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28
  • 989
  • 87
  • 56
  • 38
  • 5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78
  • 1178
  • 455
  • 286
  • 247
  • 191
  • 183
  • 182
  • 168
  • 163
  • 156
  • 152
  • 150
  • 148
  • 13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61

爭議型政策的協商式參與過程之研究─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制定過程為例

莊祐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主政治涉及了多方利益的競逐、結盟與協調,在決策階段未化解的政策爭議將成為執行的問題,而政策利害關係人的共識、支持與配合也往往是政策能否順利執行的關鍵。因此,本文主要關注的問題即為行政機關如何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化解爭議,並與利害關係人達成政策共識。本文以「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為研究個案,探討在校園輔導管教與體罰問題衝突對立不斷,且因教育基本法零體罰條款的通過而更顯爭議的政策環境下,教育部如何納入利害關係人、教育團體以及學者專家的多元參與,並使各方參與者達成共識而完成「注意事項」的修訂。 本文透過深度訪談以及既有的文獻資料蒐集,分析「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與進行方式、得以形成共識的原因、制定過程的特殊性以及「注意事項」的評價與執行成效。研究發現,「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在形式上雖與其他政策或法令制定過程相似,實際上則是一次特殊且成功的法規制定協商實務。「注意事項」的制定過程讓原本立場不同的團體代表以及專家學者,透過不斷的溝通妥協與意見整合,在與會者皆具專業性與代表性,並願意密集參與會議深入討論、有負責意見整合之協調者協助會議順利進行以及發布時限的限制等條件成立的情況下,擬出各參與代表皆能認同的共識版本;後續也透過網路公告、公聽會和說明會的方式廣納教師與社會大眾的意見,因此獲得各界的正面評價,就教育部與人本校園體罰調查看來,在違法管教措施的遏止上也有初步成效。惟「注意事項」雖符合各界期待,在後續的執行方面則仍需加強落實。 教育部此次訂定「注意事項」的成功經驗應可作為日後行政機關訂定政策或法規的參考,亦顯現在政策實務上確實能透過利害關係人或團體代表的參與及協商化解政策爭議,制定出符合共識的政策方案。
62

地方政府的政策趨同與政策學習 ─ 1999專線個案研究 / Policy Convergence and Policy Learning of Local Government: A Case of 1999 Citizen Hotline

陳序廷, Chen, Hsu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與資訊通訊科技的脈絡下,各級政府之間為解決政策問題或改善政策績效而相互進行政策學習已成為趨勢。本研究應用政策趨同以及政策學習理論,分析在國內已形成顯著趨同現象的1999專線政策,並選取新北市政府為個案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結果顯示,行政區劃層級為直轄市、位於北部或中部、人口數百萬以上的縣市在1999專線上比較有採納趨同的傾向,趨同縣市在土地面積、高山地區比率、道路里程密度,行政機關公務人員數,以及歲入上也較未趨同縣市為多。在細部的服務機制和委外範圍上,各縣市仍多少有差異,較不完備之縣市則呈現人口數以及歲入較少的特徵。1999專線的趨同力量中並無中央政府的強制力介入,促成趨同的可能原因有觀念普及、政治壓力、競爭壓力、問題壓力,以及創新的認知屬性等因素導致。在政策學習分析的部分,新北市政府學習過程中的關鍵行動者為文官體系所形成的移植網絡,並以臺北市為最主要的學習對象,地理區位的接近性以及由此衍生的過往關係為雙方互動交流的有利基礎。然而新北市與臺北市之間存有結構性差異,無法全盤移植臺北市政府的經驗。本研究也發現,臺北市政府在國內1999專線的政策趨同或政策學習上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角色,其作為一個中介者向外國政府師法、本土化後將此政策資訊傳播給國內地方政府,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的學習對象。本研究作為一初探性研究,建議未來除在學術上應豐富有關趨同及學習模式之研究外,並應將政策學習理論結合實務的管理面,建置政策知識庫以及制度化的政策學習網絡,讓地方政府的施政經驗得以保存、累積與流通應用,以作為政策知識管理和學習的有效後盾,提昇政策績效。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get more chances to learn policy across boundaries as a way to solve policy problem or to enhance policy performance. The thesis applies policy convergence and policy learn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1999 citizen hotline in Taiwan, takes New Taipei City as a case, and intends to examine the proces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policy learning. The results show municipality, located in northern or central Taiwan with population of several million or more, tend to convergence in 1999 citizen hotlin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vergence city and non-convergence city in land area, the ratio of total land area of alpine areas, density of the road mileage, number of public servants, and revenue. The possible reasons leading to convergence include the diffusion of concept, political pressure,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the pressure of problem-solving, and the cognitive attributes of innovation. In the policy learning process of New Taipei City, the key actors are policy transfer network consist of civil servants. Taipei City is the main learning objects of New Taipei City. The proximity of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past relations is the basis for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However, there ar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ities; therefore, New Taipei City didn’t photocopy all the details in 1999 citizen hotline of Taipei City. This research also finds that the important role of Taipei City in the policy convergence or policy learning of 1999 citizen hotline. Taipei City, as an intermediary earned from a foreign government, localized the policy, and disseminated policy information to the domestic local governme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truct policy knowledge base, and institutionalize the transfer network to improve policy performance. A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the academics could establish more appropriate convergence models by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or include more cities to compare models of policy learning in the future.
63

