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7
  • 406
  • 21
  • 3
  • Tagged with
  • 430
  • 430
  • 185
  • 134
  • 134
  • 127
  • 115
  • 109
  • 88
  • 83
  • 79
  • 77
  • 70
  • 69
  • 6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31

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之研究:以締約關係途徑分析《京都議定書》個案為例

傅岳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受到全球化與治理雙重影響,原本侷限於國家範圍內由上而下的政府統治形式乃因勢而為,朝全球治理形式轉化,也就是跨越國家疆域與公、私部門界限的共同合作漸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本論文試圖從理論基礎著手,確立全球治理的運作階段,以建構一套能夠解釋全球治理實務現象的運作模式。 本論文第一章為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途徑、方法、程序與分析架構等要項。同時,本論文檢視各類全球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治理等議題的個案後發現,儘管它們至關重要,但是以影響人類的深度、廣度以及時間長度而言,都無法與全球環境治理議題相提並論。畢竟環境一旦遭受破壞,往往導致永久性的生態浩劫,不是難以拯治,就是拯治的過程曠日費時,其成果也極為有限,最後受害的將是人類全體。特別是因工業發展與經濟成長產生的溫室氣體濃度愈來愈高,此種因溫室效應而導致的全球暖化現象,成為近年來聯合國大會中廣受關注的焦點。《京都議定書》的出現,不啻為當前拯治全球溫室效應的努力,邁出關鍵的一大步,因此本論文乃選擇《京都議定書》,作為全球治理運作模式擬驗證的實證個案。 第二章從全球治理的概念與全球治理的運作模式等兩方面檢閱相關研究文獻,以選擇最為滿足全球治理活動構成要件的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作為本論文研究全球治理運作模式的理論基礎。詳言之,本章有系統地檢閱當前與全球治理相關的研究文獻,從中挑選出涵蓋範圍最為全面、分析觀點最為深入、影響層面也最為豐富的全球治理概念,並歸納出全球治理活動的構成要件。其次,再從研究文獻□選擇最為滿足這些要件的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作為本論文擬採用的理論基礎,藉此確立全球治理的運作階段,以建構一套能夠解釋全球治理實務現象的運作模式。在文獻檢閱的過程中,評析各類文獻的貢獻與缺失,並就相關主題構成一個論述的系絡,使其對全球治理主題的瞭解有適當的深度。 第三章探討第二章所選擇的的理論基礎,並據此確立全球治理的運作階段,以產生對《京都議定書》個案的預期發現。詳言之,在第二章的文獻檢閱中業已選擇了最能符合全球治理活動構成要件的締約關係途徑,作為本論文研究全球治理運作模式的理論基礎。本章介紹締約關係途徑的理論背景與意涵,並據此確立全球治理的運作階段,以產生對《京都議定書》個案的初始預期發現。 第四章根據政策分析的過程,進行對《京都議定書》個案的內容析述。詳言之,如以《京都議定書》個案為例說明唐恩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析論述,則《京都議定書》的締結事實上可被視為是為解決溫室效應此一全球環保政策問題,而在全球(溫室效應類)環保政策制訂過程中被建議、採納並執行的政策行動,故該論述實有助於對《京都議定書》個案從議程設定、政策規劃、政策採納發展到政策執行程序的分析闡述(由於《京都議定書》甫於二OO五年二月十六日生效,故還未發展到政策評估程序)。有鑑於此,本章遵循唐恩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析過程,進行對《京都議定書》個案發展經過的析述。 第五章將締約關係途徑與《京都議定書》個案進行理論與實證的交互檢證,並據此修正全球治理的理論基礎與運作階段。詳言之,本章以第三章第二節雷克所提出的談判、行動者的多樣性、剩餘控制權利、治理與締約、無政府階層-政府階層關係的連續體與全球治理結構調適的交易成本觀點等締約關係途徑的六項要素為基準,將締約關係途徑與《京都議定書》個案進行理論與實證的交互檢證,藉以建構一個整合性的全球治理運作模式。 第六章根據第五章的檢證結果,建構出一個整合性的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以歸納出本論文的諸項結論,並對未來的理論與實證層面提供建議。詳言之,本章根據第五章的檢證結果,建構出一個整合性的全球治理運作模式,以歸納出對全球治理所產生的意義,並對未來全球治理的理論與實證層面提供建議。
132

