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影響農村社區更新及宅地重劃意願因素之研究張桂霖, ZHANG, GU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農村居民對社區更新及宅地重劃意願之高低,是 村社區更新及宅地春劃成敗之關鍵
,也是決定該計劃可否實施之基本條件;因此尋求影響 村社區更新及宅地重劃意願
之因素,乃是推行該計畫之基本前提,俾從中發現影響因素而提出對策,以利農村社
區更新及宅地重劃之推行。
本論文興壹冊,計五萬字,分成四章,研究內容係於民國七十三年,以台灣省十三個
農宅改善示範村里之初勘或複勘地區的一一○位居民為樣本,訪問他們對農村社區更
新及宅地重劃之意願的高低及幾項可能影響更新及重劃意願之因素的態度,而以皮爾
生相關(Pearson Correlation )及逐步迴歸(Stepwise Regres sion)為主要分析
方法,以尋求影響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農村社區更新意願的重要因素,有「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態度」、
「居民對農村社區更新措施的 解程度」、「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經濟能力」,結果
顯示,對居住環境愈不滿意者、對農村社區更新措施的 解程度」。而影響農村宅地
重劃意願的重要因素,「居民對 地重劃措施的 解程度」、「居民對農村社區更新
措施的 解程度」、「居民的風水觀念」、「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環境的經濟能力」
,結果顯示,對 地重劃措施愈為 解者、對農村社區更新措施愈為 解者、風水觀
念愈弱者、改善居住環境之經濟能力愈強者,均有愈高的農村宅地重劃意願,其中最
有解釋力的因素為「對農村社區更新措施的 解程度」與「改善居住環境的經濟能力
」。本研究也以某些 景因素,檢驗該等背景因素對主觀態度之影響,結果證實「所
得」與「人格特質」、是極有意義的背景因素,與許多主觀態度有顯著關係;而其他
的背景因素,則沒有很高的解釋力。
|
22 |
社區非營利組織少年犯罪防治功能之研究:以台北市五常社區為個案張世昌, Chang, S.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少年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我國近年來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犯罪型態也不斷出新,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提供了國人富裕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人文素養並未相對的提高,加上社會組織結構急遽改變,傳統的道德觀念淪喪,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又尚未建立,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潛藏這各類犯罪之源的少年犯罪問題。社會新聞不斷的報導著少年犯罪事件,殺人、搶劫、強姦、集體械鬥等等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其犯罪手段兇殘冷酷,簡直已達駭人聽聞的地步。我們的社會病了,而少年團體更是病得最徹底的一群,而痛定思痛,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好好思考,要怎麼才能挽救這些沈淪的輕狂少年呢?本論文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從傳統的思維跳脫出來而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少年問題。
壹、研究動機
每十七分二十三秒就有一名少年犯罪!根據法務部的統計,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確定觸犯刑罰法令的少年與兒童總計有兩萬三千零九十六人,這兩項統計數字足以顯示出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的嚴重性(台灣日報,民87)。
今日的少年犯,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成為明日的成年犯,而今日非常嚴重的不良少年幫派問題,如不作適當的輔導處理,則易形成為未來黑社會幫派的一部份,危害社會治安。大多數的犯罪少年是由多次微小過錯或偏差行為的累積,逐漸演變形成。因此,當這些問題青少年在還未成為犯罪者之前,如加以輔導,阻止其偏差行為惡化,是防治機構極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防治少年犯罪的工作,具備兩個層次:第一是未犯罪前之預防工作,例如由社會機構,警告行為偏差而尚未犯罪的青少年,例如家庭與學校中的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以各種方法加以適當的輔導。第二是對犯罪後之再犯預防,由司法的機構或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社區等,對青少年犯做適當的矯治處遇工作,預防他們再次犯罪的可能(蔡德輝,民74)。
而根據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所做的少年犯案空間分佈概況調查發現,青少年犯案與空間有明顯密集的關係,犯案少年的居住地與發生地距離一公里以內者高達四成比例,所以青少年犯罪常常是在家附近(中國時報,民87)。本研究基於這個調查發現,及許多少年犯罪防治專家的建議,認為如果以社區為了解少年犯罪的基本單元,對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會有正面的效果。國外也有一些實證的經驗,如當時推行的芝加哥區域計劃(Chicago Area Project)即是全美第一個以社區為主的(community- based)少年犯罪防治計劃 (Shaw & McKay,1969)。
本研究選定五常社區,該區塊之社區機能充足,有區域性國中、小學校一,區內大、小型市場林立,居民多以市場攤販或自營生意者居多。人口結構,在地人約佔六、七成,其餘多為外來人口;區塊內的單親家庭比率佔百分之十八以上。社區內之社區性組織缺乏,或功能無發揮,社區的意識疏離。該社區在台北在中山區屬居住地犯罪較密集之區塊,本研究之所以選定這個社區,乃是因為筆者大學由於參加服務性社團常常在該社區帶領青少年的活動,所以對該區的少年問題非常有興趣。同時這個這個社區從八十三年開始就有著許多開創性的活動,使得社區非常活躍,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大家莫不擔心和關心這項議題,筆者欲從社區著手,重點放在社區非營利組織,研究其組織的運作對少年犯罪防治的貢獻及功能。希望能在今日較注重個案及團體方式的少年輔導工作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能先從一些有關社區公益組織的理論與功能進行探討,同時對其少年犯罪防治理論與功能進行分析研究,以檢視當前社區防治少年犯罪之作法及其困境。本計劃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1、探討社區相關理論,包括非營利組織理論、鄰里組織、社區參與理論等;並探討少年犯罪防治理論,內容如犯罪區位學理論、社會控制理論、 差別連結、標籤理論、社會疏離理論。
