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9
  • 390
  • 30
  • 29
  • 5
  • 1
  • 1
  • Tagged with
  • 456
  • 456
  • 170
  • 144
  • 107
  • 91
  • 90
  • 83
  • 82
  • 79
  • 75
  • 73
  • 68
  • 67
  • 64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歐洲安全暨合作組織與全球治理

蕭光偉, Hsiao, Kuang-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洲區域情勢的轉變只是全球大環境下的一部分。冷戰時代的結束,使得整個國際情勢的發展更加注重其他非政治、軍事議題,而經濟、社會、種族、人權、環保與文化等諸多議題也納入了國際政治的議題領域內。研究全球化議題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到當今許多領域的學者熱烈探討與研究。其中,「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成為國際關係領域中的一項新概念。對於全球治理所受到的重視程度,自然容易引起眾人的研究興趣。探究全球治理絕非代表可以掌握未來,但卻得以從複雜無序的世界狀態中理出一條可行的道路,也代表著對傳統國際關係領域的一種拓展與充實。相較於區域層次的歐安組織,由於是歐洲地區參與國眾多且議題涵蓋範圍廣泛的國際組織。在面對冷戰結束後的新挑戰,以及在全球治理趨勢的潮流下,觀察歐安組織與全球治理概念的聯結,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考方向。
12

新加坡對外軍事合作之研析

陳冠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加坡由於國小民寡、資源有限,必須和鄰國維持良好關係,也由於對貿易的高度依賴,其經濟成長之維持繫於區域之和平與安全;星國對亞洲霸權國家的壓力與威脅等潛在國際危機,一直懷有高度戒心,對本身的地略價值,必然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事實,亦了然於心,由於幅員太小,萬一戰爭開啟,國民無自外於責任的空間,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為確保新加坡和平、穩定及領土、主權之完整為目的,依嚇阻之指導,以現役部隊為核心,動員戰力為後盾,結合心理、經濟、社會、民事等力量,建立全面防衛體系,以強化自我防衛武力,另透過軍事外交與週邊國家、軍事強國建立軍事合作組織,嚇阻敵國威脅,政府並不時教導人民凝聚新加坡人的共識,以產生命運與共,禍福相關的觀念,無人自外於責任,惟有團結一致,始能確保新加坡國家安全。 近年來新加坡已發展成為區域性強國之一,其在區域政治中亦逐漸扮演起相當活躍的角色,內閣資政李光耀以其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領導著新加坡走向開擴的外交空間;基本上新加坡是把亞洲各國作為外交政策的核心,透過經濟合作與軍事同盟的聯繫,加強與這些國家以及與亞太地區的其他鄰近國家建立緊密的良好關係。 國家安全防衛政策係於1984年由吳作棟效法瑞士與瑞典的全民防衛所提出,其主要觀點仍是緣於地緣戰略考量。大魚或魚群理論,主以對外國防理論,而全面防衛理論則是擴大毒蠍理論,建構一個涵蓋心理、經濟、社會、民事與軍事等五大防衛體系。因領土狹小,在軍事訓練上受到很大的限制,本國除簡單的幾個訓練場地外,一直苦於無法覓得適當的訓練場所,除了在東南亞區域內與印尼合作開發使用屬於印尼的空軍武器投放場之外,就是在區域外尋求適當的訓練場地因此,多數的軍事演訓都是藉助外國提供場地或聯合軍事演習以達到訓練目標;從軍事合作的觀點出發,新加坡充分運用軍事合作與區域內外的國家建立正面關係,使得其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可以利用,讓部隊的訓練在具備良好場地環境下紮實深厚基礎,維持高水準的品質,也讓其武裝部隊分散部署保存戰力,獲充分能量支持國家所需。 新加坡知道「強本固外」的道理,增強本身國防力量的同時,不忘鞏固與外力的聯盟和合作以壯大聲勢。為肆應周邊國際情勢及國防建軍發展所需,以確保國家安全,積極建立嚇阻性武力,其軍事戰略依「有效嚇阻」之戰略構想,積極籌建所需武力,本「不挑釁、不迴避」之態度,處理任何可能突發之軍事危機。並積極尋求國際有共同戰略利益的國家,締結軍事聯盟,互為奧援協力防衛地區安全,依「戰略持久」、「戰術速決」之指導,集中運用全民總力擊滅來犯之敵,迫使敵軍付出慘痛代價,確保國家安全。
13