品質失敗成本影響因素之實地實證研究-以某木製品加工業為個案公司

謝政錡, Kelvin Hs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今日這個全球化競爭的市場中,評估一個企業的表現時,不論是實務界或是學界都會認為品質是一決定性的因素。因此如何去衡量與報導企業品質成本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Halis and Oztas 2002),因為任何控制計畫開始的第一步就是去衡量要控制的目標。且只要企業會耗用資源在任何不良品或重製品上,就不能忽略品質失敗成本對於營業費用的影響,這些費用是多餘且非必要的成本,重製成本等於是品質成本,最後便成為財務報表上的營業費用(Wong 2002)。因此品質失敗成本不得不被企業所重視。 一旦企業可以有效掌握住影響品質成本關鍵影響因素,不僅能降低成本也能同時提升品質水準。國外學者雖也有文獻對於品質成本之影響因素加以探討,但多是理論架構的討論,即使實證研究也多限於資料取得問題,探討的因素不夠完整。國內學者有張寶光(1999)首次針對品質成本-預防、鑑定、內外部失敗成本之關鍵影響因素加以探討,建立理論模型並加以實證。而後亦有陳忍(2000)補張寶光研究之不足處,以作業基礎成本制(Activity-Based Cost)角度針對某電信電纜業之內部失敗成本關鍵影響因素加以探討。由於本研究之個案公司相當重視品質問題,且對於客訴資料的整理頗為重視,在客訴金額的內容中已估計重製成本、邊際貢獻損失、重驗、其他相關費用…等成本。本研究更協助個案公司追溯計算其2000年開始之內部失敗成本資訊。因此在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後,本研究希望能探討個案公司之內外部失敗成本之關鍵影響因素,除希冀對個案公司之品質管理能有助益外,更希望以此實證結果對於影響品質失敗成本的關鍵因素之了解有所貢獻,以提供其他企業日後在降低內、外部失敗成本時,能夠有所依詢。 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內部失敗成本方面 員工之「品質認知程度」對於內部失敗成本呈正向關係,即是實施看板教育後較實施前所發生內部異常之失敗成本較高,且達1%顯著水準。顯示個案公司員工在實施品質看板教育之後,對產品品質標準的要求重點的認知確實有所提升,也因此可在站與站品質交接時,確實挑出不良品,導致內部失敗成本在看板教育實施後提高,相對減少外部失敗成本的損失。 二、外部失敗成本方面 1.「新設計產品」與外部失敗成本有顯著關係, 顯示個案公司在生產新設計產品時,確實會發生較多外部失敗成本,原因可能在於 □ 業務與生產單位溝通客戶對於新產品設計的要求。 □ 現場作業員對於新設計之產品之品質要求不清。 □ 現場作業員對於新設計產品之製程作業不熟悉。 個案公司日後可針對上述或其他可能發生原因進行改善以降低新產品設計訂單發生之外部失敗成本 2.「績效考核制度調整前後」與外部失敗成本有顯著關係,顯示績效制度調整後並未使外部失敗成本有效降低,反而升高。本研究建議個案公司可對績效制度再行檢討。 3.員工之「品質認知程度」與外部失敗成本有顯著關係,即是看板教育實施後,員工對品質認知程度提高,而後發生之外部失敗成本較低,且達10%顯著水準。顯示個案公司員工在實施品質看板教育之後,對產品品質標準的要求重點的認知確實有所提升,因此可在公司內站與站品質交接時就挑出不良品,雖使得內部失敗成本在看板教育實施後提高,但也相對減少外部失敗成本的損失。可見加強員工之品質認知程度應可有效降低個案公司外部失敗成本。 關鍵字:品質失敗成本、設計代工、製造代工、ISO9001
133

