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8
  • 15
  • 4
  • 3
  • Tagged with
  • 22
  • 22
  • 8
  • 8
  • 7
  • 7
  • 6
  • 5
  • 5
  • 5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馮叔鸞「戲學」之研究 / A Study of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姚贇㛃, Yao, Yun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馮叔鸞作為活躍於民國初年的報刊劇評家之一,身兼編、演、評數職。作為劇作家,他創作了十餘種戲劇劇本,其中不少曾經被搬上舞台。作為戲劇活動家,他經常客串戲劇演出,創辦過戲劇雜誌,並參與過戲劇教育工作。作為戲劇批評家,他發表了大量劇評文章,兼及戲劇常識的介紹與戲劇史料的搜集整理。其中,集結成冊的有《嘯虹軒劇談》一書,其餘則散見於當時各類報刊雜誌之中。 本文以馮叔鸞之戲劇評論,及其提出的「戲學」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其置於新舊並陳的民初劇壇,以及戲劇理論批評近代化轉型之大背景下,通過對其戲劇活動資料的盡可能搜集與整理,在完善其個人資料的同時,深入分析其劇評文章,歸納總結其戲劇觀及企圖建構的戲劇批評體系。並試圖給予這一因歷史原因而多有被忽視的人物更多關注,以及相對公允合理之評價。 馮氏「戲學」之批評面向主要包括戲劇本體、編劇、演員、表演、劇場、觀眾以及戲劇與社會之關係等,而其新舊並重、分而論之、融會貫通的改良觀則始終貫穿於各個面向之中。「戲學」之實踐與應用,還可從其戲劇批評觀中展現,通過對於劇評界時弊之針砭,馮氏提出了自己對於劇評的界義,以及劇評家所應當具備的學識及道德水準。馮氏「戲學」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囊括新舊的批評範疇,以及將「戲學」樹立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願景,無疑對學科界定意義重大,或可謂為現代戲劇學學科建立之先聲。 / Feng Shuluan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rama critic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a dramatist, he wrote more than ten scripts, most of which were staged. As a dramatic activist, he took part in many performances and drama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dramatic magazine editing works. Moreover, he wrote extensively on several topics as a drama critic, including dramatic basics and the history of drama. Some of them were later put together in the book <Xiaohongxuan’s drama criticism>. Others were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is study regards Feng Shuluan’s drama criticism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While collecting original data of him,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o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istorical figure and his dramatic theory. With the analysis of his work, this study will endeavor to give him an adequate appraisal.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includes ontology, function theory, script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theatre theory, audience theory and improved theory. He found out many problems of the critics at that time, and proposed the knowledge and moral standard a drama critic should possess. He tried to establish his drama criticism including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as a new subject, which wa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12

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探討

高世威, Kao, Shih-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許多閱聽眾收視行為的調查研究發現,電視戲劇節目一直是閱聽眾最常收視的節目類型之一,而每日的收視時段中,晚間七點至九點也是一天中收視最高的時段,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國內無線電視台八點檔時段始終被連續劇佔據。綜上可知八點檔戲劇節目的魅力是不容忽視的,而且也是無線電視台的主要商業命脈,所以本研究便決定探討無線電視台的八點檔戲劇節目之品質問題。 而近來也有許多學術研究探討「節目品質」的意義的內涵,不過多是從節目內容的整體面考量,所以只能勾勒出「節目品質」的意義與條件,可是對於電視節目製播的實務執行上卻著墨甚少,也沒有針對節目製播過程的品質管制進行探討。所以本研究便決定從電視戲劇節目的製播流程切入,探討國內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問題,並擷取生產作業管理的品質管制系統流程的概念精神與作法,加以修改潤飾後使之適用於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系統,從而擬定一個新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 本研究是採用質化研究,先針對生產作業管理的品質管制系統進行文獻分析與理論探討,然後蒐集電視台的製播流程與品質管制之相關資料,兩相比較並修改潤飾之後,制訂一個新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並針對電視戲劇節目製播過程中的相關專業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同時為了企求獲得製播流程的全面性掌握,所以深訪對象包括高階管理者、企畫人員、製作人、編劇、導演、導播。最後,整理與分析目前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相關問題,除了回顧並修改先前本研究擬定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的品質管制系統理論,使之結合理論面與實務面之外,也提出國內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與建議,因而達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 經過研究結果的整理發現,本研究將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分成企畫審核階段、籌備階段、錄製執行階段、節目播出與檢討階段,並應用生產作業管理之品質管制系統的策略分析、供應商品質調查、產品概念產生來源、品質機能展開、品質成本控制、生產過程的品質控制以及品質改善評鑑方法等,並配合其他相關的節目製作理論,如Zettl的節目製作「效果模式」理論等,綜合整理並加以修改之後,再參考深度訪談的實務面資料分析,於是整理並繪出本研究所制訂的適用於電視戲劇節目製播流程之品質管制系統方法的理論依據,詳細流程圖與解說,請參見第五章第三節。 除此之外,本研究分析深度訪談的資料後,提出了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包括企畫案的產生過程缺乏「觀眾」的實際評估研究、企畫案的審核沒有標準可循且隱藏許多「人脈」的因素,而且沒有一套標準的外製公司評鑑流程,節目版權的掌握度也不夠所以導致無法確實管控錄製過程的品質。而且在籌備過程中也沒有實施戲劇節目內容的品質機能展開,且對劇本編寫的要求與審核不夠嚴謹並缺乏戲劇的主題性。另外,節目錄製過程的品質管制沒有落實,成本掌控也不確實,最後的節目播出帶審核也沒有發揮應有功能,再加上邊播邊拍的品質疏忽以及缺乏戲劇節目的預期效果評估等,凡此種種因素皆導致電視戲劇節目的品質良莠不齊。 所以本研究最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在企畫審核階段必須做好電台定位與節目策略分析,並建立外製公司的品質評鑑考核記錄,設定「效果模式」做為節目製播的核心基礎,且建立企畫案審核評分標準。其次,在籌備階段時要加強節目內容的「品質機能展開」的落實並加強戲劇主題且建立演員制度,並將「品質成本」的概念融入預算審核的過程。接著,在製播過程的品質管制方面,要成立品質評鑑委員會,並以劇本為核心,避免品質衰減,且加強邊播邊拍的品質掌控。最後,在節目播出階段,必須設立一常態性的研發機構以進行觀眾的質化研究,並評估「過程訊息」的實際效果,而且要加強品質訓練、建立品質文化。 相信若是電視戲劇節目的製播流程可以參考本研究所擬訂的品質管制系統流程,並針對本研究提出的電視戲劇節目製播的現況問題進行改進,必然可以使得電視戲劇節目的品質日臻完善。
13

