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7
  • Tagged with
  • 17
  • 17
  • 17
  • 17
  • 9
  • 7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之研究

杜和庭, Tu, Ho-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爭議,在2001年12月,小布希決定佈署後已暫告一段落。實實上,發展飛彈防禦問題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是美國最受爭議的國家安全政策。這項攸關美國國安全的重要議題,在不同年代每次被提出,總是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和美國朝野兩極化反應和激烈爭辯。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筆者希望透過國際局勢演變、國家戰略思考、政府內部辯論、國會影響,以及飛彈科技發展等角度,分析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演進和發展。   冷戰時代,美蘇在各自擁有足以消滅彼此的核武彈頭數量後,雙方簽署「反彈道飛彈」(ABM)條約,以限制彼此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相互保證摧毀」(MAD)概念於是成為冷戰時期,美蘇維持戰略穩定的重要基礎。到了雷根政府時期,美國企圖發展太空飛彈防禦的「戰略防禦計畫」(SDI),以追求抵擋蘇聯核武攻擊的絕對安全,並進一步打破相互保證安全的「鐵律」。不過在科技水準不夠的情況下,使得這項計畫始終無法實現。   八零年代末期,隨著東歐期產政權逐一跨台,美國的宿敵蘇聯也在1991年解體,使得冷戰終於落幕。雖然後冷戰時期的美國,不再面臨成千上萬枚核彈攻擊的陰影,不過,1991年波灣戰爭時,伊拉克飛毛腿飛彈對盟軍構成的威脅,以及蘇聯解體前後,因局勢不穩,所引發的核彈處置保管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擴散的問題,讓布希政府決定繼續支持發展飛彈防禦。不過,布希總統最後在國內經濟狀況不佳情況下連任失敗,使得美國發展飛彈防禦的計畫也就此受阻。   對於飛彈威脅的看法,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柯林頓政府認為,美國只要發展「戰區飛彈防禦」(TMD),即能滿足國家安安全的需要。對於飛彈技術和WMD的擴散,則要靠國際間的合作以及國際機制的力量解決。不過柯林頓政府傾向理想主義處理國安事務的態度,在第二任期時,有了重大調整。在共和黨國會,以及北韓試射彈道飛彈的雙重壓力下,柯林頓政府宣布研發「全國飛彈防禦」(NMD),不過由於俄羅斯強烈反對,歐洲盟國普遍不支持,柯林頓政府終究沒有做出佈署NMD的決定。   小布希政府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危機感,充份反映在支持佈署飛彈防禦的強烈立場。為了讓美國佈署保護全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小布希政府上台後,展現勢在必得態度,對俄羅斯、以及主要盟國進行強力遊說。911恐怖攻擊的發生,雖然讓小布希政府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調整,不過政府對飛彈防禦的重視和支持,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威脅來源的不確定而更加堅定這項計畫,並在同年宣布美國片面退出1973年和蘇聯簽署的ABM條約,解決法律上的約束,全力進行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   保護美國安全是每一位美國總統的首要責任。後冷戰時期的美國,雖然以全球唯一霸權姿態主導國際事務,不過911事件後,美國不顧其他主要國家反對,執意出兵伊拉克,造成無法收拾的窘境,卻也凸顯出美國國力的侷限,並不得不尋求國際社會的協助。另外,從客觀角度觀察,中共崛起造成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有更多國家或非國家組織取得WMD和飛彈技術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維護在國際間的利益以及國家安全,飛彈防禦的研發、佈署已成未來政府不可逆轉的政策趨勢。
12

