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
  • 21
  • 1
  • Tagged with
  • 22
  • 22
  • 10
  • 9
  • 7
  • 7
  • 6
  • 5
  • 5
  • 5
  • 5
  • 4
  • 4
  • 4
  • 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胡錦濤時期建構中國和平形象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constructing China’s peaceful image in the era of Hu Jintao

林宜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改革開放30年,經濟的發展帶動整體國力不斷提升,面對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之中國威脅論,中共近幾年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並藉由各種場合不斷強調和平共處、和諧發展之基調。 2002年胡錦濤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並於2003年接任中共國家主席,自此開啟了胡錦濤執政時期。本文旨在探究胡錦濤主政時期對內如何實現和諧社會、對外又如何實現和諧世界之理論,並進而探討中共對台政策之和平作為。 胡錦濤對內為建構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乃是經由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建設等手段;隨著經濟發展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緊接著政治改革成為必要,加強與人民群眾利益緊密相連的社會建設,並藉由文化軟實力的推動來改變西方國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觀感。對外為建構其和平形象,除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與鄰為善,持續深化與支持發展中國家,並積極參與各種國際組織,爭取主辦國際賽事及盛會,對台政策則重啟兩岸談判機制,加強兩岸互動交流,進而減少打壓臺灣國際發展空間。 然而中共也因改革開放政策而面臨嚴重的社會問題,雖其不斷強調自己的發展策略是一種和平導向,但卻又處處設限,強調「民主」卻又打壓「人權」,發展「和平」卻又處處「威脅」,雖然中共積極地謀求一個更利己的國際環境,然其矛盾的作法仍形成發展「和諧社會」及「和諧世界」的內、外部阻力。 有「和諧社會」才有「和諧世界」,而「和諧社會」的根本在民主,期待中共未來能夠落實真正的自由、民主,進而發展成為表裡合一的「和諧世界」。
2

三民主義勞資和諧關係之研究

謝政諭, XIE, ZHE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勞資關係是工業社會結構的主軸之一,我國社會邁向工業化乃必然趨勢,勞資關係的 和諧與否,不只影響經濟生產的良窳。更是政治、社會安定與繁榮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究三民主義勞資關係的「和諧」理論所在,並檢證在台灣地區勞資措施與 制度的實踐和諧成效與改集途徑。全文八七章,約十四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方法與範圍,並說明當前研究勞資關係的 重要意義所在。 第二章勞資關係的基本概念:從名詞界定著手到探討勞資關係歷史演進的不同意義, 並闡述從比 較主義的立場說明其勞資關係的不同理論內涵。 第三章三民主義的勞資和諧理論:以互助合作的民生史觀、民生經濟與社會價值、和 平漸進的社會改革及發展資本與保護勞工的觀點,論述三民主義勞資關係是以「和諧 」為其理論建構之依據。 第四章我國勞資關係的基本措施與制度:以團體協約、勞資爭議、分紅入股、工業民 主四個基本措施與制度,論述其促進勞資和諧的功能與實踐評估。 第五章我國勞資關係的配合措施與制度:以勞工保險、勞工福利、勞工組織、安全衛 生、勞工輔導等配合措施與制度,論述其促進勞資和諧的功能與實踐評估。 第六章我國勞資和諧關係的檢討與展望:綜合各種勞資措施與制度,從勞工、資方、 政府三個主體角度做現況檢討及未來展望之分析。 第七章結論。
3

中共的「和諧世界觀」:當前中共對外政策的理念與實踐

唐衡宇, Tang, He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以後,世界力量重組,全球化也隱含非常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崛起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政治與外交影響力逐步擴大,綜合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在國際社會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卻也越來越讓其他國家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911事件,撞破尚未成形的世界新格局,為中共「和諧世界」理念提供宣揚空間 中共歷代領導人的對外政策及施政理念,不外乎推進世界多極化,使中國不再受霸權主義的欺凌,謀求安全的環境實現現代化建設。「和諧世界觀」雖然是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對未來的世界的願景,但並未脫離中共歷代領導人的思考方式。
4

