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4
  • 44
  • Tagged with
  • 44
  • 44
  • 44
  • 44
  • 19
  • 13
  • 13
  • 13
  • 10
  • 10
  • 10
  • 7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有線電視系統數位機上盒之服務品質重要性與滿意度研究─以台北縣大豐、海山有線電視為例

張麗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公司2003年的研究顯示,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平均收視率消長比較,2003年無線電視收視率為30%,有線電視為70%;另根據潤利公司統計,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有效廣告量的消長比較,2003年無線電視廣告量為26.3%,有線電視廣告量為73.7%,顯示無論從產業商機或民眾收視習慣觀之,有線電視已躍升為台灣第一大媒體。惟對於「廣告蓋台」、「跑馬燈廣告」以及「收費合理性」的情況則有甚多民眾表達不滿之聲。 於是最近有人指出,將所有好的、濫的頻道通通塞在一起其實並不是一個正常作法,展望未來在有線電視數位化,或電信公司藉多媒體營運平台進入有線電視市場以後,分組收費或者「類隨選視訊」(near on demand,VOD)的科技以及服務是否可以解決這項有線電視產業經營與電視觀眾心理落差的局面? 目前國內實施視訊數位化的業者包括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系統的集團及獨立系統,以及中華電信的MOD等。由於台北縣的大豐、海山有線電視系統採第一台數位機上盒免費贈送的方式,希望快速達到全面數位化,不料其收費標準確和行政院新聞局及台北縣政府公告不同,引來民眾抱怨。 本研究係參考Zeithaml et al.等學者提出之服務品質觀念性模式、「SERVQUAL」量表及Cronin&Taylor的「SERVPERF」法作為理論基礎與研究,以瞭解收視戶對於大豐、海山推行數位機上盒的滿意度評價,及對於視訊數位化的需求與想法。政府已宣誓將於2010年前關閉類比訊號,實施全面數位化,而大豐、海山此次的數位營運計畫可謂全國第一個部分區域實施全面數位化的地區,所以本研究結果將可作為未來全國實施數位化的重要參考。 為達上述目標,經由相關文獻的探討及問卷調查的方式,利用統計軟體SPSS將蒐集資料加以分析,最後得到本研究之結論及建議。本研究結果發現: 一、有62%左右的受訪者對業者推行數位機上盒的各項服務覺得不滿意,而滿意的民眾僅有8.9%,表示業者在各項服務品質上仍需加強。 二、雖然家中已安裝數位機上盒已達半年之久,但卻有39.3%的民眾不清楚業者為何要推行數位機上盒以及數位機上盒的功能,只有23.6%的民眾表示清楚。 三、民眾認為影響自己對業者推行數位機上盒滿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依序是:「業者對收視戶利益之重視」(23.5%)、「收視品質」(16.9%)及「操作簡單人性化」(14.7%)。 四、經由卡方檢定發現男性、每日平均看電視時間低於1小時、及土城地區民眾較清楚業者為何推行數位機上盒及數位機上盒之功能,家庭月收入愈高者、每日平均看電視時間超過5.1小時、及板橋地區民眾對業者推行數位機上盒各項服務的滿意度愈低。 五、在民眾對服務品質的重視程度及滿意度的意見表達方面,本研究發現民眾對服務品質的意見可建構為三個服務品質構面因子:「服務互動品質」、「服務設計與執行品質」,以及「機上盒產品品質」。同時也發現「業者的服務人員穿著整齊得體,表現其專業形象」與「業者提供的銷售型錄、廣告等工具可提供充分完整的資訊」這二個變數並非民眾對服務品質的考量重點。 六、在人文資料變項對服務品質的重視程度三因子的差異分析上,土城地區的民眾比板橋地區更重視服務設計與執行品質,不同教育程度者對機上盒產品品質的重視程度不同,大專教育程度者比國中學歷者更重視機上盒產品品質。 七、在人文資料變項對服務品質的滿意程度三因子的差異分析上,土城地區民眾在服務互動品質及服務設計與執行品質的滿意度都高於板橋地區民眾,家庭平均月收入在3萬元以下者對服務設計與執行的滿意度比9.1萬元以上者為高。每天收看電視時間不同者對機上盒產品品質的滿意度也不同,收看時間在1.1~3小時者比3.1~5小時者的滿意度為高。 數位化是全球的影像趨勢,我國數位頻道開放以來,其所宣稱的節目內容多樣性、付費分級到數位機上盒的費用等,都讓民眾感到質疑。民眾對於數位機上盒的最大認知普遍停留在將會有更好的收視品質,至於業者所說的數位機上盒功能很多,未來還能訂Pizza、電影票、下單買股票、轉帳、繳水電費和購物等,但現在的網路技術早已超越上述的功能,何必再買下昂貴的數位機上盒? 因此對於有線電視業者推行數位機上盒的各項服務品質,需考量民眾的原來使用情形及態度,以及對數位機上盒之期望,如果轉換成數位之後,卻因頻道變少而讓民眾覺得蒙受損失,且「互動電視服務」可能也不是民眾所期待有線電視應有之功能,此時,民眾對數位化的服務品質仍會有強烈不滿。
12