美國小布希政府的東亞安全戰略2001-2004

陳克難, Ken Na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使得美國全球安全環境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在中共快速崛起,區域軍力與經濟力的發展愈形失調之際;從北韓核武威脅、台海主權爭議,到區域民族主義、分離主義與恐怖組織的推波助瀾,將原已嚴峻的亞太情勢推向更為複雜的形勢。基於全般世局的變因與發展,誘發吾人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動機,除期望取得一般性國際關係理論與實際知識之外,更期望就小布希政府主政前後美國全球、亞太戰略的主要政策內容,去嘗試發現東亞戰略之理論依據與其關聯性,俾利於我國防政策與戰略發展之研究參考。 經研究發現,促成美國戰略轉變的根源係在不同時空的敵情威脅、全球政經安全情勢與美國內部的政治等因素上;故如何審時度勢,厚植實力,睥睨時局,也就成為美國主導戰略發展的關鍵。 研究也發現,美國東亞安全戰略是其全球、亞太戰略與整體外交、安全戰略設計的一環。冷戰結束後,歐洲呈現安全穩定發展,亞洲則因中共國力竄升與北韓核武危機等新的威脅,既影響東亞區域的平衡穩定,且衝擊到美國的國家利益,迫使美國必須對其東亞安全戰略作出因應的調整,以持續維持美國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九一一事件」後,促使美國戰略做了重大的改變,對其東亞安全戰略的建構,也針對不同的威脅來源與挑戰,做出國家安全戰略與區域安全戰略的調整和強化;而兩岸三邊關係也出現了若干的調整,從歷史之觀點分析,美國之台海政策基本係依戰略環境之需求而變遷,故台灣如何因應美國戰略之轉變,調整戰略思維,落實「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構想,達到「預防戰爭」、「維持台海穩定」、「保衛國土安全」之國防目的,實為當務之急。 / Due to the end of cold war, the role of the US in global security environment occurred historic changes. The issues of the North Korea nuclear weapon’s threat, the Taiwan’s sovereignty dispute, regional nationalism, separatism and terrorist groups surged the severe situation of Asia Pacific region more complicate. Owing to the overall variant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world, I am motivated to study international relation. I expect not only to consume gener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 and genuine knowledge but also to explore the theory’s basis and connections of East Asia strategy from those primary policies of the US global and Asia Pacific strategies before and after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ssumed his office. This study may useful to the research and reference in our national defense policy and strategy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tudy, we discover the fountainheads of promoting the changes of the US strategy are the causes of enemy’s threat, global political & economic security situation and the US domestic politics. So, how to evaluate the world trend, build up immense capability and overwhelm the present posture of affairs become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US to lead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my study, we also discover the US’s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is a part of its global, Asia Pacific strategies and strategic designs of overall diploma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the Europe develops safely and steadily. But in Asia, the unprecedented threats from the arisen PRC national power and North Korea nuclear weapon’s crisis affect the balance and steady of the East Asia, also pose great influence to the US interests. Thus, the US is forced to make certain adjustments on the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those aforementioned issues in order to maintain its leading status in the world. Post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 the US made significant changes on its strategies. The US adjusted and strengthened its national and regional security strategies on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 threat resources and challenge. Also the US is induced to adjust trilateral relations with Taiwan and China. The US basic policy toward Taiwan Straits, analyzed from historical viewpoints, is changed by the strategic environment need. The ultimate work of Taiwan now, is to response the changes of the US strategy, adjust strategic thinking, fulfill the strategic concepts of “effective deterrence, solid defense” to achieve the national defense goals of “prevention of war”, “maintaining stabilization in Taiwan Straits” and “defending homeland”.
13

俄羅斯亞太軍事安全戰略之研究(1991~2003)

王孟剛, Wang Mon-g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擁有廣闊領土且豐富資源的俄羅斯在帝俄及蘇聯時期曾經在歐洲和世界政治社會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左右世界的走向。而其保守與激進相融的風格,對人類歷史文明亦造成深遠的影響。 所以俄羅斯聯邦繼承了蘇聯,雖然國力不如從前,仍具有世界大國的條件,再加上經濟、政治日趨穩定;但是今年(二○○三年)十二月國家杜馬選舉的結果;及選前起訴媒體大亨及逮捕石油大亨的種種事情,對於俄羅斯政治制度重返共產專制,不免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所以會關心莫斯科軍對亞太地區軍事安全戰略的形成與未來發展趨勢,因為克里姆林宮的政策走向,勢必會對亞太地區產生決定性和根本性的改變。 筆者是從有限理性決策模式的途徑來從事研究,並從決策中歸納出俄羅斯軍事安全思想具體內容。全文區分軍事安全思想形成與亞太軍事安全戰略核心價值和目標及對亞太地區影響等三大部分。 經研究後獲致其軍事安全核心價值為維護主權、疆界完整不容侵犯和控制周邊領域確保安全及提昇國際地位與聲望等三項,因而產生亞太安全目標為亞太大國地位的塑造與鞏固、和平穩定週邊環境的創造與維護、保持具備足夠防衛能力的軍事武力、營造多邊與雙邊兼容的安全機制等四個目標。並就與亞太國家交往和區域在安全、經濟合作等二部分來說明其影響所在。 研究發現有:俄羅斯具有亞太大國的必要條件。二、經濟因素對俄羅斯軍事安全戰略舉足輕重的影響。三、善用集體安全機制來達成安全目標。四、中國崛起對俄羅斯構成相當程度的心理威脅等四點。同時預測俄羅斯聯邦軍事安全戰略未來發展為:仍將把列為國家政策的重要地位。普京會繼續維持現有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以軍事為經濟發展服務,伺其國力恢復強盛,先成為亞太大國,再向世界大國目標邁進。而莫斯科政局穩定性、國內經濟發展情況、與美國或中國的關係發展情況、國際情勢將影響未來發展走勢。
14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 The study of The Coopetition of China -U.S. Oil Strategy and Impact on our National Security.

