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3
  • 49
  • 4
  • Tagged with
  • 53
  • 53
  • 28
  • 19
  • 16
  • 15
  • 10
  • 10
  • 10
  • 9
  • 8
  • 8
  • 8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帝國左翼與台灣書寫──伊藤永之介台灣作品研究

林蔚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歷來台灣文學的研究當中,討論到日本人作家的台灣書寫時,浮現在腦海中的,往往是佐藤春夫、中村地平等一脈相承的浪漫耽美系譜,以及深受其影響的西川滿與其《文藝台灣》集團同人。事實上,有別於此一路線,與三○年代台灣左翼文學運動關係最為緊密的日本左翼文壇,對於當時台灣文壇更是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楊逵以〈送報伕〉入選一九三四年《文學評論》雜誌徵文第二名,得到左翼作家德永直等人的好評便是一例。此外,更有並非耽美派作家所寫下的、呈現出台灣做為殖民地的多元面向之作品。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當屬身為「勞農藝術家連盟」一員,秉持左翼立場的伊藤永之介筆下取材自殖民地台灣的作品──〈總督府模範竹林〉及〈平地蕃人〉。 一來作者伊藤永之介的左翼色彩在殖民地書寫上產生怎樣的效用使人感到好奇,二來不具台灣經驗的作者如何呈現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亦使人產生興趣。本論文即針對伊藤永之介上述兩篇以台灣為背景的小說進行討論,除了逐一釐清小說外部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脈絡,同時分析小說內部的文本性格,進一步探勘作者的書寫策略與其寫作意圖。 伊藤永之介一方面透過在地風物的描寫以及語言的混用,突出殖民地台灣的地方色彩與混雜的台灣印象。另一方面,〈總督府模範竹林〉以渲染性或煽動性的字眼取代嘆願書中平直的文字,意圖達到挑撥讀者同理心與同情心的目的;〈平地蕃人〉結局則停留在主角最終的反擊,同樣表達了強烈的反抗意識。並且藉由生命的消逝、生活的崩潰來強調殖民地無產階級的困苦,而相同的書寫手法在另一篇殖民地作品〈萬寶山〉中更是表露無遺,不只透過文獻資料灌注其對殖民地的想像,同時筆下的殖民地面貌往往是平面而刻板的,呈現出左翼文學作家一貫公式化與類型化的傾向。 但不論是公式化的書寫,抑或藉由資料想像未曾謀面的台灣,都正代表著作家觀看台灣的角度,前者源自於左翼文學作家的背景,後者則是由於未曾涉足台灣的緣故,伊藤永之介在此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視點,使日本人筆下的台灣不再只是耽美浪漫的單一面向,而閱讀三○年代的殖民地台灣,於是有了更多的選擇。
22

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台灣自傳體小說潮流研究 (2000—2005) / The self-interpretation and self-representation : the study on the trend of roman autobiographique in Taiwan in the new century (2000—2005)

簡乃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將新世紀的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視為一個文學現象來做整體的探討,同時以此時期的自傳體小說創作做為主要研究個案,並且旁及其時代背景之探討,觀察自90年代以降台灣歷史社會與文學生態的變遷,是如何提供作家們書寫風格變異的契機,促使自傳式文學的書寫風潮一路延燒至新世紀,而興起一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本文將自傳體小說書寫置放於90年代以降自傳式文學的整體發展環境中來觀看,嘗試做一個文學類別的發展脈絡探討。同時,從總體的文學書寫現象觀照把握,以新世紀自傳體小說的熱門創作主題與當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生態的扣連作為論述主軸,針對幾個重要的創作主題進行解讀分析,企圖探討自傳體小說文類與台灣社會文化及文學場域的互動,並將這個文學現象的研究討論,建立於文本細緻解讀的基礎之上,以五位作家的六部自傳體小說,作為這波自傳體小說書寫潮流的研究個案,進行文類與文本的考察。本文先就文學外緣開始探討,進而進行文本研究個案的細緻解讀,以期較為全面而深入地論述新世紀自傳體小說書寫風潮的價值與意義。
23

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書寫的文化內涵 /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phenomenon of "Fu Yao" in the period of Disunity.

