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3
  • 78
  • 3
  • 2
  • 1
  • Tagged with
  • 84
  • 84
  • 35
  • 27
  • 20
  • 16
  • 15
  • 14
  • 14
  • 14
  • 13
  • 13
  • 12
  • 12
  • 1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國際關係衝突概念的研究

吳得源, WU, DE-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代社會科學的發展中,國際關係崛起較晚。早期傳統是偏向制度性、歷史性研究 ;二次大戰後,行為主義途徑為它注入新的研究動力,同時也引發研究方法的爭論。 然而,「解釋現象」是雙方所共同努力的目標。 「概念」是人類知識的基石,也是解釋現象的基礎。就近代行為科學研究者而言,概 念的界定與澄清更是決定其理論有意義和有用的關鍵。 作為人類互動的過程,衝突現象由來已久,早在現代民族國家崛起之前,思想家已思 索戰爭與和平的問題。然而,目前國際關係學界對衝突仍有莫衷一是的看法,這是解 釋現象過程的一大缺陷,也是經構經驗性理論的一大障礙。本文主要目的,即在嘗試 尋找或歸納出界定或澄清衝突概念的方法。 為了達成此目的,首先,本文回顧社會科學研究趨勢及概念本身界定與澄清的相關問 題。其次,衝突在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及國際關係,將分別作為本文的背景及資 料。最後,本文針對國際關係衝突作概念性分析。 吾人研究結果發現:對國際關係衝突,可採(1)間接界定:指出它和其他類似概念 的區別;(2)直接界定:針對概念本身作名相及運作性界定;其中以運作性界定最 受重視,具有很大潛力;同時,也是概念澄清的主要方法。對概念的澄清或度量,則 可採化成「若……則……」命題進行觀察;也可藉由分類,將概念本身化成數個觀察 部份或研究層面,再以具體的指標作觀察或度量。就國際關係衝突而言,這兩種方法 是相互為用、互補的。
12

中共”懲”越戰爭的決策

彭慕仁, PENG, MU-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此篇論文共計一冊、八章、十五節(僅第三章分節)、共八萬五千字左右。 主要討論一九七九年二月發生的中越衝突。作者利用歷史研究法撰寫此文,分別敘述 了戰爭之前中越兩國的歷史背景,戰爭發生的情況,以及中共領導方面對發動此次戰 爭的爭論。此外,作者也要分析戰爭對其它國家的影響,中共自越南撤退的決策,以 及中共發動此次戰爭的真正企圖和目的。 在最後一章,作者討論了戰爭之後,中共外交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與美、蘇兩國的 關係。作者最重要的結論與意見,是說明中越戰爭發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華僑問題 或邊界衝突,而是印度支那國家本身的權力鬥爭,而這個鬥爭與中、蘇、美三角關係 有密切的關連。
13

戰時人事行政之研究

吳堯峰, Wu, Yao-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計分六章,二十七節,都七萬言。其內容依序為; 第一章,導論,旨在說明戰爭對於政府組織,權限。人事,財政,行政管理之影響,變化情形; 戰時人事界之各種特殊現象; 非常時期人事行政之職念; 研究方法,範圍,目的等。第二章討論有關公務人力動員準備。戰時人事政策之原則,特種人事法規之訂定,戰時戰地所需幹部人才之儲備,培植,訓練等問題。第三章研究戰時後方特殊人事問題,如公務人員之甄補,新進人員任用政策,入伍人員,臨時人員,女性公務員,戰時待遇,訓練,安全與忠第四章研討戰地一般人事問題,如人事體制,戰地政務人員之甄拔,任用政策,待遇,訓練。考核,保障,匪偽公務員之接管。留用,任使,戰地人員撫卹退休之度理,第五章探討復員時期,人事體制由戰時恢復平時,復職人員之安排,退伍軍人出任公務員等問題。第六章係就筆者對於戰時人事措施與文官制度,臨時人員與公務水準,人事機關對戰時特殊問題應有之態度三問題之看法,以代結論。
14