盧永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以往來自敵國或他國以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面向,對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及人類生存構成影響的「傳統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威脅因素,已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效應產生轉變,全球面臨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的挑戰,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威脅均大幅上升,其中能源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發展環節中最要要的關鍵,而石油即將耗竭也是全球將面臨的嚴重課題,近百年來因爭奪石油引發多次的區域衝突,並擴散成為全球的能源危機,石油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戰略威脅。 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美國警覺石油的重要戰略地位,長期以來透過其國際強權的地位,積極對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區採取戰略佈局;1970年代後期起,中國的改革獲得耀眼的成效,經濟的成長帶動能源的龐大需求,1993年中國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逐漸正視到石油將是關係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於是挾以經濟、外交、政治等手段向中東、中亞、拉丁美洲乃至於非洲積極佈局展開油源開發觸角,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能源威脅論」之隱憂。 石油已經成為維繫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爭奪石油成為地區衝突的導火線,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後政經力量的茁壯,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主要產油國甚至美國國內相關企業著力日深,已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嚴重威脅,中、美都在極力的爭取石油主導權,希望透過石油的控制力量,從而獲得對全球經濟的操控能力。 石油安全往往牽動國際政治問題,愈發凸顯石油在國家安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長期仰賴石油進口,對我國國家安全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中美雙方在各種國際活動中,因石油產生的競合關係,恐令我國隨中美的互動關係產生轉變,因此對中美在石油安全競合的過程中,其雙方的發展與效應及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值得我們加以觀察與探討。
15

從中共崛起論台灣應有的安全戰略

楊長政, Yang,Chang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崛起」是國際社會在討論中共1990年代以來的變化所使用的概念。影響臺灣國家安全的因素雖然很多,但中共政權始終是臺灣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中共崛起」後,伴隨其綜合國力的成長,及其擴張的戰略企圖,臺灣問題已經從以往民族情感的統一需求,提升為中共向外擴張的戰略需求,而造成臺灣在安全方面的更大挑戰。 雖然世人對「中國崛起」是否成為威脅的看法分歧,現實主義者認為他是潛在的威脅,主張藉由赫阻等手段維持權力平衡;自由主義者認為讓中國接受國際機制規範,可降低與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建構主義者認為與中國正面的互動會走向和平,但負面的互動會走向衝突;但就臺灣的安全而言,在中共不放棄以武力犯臺的原則下,中共的和平宣示、現實主義、自由主義、乃至建構主義對「中國崛起」的看法與主張,只能當作臺灣在策定國家安全戰略的分析與參考,畢竟中國是否為「和平崛起」需要經過諸多檢驗,臺海安全只能當作國際上對中共行為與和平宣示的驗證;就臺灣本身而言,我們必須堅信中共是我們最大的安全威脅來源。 本文的論述主要從中共崛起的戰略意涵及中共對於未來的戰略企圖,從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層面,解構中共崛起後,臺灣安全威脅的變化,分析臺灣如何在「中共崛起」、「國際、區域」局勢更迭中,從國際、兩岸關係、臺灣內部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層面,建立臺灣應有的認知共識,與具體的戰略思考。以選擇臺灣「避戰爭之兇、趨和平之吉」的最好方法。 / Many of the ideas of the rise of the PRC come from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which was formulated by thinktank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unnity in the mid-1990s. Concerning unification, China is the single most threat to Taiwan’s survival. Spatial expansion, a result of rising China, is gathering momentum to impact Taiwan security. There are controversial arguments. Rationalist argues that China need to be contained through deterrence. Liberalist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reduce potential conflict, China can be tampered through international norms. Constructionist argues that China could be bad or behaving boy. Regarding Taiwan security, these arguments are irrelevant to contemporary Taiwan security. As long as China not to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to use force in the unification, China is the single most threat against Taiwan. Regarding Rising China, this paper exams its implications and her strategic intentions. Finally, facing the threat this article tries to find the most feasible strategy in the regional/global environment with economic, political, military,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16