藍珮文, Lan, Pen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服妖」一語包羅了「衣裳服飾」與「怪異之妖」兩大意義元素,敘述著史家或文人們對於看到的自然真實之描繪,在書寫時候表達了作者的理念與精神世界;而就服妖文本的閱聽者而言,藉由文本反映的真實,未必能等於現實中具體的事物但卻是我們企圖接近真實的方法與過程。 因此,為了闡發「服妖」一詞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本文以魏晉南北朝史書〈五行志〉裡的服妖事例主要研究對象,將服飾視為具強烈象徵意味的一種符號表徵。並且,將「服妖」事件放回當時代藉由陰陽五行、氣類感應來說災異的語境框架裡頭,以來解析及探究史家書寫服妖事例時,所採取的敘述策略、敘述結構及欲達到書寫目的。試圖從服妖的歷史論述中,解讀出其所承繼的其實乃是儒家以服制做為常服而建立的一套禮治、秩序原則;以及在史家多言怪異非常之妖服的敘述話語底下,史志所寓含的,乃是在充滿危機末世感的魏晉南北朝裡,對正常、常道的高度重視與強烈的渴求。 本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主要在撰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及方法,並簡述相關的學術研究資訊。第二章為〈建構與想像:魏晉南北朝「服妖」書寫的形成語境〉,針對魏晉南北朝服妖形成的語境進行分析,即藉由考察服妖一詞的「語言環境」與「客觀環境」,來溯源、反省服妖做為一個詞語,它是如何被建構與想像的?並推究服妖發生的最根本原因乃是人的態度不恭敬、不嚴肅因而產生的奇裝異服的行為。其次,服妖是被記載於史書內的,是屬於歷史的書寫與敘述,透過敘事學理論裡的「書寫形式」與「書寫內容」兩個層面,可看到服妖的書寫乃是人為的知識,同時也是一套已存有先入意識的組織和已被架構設計的概念。 第三章則是〈衣裝秘境:魏晉南北朝「服妖」現象考察〉,乃藉由服妖事例中的相關服飾,描摹魏晉服飾整體的風氣與傾向,而此一服飾風氣的變化,隱微地與社會風俗、學術思想有互相呼應。本章以服妖事例做為觀看的線索,並考察此時的整體服飾文化氛圍的兩大特點:第一,以服飾的「鬆/緊」來觀看當時「情性/禮法」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並勾勒出魏晉時期逐漸由束緊至寬鬆的服飾變化。第二,以魏晉服飾文化裡一大特點──胡漢服飾融合,來觀察史家書寫〈五行志〉時所用的「異己」眼光,呈現了「中心」華夏與「四方」胡蠻的區別。 第四章為〈常服與妖服──從「常」與「非常」結構看六朝服妖事例的敘述意涵〉。此章乃藉由常/非常的結構性理論,來分梳文本裡的眾多實例,經從服妖書寫的表層敘事裡,看到服妖話語底層,實蘊含著常/非常的文化深層結構。主要的論證乃從倫理上的二元──常/非常、善/惡、是/否切入,發現相對於範式下的「常服」,「非常之妖服」顯然被當做差別和錯誤的存在,而這種界限差異以及早已寓含判斷的預設立場,所顯現的乃是魏晉南北朝一代以「服飾」為喻的特殊發聲與用語。 第五章為本論文的總結,即總束歸納各章的分佈要旨與趨勢,因而提出的幾點觀察與結論,其旨為:史書服妖事例的怪異書寫揭示了人們當秩序被顛覆時將會帶來的災害與危難,但是,若將服妖文本對照其所位處的〈五行志〉文本,史家所欲敘說的,乃是欲由樹「反」而立「正」的心理,也就是對於回歸「常服」的欲求和盼望。
24