有線電視服務願付價格之探討

胡金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消費者在有線電視需求面上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所以本文針對消費者在面對有線電視產業時,一個新的分級付費制度或付費頻道及計次付費頻道的願付價格進行探究。本文根據有線電視消費者特性建立願付價格模型,應用全國性抽樣訪查資料,參考Schwer and Daneshvary(1995)願付價格實證作法。另外在資料的模型假設上進行統計檢定,進而估算消費者對有線電視「整體」、「基本頻道」、「付費頻道」、「計次付費頻道」的願付價格。並探討其影響變數。
13

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爭議為核心

官智卿, Kuan, Chih-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在營運上的高度效率,使其成為強勢市場潮流。就經濟效益而言,業者透過垂直整合可將「交易內部化」,為其上下游相關業者帶來高度的互利。只是,「垂直整合」事業本身雖可達到高度「內部」經濟效益以及部分外在附加價值,但就「整體經濟」面觀之,這些整合事業透過內部補貼的方式,卻可能造成「外部」上、下游市場俱遭封鎖;尤其當垂直整合事業又具備「獨占」實力或者已為獨占事實時,其「限制競爭」的效果將可能獲得高度擴張,以致嚴重排擠其他競爭者,並損害市場交易秩序及消費者權益。 觀察歷經幾番整合後的台灣有線電視市場,除了平日就在上演的「聯賣」、「統購」、「蓋台」、「併頻」等戲碼,每到年度換約時期,「斷訊」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深究亂象叢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財團勢力介入有線電視的上下游相關產業,並運用其獨占力量壟斷了市場的正當交易行為,以致產生了明顯的市場排擠效應,媒體秩序也多所鬆動,因而限制競爭與不公平競爭的個別行為層出不窮。更甚者,在這樣不均等的產業結構之上,根本難以反映出「多元」的媒介內容,媒體公共空間被財團擠壓,而人民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也隨之萎縮。因而,政府有必要介入管制,以維持各競爭力量的平等競爭關係,並保障人民基本權利與收視權益。 本研究發現,在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勢力的擴張過程中,以概觀而論,同時擁有頻道及系統通路的集團,對於事業體之外的未整合業者將可能發揮「拒斥」(或封鎖)作用,產生嚴重的排擠現象;同時,這些整合業者具備了違反「優勝劣敗」原則的條件,可選擇優先販賣自己的產品。在這樣的情勢中,沒有通路的頻道商,在頻道大戰中,往往只得任由有垂直整合關係的業者擺佈;而沒有雄厚財力作後盾的有線電視系統,多半也只能以合併股權或賣斷的方式尋求出路,結果仍難逃被財團兼併整合的宿命。 在對消費者的衝擊上,隨著有線電視「向前及向後垂直整合」的積極運作,多頻道商之間的傾軋也愈演愈烈,「斷訊」成為業者間的主要抗爭及談判手段,而消費者成了業者鬥爭下的犧牲品,每每必須忍受頻繁的斷訊干擾。另方面,財團業者透過所有權的控制,還可以進一步達成資訊控制的可能性,如此,不同族群、文化品味、意識型態者,將無從經由媒體發表意見或增進溝通;而民主社會中多元的、競爭的、開放的自由決策模式將消失殆盡;媒介公共領域與言論自由的建構,在媒體交相整合的遊戲規則中將變得弔詭而難辨,也將無從體現。 在相關法律規範方面,由於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的發展遠遠早於法律規範的時程,因此即使立法當時訂定了詳盡的規範條文,卻也已泰半失去了引導的作用,往往還得以「就地合法」或者「避重就輕」的姿態向現實靠攏,接受業界既有生態。此外,多數相關法律的準用範圍及管制密度都有相當的侷限,在規範的過程中履次出現適用性存疑的窘境,法外空間無形擴大;而主管機關往往有決心不足或者立場傾斜的狀況發生,徒然有法律卻未貫徹其執法能力,常是一味尊重市場機能,放任其自由競爭,結果終致市場壟斷、垂直整合愈演愈烈,而收視戶在系統與頻道的頻繁斷訊衝突中,更成了主要的受害者。 事實上,「有線廣播電視法」的修法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的立法,皆致力於防堵財團進行垂直整合。只是,相關財團業者卻仍可在「合法」的基礎下,以其水平挾帶垂直整合的強大威力橫行於有線電視上下游;並且透過統合上、下游市場的強大力量,作出不當的價格決定,以此迫使其餘未參與整合者加入整合或退出市場。 由此觀之,我國嚴重的「線纜糾結」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獲得有效的解決;而面對如此惡質且「頑強」的有線電視生態,政府更應及時並積極地介入市場規範並調整產業行為,以免又失去了管制的適當時機,重蹈過去一再「亡羊補牢」的消極模式。
14

