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
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公民社會之研究(1987-2006)林宜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過往經驗 ,公民社會力量與經濟發展是在民主政治發展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依杭廷頓對民主鞏固定義的雙翻轉理論(two-turn over test),台灣邁向民主鞏固之路仍尚待考驗;檢視過去,展望未來,在過去民主轉型扮演要角的經濟發展與公民社會,未來是否仍可期待持續為民主鞏固之路注入動能?從政治自由化、民主轉型,到現今歷經民主鞏固之際,面臨經濟衰退的現實面,公民社會的發展是否也受到影響?民主政治的發展是否增添變數等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筆者主要的研究動機。本論文目的一方面嘗試將公民社會鑲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檢視其發展與民主化之關係,並進一步探討資本主義深化的台灣現今經濟發展是否與公民社會發展存在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最後嘗試替目前台灣公民社會所面臨情勢與困境,思考可能的解決之道。
|
42 |
集體行動與政治企業家互惠之研究 --以汐止夢想社區夢想嘉年華為例湯佳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大部分的社區活動,多是由非營利組織主導,再加上居民的參與而成,其形成的力量往往是由下而上的發起,其涵蓋地理範疇通常是當地的村里或縣市;汐止夢想社區藝術季時間長達兩三個月,藝術家從世界各地匯集於此,藉由年度間的小型藝術活動,醞釀夢想嘉年華遊街的力量。其涵蓋範疇也從原本的單一社區擴展到汐止全市,之後台北市內湖地區的加入,延展成愛好藝術的朋友遠從高雄、彰化等地來參加,2007年更在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社區居民們也由幫忙推遊街花車的配角,一躍而成站在花車上表演的主角。是什麼誘因能使夢想社區的居民願意熱情參與,無條件提供國外藝術家的寄宿?是什麼因素能讓此遊街活動逐漸打響國際名號?夢想嘉年華活動對建商和社區住戶存在什麼互惠的關係?而建商透過營利組織的功能,能對社區產生什麼關鍵性的影響?本研究除了將從集體行動的邏輯提出解釋外,並從政治企業家的角度剖析建商的領袖角色,希望此案例分析將有助於社區活動等政策提供建議。
|
43 |
Chinese spouses empowerment through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 / Chinese spouses empowerment through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Momesso, Lara, Momesso, Lar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hinese spouses’ narratives regarding their participation in a Taiwanese organization and their experience and adaptation to a new life. Fourteen spouses, members of a Taiwanese organization called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Relief and Ensuing Service (CARES), completed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analysis identified prominent themes in participants’ responses in relation to three main subjects: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can be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Nevertheless semi-horizontal and bottom-up approaches were identified. This condition is reflected also in the process of spouses’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women i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s was reached only partially. The same can be said about empowerment, which was achieved mainly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The debate offered a list of possible factors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partial development of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They could be traced back to cultural, social, political, personal and gender factors. Suggestions which are based upon these findings of empowerment and participation are proposed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o Chinese spouses.
|
44 |
