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由『相互依存』概念檢視美援時期之中美關係簡美霎, JIAN,MEI-SH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20年代發展的“福利經濟學”認為政府的經濟角色只是在市場失靈(market fail
ure)時介入,推行經濟管制、補貼等公共政策,以達到社會福利的極大化,政府並不
帶任何政治色彩;但事實上,假如政府是中性的工具,那將違反“理性經濟人”的假
設;J.E.Alt和K.A.Chry-stal(1983 PP.28-30) 指出政府的經濟功能包括:生產性、
汲取性和保護性的功能。另外,D.Easton認為“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的分配”,準此
欲研究政府的公共政策必須考慮政治--經濟的互動性,因此本文擬從公共選擇的架
構--先將政治市場的主要成員:(1)官僚政治(2)民意代表(立法者) (3)利益團體定
位清楚以探討管制政策的形成及影響,分析政府的公共政策,使公共政策的研究方法
富有擴展性,此乃本文的目的之一。
其次,公共選擇理論是要建立與市場理論類似的模型,用以說明公共財在民主社會下
所決定的生產及分配過程,其基本概念包括政治市場所有參與者的各種動機及利益。
由於所有政府機構的立法、行政、管制都屬於公共財,因此本文嘗試評估這些機構達
成社會最適結果的程度,使財政政府能更加務實,此亦本文欲達成之目標。
最後,依A.Prest 看法,管制政策會造成隱蔽性賦稅,但如何估計,尚有技術方面的
困難,但本文擬由管制的競租理論作單一產業隱蔽性賦稅的估計,提供決策者參考的
依據。
本文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為研究架構: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第三章則介
紹各種管制的經濟理論;第四章則說明隱蔽性賦稅的定義及影響,並說明估計的方法
;第五章利用台灣地區的資料嘗試對公務人員做賄賂行為的實證分析;第六章為結論
。
|
12 |
政府角色與經濟部發展關係之研究--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之探討馮國豪, FENG,GUO-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關係,即不斷為學者研究的主題,而光復後臺灣
地區的經濟發展成果被世人譽為「奇蹟」,有學者認為政府的政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
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但此一角色究竟是如何扮演的呢?而近兩年琰政治局勢的開
放,是否與經濟發展有關呢?換言之,經濟發展是否對政府角色也產生影響呢?這是
本研究所討論的主要論題。
本研究修正國家中心論的論點與阿圖色 (L. Althusser) 的泛層決定的假設及金觀濤
的「功能耦合原則」,認為政府角色扮演中對經濟社會導出汲取性、生產性及保護性
三項功能,而這些功能恰好形成經濟發展的條件,而經濟發展過程中導出的經濟成長
,所得分配和經濟結構變遷的結果,又恰好形成政府角色的某些條件,本文擬就臺灣
地區發展現象驗證這組假設。
準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有下列幾點:
一、政府角色與經濟成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濟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是
前者影響後者或後者影響前者或沒有關係?
二、政府角色與所得分配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有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么
其互動關係為何?亦或沒有任何關係?
三、政府角色與經濟結構變遷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是否功能耦合現象?如果沒有那
么其互動關係如何?或毫無關係?
四、在臺灣地區發展經驗中有那些轉型期,政府角色與經濟發展在功能耦合模型中,
有何含意?