美國當代同性戀文化中的策略性表演 / The Strategic Performance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Gay Culture

張士達, Chang, Shih T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九○年代美國戲劇、電影及其他表演型態為文本,透過對作品的解讀,探討美國現階段同性戀文化的發展方向,以及其與各種理論建構間的互動。第一章「理論交叉點:性別解構與身份認同」討論美國現階段與同性戀相關的各種理論走向。同性戀政治同化主義者(assimulationist)試圖讓同性戀族群淡化差異色彩,融入以異性戀為中心的主流體系中;新興的酷兒(queer)政治則以較不妥協的路線,凸顯並強化邊緣身份族群的歧異性與邊緣文化性格。在這樣兩極路線的激盪中,卻產生了各種兼容並蓄的文化文本,這些文化文本並且進一步為同性戀政治提供且示範了新的策略可能性。第二章「眼見為憑:策略性的表演」以九○年代的三齣 美國同性戀戲劇:「美國天使」、「傑佛瑞」和「愛!勇氣!同情!」為文本。九○年代的美國同性戀戲劇不僅以身體的展現做為武器,更試圖以自主性的視野,重新為各種社會文化現象尋找屬於同性戀觀點的詮釋空間。此外,主流體系長久以來為同性戀打造的各種刻板印象,不僅成為同性戀戲劇當然的顛覆對象,更進一步成為同性戀喜劇的最佳題材,而催生出了同性戀以反諷為主的獨特幽默風格。對各種既定的主流意識型態和僵化的二元認知體系進行解構,則是當代同性戀戲劇最重要的課題。「美國天使」透過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刻意並置,以及將政治、種族、宗教等議題與性別議題相互對應,不僅突破了性別議題訴求的侷限性,更徹底模糊了各 種身份認知的定義界限,體現了「身份即表演」的政治意涵。第三章「風格為上:主流中的Camp表演」以 Susan Sontag 的「Notes on "Camp"」為基礎,探索 Camp 在九○年代的表現方式及其潛在的政治力量。本章以澳洲電影『沙漠妖姬』的音樂和服裝為主要文本,討論 camp 如何透過「再生」(Recycling)的運作模式,以主流體系殘餘的舊有資源,拓展獨特而聳動的表演空間。Camp 以明目張膽的顛覆色彩引人注意,卻以不特定彰顯性別政治動機的表現模式,進行另一種潛移默化的顛覆工程。
14

電視新聞敘事研究:以戲劇性元素運用為例 / Narrative analysis of dramatic elements in Taiwan cable TV news

