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公民投票之司法違憲審查正當性探討—以Bruce Ackerman二元民主理論為中心—石凌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2 |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研究--1994-2002年之分析比較潘俊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的分治由於受到歷史不規則延續的影響,使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彼此之間的民族情感愈離愈遠。本文主要從民意調查的問卷題目以及官方陸委會的長期調查研究資料,來探討台灣民眾在1994∼2002年間統獨態度的變化情形及影響因素。並嘗試著從歷史文化淵源來認識台灣民眾的民族情結,從政治民主化過程來瞭解台灣民眾的追求目標,從國際利益角度來觀察台灣地位的處境變化,從個人成長背景來分析台灣民眾的思維表達。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的結果會影響到國家認同的定位問題,「維持現狀」是大多數台灣民眾的選項,但現階段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由上而下推動著「公民投票」制度,對於台灣民眾的統獨思維也會有相對性的影響;最後結果,不論是主張「中國統一」或是「台灣獨立」,只要是經由民主體制內完成的法制程序,都應該要給予同樣的尊重,只是此時也應該要將美國與中共的國際政治因素一併考量在內,而非單純由台灣的民粹情感來對抗中共的民族主義,以避免台海兩岸無謂的衝突。
|
43 |
經濟因素對民主政治之影響:量化與質化研究的結合李欣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依據現代化理論之脈絡,探究總體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治究竟存在何種影響,在方法論上則採取量化與質化的結合,以求各自擷長補短。
為探究經濟因素究竟是影響民主政體的「建立」、已建立民主政體的「存續」、亦或民主程度的「提昇」。本文首先將各國依其民主化時程及宗教文化的不同,區分為第二波民主化國家、第三波民主化國家及伊斯蘭國家,據此建立三個次模型及一個總體模型,並利用總體經濟資料進行量化分析。研究結果發現,經濟因素對於民主政體的「建立」與否並無影響,但良好的經濟表現則有助於已建立之民主政體的「存續」及民主程度的「提昇」;亦即現代化理論的外生說獲得支持。
為彌補量化研究之不足,本文並進一步以土耳其進行個案分析。個案分析的結果顯示,儘管影響土耳其民主政治發展的因素包含宗教勢力興起、經濟危機及軍方干政,但最根本的因素仍是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之下,不論軍方或民間社會皆感受到壓力,民間轉向伊斯蘭教尋求安慰,軍方則藉安定社會與對抗宗教勢力等名義,發動政變而中止民主政治。 / Rested on the theories of modernization, this thesis inquired into how th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fication approaches are adopted in the methodology for a complete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explore whethe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fluen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the sustenance of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the elevation of democratic level, this thesis classifies the countries as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and Islamic countries according to the agenda of democratization and religious culture difference. Based upon the three categories, the author builds up three secondary models and one general model and puts the macroeconomic materials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findings discover that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 However, the well-performed economy does help consolidate the established democratic regime and elevate the democratic level as well. The conclusion implies that the exogenous theory of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substantiated.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qua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author takes Turkey for case stud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Turkey include the rise of religious power, the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military intervention. Among the factors, the most crucial one is the economic crisis. Under the threat of economic crisis, the society turned to Islamism for consolation. Nevertheless, in the name of stable society and resistance to religious power, the military launched coup d'etat to interrupt the democracy. Read more
|
44 |