付款機制、使用利益變化對於服務使用行為影響之探討—考慮產品利益類別

曹惠棠, Tsao, Hu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心理會計理論指出,消費者心理認知的機制如同企業紀錄交易一般,在交易過程中會紀錄產生的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因此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為影響使用行為的兩大因素。就使用的成本而言,在消費者不願意浪費的心態下,沈沒成本自然成為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時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受限於本身處理資訊的能力,消費者常容易錯估了成本,使得沈沒成本的效果不如預期。例如,在不同定價方式或付款機制設計之下都容易使消費者對於沈入成本錯估,以及產品利益種類的不同也可能影響到沈沒成本的計算。此外,使用利益也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使用行為的重要因素,而使用利益的變化,例如網路外部性對於消費者使用行為的變化更有顯著的影響。本研究的重點在於,在付款機制與使用利益兩者考量之下,消費者是如何進行使用行為之決策。本研究有以下的發現: 沈沒成本與使用利益變化為影響服務使用意願的主要因素。但付款次 數對於服務使用意願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受到產品利益、使用利益變化等干擾。其次,服務利益種類對於付款次數的影響有所干擾:只有消費者在使用歡樂性利益服務時,付款次數、認知成本與使用利益才對於使用意願有顯著的影響。這是因為消費者在追求不同的產品利益時有不同的心理處理機制。最後,消費者的記憶效果也會影響到付款次數的影響力,相較於使用利益不變下,在網路外部性的情況下,付款次數對於使用意願的效果較沒有顯著的影響。這可能是因為消費者對於發生時間較久遠的事件因淡忘而降低了其影響力,而付款次數的效果也就容易被消費者忽略。因此,根據以上幾點結論建議實務上廠商服務管理的重點,服務業的廠商透過付款機制之設計可調節產能波動的現象,減少因擁擠帶來服務品質的低落;其次,良好的服務水準管理才能維持長期的顧客關係;同時,廠商因視不同服務利益種類,管理的重點也應有所區分,提升顧客滿意度。
134

初次上市股票的投資人基礎研究 / Two essays on the investor base of IPO stocks

陳虹伶, Chen, Hung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利用證券交易所提供的日內成交資料可以追蹤投資人的交易記錄,並研究1995-2003年208家初次發行上市公司(IPO)的新舊投資人基礎以及其變動對於資金成本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大部分IPO確實能增加投資人基礎,而且投資人偏好報酬率與報酬率波動較大的股票;另外,投資人基礎的變動可以解釋Merton(1987) 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即投資人基礎增加可以降低資金成本。 由第二章的分析可知大部分IPO的確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人交易,平均而言,第二年新增14.2%的投資人交易,而且有43.8%的公司增加投資人交易;另外,61.5%的公司吸引更多的新投資人,只有39.4%的公司吸引更多的舊投資人。投資人增加的比率與持有期間超額報酬有關,這可以解釋為何上市公司以及交易所皆努力提升投資人基礎。另外,新投資人在市場較熱絡時增加較為顯著,而且較偏好報酬率波動較大的股票。 除了研究第二年投資人基礎增加的情形,本論文亦研究第一年的投資人在第二年的股票持有變化情形,如果投資人在第一年曾經持有該公司的股票,並於期末前賣掉,則第二年股票的持有期間超額報酬率愈高時,將吸引愈多的投資人繼續交易該股票;但是如果投資人在第一年期末持有該IPO股票,當股票的第二年持有期間超額報酬率愈高時,投資人會傾向賣掉手中持股。 第三章檢驗Merton (1987) ‘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即公司增加愈多投資人基礎將降低因為資訊不完全所產生之資金成本,並增加公司的價值。相對於之前針對投資人基礎增加會降低資金成本的研究,本論文以交易該公司股票的投資人代表知道該股票的投資人基礎,此代理變數較先前研究更能代表“awareness of the firm”。利用市場模型,發現公司在第二年平均減少超額報酬率,若將樣本分成電子與非電子產業,仍然得到類似的結果。最後,本論文發現投資人變動的確能解釋異常報酬的變動,即符合Merton (1987) 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此現象不論在產業分類或法人皆得到一致的結論。 / A unique dataset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comprising of data obtained from the TSE transactions record database on trading activity for the 208 IPO firms. The investor’s identity can trace investor’s trading records. Thus, we can define new and old investors. Additional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type of investor (as either an individual 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 facilitates the examination of investor behavior for either type. From the analysis in the chapter 2,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n increase over time in the number of investors which IPOs are able to attract. An increase of 14.2 percent is found in the mean number of investors per firm, while 43.8 percent of firms are found to experience increases in the overall number of investors from the first year to the second year after their initial listing. On average, the mean rate of increase for new investors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old investors, with 61.5 percent of IPO firms experiencing increase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new investors, as compared to the 39.4 percent of firms which experience increases in old investor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ate of increase in investors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holding period excess returns (HPERs), which helps to explain why both firms and stock exchanges have such similar strong desires to see improvements in the overall number of investor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ew investors is discernible in a ‘hot’ market, and in those firms with higher return volatility levels. Furthermore, all investors naturally prefer firms with higher return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the investor base suggests that if investors do not hold the stock in first year, then the higher the HPERs, the greater the overall increase in the total number of investors; however, where investors had previously held the relevant stocks, we find that they will tend to sell their winning stocks. Chapter 3 undertak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rton (1987) ‘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 in which he argues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total number of investors with prior knowledge of a firm will ultimately lower the expected returns of investors by reducing the ‘shadow cost’ arising from the lack of knowledge on a particular security; the end result of this will invariably be an increase in the market value of the firm’s shares. In contrast to the prior studies, we employ the total number of traders to represent the awareness of any given firm among investors. We examine the reduction in the costs of equity capital associated with listing using the ‘market model’ to compute the abnormal returns, and find a decline in the average daily abnormal return in the second year. Similar patterns are discernible for firms in both the non-electronics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 Finally, our test of the Merton (1987) investor recognition hypothesis is undertaken by regressing the firms’ average abnormal returns against the changes in the overall numbers of trader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vestor recognition and the costs of capital.
135