最後本研究將指出在發展過程中功能耦合是一種動態,而非常態,是吾人欲求之目的
,如果脫離達到此一目的的軌跡,那麼政府在角色上必須作某些調整,才能使政經社
會維持相當的穩定。
|
13 |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利用策略之研究張治祥, ZHANG,ZH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土地是國家立國之根本,不僅為國家之財富,更屬國家重要資源,是實現各項建設發
展政策的重要工具。台灣地區土地總面積計3,600,908 公頃,其中約有68% 屬公有土
地。惟公產管理機關過去對數量如此龐大的公有土地,似乎一直著重於處分收益,以
豐裕庫收,並未積極妥善規劃運用,致遭各界所垢病。而國有土地又占公有土地總數
之 86%,故欲檢討台灣地區公有土地之利用課題,自應從國有土地著手。本文研究之
主要目的,即是藉探討台灣地區以往對國有土地之利用目標,發掘問題所在,研擬國
有土地之功能定位,進而探討未來台灣地區國有土地之開發利用策略,期能達成兼顧
資源保育與資源有效利用之目標。
本文共分六章,計有二十一節。
第一章 (緒論) :首先陳述當前國有土地管理與利用之一般問題,確定研究的問題範
疇與研究目的,並說明本文所採之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與現行法令制度之基本方針) :回顧相關文獻,以了解國內外
學者對公有土地利用課題之研究範疇與內容,同時分析台灣地區國有土地現行相關法
令所代表之基本方針。
第三章 (現行國有土地利用課題之檢討與分析) :從現行相關法令規定,分析國有公
用及非公用土地之利用現況,檢討各種利用方式之執行成效,是否符合現行公地管理
制度之基本方針及所產生之問題徵結。
第四章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開發利用之檢討分析) :介紹國外有關公地管理利用制度
之重要內容,同時檢討台灣地區現行國有土地及邊際土地之開發利用課題。
第五章 (台灣地區國有土地開發利用構想與改進對策) :根據前三章探討台灣地區國
有土地利用之基本方針、執行成效及當前土地開發利用課題三者間相互關係所發掘之
問題,參攷國外制度,試擬改進對策。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綜合歸納本文之研究結果,並配合文中發現的相關研究課題
,提供後者繼續研究。
|
14 |
台灣地區年終獎金爭議之相關研究--以加工出口區為例胡姿珍, HU,ZI-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西方經濟學家(M.l.Weitzman,1988) 的研究中,已正面肯定了年終獎金制度的存在
,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然而,自民國七十六年以來,每屆春節前夕爆發的「
年終獎金風潮」,不但是年來社會問題的核心,更成為當前勞資爭議的焦點。因此,
實有必要針對年終獎金暨其相關(分紅與工資)制度間的關系加以釐清,并將年終獎金
的性質重新定位。
本研究乃是針對加工出口區不同類型(投資國別、廠商規模、業別、是否成立工會)的
外銷事業勞方(工會理事)或資方(人事主管)代表,進行「深度訪談」。經過整理分
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年終獎金實兼具「犒賞」、「分憂」、「有福同享」的性質,并有「補償工資」和
「降低流動率」的作用。
二、由于各廠商「工資結構」的內涵和名目體系繁簡不一,因而不能單就發放月數論其
多寡或比較。
三、「個別性」的因素外,相關法令規定和實務上的落差,及復雜工資結構的不合理,
都是致生年終獎金爭議的潛在原因。
四、除了加強勞資間的協調和溝通外,解決年終獎金爭議的根本之道在于,針對相關法
令中窒寧礙行之處予以修正,簡化工資結構的名目,促進工資合理化, 以避免不必要的勞
資糾紛與衝突o
|
15 |
台灣地區勞動者職業風險與生命價值之研究詹方冠, ZHAN,FANG-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系利用特征性工資模型或補償性工資差異理論,分析臺灣地區民國71年至76年每
年度各產業的職業風險以及工資報酬與工作風險之間的關系,并進而推估各年度統計
上之生命價值。本文利用Heckman 二階段估計步驟以修正勞動者自我選擇勞動參與所
可能產生的樣本選擇性偏誤。實證結果符合Adam Smith在兩百年前所提出的看法,即
較具危險性的工作,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者將獲得較高的工資報酬。另外,根據
迴歸式中工作風險估計系數值,以民國75年幣值表示的生命價值大致介于新臺幣1700
萬至3500萬元之間,平均約為新臺幣2450萬元左右(約65萬美元)。此項估計值較近
年來美國的研究為低。生命價值的估計可作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時,評估民眾面臨風
險變化之經濟效益的參考。
