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49
  • 4
  • Tagged with
  • 53
  • 53
  • 28
  • 19
  • 16
  • 15
  • 10
  • 10
  • 10
  • 9
  • 8
  • 8
  • 8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

廖修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12

平路小說的台灣歷史想像──以《婆娑之島》為主 / Ping Lu of Taiwan historical fiction to imagine ── whirling main island

林韻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平路是當今台灣文壇一位傑出的女性作家,除了創作小說,也出版散文及評論集,著作豐富。1970~1980年代是台灣女性作家開始大量創作的時期,不論質與量均豐,受學院肯定,而平路從1983年〈玉米田之死〉獲獎,至今持續小說創作,對台灣社會的關懷是她一貫的堅持,以台灣歷史作為小說背景或小說題材成為她的創作素材。平路書寫台灣歷史,融入文學手法,想像小說情節和歷史事件上未出現人物,化作一篇篇的小說,此種歷史想像是平路小說的特色之一。本論文從平路的生平和經歷出發,追溯其內在心靈的轉變,影響作品風格轉變,並醞釀歷史小說和台灣歷史小說的誕生,將平路小說中出現台灣歷史事件的篇章提出,予以集中討論,深究平路小說中的台灣歷史想像意涵,而近期出版的《婆娑之島》,運用新歷史主義觀點和後殖民書寫深入析論,並探討《婆娑之島》的藝術表現,從其寫作脈絡勾勒作者建構台灣歷史小說的意圖,彰顯《婆娑之島》的小說藝術成就,整體呈現平路作品中所呈現的台灣歷史想像意義,建立平路的台灣歷史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3

想像的觀望:論網誌(Blog)中的自我觀看

施力群, Shih, L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誌使個人化出版的美夢成真,網路空間因此充斥著網誌使用者的觀展╱顧影自憐,而重看網誌的舉動亦成為書寫╱閱讀循環下的自我認同建構歷程。電腦文本具有閱讀即重寫的特性,加上網誌媒介獨有的互動性質,網誌使用者因而得以運用網誌進行個體層次的自我凝視與人際層次的互動想像,意即個體透過自反性的作用,想像他人如何觀看自我,在「觀看」自己如何「被觀看」的過程中反看觀眾,據此對自身存有進行加工以創造自我。 本研究從Foucault的主體觀出發,援引閱聽人研究中的觀展╱表演典範的自我認同建構觀點,關照網誌使用者如何在網誌中重看自我與其效應。以紮根理論分析法進行研究,經由深度訪談法蒐集網誌使用者的經驗資料,輔以研究者的親身觀察與參與,嘗試修正或補充既有理論。 研究結果顯示,網誌中的主體構成深受網誌使用者人際關係的影響,網誌使用者依據其觀眾發展出「被觀看」的想像,並運用各種自我技術營造自我,然而此間的人際關係卻非如同過往研究所示,僅為線下╱線上或真實╱虛擬的二元對立樣態,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織就出線下、線上關係合流的虛實交錯溝通情境,因此網誌中的主體並非單純的線上人格,更滲透至網誌使用者的線下生活。 網誌中的自我觀看端賴網誌使用者在觀看位置上的轉換達成,使得網誌使用者的主客體界線逐漸消弭,因此網路時代的閱聽人概念亟待研究者的重新探問,同時也是今後研究探討網路主體形構的重要途徑。
14

摩登長廊裡的傳奇──論西西的香港都市書寫 / The legend in the modern arcade──Xi Xi's Hong Kong City writing

張丰慈, Chang, Feng Tz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都市」作為分析西西作品裡的切入點,探討西西創作歷程中以城 市作為主題或場景的作品,呈現出作家眼中的獨特城市風景,書寫與客觀環境 間的關係以及書寫對作家、城市的重要。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其殖民 經驗和九七回歸的政治、社會經驗刺激作家思考本地情感與文化認同。從西西 早期的作品,如《我城》、《美麗大廈》等作品,已呈現細緻流動的城市生 活,瑣碎平凡的文字間透露作家對香港本地的情感與記憶,並以個體實踐和生 命歷程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風采。對城市生活的情感和記憶為香港主權回歸 中國帶來的文化認同思考,帶來穩固的基礎。西西在八○年代後的肥土鎮系列 作品,漸次地反思不同年代的政治、社會問題,看見作家思考問題時轉折的態 度和情感,直至九○年代的《飛氈》追述和想像香港歷史,確立西西對香港的 文化想像和認同情感。隨著時代之變遷,二十一世紀後的小說裡,其城市面貌 與過去有所區別,其因不免是由於政權更易、社會現象改變的客觀環境因素, 亦有作家個人境遇改變的主觀因素。在分析後期作品裡的城市時,西西以其女 性的生命情態與城市之間的思考、寫作對城市背後的政治、經濟思維系統的解 構作用,使西西看待城市時帶著敏銳又滿懷情感的眼光。
15