ポスト冷戦期アメリカの通商政策-自由貿易論と公正貿易論をめぐる対立-

藤木, 剛康 23 May 2018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乙第13189号 / 論経博第399号 / 新制||経||28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 / (主査)教授 西牟田 祐二, 教授 岡田 知弘, 准教授 坂出 健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64

利益團體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王千美, WANG, QIAN-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最近幾年來,由於民主政治的加速進步,各類公益團體及私利團體常藉遊說(Lobb- ying) 訴求欲達之目的,以影響國家政策的制定,保障其權益,遊說遂成為最具政 策影響力的公關運作策略。是以利益團體、遊說、政策制定等項間的互動關係,實 有加以深入研究的必要。具體言之,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如下: 1.了解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 2.探討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之爭議問題。 3.介紹遊說的基本策略型態。 4.了解遊說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 5.以個案「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分析說明利益團體如何運用遊說策略以影響政策制 定。 6.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建議,以供相關機關、人員參考。 本文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意義與名詞界定、研究方法與限 制,並訂定研究流程,說明本論文之主要研究內容。 第二章「利益團體遊說活動與政策制定關係探討」,除敘述政策制定的意涵外,並 說明利益團體對政策制定過程的影響、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所引起的爭議。 第三章「遊說策略探討」,主要討論基本的影響策略分析,包括「聯盟」、「資訊 」、「困窘」、「遲帶」、「訴訟」及「選區壓力」等策略;在遊說活動之分析上 ,則分成直接遊說、透過選民的遊說及間接遊說三大類來說明。 第四章「殘障福利法修正案」個案分析,主要探討的面向包括問題背景分析(內在 因素、外在因素及二個重要的近因)、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規劃過程中的策略(包 括資訊、聯盟及困窘三策略)、殘障福利法修正草案合法化過程中的策略(包括困 窘、資訊、聯盟、遲滯、訴訟及選區壓力策略)。 第五章「結論」,一方面提出本論文之研究發現,另一方面則提出健全遊說活動的 建議事項,以供相關決策單位或機關人員參考。
65