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產建制之研究

李俊融, Li,Jing-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以下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72年11月在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明確定義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世界文化和自然等兩項遺產要件,鼓勵各簽約國將所轄領土內符合條件的遺產地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The World Heritage List),並規定相關的積極維護措施,配合相關的國際政府間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協力運作,共同組成建制體系,尋求世界各國政府與人民齊力合作,以支持並永久保護珍貴的「世界遺產」。 由於成為「世界遺產」之後,具有多面性的實質功效,除了足以大幅提升當地的國際知名度外,在政治方面可宣揚國家能力,提高國際整體能見度;在經濟方面可因觀光資源開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財政方面可因國際援助和旅客增長而豐富營收;在社會方面可提升公民意識,追求更高的文明水準;在文化方面則可增加對民族情感的認同,有助全民意志的凝聚,並且可達到教育百姓,提升國民素質的目的;在生態環境上則可召喚民眾保護意識,促進人類與環境平衡的永續發展。因此各締約國無不努力將國境內符合要件的文化遺跡、建物和自然環境、保護區等處所提名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所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名單因此逐年持續擴加,世界遺產建制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具成效的國際運作體系。 中國大陸並非《世界遺產公約》最早的締約國之一,事實上中國大陸雖早已於1971年取得聯合國中的中國代表權而同時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員國,但遲至1985年時才正式通過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然而在短短二十餘年間,已成為最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建制體系的國家之一,不但登錄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世界遺產地高達35處,在數量上僅次於義大利和西班牙,居全球第三位。而且對於公約建制體系內的相關機構,無論是依照《世界遺產公約》所組成的締約國大會、世界遺產委員會,或是在建制體系中的相關協力諮詢國際組織,都積極主動參與並支持其歷次活動。同時在國內方面,為了貫徹世界遺產的理念,除了有關法令制度的革新外,也參照「世界遺產」制度,開始規劃建立「國家遺產」制度,推動「文化遺產日」,以及鼓勵與世界遺產有關的各項活動等。在政府與民間團體的大力宣揚,加上「世界遺產」本身就具有多方潛在利益的驅動下,於是近幾年終於在中國大陸各地掀起一片世界遺產熱潮。 這一波至今仍未有稍歇的世界遺產熱潮,當然與中國大陸的國力大幅提升有關。如同前述,「世界遺產」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環保等實質效果,對中國大陸的政府與人民來說,「世界遺產」能創造立即而明顯的多方利益,因此具有足夠的動力驅策相關各界共同參與。但「世界遺產」無疑是一個完全外來的觀念,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於中國大陸各地引起熱潮,讓各級政府和各種組織團體乃至一般百姓皆趨之若鶩,無寧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研究主題。事實上,「世界遺產」的迅速發展,與中國大陸官方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別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在戰略觀與對外政策上都逐漸發生重大演變,從一貫主張的「鬥爭與對抗」思維,正式走進「和平與發展」為戰略觀主軸的時代。並且由中共第四代領導正式提出「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兩項政策,以「和諧」為名,期望將對外與對內政策互相連結,相輔相成,以利中國大陸後續的多方面發展與國力成長。在此特殊的背景下,中國大陸成功參與世界遺產建制的經驗,對於期待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中國大陸也就格外具有意義,其間的關連與影響頗值加以探究,並作為中國大陸在其它國際組織參與上之對照參考,進而對中國大陸的國際參與行為作出解釋和預測。
5