有線電視頻道業者策略形態、行銷作為與績效關係之研究 / Strategic Typology,Marketing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 of CATV Channel Business

朱俊樺, Chu,Chin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利用Miles and Snow與Porter之分類,針對有線電視頻道業者進行研究,主要研究重點為:   1. 研究事業策略型態與績效的關係。   2. 研究事業策略型態與行銷作為的關係。   3. 研究事業策略型態、行銷作為與績效的關係。   4. 以台灣有線電視頻道業者為例,驗證上述三者關係,並瞭解目前業界行銷作為的實施情形、有效性與未來的計畫。   將回收之問卷經過統計分析之後發現:   1. 擴張者在銷售額成長率及市場成長率上績效較其他二者為佳,獲利率則不顯著。   2. 各策略型態業者在大部份的行銷作為上有顯著差異,分別是:節目頻道數、製作技術複雜度、節目品質、服務品質、研究發展支出水準、自製節目比例、向前垂直整合程度、廣告費用、促銷費用、公共關係費用及客戶服務。   3. 在節目品質、服務品質、研究發展支出水準、行銷研究支出水準上,不論任一策略型態皆與績效成正相關。   4. 擴張者配合較高的節目品質、服務品質、研究發展支出水準、價格水準、行銷研究支出時,其績效較佳。   5. 差異化防衛者配合較高的節目品質、服務品質、研究發展支出水準、向前垂直整合程度、行銷研究支出時,其績效較佳。   6. 低成本防衛者配合較高的向前垂直整合程度、行銷研究支出時,其績效較佳。
15

電視新聞媒體代言人形象與代言關係之研究:以有線電視新聞台為例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 of a Spokesperson and the Brand of the Company: Cross-case Analysis of the Cable TV News Stations in Taiwan