共生的網路書寫--網路介面在書寫中所扮演的角色 / Write with Internet

張玉琦, Chang, Yu-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認為書寫是人思想的具體化,而書寫介面只是為人所用的工具。自從電腦及網路的誕生後,利用電腦/網路進行的書寫行為受理論家所矚目,因為電腦提供的功能與寫作的方式與紙筆寫作迥異。工具除了協助人之外,是否其實更決定了書寫的形式、內容、與我們的思維走向? 在人文主義的工具透明觀點,與科技決定論之間,過去有Haas進行電腦如何影響寫作的研究,也有Michael Heim討論電腦寫作於存有論上的意義。研究者欲將此落實到網路田野。因為網路讓電腦書寫文本突破時空限制,進一步挑戰了以單一個人為主導的書寫概念。一個含有工具意義的網路書寫理論如何可能? 研究者以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法面對八位網路書寫者。發現在網路介面當中,人與工具協力書寫的痕跡。書寫者無論是靈感的發想,思考與書寫的過程,甚至書寫之後與讀者的互動都和網路書寫介面密切相結合。書寫介面不單是為人所用的工具,也是人思考的環境和一同書寫的伙伴。 / Writing is considered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thought, and writing interface is merely a tool. Since the birth of computer and Internet, online writing has attracted academic attention because computers offer entirely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ways of writing from pen and paper. Can tools, besides assisting, to some extent, decid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writing and, perhaps, direct our thoughts? Between humanist’s transparent tool point of view and technology determinism, we have Haas conducting research on how computer affects writing, and Michael Heim discusses the meaning of computer-generated text from ontology. I would like to take what they have accomplished and put it into the field of internet. Because Internet has made the computer-generated text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space, and further challenged the concepts that writing is a single person behavior. So, is it possible to develop an internet writing theory which take tool into consideration? Researcher has observed and interviewed eight internet writers. I found within the internet interface the traces of man and tool writing together. Writers, from inspiration to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writing, even the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 after writing, have closely connected to internet writing interface. Internet writing interface is not just a tool, but an environment for thinking and a partner we write with.
25

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

連培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成長小說呈現「女孩」蛻變為「女人」的過程中種種權力的運作、傾斜的現實,女性在試圖釐析自身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中,思索「我」存在的意義。個人的成長無法自外於集體時空的影響,因此本論文在分析架構方面,分從國族歷史、家與家庭倫理、女性情慾自覺三個議題逐步切入,由外而內,漸次歸返自身,分析九0年代以降從「女兒」身份出發,書寫成長歷程、進行女性自我追尋的書寫,探討晚近這一波女兒書寫的新趨勢,女作家如何針對這三個議題進行發聲,回溯成長記憶、歸返女性身體、重析母女關係,進而達到探索自我的目的,也開啟了台灣女性小說發展的新貌。 本論文之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指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文獻回顧與整理,第三節則說明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為分析架構與內容綱要。 第二章「我是她們是我: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與國族歷史」,旨在梳理出晚近女性歷史書寫的新趨向,不但以女性成長歷程與國族歷史進程產生對話,更在自我成長的回憶之外,拉進歷史或者家族中的女性人物,以及女妖、女巫、女神等女性文化形象,讓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軸線彼此指涉、聚合,以此特殊的書寫模式,構成女性生命史或者家族史。從《自傳の小說》、《沃野之鹿》到《海神家族》,女作家以文字歸返身體,釋放過去歷史書寫中被消音的部分,並特重空間的感知,呈現空間與權力的關係,以及歷史推進的痕跡,在完成自我追尋的同時,也思索女性命運的共同意義,並且在既有的歷史書寫中,開創另一種歷史詮釋的方向。 第三章「無家‧尋家‧返家:女性成長與家的反思」,主要透過新世代女性作家書寫自身成長經歷的作品:包括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鍾文音《女島紀行》、《在河左岸》,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等文本,梳理出時代轉折中新一代女性成長的困境:理想家園的失落、家庭倫理的崩解、母女關係的纏結,家成為這一些新世代女性成長的壓抑所在。她們透過感官知能的記憶方式重拾與重釋成長回憶,從童少時期「家園」的內外部空間建構,投射其理想失落的心境,並經由一連串的記憶梳洗,嘗試解決內心的焦慮,找到自身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青春戀曲的悲唱:同女成長與女性情慾自覺」,關注女同志成長書寫在此一時期的蓬勃發展。九0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兩性關係不再是情愛的唯一模式,異性戀機制的反思成為這波女同志成長書寫探討的主題。本章選擇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曹麗娟的〈童女之舞〉與〈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陳雪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蝴蝶的記號〉、〈夢遊一九九四〉、張亦絢的〈家族之始〉、〈幸福鬼屋〉、〈性愛故事〉……等作品。此類作品表現女性成長的困境,在於體制壓抑情慾的定義,少女被期待長成為異性戀女性,她們述說自身成長困境的特殊敘事模式,有著死亡與青春交疊的成長特質,文本呈現校園空間的權力運作與監控、規馴中、離校/返校的抉擇之間,以及自我/他者的關係呈現,成長的可能與挫敗,皆是本章企圖討論的主題。 第五章,歸納前述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具體指出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在敘事手法與文本內涵中呈現的特色、突破與價值,作為論文總結。
26

