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發展及會計稅務處理之探討─以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為例張政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融資產證券化起源於1970年代的美國,目前該種金融商品已成為美國債券市場中的主要交易標的。而我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於2002年6月始完成立法程序,目前已陸續成功發行的證券化商品計有6個個案,包括「企業貸款債權」(3個)、「房貸抵押債權」(2個)及「現金卡債權」(1個),業者預估未來市場規模將有新台幣2兆元的發展空間。
本研究以個案探討「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比較兩個案之特色包括:(1)創始機構之發行動機,(2)證券化專業知識的取得,(3)業務承作概念的改變,(4)優先順位受益證券的多樣化,(5)次順位受益證券之銷售,(6)募集方式的改變,(7)受益證券提前還款風險的轉嫁等,發現金融資產證券化將提供金融機構不同於以往的業務發展模式,及新的獲利來源,但同時也帶來相當大的衝擊。
企業貸款債權證券化可為創始機構帶來許多好處,諸如:提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健全財務結構、促進授信良質化、擴大籌資管道、提高資本適足率、實現潛在未實現利益等,但這些好處並非全部適用,它必須針對創始機構本身的財務需求及其個別條件加以規劃設計,否則不同證券化案件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國財務會計準則制度第33號公報「金融資產之移轉及負債消滅之會計處理準則」,係參照IAS第39號公報及FASB第140號公報而訂定,對於金融資產證券化之相關計處理,有相當完整之規範。惟由於各國金融環境的差異及發展階段的不同,目前在實務適用上尚有一些疑義之處,包括(1)證券化相關費用是否得以資本化問題,(2)保留權利之公平市價無法可靠衡量,(3)折現率缺乏客觀之市場指標,(4)原為「出售」,因買回權之行使,致改變成「擔保借款」,(5)服務資產之市價評估,(6)「部分認列出售、部分認列擔保借款」之會計處理等問題,仍待釐清。
金融資產證券化後將改變原有課稅結構,其是否會成為金融機構規避所得稅負的工具,端視個案的收入及成本結構而定,一般而言淨利差(收入扣除費用、資金成本及風險成本後之淨收益)愈大的案件對創始機構愈會有節稅的效果,而其中最大的影響變數,應是其風險成本(呆帳損失)比率的大小。
|
52 |
財產保險上受益人概念之研究 / A Research on beneficiaries of non-life insurance朱政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我國保險契約法上財產保險究竟有無受益人概念適用之餘地,傳統學說上一直以來存有爭議,但產險實務上似乎卻從未質疑過而予一體適用。本文擬先就我國保險契約法上對於保險契約當事人及關係人之定位予以重新釐清,並綜合英美與大陸法系契約當事人之優缺點,提出以財產權之所有人、權利人或自己之生命、身體者為被保險人,並以之為契約當事人,享受負擔保險契約上一切權利與義務;如欲利益第三人時,自不妨另行指定保險受益人。如此作法可避免長期以來允許以他人之財產權或生命、身體來投保所產生之各項爭議。
其次,本文針對現行產險的兩大分類:一般財產損失險與責任保險,分別探究其有無受益人概念之適用以及產險受益人之法律性質定位。依本文研究發現,一般財產損失險仍有指定受益人之可能與必要,惟因礙於損失填補原則,其性質於保險法上應解為僅屬被保險人之保險金代理受領人,該受益人必須另依與被保險人間其他法律關係以決定其保險金之最終受領權。至於責任保險,則應無指定保險受益人之可能與必要。
最後,針對以特殊立法方式所形成的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由於其雖以責任保險之形式立法,但其承保之標的與一般責任保險不同,而係由立法者所特別創設的一「法定限額無過失賠償責任」,其賠償對象及方式亦由立法者另行規範,致成為被保險人對於「特定對象」(法定之請求權人)須負一「定額」或「限額」的無過失賠償責任,故其賠償方式亦「傷害險化」;惟本文以為,該法所定之特定「請求權人」,仍非屬保險法上的保險受益人,而仍屬特別立法下的特殊請求權人。
|
53 |
オピオイドペプチドによるバゾプレシン分泌調節に関する研究大磯, ユタカ, 伊藤, 雅史, 大竹, 千生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一般研究(C) 課題番号:01570633 研究代表者:大磯 ユタカ 研究期間:1989-1990年度