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之研究

張寶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面臨我國加入WTO,國內經貿市場門戶洞開,外國產業大舉競銷國內,商場上競爭愈形激烈,新次級文化嚴重衝擊職場與家庭,在工作上,各種壓力讓人不堪負荷,社會組織結構發生重大變遷,隨處可見偏差次文化,影響社會秩序,總讓人有股動盪不安的感覺,我們沒辦法改變外界紛擾,充滿競爭、壓力的環境,要能適存於現代社會,唯有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唯有從內心著手,因為心,是一切做人、做事的根本,把心安住,自然就不會遭煩惱干擾,更不會被萬花筒般的世間萬象所纏縛,透過參與禪修活動,修這念心,享受心歇下來的清涼自在,得到最究竟快樂,讓每個人有效解決心靈空虛問題,同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事事用心、處處作主。 茲以禪修具有多重之功能,謹就其在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影響等三大面向予以探討、分析,以期了解其實益,至研究對象的選取透過立意抽樣,採問卷調查法,分別抽樣調查財政部及所屬機關(構)員工,共發出700份問卷,回收650份,扣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計614份,有效回收率為87.71%,研究資料之統計分析,係採SPSS套裝軟體,而所用之統計方法,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因素分析、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雪費多重比較檢定等。 本研究發現敘述如下: 一、個人特質不同,在社會和諧認知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單純正直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達到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單純正直及犧牲奉獻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真誠不欺及信任不疑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及信任不疑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發菩提心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真誠不欺、單純正直、犧牲奉獻、發菩提心及信任不疑均達到極顯著的差異。 二、個人特質不同,在職場關係四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在上司關係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均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2.婚姻不同,在工作態度達到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到相當顯著的差異,在上司關係達到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3.年齡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態度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上司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部屬關係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技能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上司關係、工作技能及部屬關係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工作態度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三、個人特質不同,在家人關係五個因素中的差異 1.性別不同,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2.婚姻不同,在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3.年齡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達相當顯著的差異。 4.教育不同,在奉養父母、教育子女及尊重子女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兄弟姊妹對待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5.職務不同,在兄弟姊妹對待達極顯著的差異,在奉養父母及教育子女達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及積極學佛並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6.禪修經驗不同,在奉養父母、兄弟姊妹對待及積極學佛達極顯著的差異,在教育子女達相當顯著的差異,在尊重子女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另外,本研究除了了解禪修對社會和諧認知、職場與家人關係外,並就個人學佛薰修重點及機關單位舉辦禪修活動提出諸多建議,同時陳述今後研究課題,作為後續研究相關領域的參考。
6