林燿德散文研究

許惠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林燿德這樣一個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言,相較於豐碩的後人對其創作的評論版圖,有關林燿德散文的深度探索,則更有待較寬廣的空間。本論文首要目的即是釐清林燿德的「破文類」散文觀。探索他如何以跨文類式散文,運用後現代技巧,來建構他自己的都市文學史觀,確立當代文學中的都市精神理想。並以林燿德的散文及文學評論來建構其散文理論,為林燿德的新世代文學論在文學史中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第一章先界定了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的範疇和方法說明。並概述前人之研究成果,以說明尚待釐清及架構的研究所在。對於一直被學者認為邊緣化的散文研究,由此概述更能感受,並突顯散文研究之重要。 第二章則針對林燿德之時代背景環境做分析。透過時代背景的脈絡,我們可以了解,八○年代特殊的學術環境,社會的急遽變革,西方文學理論的引進,新世代作家的觀念認同,對於文學新理論的形成有著極重大的意義。釐清了林燿德與新理論及歷史社會的互動面向。 第三章探討的是林燿德的都市文學理論,以林燿德三冊散文作品為主軸,進行文本的分析。側重在於林燿德獨特的散文觀點及所運用的後現代書寫技巧;他主張突破抒情美文的陳觀,打破各文類的固有界域,質疑與顛覆的意味濃厚,由此文本的解析中當可詮釋出林燿德新散文理論的意涵。本文並舉佐了魔幻派大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來與林燿德散文為對照。 第四章的研究重心為林燿德散文的思想主題及風格呈現。林燿德散文的思想多以呈現都市新風貌為主;散文風格除了呈現出都市心理層面的探索、都市精神的意涵延伸外,他的知性散文冷靜而理性,幾乎完全抽離式的敘述基調,洗鍊而精緻。本章將進一步論述林燿德散文的「新世代風格」。 第五章本章著重在探索林燿德新文學史觀及散文史觀的建塑。林燿德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提出斷裂的文學史觀,乃在於對既有文化霸權的挑戰。林燿德重新思考文學史的組織原則,也帶出了台灣現代文學史的新的面貌。 第六章為結論,林燿德提出的正視都市的觀點,已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落實於普羅大眾的創作中。在結論方面總整了本文研究心得,並冀望能藉由釐清林燿德散文的文學定位及意義,為林燿德的散文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16

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

陳孟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由主體、病體、國體三個面向剖析閻連科身體書寫的精神結構和人文內涵,試圖綰合身體和精神,而非身心二元對立分化的思想進路,以彰顯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由主體、病體與國體所交織出的核心議題是:鄉土空間中個體的存在意義、價值和方式,進而探究個體與鄉土、國家的互動中所萌發的心靈狀態,及其中所糾葛的歷史、政治、文化、慾望等複雜體系,包括鄉土空間中呈現的身分認同、鄉/城空間中流動的家/國意識、病理空間所展演的生/死意識和歷史創傷。因此,本文探究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旨在:勾勒出閻連科自一九七八年迄今所展現的創作精神史之外,也為了凸顯主體、病體、國體的身體論述視角,呈顯閻連科由身體、權力思索歷史與鄉土的本質內涵,透過身體書寫鬆綁單一、禁忌、極權的國家體制和意識形態,從而交織出富含辯證性的精神系譜。換言之,由精神系譜檢視閻連科的鄉土小說,旨在強化攸關複雜、幽微、細膩的心靈/精神領域,能與主體、病體和國體形構的身體書寫產生密切的對話關係,不僅顯示精神系譜與生命的本能慾望、權力的意志運作、身體的整飭規範密不可分,更能深刻地彰顯形塑身體隱喻的複雜體系。由此可知,閻連科透過身體寫作不斷地追問、思考和表述生存意義的問題,並探索一代人或國家體制的文化精神。 閻連科早期的鄉土小說侷限於農村鄉土的寫實刻畫,到了後期則以國家寓言的書寫策略,將關注鄉土政治的目光擴展為鄉土中國的創作視域,不再僅止於河南鄉土的寫實敘事,而是轉型為富有河南地域色彩的中國寓言。從河南黃土地的鄉土空間開拓為鄉土中國的人文地理空間的全景視野,讓閻連科不得不擺脫以寫實敘事為主的書寫策略,轉而運用充滿想像和前衛的敘事修辭和敘事策略,創作出一部部具有現代或後現代主義特質的奇體小說,閻連科因而在九○年代以降的鄉土小說群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17

