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
  • 30
  • Tagged with
  • 30
  • 30
  • 12
  • 12
  • 11
  • 8
  • 7
  • 7
  • 6
  • 6
  • 6
  • 6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危改或保存? 北京市胡同拆遷中的利益競合 / To Rebuild or Converse? Beijing Hutong Demolition of Competing Interests

郭中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改革開放後,中央透過「放權讓利」來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導致地方自主性提高,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弱化。因此,中央在1994年後透過分稅制的實施,上收財政權,並下放責任,地方財政來源由此轉變。地方政府在分稅制前由地方工業化取得收益來源的方式,轉向以土地的開發和轉讓來創造地方稅收。城市的經營與再造,成為地方政府大量徵用土地和進行舊城改造拆遷的藉口。地方政府透過不斷擴張城市規模,以及危房改造進行都市更新,大力發展城市的建築業和房地產業以土地生財。在以土地財政為主軸的城市規劃驅使下,地方產生了危房改造與文化保存的利益衝突。 北京市總體城市規劃中建設與文化保存的部門競爭,顯示出在中國後極權的體制中,國家並非鐵板一塊,各層級政府和各部門間存在利益的競合。因此本文不僅欲探討在危改與保存中,市、區兩級政府間,以及建設與文化保存部門間,所呈現出的條塊競爭圖像,更進一步試圖回答在部門的博弈關係中,原本應該屬於同一陣線的條的關係為何會被塊的聯盟所分化?
12

全球治理對政策制定之影響:以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為例

潘若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國內相關之學術研究、理論建構尚在萌芽階段。本文擬從全球治理的角度,探討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回應,希望透過實際個案的觀察拋磚引玉,使更多研究者能重視公共政策發展的全球化觀點。具體而言,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在理論層面:藉由全球治理相關文獻探討,結合公共政策制定面向,進行學理論證與析探,以期提供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論分析基礎。 二、在政策層面:本文選擇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進行個案研究,一則希望突顯出全球化公共政策研究的普遍性與迫切性,原以為看似單純的、國內的食品安全議題,背後卻隱藏著全球治理的複雜網絡關係。另一方面,目前基因改造食品議題之研究內容,大多對於法律規範、風險管理等討論,尚缺乏政策面向的論述。筆者首度從公共政策的角度切入,藉此瞭解全球治理網絡中國際性組織與跨國行動者,對於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政策的影響,同時希望為該政策發展做一完整記錄,以期提供整體性的政策分析與建議。 經由國內外相關文獻回顧與實地深度訪談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命題供日後相關研究之參考。 一、全球化時代下,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制定的相關國際協定或標準,已直接對於國內政策制定產生約束力。 1-1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形塑的議程,會加速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的形成。 1-2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達成的標準,已成為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重要依據。 1-3國際性政府間組織所研擬的協定,也會促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立法進行修正。 二、全球化時代下,跨國企業透過資源提供、建立聯盟等各種直接與間接途徑,對於國內政策進行遊說。 2-1 跨國企業利用市場依賴的特性,促使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問題之形成。 2-2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政府部門,進而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規劃的方向。 2-3跨國企業藉由提供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給其他相關利益團體,經由策略聯盟,影響我國基因改造食品管理立法的過程。 三、全球化時代下,國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基因改造食品政策制定過程的實際影響與參與有限。 3-1國際非政府組織藉由參與國際組織推動全球議程,使得各國政府必須面對基因改造食品管理之政策問題。 3-2國際非政府組織在我國未見有分會之運作,所以直接參與政策規劃的情形相當有限。 3-3國內非營利組織必須主動向國際非政府組織爭取相關知識、訓練、技術等資源援助,這些非政府組織對於國內政策立法的實際影響實屬間接的。
13