著作權法公益面向之憲法基礎劉昱劭, Liu, Yu-S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著作權法基本上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法律,與憲法權利保障及民主價值秩序並沒有本質的不相容之處。藉由法律擬制排他性,為作者創造經濟誘因,著作權法促進資訊生產及散布的功能,具有健全民主體制的作用。但不能忽略的是,保障作者的經濟利益除了是著作權法的目的,也是一種手段。如果因為保障私益致有害文化的進步,或者不適當地侵害他人權利,私益應該有所退讓。此處涉及一個思考出發點的問題。如果衡量公、私益的出發點是認為,作品是作者所創造的財產,作者有享受百分百權利的道德正當性,那麼公益對於著作權的限制將很難站得住腳。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認為作者所創造出的資訊是一種沒有消費敵對性的無體物,任何人的使用都不會減損作者本身的使用,反而法律將此資訊私有化的結果限制其他人本來可自由利用的權利,那麼,公益可以發揮的空間自然就比較寬廣。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度,前者是援用自然法的思想,後者則主要本於功效主義的思想。對於大陸法系國家而言,著作權受到憲法財產權的保障(另可能包括人格權),一定程度會傾向類似自然法的思考方式,較大程度限制了公益概念的發展空間。 在這種困境中,著作權法的公益思想只能運用財產權的社會義務概念、表意自由及民主原則的規範作用,勉力主張其正當性。本文區分四個部分,即第二章到第五章,論述著作權法公益思想的憲法基礎。第二章「著作權法的公益思想及其困境」是論文背景與架構的說明;第三、四章正式介紹著作權法公益思想的主要憲法基礎,主要以美國實務、學說為整理分析的基礎;第五章則係上述研究成果的應用,藉以分析我國著作權法合憲控制體系的可能架構。
|
45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公民社會之研究(1987-2006)林宜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過往經驗 ,公民社會力量與經濟發展是在民主政治發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依杭廷頓對民主鞏固定義的雙翻轉理論(two-turn over test),台灣邁向民主鞏固之路仍尚待考驗;檢視過去,展望未來,在過去民主轉型扮演要角的經濟發展與公民社會,未來是否仍可期待持續為民主鞏固之路注入動能?從政治自由化、民主轉型,到現今歷經民主鞏固之際,面臨經濟衰退的現實面,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否也受到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否增添變數等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筆者主要的研究動機。本論文目的一方面嘗試將公民社會鑲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檢視其發展與民主化之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資本主義深化的台灣現今經濟發展是否與公民社會發展存在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最後嘗試替目前台灣公民社會所面臨情勢與困境,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
46 |
康有為的民主觀:試以《大同書》為論許淑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於《大同書》的解釋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將《大同書》視為近代中國經典的「烏托邦」文集,視為是康有為脫離現實、充滿幻想的文集,並不具有實踐性。二是將《大同書》視為是康有為欺騙大眾,阻礙革命的退縮表現,是一本為政治目的服務的書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門戶洞開,快速地與西方文化交流。中國雖然經歷了辛亥革命,快速地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並沒有因此而邁入西方民主之途,反而形成了共產中國。民主發展在中國一直受到阻礙,中國人至今也仍為真正了解民主意義;到底中國社會缺乏了民主發展的哪些條件,導致中國人無法遽行民主。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詳細地寫出他所目見的社會問題,他突破國界的侷限性,以世界化的角度試圖解決問題。對照康有為在實際的政改後,筆者發現他的民主理念與《大同書》所採的宗旨、步驟有其一致性。因此,筆者以為《大同書》並非是康有為空想之作;相反地,是康有為最深層的改革藍圖。《大同書》的意義在於,他表現出康有為對於後世發展的真知灼見,也表現出康有為融合中西思想的獨特性。
從《大同書》中可以發現中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的侷限性以及問題所在,康有為不單只是指出問題,他更以實際且具實現性的方法,指出該如何解決。《大同書》是一本極為理想化的書籍,卻也是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籍。多位學者均指出《大同書》影響毛澤東很深,也影響了日後毛澤東對於人民公社的理念和設計。這樣一本重要的書籍,當然不能只將它視為是空想之書,要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發展,《大同書》是不可忽略的。《大同書》可引領我們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也可更進一步了解康有為對於民主的解釋,以及他的政治理念。
|
47 |
偏遠地區小學裁併政策之研究─民主行政理論的觀點姜博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以「效率主義」的觀點裁併偏遠地區小校,以達縮減人事成本以及教育資源有效配置之目的。這樣的公共政策看似言之成理─不賺錢或沒效率的單位應予以裁撤,然而此項政策所影響的政策利害關係人不可謂少數,其影響之標的又屬於教育之範疇,對於孩童未來的發展更是影響深遠。因此,本研究希冀了解行政人員推行本項政策時是否重視「民主」與「社會公平」之目標;再者,探討政策利害關係人參與本項政策過程之情形;最後,試圖尋求偏遠小校未來發展的可行途徑。
綜上述,本研究將以台南縣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縣偏遠小校裁併之政策,希望藉由效率與社會公平之爭辯與民主行政理論下的相關分析架構,透過與政策主管機關與相關之利害關係人的深度訪談,對此項政策進行深入的探討及研究。
本研究經由理論探討、文獻檢閱以及深度訪談等方式,整理出研究發現如下:
一、裁撤偏遠小校之政策與縣政府之教育政策目標互相牴觸,形成政策弔詭之處。
二、「由上而下」之政策規劃與執行,民眾參與徒具形式。
三、行政人員角色似乎過於消極、卸責。
四、「學童數多寡」仍為主要裁併校之評估指標。
五、學校內部團隊之角色攸關偏遠小校裁併與否。
六、偏遠小校與社區兩者關係密不可分。
