟體的替代與互補關係及觀光政策納入考量;(三) 主管單位在規劃觀光政策措施時,應將政策效果期限納入考量;(四) 匯率調整未必是提昇國際旅遊競爭力的有效工具。
103

央行官員薪資設計與第二代匯率制度變革

林柏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文係以Obstfeld (1996) 所發展的第二代匯率制度模型為基礎,探討央行官員在不同薪資設計之下,提高他們的薪資懲罰,對匯率制度變革有何影響。再者,我們也探討了央行官員對自身薪資的關心程度,在提高薪資懲罰的過程中,扮演著何種角色。 經由本文的解析,我們可以得到:不論是以通貨膨脹或產出差距做為懲罰央行官員薪資的標準,提高他們的薪資懲罰程度皆可降低經濟體系中複數均衡解存在的可能性;此外,就匯率制度變革的機率而言,我們發現,相較於以通貨膨脹來懲罰央行官員的薪資制度,提高央行官員因產出差距受到的懲罰,能夠較大幅度降低民眾的預期匯率變動率,進而降低匯率制度變革的機率;同時,也大幅提高經濟體系對負面干擾的承受度;最後,央行官員如果愈關心自身的薪資,則提高他們的薪資懲罰所得到的效果將愈大。
104

Takagi-Sugeno Fuzzy 模型和Cubist決策樹模型在匯率預測上的應用

邱淑綺, Chiu, Sh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觀察了1992年1月20日至2003年2月28日美元兌台幣的匯率資料,分成樣本內、樣本外兩部分進行預測,此外也收集了相同時間的日圓、英鎊、港幣兌台幣的資料做比較,用Takagi-Sugeno Fuzzy﹝朱修明,2001﹞模型和Cubist決策樹模型來預測匯率。 用Takagi-Sugeno Fuzzy模型預測匯率,具有非線性模型的準確性,也兼顧了線性模型之結果簡潔易懂的特質。在變數個數少的時候,就可以達到所要求的預測準確度,此時產生的預測規則容易瞭解,歸屬度函數也易於辨別,檢定過後可知和隨機漫步模型沒有差別。 使用Cubist決策樹模型時,若產生的規則等同於隨機漫步模型,則預測準確度和隨機漫步沒有差別。但若產生出來的規則不同於隨機漫步模型時,則匯率預測準確度明顯低於隨機漫步模型。
105

稅,理性投機與匯率波動 / The Tobin tax, rational speculation and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柯懿玲, Ko,Y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obin tax would be effective to reduce exchange rate volatility. When the rational speculators observe different temporarily shocks and take Tobin tax into account, the exchange rate will have either stable or unstable path through speculators’ changing optimal holdings. If the effect of current account shock dominates the effect of interest differential shock, the imposition of tax will stabilize the currency. This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obin’s view. On the contrary, if the effect of interest differential shock dominates the effect of current account shock, the imposition of tax will destabilize the currency. The best policy in this case is to let international capitals move freely.
106

政策不確定下匯率區間干預與蜜月效果之探討

陳建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Krugman於1991年提出「目標區與匯率動態」﹙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一文,將隨機微分方程的數學技巧,應用於匯率目標區政策的研究之後,匯率目標區的研究便成為國際金融領域的新寵。其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透過目標區的宣告,可使匯率之波動較為和緩,也就是所謂的「蜜月效果」;而蜜月效果的存在與否,則取決於民眾對於匯率走勢的預期看法,此看法又決定於民眾對目標區政策的信賴程度。 一般既有的文獻,皆假設民眾對於貨幣當局所宣示的目標區政策皆為確定情況,然而匯率目標區政策在貨幣當局考量現實情況下,也會與其他政策相同,存在不確定性的情形。本文主要討論當貨幣當局施行目標區政策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如:邊界干預措施、邊界水準值,等…)時,政策之效果;且若民眾對政策之不確定性的猜測行為並非一成不變之下,會隨現實情況調整時,目標區政策之效果有何不同。 而藉由數學模型的推導以及利用數值模擬的方式,可以得知不確定狀況下之匯率目標區政策,在部份的情況下仍具有蜜月效果,但相較於確定情況下之目標區政策,其蜜月效果皆是較小的。此外若民眾可以利用市場資訊,如:市場基要值之變化,作為猜測貨幣當局行為的依據,且民眾的猜測行為若是正確的,則是具有幫助匯率穩定的效果。
107