中共東亞區域安全策略與兩岸關係

呼瑞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冷戰結束,國際體系產生結構性的變化,原兩極對抗國際體系瓦解,美國成為單極稱霸世界超強,當今的東亞地區﹐代替以往兩極體制的主宰局面,是以美﹑中﹑日﹑俄為代表的不均衡的多極體制。在一超多強的格局下,提供中共許多合縱連橫的操作空間;911事件後美國採取多邊合作的政策執行反恐戰爭,中共國際地位益顯重要。 中共自1978年後鄧小平及其追隨者提出與發展之安全基調係以「和平與發展」為主軸。在安全典範中,為因應可能的外在威脅,經濟發展是厚植中共綜合國力與建立一個「富強」大國地位的手段,中共經濟的成長快速,綜合國力的不斷提昇,是以漸由亞洲政治強權轉變成經濟強權,迄2007年就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的經濟體。 東亞區域處於歐亞大陸板塊交接處,也處在地緣政治學上的陸海權勢力衝突點,今日東亞安全環境受到大國力量的支配,美國仍是當今世界超強,且從過去到現在對東亞事務主動參與並具有主導力量。中共在過去10年來逐漸在東亞地區嶄露頭角,也逐漸發揮其影響力成為該地區與國際上的要角。東亞的場域中,隨著中共、日本、韓國與東協等的力量興起,未來亞洲大國關係中,中共應可能成為區域主導強權,而且勢將成為區域經濟成長和全球動能的力量。 兩岸關係對我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外交與內政皆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其變化甚至會牽動東亞局勢與國際關係的穩定,爰兩岸關係中臺灣戰略價值重要,若以地緣角度分析,如果中共擁有臺灣的話,將可作為扼控東亞兩大戰略航道(臺灣海峽及巴士海峽);且臺灣又是美、日、韓及東南亞協防最佳的中繼站/補給站,處於第一島鏈的戰略要衝上,註定會成為相關大國戰略互動和力量博弈的焦點所在。正因如此,「兩岸」議題向來是國內外關注之焦點。兩岸現階段以和平發展務實解決兩岸間的有關問題,所涉及的不只是雙方領導人的意向,所有的情勢發展往往受制於彼此內部的結構,更會隨著國際體系的演變而有不同的互動結果。
14