陸剛, Lu, 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有線電視頻道自1993年開放至今,已經多達上百個頻道可供選擇。多項調查研究顯示,有線電視是台灣觀眾收看電視的主要選擇,其中「最常收看」和「最喜愛」的都以新聞頻道為主。各頻道之間競爭激烈,開始藉由建立品牌,做出區隔,其中也包括藉由品牌代言人來加強閱聽人的印象。然而,代言人在言行出現爭議時,一般企業和媒體企業的處理,卻有所差異。 本研究先從理論歸納出一般企業代言人的選擇、考量的條件,再從實務操作中,修正、整理出有線電視新聞台代言人的選擇、考量條件。再透過個案研究,試圖找出影響有線電視新聞台代言人代言關係的關鍵因素,並對有線電視新聞台的管理者提出經營管理代言人的建議。 研究發現,有線電視新聞台代言人的綜合形象條件與代言關係,並非全部正相關,而且也沒有一致性的關鍵因素,必定導致代言關係受到影響,大多是時空環境、社會氛圍、以及收視績效等綜合考量。儘管如此,代言人與觀眾的契合度,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因此,有線電視新聞台在經營管理代言人上,應以新聞專業為基礎,以節目品質與代言人形象相互拉抬,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更明確的規範代言人言行、並藉由文化的養成,將規範內化。培養代言人應以企業策略為導向,知人善任、因材施教,提升與觀眾的契合度,達成企業的策略目標。 / Since the ban on cable television channels was lifted in 1993, there have been more than one hundred channels in Taiwan. 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 and reports, cable TV has been the top choice among local audience, and news channels are often selected as "most watched" and "mostly liked." Due to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news channels, many stations began to create their own brand, find a niche market, and even hire spokespersons to attract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However, as far as how to manage a spokesperson's controversial behavior or comments, there seems to hav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businesses in general and the media. Based on existing theories and studies this study built a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how businesses choose the spokespersons and the bases of their considerations. Then, this study identified, from hands-on experiences, the traits and quality of a spokesperson for cable news stations. Through multiple case studies, this study uncovered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in cable news stations' endorsement cases, and provide valuable suggestions to the management of cable news stations as to work with spokesperson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a cable news station's spokesperson's image in general and his or her partnership with the station. Furthermore, there is no single key factor which can lead to an endorsement failure. The affecting factors are combinations of history backgrou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V reviews and ratings. Nevertheless, the chemistry between a spokesperson and the audience is still a crucial factor. Therefore, cable news stations should put the professionalism as the top priority when choosing a spokesperson and try to establish a positive image for the station via promoting program quality and spokesperson image. How should a spokesperson conduct his or her behavior needs to be clearly defined and internalized through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nurture a spokesperson, a company has to set up its business strategies as guidelines, understand its employees well, encourage them to thrive, train according to one's ability, promote compatibility with the audience, 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goals.
16

從有線電視到數位寬頻—台灣有線電視數位化的競爭力分析 / From Cable to Digital Broadband—A Study on Strategic Analysis of Digitization in Taiwan Cable Industry

劉嘉皓, Chia-Hao,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科技雖然是政府與產業所體認的技術發展趨勢,各國政府也都積極以硬式導入或發展數位內容來逐步推廣,這些努力的確在社會大眾間引起很大的注意,但任何科技的推動皆須有賴市場的回饋才得以持續,所以在推展過程中,外在環境的角色,與企業內部策略的擬定都會對整體數位電視的價值鏈發展產生影響。因此當大家都把目光放在數位電視發展未來的遠景時,過程(Process)中的衝擊與契機卻是需要及早發掘與因應的。 本研究以「價值系統(產業價值鏈)」與「五力分析」為理論架構,套用於有線電視數位化過程,以發展出本研究研究架構,以此觀點蒐集相關資料、擬定問卷主軸與規劃訪問對象,然後分別從產業價值鏈來進行有線電視產業的內部分析,以五力分析來觀察外部環境態勢。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研究中所觸及的相關組織或單位都對數位化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彼此對數位化的認知卻是存在不同的歧異,因此本研究的分析與建議正可答覆業者這方面的遲疑與卻步。以本研究所聚焦的有線電視頻道經營者與系統業者來看,對頻道業者而言,未來發展與其說是朝向「數位內容產業」,更確切地說應該是新興「文化創意產業」的數位化,應該加入更多對社會與文化的認同與規範,如果還是落在「產業」的概念來推動,過多的政經角力最後將又是另一個畸形的電視生態;對系統業者,市場的接受度是科技發展的根本問題,對消費者的重視畢竟才是長遠發展的基礎,就算免費推廣機上盒,裝到每個家戶中,但真正的內容與營利模式才是必須審慎評估的,不然最終消費者與業者還只是執著於前段免費頻道的多少與質量,並沒有感受數位化的好處。 /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and private industry regards digital technologies as mainstream in the future and in both the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digital television have been spread by the promotion of the digital receiver and content, the success of new technologies depends on the adoption and response of the market.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strategies related with market bot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levision value chain. Then we should not only put emphasis on the vision of DTV, but also dig out the impact and moment to the industry and find the solution during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The analytic concept of this survey is based on Porter’s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five force analysis”, with which the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combines cable digita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framework, researcher searches and collects relevant data, sets up the questions and interviewees of in-depth interview, analyses the changes of cable television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observ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petitive atmosphere. In the conclusion, different managers and authorities that have had expectation towards DTV posses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digitaliz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So the suggestion and analysis caused by dissertation responds to the doubt and hesitation of the industries. As the cable channel operators, they need to transform into digitalize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not “digital content industr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th industries is the addition of the culture that imports more identification and features from society. Moreover, the channel operators should redefined as content provider fitting in with all the channels, like MOD, DTTV, DBS and so 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able distributors, 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CRM)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work. The distributors need to find out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consumer what the benefit of digital television is as soon as possible.
17