我在虛擬人海中寫作:論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與作者—讀者關係 / I write for the virtual crowds: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and writer-reader relationship of online novelist

朱恆燁, Chu, Heng-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網路小說為研究題材,探討網路小說的寫作經驗,以及存在於網路小說當中的作者—讀者關係。過往研究多將焦點置於寫作動機、參與寫作行為的理由,或是從社群觀點出發,而本研究則從寫作經驗切入,試圖瞭解網路小說的寫作者如何看待他們的作品、以及與他們在網路上交換訊息的讀者。 / 不同於以往的出版機制,網路這個開放人人使用的媒介使得以往無法發表的作品、以及無法出頭的寫作者得以大量曝光,相對的,也讓人充分理解到網路是一個允許人們自由發表創作的場所。相對的,在關於寫作的探討上,也就有新的理論產生。本研究將關注的焦點放在作者身上,因而理論探討也以作者、文本的意義為中心向外擴張,沿用與文學相關的理論、後結構主義觀點以及與網路書寫虛擬社群等相關理論,探討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在寫作與閱讀方面的不同之處、作者在網路小說的寫作和發表過程採用何種經營態度或是策略、作品發表之後來自讀者的回饋對於作者本身和作品的內容造成之影響、以及社群、審稿機制等外在情境對於作者們的影響,發展出包含四大要素(作者權與詮釋權、網路小說與傳統小說之異同、回饋機制、社群與權力架構)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問題,而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以及實際進行研究時的操作原則。 / 本研究採行深度訪談法,訪問的對象為在網路上連載網路小說、與讀者有所接觸的作者,成功訪問到的樣本為十二人。從訪談當中,可以歸納出文本特性、作者風範、社群與權力觀點、現實社會的影響力、以及作者本身的變化等五點。 / 本研究發現,網路小說具備有後現代主義當中的拼貼特質,不管是在文類或是呈現的方式上都與傳統實體書出版的小說有相當的差異;而寫出網路小說的作者亦然,他們在網路上會承受到來自讀者、來自社群以及外在環境例如出版機制與來自市場的影響力,這些外在的力量會對存在於作者身上的主體性加以挑戰,而作者在回應挑戰的同時、除了衛護自己對於作品的主導權之外,自身的想法亦有所改變,呈現所謂「延異」的現象。
27

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書寫分析 / Search for Depress Tendency: An Analysis on Chinese Micro-Blog Texts