國際金融衝擊與經濟衰退

鍾建屏, Jong, Jing-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36

顧客利潤影響因素之實地實證研究-以某銀行法人授信戶為探討對象

宋家瑜, Sung, Chia-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企業的使命係營利,而隨著全球性的激烈競爭及資訊科技的發展,企業發現,必須能辨識目標客戶、計算顧客價值,並將有限的資源投注於目標顧客上,透過與顧客直接溝通並提供客製化的產品,才能真正提升企業獲利。 多數學術及實務研究均指出,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顧客利潤非常集中。基於收入來源、成本發生種類不同、通路選擇與所提供顧客服務層級及顧客使用資源之差異,均造成單位收入對於企業的利潤貢獻不同,進而導致顧客間利潤差異甚大。惟觀諸上述顧客利潤之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內部之作業及流程與企業外部之顧客屬性兩大構面,故首要之急,應先辨識顧客利潤之主要影響因素為何,藉以掌握進而發揮管理意涵。惟基於資料可取得性及資訊科技發展之限制,雖然學術及實務界對於顧客利潤影響因素之看法很多,但實證性文獻相對稀少,且多半係透過問卷方式為之。本研究透過個與案公司之合作,預期係國內外少數針對此等議題,採取實地實證(Field Empirical)之研究方式,並以複迴歸分析驗證假說之研究。 就作業及流程之複雜性而言,作業之執行次數較多或標準作業時間較長時,所消耗之資源成本較高,進而降低顧客利潤。此形成本研究之研究問題一,即在探討作業及流程之複雜性對顧客利潤之影響。 此外,就顧客屬性而言,包括:消費之產品售價、購買頻率、購買種類及購買數量均會影響顧客利潤,故深入探討顧客屬性之交易均額、產品種類及產品交叉銷售數等變數對顧客利潤之影響,此即為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問題二。 本研究採取實地實證之研究方式,透過文獻論述、訪談結論及實地觀察,形成四個主要研究假說: 1.作業及流程之複雜性會影響顧客利潤 當作業之執行次數或標準作業時間越長,表示作業及流程越複雜,顧客利潤越低。 2.交易均額會影響顧客利潤 當顧客每日交易均額越高,預期顧客利潤越高。 3.產品數量會影響顧客利潤 當顧客選購產品數量越多,預期顧客利潤越高。 4.產品交叉銷售數會影響顧客利潤 當顧客選購產品種類增加時,預期顧客利潤越高。 本研究採取實地實證(Field Empirical)之研究方式,俾為取得深入瞭解,筆者自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每週花費2至3天的時間,利用實地觀察,閱讀個案公司的文書資料、電子資料檔,透過與相關人員之訪談方式,實地進行對個案公司所屬產業、作業流程、顧客特質及產品種類進行深入瞭解。接著以2000年5月至12月法人授信戶之相關資訊,採取橫斷面迴歸分析方式進行研究。 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在作業及流程之複雜性構面,支持作業及流程之複雜性對顧客利潤負相關,並進一步指出授後信管、案件維護及自動化服務係主要產生利潤之作業項目。而在顧客屬性構面,則指出交易均額及產品數量均與顧客利潤正相關,但產品交叉銷售數則與顧客利潤負相關。 分析本研究之隱含意義在於: 1.複雜性較高且會降低顧客利潤之作業項目,可藉由降低作業執行次數或縮短作業所需時間,以提高經營績效;而針對主要產生利潤之作業項目,則應透過積極的行銷策略,達成獲利成長之目標。 2.顧客交易均額與產品數量均與顧客利潤正相關,故可以採取建議顧客維持高交易均額及產品數量之策略,以提高獲利;而產品交叉銷售數,則指出既有顧客仍有潛在開發空間,值得進一步分析。
137