國軍保防安全制度與國家安全之研究

詹國宏, Jan Guo 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軍保防安全工作包括「保密」與「防諜」2大項,5大工作,前者即確保機密安全,透過保防教育、保密檢查及各種保密措施,以提高官兵保密警覺,確保軍事機密安全無虞。後者即是肅清潛伏敵人,藉由安全調查、人員清查、安全部署、偵防、安全偵測等作為,防制敵人滲透破壞,保障軍事安全。因此,國軍保防安全工作係以保密工作、保防教育、情蒐工作、安全調查及安全維護等5大工作為區分。 國軍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守護者,沒有安全就沒有一切,惟有鞏固與安全的國防力量,才能無懼於敵人的武力威脅。歷來,國軍保防安全機制對維護國防安全多所貢獻,惟時代環境變遷,社會價值觀更迭,對保防安全工作多有衝擊。因此,如何針對國家安全情勢、敵人陰謀策略,結合現實環境與國軍任務需求,深入探討,以精進國軍保防安全工作強度與深度,提昇國軍戰力,維護部隊整體安全,並期盼全軍保防同仁綜據本文各項工作作法,確實擺脫業務表報路線及虛應交差心態,運用組織、走入群眾,結合相關情蒐管道,營內營外明密配合,發揮機智、不拘泥作法,不墨守成規,因勢利導,使保防安全工作從「有什麼,要什麼」,真正做到「要什麼,有什麼」之最高目標,以確保國軍整體安全。 關鍵詞:國軍、保防工作、保防安全制度、國家安全 / Military security works are “security” and “check”, there are 5 categories. Security makes sure the safety of information, by the means of education, check-up and various procedures to upgrade the awareness of staff to secure the information. Check means to screen the underlying enemy, through security clearance, personnel clearance, safety application, detection and safety detection, block the destruction from the enemy, secure the military safety. Military security jobs are as following: security works, secur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afety clearance and safety maintenance. Military is the guardian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country is fragile without security, with solid and sound national force only; the country is fearless by the threat of enemy. In our history, military security system has paid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changing world; the social values are changing, which are impacts to security works. So, focu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the plot of enemy, combined the reality and military mission, with great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security criteria, upgrade the military warfare, maintain the whole safety of troops, the staff of military security division wi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accordingly, use our organization, work with people, mak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esh all forces, with our wits, flexible methods, to reach the highest goal, which is from “want what you get”to “get what you want”, guarantee the safety of our military wholly. Key words: military, security, security system, national security
15

全球化下情報與國家安全關係之研究

洪慶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使得安全概念也隨著產生轉變,伴隨著全球化、資訊化、多元化趨勢的發展,各國互動與相互依賴度增加,國家安全不再是單純的內政議題,而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亦不再侷限於唯一的軍事面向,更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資訊網路、跨國犯罪與國際恐怖活動等面向。許多涉及非軍事的「非傳統性安全威脅」問題日益重要,安全已經成為定義相當廣泛的概念,並逐漸成為綜合性的、多面向的安全觀。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新安全威脅挑戰,情報工作與國家安全的關係也益趨密切,舉凡各種攸關國家安全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安全政策之制定,都需要充分的情報提供作為決策參考。質言之,情報已成為現代國家生存發展必需具備之智識,如何依據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提出符合國家需求之情報,以為制定國家安全戰略之基礎,厥為國家情報探討之課題。美國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隨即根據現階段國家安全政策與戰略目標,檢討策進情報工作,便是因應此一新安全情勢之發展。 在全球化時代,影響國家安全之不確定因素相對增加,近年來,兩岸交流日益頻密,在中共「以商逼政」及不斷釋出對台利多政策等諸多統戰作為下,國人敵我意識逐漸淡化,尤其在中共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將武力犯台法理化之威脅下,各項攸關國家安全政策之制定益顯重要。因此,如何依據當前情勢,界定符合我國國情之「國家安全」概念,並明確國家安全機制之運作及決策模式、國家情報工作朝向法制化邁進,是未來爭取國人認同、支持國家安全工作之基礎。本研究透過制度途徑、組織過程與官僚政治途徑、決策途徑,以及文獻分析法、比較研究法,探討全球化時代之國家安全威脅、情報與國家安全之理論基礎、情報與國家安全決策之理論系統、全球化下我國國家安全機制及國家情報體系。經由理論與實務之探討,省思全球化下我國國家安全機制運作與國家情報工作所面臨之問題,進而提出策進做法。 關鍵詞:全球化、國家安全、新安全觀、情報工作
16