中共輿論戰之策略與運用研究

楊著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在2003年波斯灣戰爭之後,中共「中央」軍委會修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中,正式把心理戰、輿論戰和法律戰列為新的作戰樣式,共軍即全面展開「三戰」的研究。除了「中國軍事科學院」率先展開研究,並出版各類型的「三戰」系列叢書之外,中共各大軍區也全面展開學習、研究與訓練的風潮。 事實上,「三戰」屬於「非戰爭軍事行動」的一個領域,共軍區分「軟殺傷」與「硬殺傷」兩種領域,顯示其與戰爭行動的差別,但實質上兩種領域都是戰爭行為,只是「硬殺傷」是指真實武器對抗的戰場,「軟殺傷」是虛擬的心理威懾與感知的戰場,它旨在影響敵人的內在力量,以爭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標。 事實上,中共所提出的「輿論戰」,雖非創新的概念或名詞,但引起外界的關注與疑慮的,是由於中共當局的有心提倡,且經由上下一致的黨國體制的貫徹執行,在操作媒體的手法已愈來愈嫻熟,並且愈來愈重視放出訊息後所形成的宣傳效果,以及它可攫取的實質利益。 中共領導人也認為,藉著媒體威力是無可比擬且只要運用技巧,即可達成於己有利、甚至是自己希望的宣傳效果。因此,自從中國綜合國力提升後,為了害怕各國疑慮中國會在國際間使用其迅速增長的力量,其所提出「和平世界」的口號,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中國崛起的現象能夠在全球公共領域獲得信任與接受,中國不斷地在國際場域宣揚「和諧世界」的理念,並且達到了操控全球輿論、重塑國家形象的一個相當重要的目的。 顯然,中共已不再將輿論戰視為戰場上的非軍事行動而已,它也用於平時對內、對外的宣傳;因此,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未來輿論戰將不是只用對台威懾、懷柔和分化的手段,而將擴大成為其進行國際宣傳傳播的一種手法。 / Summary After 2003 Persian gulf war, the Communist China" Central " Military Commission meeting will revise of in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olitical work regulation", formally list as the new battle style to the mental state war, public opinion war and law war, Communist 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mely launches the research of "three wars" completely. In addition to initiative in" The military in China section college " launches a research, and publishes various "three wars" series cluster book outside, each battalion of Communist China area also launches to learn, study and train an unrest completely. In fact, "three wars" is belong to a realm of "the anti-war contend for a military action", Communist 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district separately "soft kill harm" and "hard kill harm" two kinds of realms, show the difference that it acts with war, but all of substantially two kinds of realms are act of wars, be just "hard kill harm" mean the battlefield that the true weapon resists, "soft kill harm" is a virtual mental awe, know with feeling of battlefield, its aim is influencing the enemy's inside strength to fight for the target of the soldier that doesn't fight but bend a person. In fact, "public opinion war" put forth by Communist China, although not- creative concept or word, cause the external world concern and worry in uncertainty of, is because having of Communist China's authorities have heart promotes, and thr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arrying through of top and bottom consistent Party country system, after operating the skill of media has already been familiar with more and more, and values to let out a message more and more the publicity effect become, and it can lay hands on of substantial benefit. Communist China leaders are also think, the media power is incomparable, as long as make use of properly, can immediately reached to beneficial to oneself and even is the publicity effect that oneself hopes. Consequently, after China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promoted, for the sake of frightened all countries worry in uncertainty China will use it quickly increase the strength at international, the slogan of "peaceful world" that it put forth, it the main purpose can acquire trust and accept in the global public realm for the sake of the phenomenon making China grown and China constantly publicizes the principle of "harmonious world" in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area, and comes to operate global public opinion and re-establish the national image is a rather important purpose. Obviously, Communist China has already no longer treated public opinion war as the non- military of battlefield act, it is also used for peacetime to inside, outward of publicity; Consequently, alleviate along with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in the future the public opinion war will not be only to the Taiwanese awe, keep in mind soft the means, and become extension a kind of skill that it carries on a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dissemination. Key word:Three wars、The public opinion war、Harmonious world、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7

中共與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研究

白慧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是由中亞四個國家、俄羅斯和中國組成的地區性國際組織。該組織的職能是維護地區安全,加強經濟合作,在國際問題上相互支援,促進人文交流。上海合作組織自「上海五國」機制開始,逐步由一個解決邊境問題的國家元首會晤機制發展成為一個國際組織,實現由安全合作到以經濟為中心的廣泛合作。中國關於構建和諧世界的主張,落實到中亞成為構建「和諧地區」的目標。 中亞是中國的重要周邊,既有重要戰略地位,又有豐富資源,可為中國發展提供能源和市場支援,是中國重點經營的戰略要地,也是大國博弈的舞臺。以加強政治軍事互信和打擊三股勢力為契機催生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共持續促成組織內政治協商、經濟互利、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對構建和諧中亞發揮主導作用,在推廣「上海精神」中,開啓地區安全穩定的新型國家關係,新型安全觀,新型區域合作模式。但在發展進程中仍存在諸般內部矛盾,機制不暢,增員以及如何與國際和地區組織加強合作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8

冷戰後中共印度洋戰略研究 / China’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after Cold War