生產成本與生產效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國內某鋼鐵廠為例 / The Factors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A Steel Plant

郭玉貞, Kuo, Y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企業將面臨3C時代的衝擊(Customer, Change, Competition),如何快速回應顧客需求,如何保持彈性以因應世界舞台迅速地變化,以及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妥善配善資源、提升效率以提高競爭力,便成為企業生存中最重要的課題了。   為滿足顧客之需求,企業不斷地在其產品特色上下功夫,而產品多樣化與複雜性的特色亦對生產成本及生產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之衝擊。本研究之研究主題一即在探討產品複雜性對生產成本與生產效率之影響。   綜觀國內外之企業經營,研究開發投資儼然已成為企業競爭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妥善分配資源於生產與研究開發之間,便成為一項有趣的課題。本研究之研究主題二即在探討新產品開發未獨立於正常產品,對生產成本與生產效率造成之影響。   在產品少量多樣之產業,如何兼顧客戶需求及設備產能之充分運用,是生產排程人員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生產排程之方式不僅會影響整體之產能運用,更會影響產品生產的作業及資源之耗用,因而本研究之研究主題三即在探討生產排程方式對生產成本與生產效率之影響。   本研究採取實地(Field)及實地實證(Field Empirical)研究的方式進行。本研究以國內某鋼鐵廠之煉鋼段為實證對象,並以民國88年5月的生產批次為樣本。為了對個案公司及其產業有足夠的了解,筆者在民國八十七年十月至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之期間內,每週約花費二至三天的時間,利用訪談、觀察、及閱讀書面資料等方式,重新了解各種產品耗用資源的情況,並以作業制成本制度之精神重新計算各批產品成本。   生產成本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產品複雜性及新產品開發對生產成本皆有不利之影響性,生產排程方式亦會對生產成本造成影響。   關於生產效率分析方面,以效率值為反應變數之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產品複雜性及新產品開發對生產效率皆有不利之影響性。而生產排程方式亦會對生產效率造成影響。   總上所述,本研究發現,影響生產成本與生產效率之因素眾多,從產品特色到生產流程皆有可能性。而影響製造費用之因素,亦會影響生產效率,故透過對製造費用之控制,可進一步達成對生產效率之改善。 / With 21 century, an enterprise will face the 3C times(Customer, Change, Competition). It ha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for surviving that how to respond customers rapidly, how to keep flexibility, how to control cost effectively, how to allocate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and how to improve efficiency.   The enterprise continues to enhance the features of products to satisfy customers. Then,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products will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n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products diversity how to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R&D has beca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competitive ability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enterprises.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it becomes an interesting issue that how to allocate resource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R&D. One topic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R&D that is dependent of normal production how to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y of products diversity, production planners must look after customer's needs and equipment's capacity. Production planning will influence not only the use of equipment's capacity, but also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resources used. The other topic is to explore production planning how to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study is field and field empirical study. A steel-making department of a steel plant is our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production jobs in May are our samples. In order to be familiar with our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industry, we immerse ourselves into the environment two or three days per week, and use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papers reading to understand each product how to consume resources. We also calculate each product cost in Activity-Based System.   The result of production cost regression shows that product complexity and R&D will effect adversely production cost. Production planning also will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bout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with a dependent variable of CCR shows that product complexity and R&D will effect adversely production efficiency. Production planning also will influenc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short, the study shows that many factors will influence production cost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t is possible from product features to production proces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verhead also influenc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o we can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y controlling overhead.
138