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

洪靜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書寫」是作家以女性為本位的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文字書寫,寫內在的自己,長久而深藏的壓抑才能紓解,才能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藉此打破父權的語言牢籠與價值觀。而女性文體的特色為:如流動詩歌般能穿透身體的文字感染力、有曖昧性的語言空間、親密的隱喻、能寫出父權制語言無法描述的身體欲望等,以這些角度來閱讀施叔青的小說作品,其女性書寫的特質也與之相符合,更成為其寫作的重要基調。 由於尚未有專論從「女性書寫」的方法來探究其全部小說作品。因此,本論文擬以施叔青小說的文本來出發,從女性書寫的角度來探究其作品,希冀能對施叔青的小說研究做補充。 本章先針對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女性小說發展背景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便了解施叔青崛起當時的文壇生態。再從施叔青個人的生命史出發,並進一步對其創作歷程加以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其小說創作的基礎。 關於施叔青的女性書寫意識,在第二章中將先針對作家創作時產生影響的女性主義學說,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對於作家小說文本出現的女性人物也進行分析探究,將其女性形象做分類,並從女性形象的藝術技巧切入,析論施叔青如何形塑出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同樣貌。 第三章探討施叔青女性書寫的策略,分為旁觀的敘述者、情慾書寫、小敘述手法、歷史書寫四個小節。第一節中從去勢無能的男性人物角度出發,寫出她對父權宰制的嘲諷與抵抗;第二節中論述施叔青細緻微妙的情慾書寫,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第三節從小敘述的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女性書寫文學;第四節以女性寫史的角度,顛覆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傳達出以小博大的企圖心。 檢視施叔青小說中女性書寫的呈現,表露出女性自我成長的脈絡軌跡:從最初「閣樓裡的瘋女人」,以瘋狂、邊緣手法來顛覆父權為中心的傳統;來到第二階段的「父權下的無奈」,作者揭露女性切身所遭遇的問題,來反應女性在父權禁錮下的掙扎與覺醒;到了第三階段的「身體書寫」,積極且正面去歌頌身體,進而達到解除父權禁錮的目的,藉以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 在結論部份,筆者認為施叔青小說的女性書寫,在當今文壇上可說是難掩其光輝,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香港,都應有其重要的定位,在台灣女性文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18

無名/匿名與暴力書寫——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研究

林津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籠罩於亂離、暴力陰影下完成的女性題壁詩,在明末清初曾喧騰一時。除了與晚明以降以「家族」為主體發展成的寫作、出版形式大相逕庭外,也與閨秀閒情之作有顯著區隔。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書寫家國破碎的悲慘際遇,是在銘刻了歷史記憶與女性聲音的情況下,更進一步提供讀者理解其時亂離氛圍的可能性。正由於此種寫作之獨特性,因而成為明清鼎革被積極保存的歷史記憶。因此,考察此種有關家國離亂與身世飄零的自我敘述,將有助理解女性主體與女性書寫等相關論題。本研究將以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為主軸,主要透過題壁詩的廣泛收集,釐清題壁創作與閱讀間複雜的辯證關係。期望能對於其中所再現的性別意識、女性書寫及主題意蘊有整體的關照與理解,以深入掌握其中的獨特面貌及文化意義。 本論文共計六章:二、三章透過禮教規約與題壁欲望的相互辯證,來展開論述。四、五章則依據歷史社會現象,考察女性題壁再現的文化意義。企圖透過對文本內在與外緣特點的描述與論證,勾勒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之全貌。 簡言之,本研究嘗試將明末清初女性題壁詩視為一種敘述聲音,在結合性別書寫、暴力、創傷與見證論述之餘,藉此觀察亂離女性的書寫狀態與傳播議題。通過上述議題之考察,不僅有助於接承晚明以降的「才女」發展脈絡,實際上也能開展女性寫作的不同面向。
19