台灣空間規劃典範遞移之考察 ---以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為例

黃信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由法制觀點切入,探討空間規劃理論於台灣發展情形之研究,論述上,所採取的係理論、政策(理念與實踐)及個案之三階段論法,嗣後乃據以提出結論以及有關都市計畫法的修法方向建議。 申言之,撰者首先嘗試從「修法時代背景的演繹推論」、「規劃實務操作特性的研究歸納」以及「法制內容的釐析」等三個面向來作探討,認為都市計畫法內含的規劃理論範型即是60年代以前流行於歐美等工業先國的理性規劃論,並指出其於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政經脈絡中的不適性,進而構築本文所強調的規劃理性基礎─溝通參與及其內含的「正當性」與「合理性」理由。其次,用以推論典範遞移的「異例」之所在,即係於解嚴後台灣政治權力再結構的特定歷史時勢中問世的「市民主義」,以及「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也就是說將整個政策的論述出線過程及其實踐經驗本身,作為說明「規劃理論思潮係植基於社會主體的歷史性變遷」此一觀點中,正在歷史性浮現之新社會主體的現實考察,而這也就是規劃範型演替之所繫的社會基礎所在。最後,進一步以88年度地區環境改造計畫提案之一的剝皮寮個案,透過個案裡專業者和社區在保存運動中提出替代性發展方案的過程與共識性結論,來反襯出現行都市計畫在內容與規劃模式上的侷限性,並據以提出賦權機制等強化溝通參與作用之發揮的制度性建議。
14

IT治理應用於電子化政府資訊組織設計之個案研究-以政府某機關辦理資訊改造為例 / The case study of IT governing to apply in e-governm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design – taking a certai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that conduc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ormation as an example

黃金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面對快速轉變時代中,電子化政府重要目標是有效掌握IT之趨勢,落實政府資訊作業之進行,達到為人民服務更有效率、政策更具可靠性(accountable)及透明性之目標,因此IT已成為電子化政府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相對依賴IT程度亦不斷提昇,意味著IT是最重要資產,導至IT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威脅,隨IT而來的風險、利益和機會,必然需要有效的IT管理和風險管理,與企業相同,IT治理成為電子化政府最關鍵成功因素。 IT治理用於描述組織是否採用有效的機制(就是為了鼓勵達到資訊應用的期望,而明確訂定決策權歸屬和責任承擔的一種架構),使得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夠完成組織賦予它的使命,同時平衡資訊科技與組織發展過程的風險,確保能夠實現組織的策略目標。 本研究以IT治理概念應用於個案機關進行資訊改造整體規劃之資訊組織設計,經由探索性之個案分析,整理深入訪談所獲得的資料,依COBIT之內部控制系統之IT程序為架構,進行個案研究,完成符合IT治理之政府機關資訊組織設計,讓IT為機關組織帶來應有的利益:提昇行政效率、提供民眾更好的行政服務品質,使資訊部門成為政府組織中重要價值之部門。最後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作為個案機關辦理資訊改造整體規劃之政策參考。 關鍵詞:IT治理、電子化政府、資訊改造整體規劃、資訊組織設計 / In faces in the fast changing time, the main objectives to implement e-government inititiative include: tracking and catching up with the IT trends, realizing the benefits of moder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governing, serving citizens more effectively, making governments more accountable for their policies, and achieving transparencies. IT is at the center of e-government in improving its management.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sset for a government agency while the dependency on IT has increased; hence the associated risks. The IT governa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and framework in managing IT organization and planning,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peration and services, etc. Better IT governance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e-government success. IT governance orchestrates how an organization shares IT related decisions and responsibility among various stakeholders such as top level management, functional area managers, and IT organizations. The objective is to ensure IT goals can be aligned with business goals while mitigates the risks involved. This research applies the IT governance concept to study how a government institute reengineers its IT organization via a case research method. This is an exploratory case study in which in-depth interviews in this government institute were conducted. Data collected ar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COBIT IT governance framework. COBIT emphasizes internal controls, and organized IT related processes into four domain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include: Manage government more effectively, provide high quality services to citizens, increase the contribution of IT department to its agency.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d result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by other government agencies in their IT reengineering efforts.
15

五○年代中國大陸基督教界控訴運動研究——以上海為中心 / The Accusation Movement of Protestant Churches in Chins--Focusing on Shanghai Area