劉啟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為主,並以戰略邏輯與國際事務為出發點,從海權觀念意識與國家發展思維上去探討,再以目的、手段、方法之研究途徑切入。 研究重點首重中共在印度洋戰略之思維,從周邊地緣分析切入,瞭解東亞、南亞地區地緣戰略關係;再分析中共國家戰略需求(以能源安全為主),及中共海軍戰略進程,包含劉華清走出第一島鏈的三階段海軍戰略,也就是藍水海軍戰略。 其次為中共印度洋戰略之角色與實踐,主要圍繞中共在印度洋戰略布局的手段,包含政治、經貿及軍事手段之實踐作為,並探討其戰略意涵。 第三,探討中共印度洋戰略之影響與限制因素,分別為區域安全之影響(南亞地區)、大國之影響(美、蘇、日)及對中共自身之影響。可以預見的,印度與美國對中共在印度洋的活動非最敏感,日印美聯合制中之傳聞早已甚囂塵上,各國之反應對中共後續之布局產生哪些具體滯礙與限制。 最後為研究心得,計有中共海軍戰略進程、中共印度洋戰略布局的過程及中共戰略布局印度洋後的影響與限制等三點。 / The research is to adopt Document analysis, use strategic log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consciousness from the sea power with the thinking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n the purpose, means, methods, ways to cut into the study. First of all,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 on the PRC’s strategy thinking in the Indian ocean, from the surrounding geographical metrology to understand East Asia, South Asia’s geo-strategic relationships and then analysis PRC’s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Focus on the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PRC’s maritime strategic process, including Liu’s three-stage maritime strategy which is out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 also means Blue-water Navy. Secondly, the PRC’s role and practice in the Indian Ocean mainly focus on the strategic layout, includ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methods, and explore it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Third, Regarding the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ts of PRC’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are the regional security (South Asia), the influences of powerful nations (USA, USSR, and Japan) and the influences to itself. It is can be expected, India and U.S.A are very sensitive of all the activities of China in Indian Ocean. The rumor of that Japan, U.S.A and India are standing on the same side to against China had already spread, what will China respond and what kind of difficulty they will face. The last part of this research comprises the process of PRC’s maritime strategy, the strategic layout i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influences and restrictions after PRC’s strategy in the Indian Ocean.
9

《太平經》「氣」、「人」關係論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and Ren in Tai Ping Jing