有線電視分組付費可能實施方式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Possible Executive Ways of CATV Channel Tiering

林軒如, Lin, Hsuan-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有線電視早期因業者惡性競爭,採大量增加頻道、降價促銷方式爭取訂戶,形成獨特的「大碗公」收視文化,民眾支付六百元月租費,即可收看約一百個基本頻道。有線電視頻道雖多,但消費者事實上無力收視,卻仍需為其付費,同時無法選擇符合個人需求的頻道內容。在「大碗公」收視文化下,消費者收視權益難以保障,頻譜無法有效利用則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近年來消費者意識抬頭,反應希望收看較少的頻道並支付較少費用;為回應消費者擇其所好之收視需求,政府方面提倡實施「分組付費制度」。分組付費制度可落實使用者付費觀念,有助於業者提高市場運作績效、杜絕私接戶,並可保護青少兒收視環境。 過去業者曾經實施分級付費,然而並不成功;其後,政府方面亦提出數種分組付費模式,但截至目前各界仍未達成共識。分組付費立意良善,未能推動實為可惜,因此研究者針對產、官、學進行深度訪談,探討分組付費過去失敗因素、目前面臨問題、各界對分組付費之態度,試圖匯整不同意見,探討分組付費未來可能實施之方式。 研究結果發現,現階段分組付費面臨諸多問題。「大碗公」收視文化使消費者欠缺「使用者付費」精神;加上消費者對於目前有線電視滿意度頗高,推動新制動力不足。此外數位機上盒裝機意願低,亦影響分組付費之推動。業者方面,分組付費將使系統業者收視費之收益降低、購片成本提高;頻道業者廣告收益大幅減少,宣傳行銷成本上升,因此業者反對實施。政府方面認為現階段推動分組付費確有一定困難,但為維護消費者收視權益,未來仍應繼續推動。學者專家則呈現市場開放與加強管制的兩極意見。 雖然分組付費議題目前仍然缺乏共識,但研究者由研究過程中釐清現階段分組付費面臨問題,可供未來研究者針對問題擬定解決方案。研究者亦發現,分組付費並非孤立之政策,其與產業結構、數位化…等議題息息相關,建議未來可由結構面進行探討,同時思考有線電視數位化、相關法規之研議修訂…等議題。此外,為促使有線電視費率合理化,建議相關單位積極輔導其他媒體平台,促成市場公平競爭機制,並擬定具體之數位化政策,提供有線電視業者誘因與獎勵,以較有彈性的角度來思考分組付費問題。 / Because of the serious competition, during early developing time, Taiwan’s CATV system operators provided lots of channels and greatly lowered the CATV price to promote channel services. This promotion strategy has run for years and formed a very unique CATV environment in Taiwan. CATV consumers only have to pay NTD. 600 per month, then they can watch about 100 basic channels nowadays. Although CATV consumers can watch so many channels, they don’t really have so much time watching them all but still have to pay for them. Besides, the CATV bundling price doesn’t allow consumers to choose the channels they really need and want. On the social resource perspective, the CATV bundling pricing strategy keeps CATV channels from being used effectively and brings a waste. In recent years, consumers’ awareness of their rights is getting stronger. Consumers begin to find out the possibilities of paying fewer CATV price and watch fewer channels.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eed of consumers, the government advocated CATV channel tiering policy. Channel tiering brings several advantages: consumers can be more active and own more choices; the CATV industry can work more effectively and system operators can prevent those who access CATV services illegally. Also,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hardware of channel tiering can prevent juveniles from watching inappropriate CATV programs. In the past, some CATV system operators tried to implement channel tiering, but it was not successful. The government also advocated several kinds of channel tiering models, but until now,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CATV channel tiering is basically a good policy for consumers, and it’s a pity that this policy can’t be successfully execute. Therefore, by in-depth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of this study collects opinions from managers of CATV industry, government members and professors to discuss the failure reasons of channel tiering, the problems of execute channel tiering nowadays and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this issue.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integrate different opinions to find out possible executive ways of channel tiering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CATV channel tiering faces many complicated problems now. First, because of the “bowling CATV culture”, Taiwan’s CATV consumers lack for the spirit of “user-payer” principle. Besides, they are pretty satisfied with the CATV services now and have no intention to push a new policy. Furthermore, consumers’ intentions to order digital CATV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STB are pretty low, and this situation barri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nnel tiering, too. As to the CATV industry, the implementation will affect both CATV systems and channels, so the CATV industry objects to this policy.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rights of consumers, the government members hold that CATV channel tiering policy should execute in the future although it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now. They sugge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find an appropriate way and keep pushing this policy. The opinions from professors are very divergent. Some consider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open the CATV market and give the industry more freedom, but some consider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gulate more strictly.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CATV channel tiering, the researcher has some findings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CATV channel tiering is a very complicated policy which relates to lots of other policies, laws and issu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advices that the channel tiering issue should be considered together with other issues like digital policies, the problems of CATV industry structure and so on.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make the CATV service price more reasonable,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more medium to provide services equivalent to CATV channel services, give consumers more choices, and build an equally competitive market.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advices that channel tiering issue is not a single policy and we should rethink it in a more flexible way.
18