鄭揚馨, Cheng, Yang-H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共產主義體制下,中國社會各部分皆無法擺脫政治力量的滲透,必須接受人民政府的動員,投入各種政治任務中。作為人民團體之一的基督教界,亦無法免除履行中共政治要求的義務。中共建國之初,即根據對國內外政治局勢,及敵我力量對比的評估,申明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等「三大敵人」為首要政治目標,並據此發動全國性政治運動,藉此鞏固政權,樹立其不可挑戰的統治權力。由統治者的觀點出發,與當前須對付的主要矛盾——「三大敵人」有密切聯繫的基督教界,也必須透過向其中的「敵對階級」鬥爭之過程,來適應新中國、新社會的形勢,因此中共在取得政權之初,即對基督教提出切斷與外國勢力的關係,實踐「反帝愛國」任務的要求。為達改造基督教的目標,中共拉攏吳耀宗等認同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督教人士,配合官方意志而發起「三自」運動,欲將所有更正政教信徒納入政府為其預定的前進軌道。在「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範圍中,基督教的發展方向自始即受政治形勢的制約。中共建國之初基督教政策相對較為寬鬆,但韓戰的爆發則催促了革新運動的腳步,朝向激進化發展。在抗美援朝及鎮壓反革命二大運動結合的政治氣氛下,政府大力動員全國人民,針對美帝侵略陰謀罪行,及反革命分子顛覆活動展開控訴運動。對基督教問題而言,政府利用了此一時機,亦針對全國教會發動大規模的群眾控訴運動,要求中國基督徒擺脫並肅清外國勢力在中國教會內的一切影響。在「處理接受美國津貼的基督教團體會議」(又稱「北京會議」)上,政府官員及以吳耀宗為首的三自骨幹人物示範控訴運動的模式,繼而推行至全國各教會團體,全面展開。 在1951年基督教界控訴運動的發展方面,上海為政府眼中「帝國主義」勢力強大的地區,故在控訴運動中首當其衝。從中共意識型態角度而言,中國基督教之本質與「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無法分割,因而不論是長久以來接受外國津貼的宗派教會,或一向實行三自本土獨立教會團體如靈糧堂、靈工團、及影響力與規模更大之耶穌家庭、上海基督徒聚會處,皆無法免除接受整風改造的命運。在控訴運動推行過程中,多數重要基督教組織在宗教事務處及三自會介入操作下,清除了政治立場、觀點有問題者,使中共黨政得以確立其對各教會團體之領導權。然而仍有包括聚會處在內的本土自立教會,對三自運動持懷疑甚至抗拒態度。再者,許多不滿黨政力量干涉教會事務運作之公會信徒或傳道人,將其宗教信仰活動轉入地下,促使家庭教會勢力迅速增長。這些公開、地下教會組織及「自由傳道人」在1953年以後,逐漸遭受政治力壓迫。在1954年7月下旬第一屆「中國基督教全國會議」於北京召開,正式確立三自運動之名稱,將原先的「革新」改為「愛國」,促使基督徒體認到加入三自的必要性。最後有關當局又藉由1955年「胡風事件」掀起的全國「肅反」運動,將反三自之教會人士以「反革命集團」罪名加以整肅。1955年10月29日,中共正式宣佈凡三自管理範圍外之基督教活動皆為非法,在上海基督徒聚會處進行整風鬥爭,並在其內部進行改組,正式納入三自管轄中。該會的「新生」,可說確立了中共對教會發展方向的主導地位。
16

行政院院本部組織調整之研究-從組織變革觀點探討 / The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 Adjustment of the Headquarters of Executive Yuan: An Organizational Change Viewpoint