九一一事件後美國中亞外交政策之轉變:由地緣政治角度分析

呂筱雲, Lu Hsiao-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及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產出的因素,地緣政治一向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馬漢的海權論、肯楠的圍堵理論,乃至後冷戰時期布里辛斯基的歐亞大棋盤、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都是地緣政治學門裡獨到的見解。而地緣政治基本要素—空間、邊界、權力—的交互作用也已然內化於外交政策制訂中,深刻影響美國對外政策走向。冷戰後在缺乏明顯單一的敵對目標、本身又成為超級大國的情況下,美國面對的是更為複雜難測的國際局勢:區域衝突、文化糾葛、全球化進程與波折、世界經濟體系萎縮等等問題,外交政策維護國家利益的功能也隨之彰顯。 本研究以911事件為轉捩點,觀察美國對中亞五國外交政策的調整,分析導致政策轉變的地緣因素與動機。本研究指出,中亞地區在蘇聯解體之後,政治局勢長期呈現真空狀態,基於能源安全的考量,中亞豐富的油氣資源是吸引美國聚焦於此區的關鍵。輸油管道計畫提供政治框架讓美國影響力得以介入,而反恐作戰則正式讓美國勢力進駐此一政治真空帶。中亞五國位處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的心臟地帶,但獨立時間尚短,國內民主建制、經濟發展未臻完備,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與分離主義是導致此區紛擾不斷的主因。美國藉由反恐合作,對此區提撥大量經濟挹注與軍事協助,中亞五國的重要性在911事件之後陡升,美國也成為此區優勢領導者。簡言之,美國在911事件後更加強對區域穩定的關注,全面揚棄冷戰時代的圍堵思維,採取主動的先發制人戰略,企圖在中亞掌握政治、經濟主控權,鞏固國家安全與保障美國在此區的國家利益。
17

二十一世紀後美國東亞軍力調整之研究 / U.S. Forces Realignment in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陳舜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或被稱為「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做為研究途徑,從國際政治系統層次體系,探究美國在二十一世紀後,所進行的東亞軍力調整。本文首先檢視二十一世紀後東亞戰略環境,以及美國的兩位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以及歐巴馬(Barrack Obama),的面對這樣的東亞安全環境,採取的戰略與政策儘管有不同,但同樣在軍事及外交上,強化與東亞國家之關係,藉以建構一個對美國有利的東亞安全環境,藉以面對來自崛起中國的挑戰。接著,本文將探究美國與中國之關係,藉以釐清美國在進行東亞軍力調整中,如何處理中國的因素後,探討美國在二十一世紀後,在東亞進行的軍力調整的原因、方針以及概況,以及美國的東亞盟邦在軍力調整後所扮演的角色,並探究美國在東亞軍力整編時所面對的困境與挑戰。 本文發現,二十一世紀美國進行東亞軍力調整之時,也反應了其東亞外交與安全戰略,以及美國建構一個以「美日同盟」為主軸的安全戰略體系已經形成,並由美國的其他東亞盟邦輔助支援。然而,美國的東亞軍力調整,也面臨了許多困難與挑戰,包括美國東亞盟邦,甚至美國自身的問題等。 最後,本文也建議未來可針對抑制中國軍事能力的戰略,以及台灣在美國東亞安全戰略可以扮演的角色進行研究。 / The research approach u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neorealism (structural realism). From the system of level in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 how the United States conducted its military realignment in East Asia. 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of East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lthough two U.S. Presidents, George W. Bush and Barrack Obama, adopted different policies when facing such an East Asia security environment, they both strengthened relations with Asia-Pacific countries militarily and diplomatically. They intended to construct an East Asian security environment favorable for U.S. interests so that U.S. can face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rising China. Later on,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plore U.S.-Chinese relations to clarify how U.S. handle Chinese factors in its military realignment in East Asia. Beside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policies, how U.S. proceed its military realignment, and the roles played by U.S. allies and partners. Finall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examine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U.S. will have faced in its military realignment. This dissertation finds that U.S. military realignment in East Asia reflects its diplomacy and security strategy. Meanwhile, an U.S. security strategy based on U.S.-Japan alliance has established, with the support from other U.S. allies and partners in East Asia. However, the U.S. indeed faces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cluding problems from its allies and even the U.S. itself. Lastly, this dissertation suggest som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including a strategy which can suppress Chinese capabilities, and the role that Taiwan can play in the comprehensive U.S. East Asia security strategy.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