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

何春枝, HE, CHU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一、追溯光復後迄今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結果」演變的軌跡。 二、探討光復後迄今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影響」演變的成果。 三、探討未來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是以政策影響與政策結果為研究向度,前者包括目標、法令與措施三個 分析項目;後者則包括學制、學校數、班級數與學生數等四個分析項目。 研究方法係以文件分析、訪問調查、比較研究、統計分析與趨勢推估等方法為主, 針對政府所公佈的教育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探討。 參.研究結果 一、教育政策演變的背景應涵蓋政治、地理、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因素,以及教育 本身特殊的因素等。 二、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結果」演變的軌跡─ ?目標上,統攝於三民主義建國理想下,其關注重心先是民族主義,次為民生 主義,後又轉至民權主義上,未來的發展應朝向圓融完整的三民主義理想而 邁進。至於其目標範疇,則有由籠統、而分化、而又趨向於統整的演變過程 。 ?法令上,65年的職業學校法與68年的高級中學法是歷年來法令演變歷程中的 第一次重要轉捩點,現今的高級中學法修正與技術及職業校院法的訂制,則 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起點。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相關法令之演變,有七項特 徵: ?憲法為教育法令之法源; ?法令規範日益周延: ?高中、高職各自適用的法令有增加的趨勢; ?切合時代需求以制訂相關法令; ?注重特殊人士及其子女的教育權益; ?鼓勵特殊才能學生升學; ?持續檢討與修正課程標準。 ?措施上,歷年來舉措之精神,首重除舊佈新、後重視守常達變、現今階段則 是重視除弊與興利。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措施之發展特色有四: ?先重視共同性教育,再強調特殊性教育; ?教育措施的實施與社會時代的脈動相契合; ?課程檢討與教學實驗持續進行; ?重視輔導與評鑑。 三.高級中等教育「政策影響」演變的成果─ ?學制上,高級中等教育乃分化的、獨立的後中等教育,45年來學校制度由原 本的稍開放的制度,變成封閉,再演變成今日漸趨開放的制度;換言之,高 級中等教育之學校制度由籠統的實驗性,變成絕對的分化功能,再轉變成今 日重視統整綜合的發展趨勢。 ?學校數與班級數的變化上,有以下的發現: ?光復初期以發展公立者為主,後來則以獎勵私人興學為原則; ?光復初期以高中為發展重心,後則傾力於發展高職; ?自各縣市的發展來看,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的分佈有愈來愈不均等的現象 產生。 而學生數的變化上,歷年來強調的重點有二:一是高中與高職學生人數的比例、二 是各類職業類科學生數的調整。前者由早期的七比三之比,演變成今日約三比七的 比例,未來有逐漸增加高中生比例的發展趨勢;後者則是不斷地隨經濟結構之變異 而調整者,未來,服務業科將是一個新興的發展重點。
66

臺灣地區經濟政策之政經分析

王文玲, WANG, WEN-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7

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之個案分析─政策執行層面之探討

湛智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從政策執行層面,探討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施行過程始末。藉以研討分析我國行政機關政策執行過程所面臨的諸種問題,及「民眾參與」對執行的影響情形。 全文一冊,共分為五章,十八節,約六萬餘言,茲將各章主要內容分析如下: 第一章:緒論。闡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敘述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再次介紹本文內容概要。 第二章:概念架構-政策內容(Content)、政策系絡(Context)、民眾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與執行。本文的架構係基於個案之政策特質,選取相關理論,建構一適合解釋本文之概念架構。 第三章:說明嘉義縣大林鎮平交道改建立體交叉工程始末。旨在探討平交道改建方案制定背景,並以博奕賽局概念對該工程所引發之紛爭及地方派系介入情形,基於時間序列及策略特質之考慮,劃分成三個時期六個階段的賽局,以描述個案發展的全過程。 第四章:概念架構對個案的解釋。係基於前述的概念架構,分別從政策內容(Content)、政策系絡(Context)、民眾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等三方面對個案發生之種種現象予以解釋說明。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摘述本文的研究發現並研提建議。
68