2、探究社區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之關聯性。包括對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包括社區環境因素及社區結構因素等;少年犯罪社區防治之作法;社區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等問題的探究。
3、進行個案探訪以了解五常社區之社區組織從事少年犯罪防治相關活動及運作情形,並就其這幾來的防治工作經驗、方法彙集歸納分析為完整的行動之報告,就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在具體方案、技巧、成效部分,彙整為實錄報告等,以供其他社區之組織欲從事少年犯罪防治工作的參考。
參、研究方法
本節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作詳細的介紹;第二部分對於本研究之個案地區概況作清楚之描述。如下所述。
本研究除了對社區相關文獻理論進行探討,尚選定台北市中山區五常社區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實地進行觀察研究。希望能藉由對該社區的深入研究,探討社區組織少年犯罪防治相關行動策略及功能。筆者認為除了基本的文獻分析法外,尚包括深度訪談法、實地觀察法。本研究採用下列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本文所做的文獻分析方面,理論部分先探討社區相關文獻,包括如社區、組非營利組織、及社區參與等。再介紹與社區相關的少年犯罪防治理論作深入的介紹。主要資料來自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報章資訊、中外期刊、及論文等,對其加以蒐集羅列和分析。
2.個案研究法:
筆者將與中山區五常社區內兩個重要的社區組織:「榮星婦女協會」和「五常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其負責人、組織成員及以及與少年非常相關的「學校」和「中山少輔組」兩單位作訪談,以了解該社區有關少年犯罪防治的議題。
3.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
筆者除親赴社區內相關單位作實地深度訪談外(in-depth interview),在研究期間還要參與該社區與少年犯罪防治有關之活動,以進行實地參與(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觀察。希望蒐集更多資料以利能更深入地了解。
肆、研究範圍
五常社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範圍上以四個里為區域,包括行政里、行孝里、行仁里、下埤里;道路以松江路、民族東路、民權東路、復興北路四大幹線,圍構成一個社區總人口數約三萬五千人左右,社區內有恩主公廟、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濱江果菜批發市場、魚產批發公司、榮星花園、五常國小、五常國中、建國派出所、鄰近松山機場,從以上地標型建築物或知名景點,已經很快的將五常社區生活共同的結構顯示出來,共同的大菜市場、共同的學區、共同的大型公園、共同的派出所、幾乎將所有生活內涵。
目 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第二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 社區及非營利組織相關理論
第二節 犯罪理論
第三章 社區非營利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
第一節 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
第二節 少年犯罪防治之作法
第三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
第四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概況
第二節 研究過程及編碼類別
第三節 社區問題分析
第四節 組織層面分析
第五節 工作策略分析
第六節 成果評估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訪問題綱(一)
附錄(二)訪問題綱(二)
附錄(三)少年問卷
附錄(四)訪談資料(一)
附錄(五)訪談資料(二)
附錄(六)訪談資料(三)
附錄(七)訪談資料(四)
附錄(八)訪談資料(五)
附錄(九)組織圖(一)
附錄(十)組織圖(二)
附錄(十一)認輔須知
附錄(十二)地圖(一)
附錄(十三)地圖(二)
附錄(十四)地圖(三)
附錄(十五)地圖(四)
附錄(十六)活動照片
|
23 |
我國「社區照顧」之研究—以鳳山市服務網絡為例趙大維, Chao Ta-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山先生在民生主義第一講中,一開始即對民生下了個定義:「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而他以民生二字,來講在外國所發生的一個大問題-社會問題。所以中山先生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要達到民生主義,亦即是大同主義的境界,就必須朝向我國禮運大同篇中所述的方向而努力。
在禮運大同篇中提及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個目標正也是我國政府這些幾年來,在推動社會福利服務方面的一個重點。
因此,本研究以「我國社區照顧之研究-以高雄縣鳳山市服務網絡為例」為題,試圖以鳳山市作為一個社區,除對老人部份做研究外,亦將對整個社區內需要被照顧的案主(如婦幼、身心障礙者等)和照顧者的服務上,如何結合政府資源、社區資源和民間力量,相輔相成,形成一種伙伴關係,並建立一個最佳的照顧服務網絡之模式,。
依研究過程觀察,社區照顧對於實現中山先生所欲達到的大同境界,亦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是現今相當可行的方式。
要達到「人不獨其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就是社區照顧服務中的家庭、鄰里、親友的非正式資源的運用;「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在社區照顧服務的運用上,就是有能力的出錢、出力加入志工,或與政府合作、或自行創造社區生機,讓老人、青年、幼童在社區照顧服務下,都能各有其所,各盡其能,各展其才;最後,對於「鰥、寡、孤、獨、廢疾者者,皆有所養」而言,就是讓孤苦無依者、身心障礙者在生活上都能與一般人一樣,不因為有所殘缺,而貶低了自我生命的價值和尊嚴,此亦正為社區照顧的精神所在。
相較於前述,鳳山市的福利服務社區化,針對社區內老人、婦幼、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服務網絡的發展為主,正符合大同主義境界的內涵。
本研究的研究主體為鳳山市,以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為分析對象,藉由政府推展「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措施,來探討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在國內的發展模式。