有線電視產業市場之管制與競爭

李岳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選擇以政府對產業活動之管制為研究領域。惟著眼於政府管制的多面向內容,因而必須處理兩個層次的問題:首先應對於管制行為在學理上的理由構成、演進及內涵加以審視;其次是在實證上以產業之實際狀況或問題加以對應時,相關之管制結構與管制行為能否發揮應有的成效或應為如何之改進?以及管制結構與管制行為間,目的與手段的關係究竟如何調整契合?   政府對產業活動之管制,沿革已久,發展至今,隨著時空背景與各類產業經濟活動發展的不同,運用的手段方法亦隨之改變。惟無論從管制性規範到競爭性規範的法制發展;抑或從管(regulation)-不管(de-regulation)-再管(re-regulation)的政策思維演變,在在都顯示了規範法制基本哲學的重要,此為應理解、認識的第一個問題。而每當政府展開任何管制行為時,在某程度上也會衝擊當時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在數種利益或目的同時交錯或整合,而使政策制定者徘徊、衡量。因此,對於規範法制在法體系下的定位及應為何種考量,將是本論文所欲處理的另一問題。 在國際化之潮流與資訊科技朝向整合的發展環境中,促進電信、電子媒介中之有線電視以及網際網路的健全發展,因時制宜導正管制之手段與方式,實乃迫切之課題。惟鑑於電信、電子媒介與網際網路等三種產業,就各別而言,其早已形成具跨學科特色之研究領域;且拜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之賜,該三種產業間互相整合所可能發生之市場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而不容輕忽。因此,如何再進一步地加以規制並兼顧市場秩序及公益,在可預見的將來,將是極具挑戰與複雜的課題。   本論文選擇以有線電視產業做為政府管制產業行為法規範的觀察、檢驗對象,主要處理在國際化及資訊科技朝向整合的發展環境中,為促進有線電視的健全發展,如何對傳統的命令管制方式加以改革,朝向以市場導向為主的管制方式並妥善顧及公共利益的增進,乃是在審視產業管制之理由後應再加以探討的任務。於此所涉及的將有市場結構的規制、事業間競爭行為的管制及事業對於消費者交易行為的管制等一連串問題。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介紹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範圍。第二章管制論,首先從「有線電視市場之管制」研究所欲探尋的目標--『管制』(regulation)談起,對於產業行為規範之法制加以介紹,自政府對於產業行為與產業發展加以介入之動機出發,探討所謂合目的性與正當性的理由構成,資以演繹歸納出對於產業行為規範--即「管制」的定義。自縱剖面觀察,政府對產業行為之管制形態有市場結構的管制與事業競爭行為的管制兩個層次,前者著重於社會管制(social regulation) 所具有的制約;後者則側重於經濟管制(economic regulation)所產生的機能。而從橫切面言,觀察政府對產業行為管制的發展歷程,其無可避免地皆會面臨兩個階段的挑戰與任務,一是隨著經濟高度發達與市場機能愈發健全,政府對於產業活動之介入是否仍有必要,或應加以撤除?此乃管制與競爭兩不同執法思維的衝突與調節,亦即解除管制(de-regulation)與再管制(re-regulation)的問題;二是當市場持續發展,競爭轉趨於激烈之時,公共利益如消費者保護如何並進落實的問題。   本文第三章選擇有線電視產業作為分析對象,對於整個有線電視產業在市場上之競爭狀況加以分析,以便瞭解有線電視系統之市場結構。即:當政府的管制行為實施於任何一個產業,無論在目的上或效果上,如何維護公共利益並促進競爭,將是最主要的考量之一,有線電視產業的發展亦是如此。故本文在第四章中擬就前述二章加以綜合觀察論述,從管制的理念與規範開始,依序檢討整個有線電視市場的結構與市場中個別業者的行為;驗證政府的管制手段或方法施行於有線電視此一個別產業時,其可行性或可能產生之問題;以及在比較法的觀察角度下,政府立於管制者之地位所實際採行的手段及面臨的問題點。   最後,本文擬分別從競爭法及消費者保護法的觀點,就先前各章節所述產業活動與政府管制在互動時所產生的問題點提出調和競爭與公益之可能的規範管制方向,同時兼能顧及消費者利益之維護,期使我國政府主管機關對於有線電視產業之經營管理、政策擬定與執行時,得為檢討之參考。
19