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研究

劉守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11事件」改變了世人對戰爭型態的觀感,同時促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調整,這個恐怖攻擊事件使得當前國際大國們齊一口徑,同聲譴責與撻伐恐怖主義,因此堅定了美國消滅國際恐怖主義及遂行反恐戰爭的決心,美國總統布希並強調,為了保護美國免遭恐怖分子的襲擊,必要時美國將實施「先制攻擊」。而公然支持國際恐怖主義活動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當然成為美國反恐戰爭的首役目標。隨著反恐戰爭的節奏,美國順勢將美軍前送歐亞大陸建立橋頭堡,以保護美國在當地的利益,進而拓展其全球戰略佈局。 中亞五國因為前蘇聯的解體,各國雖獲主權獨立的地位,但經濟上卻持續地衰退。後冷戰時期中亞各國挾其豐厚的能源優勢,開展其「經濟外交」的政策,援引外國的資金與技術,以改善國內的經濟景況。惟中亞各國的政經情勢仍飽受地區的民族極端主義、伊斯蘭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的威脅,呈現不穩定狀態。 後冷戰時期迅速崛起的中共,無論從地緣戰略或是經濟安全戰略來看,中亞地區的穩定將被中共視為影響國家利益的重要環節。尤其在中共「新安全觀」形成後,積極推動的「上海五國」至「上海合作組織」等機制的建構,從邊界糾紛、裁軍等安全問題,擴展至地區經貿合作的議題,皆顯示中共日益重視西部邊境的安全。 當美國反恐戰爭與中共中亞安全政策在中亞地區並行推動時,歐亞大陸的權力平衡板塊也立即受到擠壓與變動。美「中」兩國的國家利益在中亞地區所產生的競合效應,對區域穩定將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如中亞各國協助美國「反恐」,使各國立即獲得資金的援助,而在地緣上與中亞緊鄰的中共,則藉著未來「新絲路」的潛在商機,吸引中亞各國的經貿合作。未來美「中」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競合關係,將隨美國反恐戰爭及「上海合作組織」的運作而持續發酵。
15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對重大國際新聞處理之研究─以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為例

郭萍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未獲聯合國的同意下片面出兵伊拉克,卻引起許多國家不同的意見,而美軍這次之所以能速戰速決達成既定的目標,其中「新聞」扮演關鍵的角色,有關美軍的各種新聞藉著國際傳播的力量快速傳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相對的,伊拉克的聲音顯然相當微弱。筆者藉由本文,選取國內三家主要報紙,研究這次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時,報紙處理國際新聞的情形,從中探索扮演為閱聽大眾把關的媒體在國際新聞流通的過程中到底是如何面對及處理國際新聞。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發現,「本報記者」與「綜合外電報導」是報紙最常用的新聞來源,且報紙新聞主角均以「美國」為主,而報紙所呈現的報導明顯偏向「支持戰爭」,其中,「綜合外電報導」是重要原因;再者,「非官方新聞」則是三家報紙主要的新聞來源,此外,各報均大篇幅報導,甚至派遣記者前往採訪,顯示類似戰爭這種衝突性的國際新聞的確是媒體報導的焦點,而國內媒體在面對這種國際重大新聞時明顯有大量報導美國方面新聞的偏頗現象。 不過,透過深度訪談發現,各家報紙對處理國際新聞的態度顯然不一致,有的媒體希望能實地派遣記者前往實地採訪,做第一手的觀察與報導,但也有媒體受限於經費而無法派遣記者做實地採訪,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新聞的取得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國際通訊社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在資訊多元化以及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國際新聞的取得不再受限於國際通訊社,遠在美國或英國的報紙或雜誌或者電視的報導均能透過網路在第一時間取得,供報紙在編輯國際新聞時的參考使用。 另一方面,報紙所呈現的國際新聞之所以有偏頗的情形,透過訪談發現,其實不僅是報紙的立場問題,報社所接收到的國際新聞本來就呈現偏頗的情形,報導美國的新聞較多,而報導伊拉克的新聞較少,且國際通訊社本身在報導國際新聞時就有偏差,例如美軍有安排隨軍採訪,因而容易接近採訪報導,但伊拉克就沒有。 除此之外,報紙有關國際新聞的報導經常以綜合外電報導的方式來呈現,各家媒體均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綜合外電報導可以提供讀者更完整的新聞,而在報紙所採用的各種國際新聞之中,本國的中央社所提供的國際新聞多半只供報紙參考而很少被採用,也反映報紙仍仰賴國際媒體提供國際新聞的現象。
16