資訊不對稱對負債資金成本之影響--以銀行借款為實證 /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al Asymmetry on the Cost of Debt-- Empirical of Bank Loans

郭敏華, Kuo, Mi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Akerlof (1970) 肇端了資訊經濟學的發展,而 Leland & Pyle (1977),Ross (1977) 和 Bhattacharya (1979) 等正式將資訊經濟學帶入財務研究的領域後,資訊不對稱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視,且已對傳統財務理論產生很大的衝擊,但是關於資訊不對稱的研究僅偏重於均衡條件的探討,對於如何影響風險性資產的價格以及影響程度則未見系統性研究.而且資訊不對稱的程度很難具體衡量,因此此一議題鮮見實證探討.本研究即將資訊不對稱正式納入風險性資產定價模式,並以銀行借款為實證對象,利用共變結構模型找出資訊不對稱的衡量變數,對資訊不對稱程度加以衡量.本研究在理論模式的建構,分別以一般競爭均衡,利率結構,選擇權定價,與銀行借款信用評等等四個定價模式,將資訊不對稱正式納入各模式中,推導其對價格的影響.四個不同模式均獲致相同結論:資訊不對稱使債權人的認知風險高於完全資訊時的實質風險,致使借款人資金成本上升.利用LISREL為資訊不對稱界定出一組配適良好的衡量模式,包括借款企業的年齡,規模,保證人人數,以及與銀行往來期間等四項變數.實證結果顯示,資訊不對稱對借款者的償債能力.理論模式與主要研究命題獲實證結果支持.
139

中小企業機動性之研究-資訊交易成本觀點 / Flexibility of Small Business - Information Transaction Cost

劉家潾, Liu, Chia-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動機:(1)深入探討中小企業成功的原因(2)探討中小企業內部及外部資訊交易成本低的原因 (3)探討中小企業機動性高對其經營行為及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法,共收錄七個產跨產業的個案研究發現:(1)中小企業主親自負責促銷及其廣泛的人際關係網,對其外部資訊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很大的幫助(2)中小企業主親自參與每個部門的運作提高部門目標的統一程度並提高內部資訊傳遞到產生共同目標的速度(3)中小企業主的集權作風有助於提高其機動性(4)中小企業因為必須倚賴網路來取得所需的資源,所以十分強調關係的經營,也會與離職員工維持良好關係(5)中小企業在本國市場面臨生存壓力時,本國市場不足以支持規模經濟或被少數大廠壟斷,則中小企業在外銷市場上的表現較佳(6)中小企業擅長針對商機,做產品的修正或細部設計差異以求更有效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
140

發展許可協商制度之研究

洪維廷, Hong, W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都市的發展,經濟的成長,於台灣地區實行多年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制度,已經無法符合時代的需求。新訂的「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法」草案中明訂全面實施發展許可制度,然而在發展許可制下,政府及開發者會在利益及價值觀上產生衝突,因此必須要以衝突管理的方式加以處理,衝突管理中最重要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便是協商,本文嘗試以交易成本的理念找出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行機制,並以賽局理論分析協商的過程及結果,最後建立一套可行的發展許可協商制度。 經過前述研究流程,本研究提出下列建議: 1-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未賦與發展權者可於申請規劃許可前、申請規劃許可及開發許可時納入協商之機制。 2-都市土地已賦與發展權者可於申請開發許可前及開發許可時納入協商機制。 3-協商時以地方政府及開發者為主體。 4-協商內容應廣泛且較具彈性,且視協商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5-實施時應加入相關的配合措施。

Page generated in 0.03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