韓良露飲食書寫研究 / A Study into the Dietetic Writings of Liang-lu Han

林杏娟, Lin, Hsing-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化的變遷,戰後台灣飲食書寫已是多元而龐雜,八○年代末期始發表飲食篇章的韓良露,經過二十多年的耕耘,至今已有七冊共二百多篇飲食文本。韓良露以劇作家、電視製作人、生活美食家多重角色現身文壇,本非傳統純文學創作的身分,因此她的飲食書寫雜有旅行、電影、商業等元素,不易適切歸類。然而,其文本確實呈現了臺灣當代飲食書寫的另一種風格,即是在文化工業底下,展現文學大眾化的取向,擺脫前期單以懷舊為書寫筆調,用簡單的文字、真誠的心態、多方的飲食知識說美食、講人生、談生活,除了感性地藉飲食形塑情感記憶與成長歷程,以知性之眼凝視本土飲食文化的遞嬗外,更呼籲人們正視工業科技及全球化後所附帶的生活危機,積極倡導慢食運動,拉近人們與食物的距離,使讀者將嚴肅的知識文化輕鬆入口,立刻感受閱讀後片刻的沈醉與品味生命中的美好滋味。 本論文以韓良露飲食文本的歷史背景、主題思想、書寫策略、藝術表現為研究對象,分作六章論述。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個人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方法及論文架構。第二章歷史觀照與文化轉變,重點在探討戰後飲食文化、飲食書寫的發展概況,並且整理作家的家庭背景、成長過程、人生經歷。第三章韓良露飲食書寫主題,分別從記憶、旅行、情慾展開研究,盼由飲食有關的主題內容,覓得她的情感脈絡與生活感發。第四章韓良露飲食書寫策略,由時空概念、文化工業、隱喻系統、互文指涉、小品辨體分析其飲食文本的藝術魅力,目的在探討作家筆下塑造的美味情境。第五章韓良露筆下的飲食意識,以文化、生活、人生三方面疏通作家的生命哲理,指出作家對現代人飲食的隱憂與呼籲。第六章提出研究總結,找出韓良露飲食書寫的特色與定位,最後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給予建議。 / With the transition of society and culture, post-war dietetic literature has become more diverse and complex. Han began to present the dietetic writings from 1980s and since then has produced 7 volumes with more than 200 dietetics texts. Although a playwright, producer and gourmet, Han is far from being a traditional creator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ingredients in her dietetic texts mix elements of travel, movies, and commerce. As a result, it is not easy to classify her texts. However, they have opened a new chapter in the expression of Taiwanese contemporary dietetic literature with a stylish flair for diet, lifestyle and living. All this is served up in simple digestible words for the masses that come flavored with a wealth of dietetic wisdom. Her works mold the memory of her passion for creating dietetic texts and a sensitive grasp of local dietary culture in transition. But she also alerts her readers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globalization. Her solution is a ‘slow food’ campaign that will revive the tie of people with their food. This is aided by her writings that let readers indulge in the delicacies of life. The six-chapter thesis covers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reads of thoughts, writing strategies, and art performance of Han’s dietetic tex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motivation, method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The second chapter (Historical Review and Cultural Transition) follows up to expound upon post-war dietet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dietetics writings and Han’s family background, growth,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me of Han’s dietetic writings from the aspects of memory, travel and sexual passion. As can be expected, we can discover Han’s affection and passion for life. The fourth chapter (Han’s Dietetic Writing Strategies) analyzes the artistic fascination and discusses the delicious situation created by Han’s text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cultural industry, metaphorical system, intertextuality and essay differentiation. The fifth chapter (The Dietetic Consciousness of Han’s Texts) points out Han’s philosophy of life, secret worries and appeals through angles of culture, living and life.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sion) explores the features and position of dietetic writings, brings suggestions, and points to future research.
20

創造與感受 ── 榮格《基督教時代》的書寫與風格

洪梓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榮格(C.G. Jung)的宗教心理學理論,無論是他的原型思維或神話象徵等等,都經常是宗教研究上常常被援用的理論。然而他的理論充滿著爭議性:有人認為他的理論是實證、科學的,也有人認為他是浪漫、非理性的;有人認為他具有宗教情操,但也有人認為其理論破壞了宗教的主體性。這些爭議反映出他的理論在學術定位上的不易。 本文以美學鑑賞與文學批評的角度,透過對榮格晚期代表作《基督教時代》(Aion)做為觀察對象,揭示出榮格理論如何透過「變向」(becoming)的書寫技巧有效地拓展讀者的主觀心理空間,使其理論為讀者所接受。同時,透過對其理論做書寫技巧的分析,亦能明瞭其書寫對於主觀感知上所產生的效果,和其對客觀事實陳述的有效性是兩回事,而這也是榮格理論爭議的來源。

Page generated in 0.02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