林立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近幾十年歷經民主化洗禮,社會大幅轉型;政府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及國內政經環境的急速變遷,為順應社會變革與民眾期待,並冀望對行政組織做全面性、系統性的檢討,爰依據2001年「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的共識和「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的決議成立組織改造推動委員會,同時從政府核心職能角度深入思考,規劃組織總體檢及新時代國家樣貌,俾為全民打造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環境。 政府改造係以「具全球競爭力的活力政府」為願景,並訂定1.興利創新的服務機制;2.彈性精簡的行政組織;3.專業績效的人事制度;4.分權合作的政府架構;5.順應民意的國會改造等五大目標,同時將行政院組織改造列為第一要務。因行政院組織改造後之工作環境、業務範疇、定位方式等皆攸關員工權益與福祉,故員工對政府改造工程之支持與認同,及各項修法工作、研議內容對員工之影響層面,員工對組織改造之不確定性認知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對組織承諾程度上之差異等等,均為本研究探討之範疇,又研究結果所提出之建議可供作政府未來政策之參考。 本研究以行政院院本部400餘位員工為研究對象,並就不同職級職等、主管或非主管人員及職工(駕駛、工友)選取訪談對象。另為增加廣博性,研究過程亦徵詢曾參與規劃之相關權責單位如研考會、人事行政局、政府改造委員會成員之意見,俾更了解組織改造之背景因素與進程目標。本研究共設計八個訪談題目,其內容略以:1.行政院組織改造近期能否定案?最大瓶頸為何?2.員工是否關心行政院組織改造長期演變?未來能否落實「小而美、小而能的高效率政府」?3.行政院組織改造是否影響個人權益?宣導與規劃措施是否完善?影響何種職務員工權益最鉅?4.機關組織變革對個人有何心理或實質層面影響?5.行政院組織改造是否造成員工疑慮與壓力?6.員工以何種態度面對機關組織變革?採何因應策略?7.員工於組織變革之際是否考慮退休?與原來生涯規劃有無落差?主要因素為何?8.對行政院組織改造有無其他意見或建議? 本研究發現,行政院組織改造停滯不前之關鍵,在於複雜的政治環境與立院生態使相關法案受到杯葛;受訪者一致認為組織改造會影響員工權益,且對組織變革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業務整併或移撥將使部分員工由主管變非主管,或轉換工作環境,甚至選擇退休;而舊有習慣的改變,對變革缺乏信賴所產生的誤解,以及個人利益受到威脅等等,均導致員工對未來充滿疑惑與恐懼;又受訪者多認為政府宣導與規劃措施不足,並主張應再加強雙向溝通與宣導。受訪者平均年資約20年,部分符合退休條件者表示組織變革之際可能選擇退休,顯示政府已成功設計了優退的誘因,並能充分掌握人員編制減併的預期目標,另中高階層因主管職務變動所產生的衝擊,亦可能帶動提前退休之風潮;惟此所衍生之業務斷層、人力不足等問題是否會影響行政效能?又退休人數集中勢必造成政府嚴重的財政負擔,而提早退休者在失業率攀高的年代,似難再覓得第二春的工作機會,退休年齡提前亦將使社會閒置人力趨向年輕化,這些併同人口老化、平均壽命延長所引發的退休安養規劃不足的問題,都可能使社會經濟結構產生新的變化,在社會福利制度未臻健全之前,建議政府應預為防範。 行政院組織改造後一旦裁撤各業務組,必將改變幕僚作業機制並影響院長裁處決策,故建議未來應籌設完備、多元的政策幕僚機關,以強化院長政務領導與政策統合。又為使員工了解組織變革之原因與過程,減少誤解與疑慮,建議政府應加強宣導及建立溝通管道,並可考慮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組織調整發展小組」,採問卷調查、座談會、個案處理等多種方式運作;而員工面對環境改變時,亦應積極調適、主動學習多元業務與技能,藉以認識組織之核心價值,了解內部優勢與外部競爭環境,以加強對組織之認同與承諾。
17

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 / Representation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aiwanese Newspapers (1994-2006)