郭岱軒, Kuo, Da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索台灣當代電視新聞記者如何使用戲劇性元素講述新聞故事。著重研討電視新聞之敘事情節與視聽覺元素的安排。 自2010年12月起,三家電視新聞台半個月期間之晚間新聞時段,抽取24則電視新聞進行內容與文本分析。 研究發現電視新聞敘事模式跳脫以往沿襲自平面媒體之倒金字塔式寫作結構,採用戲劇性敘事結構講述新聞情節。敘事特徵包括「開頭框架」蘊含視聽覺導向之邏輯,如明顯易見的衝突、異常、或具衝擊性畫面經常置於新聞開頭。或是以自然音、訪問人物聲刺開場以建立新聞環境與情境。「結束框架」可分為結論、口頭反應及記者提問。 戲劇性元素運用方面,內在戲劇性元素以「失去生命的危機」和「人與他人(集團)之間的衝突」運用最多,並搭配其他外顯戲劇性視聽元素輔助強化。外顯戲劇性視聽元素以「干擾性旁白」、「自然音」運用較多。視覺上以特寫鏡頭、定格特效與重複畫面方式突顯戲劇性。重現新聞情境的模擬畫面或以新聞人物觀點拍攝的主觀畫面並不多見。 記者亦採用大量聲刺或對話來突顯人物性格、賦予人物意義,並以人物的動作行為描繪其心理狀態、情緒與態度。本研究歸納了電視新聞敘事的基本架構,試圖由敘事理論出發,引導戲劇和與新聞領域間對話,亦發現文類混同的情況。 未來電視新聞戲劇化研究可朝閱聽人研究、美感體驗之接收分析或探究其情節公式與類型以挖掘其深層的文化、社會意義。 / This study intends to explore the representations of Taiwan TV news. The purpose is to find out how TV news journalists use dramatic elements in news stories.Samples were 24 segments (SOT) of prime time news from 3 TV news channels.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analysis sampled news st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V news narratives have their unique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Instead of inverted pyramid structures, dramatic structures were open with visible conflicts, unusual, or expressive pictures and natural sounds or sound bites.The ending includes conclusions, oral responses, and reporters’ questions. TV Journalists also like to use subjective tones to make news sounds kind and dramatic. They use the “freeze shots”, the “repeat shots” for detailed description whereas “simulation screens” and “subjective screens“are rare. They also use lots of sound bites and dialogues between reporters and interviewees to make the news relevant and vivid to audience. Future research can go further to explore the dramatic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TV news on a broaden perspective or on a large scale. Audience reception analysis or formula and genres of TV news are other topics worthy of study.
15

從契訶夫四齣戲劇:《海鷗》、《凡尼亞舅舅》、《三姐妹》和《櫻桃園》看人物的心理潛流 / Characters' Psychological Undercurrent of Chekhov's Plays: "Seagull", "Uncle Vanya", "Three Sisters" and "The Cherry Orchard".

陳邦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契訶夫四齣戲劇創作時間為俄國政治、經濟、文化面臨巨變的年代。劇中人物在茫然未知的時間中摸索新出路、於倒塌的空間中創造新世界的行為,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對於舊有體制的不滿以及追求新生活的渴望。本論文從時間、空間兩面向分析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潛流,最後整理出兩類性格:疏離和荒謬。   主文分作四大章進行論述。第一章探討契訶夫創作時期的歷史背景;第二章和第三章則從時間和空間面向詮釋劇中人物的心理潛流;最後一章則以體現出在時空交織下所呈現的性格特徵為分析重點。
16

重寫的重寫 : 奧尼爾Long days's journey into night : 三個中文編譯本演出版的硏究 = Rewrites of rewrites : a study of three Chinese performances of O'Neill's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諾敏, 01 January 2001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7

創造性戲劇在學前教育的設計和應用 /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e drama in kindergarten

梁定剛 January 2009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8

當代澳門民眾戲劇先行者 : 周樹利 = The forerunner of contemporary Macau community theatre : Chow Shui Lee / 周樹利;"Forerunner of contemporary Macau community theatre : Chow Shui Lee"

韋明月 January 2009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9

數位影音加值效果之研究 –以戲劇類型影音為例

蔡雨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數位影音經過加值動作,是否能夠為消費者和內容生產者創造更高的價值。在媒體數位化的時代,隨著VOD、數位電視、影音分享平台的興起,消費者對於影音內容的互動性、對於觀賞影音內容的主導權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線上數位影音服務只能提供消費者觀賞影音的時間彈性,以及多部影音的同時選擇,當使用者點選了某影音內容觀賞時,影音的呈現模式與傳統透過電視觀賞的模式相同,消費者是被動接受該部影音節目的編排和觀賞邏輯,無法自行編碼、重組。換言之,目前的線上影音內容並未經過加值。 本研究藉由實地設計一套影音加值方式,透過線上實驗來暸解:一.觀賞者在加值影音與未加值影音的觀賞行為。二.觀賞者對於經過加值後的影音節目的主觀態度。三. 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的消費者間的觀賞行為比較。四. 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的消費者對於經過加值後的影音節目的主觀態度有何差異性,以獲得數位影音加值的效果。 本研究發現: 一. 相較於未經加值的影音,使用者看完加值影音的意願較高。 二. 從使用者觀賞行為追蹤研究發現,加值的影音給予使用者多樣化的觀賞方式 是具有意義的。 三. 使用者對經過加值的影音,在主觀上的態度呈現正面的現象。六成以上使用者很喜歡加值過的影音、七成以上使用者認為加值後的影音在觀賞上很方便的;不喜歡加值影音和認為加值影音不方便者各低於百分之二。
20

教育戲劇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 以澳門協同特殊教育學校為例 / Action research of drama in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 the experience of Concordia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鄭秀君 January 2006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