後冷戰時代中國新安全觀:以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為例

吳及齡, wu, ch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冷戰結束後,中共面對國際格局變化、國內情勢走向,及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升高下,國家安全觀相應的變動與演化,以及中共如何在新安全觀的指導下,運用其當前的國際地位,介入北韓核武危機的處理。 自冷戰結束後,中共所處的國際安全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使中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威脅論」、「和平崛起」與「北京共識」等價值對立的論述,不時浮沈,對中共國家未來發展,既充滿希望,又滿佈疑懼;既企圖將中共融入世界,又害怕國力增強的中共,將挑戰當前國際權力結構,形成國際安全潛在的威脅,始終無法就中共崛起的定位達成一致共識。 在北韓核武危機問題上,中共藉召集六國多邊會談之機,進一步擴大其在亞太安全事務上之影響力及發言權,挑戰美國長久以來主導亞太安全事務的霸權地位。基本上而言,美中關係在當前國際新形勢下,雖有共同的利益--共同制約北韓發展核武及武器擴散,目前確是合作關係,但是兩國根本價值、利益都不相同,雙方關係改善只是暫時現象。 就中共而言,在美國與各國一再請託下出面斡旋北韓核武危機,亦有其本身的戰略考量與安全需求。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北韓是中共東北邊界安全的緩衝地帶,朝鮮半島的形勢變化關係到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北韓核武問題處理不好,出現新的戰端,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共,不但影響經濟發展,也對中共成為新世紀的大國地位,造成衝擊。如果順利和平解決北韓核武危機,有利於杜絕美國勢力染指朝鮮半島,鞏固中共在朝鮮半島的利益,對形塑中國的大國地位,具有重大的意義。 國家利益的界定決定其所欲採行的手段,在改革開放後,中共的國家安全概念及其實現手段是以中共國家發展利益為主要訴求。當前中共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再是單純的軍事和政治安全鬥爭,而是以綜合國力大小高低為主題。如何建構一個和平穩定的週邊環境,以利中共從事經濟建設,以達成提昇綜合國力的國家目標,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定自是成為中共國家安全的核心,50年代建政之初,韓戰即使中共東北邊境陷入危險境地,對甫建政立國的中共,影響至為深遠;而當前的北韓核武危機在經過十餘年的周折,仍未得到最終的解決,朝鮮半島的問題再度成為中國安全的一大隱憂,新安全觀是中共應對北韓核武危機的指導準則。
17

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及政策研究 / Research of Problems in China Food Security and Policy

李佳玲, Lee, Chia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在於隨著經濟成長與人口增加,造成糧食無法自給。當中國糧食不足自給而必須向國外採購時,導致國際市場缺糧、國際糧價波動,世界各國也無法置身事外。所以研究中國的糧食安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本論文將回顧與分析中國工業化與都市化後耕地減少,單位產量增加不易,飲食結構改變下,中國政府因應糧食安全問題所採取的供需、分配與貿易政策以增進對中國因應糧食安全問題的政策思路的理解。
18