七、偏遠小校具有發展之潛力,裁併並非最後一條路。
|
48 |
學生運動與臺灣自由民主發展之研究(1981-1992)郭凱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49年遷至臺灣的中華民國,由於蔣中正政府在取得臺灣統治權的正當性充滿爭議,加上恐懼中國共產黨的滲透破壞,和蔣不願政治權力被分享的心態。以蔣中正為中心的「強人威權體制」在確立前後,對內便以動員戡亂、戒嚴法規結合情治機關,大肆搜捕異議分子,於是臺灣進入了「白色恐怖」籠罩的人權黑暗時期。
強人威權體制製造全面性的白色恐怖,影響遍及社會每個角落,校園自然難以倖免,而被當局建構了「校園控制體系」加以管控。校園控制的結果,不僅安定了校園,無形中亦延緩臺灣自由民主的進展,讓中國國民黨在1990年代巨大的民主潮流壓力下,還能繼續維持部分強人威權體制時期擁有的政治利益、從容地處理各項政治爭議。
不過,強人威權體制加諸於學生身上的言論、行動限制,引發了學生的反抗,最後形成1980年代初期臺灣學運重新出現的因素。經過學生們的努力,使得大學校園漸漸擺脫校園控制的枷鎖,進而成為臺灣自由民主改革思想、行動發展的根據地。
此外,學運參與者更逐漸投入爭取臺灣民主憲政改革的運動。由於學生擁有的良好形象,使得學生之主張常能受到較高的社會關注及支持。經由學生運動的努力,最終使臺灣人民對國會全面改選、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懲治叛亂條例、修正刑法第一百條等議題形成「全民共識」,因此加速了政府自由化、民主化的腳步,讓臺灣脫離非常體制,告別白色恐怖的時代。
|
49 |
1950年代台灣台籍菁英與中國民主黨組黨運動. / Taiwanese elit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party in the 1950s / 1950 nian dai Taiwan Tai ji jing ying yu Zhongguo min zhu dang zu dang yun dong.January 2008 (has links)
余祺爗. / "2008年9月". / "2008 nian 9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Yu Qiye.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動機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硏究目的 --- p.2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方法 --- p.3 / Chapter 第四節 --- 硏究範圍及重點 --- p.4 / Chapter 第五節 --- 有關硏究的回顧 --- p.8 / Chapter 第二章 --- 組黨運動 --- p.12 / Chapter 第一節 --- 雷震、《自由中國》與反對黨主張的演化 --- p.12 / Chapter 第二節 --- 組黨運動的醞釀 --- p.27 / Chapter 第三節 --- 組黨運動的歷程與失敗 --- p.37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49 / Chapter 第三章 --- 民主的承傳 --- p.53 / Chapter 第一節 --- 日本治台時期民權份子的非暴力政治抗爭 --- p.53 / Chapter 第二節 --- 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初期地方領袖的功能 --- p.61 / Chapter 第三節 --- 二二八事件的沖擊 --- p.6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80 / Chapter 第四章 --- 地方自治與台灣菁英 --- p.82 / Chapter 第一節 --- 地方自治的實施 --- p.82 / Chapter 第二節 --- 地方自治的不足 --- p.83 / Chapter 第三節 --- 台灣籍菁英對地方自治的追求 --- p.86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100 / Chapter 第五章 --- 台灣人´Ø大陸人´Ø國民黨 --- p.102 / Chapter 第一節 --- 台灣人與大陸人 --- p.102 / Chapter 第二節 --- 統治菁英與地方菁英 --- p.109 / Chapter 第三節 --- 地方菁英間的不和 --- p.115 / Chapter 第四節 --- 新黨與群眾 --- p.117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119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論 --- p.120
|
50 |
地方財政與地方自治之研究 /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self-government梁堂華, Liang, Tang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治可謂是民主政治的基礎,而地方自治事業發展之成敗關鍵又繫於地方財政之是否充裕而健全,因此地方財政在民主國家中實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由於在「多層級政府」(Multi-level Government)的組織型態下,中央與地方政府間財政權力的分配,向來極富爭議,而由此衍生的地方財政問題更成為困擾各國政府的主要難題之一,因此我國臺灣地區目前的四級政府體制便不可避免地造成複雜難解的地方財政問題。
事實上,地方財政問題絕對不是財政因素所能單獨造成的,而誠如政治學者S.H.Beer所言:「多層級財政(Multi-level Finance)之公共政策問題,若以純財政問題加以探討,將會招致許多困難。」,因此若僅從財政面思考地方財政問題的解決之道,勢必只是事倍功半,甚至於徒勞無功而已。本文認為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地方財政問題具有相當程度的嚴重性與複雜性,而且對於地方自治之品質與國家之整體財政均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政府的決策者應及早以涵蓋政策、財政與行政等面向的改革措施,使地方財政的自主性與自我負責性能在權責相對的原則下同時提昇,進而使得地方財政問題能獲得根本性的解決。在政策面應從決策者心態之調適、地方自治之法制化與合憲化以及授予地方政府完整之自治權等三個方向加以改進。在財政面應從收入面的稅源之合理劃分、補助款制度之法制化與合理化、貫徹使用者付費制度、加強推行公共造產、授予地方政府發行公債權與自主課稅權,以及支出面的支出劃分原則的重新檢討、教育經費負擔之移轉、人事費用之降低、委辦事項與自治事項之釐清與支出效率之提昇等方向加以改進。在行政面應從行政區之合理劃分、組織結構之重組、以及地方政府員額之精簡等三個方向加以改進。
|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