「軍事事務革命」研究--一個初探性分析

葉家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運用歷年來的文獻資料,及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來描述和分析歷史事實,並解釋各變革部分間的前因後果關係,依照描述現象、探討變因、評估狀況之架構設計,從縱的剖面來尋求歷史演進脈絡,從橫的層面來檢視促成各時代「軍事事務革命」的演進因素。 第一章:敘述筆者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架構與範圍及名詞使用說明和假定事項。 第二章:綜合並整理各學派(者)、研究機構之主張與論述,從「軍事事務革命」的詞義起源、各家學者對「軍事事務革命」的定義、歸類及歷史經驗與發展模式,探討其意涵及特性。 第三章:以對戰爭型態及社會進步有顯著影響之新發明來劃分階段,區分金屬兵器、火藥發明、機械及資訊等四個時代,敘述各時期戰爭型態的特徵,並進一步探討影響戰爭演進的非軍事因素,例如:文書的使用、通信技術的進步、印刷術普及、社會制度、價值的改變、鐵路系統的運用、交通網的設置、經濟結構的影響、民眾對國家的效忠等。 第四章:以軍事技術創新、安全環境認知、軍事戰略轉變三個途徑進行分析,再歸納「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脈絡,除了軍事部門內在因素扮演重要角色外,外在的政治、社會、經濟與科技因素,也能夠對戰爭的準備與遂行造成重大影響,同時也受來自體制結構的阻礙、內外環境的約制及敵人以非對稱方式的挑戰所造成的限制。 第五章:由資訊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的興起,來談對末來環境的認知並預判軍事事務革命的趨勢。 第六章:將研究成果作一綜合性的歸納與評估。 研究發現: 一、「軍事事務革命」的精義不在於軍事科技的重大突破,而是和軍隊組織、社會、文化、經濟環境等的互動有關。 二、社會發展與變革是「軍事事務革命」產生的根本動力。戰爭總是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相聯繫,軍事也總是與一定的經濟相伴相生。社會的軍事型態,歸根到底決定於社會的經濟型態。 三、「軍事事務革命」之核心概念是以知識為基礎,透過組織、準則、科技、系統的全面轉型,使軍事典範(military paradigm)發生根本性的變遷,達到強化武裝部隊的適應功能與戰鬥效能的目的。 四、「軍事事務革命」的實踐過程,是以--個國家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中諸因素的轉型為經;以武裝部隊本身的組織、準則、科技、系統等因素的發展為緯,相互影響與配合,妥適因應變遷。 關鍵詞:軍事事務革命 戰爭演進 知識軍事
17

911後中印地緣戰略關係之研究

羅楚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緣政治對國家關係的影響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客觀現實,作為兩個相鄰的大國,中印關係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兩國在考慮對彼此的政策時,很大程度地受到地緣戰略的影響。對中國來說,由於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提升,其屬於世界格局中的一強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對於印度來說,由於1962年邊界戰爭的失利,使其長期在客觀形勢上受到中國的壓迫,使得印度在追求「名副其實的大國地位」上始終無法有突破性的進展,更使印度人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根深蒂固的「中國威脅論」,嚴重影響中印兩國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 911事件發生之前,美國總統小布希為了抑制中國日益崛起的綜合國力,而在國際事務上大力鼓吹美印聯盟的構想,再加上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的表現亮眼,因而使得印度的國際地位有明顯的提升之勢。911事件爆發之後,全球性的反恐戰爭強化了美印合作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儘管反恐戰爭初期美印關係一度因為巴基斯坦問題而降溫,但基本上兩國的關係還是持續朝著緊密的方向前進。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美日與美印的聯盟關係,逐漸對中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過去印度被中國閉鎖在南亞大陸的地緣劣勢,目前反而轉變成箝制中國的最佳地理位置。當印度不再是中國可以蓄意忽略的角色之後,中印關係逐漸產生變化。 關鍵詞:911事件、反恐戰爭、中印關係、地緣戰略
18