|
16 |
房地產仲介制度之研究劉芳瑜, LIU, FA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1)透過本研究瞭解房地產仲介的型態及發展。(2)透過本研究發掘台灣不動產
市場中現存的仲介問題,並以公平性及效率性作為分析的重點,加以評估。(3)為
建立「房地產仲介制度」提出具體的建議,以供政府日規範房地產交易制度的參考。
貳、文獻回顧
(1)國內方面﹕包括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期刊,及住商研究室對房屋仲介市場經營等
相關方面的研究報告。
(2)國外方面﹕則搜集有關Broker方面的研究期刊,繼有Greshem (1974),
Owen(1977),Villani and Simonson(1982)自不同觀點探討brokers 在
房地產市場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1981年Yinger則透過模型,分析broker的佣
金結構和房價的關係;David W and Peter F.(1986)則建立模型研究仲介制度
和住宅市場的關係;Johnson and Loucks(1986)主張政府可透過對佣金和執照
的管制來管理仲介市場,並提高服務品質。
參、研究方法與內容
(1)文獻的探討一以瞭解各國仲介制度的情形。(2)資料的搜集一搜集台北都會
區內有關房屋仲介的各種報導,並藉由訪談及問卷的方式,瞭解各經營型態的代表性
公司的營運情形,以深入探討房屋仲介的情況。(3)個案的分析一透過深入訪京及
問卷的趼究方法,對個案做深入分析,以瞭解仲介關係中的公平及效率。
肆、研究結果
(1)透過問題的發掘與探討,以瞭解成屋及中古屋的交易方式與過程。
(2)透過公平/效率指標,評估台灣房地產仲介的公平性與效率性。
(3)就所發掘的課題提出策略,以供政府或民間業者欲成立房地產仲介制度的參考
。
|
17 |
台灣地區主要外銷玩具供需問題之研究嚴宗耀, Yan, Zong-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係屬海島型經濟,資源有限,市場狹小,所以必須多仰賴國外進口各種原籵及
機器設備,以供生產之所需,同時把大量的產品運銷國外。我國的現具產品,主要
亦以外銷為主,約佔百分之九十,為亞洲第二大出口國,僅次於香港。
本文旨在研究世界玩具市場的供需情況,探討我國在世界現具市場上所扮演的角色
,並從中發掘潛在的機會和威脅,以供業者及政府作決策之參考。
本文分六章。第一章緒論,主要包括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章介紹台灣玩具工業之
發展及現況;第三章分析台灣玩具產銷配合的情形;第四章概覽世界主要玩具市場
供需之事實;第五章對台灣玩具產品之需求作一預測及並考慮可能發生的問題;第
六章則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議作為結論。
#2810585
#2810585
|
18 |
存款準備金與貨幣供給的關係----台灣地區的實證研究莊有德, Zhuang, You-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一般學者的研究,貨幣數量與價格,所得及就業間均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為使經
濟體系能順利運轉,貨幣數量的供給必須配合經濟體系的需要,過多則太多的貨幣追
逐太少的財貨,將會引起通貨膨脹,太少則會影響交易的進行,千萬經濟肖條。故如
何控制貨幣數量於適當的水準,乃成為貨幣當局的重要課題,尤其是自一九六○年後
期,通貨膨脹日趨嚴重以來,經濟學者對貨幣數量及其增加率的管制問題更加重視。
貨幣創造的理論著重於存款準備金與貨幣數量的聯繫,因為存款貨幣佔貨幣供給額的
比例日愈增高,而存款貨幣的數量則取決於準備金的多寡,故傳統的理論均認為只要
能控制準備金,即能控制存款貨幣,進而控制華幣供給額。本文的目的,即在探討貨
幣當局能否透過對準備金的控制來控制貨幣供給額。
本文共乙冊,大約三萬餘字,分成六章。第一章為結論,旨在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主要在說明準備金在貨幣管制上的重要性,並闡明傳統的貨幣理論與新的貨
幣觀點在貨幣控制上的爭論,最後引述學者的實證結果,對傳統的理論及新的觀點作
一評論。
第三章主要在討論利率與存款準備金,作為貨幣控制變數的選擇標準,並略述英國學
者對準備金與流動資產的爭論,及美國學者對總準備及自由準備的爭論。
第四章說明在目前的準備制度下,因為各種存款法定準備率的不同,對於貨幣控制的
影響。此外,我國於六十九年四月變更準備金的提列方法,將準備金的提列延後一旬
,即本旬各營業日應提的準備金,為前一旬各營業日每種存款之平均餘額乘以本旬該
種存款之法定準備率所得乘績之和。此種準備金提列方法對貨幣控制的影響重大,本
章一並討論之。
第五章依台灣資料的實證研究,首先以柳復志先生的方法,計算準備金對貨幣數量變
動的相對貢獻,其次為準備金與貨幣供給額的迴歸分析,最後探討各種存款之法定準