總體經濟政策與就業效果-在不同匯率制度下的比較

洪有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貨幣基金會基於傳統理論,認為貶值會使就業效果增加並改善國際收支,而允許各國當發生「基本不均衡」時,可以調整其基金平價。 本文建立嚴謹的兩國模型,同時引進Laursen-Metzler效果與貨幣學派所主張匯率變動的銀根緊縮效果,來探討在不同匯率體系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商業性政策之有效性,浮動匯率是否能隔絕國外干擾及貨幣政策是否具有自主性等國際金融問題,並與傳統理論作一比較分析。本文除了用比較靜態分析外,為了解說更清楚明瞭起見,我們還配合圖形加以說明。 經由慎密的研討,吾人發現本文的結論涵著了傳統的看法,一般傳統學者的見解皆可由本文模型化解得之。當我們考慮匯率變動後所引發的銀根緊縮效果與Laursen-Metzler效果後,財金政策的有效性不再是浮動匯率體系大於固定匯率體系,浮動匯率亦無能完全隔絕來自國外的波及,傳統的結論有了重大的修正。 事實上,基於本文的假設所求得的結果,是否符合實際的經濟情勢,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69

中國農業經濟政策之研究

細木英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十一大」於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在北平召開,會議中修改了「黨章」,「新華社」公佈了「黨章」的全文。其「總綱」中揚言,在本世紀內,把中共「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早在一九七五年初,周恩來在「四屆人大」的「政治報告」中,所喊出的「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在該大會中列入「黨章」。 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五日,中共在北平召開「五屆人大」第一次會議,該會議通過一九七八年新憲法,該憲法序言強調:「我國人民在社會主義某個和社主議建設的新的發展時期的總任務,就是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大路線,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深入開展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註一) 同時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一個所謂「發展國民經濟年規劃綱要(草案)」,誇稱要在今後八年內新建和續建一二○個大型項目。(註二) 為實現四個現代化等,需要龐大的資金,但中共經濟的基本方針,仍限於「自力更生」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農業的國家,農業是國民經濟底基礎,「沒有農業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繁榮。」(註三) 農業是中國大陸整個社會經濟的命脈。(註四)大陸農業生產對其它經濟活動具有決定性之影響力量。 中共透露:「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以農業基礎,具體說來; (1)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需要農業提供必需的生活資料。不論辦工業、辦交通、辦教育、辦任何一項事業,都要以農業能夠提供多少商品、糧食為前題。 (2) 農業是工業的原料基地。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料,除了一部分是由工業本身供應以外,還有一部分是要靠農業供應的。特別是輕工業的原料,更是大部分要靠農業來提供。目前,我國輕工業的原料有百分之七十來自農業,重工業也需要某些農產品作為原料。如果農業不能提供日益增多的原料,工業的發展就要受到極大的影響。 (3) 農村是工業品的廣闊市場。我國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農村市場是我國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生產越發展,農業提供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越多,農民的購買力也就越大。農民不僅對輕工業產品,而且對重工業產品的需要也會日益增長。 (4) 農業是工業和國民輕濟其他部門勞動力的主要來源。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需要增加新的勞動力。