戰爭動詞在報紙媒體上之隱喻使用 / Metaphorical Use of War-Related Verbs in Newspapers

陳奕蓁, Chen, 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隱喻研究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人類的認知模式,觀察人類運用身體經驗學習抽象概念的過程。戰爭隱喻與人類生活經驗密切相關,過往研究顯示至少有七種概念會運用戰爭隱喻來凸顯事件競爭的本質,但是過去研究無法說明戰爭隱喻涵蓋的概念種類,並且缺乏有效的語言證據來證明隱喻映射的豐富程度。因此本研究將從來源域的角度出發,以語料庫為本,透過戰爭動詞在報紙媒體上的長期使用情形討論戰爭隱喻的使用分布及詞彙語意顯示之意涵。 本研究分析戰爭動詞在台灣報紙媒體上的隱喻使用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戰爭隱喻的主題分布與事件概念性質相關,特別是體育、財經、政治等三個主題大量運用戰爭隱喻,顯示追求競賽勝負、利益和權力的概念都常用戰爭加以描繪。在語意梳理後則得到台灣報紙新聞使用的六個主要戰爭隱喻:追求愛情是戰爭、治療病體是戰爭、資安防護是戰爭、投資交易是戰爭、政治競爭是戰爭、競賽活動是戰爭。政治競爭、競賽活動和投資交易的語料數量與主題分布成正比,資安防護是因應網路時代來臨而產生的新興目標域,最後治療病體及追求愛情則是反應人類對於肉體以及精神上維持滿足的生存需求。至於各隱喻共同使用的概念元素顯示戰爭行動以參與者和交戰過程的描述最為重要。最後由其他隱喻詞彙分布和語意關係的比較,可以發現表達戰時攻防行動的詞彙最多,除了再次證明行動的重要性,也強調行動過程的攻擊性和結果。而大量使用近義詞、反義詞象徵漢語對描述競爭細節的需求。 最後,本研究針對以上發現對華語教學提出教材編排、教學設計與詞彙教學之建議,認為隱喻教學有助學生習得新詞彙,且透過詞彙網路的概念連結可提升學習效率。建議未來可針對口語語料進行調查,並分析語意之外的言談篇章要素,同時落實戰爭隱喻之教學設計用於課堂實際教學,以檢視教學成效。
19

謝偉思(John S. Service)與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華政策

施人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

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研究:以兩次波斯灣戰爭為例

李勝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方法,探討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特別以1991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及2003第二次波斯灣戰爭期間,雙方的互動做為研究的重點,進而歸納出影響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 長久以來軍隊和媒體就是兩種幾乎完全不同的角色。美國軍隊是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和嚴密的組織,其權力結構呈現金字塔形,講究對命令的絕對服從,並強調三大信念:責任、榮譽、國家。軍隊體系內的人員階級分明,儘管個別成員可以因工作理念上的不同與上級力爭,但最後仍要服從上級命令。軍隊任務的達成主要是仰賴團隊的協調合作。在文化上,軍隊是屬於較封閉的團體,成員與主流社會隔絕而自成一體。 大眾傳播媒體則包含有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以及廣播、電視與電腦網路資訊等電子媒體。媒體中主要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是編輯與記者,他們以公正、客觀與平衡報導等為主要的工作準則。媒體間和記者間強調競爭,並認為競爭是一種組織和個人成功極為重要的動力,在媒體組織內個人才能的發揮有很大的空間,並且受到很大的尊重。 從兩次波斯灣戰爭分析,美國軍隊與媒體關係並非呈現規則曲線發展,而影響軍方與媒體關係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四點:一、國家安全與新聞自由。二、軍隊自制與媒體自律。三、國內輿情與國際情勢。四、軍事科技與傳媒科技。惟儘管這些複雜的因素相互衝擊,使軍方與媒體關係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但美軍與媒體亦逐漸從彼此頻繁的互動中,得到許多教訓,從而建立一套雙方大致可以接受的解決問題模式,以改善彼此關係,創造軍隊與媒體及國家人民三贏的局面,殊值各國借鏡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10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