後冷戰中共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

史浩誠, Hao-Cheng S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研究之目的是探討中共倡導新安全觀目的為何?中共新安全觀與其軍事戰略是否互為表裡,為和、戰兩手策略的運用?中共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其內容為何?如何實踐?對世局、亞太及台海情勢有何影響? 二、冷戰時期中共安全觀區分毛澤東及鄧小平兩個時期,在毛澤東時代的安全觀為「戰爭與革命」,加上與美、蘇為敵,乃認為世界大戰迫在眉睫。因國力衰弱,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為全民皆兵的人民戰爭及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鄧小平時代的安全觀則認為是「和平與發展」,各國之間的競爭是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賽。反映在軍事戰略規劃上是,進行和平時期建軍;提升綜合國力為國防建設奠基;質量建軍-精兵、合成、高效;陸權向權傾斜,兼顧空權;遂行積極防禦的現代化戰爭及以劣勝優。 三、中共新安全觀源起為冷戰結束後,國際局勢形成「一超多強」五大中心,除歐盟與中共無直接利害衝突,俄羅斯因內部問題與中共修好。美、日均與中共有利益衝突,再加上印度想成為強國,與中共有衝突。但中共要發展經濟,蓄積國力,需要一個安全、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故中共提出新安全觀。新安全觀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各國相互尊重主權與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處五原則與其他國際關係準則共處。新安全觀的戰略意圖是要建立有利中共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俾利中共國力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四、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按中共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是和戰兩手策略,利用後冷戰有利的國際環境之戰略機遇期,加速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以軍事力量保障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和平環境。中共認為後冷戰世界局勢的發展是總體緩和、局部動盪,發生世界大戰機率不高,但局部戰爭或武裝衝突為此時期的主要衝突模式。中共要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必需加速軍隊,為趕上與西方發達國家軍隊之差距,必須採取跨越式發展,軍事力量建設的優先順序是人才培育及信息化裝備發展--航天、信息技術及C4ISR的人造衛星網路。並以信息化提升來帶動機械化,實現軍隊現代化的目標。 五、中共新安觀下的軍事戰略對全球戰略佈局可能的影響為中共仍希望持續發展經濟,不主動尋求與美國對抗,故短期內仍是美國主導全球的戰略格局。對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預判是中共以發展經濟為首要,尚能抑制向外擴張的行為。但隨著中共軍事力量的提升,未來有三項事件可能引發軍事衝突:(一)台灣宣布獨立。(二)中共為確保南海主權。(三)美國為維持獨霸地位。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主要是:(一)威懾戰略,遏制台獨。(二)點穴戰:若武力進犯,必速戰速決,以信息戰的軟硬殺武器在太空衛星配合下,癱瘓我軍C4ISR系統使我喪失整體戰力。 六、新安全觀是中共國家戰略中屬安全戰略的一環,其目的是反制「中國威脅論」,獲致良好的國際與周邊環境,以利發展經濟。國家戰略指導軍事戰略,以經濟發展帶動軍事力量提升。故中共軍事戰略是防止戰爭,確保經濟發展。為了防止戰爭,其軍隊力量必須要與西方強權並駕齊驅,為了趕上差距,中共採取跨越式發展。最後是作者個人心得為(一)明確的國家戰略為軍事戰略規劃之依據。(二)運用國際力量制約中共軍事行動。(三)提升經濟實力,確保國力發展。(四)借鑒共軍跨越式發展的不對稱觀念,實施建軍備戰工作。
19

中亞國家安全策略之研究 / A Study on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Countries in Central Asia Region