第一章先闡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目的;隨後說明社區研究的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上的限制;進而說明本研究的研究範圍和研究架構;最後對相關名詞加以界定。
第二章先以一些學者的論點來看社區照顧的需求背景;再來說明社區照顧的意涵;然後再進一步的針對一些相關研究做探討。
第三章開始先說明社區照顧的發展沿革,其中包括對社區照顧的定義、緣起、理念和其發展目標;再來藉由社區照顧的實施理念,來看「社會福利社區化」和社區照顧的關係。
第四章先說明英國、香港、新加坡對社區照顧的規畫內容和現況,以及國內社區照顧的推展規畫和現況;再來探討正式資源、非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的關係;最後探討在社區照顧的服務網絡的建構上所遇到的困難與挑戰。
第五章以鳳山市的個案來看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立。先對鳳山市在地理、資源和環境的分析,以及說明鳳山市在過去社區發展的情形;再對鳳山市社區照顧的需求與服務整合作分析;然後針對鳳山市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規畫和形式作分析;最後對鳳山市的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建構,做一個檢討。
第六章將本研究的研究過程與觀察結果做一總結,並對相關單位作一些建議,以及展望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限制.....................................................................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7
第四節 名詞界定.........................................................................................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需求背景...................................................................11
第二節 社區照顧的意涵...........................................................................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探討...............................................................................29
第三章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之關係
第一節 社區照顧的沿革與發展...............................................................35
第二節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之關係...................................45
第三節 「社會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顧對社會的衝擊與影響...........50
第四章 台灣當前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潮流與趨勢
第一節 國內外社區照顧服務規畫與內容...............................................59
第二節 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互動關係...............................69
第三節 非正式資源與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之互動關係...........................75
第四節 當前發展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的困難與挑戰...............................80
第五章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發展之個案分析
第一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現況成效之回顧...............................88
第二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資源的運作與整合之分析...............................94
第三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服務網絡伙伴關係之建構規畫與形式.........101
第四節 鳳山市社區照顧網絡建構之檢討.............................................110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括.....................................................................................114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119
參考書目.........................................................................................................123
附錄A 鳳山市現有社會資源表.................................................................139
附錄B 推動社會福利社區化實施要點......................................................143
附錄C 推動「福利優先區」實施計畫......................................................145
附錄D 推動社會福利民營化實施要點......................................................148
|
24 |
教會系統對原鄉防救災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為例 / The influences of ecclesial system on tribal disaster preparedness: A case study of Taoyuan township in Kaohsiung呂偉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屬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是全世界發生地震最頻繁的國家之一;氣候屬於副熱帶季風區,天氣型態複雜多變,再加上中央山脈聳立其中,河川流急,因此常發生各種不同的天然災害,這些災害對我國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