|
54 |
「~テクレル」の機能について - 対人調節的な機能に注目して -山本, 裕子 31 March 2002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5 |
農村地域におけるインバウンド観光の推進と観光関連主体の意識に関する研究張, 明軍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4652号 / 農博第2535号 / 新制||農||1097(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R5||N5433(農学部図書室)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地域環境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星野 敏, 教授 中村 公人, 准教授 鬼塚 健一郎, 特定准教授 清水 夏樹(神戸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56 |
兩岸租稅協議對台灣企業之影響 / The impact on businesses from Cross-Strait Taxation Agreement宋恩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各國實施不同的租稅管轄權,造成重複課稅的現象產生,違反租稅公平原則,使從事跨國經貿投資的納稅義務人,承受較重的租稅負擔,影響其國際經貿的投資活動,所以,為了消除重複課稅等現象,各國簽訂租稅協定已經是國際間的潮流。另外,實質管理處所之認定與受控外國公司制度在台灣也逐漸被重視,加上租稅協定的簽訂,促使課稅資料的透明化,以往的交易模式也將增加稅務風險。
兩岸在經濟面的互動頻繁,因此,台灣與中國大陸於2015年8月簽訂兩岸租稅協議。本文先收集上市上櫃企業其大陸投資之股利匯回資料,並依各種不同情況之假設,分析台灣企業適用兩岸租稅協議前後之差異及影響,再探討貨物及勞務面於所得稅法第四十三條之四通過後對台商之利弊分析。結果顯示,不論是直接投資或間接投資中國大陸,在兩岸租稅協議通過後,股利匯回至台灣將可以提高台灣方面的稅收,也可提高股東的股東可扣抵稅額,減輕股東的稅負。
|
57 |
職業婦女的生活型態與電視廣告訴求方式接受性之相關研究鄭秀麗, ZHENG, XIU-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共一冊,共二萬字,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研究目的與研究動機是布望瞭解職業婦女的生活型態與媒體接觸習慣之間的關
係,以及廣告訴求偏好為荷,並提出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且對操作性名詞做一定義
。
第二章:理論及文獻探討
對於生活型態及廣告媒體與廣告訴方式有關之文獻做一番瞭解,且對相關之研究加以
闡述。
第三章:研究方法
對於抽樣方法與過程以及抽樣結果做一說明,且對測量工具及分析方法做一解說。
第四章:研究結果
將分析結果加以說明,以明其隱含之意義。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結果可對於廣告媒體的選擇及應採取何種廣告訴求方式有所貢獻。
|
58 |
台灣地區市區道路工程受益費課徵技術問題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蔡永利, CAI, YO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程受益費是否各國籌措都市建設財源的重要途徑之一。理論上,工程受益費的課征
係以特殊利益說為基礎,繳費者不必忍受任何犧牲,因其可以享受至少相當於工程受
益費負擔額的不動產增值。然而台灣地區現行工程受益費征收條例有關於課征技術的
規定,如受益範圍的劃定,受益總額(費率)的計算以及個別土地受益程度的衡量,
不儘理想。由於地方財政因經常性支出的增加而日益惡化,在政府「不增新稅目」的
政策下,如何改善工程受益費的課征技術以籌措都市建設財源,健全都市發展,係為
重要課題。有鑑於此,本文首先探討市區道路工程受益費的理論基礎。次就已起征工
程受益費的市區道路,評估研究地區內可歸因於市區道路的興建而產生的地價上漲額
,並分析上漲的地價在距離空間的分怖及各筆宗地的受益因素,以為改善工程受益費
課征技術之決策性建議。