謝君蔚, Hsieh, Jiu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基因改造食品一方面是複雜的基因科技產物,另一方面牽涉環境與健康危害的議題,是風險社會下即具代表性的例子。在各方論述的競逐下,媒體如何報導這些新聞卻鮮少有研究關注。本研究旨在探討媒體如何再現基因改造食品新聞?歷年來的報導呈現何種趨勢?與某些特殊事件有關?以哪些形式與議題為最多?凸顯了哪些人的觀點?媒體使用了哪些框架來再現基改食品的樣貌?其中又與哪些在地文化產生互動? 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採取量化內容分析與質量化兼具的框架分析兩部分,分析1994年1月起至2006年12月底為止,《聯合報》與《中國時報》的基因改造食品新聞。 在量化內容分析部份發現,基因改造食品新聞以「純淨新聞」寫作為最多,最常出現在「社會/生活」版面,引用比例最高的消息來源為「科學領域專家」,最主要的新聞議題為「政策規範」。這部份的框架分析,研究發現以屬於「進步包裹」的新聞為最多,在各框架包裹所細分的小框架中,採「科學萬能」框架論述的新聞又佔有最高比例。 本研究也依新聞數量變化,將基因改造食品議題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1999年之前的「醞釀期」、2000至2003年「高峰期」與2004年之後的「平穩期」。醞釀期的報導大多將基因改造產品視為科學新產物,有許多來自外電或編譯稿。高峰期開始出現一連串的消費者運動,焦點轉為關注政策制定與食品安全。後來的議題平緩期,出現在地方版的新聞數量超過社會/生活版面,意謂著基改議題逐漸在地化發展,新聞重點在政策的執行面。此外,隨著時期演進,採取「危害包裹」與「關切包裹」論述的新聞也有逐漸增加趨勢,顯示管理議題愈受重視。 在質化框架論述分析部份,本研究發現採用「進步包裹」論述的新聞,抱持基改食品是改善現狀、帶來美好的立場;其中再細分出來的「科學萬能」與「經濟掛帥」框架,多用科學、經濟術語或研究報告、數據來加以佐證,呈現出基改食品在科學與經濟上對人類的貢獻。這兩大框架強烈暗示科技與經濟至上,論述中幾無描繪任何發展時可能的代價與風險,同時又佔據最多新聞數量,因而令其他相對的框架立場難以發聲、居於弱勢。 其次,歸類為「危害包裹」的報導,傾向基改食品具有風險、對人類有害。其中屬「健康疑慮」框架者,關注食品安全問題,論述者多為社運團體,亦引用科學報告為證據;但是他們最終對法規的呼籲,在媒體報導中無法成為關注焦點。被歸類為「天然最好」框架的報導,多為商業推廣新聞,藉由強調非基改食品優點來反面凸顯基改食品,有嚴重的新聞廣告化問題。在「產經毒藥」部分,此類新聞以事件導向為主,描繪有關本地基改作物影響出口經濟的案例,但新聞數稀少,難以喚起重視。風險最大的「禍延子孫」框架,其立場認為基改技術將帶來人類浩劫,但台灣並非基改主要生產國,容易有置身事外之感,加上強大風險的關注本身尚未被科學認可,也很難在地生根。 屬於「關切包裹」的新聞,與法規政策演進有關,其中區分的「妥善管理」論述,對政策有嚴格要求;「有管就好」框架的新聞,則流露出管理的散漫。在此包裹中,呈現出台灣官方面臨美國貿易壓力下,對高科技風險產品的處置,然而台灣並非每次都能嚴守立場,在本地自主與強國干涉間取得平衡;而媒體報導不僅透露出這個問題,也暴露媒體本身並沒有做好捍衛民眾知情權與加強風險意識的責任。 本研究希望能加強後續對風險事物的研究與重視,也建議媒體對任何科學研究,應抱持懷疑態度,不宜過分誇大、宣揚其預期貢獻或獲利。媒體工作者應時常關注國內外的重大科學發現,深化本身背景知識,在報導議題時才能有深入的理解,以善盡加強大眾風險意識之責。政府面對風險事物,不只要盡快制定相關規範,也必須與民眾做良好溝通,加強他們的風險意識與知識。
18

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的都會治理整合途徑-以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為例 / The integrated approach of urban governance fo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Zhonggang main drainage