備率的不同,對貨幣控制的影響。
第六章係將前面各章的理論探討及實證分析作一結論,並提出一些建議,祈能對我國
的貨幣控制問題有所助益。
|
19 |
個人租賃所得課稅問題之研究王文志, Wang, We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個人租賃所得課稅有關之問題,全文共一冊,約五萬字,分五章十二節
。第一章討論租賃所得範圍,第一節討論租賃所得定義,第二節討論我國租賃所得之
演進與課稅發展,第三節討論我國現行稅法對租賃所得範圍之規定。第二章分析我國
目前個人租賃所得逃漏之情錶,第一節討論租賃所得塊集方法,第二節分析租賃所得
逃漏之型態,第三節討論其原因,第四節討論我國現行稅法對租賃所得減除是否公平
合理。第三章以台灣地區房租來證明我國目前租賃所得逃漏相當嚴重。第四章為改進
淺見,第一節分析租賃所得課稅之公平及其對社會福利之影響,第二節討論防止逃漏
及達稅負公平之淺見。第五章為結論,討論其他補救措施,使租賃所得課稅能公平合
理。
|
20 |
台灣地區大學學雜費調漲對生育率的影響洪文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在2002年時總生育率已降至1.33,而淨繁殖率為0.63,此種低於替代水準的生育率如果繼續下去,台灣地區的人口成長將於20-30年後,達成人口零成長並轉為負成長;生育率持續降低將造成人口老化,對國家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而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很多,鑑於現代家庭在子女養育費用上的支出日益增加,尤以教育費用佔養育成本之比例最大,中低收入的家庭籌措教育費用的負擔,可能比生活開支更為沉重;尤其近年來政府廣開大學之門,但高等教育的經費並沒有比例的提升,因此不論公立或私立學校,從政府所得的補助相形減少;而大學學歷已成為基本的學位,可以預期未來幾乎每個人都會念大學,因此當大學學雜費調漲,將使父母養育子女成本增加,所以要思考是否因為養育成本的提高,而降低了生育子女的意願,使得台灣地區生育率年年下降。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佔教育費用相當大比重的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並就其他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以下為本論文之主要內容:第一章緒論,介紹本文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架構及研究限制。第二章文獻回顧,探討影響生育率因素的相關文獻,並就大學學雜費之文獻加以分別整理並予以說明。第三章,分析台灣地區生育率與大學學雜費調漲之變化;為了研究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之影響,必須對近年來台灣地區生育率之變化及大學學雜費制度之變化作進一步之了解。第四章是研究方法,在本章中,將介紹本論文的資料來源、研究方法與實證模型及變數說明,以檢視大學學雜費調漲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第五章,就實證結果加以分析說明,第六章是本研究之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1991年至2002年台灣地區23個縣市之追蹤資料為研究對象,經由固定效果模型的估計結果發現,大學學雜費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有顯著的負相關;而其他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的主要因素,如台灣地區各縣市家庭所得、失業率(尤以男性失業率為顯著)、婦女教育程度等均呈現顯著的負向影響,台灣地區嬰兒死亡率亦呈現負向影響但並不顯著,而婦女25 – 39歲年齡組群佔該縣市15歲以上婦女總人數比例,對台灣地區生育率的影響,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
依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學學雜費是影響台灣地區生育率相當重要的因素,且教育學費與提升生育率皆屬於政府的政策,政府應該高度正視此問題並有所作為。至於控制其他因素後之地區特質效果,`顯示台灣地區之生育率,以東部地區為最高,南部地區最低;各縣市之特質效果則以新竹縣為最高、高雄市最低,可能與原住民比例、人口外移、城鄉差距或其他人文因素有關。因此,如何縮小城鄉差距,平衡人口分佈,使經濟均衡發展,也是值得政府思考與正視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學雜費、生育率、固定效果模型、台灣地區
|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