以新都市主義之理念形塑健康社區之研究沈念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各國的高度都市化發展,會對人類健康與環境永續造成負面之影響,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呼籲各國政府能重視環境與人類兩個層面的健康。美國在過去因都市發展快速,而衍生出對環境、財政、社會皆不良的郊區發展趨勢。近期為導正郊區發展所產生的環境不永續、交通過度依賴私人運具、公共設施闢建之無效率等課題,因而有新都市主義規劃理念之應用。透過新都市主義的人本規劃思維、重塑鄰里關係,以及重視公共空間品質,讓空間與人能維持健康的狀態。台灣在高度都市化發展的情形下,亦面臨著人口高度集中於都市、交通阻塞、環境污染、公共設施品質不均衡與鄰里失落等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瞭解新都市主義之社區規劃理念,因應台灣在地的社區現況課題,建立出適切於台灣健康社區的規劃體系。因此,借重在社區規劃、設計、都市計劃、景觀等領域有所專精之產官學受訪者,透過層級分析法的方式,調查出健康社區規劃體系之權重。
研究結果發現,受訪者普遍完全認同目前社區課題的有社區缺乏良善的步行空間,社區之公共設施不足,以及社區規劃缺乏與自然環境的結合。新都市主義與健康社區關聯性調查方面,人性尺度的鄰里關係可形塑具安全、健康、高品質的生活環境,安全便利舒適的社區環境可形塑具安全健康高品質的生活環境,以及安全便利舒適的社區環境可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與生活機能。最後,於健康社區規劃體系的權重調查中,受訪者認為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與生活機能是社區規劃中要達到健康社區時最為重要的。其次,於打造適居社區生活是規劃健康社區中應首要重視的設計準則。最後,在規劃策略中,友善人行步道系統獲得受訪者的認同,是建立健康社區時,應重視的項目。
因此,瞭解了現況社區課題與新都市主義規劃理念之切合性後,於應用新都市主義規劃理念時,本研究提出了以下的規劃考量,以提供政府、私人部門進行健康社區規劃時之參酌:一、應重視人本思維(即步行社區);二、公共空間之優先性;三、社區意識之凝聚;四、與自然生態環境或地方特色作結合。透過前述的規劃考量,結合相關部門之配合實施,希冀能提昇台灣社區的健康品質,以利於民眾在一個支持健康的環境中生活,擁有健康的生活品質。
|
45 |
社區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之影響─以苗栗縣西湖鄉發展為例邱華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 文 摘 要
覺醒的市民主義凝聚社區主體意識。社區的經濟發展相對影響勞資關係變遷,尤其在七十年代中後期,出口導的向加工與代工業趨於沒落。科技與產業升級成主流,技術落後或策略上缺乏競爭力的產業仍以利潤最大化變更投資地區的措施影響最為顯著。有些選擇產業外移,有些企業選擇鄉村社區的低地價、低工資為降低成本策略目標,鄉村社區相對獲得經濟發展帶來提升生活水準的可能。社區居民勞工礙於己私的工作權保障,在環境保護議題上的生產污染抗爭,被策略性直接轉化成勞工的工作保衛戰,與社區主體意識背道而馳的<對己抗爭>。企業更藉助外籍勞工的替代關係,迫使本地勞工順從行政的統治管理,放棄協商及爭議權利,工會組織功能不張而漸趨解體。本文就社區經濟發展【工業化】對於勞資關係的影響研究發現三個主要影響:
(一)外籍勞工問題:
十七萬外籍勞工在製造業,顯然替代了本國生產勞力,其替代性使本勞人人自危,迫使工會瀕臨解體。且外勞之低勞動條件及安衛品質下降,造成勞動人權滅失危機,也因人數眾多引發新的社會治安或生活品質下降疑慮。
(二)環境保護的議題:
勞工兼具社區居民身份,生產的污染利害關係移轉成工作權與居民權的兩難,社區勞工為橋粱對社區展開溝通減少抗爭,基於社區情感可減低抗爭與成本。
(三)人權的保護問題:
企業經營管理利用鄉村社區的純樸民風及外勞替代策略,個別勞資的僱用關係受到區隔而極度不穩定,集體勞資關係因工會幹部保護欠週投鼠忌器,以致功能不張。無論人民基本權利的工作權、勞工組織的團結權、勞工協商及爭議權等無一幸免的受到壓縮。在在顯示人權保護的不週與困難。
關鍵字:勞資關係(Industrial Relations)、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社
區(community)
論文目錄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
第貳章 理論及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社區的意涵 ........................................................................13
第二節 勞資關係的理論探討.........................................................17
第三節 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35
第四節 結語......................................................................................50
第參章 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影響(台灣地區).................56
第一節 經濟發展.............................................................................57
第二節 勞資關係現況與問題探討...............................................70
第三節 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73
第四節 結語......................................................................................84
第肆章 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苗栗縣)..................86