金融危機之國際比較研究

林進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危機的發生不但使受創國經濟活動萎縮,也影響世界經濟的成長,其發生的原因固然不盡相同,但毫無例外的,均與經濟結構的失衡以及金融政策或管理的失當有關。在過去的歷史中,金融危機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間一再地發生,金融危機不僅使個人及社會財富損失,而且造成社會及經濟問題,同時亦提高政治的不穩定性。本文旨在探討1992年歐洲貨幣制度(EMS)的匯率機制(ERM)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及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等四大金融危機。首先就金融危機的定義、徵兆、及類型,加以文獻檢視並分別說明。其次,就金融危機形成原因的予以探討,說明金融危機成因的理論模型,其演變可分成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金融危機模型。此外,對於資訊不對稱在金融市場所形成逆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問題,及與金融危機的關係,亦一併敘述。 經檢視以上四大金融危機發生的背景、成因、類型,及各次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徵兆與現象;探討各次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的因應對策;比較各次金融危機的差異與相同之處;並分析國際貨幣基金 (IMF) 在各次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由各國處理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中,獲得結論如下: ERM金融危機加速區域金融合作的推展,墨西哥及俄羅斯政府未能信守承諾加速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大規模資金反轉流出及擴散效應,引爆亞洲金融危機,政府的干預及國際的援助促使亞洲金融危機早日解除;健全的實質經濟結構優於貨幣制度的考量,妥善導引國際間資本的移動勝於加強管制,金融危機的發生促使受創國加速金融改革,強化國際最後奧援者的機制有其必要性。為預防金融危機的發生,我們的建議為:循序推動金融自由化,健全法規體制,建立完善的金融監理及預警制度,妥善導引及管理外資,積極參與國際及區域金融機制,尊重中央銀行對匯率的操作策略,及積極培養優秀金融人才。 關鍵詞: 金融危機、資訊不對稱、匯率 / Financial crises results in the inability of financial markets to function efficiently, which leads to a sharp contraction in economic activity. They have not only affec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ies in some region but also had deep negative consequenc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have occurred throughout histor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and personal wealth, creating politically uncertainty and shak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national,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orde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focus mainly on four major financial crises in the 1990s: the crisis of “Exchange Rate Mechanism” of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 in 1992, the “Mexic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4,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and the “Rus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8. Firstly reference is to explicate separately the definition, symptom and types of financial crisis, with to documentation. Secondly research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 mode can be categorized in first-,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 models. Further more it is to interpret the problems of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affected b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risis. Through surveying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four financial crises and the symptom and phenomenon prior to the crisi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crises experience to policymaking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Therefore it brings to the conclusion as follows: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and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helped end the financial crises; healthy and essen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superior to consideration of currency system; properly guide the m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ightening control;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crisis urges injured nations to speed up financial reform; 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for an international lender of last resort.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inding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avoiding the financial crises are: to promot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gradually; establish a healthy regulating system; build up a good supervising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properly guide and manage foreign capitals;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 respect central bank’s operational strategy toward the exchange rate; and actively train great financial talent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xchange Rate
108

匯率危機的預測-二元分量迴歸的應用

陳威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預測匯率危機的方法主要是用二元分量迴歸(Binary Regression Quantiles),此理論基礎與預測方式是使用美國學者Kords (2004)的方法,將分量迴歸運用在應變數為二元的屬質變數上之計量方法。在匯率危機計量模型中,最常使用的模型是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所做的分析,因此本÷究除了使用二元分量模型外,將在套入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並將這三種模型加以比較,且探討匯率危機發生的原因並建立預警變數。而研究資料為十七個發展中的國家,研究時間為1981~2004年。 本研究發現由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中,兩模型的所預測匯率危機指標大都一致,包括有進口比例、GDP成長率、銀行外債/GDP。而且發現由二元分量回歸模型中,匯率危機預警指標有出口/GDP、貿易條件、海外直接投資/GDP、國際熱錢流入/GDP、銀行存款、GDP成長率、貪污指數,短期外債/全部外債。
109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經濟發展之影響

許銘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於近年來成為一項廣受討論的國際議題。且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戰略地位的提升,使得人民幣匯率之變動參雜許多政治與經濟因素的考量。本文首先探討有關匯率決定的經濟學理論,說明現行的相關理論尚不能對人民幣匯率提供完美的解釋,故須從更深層次之政治經濟觀點討論一國匯率的決定因素。其次探討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之內外部因素的形成,包含來自西方強權國家之國際政冶壓力及中國本身強大的經濟成長,雙重壓力下將促使人民幣匯率產生變動。最後將探討人民幣升值後,現階段以及未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各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 本文將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中國經濟表現及國際政治因素等二項。中國於這段期間的經濟表現,包括:貿易出口旺盛,外商直接投資不斷進入,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及高度的經濟成長率,結合各項經濟指標的凸顯,更使人民幣有著升值的壓力;在國際政治因素方面,嘗試透過國際政冶經濟角度探討,來瞭解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政治壓力如何持續呼籲人民幣應當升值。全文結合政經分析之觀點,認為西方國家之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事實上是出於抑制中國的戰略考量。 中國終於在2005年7月21日對人民幣匯率體制變動與微幅升值,踏出長期逐漸升值的第一步,在未來人民幣將逐漸往適當價位移動的過程中,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人民幣幣值走向及匯率制度的調控,仍舊是一項值得長期深入觀察及探討之議題。
110

中國長期實質匯率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Long-Run Real Exchange Rate in China

郭欣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在世界貿易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人民幣的均衡水準成為十分熱門的議題。本文為貿易財與非貿易財部門的相對生產力找尋新的代理變數來檢視Balassa-Samuelson效果,以解決中國物價指數因受政府控制而難以反映實際生產力的問題。此外,亦將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引進實證模型中,以量化分析來探討人民幣是否具有自我實現的行為。本文實證結果顯示人民幣均衡匯率與相對生產力、貿易開放程度、熱錢數目間有長期關係。貿易財與非貿易財相對生產力與熱錢數目的上升可能帶動人民幣升值;貿易開放程度則與均衡匯率呈反向關係。 / As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economy, the research o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China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 This study chiefly contributes to adopt a more reliable proxy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to capture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in addition, we formerly introduce the expectation of Renminbi into the empirical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behavior of the real exchange rate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80 to 2005. Particularly, we provide a single-equation in an empirical framework which takes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economy into account.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openness, the volume of hot money, and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traded to nontraded sectors are key factor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long-run e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 in China. Both the increases in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and an anticipated appreciation i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eventually may lead to a real appreciation in the currency. In contrast, the influence for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economy is that the real exchange rate may depreciate.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