為了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我國目前以「災害防救法」為基礎,推動了許多相關防救災措施。然而,於2009年8月8日發生的莫拉克風災,對台灣地區帶來很大的災害,也顯示出目前災害防救工作有所不足之處。一般認為,我國的災害防救應當朝向強化社區自身的防救災能力為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災害防救措施應該要因地制宜,因應不同的社區特性而有不同的作為。
台灣的原住民族因多數居住於山地地區,往往是災害來臨時受損最嚴重的地方。為了強化原鄉自身的防救災能力,應該要了解原鄉的社區結構、生活習慣、信仰文化等特性,以推行適合原鄉的防救災措施,因此本文將以莫拉克風災的重災區─桃源區做為研究對象,以做為其他原鄉地區推行社區防救災工作的參考借鏡。
本文研究發現,原鄉的社區運作核心除了村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之外,最特別的就在於教會系統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而這樣的影響力會形塑原鄉在公共事務上的運作模式,進而影響防救災工作的執行情況。其優勢展現在災情及預警資訊的傳遞、緊急避難與救援、物資及善款分配、災民安置、心理復健、災前的減災與整備等方面;這樣的運作模式並非沒有缺點,其缺點表現在社區權力的分權化以及代表性不足、教會功能的運作情況容易受到領導者影響、以及因缺乏整合而導致物資及善款分配情況的混亂等。政府為了能夠更有效的利用教會系統優勢、降低教會系統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要建立行政機關與教會系統之間的有效溝通管道、利用教會系統進行防救災知識的宣導與教育,以及有效的整合物資及善款分配系統,才可能使得防救災工作在原鄉的推行更加順利。
影響原鄉防救災工作成效的關鍵,就在於防救災工作是否有針對原鄉的特性去推行,而不應僅將其視為漢人世界的延伸,將不適合原鄉的制度及價值觀強加在其之上。唯有確實的了解原鄉,針對這些特性做出回應與調整,才可能在防救災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能夠使原住民族的主體性更加得到重視與發展。
|
25 |
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王本壯, Wang, Ben-cha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4年開始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可謂台灣近十年來最具朝野共識的政策方案之ㄧ。研究者在長達十餘年的實際參與執行過程中,觀察到有兩項未曾間斷且持續操作的社區營造重點工作,其一為社造人才的培育,其二為社區環境空間的改造。而這兩項工作其實就是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推動這十年來,亟欲達成的階段性目標,也對於往後社區營造的永續發展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本研究嘗試從參與主體互動關係的角度切入,探討在「社區培力」的觀點下,在民眾參與社區環境空間改造時,所產生的政府、非政府組織與社區民眾,三個參與主體所扮演的角色、定位、功能與任務,以及各參與主體在人才培育的工作中,如何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運用培力的方式以達成有效益的成果累積。
研究者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以苗栗縣為研究場域,並透過對於社區營造、社區培力、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與國內外多個案例等的課題分析歸納,並結合苗栗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與社區規畫師等計畫的執行過程中,探究各參與主題的互動關係變化,進而影響其各自的角色、定位、功能與任務的網絡結構,以及有效的社區培力機制。
在經過2001-2005五年間的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發現三個參與主體間的關係應是由最初的「上下互賴關係」,轉變為「水平互動關係」,方有可能達成「三角互補關係」的理想社區總體營造網絡結構。而在不同的階段中,三參與主體的也應動態的變換不同的角色與相對應的功能與任務,以因時、因地制宜的推動社造工作。尤其非政府組織除了必須具備有「中介、潤滑與形塑」的功能外,還要能「提升社區民眾公共參與層級」的能力。因為,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的決策能力並非由其他主體移轉而來,而是在有效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創發出來的。而透過本研究引入「契約學習」的學習方式,更確認有效的學習過程應提供「提問式的教育環境」,教學者與學習者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於動態的互動過程中調整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將所習得的知識內化為生活的一部份,再透過行為外顯呈現。
本研究在苗栗縣的特定情境脈絡下,探討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此類與生活密切關聯,但又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社區營造面向,如何藉由參與主體間的關係轉變與互動過程,以及學習成長的社區培力機制的運作,應可提供相關研究人員參考,並作為政府、非政府組織與社區民眾彼此互動的依據,進而共同攜手打造社區願景。
關鍵詞:社區總體營造、民眾參與、社區培力、契約學習、社區規畫師、行動研究 / Community building can be seen a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understanding policies in Taiwan since 1994. Author of this research has been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for over ten years, and observing two key points. One is talent cultivation; the other one is community space transformation. These two achievements are de facto the staged goals of Taiwan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these years. Most importantly, they have potentially influenc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building.