第一節 經濟發展..............................................................................86
第二節 經濟發展對勞資關係的影響............................................93
第三節 實證分...............................................................................99
第四節 結語......................................................................................11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18
|
46 |
以土地重劃方式辦理農村社區更新之研究 / A Survey of Community Renewal in Farming Village Through Land Re- distribution林天彬, Lin, Tien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土地重劃方式辦理農村社區更新在台灣地區係屬較新且正積極辦理中的農村社區更新方式。究竟這種方式的理論基礎何在?其優劣點與可行性如何?又其可能面臨何種困境?又理論與實際間之差距多大?這些都是本論文所研究的內容。
本論文計有五大章十八小節,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過去相關文獻之回顧,以彰顯本論文之研究價值。
第二章:本章先從農村社區所扮演的時代角色轉變與農村在區域經濟上之定位加以界定、再就過去之農村建設及當前之農村社區問題等方面,來就當前農村社區更新之迫切性加以深入的探討。以釐清一般人對農村建設必要性的誤解,同時建立農村社區需要更新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本章首先針對農村社區土地重劃作一概略性的陳述。其次,再從理論面對此種更新模式之可行性、更新效益及其可能面臨的困境三方面加以探討。最後,本論文提出一些因應的對策,以為彌補這種更新方式缺失之參考,同時,根據理論研擬未來之農村社區更新所應依循之建設方向,以為今後辦理之參考。
第四章:台灣地區實施農村社區土地重劃,自民國七十六年至今,已先後於若干農村社區試辦。然而,依據台灣省政府地政處及行政院農委會的相關資料指出,在這些試辦的案例中,實以台中縣大安鄉松雅社區、雲林縣土庫鎮溪埔寮社區,及新竹市富山農村社區三個案例較具成效。其中,尤以新竹市的富山村社區為較晚近,規劃較為完善,且為主辦單位所津津樂道者。因此本研究採此案例為個案研究之對象。藉由官方資料佐助、現場堪察訪問及問卷調查方式,對此案例之具體效益、面臨困境及未解決之問題深入的研究,以檢視理論與實際作業間之差距,同時發掘新問題,以為日後實施之參考借鏡。
第五章:提出本論文之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方向。
|
47 |
我國社區發展政策執行之研究─以高雄市個案分析為例 /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Commuinity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Kaohsiung Case Study.陳世傑, Chen,Shieh jy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自民國五十四年行政院頒佈「民生主義現階段社會政策」以來,將社
區發展列為七大社會福利措施之一。社區發展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聯合
國所倡導的一項世界性運動,透過政府與民眾的合作,改善社區的經濟、
文化及社會情況。我國早年即有社區發展工作,近年來在鄉村改善社區環
境,物質性的基礎工程建設已有具體的成效,然而民眾自助互助,提昇精
神、文化層面的工作始終推動困難。社區發展究竟為以政府推動為主的工
作成果,或是民眾據以群策群力之工作方法,仍未定論。近年來,社區發
展在整體施政項目中政策目標模糊、法制化不足、資源缺乏、民眾依賴等
問題,與其他兒童、老人、殘障福利之發展相較,未能得到相同的重視。
本研究從政策執行的理論探討影響社區發展政策執行得六大因素,分別是
︰政策目標、法制化、資源、溝通、執行機構與執行人員心理意向。以過
程評估的方法分析社區發展六大政策執行因素的狀況,以及對社區發展結
果回應度、影響程度,同時評估目前社區發展所規定工作項目其需要性、
滿意度情形。本研究以高雄市社區發展為例,除探討整體社區發展政策執
行概況外,並以社區理事會之理事長(或理事)、總幹事、社會局及區公
所行政人員等社區發展業務執行人員為對象,發出 192份問卷,回收有效
問卷 130份,以政策執行因素之模型分析,主要結果如下︰一、社區發展
工作項目中,政府主導的基礎建設辦理較多也較有效,生產福利建設及精
神倫理建設較為不足。二、社區發展的政策目標普遍為執行人員所接受,
但學歷愈高者同意度愈低;社區發展法制化程度為中等,但現行「社區發
展工作綱要」仍屬行政命令,約束力不夠,工作協調困難;社區發展資源
充裕性不高,尤其經費、人手不足;工作人員與居民、機構之溝通情況良
好;社區理事會的工作人員多屬兼職,分工多屬形式,功能難以發揮;執
行人員的心理意向是大致呈正向的。三、社政人員對政策目標、溝通、執
行機構健全、心理意向等因素之同意度均低於理事長及總幹事。四、執行
人員普遍認為對社區生活改善有益,但對於發掘社區資源的成效較為不滿
意;社政人員對於社區發展回應性的評估分數顯著低於理事長及總幹事。
五、社區發展六大執行因素當中,「執行人員心理意向」、「政策目標」
與「執行機構健全度」對於社區發展回應性的解釋力為63%,三者形成對
回應性最佳預測迴歸方程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為「政策目標」,其次為
「執行人員心理意向」,再次為「執行機構健全度」。
|
48 |
將社區劇場視為另類傳播媒介之研究:以民心劇場為例 / Regard community theatre as a alternative media林福岳, Lin, Fu Yu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 「社區發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一詞,最先是由聯合國所