除了這些部門努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把節省出來的勞動力用於新的需要以外,新增加的勞動力,一部分來自城市,一部分要來自農村。 (5) 農業是國家資金積累的一個重要來源。農業除了通過農業稅向國家直接提供資金積累以外,還間接通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為國家提供資金積累。因此,發展農業對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擴大資金積累,支援社會主義建設,也有重要意義」(註五) 基於上述,可知中共國民經濟的成長,實賴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如果農業發展不良,甚至衰退,那麼中共國民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就會動搖而無保障。由此充分證明農業對中共整個經濟的影響,至深且巨。質言之:農業經濟政策的成敗是整個大陸經濟成敗的關鍵。 因此筆者擇定以中共農業經濟政策之研究做為論文寫作的範圍。 中共在所謂建設祔主義社會過程中,對於農業改革的構想,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進行社會改革,將個體生產改變為集體生產,實現農業機械化。一是進行技術改革,企圖將人力畜力和舊式農具操作,轉變為機器操作,實現農業機械化,進而實行農業現代化。關於農業集體化,經由農業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已大體完成,然而也正因為農業集體化的盲目的推行,消減土地私有和農有,造成農民生產情緒的低落,導致農業生產的衰退,從而發生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是當前大陸農業問題扔一個基本癥結。 本論文係研究中共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歷程。 欲了解每一特定政策之背景、原因、發展、結果,和影響;須從特定的時間、空間因素和其他主要支配條件中,找出彼此的內在聯繫,就必須使用系統研究法(system Approach);從選定的角度,把許多特定政策貫串起來,一方分析其縱的過程,一方剖視其橫的斷面,從歷史的長期演變中尋求真理,不失為了解史實的坦途,所以歷史研究法是必須採用的。在解釋個別現象時,為求深入本質起見,多採用比較法(Comparative method ),或內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比較法用來比較兩件資料的差異,以究明其演變;內容分析法則以簡單的數量方法,解析資料中的重要概念或文句。質言之,本論文乃以系統分析法和歷史研究法為縱貫,比較法及內容分析法為橫剖,目的在從時間上作長期的觀察,和窨上作周延的探討。 關於本文之內容方面,全文約三六萬字;在章節的安排上,除序言外,共分為六章二十四節。 第一章係中共之國家建設理論、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歷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地改運動等。第二章係農業經濟政策之基本構想與實態為主,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為輔。第三章係初期農業經濟政策之演變,分析初期農業經濟政策之矛盾與其諸要素、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以及推行農村人民公社之理由。第四章係經濟調整時期之農業經濟政策,分析中共採用農業基礎論之理由、農村人民公社制度之調整以及中共提出農業現代化之理由。第五章係文化大革命後農業經濟政策,文革與經濟之關係、文革以來之農業經濟政策演變歷程。第六間係文化大革命後農業經濟政策、農業生產力量,以及農業經濟政策之困難問題為主,而以分析今後之展望,來作本論文的總結。 在本文研究及寫作的過程中,承蒙陳師森文先生全心指導,詳閱再三,屢予訓勉與教誨,使作者得以完成全文,在此致最深刻的感激。另者國研中心朱師文琳,張師均,尤其是李師天民對作者的垂詢教導及賜予作者之知識知慧,皆令作者感謝不忘。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館,政治大學圖書館及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調查局之資料室,經濟部匪情研究室,皆提供了作者許多方便,在此一併致謝。 作者得以在東亞研究所順利完成學業,係父母辛勤養育之恩所賜,如果本論文能有一點價值,作者將奉之父母,庶幾能報親恩於萬一。此外,東亞研究所三年,特別要感謝曹師伯一在生活上之關照,學識上之啟發。李師多年來予作者在精神上的鼓勵、安慰與特質上之支持皆令作者畢生愛戴,沒齒難忘,本論文之得以完成李師天民功不可沒,在此一併致謝。
70