本文約五萬字,分為四章,裝訂成一冊。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以及究方法。第二章為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第一節界定工程受益費與市區道路的意
義;第二節剖析工程受益費的理論基礎;第三節探討工程受益費課征技術的理論與相
關之研究以為本文實證研究的理論架構。第三章為市區道路工程受益費受益範圍的劃
分,總受益額的計算以及衡量各宗土地受益程度之實證研究。第四章為結論與建議。
最後為附錄部份,包括日、韓、及哥倫比亞等三個國家實施工程受益費的課征技術;
以及建立本研究受益程度衡量模型之電腦結果。
|
59 |
感受性訓練之研究–組織發展的一項技術李清祥, Li, Qing-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只有一冊,共計約六萬字分章十九節來敘述。
第一章 緒論,主要在說明本論文的題意、研究動機、目的和研究方法。在題意說明
方面,敘述了組織發展的意義,感受性訓練的意義和感受性訓練在組織發展上的重要
性。
第二章 感受性訓練的理論基礎,計有三個主要理論為其發生的基礎:霍桑實證、場
地理論和固體動力學;分三節敘述。
第三章 感受性訓練的發展,敘述了感受訓練發展的三個時期:萌芽期、拓荒期和成
熟期。萌芽期包括一九四六年的大不列顛鎮學習工場(workshop)和一九四七年到一九
四八年之間的訓練團體;拓荒期介紹訓練團體的推廣、會心團的興起各種心理治療技
巧的被運用;最後成熟期談現階段的地位。
第四章 感受訓練的運用過程,分四節敘述,第一節談論訓練前的安排;第二節探討
訓練的過程;第三節訓練員地位的探討;第四節評估訓練過程。
第五章 感受性練的效果,係從國外各種實證結果來探討感受性訓練對參與者、人際
關係和關係和團體組織會有何種改變?分三節探討。
第六章 結論。說明感受性訓練所遭遇到的難題,探求解決難題的方法,以及在(五
)內運用感受性訓練的可行性。
|
60 |
學生學習權環境評估與研究─以一所國民中學為例之探討高鴻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評估一所公立國中目前的「學生學習權環境」,發現其亟待改進的學生學習權問題,了解問題形成的原因及教育生態、學校歷史背景的影響,分析變革的有利及不利因素,找出改進問題的的可行方向,並期在個殊的現象中,發現普遍性的通則,以供其他公立國中參考。
研究依「教育的公平與正義」、「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教育的品質與適切」三個面向為主軸,採先「量」後「質」的方法,先經由文獻探討形成初步研究構念,編製「學生學習權環境評估問卷」,對個案學校師生進行問卷調查,繼之根據調查統計結果研擬題綱,進行深度訪談。
研究發現,該校亟待改進的學生學習權問題有人情班、升學輔導學習機會的不公平、老師對待學生態度與作法的落差、藝能科被借課、學生無法依興趣參加社團、無法適性化教學評量與作業設計、不適任教師、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少有創新、傳統的輔導管教方式、教師情感疏離無法合作、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妨礙其他學生學習、大班大校不利學生學習等十二項,依序分析,並系統化整合各項問題,以完成研究之目的。
根據研究發現作出以下結論:1.升學主義乃是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權不彰的根本原因。2.教師文化品質和教學效能對學生學習權同具影響力。3.行政領導者的理念和風格影響教師團隊活力與效能。4.學習權的精神在於教師對班後段學生的心態與處遇。5.教師便宜行事的粗糙作法製造更多課堂管理的困境。6.切合時代脈動與未來發展的教學才符合學生的需求。7.悖理的紀律會扼殺學生創意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動機。8.精進每一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是最根本實在的作法。9.提昇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有賴教師自覺反思的能力。10.學生有社會階級複製的可能學校人權教育尚待加強。
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個案學校校長及行政團隊、教師、學生、所有國中教育工作者、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學習權、學生學習權環境、受教權、教育人權
|
Page generated in 0.01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