鄭昇陽, CHENG,SHENG-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91年蘇聯解體後,其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土庫曼、烏茲別克等中亞5國亦分別宣告獨立,並立即獲得國際社會廣泛的承認。尤其憑藉著地緣戰略與豐富能源的兩大優勢,更使中亞地區成為國際強權與周邊次強權權力競逐的焦點。與此同時,中亞區域在冷戰時期,其安全維繫於蘇聯黨國體制與紅軍安全保障;然而,蘇聯解體後,非但既存的安全機制消失,造成中亞區域陷入安全意義上的「權力真空」,而且,還面臨著諸多「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威脅。因此,對於中亞5個新興國家而言,其面臨的「安全威脅」,以及「回應對策」,即成為本論文研究的核心。   本論文採取層次分析,參據華爾茲的「行為體三概念」(個人、國家、戰爭)。從國家、區域與國際三個層次切入分析探討相關議題。首先,國家層次:探討權力結構(諸如:地理戰略、人口條件、自然資源、軍事能力、政治體制、經濟發展、社會結構,以客觀分析5國的基本綜合國力)、武器擴散、跨國犯罪、毒品經濟等議題。其次,區域層次:探討民族宗教結構、民族分離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國際恐怖主義、水資源運用、區域衝突、疆界糾紛等議題。第三,國際層次:探討國家利益、國家戰略、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國際衝突、國際合作等議題。   中亞的國家安全戰略目標旨在確保國家領土完整、主權獨立,以及生存與發展,而其內涵,則可從外交(含政治)、經濟、軍事及社會等四項策略,加以檢視與分析。具體而言,中亞國家由於綜合國力虛弱,實難以憑藉本身力量達成國家安全戰略目標;因此,中亞諸國係以外交戰略為核心,以「平衡大國」與「全面外交」為手段,積極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大強權發展經貿與軍事合作關係,並以經貿合作為主軸,全面與其他國家交往。雖然,中亞國家對應安全威脅的策略,整體呈現一定實效,但亦存在諸多弱點;尤其,各國領導階層以鞏固與延續現實政權為決策的核心思維,實為中亞區域安全策略形成的關鍵。 /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1991, its dependent states such as Kazkstan, Kygyzstan, Tajikistan, Turkmenistan and Uzbekistan declared for independence respectively, which soon won support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geo-strategic importance and abundant resources, Central Asia region became the arena between superpowers.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ecurity of Central Asia region was closely tied to the Soviet Union’s party-state system and its red army.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Soviet Union, security mechanism disintegrated and resulted in “power vacuum” in this region. Besides, there are “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threats behind. Thus, security threat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the five newly established countries mentioned above are the nucleus of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adopts the methodology of levels analysi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ept of actor (nation, region and war)” argued by Kenneth N. Waltz and studies the related issues from three different levels---nation,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First, in terms of national level, the author analyzes state powers of the five countries from the structure of authority (such as geo-strategy, population, natural resources, military capabilities,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 of society), proliferation of weaponry, transnational crimes, drug economy etc. Second, in regional level,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religions, secessionism, religious extremism,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 regional conflict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Third,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main points are national benefits, national strategy, geo-politics, geo-economy,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Central Asian states aims at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territory, the independence of sovereignty, the right of existence and continuing developments. The connotations of those issues can be reviewed and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diplomacy, economy, military and society. Generally speaking, for the deficienc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it is very hard for Central Asian states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n their own. Consequently, these countries resort to “balance of power” and “full engagement diplomacy” and aggressively develop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the U.S., Russia, and PRC. In the meantime, they try to enhance relationships of other countries with emphasis on economic cooperation. Although the policy works as a whole, there are still vulnerable points. In particular,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 hinges upon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alistic regimes by the leaderships of various countries.
20

冷戰後中共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戰略:對區域安全合作之意涵

潘振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冷戰時期以來,中共的對外戰略乃是依據整體國家安全戰略的需求而制 訂,在歷經了毛、鄧、江、胡等四代領導人的安全思想,以及冷戰、後冷戰、後911等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共的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逐漸呈現於一種融合於國際社會和區域體系的傾向,這可由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戰略的演變過程中一窺全貌。而在1990年代中期中共對外戰略轉型之後,中共的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政 策,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廣義安全領域中,分別呈現了何種發展與變化?中共安全戰略的變化,對於冷戰後東南亞逐漸興起的區域多邊安全合作,有何政策上的意涵和影響?又此種影響,對於安全合作此一議題領域上,有何理論上的歸納和啟示?上述幾點乃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與核心焦點。 本文經過研究後發現,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整體發展需求,逐漸引導並改變中共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的目標界定與政策內涵,並導致了中共在東南亞區域內對於多邊機制和多邊安全議題的態度和行為轉變。而中共大國外交和多邊外交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實踐,不但改善了與東協各國的雙邊關係,並使中共逐漸融入且帶動了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使其合作範圍擴展至東北亞,合作議題領域亦有深化之趨勢。但這並不代表自由制度主義典範已經主宰了中共的安全政策產出,相反的,中共安全行為仍是以相對利得為主的現實主義邏輯下的產物,而這也適用於區域中的其他國家,權力格局和國家利益考量仍舊主導了國家單元面對結構的下一步行為,就未來安全合作的前景而言,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走向更高度的安全整合之前,所必須先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關鍵詞:中共安全觀、國家安全、東南亞戰略、多邊機制、安全合作

Page generated in 0.04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