With the angle of interaction of participants, this research tries to discuss that under the view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government, NGOs and community residents become the three main participants when the public takes part in the community space transformation. The roles, position, function and mission of the three participants will be examined here. Besid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how do they exert empowerment to accumulate the efficient achievement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in this research. MiaoLi County is the research area. Through analyzing the subjects of community build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public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overseas cases, and combining the executing process of the community building and community planner plans promoted by MiaoLi County,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teracting changes of the above subjects. Furthermore, these subjects are to influence their own roles, position, function, mission network and effective community empowerment mechanism.
After five-year action research from 2001 to 2005,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elation of the above three main participants has changed from “Top-Bottom Dependent Relationship” into “Balanced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and been finally moving to “Triangle Inter-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 an ideal net structure of community building.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the three main participants should also shift different roles, related function and mission to promote community building timely and properly. Especially, except intermediary, lubricating and molding, NGOs should have the capability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the public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or the public’s decision ability toward public affairs is not transferred from other objects, but created from the effective learning process. This research introduced “contract learning” to confirm that an adequate learning process should provide an “asking- ques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 ”. Based on certain knowledge basis, teachers and learners have to adjust their roles during interacting, internalize the new knowledge into part of their lives, and behave properly.
Under some special situations in Miao-li County, this research talks about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daily lif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 of community building while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community environment building. It also examines how these main participants transfer their relation and interacting process, and how to learn the operation of a grow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mechanism. These related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could provide some positive reference for other researchers. More importantly, it is hoped that government, NGOs and communities to cooperate to accomplish a concrete community vis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ommunity build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ntract learning, community planner, action research
|
26 |
臺灣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與推動策略之研究 / Practice and promote strategy of Rural Eco-community in Taiwan陳彥安, Chen, Yen 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探究鄉村型生態社區實踐及推動的關鍵因素,綜合質化研究與量化研究,以「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專家問卷」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首先以「文獻分析」透過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態社區相關文獻的經驗與借鏡,彙整過去學術研究的寶貴經驗,探討推動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再以「個案研究」釐清鄉村型生態社區的基礎資源及資源運用於永續功能實踐情況,探究社區轉化為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並彙整推動生態社區之關鍵因素;再運用層級分析法之理論,歸納「文獻分析」及「個案研究」之研究成果,設計「專家問卷」,以社區的內部條件及外部支援資源為組成構面,建置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的關鍵因素指標架構第一階層為「A.政府」、「B.夥伴」、「C.社區團隊」、「D.社區環境」等四個層面,並歸納第二階層有「A1.生態社區人才培訓年齡」等二十個因素指標,並針對業界、政府部門、學界、社區等領域中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將回收之23份有效問卷利用專家決策分析軟體(Expert Choice 2000)進行統計之分析。
專家問卷調查分析結果得知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之層面首重「C.社區團隊」,權重為50.1﹪;關鍵因素整層級權重排序前五名為「C1.領導人」(17.5%)、「C2.組織團隊」(11.8%)、「D1.自然環境」(10.6%)、「C3.社區意識」(9.4%) 、「D2.人文環境」(7.7%),表示專家認為社區領導者擁有積極態度與能力及社區內民眾參與度高以建立組織健全的架構,為最重要之成功因素,若再能凝聚社區意識與聚合社區居民的行動,實為推動生態社區之最主要關鍵,而鄉村中豐富的自然環境或社區內珍貴人文環境為推廣生態社區之重要條件,於生態社區發展之初,社區必須自我檢視以確立社區生態發展之項目。