林芝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工業革命以後開始形成所謂的都會化現象,都會化現象雖然促使了都會的快速發展,但也因為都會短期內湧入大量人口,造成都會內的公共建設、公共設施、住宅等不足供應給民眾,因此也產生了都會環境惡化等問題。此外,都會化也使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以及需要回應的公共需求,從過去只須面對單一行政區域內的事務,轉變為必須面對多面向的跨區域事務,諸如河川整治、水資源利用管理、衛生管理、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等問題,都是所謂的多面向跨域事務,是故如何良好地運作都會治理已成為現今重要的議題。而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即就是一種都會中的水資源利用管理,亦即也就是一種都會治理,透過公部門、私部門和公民社會彼此的合作協力和相互競爭等方式來解決都會所面臨的問題。 基於以上的背景,本研究將嘗試以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此兩觀點來分析並檢視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之運作,本研究也將以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為個案並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來探討本研究的五個研究問題,分別為:港大排改造計畫做相關分析與討論,期本研究可回答如下幾個研究問題:一、何謂都會治理?何謂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公私協力與公民參與對都會治理有何重要意義?;二、要有效推動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成功要件為何?;三、新莊中港大排改造計畫做為一個都會治理的個案,其公私協力和公民參與的推動過程為何?整個運作結果又為何?;四、除了本研究所歸納的條件與要素,在本個案中還有哪些其他條件與要素會影響都會治理之運作?
19

行政院組織變革情境下公務人員離職問題之探討─以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為例 / Organizational Change of Executive Yuan and the Problem of Public Employee Turnover : The Case Study of Civil Service Housing and Welfare Committee

李宗憲, Lee, Tzong Shian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政院組織改造是行政院組織的重大變革,目標是打造一個精實、彈性、有效能的政府,有其正面意義。惟變革的過程中,被裁併機關其人員離職率較近5年公務人員平均離職率高出甚多的情形,人力資源是組織重要資產,人員不願意配合業務移撥到新機關而選擇離職(包含調職、辭職或退休),不僅影響業務銜接,更增加離職成本,影響組織運作,值得重視。 本研究以被裁併機關公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以下簡稱住福會)為案例,深入探討其人員離職之問題,找出影響人員離職的因素,並對於如何降低離職率,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係採深度訪談方式,於立法院三讀完成行政院組織改造法案起,至住福會裁併後1年內離職人員;及接受移撥1年後仍繼續任職之人員,同意受訪者為訪談對象,分析影響其離職的因素,並與接受移撥的原因對照參考。 依訪談內容分析發現,影響離職的因素與文獻理論中的工作壓力因素及抗拒變革因素對照檢視結果相符,並發現影響離職的重要因素為:不認同組織變革產生抗拒、不確定性帶來壓力及抗拒、擔心工作內容危及公務生涯、未尊重意願造成不滿,而接受移撥為被迫不得已的選擇。可藉由徵詢意見尊重意願、公開說明加強宣導、公平對待主動關懷及提前實施專長轉換訓練等方式,降低離職率。 未來可就行政院組織改造各個機關不同的變革強度及內涵下,人員的滿意度、心理調適過程、適應情形及後續生涯發展等進行比較研究,以提供政府進行組織變革時,對公務員所造成影響的參考。
20

中共三十年來政治傳播效果之研究

周白雲, Zhou, Ba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範圍、目的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效果的界定 第二章 中共傳播的特性 第一節 馬列意識型態的影響 第二節 中共領袖的特殊看法 第三節 對傳播工具的撤底壟斷與控制 第三章 「五大運動」與「三大改造」時期之傳播(一九四九--一九五七)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四章 「三面紅旗」時期之傳播(一九五八-一九六五)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傳播(一九六六-一九七六)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第六章中共當前之傳播(一九七六-一九八一) 第一節 傳播的內容 第二節 傳播的效果 第七章 中共傳播內容與效果的檢討 第一節 單方面傳播的立即效果 第二節 單方面傳播的長期效果 第三節 結 論 後記

Page generated in 0.020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