臺北市有線電視公共頻道行銷策略之研究

薛秋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北市有線電視公共頻道行銷策略之研究 論文提要 臺北市政府為落實有線廣播電視法中,有關有線電視系統需提供「近用頻道」供市民及公益團體免費使用之規定,多次協調九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讓其同意釋出「77頻道」作為「臺北市公共頻道」。此舉對於我國落實媒介接近使用權,積極保障言論自由,促進社會多元發展有足具意義深遠的內涵。臺北市公共頻道也因此在臺灣媒體發展上,有了歷史性的位置。 本研究經由初級文獻資料分析,發現政府良法美意無法落實,實係市民普遍對「77頻道」認知較為不足及使用率低,爰本研究擬構思一套政策行銷的策略架構,提供適用臺北市公共頻道的行銷組合策略,以有效推廣「媒體近用」的核心概念,發揮臺北市公共頻道的設置的目的及應有功能。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從媒體近用理念出發,探討言論思想自由市場、平等傳播權、公共領域理論、多文化主義、公共利益及閱聽人需求,作為臺北市公共頻道的整體政策發展背景、目標及內涵,所欲探究的問題如下: 一、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政策目的或理念? 二、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定位? 三、 臺北市系統業者推廣臺北市公共頻道的態度及面臨困境? 四、 推廣臺北市公共頻道的行銷組合策略建議? 本研究藉由文獻資料分析、參與觀察、焦點團體討論、深入訪談等質的研究技術,針對臺北市公共頻道面臨的問題及發展的困境加以探討,並根據行銷組合理論6Ps,分別就臺北市公共頻道受眾與使用者、頻道定位、政策、節目來源與時段安排、推廣、頻道位置、合作伙伴關係等面向進行質化分析。就整體結論而言,對於臺北市公共頻道的媒體近用功能的長遠發展仍持正面的觀點,惟必須透過結構性的行銷組合策略,將臺北市公共頻道的理念加以推廣,有效提升其認知度與被使用度。茲摘要重大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特色:為臺北市有線電視近用頻道,可免費播送市民及公益團體提供之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節目。 二、 臺北市公共頻道經營目標:為「媒體近用與公共利益」與「需求滿足與收視率」。 三、 臺北市公共頻道之定位:可提供市民所需資訊與優質節目及一個可自由使用之平台。 四、 臺北市公共頻道政策問題:臺北市政府每年應編列預算來共同負擔所需經費,且公部門的預算應該只用在宣傳推廣部分,而非介入臺北市公共頻道的經營。 五、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產品提供:目前一般民眾缺乏臺北市公共頻道使用之觀念,更缺乏節目製播之能力,致使臺北市公共頻道之節目來源相當有限。 六、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推廣:臺北市公共頻道推動委員會必須擬具一套執行性的推廣計畫,然後逐步落實;文宣重點要將臺北市公共頻道的設立理念清楚表達出來,讓目標群眾除了知道之外,也能產生使用的動機。 七、 臺北市公共頻道位置與宣傳通路:臺北市公共頻道之位置尚稱良好,然而礙於節目來源不足,亦無法對收視行為有助益;另外民眾可獲取臺北市公共頻道相關資訊之通路亦有待開發。 八、 臺北市公共頻道的合作伙伴關係:臺北市公共頻道之經營體系主要之成員為新聞處、臺北市公共頻道推動委員會及系統業者。 在未來行銷方面,分別從價值、架構、資源、流程、關係及推廣等構面提出組合策略,建議如下: 一、 價值:提出市場區隔策略,將臺北市公共頻道媒體近用(access to the media)理念突顯出來。 二、 架構:提出組織架構發展策略,短期內確認臺北市公共頻道推動委員會的定位,長期則推動該委員會轉型為公法人組織,吸納更多的資源。 