根據文獻分析、個案研究及關鍵因素權重分析結果,本研究建議在推動鄉村型生態社區時是由社區自發性開始,策略應由下而上形成,社區能自我成長,並考量外部因素,本研究分別提出社區、政府、夥伴等不同角色下之實踐與推動策略建議,供不同角色在推動生態社區時能參考並靈活且彈性的運用。 / Aimed at researching key factors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ntegrates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uses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Research” and “Expert Surveys”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study analyzes previous record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to learn from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organize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for the discussion of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n, through “case research”, the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atus of the use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basic resourc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vestigate the key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rchive the key factors for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xt, using the concepts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ase research” are inducted in the design of “Expert Survey”. Using 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support resources of the community to form the hierarchy, the key factor indicator framework for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is established with the first level comprising of four factors, “A. Government”, “B. Partner”, “C. Community Team”, and “D. Community Environment” while the second layer inducted over 20 factor indicators such as “A1. Ecological Community Talent Development Age”. Targeted at experts from industr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and communities, 23 sets of effective surveys were collec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expert decision analysis software, Expert Choice 2000.
From the survey analysis findings, “C. Community Team” has the greatest weight of 50.1%. The top 5 factors in the key factor hierarchy weight are “C1. Leader (17.5%)”, “C2. Organization Team (11.8%)”, “D1. Natural Environment (10.6%)”, “C3. Community Awareness (9.4%)”, and “D2. Cultural Environment (7.7%)”. This finding shows that experts believe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successful factors should be a community leader with active attitudes and competency, and a community with high public participation levels in building an organized structure. If community awareness can be raised and ac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ordinated, these will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in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s critic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community should perform self-reviews on the rich natural environment or valu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community during the beginning to establish objectives for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 case studies and key factor weight analysis,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spontaneous, strategies should be formed from the bottom-up approach, allow for the growth of the community and take extern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also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such as community, government and partner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iffere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and allow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
27 |
社區發展協會與鄰里組織、政府單位互動關係對其社區功能影響性分析-以臺北市為例 /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fluenti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Government-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Taiwan.謝明峰, Hsieh, Min 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研究者由實務工作所遭遇之問題出發,企圖了解社區發展協會之學理上社區功能與政策上社區功能為何?而該社區功能受哪些因素所影響(以社區類型、社區發展協會與里辦公處互動關係、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單位互動關係來檢視)?學理上社區功能與政策上社區功能有何落差?經由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擬訂出本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一:學理上的社區功能與政策上的社區功能是有相關的。
研究假設二:不同的社區類型會影響學理上之社區功能。
研究假設三:不同的社區類型會影響政策上之社區功能。
研究假設四:社區發展協會與里辦公處之互動關係越好,其學理上社區功能發展越好。
研究假設五: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單位之互動關係越好,其學理上之社區功能發展越好。
研究假設六:社區發展協會與里辦公處之互動關係越好,其政策上之社區功能發展越好。
研究假設七: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單位之互動關係越好,其政策上之社區功能發展越好。
本研究採量化方式進行,針對臺北市331家社區發展協會(以98年11月統計數為母群體),利用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每年例行性辦理之補助說明會、臺北市社區發展工作評鑑輔導營及社區人才培訓活動發放問卷,本研究問卷共發放256份,其中回收187份,總計有效問卷161份,無效問卷26份,回收率為62%,惟本研究研究對象為社區發展協會,有效問卷中計有60份為重複填答,經剔除後本研究問卷共調查101家社區發展協會,其中理事長填答者共35份,總幹事填答者共38份,其他填答者28份(含理事、監事、會計、志工)。
經統計分析結果後發現未來在里辦公處與社區發展協會兩者組織發展情形,多數協會認為兩者仍應持續共存,且社區發展協會與里辦公處之互動關係良好的仍佔多數。而在與政府單位互動情形,整體而言,社區發展協會與政府單位之互動關係是良好的,另在整體滿意度與政府發展方向上,協會對於政府之施政、政策認為是滿意的、發展方向也與政府方向是一致的。本研究發現學理上社區功能與政策上社區功能兩者是無完全相關;而不同的社區類型是會影響社區發展協會學理上與政策上之社區功能;另外當協會與里辦公的互動關係越好時,其政策上社區功能會發展的越好。 / This thesis is started from the problem which the researcher met in practice work.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and policy is?And it is effected by what factors(Use the community type、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 to confer)?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and in policy?According to these questions,this thesis have seven assumptions:
Assumption 1: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is related to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policy.