任喆鸝, Ren, Zhe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嘗試透過社群媒體微博進行憂鬱書寫識別,主要期望回答兩方面的問題:(一)中國憂鬱人群之社群媒體書寫特質為何?(二)如何透過該書寫特質識別更多的憂鬱文本? 透過對十位已確認之憂鬱症患者之微博關係圈進行滾雪球,發現 127憂鬱傾向者,共爬取憂鬱傾向者之微博文本20748則,作為文本分析之數據集,並運用內容分析、質化分析、詞頻分析及詞語共現等多種方法分析文本。 分析結果顯示:(1)透過對文本進行語調、情緒、主題及憂鬱程度的編碼後,我們發現憂鬱傾向者在微博之書寫含62%的負面語調及25.1%的憂鬱文本,其中,負面及憂鬱程度較高的書寫主題是「自我」、「親情」、「自殺」及「睡眠障礙」。(2)深入對「自我」及「親情」憂鬱書寫的質化分析後,發現他們不同於一般人的心理特質,其中,「自我厭惡」及「不被理解」是他們心中最難以釋懷的角落。(3)由於「自殺」、「睡眠障礙」屬於憂鬱人群特徵,經過分析發現透過主題關聯詞的共現詞組有助於辨識憂鬱人群,其中,「睡眠障礙」共現詞的憂鬱文本辨識度達74%,「自殺」共現詞的憂鬱文本辨識度達34%,未來透過機器的方式,可進一步優化該方法,提升憂鬱文本的辨識度。 /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blog writing by the depressed tendency people? (2)How to identify the text in social media? Ten Wei-bo users with identified depressed tendency were chosen as starting points of snow-ball searching, and 127 users were located. A total of 20748 messages from this group of the users was collected as the dataset. Multipl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texts: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text analysis, word frequency analysis and word co-occurrenc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1)Through the coding of the text tone, mood, them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we find out that in micro blog writing, the depressive tendency uses 62% of the negative tone and 25.1% of the blue text. Among them, higher negativ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of writing subjects are "self", "family", "suicide" and "sleep disorder". (2)Through deep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elf" and "affection" depressed writing, the "self loathing" and "don't understand" in their mind are the most unforgettable. (3)Because the depressed people have the features of "suicide" and "sleep disorder",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rough theme related words, it is helpful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epression text. Among them, the "sleep disorders" co-occurrence words depressed text identification is up to 74%, and "suicide" co-occurrence words depressed text identification degree is 34 %.In the future, through the computer, we can further optimize the method, and enhance the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of depression text.
28

《博物志》博物書寫研究 / A Research on the Broad Learning Concerning the Nature of Things in Bowu zhi

廖秀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西方「物質文化」的研究浪潮,筆者尋思中國古代是否也存在對「物」的關照。故本作以《博物志》文本為主體,針對「博物書寫」、「志怪小說」進行追索,分析中國古代博物書寫,如何認識有形無形之物,進而找出《博物志》所蘊含對「物」的觀照,與對宇宙世界的認知。 由此出發,筆者就《博物志》中「物」字之使用,進行定義,發現《博物志》所載記之「物」,包含神祕意味的無形之「物」,進而囊括天下的琳瑯物資。由於中國古代對「物」的寬泛興趣,使得博物書寫本身帶有超越物質甚至常世秩序的變化觀念,而與志怪小說合流,匯聚而成《博物志》。然而在圖書分類上,《博物志》橫跨雜家、小說家,同時屬於地理博物體志怪一脈,為了釐清這些紛然雜陳的性質,本研究乃以地理博物體志怪之祖《山海經》的書寫模式及內容進行追溯。 筆者認為《博物志》不同於《十洲記》、《神異經》宗教輿圖或道德諷諭的轉向,既有神話傳說、禮制典籍、醫藥方伎的記述,又兼顧生活觀察及日用常識。《博物志》雖有意識地追仿《山海經》,卻不再刻板地依託在山川列位之上,而是有意識地連綴怪異物事,以供博物之士覽鑑。在主題的摘選上,更進一步從地理概念的「荒野」轉向「人間」。這類博物知識被簿錄於文字書寫中,形成「博物志」的書寫傳統,遂有《續博物志》、《博物志補》、《廣博物志》等作追隨。 晉代好清談,人物品評之風熾盛,反映在文學作品中,除了追求博聞強記的用典現象外,鬼神幻異的地理博物體志怪小說,也與志人小說相互影響,成為博物家的慣用文體。故張華創作《博物志》絕非偶然,而有其時代意義與個人特質的交融。 在這樣的思潮下創作出的《博物志》,其形成的時代需求因素,可綜合歸類為幾項:(一)人物品鑑需要談資:誌寫人物的特殊行為,也連帶帶起誌寫物異的風潮;(二)施政參考:寒門的亂世機會;(三)博物君子的不朽:著書提供知識寶鑑,是子書時代士人的基本功。《博物志》以文字書寫保存博物學的面貌,其博物書寫特色為:(一)辨別異同的簿錄原則;(二)抄錄補充;(三)博物的審美奇趣;(四)導異為常;(五)生活定位。 借由博物家分辨、歸類,使得這些看似無用於世間的「異物」,獲得知識分類的定位,終能為人所用。這便是博物書寫最大的意義。
29