三、 資源:提出資源擴大策略,讓臺北市公共頻道能獲取政府公部門預算的挹注與將民間資源作充份利用。 四、 流程:節目多元化策略建立足夠資訊暢通管道,規劃節目播出時段及政府修改著作權法等手段,擴大節目來源。 五、 關係:提出合作關係策略,鞏固臺北市公共頻道推動委員會、系統業者及臺北市政府的關係。 六、 推廣:提出推廣策略及資料行銷策略,透過平面、電子媒體、專屬網站、公關活動等持續性推廣。 綜上,本研究肯定臺北市公共頻道對於實踐我國媒體近用權及促進公共利益有其正面意義,且立意良善值得發揮其功能,期能依照本研究提出之建議,從價值、架構、資源、流程、關係、推廣等面向,積極落實各項實務建議,健全臺北市公共頻道的發展,落實設置理念,也才能契合社會和人民的需求。 關鍵詞:有線電視、公共頻道、行銷策略、6Ps、媒體近用、77頻道
20

台灣有線電視收視戶對分級付費制度接受意願之探討 / A study of Taiwan cable TV view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傅俊貿, Fu, Chun 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探討台灣有線電視收視戶對「分級付費制度」之接受意願,本文參考相關文獻,建立台灣有線電視收視戶對「分級付費制度」接受意願的邏輯式模型(logit model),並採用中央通訊社於2000年8月針對台灣有線電視收視戶進行電話訪查之調查資料進行實證分析,先以圖表進行交叉分析,再進行邏輯式迴歸分析,探討消費者人口統計變數(如性別、教育程度等)、收視行為資料(如每日收看有線電視時數、最常收看頻道數等)對「分級付費制度」接受意願之影響程度。依實證結果,男性、教育程度較高、年齡較大、每日收看有線電視時數較低、收看頻道數目較少及目前繳交有線電視費用較高之收視戶,較有意願接受「分級付費制度」。 / To analyze Taiwan cable TV view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this study first attempts to buil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able TV view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based on prior related researches. Secondly, this study applies the logit model to estimate cable TV view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based on Central News Agency (CNA) 2000 survey data of cable TV view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male viewers are more willing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than female. Besides, age, education and current monthly cable TV fee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cable TV viewer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he tiering system while daily watching hours and the number of channels viewed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s.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