Assumption 2:Different community type influenc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Assumption 3:Different community type influence community function in policy.
Assumption 4:The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 is, the better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is.
Assumption 5:The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s, the more is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is.
Assumption 6:The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 is, the better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policy is.
Assumption 7:The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the government is, the better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 policy is.
This thesis is a quantification research, The population is 331 community associations(On a basis of September 2009).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elivered 256 pieces. There are 161 pieces is applicable,26pieces are not in 187 recycled questionnaires. A Recycled ratio is 62%. Anyhow, we survey 101 community associations,there are 35 pieces answered by the organization president ,38 pieces answered by the organization manager,the others answered 28 pieces.
This survey find out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 will exit together in the fu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the neighborhood office is good, and so is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government. In conclusion,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is satisfied with the government policy,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the same. This survey find that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policy is not related.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 influenc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and in policy. Besides the better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ty association and neighborhood office, the better the community function in theory.
|
28 |
國民住宅管理之研究張有福, Zhang, You-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旨在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設計與範圍,及研究的方法,以
明整篇論文之架構。
第二章理論基礎:在從社區發展的方法、社區參與及組織權變理論三方面,來探討不
同類型國宅社區的管理。
第三章國外住宅管理的情形:介紹與分析英國、新加坡及日本的國宅管理制度與經驗
,以作為我國國宅管理的參考。
第四章實證研究:採用調查訪問法及參與觀察法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國宅 (一般國宅、
整建國宅) 進行實證研究,以了解各類國宅社區的參與程度、管理現況、住戶的管理
需求及影響社區參與的變項。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就研究結論提出具體改進的建議。
|
29 |
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例陳翠娥, Chen, Tui-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社區大學從民國八十七年九月文山社區大學開辦至今,各縣市陸續開辦或積極籌備,短短二年多的時間,目前(民國九十年六月)全國已有三十所社區大學。
社區大學的設立,意味著台灣社會歷經近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匯聚了對教育改革的深切期盼,以及對深化民主,重建社會的理性認知,以逐漸成型豐沛的民間活力為支撐,並結合地方自治、社區發展的潮流。社區大學的創建,旨在深化民主,重建社會,引導社區人民積極公民權(active citizen)的行使,鼓勵民眾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指供終身學習的場域,進而促成公民社會的實踐。
透過教育途徑喚起公民意識及培養公民能力,在社區大學中學習民主社會中公民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巧,唯有建立公民的社區意識、公民意識,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才不會淪為空談。社區大學提供公民公共參與的機會,朝向自我管理;同時,激勵公民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認知。社區大學這個另類大學,不僅本身即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同時其亦結集了不同的社區團體來共同落實教育與社區的結合,故本研究以目前台北市四所社區大學為研究對象,並以「公民資格」、「公民參與」、「社區教育理論」為社區大學的基礎理論,來探討社區大學建構公民意識的策略與實踐。