陳玉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氣化宇宙論對漢代思想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太平經》之宇宙論及修養觀亦圍繞氣化論而發,而「人」於宇宙間的突出地位,一直為《太平經》所強調。本文以道家—黃老一脈的氣化論為觀察對象,考察老、莊到《春秋繁露》,人於宇宙地位的轉變。從老莊到董仲舒,中國氣論的發展從「氣」生萬物的思想,衍生出形神相養的生理之氣及感應之氣,而人的地位也因各家著作思想輕重的轉移而有不同的改變,人的地位已漸漸超乎萬物之上,甚至與天相應。《太平經》在這些背景之下,對之有繼承,亦有轉化。而在宗教目的的前提下,《太平經》的「氣」論有了自己特殊的面貌。《太平經》的氣論對先秦至漢代的氣化論既有繼承,又有改造。在氣化生成論中,其主張「元氣」為構生萬物的基本質素,生命之生滅,端肇元氣的聚散。而「氣」無形無厚、無孔不入的特性,遂能入於身中,成為生理機能的動力。將此概念抽象化,「氣」又被援以解釋人的氣質才性問題,人的富貴夭壽也因所禀氣類而有不同的際遇。《太平經》以精、氣、神三者說明人為萬物之長的原因,精、氣、神三者相輔相成,彼此成就。而在宗教思想下,亦使《太平經》轉化原始黃老道中精、氣、神的形神思想,推導出修煉形、神的神仙方術。除了「氣」範疇之外,「道」範疇亦為《太平經》核心思想。在《太平經》中,「道」為萬物的總根源及總依據,「氣」則為「道」下貫於形下世界的媒介。此外,宗教化亦對《太平經》之「道」論發揮影響,《太平經》宗教化的「道」,具有人格意志,而有賞善罰惡的能力,在人修煉成仙的進程中,亦以「道」為人與仙之間的分判,此當為《太平經》「道」論中最為特殊之處。 《太平經》以陰陽、五行為天道運行的規律。「天」在《太平經》與「道」同為萬物的總根源與總依據。「道」的義涵幽隱難曉,一般人難以掌握與理解,相較於「道」而言,「天」顯得親切、容易理解。其好生、主宰一切的特質與「道」相契,而為有形世界的最大存在,地位與「道」幾乎不二。《太平經》卷七十三至八十五說:「道者,天經也。天者好生,故為天經。」說明了「道」乃皇天運行的常規,兩者同具好生的特性,「天」實為「道」於有形世界中的體現。在「天」、「道」合一的情況下,使《太平經》能更有說服力地建構出凡事以「天道」為準則的世界。傳統的陰陽宇宙論,著重在陰陽對立的過程,《太平經》則略去此部分,強調陰陽作用後的協調狀態。天道運行的道理,不能只有陰或陽的單一作用,而有賴於彼此各出半力,合而為一,「調和」思想便應運而生。在這種崇尚「和諧」的情況下,《太平經》在傳統二元的陰陽宇宙論中,加入了「和」,使之為陰陽和的三元思維。全書好以「三」為完滿的象徵,並將萬事萬物比附在以「三」為組織的架構中,特別是「陰陽和」、「天地人」這兩組固定的論述模式。這樣的架構,使人的地位又被賦予了一層新的意義,人乃陰陽調和下的產物,是和諧產生的關鍵。 《太平經》的超越世界與現實世界並非截然二分,而是澈上澈下,貫通相連,企望在此世建立太平世界。此外,在「天人同構」的思想下,「通貫天人」便為漢代思想所呈現的基本、普遍課題與終極目標。如司馬遷說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淮南子》的著書要旨為「究天地之理,接人間之事,備帝王之道」。《太平經》亦大談通貫天人之道,企求在天、人自身及社會三方面均衡發展。因此,本文便在「通貫天人」的脈絡下,論析《太平經》由天道至人道的修養工夫,以彰顯《太平經》強調「通貫」的實踐哲學。
10

勞資爭議中政府角色之分析──以台灣為例

劉國瑛, LIU,GUO-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民國76年7 月15日解嚴之後, 勞工意識不斷抬頭, 勞工運動如脫疆野馬, 勞資 爭議頻頻發生,爭議手段更是五花八門,一時之間,政府、企業主、一般社會大眾, 根本來不及適應,直指為社會脫序現象。過去,台灣在意識型態上強調勞資和諧的觀 念,無形中,勞資爭議被視為洪水猛獸,勞工們的不滿情緒也遭強制壓抑,由於未有 正當管道疏解,表面上維持勞資的和諧局面,暗地里,則是波濤洶涌,蓄勢待發。因 此建立勞資爭議制度化是當務之急,唯有將爭議納入制度化管理,減低爭議所產生的 暴力緊張強度,勞工運動可正常發展,社會正義的目標才能完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被世界各國喻為「奇慫」,其中政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主導角色。政 府為培育國內資產階級,直接介入生產領域,另一方面,加強抑制勞工運動的發展以 利資本累積。勞工的基本權益也就在這三十年來的經濟發展中被完全犧牲。在勞資關 系系統中,勞方、資方、政府形成三角權力關係,彼此互為影響因素,因此在探討勞 資爭議問題時,政府角色實不可忽略。因此本文以勞資爭議為主要範圍,先就爭議的 原因及背影作一概述,再分析現行政府的相關法律制度與執行情況。最後,著以個案 分析來檢討政府的缺失及提出建議。 本文的章節安排如下: 第壹章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 第貳章理論基楚,將勞資爭議的意義,工會運動的掘起及政府與勞資關係作一簡單的 闡術。 第□章台灣勞資爭議的本質,探討勞資爭議之所以產生的歷史、社會、政治、法律、 法律背景。 第肆章台灣勞資爭議處理制度,說明現行法令體系,及行政機關的執行概況。 第伍章結論及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3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