出的,其原始意義為:「一種經由全區人民積極參加與充分發揮其創造
量,以促進經濟、社會進步情況的過程。」(United Nations,1955 )C
但一般的社區發展,多半是以科層組織為基本架構來推行,雖然較具效v
,但往往也流於繁複或保守。部分倡導傳播「文化中心論」(culture-
entered theory)的學者建議以經驗共享、創造個人意義、建立社區價
□茖□N科層組織的運作。在此情況下,傳播媒介便負擔了促進資源、經
蟡甈y及共享的功能。@ 社區發展過程中所運用的傳播方式往往是多元的
,而且無論是其形式 B內容或功能,都和主流媒介有明顯的不同。社區劇
場是社區發展的一個Ф膚峖﹛A也有其特定的角色及功能。但台灣遲至一
九九二年三月才出現釧T定場所、建制人員的社區劇場──台北市民生社
區的「民心劇場」,洏x灣劇場運動在九○年代初產生了另一種新形態。
它除了有其文化的角漵M功能外,也附帶或隱合社區傳播的功能,因為劇
場在社會中具有促進為吨峆堨葹茪H與社會連帶關係的功能,因此似乎應
該更關切它在整個社|的傳播網路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存在位置的意義。@
其次,我們亦可從「另類媒介」(alternative media),探討社區 @
場的意義。除了相對於主流媒介外,另類媒介還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徵 A
例如:它們是社區行動和組織的使用工具,它們本身就是行動者,並期瘥
鈳迣y改變;另類媒介的設立便是要草根性的投入,故歡迎民眾參與;早
怢膃野蒆鶪]賦有使命,其目的在促成社會改革。就此觀點而言,社區劇
場是是透過表演藝術的形態來進行社會改革的幫炰梒插A由於表演藝術所
具有的凝聚力及感染力,使它們和所處的社區 c成一種動態的生態關係,
只要他們基於這幾個特徵運作,自然會在經驗嬤氶B意見交流、資訊傳佈
、意義建構等層面上扮演某種特定的角色。 @ 以國內現有的研究成果來
看,對於社區傳播的研究似乎少有人涉獵, t類媒介的研究也有待開發,
而社區劇場是九二年才出現的文化現象,尚憐足鬲膍s者注目的焦點。但
上述三者之間,卻隱約有個脈絡可將其予以窸s,那便是:在社區內,透
過某種形式的媒介來進行社會連帶,可促使懋|變革。若將此一論述具體
化,便是:在社區內,透過社區劇場這種另□C介,可以促進社區發展。
故本研究試圖由這個角度出發,將社區劇場欓陞t類傳播媒介,探討其在
社區傳播中的角色、功能、及定位。
|
49 |
從社會資本觀點分析北投計程摩托車產業之發展 /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otorbike taxi" in beitou: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江俐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北投溫泉除了創造了地方觀光產業之外,也間接促成了北投另一項相當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它沒有固定的名稱,在本研究中我們稱它為「計程摩托車」。他們工作的內容就是載著乘客到他們想要去的地方,以及在顧客的一通電話下,買到顧客指定的東西進行「宅配」,通常他們的工作範圍就在北投地區之內。然而看在許多外地人眼裡,時常疑惑這樣的服務不會有「安全」上的疑慮嗎?因此吾人欲透過訪談方式,採用「社會資本」的概念切入研究,探討「社會資本」在這項產業中扮演的角色,試圖以「社會資本」理論觀點來解釋產業存續的原因。
因而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可歸納為下列幾點:一、分析計程摩托車產業中的社會資本如何形成、運作。二、探討社會資本在計程摩托車產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影響。三、了解計程摩托車產業的存續對於北投居民而言所具備的意義。
分析結果發現,產業中社會資本的呈現,可說是一循環過程,社會資本在過程中不斷的增強和擴張,幫助產業維持穩定的客源和持續運作,並且對地方來說,計程摩托車產業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功能意義以及觀光意義。因此提出下列政策建議:一、政府對計程摩托車產業未來的管理機制。二、結合計摩托車產業發展北投觀光。三、創造與強化社會資本以彌補法規不足和增加組織彈性、效率。四、社區產業發展須考量之重點。希望藉此能讓每個具有地方特色社區產業,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以及更完善、永續的運作。
|
50 |
汰舊換新?論中國大陸城市居民對居民委員會與單位之參與陳映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受到經濟快速成長的牽動,其政治社會亦發生相應的變化,城市社會中「單位體制」的逐漸崩解,經常被視為是市場衝擊的典型例證。因此,中國大陸城市體制的變遷,往往被描繪為「單位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為因應體制轉型的挑戰,中共近年也推動了城市社區組織的調整與改造,只是在新的居委會組織全面推廣後,原有單位體制的影響力是否從此不復存在?而原有城市單位體制中的居民,是否願意接納此類組織形式,參與居委會選舉、投身社區自治事務?此即本研究處理的核心問題。就此類議題的理論意義言,如吾人所知,目前針對中國大陸的制度轉型,主要有「制度同化說」(新制度將替代舊制度)與「新傳統主義說」(新制度將奠基於舊制度)兩類。既存的「單位體制」之於新興的「居委制度」,兩者間關係為何,又如何互動?也同時成為檢驗上述理論的極佳案例。本文基於作者2005年暑假,在中國大陸的X市、S市兩地所進行的田野調查,認為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新、舊制度的關係,基本仍屬相互抑制與替代。換言之,新制度必須在掙脫舊制度後,才能真正成長茁壯。而目前殘存的單位制,對中國大陸的社區自治將有負面的效果。但另方面,不同於多數對岸學者的論點,作者的調查發現,中國大陸一般城市居民,並未真正由「單位人」轉變為「社區人」,故其對居委會的參與相對有限。
|
Page generated in 0.03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