環境污染問題的經濟分析及有關公共政策

曾康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成長對人類當然有其不可忽視的貢獻,但是,其所帶來的附產品-環境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本文鑒於國內少有關於此類問題的探討,乃著手研究之。 全文共分成四章、十三節。第一章為環境污染問題概述:說明問題的嚴重性、產生的原因及研究範圍的限制。一般而言,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影響可分為健康、美觀、經濟成本及自然系統四方面;產生污染的原因主要為人口增加過速,社會對經濟成長有偏好,技術的進步,稀有資源配置錯誤,私人支出遠超過公共支出等五項。環境污染可從許多角度分析,本文僅限於經濟面的探討,且僅以空氣污染及水污染為例。就經濟上而言,環境污染引起效率及公平的問題。 第二章說明環境污染的經濟分析。首先駁斥羅馬俱樂部於經濟零成長的呼吁,因為:國民生產毛額本身即有若干的限制,同量的國民總生產不一定造成同量的污染,廢棄產品有再利用的可能性,而且經濟零成長絕對不為大多數低度開發國家所願接受。 環境污染是在一個分別抉擇的社會中,各人分別追求其最大利潤或效用,忽視本身行為加諸他人的影響而產生。亦即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發生差異。傳統經濟理論並未考慮此項問題,因此而產生的價格指標亦不完全,致使社會的凈利益可能為負值。為消除此種現象,必須將外部效果內在化,亦即將外部效果納入價格體系內。 環境污染與產權問題具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公有財產資源不被賦予財產權,必然導致過度使用,直至平均生產力等於平均成本為止。此時,使用者的邊際生產力可能已為負數,資源分派亦被扭曲。在公共財產資源中,以空氣與水最易發生問題,因其具有流動性且不易分割,在使用上不具排他性,所以此類財產宜屬政府所有。若將公共財產資源賦與財產權,則此類財產的污染程度,將決定於自此類財產所獲的利益是否超過此類財產本身價值的降落。適度的污染程度將可達到。但財產權的定義不易明確訂定,產權移轉費用亦很高昂,所以污染程度常超過所能容忍的限度,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預。此外,筆者對於密山(Mishan)所謂的「分別便利法」亦提出反駁,認為在實際上不可能實行。 環境標準的設定係以不超過最高可容忍限度為原則,亦即比較欲達到特定污染水準所需要的成本與所產生效益而定。須求得總成本與總效益的極大,即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效益的一點。 第三章是說明外部效果內在化的方法,本文提出六個工具,即直接管制、補償、誘導及補貼、合併、發售污染權、課稅法。在特定的情況應採行特定政策,因為各項工具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所以應該配合採行。 在討論反污染政策時,不僅要注意防治污染費用的大小,尚有誰來負擔這筆費用的問題。據估計,多數工業在實施嚴格的污染管制後,生產成本的增加尚不到百分之五。反污染費用最後的負擔,須視競爭情況、需求彈性而異。通常將以增加租稅、提高產品價格、減低工資、改變消費形態、降低消費等五種形態表示,各方式對所得分配的效果亦不相同。反污染費用若來自所得稅,則費用歸宿較具累進退性;反污染費用若來自貨物稅、財產稅、或以提高產品價格支付,則負擔呈累性,但筆者認為反污染成本的重分配效果不應作為選擇財源的主要決定因素。 假若經濟零成長,當人口增加率大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增加率時,則每人產出成長率仍為負值;若人口成長率低於反污染技術進步的成長率,則人口零成長是不必要的。同理,若維護人口零成長,只要產出水準增加率小於反污染技術進步成長率,則經濟成長亦不必要。 環境污染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甚少有人提及,本文係假定污染單獨的發生在進口部門或出口部門中,就進口國而言,對進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會改善落後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其對進口國家的商品貿易帳,已開發國家對進口國家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若進口國對進口競爭品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則進口國的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均會惡化。 就出口國而言,對出口財課生產性的污染稅可使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改善,至於對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需求函數的價格彈性而定。若出口國對出口財課消費性的污染稅,對出口國貿易條件及商品貿易帳的影響則視出口財課的邊際成本情況而定。 第四章是說明台灣目前的環境污染情形,並對已採行的措施提出檢討及建議。我國目前產業對於污染防止的投資占總投資的比率很低,政府對於防治環境污染的重心是垃圾及水肥的清連及處理,對於空氣、水污染僅限於設置監視站而已,並未研訂具體的管制辦法送交各縣市衛生當局執行。此外,目前所採措施不外直接管制,缺乏經濟上的誘因且易造成資源錯誤分配。 本文最後提出幾項建議,以供有關當局作為改善生活環境的參考。即征課污染稅、減免財產稅、加速折舊、研究實驗費用的減除,目前租稅減免政策的修正,降低或免除防污器材的進口稅捐,外人投資生產事業的管制,鼓勵出口輕污染、進口重污染產品,建立同類工業集結區等。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