袁中道山水書寫及其文類視界 /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the Landscape Literature on Yuan Zhong-dao

賴慧融, Lai, Hui 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對於袁中道的研究課題,多是傾向於探討其修正公安派文風的內容以及相關思想,對於其文學之研究,相較之下則是略顯不足的。學界對於袁中道文學研究多是集中在日記《遊居杮錄》相關研究以及整體文學的探究,整體文學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根據劃分時期為研究脈絡,僅有少數篇章有運用文體差異來探究之,但透過整理學界目前的學位論文,發現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那就是尚未出現以文體差異來全面探究其山水文學的學位論文。   因此,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是公安三袁之一袁中道的山水書寫模式與內涵,首要處理的問題是袁中道山水主題在不同文體之間所呈現出的書寫取向及其價值選擇,並試圖研究其中文體差異所呈現出的山水書寫特色及其內涵異同。除了文體差異所產生的文學、思想變化外,山水等自然景物是山水文學的寫作主角,因此,如何描寫和選擇景物亦是一大研究重點,此處將從晚明山水美學風氣和美學技巧分析袁中道的審美視角。本論文即是針對上述所提出之議題做出整理分析,試圖將袁中道之山水文學建構的更加全面。   本論文主要是以袁中道的詩文集《珂雪齋集》和日記《遊居杮錄》為研究底本,透過整理上述兩種文本而歸納出以下相關文體類別,主要可以區分為詩歌、遊記、日記和其他文體這四類,而這四類文體就是本論文最主要的研究架構。透過研究袁中道在諸種不同文體之下,其山水書寫所呈現出的景物描繪、審美風格、寫作筆法和思想呈現等面向有何差異,進而歸結出袁中道透過各文體所表現出的書寫異同與特色呈現,同時亦可知諸文體在袁中道心中所代表的文學承載面向。
30

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 / Ping Lu of female writting

李芳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九○年代堪稱是台灣女性作家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是許多女性作家嶄露創作契機之時。平路的興起,為女性創作發聲,研究平路的碩論側重在她批判父權思想與科幻領域的成就,探討她女性議題的論文,則側重在歷史小說的問題居多,對於平路作品的研究關注在女性本身的論文很少,本論文以平路作品女性意識進行研究,分八章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個人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方法、論文架構。第二章女性書寫的發展,以西方女性主義發展背景作一脈絡論述,再將女性主義提到的女性書寫的淵源及概念詳加剖析。第三章創作背景及經歷,從平路的生命史出發,回溯她的家世背景,分析她生命的重要事件、所處環境與遭遇,如何影響她情感的世界、作品的取材與創作風格,且進一步對其創作經歷加以探究,以此作為解析其作品創作的基礎。第四章女性書寫的敘事策略,從去國懷鄉的自傳書寫、身體情慾的自主書寫、歷史話語的記憶書寫、生活關懷的女性書寫、現實社會的覺醒書寫分析她文本的敘事策略。第五章論述平路的小說創作,以內在自省的通道、女性的原鄉情懷、女性現代史的論述,指出平路小說創作的女性概念。第六章研究平路的評論,以辯證的年代、沙文與反思、女性生活體察,探討女性議題,呈現平路的關心。第七章探討平路的散文,以旅遊書寫的試驗、現實生活的感悟、生命情操的錘鍊、戀物記憶的啟發、生命的微觀與回眸,覓得她的情感脈絡和生活感發。第八章提出研究的成果與意義,找出平路女性書寫的定位與特色,最後對於平路女性書寫的傳承與創新,給未來研究者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