社區大學設立的終極目標乃是希望建構一個公民社會,其所使用的策略主要可分析為「課程型塑」、「公共論壇」、「與非營利組織的策略聯盟」、「社團觸發」、「社區參與」五個面向,經由個案分析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
1.社區大學的推動理念,主要乃希望藉由相關課程來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培養人民批判思考的能力、以及引導新的社會價值重塑生活形態。然普遍發現各社區大學的學術性課程及公共性課程不好經營,而影響社區大學課程規劃方向最大的主力,實乃取決於各社區大學負責人(主任)的治學理念。
2.「公共論壇」對大部份的社區大學而言,有其正面的功能,其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民眾多瞭解公共政策的場域。
3.對非營利組織而言,社區大學提供一個交流的場域,讓非營利組織至社區大學授課以傳達組織理念,社區大學亦提供了非營利組織成員再成長的機會;對社區大學而言,非營利組織可提供其豐富的師資來源。
4.最具活動力和自主性學習的社團活動課程,對各社區大學參與文化的型塑有其正面的意義。
5.對社區大學而言,在地的社區是它要開拓、耕耘的場域;對在地社區而言,社區大學引進了社區營造的資源及支援,有助於社區工作的開展。
|
30 |
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張碩玲, Chang, Shuo-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六,首先,探討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理論基礎;其二,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情形;其三,瞭解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相關作法;其四,分析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和社區人士對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看法;其五,探析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困難所在;其六,綜合研究發現,提出對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建議。為達此研究目的,本研究進行相關文獻探討,並針對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所屬社區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在資料分析上,訪談的資料以描述性方式記錄,問卷和調查表主要以次數百分比、卡方考驗和Cochran Q 考驗進行分析。經研究結果與分析發現:
(一)系統理論、實用主義以及教育社會學為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理論基礎。
(二)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情形:1.國小使用社區資源方面,最常使用的「人的資源」為家長,「事的資源」為節慶活動,「物的資源」為自然環境;2.社區使用國小資源方面,最常使用的「人的資源」為學校行政人員、「事的資源」為運動會、「物的資源」為操場;3.就目前而言,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情形普遍,頻率頗高。
(三)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相關作法:1.相關作法包括社區家庭教育、田園教學、建構校園與學區安全、校園開放和學校日等;2.多數學校人員和社區人士對資源共享相關政策持肯定意見多;3.多數學校人員贊成校園開放,而校園髒亂、資源受損、安全考量和經費問題是校園開放最大的問題;4.學校推行校園開放政策時,以不影響學校運作為原則。
(四)學校人員和社區人士對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看法:1.不同的教育界服務年資對「國小與社區資源共享的情形感到滿意」的看法有顯著差異;2.多數填答者一致認為國小的校務經營與社區的發展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國小與社區資源共享非常重要、可以發展學校和社區獨特的特色、增加彼此的認同與和諧、促進學校社區化與社區學校化、可以拓展學生的多元學習經驗、促進社區人士終身學習等等;3.資源共享的缺點在學校安全問題、學校環境和設備維護問題、增加學校人力和財力負擔、家長干擾學校運作。
(五)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困難和可行方法:1.學校方面的困難包括「學校經費有限」、「資源共享會對學校運作造成干擾」、「資源共享導致學校資源受損」;2.教師方面的困難包括「教師工作繁重,沒有時間配合」、「教師對所在社區的資源不瞭解」、「教師本身無意願」;3.學生方面的困難包括「學生安全的顧慮」、「班級人數過多,導致動員困難」、「學生參與意願低」;4.社區方面的困難包括「社區無法提供有系統的資源」、「家長仍有智育掛帥的觀念」、「社區缺乏參與管道和方法」;5.可行方法為建立雙方資源資料庫、成立專責聯繫單位、有關機關應倡導資源共享的理念和作法、制訂相關法令規定,另外,舉辦活動則是促進學校和社區資源共享和交流互動最好的方式。
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和本研究的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上級主管教育機關的建議:1.訂定更明確的相關法令規定;2.宣導資源共享的理念和作法;3.編列預算,給予經費補助。
(二)對學校的建議:1.建立校內共識,以提升配合意願,並訂定詳細的資源共享規定;2.建立學校資源資料庫;3.成立專責聯繫單位、運用現有組織、或在各處室成立委員會負責聯繫推行;4.善用家長資源與社區保持聯繫。
(三)對社區的建議:1.成立專責聯繫單位或運用現有組織負責推行;2.建立社區資源資料庫;3.運用各種管道與學校保持聯繫;4.提升社區居民的公德心。
(四)對未來研究的建議:1.在研究對象方面,可以擴大研究對象的範圍至臺北縣市、或全國的國民小學,此外,也可研究國民中學或其他層級的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的情形。2.在研究內容方面可針對資源共享對學校效能的影響,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等,進行更進一步的探討。
|
Page generated in 0.019 seconds